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考法制史笔记: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国家司考法制史背诵笔记

国家司考法制史背诵笔记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的⽂章,供⼤家学习参考!中国法制史从⼤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古代部分和近代部分。

古代部分有四条线索:⽴法、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代部分则重点掌握西⽅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过程。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晋前后延;南北朝并⽴,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此完。

第⼀次公布成⽂法:郑国/⼦产/“铸刑书”;第⼀部系统的封建成⽂法典:《法经》/战国/魏/李悝;第⼀次改法为律:商鞅/秦;第⼀次废除⾁刑:汉⽂帝;第⼀次确⽴“亲亲得相⾸匿”:汉宣帝;第⼀次“⼋议”⼊律:《魏律》;第⼀次“官当”⼊律:《北魏律》/《陈律》;第⼀次规定“重罪⼗条”:《北齐律》;第⼀次废除宫刑:南北朝时期;第⼀次规定“准五服以治罪”:《晋律》/《北齐律》;第⼀次死刑复奏:北魏太武帝;第⼀次设⽴⼤理寺:北齐;第⼀次规定“⼗恶”:《唐律疏议》;第⼀部刊印颁⾏的法典:《宋刑统》;第⼀次以六部体例定律:《⼤明律》;第⼀次设⽴⼤诰:明太祖/朱元璋;最后⼀部(倒数第⼀)封建成⽂法典:《⼤清律例》;第⼀个宪法性⽂件:《钦定宪法⼤纲》;第⼀部近代意义上的刑法典:《⼤清新刑律》;第⼀部资产阶级宪法性⽂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部北洋政府宪法草案:《天坛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第⼀部近代正式公布的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

中国法制史提要古代部分 法典的沿⾰变化:1.注意法律名称的变化:刑——法(法经)——律(商鞅变法)——刑统(宋)——⼤明律——⼤清律例。

2.⽴法思想的演变:明德慎罚(西周)——德主刑辅(汉)——德本刑⽤(唐)——民刑弼教(明)——中体西⽤(清末修律) 西周的⽴法:西周的⽴法活动主要是“制礼做乐”,其指导思想是“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这⾥的德包括三个⽅⾯德内容:敬天、敬祖、保民。

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为:实施德教,⽤刑宽缓。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司法考试完整版)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司法考试完整版)

中国法制史绪论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三)隋唐法制的完善(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三、关于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四)鲜明的专制特性?(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

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

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

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司考考点: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一、原始人的法·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二)战争产生了刑罚----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一、周公制礼★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中国法制史考试笔记

中国法制史考试笔记

<中国法制史>司法考试笔记中国法制史【西周以来的法律思想和法律】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一)内容:1、背景:(1)为谋求长治久安,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2)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2、“天”涵义:(1)夏商以来的一直奉的“上天”;(2)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

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

3、“德”的要求: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

——具体要求:统治者要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4、“明德慎罚”:(1)在“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提出的具体法律主张。

(2)要点: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

——具体要求:“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注意:“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

(3)“德教”的具体内容:“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二)影响:1、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基本的治国方针;2、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代商的理论问题,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3、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

4、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

5、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理论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以下是商鞅
变法的几个知识点:
1. 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出身贫寒,但凭借卓越才能逐渐升至秦国的重要职位。

2. 变法目的: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和军事力量,以确保秦国的统一
和强大。

变法的核心目标是消除封建贵族的势力,加强中央政权。

3. 私法、公法:商鞅提出的变法措施包括私法和公法两个方面。

私法是指改革国家的
法律制度,建立严厉的禁罚和奖赏制度,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

公法是指改革政府的
组织结构,设立官职和官制,实行乡党监察制度,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4. 分封制度:商鞅废除了秦国的封建制度,实行了分封制度。

他将秦国的土地重新分
配给国家,然后重新划分为36个郡,由国家直接管理。

5. 骏马政策:商鞅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推行了骏马政策。

他提倡培养优秀的战马,加强军事训练和装备,提高秦国的军事实力。

6. 咸阳城:商鞅负责修建了秦国的首都咸阳城(今陕西咸阳市),这也是商鞅改革中
重要的建设工程之一。

咸阳城建设完工之后成为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7. 变法影响:商鞅变法虽然引起了当时贵族的不满和反对,但却为后来的秦国秦始皇
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改革思想和政策对以后中国的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产生
了重要影响。

以上就是商鞅变法的一些知识点。

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必背内容

商鞅变法必背内容

如:刑法严酷 如:连坐法
(3)改革不完全彻底: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 )改革不完全彻底:
公开承认占有奴隶合法性
(4)重农抑商: (后期)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 )重农抑商:
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5)焚烧史书,蔑视文化: 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 )焚烧史书,蔑视文化:
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积极作用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 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化了基层管理, 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经济实力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历史意义(积极性) )、历史意义(积极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历史意义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 1、政治: 政治: 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经济: 经济: 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 军事: 3、军事: 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前 4、综合国力: 343年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综合国力: 343年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 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最强司法考试复习—中国法制史笔记重点整理

最强司法考试复习—中国法制史笔记重点整理

最强司法考试复习—中国法制史笔记重点整理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奴隶制法律制度一、夏朝、商朝(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二)、夏、商法制指导思想(三)、夏、商立法概况(四)、夏、商的主要罪名(一)、西周的法制思想1西汉初年,文帝、景帝时曾宣布废除肉刑,以笞、杖等来代替。

但终汉之世,肉刑并未真正废除。

不过夏、商、周以来的传统五刑制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自汉以后,历朝对五刑屡加更定,至北齐,已确定鞭、杖、耐(后为徒)、流、死为五刑。

到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通常把商周以来的五刑,称之为“前五刑”、“旧五刑”或“奴隶制五刑”,隋唐以来的五刑,通常称之为“后五刑”、“新五刑”或“封建制五刑。

”(三)、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三、东周之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礼崩乐坏第二章、封建制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东周之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以刑(法)治国、明法重刑(一)、战国时期法家的法制思想(三)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这是战国时期封建法制发展过程中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法制改革。

二、秦朝——(前221-前206)——严刑峻法(二)、秦朝的立法概况(三)、秦朝的刑事法律制度1、刑法之罪名与刑罚B、刑罚。

种类极为繁多,主要包括8大类: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其中前5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3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

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刑罚体系,且刑罚极为残酷,一切都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征。

三、两汉(西汉:前202-公元23年,东汉25-220)——“德主刑辅,礼刑并用”(一)、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1)与民休息,宽省刑法。

体现黄老无为而治。

(汉初)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体现儒家思想(汉武帝)汉代法制思想-――萧何受刘邦之命修《九章律》(三)、汉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四、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证明自身统治的“正统”性,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南北朝(南朝420-589,北朝386-581)——刑罚制度改革。

商鞅变法知识点梳理

商鞅变法知识点梳理

一、历史背景: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得到发展(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3、军事(主观动力):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变法的直接推动力)4、思想: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2、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5、有利的历史条件:(1)秦孝公支持(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变法的内容:措施内容作用以农致富的经济改革1、废井田, 开阡陌【核心】“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其发展农业的积极性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认为工商业是“末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都要受到惩罚,全家大小都投入官府充当奴婢。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3、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们按照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刑罚.2、废除“世袭世禄制”宗室成员没有立军功者,要除掉其宗室属籍,剥夺其贵族身份,以此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1、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得受同等刑罚。

2、普遍推行县制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七年级商鞅变法背诵知识点

七年级商鞅变法背诵知识点

七年级商鞅变法背诵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其影响历久不衰。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我们需要背诵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以了解这次变法的来龙去脉和具体实施措施。

下面是商鞅变法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背诵。

一、商鞅变法的起因1. “西周衰败、诸侯混战”:西周晚期,中央政权衰败,各诸侯国蠢蠢欲动,矛盾激化。

2. “秦国崛起”:秦国通过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管理机构,逐渐壮大。

3. “商鞅拜相”:商鞅成为秦国宰相,着手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改革。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 “法家思想”:商鞅提倡法家思想,主张加强中央权力,强化法律的执行和统治的严密性。

2. “三大改革”:(1)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平均地权,取消贵族的特权地位,推行农业经济。

(2)军制改革:实行兵籍制度,完善武器装备和训练,形成强大的军队。

(3)法律制度改革:制定了苛刻的法律和严密的刑罚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司法的掌控。

三、商鞅变法的意义1. “标志性意义”: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奠定了秦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2. “经济意义”: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封建思想的瓦解”:取消了贵族的特权地位,瓦解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4. “对后世的影响”:商鞅变法的一些制度在历史上得到了沿用,如统一的度量衡、货币系统等。

以上就是商鞅变法的重点知识点,大家可以对照这些内容进行背诵。

商鞅变法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其精神和理念依然对我们有着启示和警示。

希望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4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历史知识 ——商鞅变法

2014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历史知识 ——商鞅变法

2014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历史知识——商鞅变法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商鞅变法的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政法干警考试中必考的历史部分的知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帮助大家做好政法干警考试备考工作。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

第一次是在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实行的。

主要内容是:编定户籍,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奖励耕织。

在第一次变法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卫鞅实行第二次变法。

这是前次变法的继续,着重于新制度的建设,其政策有:1、推行县制。

全国统一规划,合并乡邑为县,共设立31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

2、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鼓励开辟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照土地多寡征收赋税。

3、统一度量衡,即“平斗桶、权衡、丈尺”,方便交换与税收。

4、焚诗书、禁游说。

5、制定秦律。

第二次改革的详细内容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主要内容如下:(1)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

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

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

土地可以买卖。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1第8课商鞅变法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嘉奖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进展。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21、背景(1)根本缘由: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运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加强。

(2)进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径直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缘由);(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表达变法性质);(2)鼓舞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军事:嘉奖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加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胜利的缘由:①根本缘由: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西周时期的法制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西周时期的法制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西周时期的法制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西周时期的法制。

西周时期的法制是司法考试法制史的重要考点,考生应当重点复习,小编将这一考点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司考法制史要点:美国法
2014年司法考试法制史:清代律例的编撰
2014司法考试法制史:唐代的会审制度
2014司法考试法制史:商鞅变法
西周时期(前1066-前771)——以德(礼)治国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和“出礼入刑”的礼法关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与礼刑关系
(二)西周时期主要民事法制内容
1.西周契约制度
【例题·单选题】西周时,格伯以良马四匹折价,购买倗生三十田。

双方签订买卖契约,刻写竹简之上,中破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

依西周礼法,该契约的称谓是下列哪一种?()(2008/1/8)法律敎育网
A.傅别
B.质剂
C.券书
D.书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西周契约制度。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这种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

实际上“质”和“剂”是有区别的,“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适用的较短的契券。

“质”“剂”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专门管理。

2.西周婚姻、继承制度
(三)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1.西周的司法机关
2.西周的诉讼制度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中历史记忆历史题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记忆历史题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记忆历史题中“商鞅变法”的主要
内容
记忆历史题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废井田,开阡陌
二、奖励军功
三、建立县制
四、奖励耕织
我们选择改革开放四个字与四条答案要点分别进行联想
这样就变成了:改废井田,开阡陌
革奖励军功
开建立县制
放奖励耕织
的形式。

联想:
改废井田,开阡陌:改可想在悔改,可假想:商鞅变法中规定把不思悔改的贪污吏扔废井填(废井田)土埋了,并打开他家前门(开阡陌)把财物分发给百姓。

革奖励军功:革想成皮革:古代皮革是贵重东西,所以变法中规定将皮革奖励给军功(奖励军功)大的人,军功越
大,奖的皮革越多。

开建立县制:开想成开始:变法中也开始对王侯建立限制(建立县制)机制,以防对政权构成威胁
放奖励耕织:放想成放牧:对放牧多的人奖励耕牛和织布(奖励耕织),以鼓励发展农牧业。

闭眼回忆一下,看是否记住了?
通过改革开放一词就把商鞅变法的四点内容记住了。

这就是借助词句联想法,从题外请外援来对记忆对象进行联想。

商鞅变法笔记

商鞅变法笔记

商鞅变法笔记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理解)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①农业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②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④阶级关系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旧贵族势力开始向新兴地主转变,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政治方面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

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变法改革。

①春秋时期的变革齐国的管仲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

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②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出现进入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③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等军事方面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

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文化领域的变化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1、商鞅变法发生的原因: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就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②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矛盾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这就是变法发生的阶级基础③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商鞅变法初一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全归纳

商鞅变法初一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全归纳

商鞅变法初一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全归纳从初一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商鞅变法初一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全归纳,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商鞅变法初一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全归纳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能有光明前途。

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

还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5、商鞅变法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原因是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法令中触犯了旧贵族利益的是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应属于法家家思想。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从初一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

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

商鞅变法知识点都要背吗

商鞅变法知识点都要背吗

商鞅变法知识点都要背吗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名鞅,卫国⼈。

战国时期政治家、改⾰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物,卫国国君后代。

下⾯⼩编给⼤家分享⼀些商鞅变法知识点都要背吗,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商鞅变法知识点都要背吗答案是肯定的啦,如果不进⾏背诵的话,历史问答题考到这个知识点,我们就可以⽴马作答。

商鞅变法知识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制崩溃、封建制确⽴的过渡时期,在这⼀时期,铁制农具的使⽤和⽜耕的逐步推⼴,导致奴⾪主的⼟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对⽴的阶级的产⽣。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改⾰,发展封建经济,建⽴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制⽡解、⼟地私有制产⽣和赋税改⾰,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国。

为了增强秦国实⼒,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才,变法图强。

2商鞅变法的内容: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到农业⽣产中、实⾏统⼀的税租制度等改⾰⽅略。

1第⼀次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第⼀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颁布实⾏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私⽃,颁布按军功赏赐的⼆⼗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产粮⾷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商鞅变法读书笔记

商鞅变法读书笔记

商鞅变法读书笔记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商鞅变法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商鞅变法读书笔记篇一我非常喜欢商鞅这个人,喜欢他有三点。

一:他很聪明,想让老百姓都信任他,就想了个点子证明了他说的话肯定算话。

二:他改革制度不是只想着贵族和官差,主要还是让老百姓们能得到些好处,老百姓就有劲头去种地了。

三:赏罚分明,打仗有功的人,就可以分封土地。

只要有人反对新法,他就按律治罪,就算是太子犯法,照样治罪。

他想了个什么点子让老百姓相信他呢?他在南城门立了一根普通的木头,出了告示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两金子。

老百姓都觉得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都以为是开玩笑的,没人去搬,他就把赏金提高了五倍,终于人群中有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搬了木头,果然得到了五十两金子。

这下大家都相信了商鞅。

他制定了哪些制度让老百姓愿意去种地呢?主要有两条:一是交税可以不用出官差,二是他把国内尺的长短、斗的大小、斤的轻重规定了统一的标准,让老百姓不再因为交税交不起背井离乡。

因为杀敌立功就可以升官封侯,将士们就都愿意做勇敢的战士,秦国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强。

但是他的新法也有很多人反对,有一回一天之内杀了700多反对新法的人,四年后太子也因为犯了法把太子的两个老师定了罪。

商鞅言出必行,赏罚分明,所以他的变法很成功,秦国也一天天富强起来了。

商鞅变法读书笔记篇二我读了《商鞅变法》,有了很深的感受。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贵族,收秦孝公招募,在秦国当左庶长。

秦国新法创始人。

最后也死在自己的法中。

有一件事表明了他的命令不含糊。

他命令让老百姓从南门的一棵三丈高的木头搬到北门,谁搬得动赏十两黄金,人们都不相信有怎么好的事,都不敢去搬。

赏金又增长到五十两,这时,一个汉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马给他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

人们都议论纷纷,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他又趁机搬出新法……这件事使他的名声大振,因为说话算数才能使人们相信你,就算你的新法多么公正,人群不相信你,你也没有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考法制史笔记:商鞅变法
司考法制史笔记:商鞅变法。

本文中,法律教育网的小编对法制史高频考点商鞅变法的含义的要点进行了整理,供广大司法考试考生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法制史笔记:法经
司考法制史笔记:铸刑书与铸刑鼎
司考法制史笔记: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司考法制史笔记: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是战国时期封建法制发展过程中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法制改革。

1、商鞅的变法主张——运用法律手段达到建立强大封建政权的目的,把自己的思想主张与秦国“富国强兵”的要求结合起来;
2、基本情况: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过两次;基本手段是法律、法令,贯彻到了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领域。

3、主要内容:
(1)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使之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

注意:“改法为律”,是在法律观念上又一进步。

(2)颁布系列法令。

A:奖励耕织——凡悉心耕织,多打粮食、多织布者,免除其劳役或奴隶身;自己追求末利、投机经商以及怠于农事而致穷困的人,则要将其子儿女一起没收为官奴婢;
B: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扩大户赋的来源——颁布《分户令》;
C:奖励军功——颁布《军爵律》,规定有军功者按其功劳大小赐爵,设置了从公士到彻侯等二十一级爵位,凡斩敌首者按级晋爵,投降敌人及反叛国者处以重刑。

注意: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是变法的终极目的。

(3)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规定除国君的嫡系以外的宗室贵族,没有军功即取消其爵禄和贵族身份;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法律敎育网
(4)是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

A——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全体臣民特别是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
B——“轻罪重刑”。

尽力贯彻重刑原则,加重量刑幅度,对轻罪也施以重刑;
C——不赦不宥。

强调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反对赦宥,凡有罪者皆应受罚;
D——鼓励告奸。

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规定“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E——实行连坐,以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之间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
F——行军事连坐、家庭连坐。

4、历史意义
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