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分析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D】
图7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9.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
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
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C】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
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D】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Ⅰ)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Ⅰ)

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Ⅰ)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图6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201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类解读 五、图画类选择题(原卷版) (1)

201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类解读  五、图画类选择题(原卷版) (1)

2019高考选择题分类解读精练之五、画类材择题(原卷版)题型特点1.从图画种类看,一般分三类:(1)图片类:包括历史文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

(2)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牲的漫画或具有讽刺性意义的漫画。

(3)地图类: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线路图、经济分布图。

2.从试题考查看,有两个特点:(1)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察判断图片,提取信息能力。

(2)题干中一般都有标示性词语,或者不明确带有限制词语等。

解题技巧1.“四审”:①审时间和空间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2.对被选项要“三判”: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①是要以图补文;②是要以文补图;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高考真题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2018·全国卷Ⅰ,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3.(2018·全国卷Ⅱ,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4.(2018·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激扬家国情怀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

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

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

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

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避免“偏、难、怪、深”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

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材料中《墨子》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C正确。

这些内容并非诸子百家的思想,A错误。

并不能体现完整科学体系已经形成,B错误。

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底层普通民众的利益,D项错误。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约1/5),大部分都是由朝廷任命、上供或者少供,由朝廷驻重兵(区别于“拥重兵”),功能主要是“防骄藩”(防范骄纵的藩镇)。

结合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百余年”的信息可以判断出,D选项正确。

A、B根据材料都无法得出。

C 选项片面解读了材料,这一时期的“藩镇”设置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对其权力进行了限制,但“藩镇”对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依旧存在,只是比之前有所降低而已。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是否高,B错误。

雇佣劳动是否已经“普及”无法判断,C错误。

2018高考全国卷1文综(历史部分,含答案)

2018高考全国卷1文综(历史部分,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2018年全国卷新课标[1卷]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卷新课标[1卷]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18全国卷新课标(1卷)历史试题、答案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C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D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平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B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C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C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试卷含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试卷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晋冀鲁豫湘鄂赣徽闽粤10省使用)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篱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主,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的“麒麟”,明成祖遂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8.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Ⅰ卷)解析版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Ⅰ卷)解析版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Ⅰ卷)一、选择题1. ( 2分) (2018·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墨家的思想。

从材料“圆”“直线”等名词可以看出,墨家对自然科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反映了墨家思想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A项诸子百家的其他派别思想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完整”科学体系的内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墨家的思想,旨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认识能力,难度中等。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是显学,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力量的壮大。

儒家思想因为主张仁爱,在春前战国时期与时代不符,得不到重视。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其它各家的思想也需要掌握。

2. ( 2分) (2018·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状态并未结束,虽然藩镇掌握财政大权,很多并不上供,但是名义上官员要接受中央任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藩镇只是赋税不上供,不能说控制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项明显与历史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唐代藩镇割据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精校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2、3卷三套)(word解析版)

(精校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2、3卷三套)(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2018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2试题分析

2018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2试题分析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促进生产关系改变,由工场到工厂制;农 村从属于城市,促进生活习俗的改变;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产 生;现实主义文学和进化论产生;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激化了民族矛 盾;加剧了环境污染。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第二:论题。 提取一个小说情节及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
第三:阐述。 概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历史现象准确全面,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小说情节:
1、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2、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 3、鲁滨逊去非洲贩卖黑奴。 4、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很富裕” 5、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 自通的”。
• 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思想,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促进了文化、 教育的传播;为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条件;促 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欧的社会近代化。
2、试题改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保利创作的小说《维多利亚女王》,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的 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 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 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 “过得很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 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 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

17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一、“谶纬之学”的概念分析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

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

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历史上有些比较著名的谶纬。

比如秦朝时,“亡秦者胡”,秦始皇误以为说的是匈奴,于是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后来历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唐代时,有人预言“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以为是李君羡,找个借口把他杀了,结果历史表明预言说的是武则天。

南北朝后期,曾流传过一条神秘的预言,预言将有一位“黑衣人”降临成为天子以终结乱世。

初期预言是“亡高者黑衣”,结果穿黑衣的北周灭了高家的北齐,后来预言变为“黑衣临天位”,穿黑衣的佛教盛行,连皇帝都出家为僧了。

梁晨在《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一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神秘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截纬思想的内容十分庞杂,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诸如天人关系、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象星变,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所有的神秘思想。

(一)上古天人关系思想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在殷人的观念里,天人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神’“人”之间的永恒关系。

西周建立之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周代人的眼里,“天”己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属性,“天”也是有意志的,并且“天”的意志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天命”便是“天”依据一定的标准,安排自然及社会的命运。

2014-2018年全国课标卷文综25题

2014-2018年全国课标卷文综25题

9.(2016·全国卷Ⅲ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
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 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 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解析】
再小的努力,乘以365都很明显;再大的困难,除 以365都变得微不C
11.(2015·全国卷Ⅱ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
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 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西汉郡国并行制 易错点: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归纳、概括和理解与分析能力,不能对表 格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同时也不知道汉朝这一时期面临的问题导致 错选。
5.(2017·全国卷Ⅱ文综·25)《史记》《汉书》 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 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 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 “国家档案文献”的含义,即再现历史真实面狼的原 始文献。重视秦朝的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实际上继承 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B项正确。汉初实行 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排除A。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 能,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排除C;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 制度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C.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史料实证考查中的史料裁剪及论证逻辑——以2018年高考全国I卷历史第25题为例

史料实证考查中的史料裁剪及论证逻辑——以2018年高考全国I卷历史第25题为例

使
贼”
与改编后的高考试题材料对比,可以发现二者 之间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命题人把不同类 型藩镇的动乱次数删去。虽经张国刚先生考证,藩 镇动乱中反叛唐中央政府的只占 20%,其他的都是 内部动乱。但不管是何种目的的动乱,次数如此频 繁,对社会发展、王朝统治都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一变化就是根据原文中表述,把四种藩镇的数量 加以呈现,造成的印象就是割据型藩镇是少部分, 不足以对唐朝统治形成致命的危机。同时,张国刚 先生在原书中还对中原型和边疆型藩镇财政独立的 原因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这些地方的财政要用来保 持庞大军队的开支。
逻辑推理类的史料实证题在近年的高考中频繁 出现,这类题型,必须要遵循论从史出、孤证不立、 严密推理等原则。但命题人依据的素材,往往是一 篇文章或专著的,其中的结论有充足的史料做支撑, 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但高考命题时对材料的字数 有严格的限制,命题人只能是选择性裁剪史料,缺 乏历史细节,这就有可能造成实证时逻辑不严密, 使得史料与结论显得生硬,忽略了历史演变过程中 的生动性、复杂性和逻辑性,这是在史料实证考查 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由此,让我们依据上述原则再来梳理一下本题 史料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材料的有效信息 1.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了百余年 2.不同类型藩镇的数量 3.藩镇官员大部分由朝廷任命 4.只有 9 个东南藩镇向朝廷缴纳赋税 5.大部分藩镇有重兵且都有利于朝廷统治
历史结论 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这个结论,从语法角度 分析,藩镇是主语,延续是谓语,因此我们可以将 结论解读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本来是风雨飘 摇,行将就木的,是诸多藩镇才延续了唐朝的生命 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也就是说,藩镇的存在与唐朝 统治延续是一种因果关系。从史料实证的原则看, 支持结论的信息是:41 个藩镇中的 34 个其官员是 朝廷任命并且其设置是为朝廷服务的(防骄藩、守 边疆、防盗贼)。但也应看到与结论相反的信息有: 河朔型 7 个藩镇是完全割据的、32 个藩镇的财政是 不受中央管控的。所以,从这些角度看,本题的史 料实证及逻辑推理显得有些牵强,会让我们产生些 许疑惑:一是如何解释材料中不支持结论的信息; 二是藩镇做为安史之乱的后遗症,为什么会延续唐 朝统治?这其中有什么样的逻辑在支撑?

2018年高中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42题说题.ppt

2018年高中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42题说题.ppt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 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对该目录提出修改意见,并说 明理由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 述公式进行探讨
拟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 简要阐述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 拟论题并进行阐述
提取信息类
提取信息类 观点论证类 自拟论题类 自拟论题类
本题命题目的: 1、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即史观的运用和理解。 2、考查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史论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3、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小论文要求语言表述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
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 1、知识层面的考查 • 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世界市场,商业革命,殖民扩张 •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 商业革命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它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 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 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一、试题的命题立意
历史小论文是近几年历史高考全国卷第41、42题主流题型。2011年以来一直出 现在高考中,且试题形式不固定。
• 围绕材料提取有用历史信息:《鲁滨逊漂流记》1719年---近代西欧殖 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时空定位);非洲贩卖黑奴---三角贸易; 宗教信仰......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宗教改革;英国、黑奴 (欧亚非联系逐渐紧密)---地理大发现等。
• 最后联系所学,对主要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及评价。
4、在审题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既要能对已出题型准确识别,另外也要有能力对 新的变化做到审好、审准,因为高考命题不变的 就是变,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因此审题能力的 提高是必须的。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全国卷1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全国卷1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表“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4.(4分)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4分)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

(解析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及详细解析

(解析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及详细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

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42题说题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42题说题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2第41题说题试题展示(2018新课标2卷第41题)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物种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一、试题的命题立意第41题作为历史高考材料题中的第一题,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纵观2013-2017年全国2卷41题的考察方向来看,41题命题特点表现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总体来看,以考查历史的横向联系为重点,即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在同一领域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及影响。

同时也兼顾历史的纵向对比。

2018年全国2卷的41题正是在这样大方向下考察了一带一路视野下东西方农业文明的发展。

1、知识立意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天下为公”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天下为公”

08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天下为公”一、“天下为公”的概念分析“天下为公”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最早提出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记》所构建的大同世界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差别。

它向我们描绘了近乎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达出一种希望构建大同世界的美好的政治愿望。

孟子的仁政学说首次提出“民为贵,社楼次之,君为轻”,阐述了君、民、国家三者间的关系,推动了天下为公思想的形成。

荀子又以“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说、“公生明,私生暗”,进一步揭示了公私的道德的意义。

在早期的儒家思想家看来,为“公”应该是立君治国的理想状态,表达出他们美好的政治愿望。

法家将公与法制结合起来,率先提出“公天下”,阐述了法律作为天下为公的手段的重要性。

商鞅说:“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立君为公才能实现天下公利,天下为公”为君主集权统治提供合法性解释,成为君主专制的重要思想基础。

“同时,法家提倡的“法治公平”又为天下为公注入了公平理念。

“天下为公”在秦汉隋唐时期成为重要的统治思想,得到帝王们的肯定。

宋明理学更是把有关“公”的政治思维发挥到极致。

“民为邦本”旨在说服民众相信君王关心民众生计以保证王朝的生存。

天下为公,以民为先的思想在当时成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工具。

17世纪黄宗羲对天下为公做出了系统的论述,颠覆了前朝天下为公思想的定位,将天下为公视为君主得以存在的责任和义务。

他反对权力私化的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是天下的公仆,要鞠躬尽瘁,承担天下兴亡的重任,否则将成为“天下之大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

选择题24-35为历史选择题,共12个题,48分;材料题必做题为40题、41题。

选做题为44题、45题、46题三选一,满分为100分。

今年的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考查,例如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背景,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这一时代话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建设方略。

本次试题历史部分选择题较2017年风格相近,主要是材料更加新颖,考查更加灵活,这和之前的全国一卷文综历史部分风格是一致的,既关注学生基础,又有良好的区分度。

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二、考点分布分析必做题部分(85分)。

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以上种种都提示我们,高考历史甚至可以说文综“背多分”时代已经过去,高分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要通过踏实的积累、勤奋的练习,不断地反思来提升能力。

3.试卷关注家国情怀和时事热点近年来,家国情怀和历史核心素养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民生、科技等时代话题都在高考卷中有所体现,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去关心民族民生,关注这个时代。

四、2019年复习建议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重点关注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干知识,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尤其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要重点关注,为此形成学生对历史的总体印象和直观感觉,为新一年的复习备考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另外需要注意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把握,做到准确而迅速的反映出来才可以。

2.关注时事热点,当年高考五月份的热点话题也要紧扣。

建议在新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寻求其与教材所学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思路进行大胆设计,提升时事热点的归纳和考点链接能力。

3.继续渗透核心素养,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特色鲜明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要较多关注和涉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渗透要做到润物无声、不死记硬背、不直接灌输。

借助于有直接冲突的一些史料,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分析和比较。

历史试题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核心素养2018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

全国I卷历史试题延续了“稳中求变、变中出新”的风格特点,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

试题学科特点突出,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且试题难度适中,具备较好区分效果,对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体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彰显国家意志,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和命题立意等诸多方面。

从试卷结构来看,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注重对国史的考查,必修部分85分,中国史部分占到61分,世界史部分则被压缩到了21分,为历年罕见。

试卷结构的安排本身就蕴含了价值导向,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如第24题通过对《墨子》一书中科学成就的叙述来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折射出先民智慧的同时,也增强了考生对传统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尽显家国情怀。

从考查内容来看,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更为注重党史、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考查,以塑造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高考试题历来注重对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考查,从不缺席,今年尤甚。

如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考查党成立的思想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又如第30、31题则分别考查党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党在领导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的探索与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富强的理念也蕴含其中;再如第33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考查既体现了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社会热点的既定风格,又为试卷提供了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我们信仰的指引。

从命题立意来看,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立意高远、关注时代,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关切现实,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历史学科具有知往以鉴来的特点,历年高考试题更是体现历史问题现实立意、现实问题历史观照,今年也不例外。

如第28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到在国家不断崛起、民族复兴指日可待的今天,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树立国家正面形象方面的重要性;又如第32题引用梭伦关于道德与财富的言论,使学生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的今日,能够正确认识道德与财富关系,再者其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引领,极具人文内涵;再如第41题对历史悠久的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考查,古今贯通,历史味与时代感巧妙融合,既有对改革开放40周年热点的回应,也凸显了亿万人民的智慧创造,彰显了国家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伟大进步。

二、凸显学科核心素养,助推新课程标准实施教育部考试中心向来以高考是“引导教学一面旗”自许,这些年来,高考也的确扮演着课程改革指挥棒和风向标的角色,引领着或者说在“倒逼课改”。

新课标正式颁布之后,这一功能更是进一步凸显。

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学科主干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源于教材但绝不拘泥于教材,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有机结合,全面渗透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地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以助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仍然延续“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风格,从材料选取来看,试题材料来源多样,有史学著作、学术论文、学者观点、党的文件、名人言论、表格图表等。

文字材料经过加工整理,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有意减少阅读障碍。

尤其是选择题中有4道试题通过表格或图片来创设情境,为历年之最,为大气稳重的试卷风格增添不少灵动色彩。

但所有试题均以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并对之进行优化、整合,无“偏、难、怪、深”现象,考生作答都必须结合所学知识。

每道试题都严格依据考点,如第24题以“诸子百家”为考点,考查《墨子》中的科学知识;第25题以“中央集权制度”为考点,考查唐代藩镇问题;第26题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诸如此类,不再枚举,这也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

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的综合性体现在试题设计注重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并进行优化整合,如第41题考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古今贯通,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整合迁移,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思维方法。

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的创新性则体现在增强试题情境的挖掘度和设问的开放性,如第42题再次变脸,以文学作品《鲁宾逊漂流记》切入,要求考生提取情节,并就其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概述评价,较好地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毋庸置疑,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

但个人以为,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高考试题对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考查事实上早已存在,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其解读至少最近十年的历史高考试题。

正如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一直存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只是使学科育人功能更加明确、具体。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必要途径和方法;历史解释是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要求;家国情怀则是价值追求的目标。

将之肢解、分拆、割裂开来机械教条式地分别运用,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误解,也恰恰破坏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为了高考去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是功利性的本末倒置,完全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和教育的本质。

基于此,个人坚决反对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某一方面对某道试题进行简单化地解读分析,也不认同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将高考试题分门别类的做法,因为这些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肢解和矮化,但也绝不反对利用某一试题来突出说明某一素养的重要性。

任何一道试题所体现的核心素养都很难是孤零零的一个,我们不能说这个题就是时空观念,那个题就是唯物史观,另外一个题就是考查家国情怀。

任何一道试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历史学科诸核心素养的综合运用,只不过其表现水平或者要求程度不一。

比如第42题,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任何一个的缺失,恐怕都会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三、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行为,科学高效备考1.贯彻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自2014年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来,课程改革的深化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所在,高考就是服务于国家人才选拔的一把尺子,人才的标准自然由国家意志和时代需求来衡定。

贯彻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绝非是泛泛而谈的空话,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一切机会,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国史、党史、民主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的梳理和解读,塑造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警惕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这也是为人师者“传道”本业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