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监管者的视角:金融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监管者的视角:金融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刘晓勇【专题名称】金融与保险【专题号】F62【复印期号】2008年12期【原文出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京)2008年4期第24~29页【作者简介】刘晓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
一、30年来我国金融体制的主要变化(一)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是体制机制的变化。
体制机制的巨大变化表现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或者说金融资源配置从单纯依靠行政计划转移到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
具体体现在:究竟是行政计划,或是市场机制,还是两者的某种结合,在支配规则的制定、规则的执行或市场交易的过程?金融市场的功能是资金融通,是进行资源配置。
金融体制改革之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资金通过行政手段逐级下拨到生产企业。
伴随着体制的变化,30年来,市场机制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是市场规则体系的变化。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金融市场的规则体系或制度安排是最重要的市场基础设施。
除宪法这个根本大法之外,规则体系主要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相关监管部门制定的规章,以及监管部门制定并发布的大量规范性文件。
仅从法律层面即可看到30年中规则体系变化之巨大。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担保法》、《票据法》、《公司法》、《物权法》等。
三是引入了诸多新的变量。
30年来市场环境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外部变量作用于金融市场。
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从一个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封闭市场,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市场。
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影响越来越显著,范围越来越大。
讨论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需要考察越来越多的外生变量。
这些新生变量迫切需要市场主体和市场管理者给予重视。
(二)市场格局的变化金融市场可以简单化地划分为若干子市场,即:货币市场(包括外汇市场)、银行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非银行金融市场,还有民间金融市场等。
回顾与展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 HE BORDER CON0MY E AND CU【r RE JU r
N .0 9 n5 20 ( n m1N 6 e . 5
画 震塑: 我国经济体割瓣 蚕十年
贾 纪 磊
( 中共菏泽市委党校 ,山东 菏泽 2 4 o ) 70 0
摘
要 :在 3 O年的改革进程 中,经 济体制改 革经过试 点启动 、 目标探 索、框 架构建和 体制 完善 四个 阶
段 ,积 累了许 多宝贵的经验 。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改革要 以政 府 自身改革 、完善基本 经济制度 、民生领域 改
革 为 重 点 ,打 一 场 攻 坚战 。 关 键 词 :经 济体 制 ;三 十 年 ;历程 ;经 验 ;举 措 中 图分 类 号 :F1 1 2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7 - 0 (0 9 o J 2 J 6 25 9 2 o )50 6D 4 0 4
17 9 8年 ,党的十 一届三 中全会开 启 了我 国改 革开 放 的历 史新 时 期 。经 过 多年 的改 革 ,我 国实 现 了 由 计划经 济 向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的根本性 转变 ,社 会 主义市 场经济体 制框架 初步建立 ,经济社 会实现跨 越式 发展 ,人 民生活水 平得到 显著改 善 。在 改革开放 3 年 之 际 ,回顾 中国经 济体 制改 革 的历 程 ,对 改革 的 O周 主要成 就和基本经 验进行 总结 ,提 出推 进今后改 革 的政081 .1
作者简 介:贾纪磊( 9 5 ) 17 一 ,男 ,山东巨野人 ,讲师 ,主要从 事市场经济 、就业 和社会保障研究。
圜 8J Ⅲ w || GW EU 州 J NA G l H
金融改革回顾及展望
金融改革回顾及展望作者:岳双喜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7期摘要:通过对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了我国金融业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过改革金融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法人治理结构、经营风险、金融创新、市场层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了我国下一阶段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金融改革;经营风险;金融创新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65-02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前,我国金融业的存在机构单一,业务范围狭窄,行政主导等特征,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高,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1978年开始的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就是针对改变这种单一的金融制度而开始的。
(一)加快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大体上为1978—1984年,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进入了一种制度调整的发生阶段。
在这一阶段,金融体系和结构出现了变化,最主要地表现在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打破传统制度一统天下的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的框架。
(二)实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离1985—1996年,金融基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金融市场建立了初步框架。
实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离,推动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
在管理制度上放权让利,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实行银行间的业务交叉,通过业务交叉开展竞争。
在管理机制上引入风险、利润、成本范畴,实行商业银行和政策金融分离。
(三)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从1997年开始至今,实行以调整和充实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演变。
在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使金融组织体系朝着国际规范的结构发展。
我国金融体系变革进入市场金融体系框架的调整和充实阶段。
在这个阶段实施了金融不良资产剥离,建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启动了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的扩容以跨历史性的速度发展。
农村改革30年回顾和当前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 的政策措施 , 在得到实践检验后不断地 给予巩固和完善。比如 , 关系农民最基本、 最直接的农村基本
经营制度 , 在一轮承包到期后 , 时进行了二轮延包 , 及 并完善
主角 , 除满足点小额信贷外 , 根本无法支持农民在新品种、 新
产业的开发和创业。不仅如此 , 从事农产品) - 的企业融资 JF D
向。又如 , 对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 , 开展统一的技术服务 、 市 也是困难重重 , 这是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难 以做大做强最
场经营的各类合作组织 , 国家在加以正确引导后 , 时颁布 及
化, 市场主体的自由平等流动 的矛盾又凸显出来。随着 经济的发展 , 尤其是九十年代的通胀 , 使农民的生活成 本逐渐高起来。与此同时, 因农业的连年增产 , 不少农 产品出现阶段性饱和 , 价格持续下跌 , 农民从事农业的
效 益 急 剧 下滑 , 民逐 步 陷入 “ 农 有饭 吃 、 钱 花 “的境 没
过去 三十 年改革 发展 历程 进行深 刻思 考 、 学总 结 , 出科 学规律 , 划 未来 打算 。 科 找 谋
农村改革 年 回顾
和当前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及对策建议
口 罗 青平
民最迫切的愿望。中央又一次尊重农民的愿望, 逐步打
一
、
农 村 改革 三 十 年 的 几 个 特 点
跃 的新 局 面。 3 为农 民 “ 、 松绑 ” 。随着 农业 市场化 进程 的不 断深
农民的发明 , 得到中央肯定后 , 建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乡镇 企业是农 民的创造 , 得到政策允许后 , 开辟 了有中国特
金融改革30年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动员储蓄,为工业化、城市化积累资金和方便政府控制的需要,历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都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型特色。
时至今日,为消除二元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农村金融正面临向多元化市场主体、多层次金融服务转变的历史性的阶段,从历史看农村金融体系以农业银行为主。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60年大体可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30年两个重要阶段。
建国初期前三十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路径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中国农业银行本应是承担支农职能的国家银行,但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时间里,中国农业银行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曲折历程,农行真正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很少能够独立执行对农业的信贷服务。
中国农业银行发展的第一阶段是1951~1952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经政务院批准,于1951年8月份正式成立了中国农业合作银行,以加强农村金融工作。
然而由于农业合作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对农业的财政拨款和长期贷款业务,很快于1952年撤销。
农行发展的第二阶段是1955~1957年。
当时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增加对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信贷支援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1955年3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受人民银行领导,主要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个体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贷款。
但由于县以下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工作难以划分清楚,彼此矛盾很多,1957年4月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
第三阶段是1963~1965年。
1963年在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为了加强对国家支农资金的统一管理和农村各项资金的统筹安排,切实支援农业生产发展,于1963年11月决定建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农业银行机构从中央到省、地、县,一直设到基层营业所。
但是,在精简机构的形势下,1965年11月,农业银行再次并入人民银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本是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到不同部门或机构的管理,其合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30年进程及其评述
性 信 贷 业 务 经 营 和 合 作 制 金 融 组 织 管 理 于 一 身 ,逐 步
确 立 了其 在 农 村 金 融 中 的垄 断 地 位 。 而 农 村 信 用 社 受 制 于 计 划 管 理 和来 自农 业 银 行 的 行 政 约 束 ,逐 渐 走 上
18 9 4年 1月 ,中 央发 出一 号 文件 《 于 1 8 关 9 4年农
村 工作 的通 知 》 ,要 求 在 稳 定 和完 善 生产 责 任 制 的 基 础
收 稿 日期 : 0 8 1— 9 2 0 —0 0 作者简介 : 曾学文 ( 98 ) 16一,男,湖南益阳人,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注册会计师,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 彭凛凛 ( 95 ) 18一,男,四川成都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是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的 “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课题研究成果之・,课题负责人为曾学文,感谢 中国农业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总结其取得的显著成就,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变革,逐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这一过程中,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全球金融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分析其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期为中国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展开的。
在国内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金融体系效率低下,资金分配机制僵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逐步深入,金融体系的改革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国际方面,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应运而生。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革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也致力于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
自1980年代初开始,中国金融业开始了艰难而坚定的改革之路,至今已走过三十余年的风雨岁月。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银行体系的改革进行。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
农村金融改革回顾与展望
农村金融改革回顾与展望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农村金融的改革不仅是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是加强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本文旨在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探讨未来的展望。
一、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1. 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期,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较为简单,农村合作银行开始迅速发展。
但由于条件不够充分,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较高。
2. 2000年至2005年2000年至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金融改革政策,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
此时,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信用合作社得到很好的发展。
3. 2005年至2013年2005年至2013年,我国针对农村金融的改革成效进行了评估,发现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和市场分层的问题。
此时,国家着手实施农村金融市场分层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政策,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 2014年至今2014年至今,我国政府提出新型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主张创新社会化发展模式,探索以股权分红和债权分红为主的新改革方向,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应用,为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农村金融的未来展望1. 推进农村金融互联网化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诞生,为农村金融的互联网化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通过互联网金融手段,农村金融可以实现页面设计更简洁、操作更便捷、风险控制更可靠、申请流程更快捷。
2. 推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我国的农村金融将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银行的风控能力,这需要通过加强数据建设、健全金融风控框架、引入大数据等手段来实现。
3. 推进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为破解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金融多元化发展,也是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与各级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大农民的金融服务范围、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等手段,推进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自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十年的农村发展,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农村地区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取的转变。
回顾农村发展的历程,首先要提到的是土地制度的。
开放初期,农村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国家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这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后,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政策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农村面积较小的家庭农场得以扩大规模,较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能够充分利用起来,提升了农村经济效益。
除了土地制度,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成为农村的重要内容。
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民多以种粮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开放以后,国家积极引导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实施特色农产品和农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通过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逐渐从传统的“倒爷经济”中解脱出来,不再过分依赖于传统的种粮生产,而是逐渐实行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同时,农村旅游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通过农村旅游的宣传和推广,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农村的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出行和生产条件。
农村电商的兴起也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产品能够更加方便地销售出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农村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素质提升的问题。
虽然农村农业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农业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仍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也有待提升。
其次,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
随着农村发展的不断进步,一些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面临劳动力供给缺口的问题。
最后,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在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污染问题,这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2第二节 金融体制改革30年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金融体制改革30年取得的成就本章执笔郭田勇褚蓬瑜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金融体制经过了不断地改革,在改革中金融业务不断得到发展,基本改变了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体系,金融步伐与市场贴得越来越近,金融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中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一、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以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转为基础。
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主要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机构组成,而银行业又是我国金融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
截至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包括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13家,城市信用社78家,农村信用社19348家,农村商业银行15家,农村合作银行10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1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信托公司5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70家,金融租赁公司6家,货币经纪公司1家,汽车金融公司7家以及外资法人金融机构21家,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72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130家分行,另外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1家银行在我国25个城市开设了241家代表处。
2007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0.11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8.94万亿元。
近年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总体逐年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占比逐年提升。
农信社等其他金融机构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积极进行内部改制,村镇银行纷纷设立,大大繁荣了农村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通过改制上市,明确了产权归属,整合了内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积极引进合格境外投资者,达到引资、引智、引技的目的,提升了综合实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曲折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三十年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 金融供给不断增加 , 支农力度不断深化
多年 来 ,各 家 金 融 机 构 积 极 贯彻 落 实 国 家 支
恢复组建农业银行 ,主要职责包括统一管理支农资金 ,
集 中办 理农 村信 贷 ,领导 农 村信 用合 作社 ,发展农 村 金
‘
D C MB R 0 0 农村 金融 研究 E E E 1 2
}的历程 辉 煌 的成就 斤
三十年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虽
农 惠 农 政 策 , 不断 增 加 对 “ 农 ” 的金 融 供 给 。 改 三 革 开 放 初 期 的 17 年底 , 98 全 国金 融 机 构 农 业 贷 款 余
额 仅 1 9 元 , 到2 0 年 4亿 09
金 融 机 构 农 业 贷 款 余 额 已 达 2 6 3f ,三 十 一 年 12 ' L元 间 增 长 了 1 4 ,年 均 增 4倍
长 1 .%,高 于 同 期 国 民 74
经 济 年 均 增 长 率 1 7 百 .个
分点。
在 金 融 供 给 力 度 不 断 加 大 的 同 时 ,农 村 金 融 的 覆 盖 面 也 在 不 断 扩 大 。 据
银监 会统 计 ,2 0 年 末 , 07 中 国有 农户 约2 3 户 ,有 .亿
贷款 需 求的 农户 约有 12L .4 户 ,其 中 获 得 农 村 合 作 金 融机 构农 户小 额 信 用贷 款 开放 三 十多 年来 ,在 党 中央 、国务 院 的正确 领 国农村 经济 社会 发生 了巨大变 化 ,取得 了举世 展 成就 。与 此 同时 ,农村 金 融也 走过 了一条 不 : 路 。特 别是 近年 来 ,中央 立足 城 乡统筹 发 展道 从全 国金融 发展 战略 的高 度 出发 ,出 台 了一 系 : 金融 改革 与发 展 的重大 举措 ,农 村金 融改 革 村 加 快 ,农 村金 融机 构 活力 进 一步 显现 ,农 村
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投 入 的 质 量 、数 量 进 行 监 控 的 成 本 极 为 高 昂 , 家 庭 联 产 承 包制的实行实际上基本取消了这种监控成本。( 4) 农民在 相当大的程度上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为农业生产实现资源 合理配置创造了重要条件。
中国金融改革30年概览
系 ,即 “ 一统 ” 的银行 体 系模 式 ,并 于 1 5 月 1 大 93 日,中国工商银 行成 立 ,其 成 为了我 国最大 年开 始建 立 了集 中统 一 的综 合信 贷计划 管 理体 的 商业 银行 。② 从 一 级银 行体 制 转 向二 级银 行
制 ,实行 “ 存 统贷 ”的管 理方 法 ,银 行 信贷 体制 ,在制 度 安排 上 实行 了信 贷 与 发行 分 开 , 统
特权 、改 造 私人 银行 与 钱庄 ,以及 建立 农 村信 发挥 的作用 相 对不 够 充分 。正如 小平 同志 多次 用 社 组织 等途 径 ,新 中 国金 融体 系逐 步 建立 起 讲 到的 : “ 去 的银行 不 是真 正 的银 行 ,是 会 过
来。
计 出纳 ,是 货 币发 行公 司 。当发 展社 会 主义 商
银行 的原则 ,使 人 民银 行 成 为 “ 信贷 中心 、现 统 天下 的组 织结 构 ,建 立 了二 级银 行 制度 的框
金 中心 和结 算 中心 ” ,承担 了为 国家 “ 计 架 。主要 特 征可 以概 括 为 :① 从金 融 机构 一元 守
划 、把 口子” 的资 金供 应 和货 币 监督 任务 。第 化 转 向多 元 化 ,按产 业 设置 专 业银 行 ,出现 了
一
个 五年 计 划 中 ,为与 高度 集 中 的计划 管 理 体 以产业 分 工 为主要 特 征 的专业 银 行 机构 。这段
制相 适应 ,各类 金融 机 构按 照 苏联 银行 模 式 进 时 间 内 中国农 业银 行 、中 国银行 、中 国建设 银
99 94 行 了改造 ,建立 起一 个 高度 集 中 的 国家银 行体 行相 继于 1 7 年 恢复 成立或 独立 运营 。1 8 年 1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在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历程,反思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经验,揭示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下一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一、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历程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需求的变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成立阶段(1978年至1992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使得原有城乡合一的金融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由此我国开始了第一轮农村金融改革,恢复农村金融并成立了新的农村金融机构。
这一阶段的农村金融改革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呈现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好互动局面。
然而,农村金融体系中仍存在一些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中国农业银行身兼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任务,不利于其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农村信用社在中国农业银行的直接管理下,无独立发展空间,恢复“三性”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使得农产品供应量大大超过农副产品收购资金所能购买量,“打白条”、压级压价和限收拒收现象严重,不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加大了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部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农村金融秩序出现混乱局面。
2.“三位一体”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阶段(1993年至2002年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标志着农村金融新一轮改革开始。
这一阶段的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其实践运行与政策意图大相径庭,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反而日益突出(周立,2006。
一方面,农村金融需求大幅增加,农业生产性金融需求面临十分苛刻的贷款条件,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性金融需求缺乏来自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保证,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也很难再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获得满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与展望一、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它的开启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全新的时期。
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和改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展望进行探讨。
二、改革开放的背景1978年,中国政府意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试点。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场大变革,它通过解放生产力和改革经济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三、经济发展阶段1.起始阶段(1978-1992)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激发市场活力、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实现了几次跨越式发展,由最初的几亿元人民币发展为数千亿元人民币。
2.发展阶段(1992-2003)在1992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三条红线”政策,旨在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
此时的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外贸发展也呈现井喷之势,进出口增加数倍。
3.增长阶段(2003-2012)在2003年,中国的GDP增长率达到了国内外专家预期的8%,这一数字维持了10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和泡沫化,同时政府也推动了PPP项目,鼓励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国内市场。
4.转型阶段(2012至今)在世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国内治理能力的改善下,中国开始了转型期,以实行适度扩张和内需驱动为主要目标。
2013年,既定的改革方案开始向关键行业扩展,改革对银行、股市和房地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中国开始突出创新、技术和创意等新经济发展,带动全民的创新。
四、经济发展指标1.GDP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GDP总量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二。
2.外贸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对全球贸易的贡献率达到了15%以上,这使中国成为全球贸易中极其重要的角色。
农村金融工作三十年的回顾和今后改革的设想
作者: 王兰
出版物刊名: 农村金融研究
页码: 1-9页
主题词: 农村金融工作;信贷政策;农村存款;农村信贷;自由借贷;粮食产量;中型拖拉机;农业生产;十年;棉花产量
摘要:<正> 建国三十年来,农业生产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总产值增长二点七倍,粮食产量增长一点九倍,棉花产量增长三点九倍,生猪年底头数增长四点五倍。
目前社队公共财产有八百多亿元,有大中型拖拉机六十多万台,各种农业机器总动力一亿八千万马力,社队企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流通体制包括商品流通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是微观主体行为和宏观制度环境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农村流通经营体制具体包括农村流通经营主体(企业、个人等)、经营载体(市场)、经营客体(农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经营形式、经营渠道等。
农村流通管理体制指政府对农村流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具体包括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权限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村市场体系框架逐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市场数量增加,平均市场规格扩大,批发市场、期货市场、专业市场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农资的价格逐步放开,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农村流通渠道从单一、多环节向多元化、少环节方向发展;原来供销社和国营商业部门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农民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组成了多元化的农村流通主体;农村流通管理逐步规范化,农村流通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对农村流通的管理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并逐步建立起服务型流通管理体制。
回顾30年来我国农村流通体制的发展前进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当前我国农村流通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拓进一步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对于我国农村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我国农村市场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大政方针的调整而不断深化,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农村流通主体、载体、客体、渠道、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0年来,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1978-1984年:调整统购统销制度,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开始酝酿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由计划调节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过渡,人民公社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文/陈丽芬制度解体,从根本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生产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农户与集体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钱水土东亚论文 第 61 期ISSN 0219-1415ISBN 978-981-08-0856-3版权所有 ⋅ 未经同意 ⋅ 不得转载出版日期:2008年5月21日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钱水土*一、引言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而诸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中国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一直奉行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二、三产业和优先发展城市) ,其直接后果是“三农”问题日趋成了一个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由于金融在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变迁中无可比拟的作用,对农村金融的研究自然成了研究“三农”问题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回顾和总结三十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经验,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的研究,如谢平(2001)、温铁军(2001)、曾康霖(2001)、郑良芳(2002)等人的研究,上述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信用社的合作制、商业化或政策性之争上;二是对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主要有张杰(2003; 2004)、王芳(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主要以历史演进的视角探讨中国农村金融制度(主要是农贷制度)和金融结构;三是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探讨,主要有成思危(2005)、周小川(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分别给出了农村金融问题要一揽子解决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系统推进的观点。
本文将总结回顾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历程,分析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特*钱水土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2007.6-2008.6),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作者感谢东亚研究所所长杨大利教授和学术所长黄朝翰教授的支持和指导,感谢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沐博士的指导,也感谢东亚研究所的各位同仁的帮助。
征,剖析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未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方向和重点。
二、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历程的回顾中国自1979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配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的历史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的初步形成阶段(1979 年~1993 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改革措施和政策方案主要是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
包括(1)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并改变了传统的运作目标,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农村商品经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瓦解,农村信用合作社也重新恢复了名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地位。
但农村信用合作社接受中国农业银行的管理,事实上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附属机构1;(3)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允许成立民间合作金融组织,例如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各地成立的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2。
同时允许成立的还有一些乡村企业的财务公司,企业集资异常活跃;(4)允许多种融资方式并存,包括了存款、贷款、债券、股票、基金、票据贴现、信托、租赁等多种信用手段。
因此,尽管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管制较松、约束较少,各类金融机构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个阶段: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框架构筑阶段( 1994 年~1996年) 。
在第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改革更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了1中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经过多次反复,在1979-1996年农村信用社是由中国农业银行管理的。
根据1984年国务院 [104号] 文件批转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农村信用是在中国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开展存贷业务的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
直到1996年8月2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实施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改由农信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
2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动因,而地方政府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的扶持与鼓励是其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推动力。
从1984年第一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在河北康保县芦家营乡正式成立,到中央正式提出整顿关闭合作基金会之前的1996年底,全国已有2.1万个乡级和2.4万个村级农村合作基金会,融资规模约为1500亿元。
要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的口号。
更具体地说,这一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以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主要为农户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以及体现并实施其它国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为此(1)1994年组建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试图通过该银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中剥离出来;(2)加快了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的步伐,包括全面推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对信贷资金进行规模经营,集中管理贷款的审批权限,等等;(3)进一步强化农村信用社的合作金融性质。
根据国务院1994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计划在1994年基本完成县联社的组建工作,1995年大量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
不过,实际进度大大落后于这一阶段所设计的目标。
另外一个重要的政策变化就是决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改由县联社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督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承担。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至第二阶段末,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已基本形成合作金融、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三者并存且相互间业务不交叉的局面,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第三个阶段:农村信用社主体地位的形成及其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阶段(1997~2006) 。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1997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后,中国金融业原先以“忽视内涵性增长、注重数量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金融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在强调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也开始受到重视,客观上强化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3。
主要体现在:(1)开始在国有银行中推行贷款责任制;(2)收缩国有银行战线。
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4;(3)打击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对民3到2003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共有法人机构34909个,发放农业贷款余额达到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83.8%。
4 199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该方案对四大银行机构的撤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比如:按银行的工作人员数量和吸收存款额,人均存款额在50 万元以下的营业网点全部撤销,50 万到100 万元的营业网点部分撤销,100 万到150 万元的营业网点合并。
二级分行也要进行大量撤并。
1998~2001 年,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境内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4.4 万个,被撤并的机构机构上都是县以下的农村地区。
而且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县及县以下机构,贷款权较小,仅发挥吸储功能,每年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
间金融行为进行压抑。
5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撤消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并对其进行清算;(4)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确定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6,且进入2003年以来这一政策趋势日益明显且力度不断加大。
包括:放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限制、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资产问题、推动并深化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等等。
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7,11月底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和江苏8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批准,这标志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4 年8 月国务院又批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21 个省(区、市) 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地区。
在这一次的农信社试点改革得到了央行的资金支持,对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采取两种方式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以解决农信社不良资产问题:一是由人民银行按照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安排专项再贷款。
二是由人民银行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票据期限两年,按适当利率分年付息。
2004年3月4日,首批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发行,共向8省(市)272家联社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119亿元。
截至2004年8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已会同中国银监会,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严格审查考核,共批准583个试点县(市)农信社分三批认购中央银行专项票据346亿元。
改革使全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大为改观,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
截至2004年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4630亿元,占比23.5%,较年初下降6个百分点,前9个月全国农村信用社轧差实现盈利21.2亿元。
但中央政府为此也支付了巨大的成本。
51998年6月30日国务院颁布《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规定,任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必须予以取缔。
非法金融机构,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设立从事或者主要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票据贴现、资金拆借、信托投资、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外汇买卖等金融业务活动的机构。
6事实上,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从2000年就开始了,该年12月,国务院把江苏作为全国农信社改革的首家试点省份。
2001年,国务院决定对张家港、江阴、常熟三地的农信社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并于同年11月28日改制组建为农商行。
7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信用社改革,要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