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和水文学)大纲
初级中学地理课程大纲(2024年版)
![初级中学地理课程大纲(2024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d543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7.png)
初级中学地理课程大纲(2024年版)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技巧,以及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自然地理学:气候与气象、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
3. 人文地理学:人口与城市、文化与民族
4. 经济地理学:资源与产业、交通与通信
5.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二学期
1. 区域地理学:中国与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征
2. 农业地理学:农业与农村发展
3.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4. 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
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1. 授课结合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地理实验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
创新精神。
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学期地理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能力。
参考教材
1. 《初中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地理学基础》(高中地理教材)
注意:本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进度以教师实际授课为准。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b3fd608b9f3f90f77c61b19.png)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12033007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6 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主审人: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主要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是其它地理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地理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此外,自然地理学实验和实习部分的教学由专门设定的自然地理学实验实习课程实施。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无必要的先修课程,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王建主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教学参考书:马建华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7064adf376baf1ffd4fadb7.png)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hygsical Geography课程编码:070720011总学时:48 实验学时:4 学分:3适用对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不限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 本课程为水文及水资源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各部分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解地质、地貌、土壤及植被等学科的有关基本概念与知识。
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其与水文研究的关系。
重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地球的构造及表面的基本轮廓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2-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与演化,内圈的构造与外圈的构成。
2-2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大陆与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基本概念,世界洋及其区分;陆地的基本轮廓及其表面地形重点:地球表面的形成与演化,内圈的构造与外圈的构成。
第3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3-1 了解地壳的主要元素与主要氧化物的含量。
3-2 掌握矿物的概念、分类、形态及物理性质,肉眼鉴定方法;主要造岩矿物;岩石的一般概念。
3-3 掌握岩浆岩的形成与产状、结构与构造、成分与分类。
3-4 掌握沉积岩的形成与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颜色、分类;主要沉积岩特征。
3-5 掌握变质作用,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主要变质岩特征。
3-6 掌握岩石的风化作用及其类型与意义,不同岩石抵抗风化的能力,风化程度分类。
重点: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特征及其与岩石的工程性质的关系。
难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含义及其工程意义。
第4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授课学时:10基本要求:4-1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方式、形式与原因;地质构造与岩层产状。
4-2 掌握褶皱构造,包括岩层产状,褶曲类型,褶曲构造野外识别及其工程意义。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f91846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3.png)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一、考试性质《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
(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Ⅲ.考核内容和要求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识记)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识记)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识记)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理解)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识记)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识记)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识记)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理解)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应用)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理解)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理解)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理解)第五节构造地貌(理解)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应用)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识记)第二节大气运动(理解)第三节物质输移(理解)第四节能量传输(理解)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理解)第六节大气与人类(应用)第六章水圈与水量平衡第一节水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水圈的结构(识记)第三节水圈的演化(理解)第四节水的运动(理解)第五节水量平衡(理解)第六章水圈与人类(应用)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识记)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识记)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理解)第四节生态系统(应用)第五节人与生物圈(识记)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识记)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理解)第三节地貌与气候(理解)第四节风成地貌(理解)第五节沙尘暴(应用)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岩石与水(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理解)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理解)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理解)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应用)第六节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应用)第七节滑坡、崩岸、泥石流、海啸——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实例(应用)第八节陆、海相互作用与河口、三角洲(应用)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水汽与天气(识记)第二节水与气候(识记)第三节大气运动与水体运动(理解)第四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理解)第五节海气相互作用(应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理解)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理解)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应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应用)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应用)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二节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三节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应用)第四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理解)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理解)第三节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第四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形成与分布(应用)第五节圈层相互作用与喀斯特地貌(应用)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一节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理解)第二节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识记)第三节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应用)第四节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识记)第五节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应用)第六节综合自然区划(理解)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第一节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识记)第二节岩石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三节大气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五节生物圈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六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势(理解)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第一节环境规划概述(识记)第二节环境规划编制(应用)第三节环境管理及其特征(理解)第四节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容(识记)第五节环境管理的手段(理解)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识记)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第一节优化调控概述(识记)第二节优化调控原理(识记)第三节优化调控的途径(理解)第四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型(应用)Ⅳ.参考书目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自然地理学(1)大纲
![自然地理学(1)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0d72d195f0e7cd1842536d1.png)
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中文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 physical geography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总学时:60(含实验学时10学时)总学分:3个学分预修课程:高等数学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地理学分支之一。
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材建议: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1.伍光和编著,《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5.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6.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7.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8.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9. 周淑贞主编.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 潘守义等.现代气候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11. 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12. 张家诚著.气候与人类.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 谭冠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4. David H. Miller. Water at the Surface Currents of the Earth. Academic Press. 197715.范时清.地球与海洋.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自然地理学》(1)是高等院校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cd15eaa33d4b14e852468d4.png)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16603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2018级自然地理学1、2班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和实验。
课程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较多的图表、公式、权威最新数据阐明本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is the basic course of natural geography specialty.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basic concepts of meteorology,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in this cours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mainly includes the atmospheric structure, radiation, atmospheric motio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climate, weather system, the weather process, climatic formation factors, climate classific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activities and experiments.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modern atmospheric science achievements, using more charts, formulas and the latest authority data, illustrate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The course omitted the complicated formula derivation, highlighted the basic theorem, the physical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formula, and described the most remarkable weather and climate phenomen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探讨辐射基本知识、大气热能和温度、大气动力学基础、水汽凝结物与降水、天气系统、天气过程、气候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及造成的环境问题。
(完整版)水文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水文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2f5aebd2af90242a995e589.png)
《水文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地理科学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水文学是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的特征、形成、运动变化及地理分布的规律。
掌握研究与考察水文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得到水文野外考察的初步训练。
使学生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
此外水文学还要为后续课及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工农业生产,联系城市发展及中学教学等方面的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获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绪论(一)水文学的研究对象(二)水文学的体系(三)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四)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基本要求:掌握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水的分布情况与水资源状况。
第一节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一)水的温度(二)水的密度(三)水的颜色与透明度第二节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一)天然水的分类(二)水体的化学性质第三节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源(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水资源特性(三)世界及我国水资源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基本要求: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会推求水量平衡方程式,了解二者的关系。
第一节水循环概述(一)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二)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三)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第二节水量平衡(一)水量平衡概述(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三)全球水量平衡方程第三节蒸发(一)蒸发的物理机制(二)影响蒸发的因素(三)蒸发量的计算第四节水汽扩散与输送(一)水汽扩散(二)水汽输送第五节降水(一)降水要素(二)面降水计算(三)影响降水的因素(四)可能最大降水第六节下渗(一)下渗的物理过程(二)下渗理论与经验公式(三)影响下渗的因素第七节径流(一)径流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二)径流的形成过程(三)影响径流的因素第三章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运动基本要求:重点掌握河流的水情要素及河水的运动,掌握冰川类型与运动,知道湖泊、水库的运动状况,能够说出湖泊、水库的平衡与体积作用以及湖泊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c6127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9.png)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94729f3312b3169a551a438.png)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注:“课程类别”和“课程性质”中用“√”标记选项。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目的: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
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学会基本的地学科学工作技能。
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强地貌学与测绘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学科教育,建立基础的地学研究的思想和观念;为学生今后从事地学科学研究及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基本内容(一)绪论2学时(二)地球2学时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三)地壳4学时1、地壳的组成物质2、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3、大地构造学说简介4、火山与地震5、地壳的演化史(四)大气和气候2学时1、大气的组成和热能2、大气的水分和降水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4、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五)海洋和陆地水4学时1、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2、海洋3、河流地下水(六)地貌10学时1、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3、流水地貌4、岩溶地貌5、冰川与冰缘地貌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七)土壤圈2学时1、土壤基本性质2、土壤的发育土壤类型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4学时1、地球上的生物界2、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2学时1、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2、自然区划及土地类型研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和掌握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
3、掌握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以及整治的方法。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纲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67388fc700abb68a982fb77.png)
绪论1、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气象学与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其它分支科学之间有何联系;2、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结构(特别注意对流层的特征、大气上界的确定方法);3、气候系统的概念及组成;4、主要气象要素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1、辐射三定律的应用;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3、海陆的增温与冷却的差异;4、干、湿绝热直减率和对流层气温直减率的区别;5、大气稳定度判断的基本方法;6、气温日、年变化规律;7、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特点;8、各种逆温的形成。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1、影响饱和水气压的因素;2、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3、霜与霜冻的区别;4、云、雾的形成条件和分类;5、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6、各类云产生的降水的特点。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1、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2、气压场的基本类型与地形相比较,有何相似之处;3、在水平方向上,作用于空气上的力有哪些;4、自由大气和摩擦层中,空气运动方向有何不同;5、三圈环流的基本形式、南北半球摩擦层中空气运动方向的改变。
第五章天气系统1、气团形成与变性之间的联系;2、我国为何不是气团形成的源地,影响我国天气的气团类型;3、锋的特征的表现;4、阻塞高压、切变线、冷性反气旋与我国天气;5、西太平洋活动规律与我国天气;6、台风的形成、结构与天气。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大气环流和杨柳对气候系统中热量的重新分配所起的作用;2、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过程与原因;3、季风概念、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与亚洲南部季风之比较;4、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之比较;5、举例说明冰雪覆盖对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1、柯本是如何对气候分类的;2、气候分类法评议;3、利用各种图、表判断气候型(掌握方法、判据)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变迁的事实;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3、城市小气候的形成与特征。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dfad5c9aeaad1f346933f55.png)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意义《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二)气候及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三)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自然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习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一)教学目的1、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地理教师。
2、坚持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目的。
(二)教学任务1、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
2、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
3、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其它课程奠定基础。
4、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如地球所属的太阳系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即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等。
2、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
3、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4、研究大气的特征和状态;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研究地球上的气候。
5、掌握土壤、生物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及其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及其网络结构,了解相应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6、阐明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气候与水文部分)教学大纲课内学时数:72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专科地理教育专业学分:4考核方式:考试编制人:李勇说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气候与水文学部分是地理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气候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大气温、湿、压、风等主要要素的意义、表示方法。
初步掌握上述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影响主要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步了解大型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三)初步掌握现代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类原则,气候的地理分布特征,气候变迁及原因,使学生对气候的形成、变化及分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适应中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水文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过程。
(二)了解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水体的概况、性质、运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利用情况。
(三)了解水资源的特性、评价、利用和管理。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课内教学72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供参考。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建议原则上教师应该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所确定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四、理论教学部分气象学与气候学部分第一章:引论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②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③了解描述大气性状的物理量。
教学内容:1.1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1.2 气候系统概述1.3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熟悉辐射的概念、基本定律;掌握太阳辐射的相关特征、在大气中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掌握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表示、特点、大气逆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③掌握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包括气温的非绝热变化、气温的绝热变化、气温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及其判别方法;④熟悉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⑤熟悉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包括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以逆温为主)。
教学内容:2.1 太阳辐射2.2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2.3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2.4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2.5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熟悉水相变化的原理;②掌握饱和水气压与温度、蒸发面性质、蒸发面形状的关系;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湿度随时间的变化、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③掌握地表面、近地层和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
重点是三大类云的形成和特点;④掌握云滴的凝结增长和冲并增长理论。
了解各类云的降水和人空降水原理。
教学内容:3.1 蒸发和凝结3.2 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3.3 降水第四章:大气的运动教学目的和要求:①要求学生熟悉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②掌握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形式、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③掌握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的定义、方向和大小;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的形成、方向、大小;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④熟悉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形成;平均经圈环流、纬圈环流、水平环流的特征;环流的变化。
4.1 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4.2 气压场4.3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4.4 大气环流第五章:天气系统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熟悉气团的概念、形成、分类;掌握锋的特征、分类、天气;②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流场及天气特征;③掌握副高及热低天气系统。
教学内容:5.1 气团和锋5.2 中高纬度天气系统5.3 低纬底天气系统5.4 对流性天气系统第六章气候的形成教学目的和要求:①掌握海气相互作用的方式,熟悉洋流分布,环流对热量、水分的输送;②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熟悉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③熟悉地形对气温、降水、风的影响;④熟悉冰雪覆盖对气温和水分的影响。
教学内容:6.1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6.2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6.3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6.4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6.5 冰雪覆盖与气候第七章:气候带与气候型教学目的和要求:①掌握柯本气候分类法的划分原则、方法;②掌握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划分原则、方法;③掌握本教材的气候分类法;④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点。
教学内容:7.1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7.2 高、中、低纬度的气候7.3 高中气候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气候变化的史实和特点;②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③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8.1 气候变化的史实8.2 气候变化的因素8.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水文学部分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分平衡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水分循环及其成因、水分循环的类型及其地理意义;②理解水理平衡方程式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1 水循环概述1.2 水分平衡第二章:降水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降水的形成、分类、特征与表示方法;②了解降水量的确定;③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
教学内容:2.1 降水的形成和分类2.2 降水特征及表示方法2.3 降水量的确定2.4 降水的影响因素第三章:蒸发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理解蒸发过程或其机制;②了解蒸发量的确定;③掌握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流域总蒸发的分布。
教学内容:3.1 蒸发过程或其机制3.2 蒸发量的确定3.3 影响蒸发的因素和流域总蒸发的分布第四章:下渗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理解下渗的物理过程;②了解下渗的确定;③掌握影响下渗的因素。
教学内容:4.1 下渗的物理过程4.2 下渗的确定4.3 影响下渗的因素第五章:径流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理解径流的形成过程;②了解径流的表示方法;③掌握影响径流的因素。
教学内容:5.1 径流的形成过程5.2 径流的表示方法5.3 影响径流的因素第六章:河流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河流、水系和和流域等概念;②掌握描述河流的水情的几个要素;③掌握河流的补给形式及其特征;④了解河流的分类及利用与改造。
教学内容:6.1 水系和流域6.2 河流的纵剖面和横断面6.3 河流的水情要素6.4 河流的正常年径流量6.5 河流的补给6.6 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6.7 河流径流的年内变化6.8 洪水6.9 枯水第七章:河流泥沙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河流泥沙的来源和特性;②了解河流泥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③掌握河流泥沙的运动;④了解河流的总输沙量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7.1 河流泥沙的来源7.2 河流泥沙的特性7.3 河流泥沙的分类和表示方法7.4 河流泥沙的运动7.5 河流的总输沙量7.6 影响泥沙数量的因素第八章:湖泊和沼泽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湖泊的分类及水文特征;②了解沼泽的形成与类型、水文特征及利用改造。
教学内容:8.1 湖泊8.2 沼泽第九章:地下水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地下水的蓄水构造与岩石的水理性质;②了地下水的来源及地下水流系统;③掌握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运动特征;④掌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水文特征。
教学内容:9.1 地下水概述9.2 地下水的理化性质9.3 地下水的运动9.4 地下水的类型9.5 几种特殊地下水和泉第十章:冰川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雪线、冰川形成及其运动、冰川类型及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0.1 终年积雪和雪线10.2 冰川的形成10.3 冰川的运动10.4 冰川的类型10.5 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十一章:海洋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②掌握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潮汐的成因,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③认识海洋资源及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1.1 海水的理化性质11.2 海水的运动11.3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第十二章:水资源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水资源的概念、评价与利用和管理。
教学内容:12.1 水资源的特性12.2 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和管理五、实践教学部分1、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认识本地区常见的各种云。
2、安排学生观测气象观测站和水文观测站,了解气象、水文观测的常见要素。
六、建议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1]《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 《水文学概论》,王红亚,吕明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1] 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2]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普通水文学》,邓缓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4] 《水文与地貌》,周泽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