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




二〇一〇年二月
目录
一、池州高新区(省级)建设的历史性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池州高新区建设的紧迫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建设池州高新区的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建设池州高新区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建设生态池州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
签。

(2)、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实现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
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
的需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创建池州高新区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
签。

(二)池州高新区建设的最佳机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皖江城市带建设获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机遇错误!未定义书
签。

2、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的重大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区域产业竞争加剧的挑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核心技术薄弱的挑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高新区规划选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池州高新区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池州高新区(省级)发展的总体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目标、基本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总体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基本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重点任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打造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构建特色新兴产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创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基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运行机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产业竞争力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主要保障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支撑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集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积极完善创新制度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论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开端,是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

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支撑作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委、市政府提出抓住重点产业,带动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全市产业布局做出了重大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电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力争掌握一批具有战略性、有利于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据《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和省、市“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一、池州高新区(省级)建设的历史性机遇
(一)池州高新区建设的紧迫性
1、建设池州高新区的背景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产业结构升级和向外扩散转移速度加快,受市场萎缩、资源环境约束及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资源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趋
势日益明显。

因而,以产业链为基础,围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高度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吸纳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池州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毗邻长三角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以抓住机遇,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进一步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而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参与国内、国际分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将“启动省级高新区升级工作,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提出:王三运省长在201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贵池工业园区建设省级高新区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因此,当前形势为我区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带来了非常有利的政策机遇。

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支撑作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我市在省级贵池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建设“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支持池州高新区的建设,市政府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在管理权限、运行机制、地方税收、财政扶持和基础
设施投入等方面给予高新区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在促进高新区创新型产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培育品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民营科技企业7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10个,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5个,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08年增长46%。

产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电子、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了池州家机、艾可蓝节能环保、颐和新能源、旭豪机械、金盛磷铜、金艺超细粉、灵芝化建、九华汉高、大正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群。

2、建设池州高新区的必要性
(1)、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建设生态池州的需要
建设“生态安徽”,是省委、省政府为实现安徽在中部崛起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池州作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尤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发挥先发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池州建成皖江南岸现代化的经济、旅游、生态强市,为“生态安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是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的主要模式。

加快工业生态转型、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城镇建设、加快生态富民工程是生态示范区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

另一方面,生态强市首先必须是经济强市,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池州现状正朝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方向加快推进,如何保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实现池州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结合池州的特点,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快生态资源的转化、增值,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池州特点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

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努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低碳经济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以其智力性、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
的重要增长极。

我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虽然不具备丰富产业和人力资源,科技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能力不足,但是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前谋划、大胆创新。

因此,我市亟待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带动池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生态池州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2)、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实现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统计,2009全市生产总值(GDP)为245.59亿元,增长15.1%以上;财政收入33.19亿元,增长27.4%。

虽然增长幅度较大,但经济总量太小,经济后发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总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省内产业布局和池州GDP在全省所占的份额上看,池州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进程中,由于基础薄弱,池州所能得到的机遇有可能呈非均等态势;在争取发展空间方面,池州也处在并不理想的位置。

由于我市历经三撤两并,建市较晚,多次错过国家和省对社会发展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机遇。

目前,池州的工业发展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仍以传统的资源型高能耗、低产出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工业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终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之间关联度低,集聚效应、增值效应和拉动效应难以显现。

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加快发展是解决池州面临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发展目标上,着力提高池州经济实力,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后劲,力争挤入沿江第一方阵。

在发展方式上,要充分发挥池州的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与传统工业化发展相结合,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改变目前以矿产资源为主要带动的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基础资源拉动型转移到资源集约型、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

所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才能使池州的经济发展早日走上快车道。

(3)、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的需要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以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各地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但是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
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等,导致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迫切需要采取系统措施集中加以解决。

2009年11月,我省与浙江、江苏和山东省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批准为国家技术创新第一批试点省。

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对于我省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省将以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主线,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皖江城市带、辐射带动全省三个层面上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公共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光伏能源、文化创意等七大新兴产业,扎实构建产业研发、要素交易、成果转化、中介服务、资源共享等五大服务平台,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池州市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主轴的核心区域,因此,建设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发展皖江城市带,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创建池州高新区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池州经济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极大的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在规划建设高新区的过程中,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池州市引进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在高新区内建设人才平台,根据高新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创新产业的需求,引进并重点支持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技领军人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资金扶持、住房奖励、税收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业机制,达到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目的。

充足的高层次人才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决条件,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化的有利支撑。

池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不但可以加速产业集聚,并且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将极大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

(二)池州高新区建设的最佳机遇
1、皖江城市带建设获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机遇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现有园区转型升级,并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地区规划建设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也为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扩大与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等地区的联系提供契机。

2、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的重大机遇
高新区将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光电、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与合芜蚌试验区创新型产业紧密相关,符合国家十大相关产业振兴规划重点支持的领域。

通过高新区建设,可以加快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步伐,推动现有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规模,带动全省创新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高新区建设,能够加快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有效融合,提高产业关联度,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高新区建设,进一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推动持续创新能力强、公共服务完善的产业平台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发展,达到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

3、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同时产业发展的梯度推进和转移规律,使国际投资在成本控制、国际市场和产业配套能力等因素的驱动下,加快调整投资领域,研发中心、地区总部、装备制造业逐步成为
新的投资重点,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发挥市场、土地、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体系,承接技术和产业的转移。

4、区域产业竞争加剧的挑战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竞争不断加剧,这些地区在以产业换资源,以产业换空间的同时,加快转向核心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的高端产业成为竞争的焦点。

这就要求我市不仅要提高核心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还要进一步降低产业投资成本,提高综合经济能力。

5、核心技术薄弱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市形成了一批以自主创新为特征、具有竞争能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不多,国外政府以及企业对于高端和核心技术境外转移的限制也比较严格,加大了相关技术和产业引进的难度。

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迅速研发和掌握一大批核心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竞争能力。

(三)高新区规划选址
本规划旨在构建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的总体框架。

总体规划面积9.28平方公里,规划选址全部在贵池工业园区23.23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范
围内,符合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其中一期面积为2.28平方公里,分二个区域,区域一的四至范围为北至贵铜公路、西至殷汇大道、南至生态大道、东至通港大道和梅村路;区域二的四至范围为北至梅林路、西至殷汇大道、南至凤栖路、东至通港大道和梅村路。

二期面积为7平方公里,规划四至范围为北至贵铜公路、西至通港大道和梅村路、南至生态大道、东至万罗北路。

目前高新区规划区域已开发完毕,区内主干道已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

三、池州高新区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环境
1、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根据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突出发展高效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构建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在工业方面,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打造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电子、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等新兴产业基地;服务业方面,以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特色文化产业为重点,建设了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至2009年底高新区规划区域内已累计引进80多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30亿元;入驻各类企业50多家,其中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36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已经初步形成了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电子、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安徽白鹰、艾可蓝节能环保、颐和新能源、旭豪机械、金盛磷铜、金艺超细粉、灵芝化建、九华汉高、大正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群。

2009年区内实现总产值36亿元,实现增加值12.8亿元。

未来几年,池州高新区将优先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光电、节能环保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08年增长46%。

2、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全市已有80多家企业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承担了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多项,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0余项,有13个项目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2007—2009年度全市专利申请量为298件,其中发明专利约占30%。

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近1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近80家。

2009年新引进项目286个,其中规模工业项目192个,竣工投产项目158个。

成功举办“上海·池州对接项目投资说明会”、“广东·池州优势产业推介会”,积极组团参加第四届中博会。


获“2009浙商最佳投资(省外)城市”、“苏商投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称号。

全年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增长65.9%;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15.7%。

与阿根廷弗洛伦西奥巴莱拉市缔结友好城市,与韩国友城求礼郡互建纪念亭落成开放,成功举办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工作会议。

3、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近年来,组建了服务于区内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中小企业咨询服务中心、专利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

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及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分别为10个和25个,博士后工作站2家。

建立了大型科研检测仪器协作共享平台,并与中马集团共建了2.8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池创业园。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科研院所基本完成了改革与转制工作,打破了制约科技资源流动的体制壁垒,建立了自主创新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先后制定和出台了《池州市推进工业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池州市引进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分层次推进自主创新重点工业企业的意见(试行)》以及《关于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等,这些法规、政策和规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