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合集下载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着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妙喻连连魅力无穷——谈《劝学》的比喻论证作为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劝学》一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全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层出不穷,辞采斐然,使所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一、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二、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如第2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

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礴。

三、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

如第三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两相对比,振聋发聩。

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劝学》优秀教案设计

荀子《劝学》优秀教案设计

荀子《劝学》优秀教案设计荀子《劝学》优秀教案设计「篇一」《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那么,《劝学》教案应该怎样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6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文言文议论文

文言文议论文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一《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我们最主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劝学比喻论证教案

劝学比喻论证教案

劝学比喻论证教案【篇一:劝学教学设计】《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

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法指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2.正音,找出通假字;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文言文议论文

文言文议论文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一《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我们最主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的句子

劝学中比喻论证的句子

劝学中比喻论证的句子荀子在《劝学》中,主要通过比喻论证来阐述他对“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见解,体现在文中的三个分论中。

分论点一:学习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蓼蓝”“水”这类客观事物在变化过程中可以发展提高成为“青”和“冰”,以此来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直木”“弯木”“金”等客观事物通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发展状况,成为“车轮”“直木”,可以变得“锋利”,以此来比喻人如果能常常“博学”且“反省”,就可以达到“智明”且“行无过”。

分论点二: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不足,达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要“博见”,你可以“跂而望”;如果要想“见者远”,还可以“登高而招;如果想有“闻者彰”,可以“顺风而呼”。

古人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技术和方法,但为了弥补自身不能“博见”“见远”“闻彰”的劣势或短处,他们善于借自然界之物,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果要“致千里”,可“假舆马”;如果想“绝江河”,可“假舟楫”。

车马、船只的发明就是帮助人们解决可以更快到达千里之外,旱鸭子也可渡江的问题。

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借物,在学习的这条道路上就可以越走越远、越攀越高,终会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君子。

分论点三:学习的方法在于积累且持之以恒,学习的态度要足够专一。

在论述这个分论点时,还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让自己的论证思维更严谨。

“积土成山可兴风风雨,积水成渊可生蛟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组四个比喻,前后正反对比,以日常之物、日常之理来喻学习,让复杂的道理简单化、鲜明化,学习没有捷径,唯有积累。

日积月累是一件苦事,千里马尚不可一跃至十步,况人人并非均是千里马,那就应学驽马一步一步,终有到达千里之外的时候。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除了雄鹰还有蜗牛,我们皆无那可展千里的翅膀,也只能且只有学蜗牛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有了积累和坚持,还要有一种专心为一的态度,不可学螃蟹,纵然手脚多,也没有藏身之地,倒应学学蚯蚓,没有手脚,没有筋骨,却能在泥土中游刃有余。

最新 将”比喻说理”用到极致——解析《劝学》中的”比喻论证”-精品

最新 将”比喻说理”用到极致——解析《劝学》中的”比喻论证”-精品

将”比喻说理”用到极致——解析《劝学》中的”比喻论证”《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作者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通过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

在进行比喻论证的过程中,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来阐明道理,是本文最为突出的手法。

一、生活事例信手拈来课文节选部分共三个自然段,第l 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青出于蓝”现在已作为成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它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构成并列关系,分别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后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起点,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由此,学习可以使自己提高的道理不言而喻。

第三个“直木为轮”,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的重大作用,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四“木受绳则直”和第五“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当然也是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两个比喻所强调的都是改造的结果,并与下文“知明而行无过”相照应。

这五个比喻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二、先总后分突出中心第2 段也用了五个比喻。

即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 闻者彰”;④“ 假舆马”可“ 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意即同一本体是“善假于物”,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五个比喻大致构成了总分关系。

作者先结合自身体会,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学与思的关系,接着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一、引言《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

其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

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

不仅有助于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

他认为《劝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证。

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

本文拟就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

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

修辞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用,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不用积极修辞手段。

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

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巧而理至”。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证法证明观点或解释晦涩的术语,因其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劝学使用的论证方法

劝学使用的论证方法

劝学使用的论证方法
咱先说比喻论证吧。

就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把学习的这个事儿啊,比作青和蓝、冰和水的关系。

你看,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它比蓝草还青呢;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

这就告诉我们,通过学习,咱能比原来的自己更厉害呀,就像青超过了蓝,冰比水更寒。

还有“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把木材弄弯做成车轮这个事儿,比喻成学习对人的改变。

木材本来是直的,经过加工就变弯了,而且不会再变直了,这就像人经过学习,就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持久的呢。

再说说对比论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你看,骐骥是骏马啊,它跳一下也不能有十步远,但是驽马虽然跑得慢,它一直跑,也能走很远呢。

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

还有那朽木,你刻一下就放弃,它都不会折断,可是金石那么坚硬的东西,只要你一直刻,一直坚持,都能刻出花纹来。

这对比多强烈呀,就是要让我们知道,学习的时候可不能轻易放弃,要持之以恒。

还有举例论证呢。

文章里提到了很多例子,像“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这里就举了登高山才知天高地厚,听先王遗言才知学问大的例子。

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只有去经历,去学习,才能知道它的好,它的伟大。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精编版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止文止文道议论文写做:《劝教》中比圆论证战对于比论证的概括使用之阳早格格创做《劝教》是一篇议论性集文,道理性很强,局里浑新、文量兼好、脍炙人心,千百年去被人们传诵没有衰,最要害的本果正在于它把下深的讲理寓于洪量浅隐揭切的比圆之中,使用比圆论证时脚法极其机动自然.那篇文止文很值得咱们写做借镜的便是比圆论证战对于比论证的概括使用.《劝教》的止文启篇坐论,第一段便提出核心论面——“教没有成以已”.《劝教》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圆句,“青与之于蓝而青于蓝”“冰火为之而热于火”“木曲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曲”“金便砺则利”,叙述了真物通过一定变更,不妨普及自己或者改变本去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教习战没有竭参省自己才搞达到“知明而止无过”的境天.本段是从教习的要害性(意思)那个角度去叙述核心论面的.《劝教》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圆句,“跂而视没有如登下之博睹”“登下而招睹者近”“逆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正在本量死计中由于利用战借帮中界条件所起要害效率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出凡是人,并没有是先天素量与普遍人有好别,而真足靠后天擅于教习.进而得出人借帮教习,便能补充自己缺乏,博得更隐著的效果.本段是从教习的要害效率那个角度去叙述核心论面.《劝教》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圆句,而且正阻挡于比加以叙述,从“积土”“积火”推论到“人的行善”,正里叙述聚集的效率,得出教习上的成便是没有竭聚集起去的.“没有积跬步”“没有积小流”从反里叙述如果没有聚集便没有克没有及达到近大目标.那是本段第一个条理,叙述教习要聚集.“骐骥”“驽马”对于比,得出主瞅条件的佳坏,没有是教习的决断果素,脆持没有懈才是教佳的闭键;“锲而没有舍”“锲而舍之”对于照,叙述惟有脆持没有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便.蚓战蟹二个比圆正阻挡于照,叙述搞到聚集还要博一.本段是从教习的要发战做风那个角度去叙述核心论面的.《劝教》齐文论证思路浑晰,结构一目了然.最先是《劝教》使用了洪量的比圆,把抽象的讲表里述的浅隐易懂、死动局里、深进浅出、简单交受;其次是《劝教》中比圆形式百般,有类比、有对于比、有正里、有反里,概括使用;再次便是《劝教》中比圆战道理分离稀切,使用机动,有的只设喻而把讲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道的讲理.教死写做议论文时,不妨返回课本的议论性集文,大胆借镜《劝教》的典范止文模式:启篇面题,其余几段紧紧盘绕核心展启叙述.咱们最主要的是借镜《劝教》中比圆论证战对于比论证要发正在议论文写做中的使用.《劝教》大目:1、核心论面:教没有成以已(启篇面题,总发齐篇)2、教习的意思(5个比圆)——普及或者改变自己3、教习的效率(5个比圆)——补充缺乏4、教习的做风要发(10个比圆正阻挡于比)——聚集、脆持、博一。

劝学中对比论证的作用

劝学中对比论证的作用

劝学中对比论证的作用《劝学》的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因为之前已详细讲过比喻论证手法,所以这里我们只详细地看看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论证手法的。

“积士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里作者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了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都是不断积累得来的。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文章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成”,从而说明学习中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

至此文章自然形成了一个正反对比的局面。

积累会怎样,不积累又会如何,读者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极其深刻。

也使作者想要表达的学习需要积累的观点更加鲜明深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作者用到两组比喻进行正反对比:“骐骥”与“驽马”进行对比,说明自身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关键;“朽木”与“金石”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所以这一部分依然是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论证学习需要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的观点。

立场鲜明,观点清晰、深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我们看到这里仍然是两组相对的比喻并举,正反对比,鲜明深刻。

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综上,我们看出,作者在本段连续使用多组比喻形成正反对比之势。

论证了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不懈,需要专心致志。

这就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关照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议论文

劝学议论文

我们每天都要学习,就像太阳每天都尽职尽责的东升西落一样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是我们做事成功的捷径。

没有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提高,我们就还生活在野蛮的原始时代。

今天,出行,我们借助交通工具可以快速到达全球,如果仅凭自己的双脚,不知要走到猴年马月,我们会多疲惫;饭菜,我们借助烹调工具享受到各色美食;如果仅凭原始手段我们还在吃生食、茹毛饮血;娱乐,我们借助声光电设备享受视听盛宴,有花样翻新的游戏,如果仅凭自己的本能,我们还生活在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中。

社会发展了,我们的知识没有跟上,那我们就会被这个社会抛弃,我们也要借助知识提升我们的生活情趣。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我们不断的积累学识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积累每一块砖才能盖成万丈高楼,,如果放弃,连个狗窝也建不成,没有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无法谱成华美的乐章,没有一个个字的积累无法写成鸿篇巨制,没有一笔笔的精心涂画,无法绘成精妙的画卷。

所以每天都学有所得,就能成为卓越的人才。

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只想游戏,你就没有知识;你只想现在开心,你就没有知识造就的明天;你没有运用知识换取钱财的能力,那你就只能用自己的体力来换取食物来充满你的胃。

我盼望知识给你带来美好的生活。

篇二:《劝学》中看现代议论文教学之法《劝学》中看现代议论文教学之法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洋洋洒洒地挥就了《劝学》一文。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和提高自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是教育我们学习的作用是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是在说学习要逐渐积累,坚持不懈。

荀子这位思想家在距今甚远的年代道出的心志,几千年来未失去其意义。

而《劝学》这篇被世代人传讼的佳作在今天看来,依然是议论文写作的典范之作。

人教版的《劝学》虽然对其原文有多处删减,但是仍然不失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典范。

纵观全文,开篇第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

一、引言《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

其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

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

不‎仅有助于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

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

他认为《‎劝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证‎。

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

本文拟‎就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

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

修辞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用,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不用积极修辞手段。

‎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

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巧而理至‎”。

高中语文: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高中语文: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劝学》道理很深奥,但整篇文章却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荀子充分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阐述得清清楚楚。

其比喻之多、比喻之精、比喻之准、比喻之巧在众多的先秦文章中也是少见的。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即学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

接着,作者开始了他贯穿全文的生动比喻。

首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把人的本性比作蓝草和水,而把美好的人性比作靛青和冰,从科学道理和自然现象两个方面论证了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升学问与修养,超越原来的自己。

“輮木为轮”的比喻则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外力的作用,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改变人的本质和习性,并且每日反省自己的言论、行动,才能像君子一样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生动地阐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纵观历史,凡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

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气势宏大,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艺术效果。

接下来荀子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来比喻,充分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两个比喻引过古代圣贤的教诲,不学习就不知道学问渊博高深的事实。

那么,学习和不学习有什么差别呢?荀子用“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作比,说干、越、夷、貉生下来的时候,都同是一样的呱呱哭声,可长大以后,却有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

贴切的比喻阐明了后天的教化的重要作用。

既然学习是如此重要,那该怎样学习呢?荀子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并以此为喻,进一步展开论述。

荀子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人通过学习会获得显著效果。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掌握劝学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掌握劝学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课件
/ 照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反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正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反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正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正反对照论证:坚持的重要性。
【正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反面】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正反对照论证:专注的重要性。。
掌握《劝学》中比喻论 证和对照论证的方法
概念
类型
练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 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 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喻证法的作用:用比喻来阐释道理,能把抽 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感人
3、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分,
比喻修辞:生动形象
(描述)
比喻论证:通俗易懂
(道理)
二、类型
总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说:
递进式
学习的意义: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比喻论证)
递进式、排比式
学习的作用:可以补偿自身不足 (比喻论证)
学习的方法 :
排比式、对照式
逐步积累;积土成山
(比喻论证)
坚持不懈;骐 骥与驽 马来自( 比喻论证)专心致志:舍与不 舍
(比喻论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学习的意义

语文版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语文版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妙喻连连魅力无穷——谈《劝学》的比喻论证作为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劝学》一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全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层出不穷,辞采斐然,使所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一、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二、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如第2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

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礴。

三、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

如第三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两相对比,振聋发聩。

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
绳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
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 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我们最主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劝学》提纲: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点题,总领全篇)
2、学习的意义(5 个比喻)——提高或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5 个比喻)——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10 个比喻正反对比)——积累、坚持、专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