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bf3a82369eae009591bec61.png)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eed9f4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0.png)
初一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上册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能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初一上册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初一上册常见的实词有:1、“之”:①作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
②作助词,“的”,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其”:①作代词,指代人、物、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的”。
②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如“其真无马邪?”3、“而”:①表顺承,“然后、就”,如“温故而知新”。
②表转折,“却、但是”,如“人不知而不愠”。
③表修饰,“着、地”,如“康肃笑而遣之”。
4、“以”:①作介词,“用、拿、把”,如“以刀劈狼首”。
②作连词,“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于”:①表示在,如“于舅家见之”。
②表示到,如“至于夏水襄陵”。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不充当主要成分,但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乃”:①于是,就,如“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才,如“去后乃至”。
2、“者”:①……的人,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②……的原因,如“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乎”:①表示疑问语气,“吗、呢”,如“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如“不亦乐乎!”4、“也”:①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表陈述或解释,如“夫战,勇气也”。
三、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1、“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表示疑问。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四、文言文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差异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关键点。
1、“儿女”,古义指子侄辈,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前往。
3、“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233145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4.png)
七上文言文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简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2. 古今异义。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一代;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太丘舍去。
-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 相委而去。
- 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 下车引之。
- 古义:拉;今义:引导。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3. 一词多义。
- 日。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期日中(太阳)- 是。
- 是日更定矣(这)-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时。
-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信。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之。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中的字)- 下车引之(代词,指元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指缺点)- 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的)4. 重点实词。
- 内集:家庭聚会。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速。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比不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三、句子翻译。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6.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 君与家君期日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da5ecf3caaedd3383c4d3b0.png)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c1acd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8.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总复习资料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总复习资料三](https://img.taocdn.com/s3/m/b5123dd0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c.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总复习资料三篇6: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资料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平”“阔”“正”“悬”四字准确动,“阔”是“平”的结果,只有江水涌涨,江面才变得宽阔,“正”即包含“和风”又包含“顺水”的意思,使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水波浩荡、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虽已是残冬,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命的光辉。
“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想到新年即将来临,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篇7: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资料第四单元《紫藤萝瀑布》宗璞。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蝉》小思,香港作家。
《贝壳》席慕容,台湾作家。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f30adcce2f0066f53322f0.png)
七年级上册:1、《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兴趣6、方出神方: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2《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d3e0059f111f18583d05af0.png)
《世说新语》两则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3.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4.词类活用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5.文言句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句,省略主语)6.字音字形谢太傅.(fù)谢道韫.(yùn)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7.重难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公欣然..曰(愉快的样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至..(乃,才;至,到)相委.而去(丢下,舍弃)下车引.之(拉)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8.文章主旨《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论语》十二章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919889a76eeaeaad0f33028.png)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4. 《古代诗歌四首》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诗歌的分类,示慰问。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2、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绪。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4、赏析要点: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一、《观沧海》▲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1、作者曹操(155—— 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规啼。
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观沧海》等诗篇。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9ce4f4b650e52ea551898e1.png)
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fdd0ac151e79b8969022606.png)
《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272511102de2bd9705880a.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国雄1147由分享时间:2021-04-30 22:38:10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留下的文学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第一册·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第二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必背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8841186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9.png)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必背1.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重点字词解释。
-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因:趁、乘。
3.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 重点字词解释。
-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舍弃。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 引:拉,牵拉。
- 顾:回头看。
3.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2df66f62f60ddccdb38a066.png)
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7篇背颂要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7篇背颂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1dd67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e.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7篇背颂要点1.《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弟子·春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要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习方法、修养)重点理解说:同“悦”,愉快。
通假字。
愠:生气,发怒,怨恨。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学习方法)重点理解三:多次。
为:替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越过法度。
”(修养)重点理解有:通“又”,通假字。
逾:越过。
矩:法度。
四十而不惑,而:表顺承,四十岁不疑惑。
不是转折。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
”(学习方法)重点理解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而:表顺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学习方法)重点理解则:就罔(wǎng):迷茫 殆(dài):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250aa2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6.png)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知识【七年级上册学问点】1、龟虽寿东汉• 曹操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3、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5、如梦令宋•李清照6、观书有感南宋•朱熹7、《论语》十那么春秋• 孔子8、观沧海汉• 曹操9、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10、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11、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13、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14、泊秦淮唐• 杜牧15、浣溪沙宋• 晏殊【七年级下册学问点】16、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17、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18、山中杂诗南朝•吴均19、竹里馆唐•王维20、峨眉山月歌唐•李白21、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22、逢入京使唐•岑参23、滁州西涧唐•韦应物24、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25、送灵澈上人唐•刘禹锡26、约客南宋•赵师秀27、论诗清•赵翼【八年级上册学问点】28、石壕吏唐•杜甫29、归园田居晋•陶渊明30、渡荆门送别唐•李白31、登岳阳楼宋•陈与义32、长歌行选自《汉乐府》33、野望唐•王绩34、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3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36、黄鹤楼唐•崔颢37、送友人唐•李白38、答谢中书书(古文) 陶弘景39、秋词唐•刘禹锡40、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41、浣溪沙宋•苏轼4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43、陋室铭唐• 刘禹锡44、爱莲说宋• 周敦颐45、望岳唐• 杜甫46、使至塞上唐• 王维47、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48、三峡北魏• 郦道元49、桃花源记晋• 陶渊明50、春望唐• 杜甫【八年级下册学问点】50、赠从弟汉•刘祯51、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52、终南别业唐•王维5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54、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北宋• 范仲淹55、满井游记(古文) 明袁宏道5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57、赤壁唐• 杜牧58、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5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60、山坡羊•潼关心古元• 张养浩61、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62、行路难(其一) 唐• 李白6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6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65、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6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6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68、无题唐• 李商隐69、相见欢南唐• 李煜70、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71、杂说四•马说唐• 韩愈73、送东阳马生序明• 宋濂73、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74、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75、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76.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77.五柳先生传晋• 陶渊明【九年级上册学问点】76、隆中对(古文) 陈寿77、陈涉世家(古文) 司马迁79、唐雎不辱使命(古文) 选自《战国策》79、望江南(梳洗罢) 唐• 温庭筠80、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宋•李清照81、月夜唐• 刘方平82、商山早行唐• 温庭筠83、卜算子•咏梅南宋• 陆游84、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北宋•晏殊85、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 苏轼8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8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 辛弃疾88、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89、朝天子•咏喇叭明• 王磐90、出师表三国• 诸葛亮91、渔家傲宋• 范仲淹9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苏轼93、破阵子宋• 辛弃疾94、观刈麦唐• 白居易【九年级下册学问点】9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96、参军行唐•杨炯97、月下独酌唐•李白101、羌村三首唐•杜甫101、登楼唐• 杜甫101、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10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102、望月有感唐•白居易10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 王观104、别云间夏完淳105、鱼,我所欲也战国•孟子10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107、蒹葭选自《诗经》108、关雎选自《诗经》109、雁门太守行唐•李贺110、曹刿论战选自《左传》11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112、公输选自《墨子》113、惠子相梁选自《庄子》1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115、愚公移山选自《列子》看了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学问还看:1.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2.人教版语文初中古文学问点复习资料3.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4.人教版语文古文总复习资料5.初中文言文为字的用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dc2308527d3240c8547ef9d.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人教版)一、文言文实词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2. 与儿女讲论文义(谈论诗文)3. 俄而雪聚(不久)4. 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5. 未假设柳絮因风起(凭借)6. 即公大兄无奕女(确实是)7.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离开)8. 去后乃至(才)9.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10. 下车引之(拉)11. 元方入门不顾(转头看)12. 学而时习之(按时)13.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14. 人不知而不愠(动气,发怒)15. 吾日三省吾身(检查,检讨)16.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老实)17.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18. 七十而从头所欲,不逾矩(越过,超过)19. 思而不学那么殆(有害)20. 不堪其忧(忍受)2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22. 曲肱而枕之(胳膊)23. 于我如浮云(关于)24. 子在川上曰(河流)25. 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舍弃)26.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27. 仁在其中矣(仁德)28. 水何澹澹(水波荡漾)29. 山岛竦峙(高起、挺立)30. 海日生残夜(夜将尽未尽)31. 虽有嘉肴(美好,用鱼、肉做的菜)32 不知其旨也(甘美)33. 虽有至道(达到极点)3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35.教然后知困知不足(不通,明白得不了)36.然后能自反也(检讨自己)37.然后能自强也(勉励)38.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边)39. 山门圮于河(倒塌)40. 二石兽并沉焉(一路)41. 阅十余岁(通过,过了)42.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终于)43. 棹数小舟(划船)44. 尔辈不能究物理(情形的道理,规律)45. 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埋没)46.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侵蚀,冲洗)47.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48. 但知其一(只)49.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定)50 智子疑邻(以……为伶俐)51. 不筑,必将有盗(修补)52.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53. 马无端亡而入胡(逃跑)54. 此何遽不为福乎(怎么就,表反问)55.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通过,率领)56.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多)57. 堕而折其髀(大腿)58.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保全)二、文言文虚词之: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②曲肱而枕之(指代手臂)③学而时习之(代学过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精析咏雪一\课文译评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重点字词(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
(2)与:跟,和。
(3)讲论:讨论讲解。
(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
(5)俄而:不久,一会儿。
(6)骤:急。
(7)欣然:愉快的样子。
(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
(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
(10)差:差不多。
(11)拟:相比。
(12)未:不。
(13)若:像。
(14)因:乘,通过。
(15)起:飘起。
(16)乐:高兴。
(17)即:就是。
(18)大兄:大哥。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
”谢安大笑,非常高兴。
(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与:和,跟。
(2)期:约定。
(3)日中:正午时分。
(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
(5)至:到。
(6)舍:放弃。
(7)去:离去。
(8)乃:才。
(9)时年:那年。
(10)戏:嬉戏。
(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12)不:通“否”。
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13)待:等待。
(14)非:不是。
(15)哉:语气助词,表感叹。
(16)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可不译。
(17)委:丢下,舍弃。
(18)信:信用。
(19)礼:礼貌。
(20)引:拉。
(21)之:代元方。
(22)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
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那人感到惭傀,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评析:本文记元方和来客的对话。
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
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
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
二<需掌握的字谢太傅(fù)柳絮(xù)雪骤(zhòu)无奕(yì)女尊君在不(fǒu)五<多义词1.而(1)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2)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因(1)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连词,可译为“因而”<“于是”等。
(《黔之驴》)3.与(1)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同。
(《咏雪》)(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相比较。
(《六国论》)4.乃(1)去后乃至:才。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桃花源记》)(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就是。
(《陈涉世家》)六<重点实词<虚词(一)重点实词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
集,指聚会。
2.骤:急。
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4.差:差不多。
5.拟:相比。
6.期:约定。
7.去:离开。
8.委:丢下,舍弃。
9.引:拉。
10.顾:回头看。
(二)重点虚词1.与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
2.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3.因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4.乃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
七<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八<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动词。
(今义为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离去。
(今义为前往。
)4.下车引之:拉。
(今义为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
(今义为照顾或顾客。
)九<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3.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
(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
)4.省略句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感叹句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
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
)十<文学常识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3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十一<背景知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
十二<文章结构《咏雪》第一层(开头到“……讲论文义。
”):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
人物谢太傅<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等;环境“寒雪日”“内集”。
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
”):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
第三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
《陈太丘与友期》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
”):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
”):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机智。
十三<课后习题答案(一)1.本题是开放性的,应从整体感知,答案说出“融洽”<“欢快”<“轻松”的意思即可。
文中“儿女”是子侄辈的意思,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现在的“儿女”专指子女。
2.“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就像我们今天称呼“您”一样。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
总之,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二)1.俄:常和“而”“顷”等字连用,表示“片刻”的意思。
欣然:然,……的样子。
欣然,高兴的样子。
2.拟:比,比拟。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
5.期:约会<约定。
委:舍弃。
(三)此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总的来说,应该是“柳絮”比“撒盐”好。
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能给人以美感。
另外盐太重,撒盐没有飞雪之飘逸,而“柳絮因风起”则与骤雪神似,美感十足。
《山市》蒲松龄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三、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作者,字,一字,号,世称“”,代家。
答案:《聊斋志异》蒲松龄留仙剑臣柳泉居士聊斋先生清文学家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
“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