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纵向动态研究

合集下载

高龄老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龄老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龄老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医学研究室主任陶立群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1953年仅有186万人,到1999年底,已达到了1116万,增加500%,年均增长速度为4%,均快于总人口(1.7%)和老年人口(3.2%)的增长速度,而且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预计未来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2.4倍,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1.2~1.3亿,是目前的10倍。

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更加脆弱群体,具有女性多、丧偶率和文盲率高、健康状况差、生理功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低,日常生活依赖率高等特点。

高龄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龄老年人健康状况。

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较好的占53.95%,认为一般的占31.75%,不好和很不好的占8.45%,无法回答的占5.85%。

女性老年人对健康状况好的评价比例,大大低于男性老年人。

说明女性高龄老人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如男性高龄老人。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高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在老人经济收入得到基本的保障后,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生活照料问题会日益突出。

进入高龄期的老人,除了担心经济收入和健康状况外,更加担心晚年身体生病或不能自理后的生活照料问题以及由谁来照料的问题。

高龄老人与低龄老人健康状况和生活需求有着很大的区别,与低龄老人相比,他们的身体更加衰弱,依赖性更强,他们每天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接触社会的面越来越窄,而处于不得不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的照料问题,一方面需要照料护理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需要照料护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另一方面,能够照料护理老年人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着传统家庭照料老人解体的挑战。

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老年人从需要消费品开始转变为需要公共服务业方面来,社会对面向儿童、少年的物质需求量相对减少,而适合高龄老年人的物品和各种服务项目的需求量开始大量增加。

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家庭、亲人、社区、志愿服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特别关注和帮助。

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的是 8 5岁及 以上 。在 中 国高 龄 老 人 特 指 8 O岁 及 以 上 老年 人_ 4 ] 。国际 上 , 人 口学 家 将 6 O岁及 以 上 的 老 年 人分 为 三个层 次 , 即 6 0 ~6 9岁 为低 龄 老年 人 , 7 0 ~ 7 9岁为 中龄 老年 人 , 8 O岁及 以上 为高 龄老年 人 ¨ 5 ] 。 1 . 2 生活 质量 的 概念 1 9 5 8年 , 美 国经 济 学 家 加 尔
志 。高龄 老年人 生 理 机 能减 退 、 生 活 自理 能 力 低 、 慢 性 病患 病率 增 高 、 医疗 费 用 高 、 丧 偶 率 高 等 特 点 可 影 响其 生活 质量 , 进 而影 响到 老年 人 的 身心 健康 [ 2 ] 。较 多 的学 者 比较关 注 高龄 老年人 的生 活质 量 , 并 进行 了 相关 研究 , 笔 者对 影响 高龄 老年 人生 活 质量 的相关 文 献进 行归 纳分 析 , 综述如 下 。 1 高龄 老年 人及 老年 人生 活质 量的概 念
近年 来 , 我 国人 口老 龄 化 趋 势 进 一 步 加 剧 , 最 严
情相关 的生存 状 况 的感 受 [ 7 ] 。F e r r e l l 等l u 8 ] 1 9 9 5年 提 出生 活质 量是 四维 模 式 结 构 , 即躯 体 健 康 状 况 、 心理
峻 的挑 战是 高龄 化 趋 势 迅 速 来 临 。高 龄 老 年 人 口成 为 老年 人 口中增 长 最 快 的群 体 。预计 到 2 0 1 5年 , 我 国8 O岁 以上 的高龄 老年 人将 达 2 4 0 0万 , 年均 净增 高
Ru i t i n g,Su n j i n g,Li u Yu
摘 要 :阐述 高龄 老 年 人 及 老年 人 生 活质 量 的概 念 , 并从社会人 口学因素、 躯 体 健 康 因素 、 精 神 心 理 因素 、 社 会 支 持 系统 等 方 面对 影 响 高龄 老 年 人 生 活 质 量 的 因素 进 行 了分 析 与 归纳 。提 出应 制 定较 为 完善 的 老 年 福 利 事 业 保 障 方 面的 法 律 、 法规和相关政策 ; 全 面

老年人内在能力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内在能力的研究进展

CHINA HEALTHINDUSTRY[作者简介]唐琳熙(1994-),男,硕士在读,护士,研究方向为社区护理。

[通信作者]李春玉(1957-),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社区护理,E-mail:*************.cn。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新国情,据预测,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持续增长到21世纪50年代后期,达到4.02亿,占到总人口规模的32.80%,届时将迈入超老龄社会[1]。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健康问题日益严峻。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2015)中倡导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报告的核心是“健康老龄化”的新概念模型。

这种基于功能的方法并非从有无疾病的角度来考虑健康老龄化问题,而是着眼于培养和维持老年人的内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IC),达到良好的功能发挥,使老年人完成他们所重视的事情[2]。

而功能发挥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较高的内在能力,内在能力在预测老年人的健康结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内在能力概念的提出,极有可能改变目前临床实践的方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功能为中心的医学模式,通过克服影响疾病结构的多种限制,采用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和基于功能的方法,促进个体达到最佳健康状态[3]。

增强和维护老年个体的内在能力被视为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干预措施[4]。

目前,国际上针对内在能力的研究已广泛开展,而国内对于内在能力的研究甚少。

该综述对内在能力的概念、理论模型、测量工具、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健康领域开展以优化老年人内在能力轨迹为中心的综合性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内在能力的概念界定及内涵内在能力最初用于生物学中描述植物光合作用中所储备的能力[5],而后拓展至物理学、遗传学、生理学、老年学、医学等领域,不同领域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赋予其不同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2015)中将内在能力定义为个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动用的全部身体机能和脑力的组合,代表了个体一生中可以利用的资源量[6]。

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的多水平分析

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的多水平分析
(一)个体因素的影响 在个体因素方面,横截面研究结果发现,在个体特征层面,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居 住方式、行为模式等均显著影响个体的 ADL障碍发生。③④⑤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存在 ADL障 碍的比例逐渐提升;女性、丧偶或离异、受教育程度较低、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 ADL障碍发生比例 更高;缺乏锻炼的个体也具有更高的失能风险。 国内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研究者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 康长寿跟踪调查”三期跟踪资料就高龄老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进行了研
2019.04 Leabharlann LANZHOU XUEKAN
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的多水平分析
伍小兰 刘 吉 曲嘉瑶
摘 要 利用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十年追踪数据,文章发现:中国老年人残 障动态变化的个体影响因素趋于多元化,性别、民族、身份、受教育年限等随时间恒定协变量 以及年龄、健康状况、社会交往和活动等随时间变动协变量都会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产生 影响,同是时间对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存在随机效应,并受到随时间恒定协变量的调节。 老人残障动态变化在省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文章提出应从注重 功能健康的个体保健,合理配置和调整社会资源,建立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共同着 手,缩小不同人群健康差距,推进健康老龄化。
作者简介:伍小兰,博士,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研究员;刘吉,艾美仕市场调研咨询公司高级统 计分析师。
基金项目: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中 国 老 年 人 生 活 自 理 能 力 纵 向 研 究”(项 目 编 号: 14BRK014)。
① FriedLP,EttingerW H,LindB,etal.“Physicaldisabilityinolderadults:Aphysiologicalapproach”,Journal ofClinicalEpidemiology,Vol.47,No.7,1994,pp.747-760.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1. 引言1.1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自我养老能力是指老年人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自身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的能力。

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于提升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定义及影响因素上。

在定义方面,自我养老能力不仅包括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态,还涉及到心理、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影响因素方面,家庭支持、社会环境、健康状况等因素都对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产生着重要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更加关注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提升途径和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升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也需要重视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实际运用与推广,促进社区老年人长期健康幸福生活的实现。

2. 正文2.1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是指老年人在社区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自主、独立地满足生活和健康需求的能力。

这一能力体现了老年人对自身生活的控制力和适应力,同时也反映了社区的支持和服务水平。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和社会参与度。

一个具有良好自我养老能力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区生活环境,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也更容易获得社区内的支持和帮助,更有可能享受到社区提供的各种福利和服务。

提升社区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不仅有利于老年人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也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能够有效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促进社区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当前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加强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2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影响因素1. 生理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其自我养老能力有重要影响。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自理能力研究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自理能力研究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自理能力研究作者:李志宏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09期【摘要】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都将不断提升,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老年人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但是家庭的小型化、少子化和空巢化使得家庭照料老年人的功能不断弱化。

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尤为必要。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化养老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和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也会相应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家庭日益小型化、空巢化,家庭结构不在胜任照料老年人的任务。

这将迫使老年人的照料服务需求向家庭外部转移,给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较大压力。

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尤为必要。

数据来源说明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于2006年进行“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

调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6月1日,在全国20个省份实施,每个省分城乡各调查500老年人;省级以下采取PPS方案进行随机抽样。

调查回收的农村有效样本是9823个。

为了使调查数据能准确推断全国情况,对于样本进行了必要的加权处理。

具体方法是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1%抽样的分省数据,对于各省老年人口的性别结构60~64岁、65~69岁、70~75岁、75~80岁及80岁以上年龄组进行了加权,使得2006年追踪调查使用数据在性别和年龄组分布上与国家2005年1%抽样的结构相同,使得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概况。

在测量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6个项目中,即吃饭、穿衣、上厕所、上下床、洗澡、室内走动,活动能力丧失最严重的是洗澡,有18.4%的老年人洗澡有困难或能力丧失,其余5项有困难或能力丧失的比例均在8%之下。

农村老年人室内走动、上下床、上厕所、穿衣、吃饭有困难或能力丧失的比例分别为7.7%、6.5%、6.4%、5%和5.7%。

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及其对策

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及其对策

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及其对策陶立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年社会医学研究室主仸一、高龄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一)高龄老人健康自评、自理能力(二)高龄老人生病时的主要照料者二、高龄老人ADL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四、高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主要对策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监测服务调查于1998年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进行。

这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073份(图1), 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为8961份(其中男性3571,女性5390)。

在这次调查中,所有的入户访问均由一名调查员和一名医务人员共同完成问卷调查。

医务人员对被访问的高龄老人进行基本健康状况的体格检查和活动能力的基本测试。

个人问卷内容涉及高龄老人个人及家庭基本状况,老人对自己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状况的自我评价,ADL及患病状况,一般反映能力(包括注意力、计算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等),还涉及高龄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经济状况、心理特征及饮食习惯和生活照料状况等92个问题共180个子项目。

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规模较大的一次关于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的专题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准确的和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对我们了解高龄老人基本状况,深入研究高龄老人存在的问题及深入探讨研究健康长寿的机理,填补了数据的空白,同时也为政府制定高龄老人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图1一、高龄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一)高龄老人健康自评、自理能力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其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状况改善等方面在老年人身上的综吅反映,是他们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政策等直接或间接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水平的结果。

高龄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龄老年人健康的状况。

本次调查共有8945名高龄老人回答了此项问题,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较好的占53.95%,认为一般的占31.75%,不好和很不好的占8.45%,无法回答的占5.85%。

高龄独居老人的生存状态分析及对策

高龄独居老人的生存状态分析及对策

143社会治理高龄独居老人的生存状态分析及对策绪论选题背景。

中国自2000年迈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5)》预测,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接近35%,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意味着,老年人的人口结构将不断老化,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快速扩大,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中国独居老人数量为783.51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独居老人数量为1443.97人,增长率高达84.3%。

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于城乡独居老人的关爱,要求“支持城乡社区定期上门寻访独居、空巢老年人家庭,帮助年人解决实际困难”。

研究目的及意义。

高龄独居老人作为一种社会弱势群体且这一群体在未来还会不断扩大,关注老年人,探寻其现实生存状态,进而有针对性为现实生活中高龄独居老人面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困境提供支持与帮助,促进他们的现实生存质量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

相关概念界定。

高龄独居老人:不同的研究对于高龄和独居有不同的定义:按国际标准划分,通常将80周岁以上的人称之为高龄老人,但部分研究老人体质或健康状况的文献将其定义为70岁以上;独居老人又有“单独居”和“双独居”两种概念之争,本文将高龄独居老人定义为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独自居住的老年人。

生存状态:生存状态,原本单纯指生物学上的概念,随着内涵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具有了更多新的内容,可以包含个人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中所处的不同物质、精神状态。

高龄独居老人的生存状态,就是指高龄独居老人在现在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中,提现出的物质和精神状态,主要指的是高龄独居老人这个群体生存状态,不单指其中某个个体的生存状态。

高龄独居老人的生存状态的现状经济供养:高龄独居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子女供养、退休金。

大部分的老年人在经济上都依赖于子女,但是子女也不见得能定期给老人汇钱。

老年人自理能力调研报告

老年人自理能力调研报告

老年人自理能力调研报告调研目的:了解老年人自理能力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对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估。

调研内容:1. 调研对象:选择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城市和农村的老年人。

2. 问卷设计:问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

(2)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老年人是否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洗漱、穿衣、如厕等。

(3) 医疗保健能力:评估老年人是否能够自理医疗和保健,如服用药物、测量血压、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等。

(4) 社交能力:评估老年人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如与家人、朋友、邻居交流、参加社区活动等。

(5) 心理健康能力:评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抑郁、焦虑、失眠等。

(6) 环境适应能力:评估老年人是否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如居住环境的改动、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3. 调研过程: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观察的方式,得到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评估结果。

调研结果:1. 老年人自理能力整体较好。

大部分老年人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且能够自理医疗和保健。

2. 不同领域的自理能力存在差异。

老年人在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3. 城市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普遍优于农村老年人。

城市老年人受到更好的医疗和保健条件、社交资源的影响,自理能力相对较强。

4. 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自理能力会有所下降。

调研结论:1. 政府应加大对老年人自理能力的培训和支持。

通过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帮助老年人提升自理能力。

2. 社区和家庭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增加老年人的社交机会;家庭可以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自理。

3. 需要建立老年人照护机构和服务体系。

中国高、低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个体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中国高、低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个体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以上组 的样本 数分 别 为 85人 、0 9 74人 、8 、5 5 7人 3 1
人 、7 2 6人 以及 3 5人 ,百岁 以上 各 年龄 组 的样 本 6
二、 低 龄老人 A L 高、 D 状况与个体 因素之 间关系的比较分 析
I老年人 A ̄ 、 JL与 个体 自然属 性 的分析 )
1 . 1老年入 A L D 与年龄的定量关系
我 们 可 以 从 A L残 障 率 的趋 势 曲 线 Y D =
收 稿 日期 :0 6 0 — 0 2 0 — 9 1
基金项 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项 目( 目批准号 7 53 1 ) 项 0 3 00
作者 简介 : 尹德挺(98 )男, 17一 , 北京行政 学院社会 学 教研部 讲师 , 博士。
图 2 一 步反 映 了 6 — 9岁 、0 8 进 57 8 - 9岁 、0 9 9-9
现 .老年 人 AD L功 能受 限的顺 序通 常 是下肢 力量 ( 如洗 澡 、 动 、 运 上厕 所等 ) 的丧 失要 早 于 上肢 力 量 ( 穿衣、 如 吃饭 等 ) , 与我 国高龄 老 人 A L能 力 Ⅲ这 D 丧失 的顺序基 本一 致 。 国高 龄老人 洗澡 能力存 在 我 突 出的 问题 , 一方 面是 由于老 年人 自身躯 体能 力随
口尹德挺
d 京行政学院 社会学教研部, E 北京 1O4) OO4

要: 本文利用 中国老年健康 长寿跟踪调查 2 0 02年数据对 比分析 了高 低龄 老人 ADL 个体影响 因素的异同状 况。结果发 现 : 高龄老人和低龄 老人 AD L状 况存在显著差异 ; 年龄 、 知能力 慢性病、 认 情绪、 躯体健康 以及体力劳 动是影响老年人 AD 下降的关键 因素。与低龄老人相 比 , L 高龄老人 AD 的影 响 因素更为 多元化 ; L 从主要致残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是指老年人依靠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满足生存、发展和幸福的需求,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身心健康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关注和提升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已经对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探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经济保障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状况和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如健康状况和身体功能)、心理因素(如自我认知和态度)、社会因素(如社交支持和社区资源)等。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提升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方法和策略,包括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社交活动、精神抚慰、经济保障等方面的干预措施。

研究发现,通过开展老年人适宜的体育锻炼、提供社交支持服务、加强社区文化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和生活质量。

一些学者也研究了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评估工具和指标体系。

通过构建科学可靠的评估工具,可以对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估和监测。

这有助于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问题,并为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研究也与政策和实践密切相关。

政府和社区不断加大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投入和支持,推动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提升。

研究者也通过实践项目和政策建议,促进养老服务的优化和创新。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和差异,深入研究促进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手段,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支持。

高龄老人核查情况汇报

高龄老人核查情况汇报

高龄老人核查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市高龄老人人口逐渐增加,老年人口比例逐渐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高龄老人的核查情况,我市相关部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总,现将汇报情况如下:一、高龄老人基本情况截至目前,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

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比XX%,老年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

二、高龄老人健康状况针对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高龄老人中患有慢性病的比例高达XX%,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同时,认知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视力下降等老年常见疾病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

三、高龄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高龄老人中有XX%的人口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起居,但也有XX%的老人需要家人或社会机构的帮助。

部分高龄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导致空巢老人比例逐渐增加,生活照料和精神寄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高龄老人社会参与情况针对高龄老人的社会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XX%的高龄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义工活动等,保持着丰富的社会交往,但也有XX%的老人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社会参与度较低,需要更多社会关怀和帮助。

五、高龄老人服务需求综合调查结果显示,高龄老人对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较为迫切。

特别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量较大,需要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满足高龄老人的健康需求。

六、高龄老人核查工作总结通过此次高龄老人核查情况汇报,我们对高龄老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为今后的政策制定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龄老人的关爱和服务,提高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度和关怀力度。

七、下一步工作展望针对高龄老人的核查情况,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老年健康现状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老年健康现状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老年健康研究现状谭纪萍刘瑛1王鑫2王鲁宁(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神经内科,北京100853)〔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健康研究〔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9-4335-03;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9.125基金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保健专项科研课题(No.07BJZ04)1总参管理保障部北极寺老干部服务管理局门诊部内科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讯作者:王鲁宁(1947-),女,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痴呆及神经病理学研究。

第一作者:谭纪萍(1970-),女,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等研究。

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以来,老龄人口的发展趋势、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等,均已逐步受到重视。

本文就中国老龄及高龄人口的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对于社会、经济、卫生等领域的巨大影响,以及老年健康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1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目前,尽管世界各国均呈现普遍老龄化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老年人口不仅规模巨大,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及高龄化均呈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2008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989万人,占人口总数12.04%,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及以上人口的总和;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956万人,占人口总数8.05%,占全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21.9%〔1〕。

在规模巨大的老龄人口绝对数基础上,未来60年老龄人口仍保持持续并加速发展的趋势。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龄人口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1900 2000年,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2.97%和3.43%,而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89%〔2〕。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纵向动态研究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纵向动态研究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纵向动态研究
尹德挺
【期刊名称】《人口学刊》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利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1998年、2000年、2002年的跟踪数据分析中国高龄老人ADL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个体增长模型结果显示,高龄老人ADL状况随年龄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ADL个体差异十分显著.个体之间的差异解释了ADL总差异的31.13%.经历三次追踪调查的高龄老人ADL均值较高,状况较好,下降速度较慢;基期具有3-4项残障的高龄老人,未来ADL下降最为迅速;基期ADL水平高的高龄老人,ADL下降较慢.从ADL的个体影响因素来看,对于基期ADL水平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年龄"、"疾病状况"以及"居住安排"等,而对观测期ADL变动速度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年龄"以及"过去是否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等.
【总页数】6页(P27-32)
【作者】尹德挺
【作者单位】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
【相关文献】
1.关注中国高龄老人中的性别问题--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简介[J], 柳玉芝
2.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多变量多状态生命表分析 [J], 顾大男
3.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及相关因素 [J], 郭敏璐;王伟;朱晓健;韩艳;严非
4.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影响因素 [J], 万朝晖;丁群芳;许婷媛;姜爱侠;岳冀蓉
5.高龄老人健康状况与生活自理能力调查 [J], 李嫱;李玉兰;彭巧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最新资料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最新资料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1 引言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现在已经超过72 岁,可以说中国进入了长寿时代。

到2005年底,我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接近1.5 亿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和老年人口的日益高龄化,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进入长寿时代之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已经接近80 岁,寿命延长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否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延长的寿命是在健康的状态下度过的?还是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在病床上度过的?在生育水平逐步稳定在低水平、家庭日益小型化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着亿万个家庭的养老和照料,对社会化为老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认识中国老年照料问题的前提。

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于中国的老龄问题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它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不可能再参加生产劳动以得到劳动收入,如果没有退休金,在经济上会严重依赖子女或亲属的供给;其次是在居住方式上,没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料,他们往往需要与子女住在一起,由配偶或子女提供生活照料;第三是在医疗方面,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往往是各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增多往往也伴随着医疗保险费用和家庭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大。

中国面临的各种老年人问题突出反映在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身上和家庭中。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政府有必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的变化,因为如果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自理能力维持现在水平或进一步恶化,随着我国老年人数的增多将导致照料与医疗费负担的急剧增大。

在充分了解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前提下,政府可以更加主动明确地提倡健康老龄化,采取社会、经济、保健、社区服务等各项有效措施尽早干预。

那么,如何来评价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呢?早在上世纪60 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发出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 ,通过对几项基本生活活动的自理程度来衡量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活动通常包括进餐、穿脱衣、洗澡、入厕、上下床等,任何一项活动如果老年人不能自己完成都意味着他(她) 需要依赖别人的照料。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

自我养老能力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社区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进行了深入探究和研究。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角度,探索中国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1. 理论定义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是指老年人通过发挥各种积极因素,自主选择合适的饮食、休息、运动和娱乐方式,合理调节心态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这种自我养老能力具有自我判断、自我决策、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的特点(杜海涛,周鹏,2019)。

2. 影响因素(1)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老年人保持自我养老能力的最基本条件,良好的身体健康可以使老年人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参与自我养老活动。

(2)心理状态: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自我养老能力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

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有利于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老年人维持自我养老能力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支持。

二、实践研究1. 考核指标(1)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是评价其自我养老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主要包括穿衣、洗漱、进餐、如厕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能力。

(2)健康意识和认知水平: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认知水平对维持自我养老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这些考核指标包括对健康问题的认知、疾病预防的措施和健康保健的常识。

(3)社交活动: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对维持健康和心理平衡有重要影响。

社交活动的考核包括对新颖事物的认识、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4)心理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自我养老能力的维持有着很大的影响。

通过心理量表等方式,可以考察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例如抑郁、孤独、焦虑等。

2. 实践措施(1)健康宣传教育:通过向老年人宣传健康知识和科学养老方法,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认知水平。

中国老年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

中国老年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

中国老年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张文娟A,王东京B(A.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B.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本文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ADL)为测量指标,使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在1998-2014年期间去世的老年人群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

作者利用组基轨迹模型对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分别进行拟合,发现老年人在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并归纳出三种变化轨迹:生活自理能力完好型、快速发展型和缓慢下降型。

研究发现生命历程早期阶段的经历、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都会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产生显著影响。

增龄带来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老年人临终前的失能风险及其持续时间增加,而较晚的出生队列在临终前出现长时间失能的可能性较低。

在三类轨迹中,自理能力缓慢下降型轨迹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该类型的出现概率是影响失能老年人照料负担的主要因素,由此也证明了除去年龄效应与性别差异之外,由社会经济状况、健康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合力产生的健康保护作用将会在失能老年人照料负担增长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研究还发现老年女性在临终前会面临更高的失能风险和更长时间的失能存活期,其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失能;组基轨迹模型【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5/ki.1004-129X.2020.01.006【文章编号】1004-129X(2020)01-0070-15【收稿日期】2019-08-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特征、规律与前景——老龄社会的人口学基础研究(71490731)【作者简介】张文娟(1975-),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王东京(1993-),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老年人自理能力调研报告

老年人自理能力调研报告

老年人自理能力调研报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1%,为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

2011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约有160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1%,而到本世纪中叶将接近1亿人,高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比例将达到2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和老年人口的日益高龄化,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及长期照料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群体和迅速发展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数量更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

有学者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青壮年涌入城市,从而可能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的大幅上升。

而由于农村的卫生医疗条件有限,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和长期照料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是健康度过、还是由于不能自理在病床上度过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也必将会对他们的家庭产生影响。

如果丧失了自理能力,就不可能再参加生产劳动以得到劳动收入,而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他们在经济上更依赖于子女或亲属的供给;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照料,对他人特别是配偶或子女的照料有较强需求;在医疗方面,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往往是各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增多往往也伴随着医疗保险费用和家庭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大。

我国目前面临的各种农村老年人问题往往集中反映在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及其家庭中。

在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调查中发现在北京农村某县,一家三口,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

父母都是80多岁,父亲卧床不起,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母亲身体也不好。

儿子60多岁了,基本没有什么收入,也没有子女,他们靠村里的救济生活。

一旦儿子外出,母亲没有办法照料父亲,大小便失禁的父亲就只能便溺在被子里,等儿子回来换,生活十分窘迫凄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6期 人口学刊 N o.6,2007 (总第166期) P O P U L A T I O NJ O U R N A L (T o t.N o.166)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纵向动态研究尹德挺(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100044) 【摘 要】利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1998年、2000年、2002年的跟踪数据分析中国高龄老人A D L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增长模型结果显示,高龄老人A D L状况随年龄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A D L个体差异十分显著。

个体之间的差异解释了A D L总差异的31.13%。

经历三次追踪调查的高龄老人A D L均值较高,状况较好,下降速度较慢;基期具有3-4项残障的高龄老人,未来A D L下降最为迅速;基期A D L水平高的高龄老人,A D L下降较慢。

从A D L的个体影响因素来看,对于基期A D L水平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年龄”、“疾病状况”以及“居住安排”等,而对观测期A D L变动速度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年龄”以及“过去是否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等。

【关键词】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纵向研究【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2007)06-0027-06【收稿日期】2007-03-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70533010)【作者简介】尹德挺(1978-),男,湖南沅陵人,博士,北京市人口研究所讲师。

在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中,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 D L)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1]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健康问题。

[2]目前,学术界大多基于横截面数据,而非纵向数据研究中国老年人A D L状况。

[3]本文将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1998年、2000年及2002年三次纵向追踪数据的基础上,着手探讨中国高龄老人A D L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趋势及其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

本文旨在回答以下若干问题:中国高龄老人A D L变动趋势是什么?是显著上升、下降还是基本保持不变?如果A D L会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那么变动的速度有多快?如果A D L在整个高龄人群中存在某种变动趋势,那么A D L变动是否还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对A D L总体差异的解释力度有多大?如果A D L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那么影响高龄老人A D L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有哪些?由于1998年和2000年数据中没有低龄老人样本,因此,本研究无法考察低龄老人A D L的变动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老年健康长寿跟踪调查”。

此项目于1998年、2000年及2002年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了三次跟踪调查。

这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以及重庆。

该调查区域总人口为9.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5.3%。

[4]在1998年的基线调查中,对属于本项目研究范围之内的地区,随机选取其中大约50%的县、县级市与区。

在随机选中的631个县、县级市与区中,我们试图对所有存活的百岁老人在其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入户访问,并在自愿的前提下入户访问事先按该百岁老人编号随机给定年龄和性别—27—DOI:10.16405/ ki.1004-129x.2007.06.003的80-90岁及90-99岁高龄老人一名。

样本选取的基本思路是入户访问调查的80-89岁及90-99岁老人与百岁老人被访人数分别大致相同,而80-99岁的各单岁男、女被访人数也大致相同。

2000年和2002年的追踪调查也对随机选中的县、县级市与区中所有的百岁老人(包括1998年被访,2000年、2002年仍存活的百岁老人及1998年未曾被访,而2000年、2002年新进入的百岁老人)在其自愿的前提下入户访问。

对1998年被访,而在2000年、2002年调查时仍然存活的80-99岁高龄老人进行第二次入户跟踪访问。

对于1998年被访,而在2000年、2002年调查时已死亡的老人则访问其家属,搜集老人死亡年月、死因、死前健康与生活自理能力等信息。

为了保证跟踪调查的连续性与不同时点的可比性,对死亡老人,我们按同性别、同年龄的原则就近替补样本。

[4]本研究中三次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有效样本数如表1所示。

表1 本研究中三次老年人健康长寿 调查有效样本数(单位:人)年份65-79岁80-89岁90-99岁100岁及以上合计1998-3510300324088921 2000-49063799242411129 2002484342193730317815970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现状评价、性格特征、认知能力、生活方式、日常生活能力、个人背景和家庭结构、体检及社区状况等相关内容。

三次调查的调查问卷并不完全相同,问卷设计人员根据前一次调查的实际效果以及新增的研究目的而进行不断的问卷修改工作。

在纵向追踪研究中,我们选择的是在三次调查的问卷设计中没有发生变动的那些项目,从而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二、研究方法 基于数据的结构特征,本文运用多水平方法中的个体增长模型来探索A D L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在追踪研究的模型结构中,两个数据层分别是第一层的各个时间老年人A D L的观测结果和第二层的被观察个体特征。

在第一层里,我们构建的是一个发展模型,这个模型是三次观察结果作为时间的某种数学函数。

在第二层里,我们可以通过加入老年人个体变量来解释第一层的差异。

两层模型的基本表述如下:[5-7]第一层:个体层次模型:Y j i=β0i+β1i T I M E+r j i第二层:截距模型:β0i=γ00+γ01W1i+μ0i斜率模型:β1i=γ10+γ11W1i+μ1i 其中,Y j i表示老年人个体i的第j个A D L观测值;T I M E是线性时间变量,线性编码是0、1、2 (1998年、2000年和2002年);β0i是截距,是老年人个体i的第一次观测值;β1i是线性增长率,是老年人个体i的A D L随时间发展变化的斜率;r j i是残差,是老年人个体i在观测点j与线性发展曲线的离差;γ00为平均截距,是第j个观测被编码为0时所有个体第j个观测的平均值;μ0i是老年人个体i与平均截距的离差;γ10为平均线性发展斜率;μ1i为老年人个体i与平均发展斜率的离差;γ01代表第二层变量W1i对第一层的截距β0i的效应;γ11代表第二层变量W1i对第一层发展斜率β1i的效应。

由于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追踪调查迄今为止只有三次观测数据,因此,我们只能假设A D L 个体变化呈线性增长,而不是非线性增长。

原因是在线性增长模型中,考察变化有两个参数,即截距和斜率。

三次观测数据在估计模型参数时才能有一个自由度。

如果想考察二次增长,至少需要四次观测。

[8]此外,模型中没有设置认知能力、视力等变量,原因是因为在三次调查中这些变量的提问方式或者备选答案发生了变化。

这样,本文仅选择在三次调查中测量题目没有发生变化的变量纳入模型。

在本文中,Y为因变量,代表A D L值。

在层一模型中,除了时间变量外,还加入了疾病、婚姻、居住地以及居住安排这些自变量,原因是因为这些变量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在层二模型中,本研究加入了一些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变量,如性别、基期年龄、60岁以前的职业、过去是否吸烟等。

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下所示:第一层模型:Y=B0+B1*(时间)+B2*疾病(时间) +B3*居住地(时间)+B4*婚姻(时间)+ B5*居住安排(时间)+R第二层模型:B0=G00+G01*(性别)+G02*(教育) +G03*(职业)+G04*(吸烟)+G05*(饮酒)+G06*(锻炼)+G07*(体力劳动)+G08*(基期年龄1)+G09*(基期年龄2)+U0 B1=G10+G11*(性别)+G12*(教育)—28—+G 13*(职业)+G 14*(吸烟)+G 15*(饮酒)+G 16*(锻炼)+G 17*(体力劳动)+G 18*(基期年龄1)+G 19*(基期年龄2)+U 1B 2=G 20;B 3=G 30;B 4=G 40;B 5=G 50 三、高龄老人A D L 的动态变化特征 1.追踪样本规模及其年龄特征根据本文的研究要求,参与分析的高龄老人有效样本数为2555人,他们全部都经历了1998年、2000年以及2002年三次纵向追踪调查,其基期(1998年)时年龄分布状况为:80-84岁组占样本总数的34.7%,85-89岁组占24.1%,90-94岁组占18%,95-99岁组占9.5%,100岁及以上组占12.6%。

由此可知,在1998年首次调查的样本选择时,百岁老年人的选择比例比较高,因此,A D L 残障率的三次调查值与实际值相比要略微偏高一些。

2.高龄老人A D L 的动态变动特征三次调查时高龄老人2555例追踪样本A D L 残障项数的分布状况为:从1998年到2002年,完全依赖组由18人增加到113人,五项残障组由39人增加到118人,四项残障组由35人增加到136人,三项残障组由43人增加到121人,二项残障组由80人增加到161人,一项残障组由266人增加到409人,完全自理组由2074人减少到1497人。

可见,大部分高龄老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A D L 状况较好。

但是他们的A D L 自理能力却随时间发生了整体上的下降。

图1和图2显示的是从1998年到2002年不同残障队列的高龄老人在各残障队列之间的转移状况,两副图中A D L 稳定率、下降率和恢复率共同反映了高龄老人A D L 变化的明细状况。

例如,图1中左侧第二列数据反映的是:1998年具有五项残障的高龄老人,经过两年后(2000年),有66.7%的老人,其A D L 自理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7.7%的老人出现了A D L 的下降,而有25.6%的老人,其A D L 自理能力没有发生变化。

两张图中其他各残障队列A D L 的变化状况依次类推。

我们通过图1和图2可以发现,在1998年-2000年以及2000年-2002年两次残障队列转移中,高龄老人A D L 残障队列的转移模式基本保持不变。

A D L 恢复率和下降率分别呈现出U 型和倒U 型曲线。

特别是在图2中,具有四项和三项残障的高龄老人下降率最高,恢复率最低。

例如,2000年具有四项残障的老人,到了2002年,已经有近一半(49.2%)的老人A D L 自理能力发生了下降,而有34.9%的老人,其A D L 自理能力图1 1998年至2000年不同残障队列人群A D L 稳定率、恢复率和下降率图2 2000年至2002年不同残障队列人群A D L 稳定率、恢复率和下降率—29—出现了好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