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宋代文学

——文坛一条龙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这几类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体裁,一直以来作为中国这一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标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唐诗与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两大瑰宝,而以宋词为代表的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属于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二鼎盛时期。其不仅开启了中国第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而且成为了中国文学前后衔接不可或缺的纽带。

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各有其文学的侧重点,从中国文学发展史来看,汉赋在文学造诣上虽远超先秦文学,但在内容与形式上却不及后来的宋唐文学;元明清在小说戏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但在诗词上的成绩仍未能超宋越唐。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文学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其发展与当时宋代的政治形势不无关联,特定的历史不仅创造特定的朝代,同时也创造了特定的文学体系。宋代文学虽植根于宋,但其规模实力却远非这个外强中干的王朝所能比拟。从同时期的世界史来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也都未能出现与之相提并论的国家代表性的文学体系。因此宋代文学,也一直为东西方文学与历史界争相研究。文学的发展往往是与历史的车轮同步,那么宋代的文学是如何发展的呢?

五代十国纷争之际,一个殿前都点检在睡梦中忽然被部下黄袍加身,并以其大一统的代表性与强大的竞争力横扫南唐、北汉等割据政权,从而开启了汉唐以后又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历史。宋代之所以能建立就在于后唐以来重武轻文思想所造成的五代十国之乱,所以宋代的开国统治者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从而结束了中国有史以来重武轻文的治国方略,开始了以文人为主导的时代。正是在这种大的政治转变下,才使宋代文学登上了中国文学与历史的舞台,中国的文人也迎来了文学的春天,甚至有的文学大家由此开始了亦文亦政的生涯。

宋代文学创作是相当繁盛的,在许多方面相对前朝都有新的发展。从学术内涵和本质上看,宋代学术表现出了开放性、兼容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从学术影响上看,宋代学术创新之功多于继承之功,启下的意义多于承上的价值,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宋代文学以前的文学样式在重武轻文的政治格局里,更多地是以一种山水田园之乐与人生写实为主要内容,而宋代文学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政治这一明显的特征,像王安石与司马光革新与守旧派的对抗很多时候就是以文学的对战来表现的。“文者务为有补于世”向来为宋代文人墨客一以贯之的文学主张,宋代文学所表现的经久不衰的政治热忱和爱国精神为历代少见,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道德化、规范化、唯美化标准。同时,士大夫作家的个人生活和个人思想在文学中也得到充分表现,安逸的生活条件培养了单纯从诗艺和学术角度把玩文学的风气。在表现士大夫的个性发展和人生思考的同时,宋代文学也形成了流连诗酒、炫耀学问、追求韵味的创作风气。与这股风气相对的,因为当时的写实主义与文学改革之风,出现了“三苏”、王安石、曾巩等追求与民同乐、与政同论、与人为争的新文学创作势头,“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训在这一时期的士大夫作家中形成了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堪称宋代文学留芳于史的推进波。

在探讨宋代文学时,如果不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很难把握好对其评价的度。宋代文学,按历史阶段划分有北宋与南宋文学之分。从北宋文学与南宋文学的区别来看,北宋文学更多的代表了一种大国气息和欣欣向上的氛围,而南宋文学则多了几分优柔寡断与伤感。这种巨大的差别与两宋所处的历史地位和环境差别有着很大的联系。北宋初,天下趋于大一统,虽北有辽国虎视眈眈,但不足为惧也。在文化包括文学方面,虽并没有立即带来显著的变化,但文坛以出现了新气息。北宋前期的诗歌,大体依然是晚唐五代最盛行的三大流派——以浅俗平易为特点的白居易体、以境界狭仄而语言工巧为特点的姚、贾体和以绵密富丽为特点的李商隐体并立的格局。只是这几种风格又互有渗透,界线不那么清晰而已。宋初的诗词等文学体裁,大体也是沿着晚唐五代词的方向自然地延伸,而更接近南唐的风格,一般说来,篇幅较小巧,语言也比较清新晓畅。

令当时文学界为之一震的是,唐朝时韩愈和柳宗元等人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北宋初期又开始复兴。唐朝时的古文运动只是从文学角度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追求复古,借以秦汉之文风来装点唐朝的文学气息,而宋代的古文运动却进行了扩展,在形式上追求的更具个性化,内容上更充实。文章特别在政治和伦理方面具有更直接的实用性,所以如柳开、穆修等文人把复兴古文作为复兴儒道的必要途径而为之大声疾呼。但他们的功利意识过于强烈而对散文的艺术性方面几乎无所注意,宋代的古文运动却与宋代的党争有着天然的联系,从而局限了古文运动在文学改革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当时也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

不过,这种纷乱的文学状况毕竟启示着一个新的变革时代的到来。文学是人的内在心灵的表现,既然宋代文学不能够追溯初盛唐那种明朗、闳放的气势和自由、高昂的力度,它必然要找到适合于时代心理的形式和风格。实际上,在宋初王禹偁的诗文中,一些新的苗头已经在显露出来,只是在短时期中其影响还不大。整个文学在沿袭五代十国那浮华之气的同时,开始了有了一些实在之气。随着国力进一步发展与昌盛,北宋文学开始了关心江山社稷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积极向上的文风,文学上也呈现了锐意进取的创作势头。同时,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一批文人也开始了对时政的批评。但在北宋后期直到金人入侵之前,却有一种歌舞升平的气氛。这主要是因为来自辽人的威胁由于其自身的内外问题而减轻了,而逐渐强大的女真人尚未与宋正面对敌;民间虽发生过方腊、宋江等人领导的反抗活动,也很快被镇压下去。从《清明上河图》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当时北宋大都市的繁华与热闹,在徽宗时期,这种基础虚弱的繁荣达到了高峰。这一时代的特点影响着文人的生活与创作。北宋后期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大都出于苏轼门下,因此都不免一度受到排挤甚至迫害。他们的性格比苏轼要显得软弱,他们的创作也少有苏轼那种自由奔放的气质和恢宏开朗的精神。而在形式与语言技巧方面,他们却更为讲究,抒情内涵便深藏这种讲究之下。而词作为一种与都市生活及士大夫的享乐需求密切关联的文学体裁,在当时繁荣而浮靡的社会风气刺激下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语言和技巧也更加圆熟与精美。但其基本格调却不是沿着苏轼所开启的方向,而是更多地沿续传统题材及风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理学与禅宗在当时都很兴盛,对诗歌也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两种学说虽宗旨不同,但都是指向人生而哲理性很强的。诗人把这二种内容引到诗中来,写得不好,往往变成押韵的语录或禅学讲义;但运用得当,也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