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经济地理学》第4章
(二) 中心性
概念: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或发挥中心职 能的程度。
C=B1-B2
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为中心地自身供给和提供商品的服务量
(三) 货物的供给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 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第一,均质平原; 第二,便捷交通;
第三,最近中心;
第四,完全竞争; 第五,充分服务; 第六,最大利润。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尚有地区对同样商品与 服务的需求没有满足, 结果怎么办呢?
15
那么,市场区相互重叠的情况下,市场区的边界是 R 如何形成的呢?
R M T R T R M R R T R T M T R T M R T R T M M R T R M M R
特征
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反之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少,人口也 越少。 高级的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 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新增加的职 能有较高的门槛值和较大的服务范围。 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 服务范围也就越大。反之,越是低级的中心地,数量越 多,相互间隔越近,服务的地域也越小。
B
A
交通联系 (连接性) 如. 道路
37
A
克里斯泰勒 k=4 (交通) 原则
B A B B B B B B A
A
A
交通联系 (连接性) 如. 道路
38
A
克里斯泰勒 k=4 (交通) 原则
B A B B B B B B A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地理论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节克⾥斯塔勒的中⼼地理论⼀、中⼼地理论产⽣的背景与⽬的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斯泰勒在1930年完成其博⼠论⽂的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书(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地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这⼀对地理学尤其是对聚落地理学具有重⼤影响的中⼼地理论。
背景:进⼊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
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业的聚集点。
⽬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中⼼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中⼼地、中⼼商品、中⼼地职能中⼼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地)⽣产、供给,⽽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中⼼地职能:供给中⼼商品的职能。
中⼼地:供给中⼼商品职能(中⼼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中⼼性中⼼性是指就中⼼地的周围地区⽽⾔,中⼼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地发挥中⼼职能的程度。
中⼼性⼀般可⽤下式表⽰:C=B1-B2式中:C中⼼地的中⼼性;B1中⼼地供给中⼼商品的总量;B2中⼼地供给中⼼地⾃⾝的中⼼商品的数量。
从上式可知,中⼼性即中⼼地供给⾃⾝中⼼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商品的数量。
(三)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地区域)以中⼼地为中⼼的区域称为中⼼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地区域。
具体说,是中⼼地的周围从中⼼地接受中⼼商品供给的区域。
在中⼼地,中⼼商品有剩余,⽽在中⼼地的周围区域中⼼商品不⾜。
中⼼地中⼼商品的剩余部分便⽤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商品的不⾜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四)商品服务范围(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外侧界限)是由对中⼼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地的某种中⼼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中的空间边界。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ppt课件
PPT课件
2
二、中心地理论基础与模式
• 假设条件:研究区域地理条件均质;
• 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 服务的地点。
• 中心货物和服务: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它们 出售和服务的主要对象为期周围区域的居民,也称之为中心地
职能。它们是有等级的,高等级中心地提供高级别的服务;低 等级中心地提供低级别服务。
• (3)中心地市场 区体系为1,3,9, 27,81,…。从这一 数字排列关系可看 出,是按3的倍数 在变化。
13
三、中心地理论的实践与功能
• 中心地理论在各国区域开发、国土开发与整治、行政 区划、城市体系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1965年至1975年原西德的《联邦空间整治法》、《空 间整治纲要》中得到应用,全国划分38个大空间,进 行中心地建设。
PPT课件
3
中心地理论的前提条件
•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 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也是均质的分布,居民的收 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 第二,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切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 •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
PPT课件
5
初期
中心地形成的初期: 当某一种货物的供应点只 有少数几个时,为了避免 竞争、获取最大利润,供 应点的距离不会太近,它 们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的。 各自独立而不相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PT课件
6
中期
中心地形成的中期: 在利润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 供应点出现,原有的服务范围 回因此而缩小。这时,该货物 的供应处于饱和,每个供应点 的服务范围仍是圆形的,彼此 相切的。 各中心地争夺空间而平分。
经济地理第九讲-第三章
二、普雷特的行为矩阵
(一) 基本观点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
—人的决策结果,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
量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所 作出的决定。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程度如
何,主要取决于决策者在决策时占有的信息量及
其信息利用能力的强弱。
(二)行为矩阵与区位选择
现实世界: 满意人 最小努力 最大满足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一) 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 研究思路
– 韦伯引入了空间费用曲线,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
曲线,如果把这两条曲线结合,就能够画出利润 的空间界限,通过利润的空间边界分析就能找到
“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合理区
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需要买路上喝的饮料,我去了楼下的“家东超市”。 虽然这里的饮料品种很少,而数公里外的“丹尼斯 购物中心”比这里丰富很多,但我实在不愿意为了 几瓶饮料去那么远的地方。要出发时,我发现相机 充电器的一根线坏了,立刻打车到近10公里的“百 货大楼”去买。因为我觉得对于这样相对稀罕的东 西,跑10公里的路程还是值得的。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 不完全竞争,价格变量,运费衰减
胡佛的区位理论
– 运费理论,送达价格、市场地域与区位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利润最大,价格、需求和区位关系
第四节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传统区位论: 经济人 利润最大化 最佳区位 满意区位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
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
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
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
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
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其公式如下:式中,为中心地的电话门数;为中心地的人口;为区域内电话的数量;为区域的人口。
(4)服务范围。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
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
经济地理学
(三)区位作用的机制
经济活动受到空间距离摩擦作用以及空间移动的制约性。
(四)区位主体 即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类型(工业、农业、商业、IT产业等) (五)区位理论 1、定义:即有关人类经济活动所占空间场所的理论 2、内容:两大方面 第一、人类空间活动的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 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性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 间,选择最佳分布区位。 第二、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 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三、区位的类型
(一)、根据绝对性与相对性 1、绝对区位与相对区位
2、相对区位的重要性Fra bibliotek相对区位更为重要,因为地域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某种具有 相对区位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区位条件可以促成某些特殊的 发展。比如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往往都有其特殊的相对区位 优势。 区位的相对性与可变性 (二)、根据产业与活动职能 1、经济区位 2、政治区位 3、军事区位 4、文化区位 经济区位又分为: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商业区位(市场区 位),交通地理位臵,资源禀赋位臵。
(2)长期以来,经济学轻视对区位的研究,从而难以从实质上 解释空间价格、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投入产出差异等的内 在原因。 (3)当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 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靠单纯的经济 手段就能加以解决。
第六节、当代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二) 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 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交 通便捷,通过能力大。 相同密度但不同结构的网络的通过能力可以相差很大。 1. 交通网连结度(connectivity)
中心地理论
(3)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①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 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②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而 比其高一级的中心地不仅具有自己固有的职 能,同时也兼有最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依 次类推,最高级的中心地具备所有等级的中 心职能。
中心地等级和商品(服务)的供给 1、一个中心地可提供不同级别的多种商品 (服务)。 2、每个中心地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商品(服务, 低级商品(服务)在很多中心地都可买到, 而高级商品(服务)只有在少数中心地才提 供。 3、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 品(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一级别的商品 (服务)。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
第一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产生的背景 ① 20世纪,城市大量出现、经济活动向城市 集聚。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 了主导地位。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 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1)中心商品:指在少数地点(中心地)生产、 供给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
(2)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 中心商品的场所。例如一个城镇可以向本城和 腹地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它就是一个中心地。
(3)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如:商品零售、餐饮、医疗、邮政、教育 等等。 (二)中心性(中心度 ) (1)概念:指中心地所能发挥职能的程度。 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或中心地职能 的作用大小。
城市地理学08
完善和深化,并被用于实践。
克里斯搭勒所建立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为后 来五六十年代人文地理学的数量运动打下了 基础。
6
华东师范大学
严重敏教授将该理论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
7
华东师范大学
她的硕士研究 生于洪俊、宁 越敏写了中国 第一本城市地 理学的书籍 《城市地理学 概论》
是城市、城镇。
2. 中 心 货 物 与 服 务 ( central good and service)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 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如理发、饮食、医疗
11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3.中心地等级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级别的中 心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 服务。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假设条件:
均质平原
①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
水份供应等方面; 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
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 因素就是距离;
26
三、理论假设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门槛和 最大销售范围是不同的。
等级较低的商品,需求量大, 如油盐,肥皂等杂货(A),其空 间需求曲线一般较陡,即其需 求量将随距中心的距南增大而 快速下降,其原因是售价低, 购买频率高,为购买此类商品 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或运费占 售价比重高,因而其需求门槛 一 般 较 低 (A') , 最 大 销 售 距 离 较短(A'')。
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地理论
2. 中心性
◆概念: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 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 能的程度。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自身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3. 商品的供给范围
P1
反映商品价格和消费 量的需求曲线变化
F
反映交通费和距 离的变化关系
(a)
Q
Q
(b)
K
P2
反映购买价格(商品 价格与交通费之和) 与距离的关系
反映购买量和距 离的变化关系
(c)
K
(d)
K
图 4.4 交通与消费者的空间需求关系
3.零售业间的竞争
关于区位空间竞争的认识 竞争者之间是集中还是分散与企业的经营种类 和市场的特性等有关 同业与不同业种间的竞争,均表现为联合与集
研究的命题
• “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 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 律” 。 • 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中 心地空间组织结构。 • 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 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 统空间模型。 这些命题是否成立?
二、基本概念
1. 中心性及中心商品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零售业区位论 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 二、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 问题
图4.1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 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369 )
城市地理学中心地理论PPT课件
K级中心 r-1
M、A、K
次齐全
A级中心 r-2
M、A
再次齐全
M级中心 r-3
M级
次次齐全
……………………………………………………
三、理论模型
• 1.市场原则 • 中心地的分布要适应市场原则,即有利于低一级的
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 • 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
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 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 此形成K=3的系统。 • 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1,3,9,27,…低一 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 • 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 是:1,2,6,18,…
• 由于高级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 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 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 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 心地即可满足3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以此类推。
由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交通系统, 是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6条放射状的主干道 联接次一级的中心地,又有6条也成放射状的次干 道联结再次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此种运输系统 联系两个高一等级中心地的道路不通过次一级中 心地,因此,被认为是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
• 4、与克氏只有3种K值的中心地体系不同,廖士 推论了一个更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通过不断 改变六边形的方向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 区。 5、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 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在克氏的模式中, 同一级中心地提供同样数量的职能,而且其职能 的类型也是相同的,因此克氏的体系是非常严格。 在廖士的景观中,同级中心地提供同样数量的职 能,但不必是同种类型的职能。而且货物的等级 与提供货物的中心地等级之间也并不要求严格一 致,较高级的中心地不必提供低级中心地的所有 职能,低级中心地也可提供某些较高级的职能。 因此,廖士的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05 经济地理 第四章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主讲教师 王晓玲
货物的供给范围 上限:中心地供给货物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 界——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 中心地内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 下限: 需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空间范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心地的特点 中心地的等级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 别所决定 中心地的等级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和服务 范围 中心地的数量和分布与中心地的等级高低成反比,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与等级高低成正比 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品和服 务,还提供所有低于这一等级的商品和服务 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于 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形成中心 地系统。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
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 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 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 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主讲教师 王晓玲
二、基本概念
中心地: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中心性: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主讲教师 王晓玲
(二) 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
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
(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
(3)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首先
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 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德州学院)教学大纲.doc
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任务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运用多种理论思维和实践视野,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基本范畴,掌握经济活动的“区域综合、空间差别和空间分界”等空间性质,能够对社会经济的空间内涵与过程进行动态分析,熟悉学科的演化过程与发展特点,了解当代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及其相关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导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宏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全球产业链与国际产业转移);■中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的演化机制、产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微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传统经济区位理论、基于金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的生产要素配置问题、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及其全球性布局、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发展与布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在教学方式上,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理探讨与应用创新相结合。
金部课程设计为若干个匝要主题,每一主题先从相关概念定义入手,引出每一主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依据相关的核心内容逐层展开分析(包括不同论点的综述、权威观点的介绍、典型案例的比较等等)。
在实践环节上,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进行重要的主题讨论和富冇特色的主题实习,以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参考书目:l.Eric Sheppard and Trevor Bames(EDS.),2000,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Blackwell, Oxford3.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陈才.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丁四保•区域经济学•北京:髙教出版社,2003.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1.平时成绩占30 %,通过兴趣小组、课程论文、课堂讨论、野外实习等形式评定。
第八章 经济区位理论
第八章经济区位理论本章教学目标:主要讲解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的演变发展。
本章教学重点:新古典的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
本章教学难点:新古典区位理论的研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本章教学内容:1.杜能农业区位论(1学时)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1学时)3.中心地理论(2学时)4.现代经济区位论(2学时)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
(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
以最大纯收益为目标,农场的经营类型随到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二) 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 Q-C Q-K t Q=(P-C-K 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第4章第3节 服务业区位论
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力; 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 停车场的充足性; 在该地点布局的综合费用等。
1.中心地理论
根据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等级,企业有不同的门槛和范围。 高级产品或服务要求规模更大的消费或服务市场,受距离 衰减规律的限制也较低,销售商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远; 低级产品或服务购买率较高,市场范围小,销售商之间的 距离很近。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
2
[教学目的]:
掌握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 熟悉零售业区位论、服务业区位论
[教学重点]: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 零售业区位论、服务业区位论
3
一、类型与区位特征 【生活性、生产性、办公服务业、公共服务业】
根据对银行网点的调查
➢ “交通便利”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位影响因素。 ➢ “靠近居民点”和“靠近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影响
也很重要。 ➢ “人均收入水平高” 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显出其
重要影响。 ➢ “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命令”因素的影响在三个时段中
出现明显下降。 ➢ 地租、水电所占成本比例很低,对银行区位选择的作
二、区位选择的因素 【营利性服务企业区位选择的层次性(三个层次)】
三、区位选择的理论 【中心地理论、集聚理论】
四、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1. 金融业的区位选择 2. 创意产业的区位选择 3. 电子商务的区位选择 4. 物流业的区位选择
一、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
1.服务业
服务业含义: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主要从事 信息、管理或服务职能的经济活动。
四、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一)金融业的区位选择 (二)创意产业的区位选择 (三)电子商务的区位选择 (四)物流业的区位选择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关注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地理理论,其中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介绍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其对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是一位德国地理学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主要集中在中心地区。
他将商业活动分为中心地区和辐射区两个层次,认为中心地区拥有更高的服务和商品供给能力,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带。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区的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集中度、规模、范围和阶层。
集中度指的是中心地区所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丰富程度,规模则表示中心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承载能力。
范围是指中心地区所服务的区域范围,而阶层则是指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等级关系。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一种理想化的地理形态,即六边形市场网络。
六边形市场网络是指以中心市场为核心,辐射出六个周边市场,这些周边市场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紧密的关系网络。
这种地理形态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保证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
中心地理论对于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揭示了经济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原因。
其次,它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指导,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心地理论也为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
首先,这个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现实情况。
其次,中心地理论忽视了一些非经济因素对于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文化、历史等因素。
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简答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模型的假设条件
简答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模型的假设条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模型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型,旨在解释城市内部商业和居住区域的分布。
该模型假设城市中心地区是商业活动的中心,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减少。
以下是克里斯塔勒中心地模型的假设条件。
一、城市中心地区具有最高的租金和土地价值克里斯塔勒假设城市中心地区具有最高的租金和土地价值。
这是因为商业活动集中在这个区域,使得该区域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
由于商业机会和人流量较大,企业愿意支付更高的租金以获取更好的位置。
二、人口密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少克里斯塔勒假设人口密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少。
这是因为居民更愿意住在靠近他们工作或购物场所的地方。
由于商业活动集中在城市中心,因此人们更倾向于住在那里或者靠近那里。
三、交通成本随距离增加而增加克里斯塔勒假设交通成本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到达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
由于商业活动集中在城市中心,因此人们需要花费更少的时间和金钱来到达那里。
四、商业活动集中在城市中心克里斯塔勒假设商业活动集中在城市中心。
这是因为商业机会和人流量较大,企业更愿意在那里开展业务。
由于商业活动集中在城市中心,因此该区域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
五、居住区域向外扩展克里斯塔勒假设居住区域向外扩展。
这是因为人口增长导致城市需要更多的住房。
由于人们更愿意住在靠近他们工作或购物场所的地方,因此居住区域会向外扩展以满足需求。
六、竞争导致商业区域不断扩大克里斯塔勒假设竞争导致商业区域不断扩大。
这是因为企业希望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由于商业活动集中在城市中心,因此商业区域会不断扩大以满足需求。
综上所述,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城市中心地区具有最高的租金和土地价值、人口密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少、交通成本随距离增加而增加、商业活动集中在城市中心、居住区域向外扩展以及竞争导致商业区域不断扩大。
这些假设条件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模型提供了基础,进一步解释了城市内部商业和居住区域的分布。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二、基本概念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 销售距离、 ② 需求门槛 、 销售距离 、 利润之间 的关系
收入曲线随销售距离的增大,先缓 收入曲线 慢上升,后快速上升,最后因西方 经济学中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 而下降。 成本曲线随销售距离的增大,先是 成本曲线 下降,后缓慢上升,最后因空间阻 力和运费增加而迅速上升。 O代表中心地,是产品生产和服务 提供的地点。当销售量或销售距离 低于OA时,厂商因成本大于收入而 蒙受损失,厂商将退出市场。 当销售量或销售距离等于OA时,收 入等于成本,厂商仅可赚得正常利 益,这就是需求门槛。超过A点时, 收入大于成本,有净利润,且逐渐 增大,达到B点时净利润最大。超过 B点时,净利润下降,到C点净利润 为零,OC为最大销售距离。超过C 点为损失区,厂商又将退出市场。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一、背景 二、基本概念
三、理论假设 四、理论要点
1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一、背景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 在193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 一本名叫《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书,从而开创了 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克里斯塔勒在韦伯工业区位论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 启发下,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 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15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四、理论要点
(一)六边形网络
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 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 的数量达到最少化。于是。作为第一步,克 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 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 最高级别货物的最 最高级别货物 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 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 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图 8—9)
2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一、背景
另一位德国学者奥吉斯特·廖什(August Losch)几乎是同时, 但又完全独立地发现了和克氏内容相似的中心地系统。他的著 作《经济的空间分布》发表在1940年,比克氏晚了7年。 克里斯塔勒对城市地理学的影响远在廖什之上。有人评价道, 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 “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 民点问题的研究” 民点问题的研究”。 克氏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超前于当时学术界的一般认识水平,一 开始它并没有被普遍理解和接受,他的论文曾被国际地理学大 会拒绝。 从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成果才在美国、荷 兰、瑞典得到重视, 1960年斯德哥尔摩国际地理学大会在隆 德召开以克氏模式为中心议题的城市地理专题讨论会,受到高 度的赞扬。1966年他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后,更是广为流传。 经过世界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心地理论已经得到发展、完 善和深化,并被用于实践。克里斯搭勒所建立的理论和使用的 3 方法,为后来五六十年代人文地理学的数量运动打下了基础。
13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三、理论假设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如下假设条件: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如下假设条件:
①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份供应等方 面; 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水道,全部活 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因素就是距离; ⑤人们的活动都是有理智的。对消费者来说,符合距离最小 化原则;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来说,他会寻找最佳位置,取 得最大的市场,使其利润最大化。 这些条件概括起来就是 均质平原和经济人两条。 均质平原和经济人两条。
6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二、基本概念
4.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 对意义的总和。简单他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 大小。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 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 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 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 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二、基本概念
1.中心地(central place) 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 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是城市、城 镇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 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理发、饮g
8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二、基本概念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克里斯塔勘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 变的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 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 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 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眼务范围的下限r’ 最大腹地。 最大腹地 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 以r’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 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r’亦称之为需求门 需求门 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槛距离
11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二、基本概念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② 需求门槛、 销售距离、 利润之间 需求门槛 、 销售距离 、 的关系 假设中心地所在区域是一个无边无 际的、土壤同等肥沃的平原,人 口和购买力分布均匀,各方向的 交通业同样发达,而任何一类中 心性商品和服务都有一个不变的 最大销售距离,那么,可在上图 基础上,以中心地为圆心绘成同 心圆,形成三个环,由内向外依 次是中心地、利润递增区、利润 递减区和损失区,而A圈为需求 门槛,B为最大利润范围,C为最 大销售范围。
7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二、基本概念
4.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其公式如下: 克里斯塔勒当时要以整个德国南部为研究的样 本区,他不得不设法寻找一种尽可能简单地衡量每一个中心 地 对 周 围 提 供 服务 的 性 能和 地 位 的 指标 , 即 所 谓 中 心性 (Centrality),也称中心度。他选用了中心地的电话指数作 为评判一个聚落中心职能的标准。他以德国南部全区的电话 数(Tg)除以全区的人口(Eg),得到每人平均的电话数, 称为电话密度,以这个电话密度乘以一个中心地的人口数 (Ee),其数值为该中心地的预期的重要性,该中心地实际 安装的电话数(Tz)称为中心地的实际重要性,两者的差值 即为中心性指数。其表达式为:
14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四、理论要点
(一)六边形网络
从以上条件出发,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 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由于克里斯塔勒关心 的是,在农村市场服务中心演化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聚落体系的特征。 他又提出了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 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 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 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
9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二、基本概念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①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 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 a.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 正常的方式提供。 b.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种货物正好能得到 利润。 c.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 且经营者还可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见图810 8)。
12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二、基本概念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③ 不同商品、 服务的需求门槛、 销 不同商品 、 服务的需求门槛 、 售距离的关系
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门槛和最大销售范围 是不同的。等级较低的商品,需求量大, 如油盐,肥皂等杂货(A),其空间需求曲 线一般较陡,即其需求量将随距中心的 距南增大而快速下降,其原因是售价低, 购买频率高,为购买此类商品所花费的 时间较多,或运费占售价比重高,因而 其需求门槛一般较低(A'),最大销售距离 较短(A'')。等级较高的商品,如家俱,珠 宝,耐用而需要量少,售价高,购买频 率低,运费占售价比重低,因而需求门 槛高,最大销售距离长,其空间需求曲 线一般较平缓。
16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四、理论要点
17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四、理论要点
(一)六边形网络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 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 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图8-9中的阴影地 区)。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 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 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 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 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 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 或服务(图8-10)。
5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二、基本概念
3.中心地等级 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有: 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有: ①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 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少,人口也越少。 ②高级的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有低级 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新增加的职能有较高的门 槛值和较大的服务范围。 ③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服务范 围也就趣大。反之,越是低级的中心地,数量越多,相互间隔 越近,服务的地域也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