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合集下载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突发灾害事件是指在人们的正常预期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常常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应激反应,包括恐惧、不安、绝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

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受灾群体克服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面临极度的紧急情况和巨大的压力。

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安稳,使他们感到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这些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暴躁、易怒、睡眠问题、缺乏食欲、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受灾群体进行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心理应激的干预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针对受灾群体的紧急需求,要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基本需求。

这包括提供食物、饮水、医疗、住所等保障,缓解他们的社会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为了减少灾后创伤的发生,应该尽快解决家庭重建问题,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此外,心理应激的干预还应包括心理援助和心理治疗。

心理援助旨在帮助受灾群体更好地应对应激反应,学会释放情感和压力,重建情感联系和支持网络。

心理援助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支持小组等形式进行,为受灾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和应激管理的手段。

同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那些遭受严重创伤的个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缓解他们的心理痛苦,促进康复。

危机干预是指在灾害事件过程中,针对受灾群体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和紧急危机的干预措施。

危机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危机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通过疏导情绪和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受灾群体辨别情绪波动的原因和意义,认识到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惑,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危机处理则侧重于帮助受灾群体建立适应能力,增强抵抗压力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危机干预的核心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心理损伤和心理创伤。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8.干预者学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 要使它影响帮助。 9.学会处理受害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愤怒,这只 不过是敌意情绪的转移。 10.促进受害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 借酒浇愁、暴力、自杀等都是不健康的行为。 11.既能“共情”,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当事人 的内心感受,能分担受害者的痛苦与悲哀,又 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使受害者滋生绝望 或过分依赖心理。
注意事项二 心理急救注意点: 尊重患者的感觉 使患者平静,减少其焦虑和压力 自信地与患者交流 承认患者所认为的心理限制 与患者的家属或者专业机构联系 尽量准确和迅速的评估患者的能力

鼓励患者尽可能的把脑子里的想法说出来,让 他们释放他们的情感。 当患者开始说话,尽可能不打断他。当你听完 整个故事,再去问细节,多采用积极倾听。 不要与患者争辩,哪怕你不同意他的话。 在帮助儿童时,不要直接触及主题,可以给他 们一些食物,让他们感觉舒适。 不要把你自己的方法强加给这些灾难幸存者; 要让他认为他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 认识到你作为一个救援人员的极限,不要去扮 演上帝。

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
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的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 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 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的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你会走出来的”

15.做好自身保护:避免受到躯体伤害;团队 成员互相依赖和帮助,每日工作后集体晤谈, 接受同级和上级督导;识别自己出现的问题, 及时求助。 16.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保护受害者隐私; 统一发放准确信息,主导舆论的倾向。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10.3加强与国际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水平。
10.4鼓励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为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十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
11.1受灾地区心理危机评估
(1)迅速组织专业团队,对受灾地区进行心理危机快速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需求、资源等;
(2)评估内容包括干预效果、工作流程、资源利用等;
(3)根据后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优化工作流程。
十二、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
12.1构建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包括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站点、专业心理援助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12.2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站点建设,配备必要的心理援助设备和专业人员;
12.3建立心理健康信息平台,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
12.4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共享,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十三、跨部门协作与社区参与
13.1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与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13.2推动社区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发挥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在心理援助中的作用;
13.3开展跨区域心理危机干预合作,共享心理援助资源,提高应对大规模灾难的能力;
6.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库,吸纳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加入。
6.4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七、信息管理与发布
7.1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管理系统,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干预过程和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7.2严格执行信息发布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陈美英)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陈美英)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2006年8月,50年来最强台风“桑美”,以17级以上的狂风,使福建省福鼎市受到重创。

房屋倒塌,家园破碎;渔船、渔排被毁;亲人丧生⋯⋯悲伤与绝望笼罩着一个个受灾的家庭。

“要让受灾群众尽快从悲伤与绝望的心境中走出来,集中力量重建家园!”台风之后,政府在高度重视物质援助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心理的援助。

心理援助,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完整。

本文作者被抽调参加福建省首次组织的灾后心理救援,前往重灾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震撼性,可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无论是心理素质多么好的人,都会悲痛、恐惧和绝望。

如果能及时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就能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促进灾害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因此,灾害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大有必要。

1 突发灾害事件与心理应激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所处的紧急状态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也可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1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的,也有生理、心理的因素;还有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1]。

灾难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而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速度快、应激强度大等特点[2]。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的时候,个体会陷入严重超负荷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中,机体内、外平衡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突发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

1.2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突发灾难性应激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

最佳心理危机干预时间是什么时间

最佳心理危机干预时间是什么时间

最佳⼼理危机⼲预时间是什么时间⼀场罕见的⼤地震,牵动了全国⼈民的⼼。

⾯对突发灾难,我国精神卫⽣专家提出⼼理危机⼲预不能缺席 当个体遭遇重⼤灾难后,正常⽣活受到⼲扰,内⼼紧张不断积蓄,进⼊失衡的危机状态。

⼼理危机⼲预帮助⼈们加固和重塑⼼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提⾼⼼理健康⽔平,这对⼈的⼀⽣具有深远影响。

公认的最佳⼲预时间在危机事件发⽣后24到72⼩时。

⽇前,四川⼀场罕见⼤地震,牵动了全国⼈民的⼼。

⾯对突发灾难,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委员会常委、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马⾟提出:在抗震救灾中,⼼理危机⼲预不能缺席。

⼼理危机也是灾难 世界卫⽣组织专家断⾔,没有任何⼀种灾难能像⼼理危机那样给⼈们带来持续⽽深刻的痛苦。

⼼理危机⼲预是⼀门新兴学科,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发⽣之后,会给⼈造成强烈的⼼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

在经历了这样的场⾯之后,⼀个正常的⼈⾃然地会出现⼀些反应,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回避与⼈谈论这些话题。

这些因素,将极⼤地侵害受灾者的⼼理结构,并影响救援者的战⽃⼒。

⼀般⽽⾔,危机有两个含义:⼀是指突发事件本⾝,如地震、⽔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是指⼈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灾难后,正常的⽣活受到⼲扰,内⼼的紧张不断积蓄,进⼊⼀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项调查显⽰,唐⼭⼤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会发⽣创伤后应急障碍。

⼈的⼼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结构⼀样。

当灾难性事件发⽣时,它会突破⼼理防线,侵⼊⼼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解⼼理结构。

当⼼理结构被⽡解时,⼈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蓄积的⼼理结构破坏,可以表现为在灾难发⽣时尚⽆突出⼼理问题,但随着事件延长,可能就会出现⼼理问题。

如果⼀个⼈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理⼲预,可能表⾯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摘要:灾难事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

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突发灾难性事件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步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干预1 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的流行、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

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不为人注意。

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 灾后3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1]。

因此,灾后灾区经济重建很重要,但灾民的心理健康重建更艰巨。

2 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 Incident) ,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 Solomon 1998)[2]。

灾难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3] ,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4]。

突发灾难事件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2.1 与应激相关的障碍主要包括调适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极度应激障碍(Disorder of Extreme Stre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Milgram 1998)[5]。

2.2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也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6]。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概述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是为了及时应对灾难事件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制定的一套应急措施。

该预案的目标是提供紧急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受灾者应对灾难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创伤,并尽可能减少灾害后遗症。

预案内容1. 灾后心理评估: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评估应考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灾害经历的人群的特殊需求,并及时筛查出可能需要重点干预的高风险人群。

2. 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等心理反应的人群,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情绪管理、应对技巧等方式,帮助受灾者调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3. 心理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活动、信息传媒等途径,向公众普及常见的心理危机反应和应对方法,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抗压能力。

4. 心理康复辅导:对于出现严重心理创伤和后遗症的受灾者,提供长期的心理康复辅导和支持。

包括专业的心理治疗、群体辅导、社会支持等方式,帮助受灾者逐步恢复并重建他们的生活。

5. 群体支持活动:组织灾后受灾人群进行集体活动,促进互助和情感支持。

例如组织心理支持小组、康复活动、心理健康培训等,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氛围。

6. 资源协调与合作:与相关的心理健康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积极合作,共同协调和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提高干预的效力和覆盖范围。

7. 评估和改进: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预案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灾害事件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实施步骤1. 制定应急预案:由专业心理健康团队制定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明确各项任务、责任和操作流程。

2. 人员调配:按照预案的要求,调配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志愿者团队,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3. 紧急响应:在灾害事件后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心理评估、干预和支持活动。

4. 多渠道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受灾人群传播心理危机干预的信息和服务,提高受援群体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心理危机紧急处置实践

心理危机紧急处置实践

心理危机紧急处置实践简介心理危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突发事件、严重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境时,由于无法应对而引发的心理困扰和紧张状态。

对于心理危机的紧急处置,我们应采取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以确保个体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紧急处置策略1. 提供支持和安全感:在危机发生时,我们需要向受困扰的个体传递支持和安全感。

可以通过亲切的语言、温暖的举止和关怀的态度,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关注。

2. 倾听和沟通:与个体进行有效的沟通是紧急处置的重要步骤。

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安慰。

通过倾听,个体能够释放内心压力,从而缓解心理困扰。

3. 提供信息和解释:心理危机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性和恐惧感。

我们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解释,帮助个体理解危机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恐惧,并增加对未来的信心。

4. 引导积极行动:在紧急处置中,我们应引导个体采取积极行动,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

这可以包括参与有益的活动、寻求专业支持、与亲友交流等。

积极行动有助于个体重新获得控制感和自信心。

5. 建立支持网络:在紧急处置后,我们应帮助个体建立一个稳定的支持网络。

这可以包括亲友、专业咨询师、社区组织等资源。

一个良好的支持网络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促进个体的自我恢复和成长。

以上是一些心理危机紧急处置的简单策略。

通过提供支持和安全感、倾听和沟通、提供信息和解释、引导积极行动以及建立支持网络,我们可以帮助个体在危机中迅速恢复,并重新建立心理平衡。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演练方案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演练方案

一、方案背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应对这类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二、演练目的1. 提高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2. 熟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确保干预措施及时、规范、有效。

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

4. 提高公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

三、演练内容1. 情景模拟:模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后,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

2. 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包括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心理康复等环节。

3. 各部门协调配合:包括应急管理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

4. 公众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普及:通过宣传、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公众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

四、演练组织1. 演练领导小组:负责演练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

2. 演练工作小组:负责演练的具体执行和协调工作。

3. 演练观摩组:负责对演练进行观摩、评估和总结。

五、演练步骤1. 演练准备阶段:制定演练方案,确定演练时间、地点、人员等。

2. 演练实施阶段:按照演练方案进行模拟演练,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相应工作。

3. 演练总结阶段:对演练进行总结评估,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演练要求1. 参与演练的人员应熟悉演练方案,明确各自职责。

2. 演练过程中,各部门应密切配合,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3. 演练过程中,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4.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形成书面报告。

七、演练时间及地点1. 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 地点:根据演练内容选择合适地点。

八、经费保障1. 演练所需经费由演练领导小组统筹安排。

2. 经费主要用于演练物资、场地租赁、人员培训等方面。

九、其他1. 演练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演练领导小组。

心理应急干预应急预案

心理应急干预应急预案

一、前言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对人员心理健康的冲击,保障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特制定本心理应急干预应急预案。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预防为主、及时干预、科学应对的原则,全面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确保广大师生心理健康。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学校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四、组织架构1. 成立心理应急干预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 设立心理应急干预工作组,具体负责心理危机干预的日常工作。

五、心理危机干预流程1. 信息收集与评估(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心理应急干预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心理应急干预工作组迅速收集相关信息,对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人员心理状况进行初步评估。

2. 心理危机干预(1)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2)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包括心理疏导、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

3. 信息发布与沟通(1)及时向师生发布心理危机干预相关信息,提高师生心理危机意识。

(2)加强与师生、家长、社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

4. 跟踪评估与反馈(1)对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2)对干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调整干预措施。

六、心理危机干预措施1. 心理疏导(1)通过电话、网络、现场等形式,为师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2)组织专业心理志愿者开展心理援助活动。

2. 心理辅导(1)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提高师生心理素质。

(2)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如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等。

3. 心理治疗(1)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员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2)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心理治疗培训,提高心理治疗水平。

七、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1)选拔和培训一支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2)建立心理志愿者队伍,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2. 物资保障(1)配备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设备,如心理测评工具、心理辅导资料等。

突发事件后如何进行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

突发事件后如何进行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

突发事件后如何进行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在我们的生活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这些事件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还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

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有效的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

一、善后处理(一)救援与安置突发事件发生后,首要任务是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抢救生命。

救援队伍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治。

同时,要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的安置场所,确保他们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如食物、水、住所和卫生设施。

(二)损失评估对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这包括对建筑物、基础设施、农作物等的损失评估,以及对受灾群众的经济损失和生活影响的评估。

评估结果将为后续的补偿、重建和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三)恢复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合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抢修和重建工作。

(四)清理与消毒对受灾区域进行清理和消毒,防止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清理废墟、垃圾和污染物,对公共场所和居民住所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

(五)补偿与救助根据损失评估结果,对受灾群众进行合理的补偿和救助。

这包括财产损失的赔偿、生活困难的救助、医疗费用的报销等。

同时,要为受灾群众提供就业援助和生产扶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二、心理疏导(一)心理危机干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应迅速到达现场,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缓解恐惧、焦虑和悲伤等情绪。

可以通过倾听、陪伴、安慰等方式,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二)心理评估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问题。

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评估内容包括情绪状态、认知功能、社会支持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为受灾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

灾难性突发事件致系列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

灾难性突发事件致系列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

灾难性突发事件致系列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灾难性突发事件是指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危及人们生命安全或导致人员伤亡的突发性事件,如火灾、水灾、地震、煤矿或工厂的大型爆炸、毒物泄露、大的交通事故等。

灾难性突发事件不仅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且会给人们造成强烈的心理伤害,并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比如: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适应性障碍(AD)等,甚至会产生相关应激障碍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主要有:①催眠放松训练法:这种催眠不是使患者真正入睡,只是降低大脑的兴奋程度,保证短暂的休息;练习时也是以套语做引导,如“你产生了瞌睡的感觉,瞌睡感觉增强了,眼睑变得沉重,眼前暗下来了,睡着了……”练习时也可自我催眠和引导;②松弛疗法:对于难以入睡、做噩梦的患者使用抚触、音乐疗法结合渐进的松弛疗法,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保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在患者入睡前陪伴,播放平时他喜爱的轻音乐;对儿童患者讲他平时爱听的故事,抚触正常的皮肤,引导患者放松,逐渐进入睡眠;③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此疗法治疗应激事件引起的焦虑和恐惧,是让患者用放松代替焦虑,先指导患者掌握放松技巧,再把引起焦虑的情绪划分等级,最后让患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④合理情绪疗法: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是帮助患者坚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又称ABC理论,运用“产婆术士”的辩论技术解决患者的不合理信念,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⑤药物干预:已有初步证据表明突触后β受体阻滞剂能够预防ASD和PTSD的产生;对于ASD、PTSD和抑郁症患者,选择性五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s)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但已有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预防性地使用这些药物;其他药物如本二氮卓类、二代抗精神病药可能对缓解PTSD的部分症状有效,但不推荐单独使用。

突发事件后如何进行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

突发事件后如何进行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

突发事件后如何进行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在我们的生活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这些事件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还可能对当事人和相关人员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

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善后处理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

一、善后处理(一)人员安置突发事件往往会导致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

首先要做的是尽快安置受灾人员,提供临时住所、食物、水和基本的生活用品。

这不仅能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支持,稳定情绪。

(二)损失评估对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是善后处理的重要环节。

包括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坏等。

这为后续的救援和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三)环境清理与修复如果事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或破坏,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和修复。

例如,在地震或洪水过后,要清理废墟、疏通河道、消毒防疫,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经济补偿与救助对于受灾群众,应根据相关政策和法规,给予经济补偿和救助。

这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减轻经济压力。

(五)公共设施重建恢复和重建受损的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通信等,保障社会正常运转。

二、心理疏导(一)个体心理疏导1、倾听与陪伴让当事人倾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给予充分的倾听和陪伴。

不要打断他们,让他们尽情地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恐惧。

2、情绪安抚使用温和、安慰的语言,帮助当事人缓解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

可以告诉他们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反应,会随着时间逐渐减轻。

3、认知调整帮助当事人正确看待突发事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

例如,让他们明白事件的发生不是他们的过错,避免过度自责。

4、提供支持让当事人知道他们不是独自面对困难,有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

可以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和资源,增强他们应对困难的信心。

(二)群体心理疏导1、组织心理讲座和培训针对受灾群体,组织专业的心理讲座和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随着社会的发展,灾害事件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

人们在面对突发灾害时,往往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无助感、愤怒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对于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进行研究及应用,是当下重要的任务之一。

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在灾害事件中,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是焦虑和恐惧。

比如,在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中,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严重的紧张和恐慌;在车祸、爆炸、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中,人们更可能会出现失去亲友、恐惧冲击、心理创伤等多种不适应症状。

灾害事件实际上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打击,其危害不仅限于物质层面,同时也存在对人们安全感和精神层面的影响。

除了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外,还可能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在灾难发生后,部分灾民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反应,持续较长时间,甚至进一步转化为广泛性发作的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其他心理障碍。

灾难事件中的危机干预灾害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

灾害事件后的心理干预旨在帮助灾民处理好恐惧、紧张和心理疾病等一系列问题。

紧急心理干预是早期心理干预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在灾害发生后,尽快发现和诊断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

同时,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实施一系列应激管理策略,以帮助灾民尽快缓解重度恐慌的状态,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恐惧等症状。

除了急救行动外,这里还列举了几种常用的心理干预形式:社会支持系统灾民在灾害事件发生后,需要大量的朋友、亲人、家人以及其他干系人的支持。

社会支援力量的作用在于建立一个灾后的联络网,来满足灾民应对危机和恢复正常生活中的社会、情感和经济辅助等各方面需要。

多维度的心理支持针对灾民不同心理情况干预采取不同策略,帮助其尽快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基于灾民情况的差异性,在干预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采用更符合灾民个体的干预策略。

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大标志。

制造转机需要我们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改进我们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陈伟伟(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学院讲师)突发灾难对救援人员产生的心理危机,是指救援人员在灾难救援过程中,面对灾难应激源,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法或机制仍不能处理当前所遇到的外部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救援人员由于长时间身处灾区救援的第一线,时时经受着各种负性应激源的刺激,诸如掩埋在废墟中的尸体、经过长时间抢救又死亡的伤员、阴阳相隔的亲人别离等等,所以他们在此期间,往往会产生各类应激性的心理危机状态。

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与治疗,那么就可能演变成慢性和长期的身心疾病,给这些救援人员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避免因情感波动造成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回归现实;三是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突发灾难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

很多研究和实例证明,在发生突发灾难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和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

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在快速进入灾难现场之后,李权超、王应立指出可以采取的一般策略有:(1)提供社会情感支持。

救援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一般由亲属、战友、同事、同学、朋友构成,为人们提供亲情、物质和信息上的支持,分担困苦和共渡难关。

但是,当突发灾难出现后,人们依赖的人际支持系统已经不足以抵御灾害;因此,获得来自组织和外界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

情感支持的实施,要首先认同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累积的消极情感变化,即在心理上变得茫然失措,出现各种非理性情绪和非理智思维,心理干预人员应视此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及时给予安慰、同情、支持和开导。

医务人员的此种态度可极大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

(2)提供准确信息。

在突发灾难来临之际,救援人员虽然身在现场,但也会由于不了解全局的信息而产生消极情绪。

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要点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三、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一危机干预的目的: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二原则: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三方法: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四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五工作时间表根据目标人群,根据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六确定干预技术:ABC 法: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七干预技术要点1、心理急救1接触和参与目标: 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2 安全确认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帮助放松情绪,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确定;3 稳定情绪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情绪反应;可以使用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4 释疑解惑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5实际协助目标: 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6联系支持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7提供信息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应激反应、减少苦恼和促进社会恢复的信息;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2、心理晤谈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住院的轻伤员,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急性期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以重建为目的的晤谈可以在恢复期进行;正规的急性期集体晤谈,通常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或小组治疗这种方式有广泛的了解,同时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灾难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理论上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参加集体晤谈;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第一期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第二期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第三期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第四期症状描述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第五期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自我识别症状,将应激反应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互相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出现的并存问题如过度饮酒;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第六期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晤谈注意事项: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2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给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3、松弛技术可以教所有被干预者学会一种放松技术,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分离反应明显者不适合学习松弛技术;分离反应表现对过去的记忆、对身份的觉察、即刻的感觉乃至身体运动控制之间的正常的整合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四、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一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1、如果有些医院伤员及家属过于集中,会给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2、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持续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影响善后处理;3、对死伤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真实、及时,以免引起激动情绪,给救援工作带来继发性困难;4、在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救援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组织他们参加由专业人员提供的集体心理辅导;5、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媒体的资源,向受灾民众宣传心理应激和精神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动员当地政府人员、援救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接受工作组的培训,让他们参与心理援助活动;6、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7、积极和指挥部沟通,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关系,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以取得重视并采纳,征求强有力的措施落实;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1、联系救援指挥部、各家医院,确定地震灾难伤员住院分布情况,以及进入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情况;2、拟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内容、宣传手册、心理危机评估工具,并紧急印刷;3、召集人员,及时开展技术培训,统一思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流程、评估方法等技术路线都应该统一;4、如需要,紧急调用当地精神卫生机构的人员和设备;5、分组到各家医院、社区和需要的地方,按计划对不同人群进行访谈,发放心理危机干预宣传资料;6、使用评估工具,对访谈人员逐个进行心理筛查,评估重点人群;7、根据评估结果,对心理应激反应较重的人员当场进行初步心理干预;8、访谈结束后,将访谈结果向当地负责人进行汇报,提出对高危人群的指导性意见;特别要交代灾区工作人员在照顾高危人群时的注意事项,包括简单的沟通技巧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心理保健技术;9、对每一个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随访,强化心理干预和必要的心理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10、对救灾工作的组织者、社区干部、救援人员进行了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晤谈等干预处理;现场救援人员经常出现应激反应为:地震灾难场景的闪回、情绪不稳定、焦虑,食欲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11、及时总结当天工作,最好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计划次日的工作,同时进行团队内的相互支持,最好有督导;12.全部工作结束后,及时总结并汇报给有关部门,全队最好接受一次督导;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件需要事先培训,同时需要督导的工作;所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要本着"只帮忙,不添乱"的基本原则进行;。

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初探

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初探

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初探摘要:我国近年来屡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使一个国家和地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状态,引发人们的焦虑、恐惧、不信任感等一系列应激反应。

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干预,已成为全世界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笔者通过阐述突发事件后心理干预的必要性,进而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心理干预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策略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多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事件,如地震、洪涝、海啸、重大车祸等,具有发生突然、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的特点。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人群经历灾难后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平均增加17%,除创伤后应激障碍外,最常发生的还有抑郁障碍和其他焦虑障碍。

国务院《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中规定:”发生重大灾难后,当地应进行精神卫生干预,并展开受灾人群心理应急救援工作,使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中的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但是,目前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现状与此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方面心理危机干预至今是以心理援助的方式出现,处在好人好事的层面上,而且这些心理援助较零碎、被动,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灾后人们并非主动寻求帮助,接受心理治疗。

因此,对于突发灾难事件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意义重大。

一、心理危机的内涵心理危机,是指人所处的一种心理紧急状态。

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二、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一)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是人道主义关怀的具体体现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会给每一个见证灾害的人造成特定的心理后果,医学上统称为”灾后综合症”,也可叫做应激反应。

这种心理危机不但危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就有可能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实际上是灾害发生后几乎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通常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便迅速恢复,但心理干预十分必要,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严重后果。

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应急干预

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应急干预
3.技术创新:推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创新,探索新的干预方法和技术手段。
4.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与交流,提升研究水平。
十九、心理危机干预的社区参与
1.社区动员: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高社区的自我防护能力。
2.社区培训: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增强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韧性。
3.质量控制:加强心理危机干预质量控制,确保干预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经验总结:总结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验,形成典型案例,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参考。
(注:本文仅展示全文的五分之四内容。)
二十二、心理危机干预的监督与问责
1.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既定计划执行。
1.定期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及时收集受影响人群的反馈意见,调整干预策略,提高干预效果;
3.加强与其他地区、部门的经验交流,不断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注:本文仅展示全文的五分之一内容。)
七、紧急响应流程
1.信息收集: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迅速收集事件相关信息,包括受影响人群的数量、年龄、性别、心理状况等,为制定干预计划提供依据。
十、公众宣传与教育
1.宣传策略:制定针对性强的宣传策略,利用多种媒体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心理防护意识。
2.教育活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增强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
3.宣传材料:制作发放心理危机干预宣传材料,如海报、小册子、动画片等,提高公众的识别和求助能力。
2.事故灾难:如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泄漏等;
3.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件等;

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课件ppt

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课件ppt
受害者的需求和问题。
情绪调节技巧
指导受害者学会调节情绪,如 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帮助 他们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 绪。
应对技巧
教授受害者应对危机的技巧, 如应对压力的思维和行为方法 、应对创伤的方法等。
自我保护技巧
提醒受害者在危机中保持自我 保护意识,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案例分析与实践
01
02
03
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员反馈,本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员们对心理危机干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 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未来发展与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未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将更加 普及和深入,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培训内容和方法。
面临挑战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需 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技巧
掌握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手段,包括评估 、诊断、干预和预后处理等环节。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 力
培养参训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迅速判断 和应对的能力,缩短反应时间。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加强团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形成有效的 干预工作机制,提高整体干预效果。
02
突发事件概述
情绪调节
学会调节情绪,采取积极的心态 面对挑战和压力,避免过度焦虑
和紧张。
寻求支持
遇到困难时,及时向同事、家人 或专业人士寻求支持和帮助。
06
总结与展望
培训总结
培训目标达成
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学员在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员们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 能。
培训内容回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发生之后,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

在经历了这样的场面之后,一个正常的人自然地会出现一些反应,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面,回避与人谈论这些话题。

这些因素,将极大地侵害受灾者的心理结构,并影响救援者的战斗力。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一项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会发生创伤后应急障碍。

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结构一样。

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它会突破心理防线,侵入心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

当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人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而蓄积的心理结构破坏,可以表现为在灾难发生时尚无突出心理问题,但随着事件延长,可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干预,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

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
机,预防创伤后应急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

专家认为,对于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

最佳干预时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也就是“黄金72小时”。

发生危机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及时干预,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如危机事件类型、心理刺激强度、污染人群数量、污染人群划分、现场的资源等。

干预措施包括快速构建危机现场的心理动力模型、快速制定出危机干预方案、尽快实施危机干预。

在早期危机干预中,常使用的一些技术有集体晤谈、放松训练、眼动脱敏再加工等。

其中,眼动脱敏再加工是利用专门设计的计算机“工具包”,帮助人们淡化灾难记忆图像,逐步恢复心理平衡。

干预心理危机通常采取六步法: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当然,危机干预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自身素质不过关,在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也可能受到损害,并且对受创人员形成不良影响,使得受创人员更加无助、恐慌,形成二次创伤,减弱自身求治的动力。

危机干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刺激承受能力。

事实上,很多危机干预人员在经历危机事件后,也会出现一些反应和感受,但是,作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可出现生理反应,但是在两三天内应缓慢消失;闪回的症状比较弱,对睡眠的影响不大;思
维上能够接纳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反应,逻辑思维不受较大影响;情绪上保持稳定,可以有紧张、恐惧等情绪,但是对这些情绪自己有所察觉;精力和体能能够保持较为旺盛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