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

合集下载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第一篇鼻科学 (3)第一章鼻外伤及鼻外部炎性疾病 (3)第一节鼻骨骨折复位术 (3)56789101113第一节上颌窦穿刺冲洗术 (14)第二节鼻内镜检查术 (15)第三节鼻窦负压置换术 (16)第六章鼻内镜下鼻窦及鼻中隔矫正术 (17)第一节鼻内镜鼻窦手术 (17)第二节儿童鼻内镜检查术 (25)第三节儿童鼻内镜鼻窦手术 (27)第四节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28)第五节后鼻孔闭锁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30)第七章鼻及唇腭整复手术 (31)第一节整复外科概述 (31)第二节鼻部整复手术 (37)45464849505152第二节扁桃体肿瘤切除术 (53)第三篇喉科学 (54)第十二章喉创伤、喉狭窄及喉异物 (54)第一节急性喉外伤手术 (54)第十三章喉麻醉及检查术 (56)第一节喉腔表面麻醉 (56)第二节喉纤维镜检查及手术 (57)第三节支撑喉镜下手术 (58)第十四章喉感觉、发声障碍及喉肿瘤切除术 (59)第一节喉显微手术 (59)第二节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 (60)616264656667686970 第十七章传导性耳聋 (71)第一节乳突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 (71)第十八章耳源性眩晕 (73)第一节甘油试验 (73)第二节温度试验 (74)第三节位置性眼震检查法 (76)第四节变位性眼震检查法 (77)第五节耳石复位法 (78)第六节迷路瘘管试验 (79)第七节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梅尼埃病 (80)第五篇气管、食管学 (81)第第一节鼻骨骨折复位术(XXXXXXXXXXX医院XXXX年第XX版)鼻骨单纯性骨折而无移位者不需处理;发生外鼻畸形者,须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手术复位,但最好在受伤后2~3h内或10d之内进行,以免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或后遗难治畸形。

大多数可用闭合性复位法加以矫正。

骨折超过2周者,则因骨痂形成而使复位发生困难,有时需行开放式复位,这种情况较少。

【适应证】1. 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触诊有骨摩擦感。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

I、额镜得使用法额镜得镜面就是一个能聚光得凹面反光镜,焦距约25cm,中央有一小孔,镜体借一转动灵活得双球状关节联结于额带上。

戴额镜与对光就是耳鼻喉科得一项最基本得操作。

【目得】将光线准确地反射、聚焦到耳、鼻、咽喉等部位以便于检查。

【操作方法及步骤】1。

调节额镜:先调节双球状关节得松紧,使镜面既能灵活转动而又可置于任何位置上均不松滑下坠为度。

然后调节额带圈使适合检查者头围大小、2。

戴镜:将额镜戴在头部,将双球状关节拉直,镜面与额面平行,镜孔正对检查者平视时得左眼或右眼,远近适宜。

3、对光:先调整光源,使光源投射到额镜上,再调整额镜镜面,将光线反射、聚焦到要检查得部位,检查者得视线通过镜孔正好瞧到反射得焦点光,进行检查、【注意事项】1。

随时保持瞳孔、镜孔、反光焦点与检查部位成一直线,方能瞧清楚被照明了得检查部位。

2、养成“单眼视”得习惯(但另眼不闭),即只用带额镜一侧得眼睛进行观察。

“单眼视”不能形成立体像,难于判断深度,须勤加练习使之习惯。

3。

在练习中保持姿势端正舒适,不要扭颈、弯腰、转身来迁就光源光线与反射光线,须仔细调整光源光线得投射方向与额镜镜面得反光角度,并前后调整受检者得头位,使反射得最亮点(即焦点光)准确照射到受检部位。

【考核标准】10分1.额镜调节:2分(各关节调节松紧适宜2分;关节调节稍紧或松以致不能灵活转动者1分;过紧或过松以致完全无法根据需要调节者0分)、2、戴镜:2分(戴镜后瞳孔、镜孔、反光焦点与检查部位成一直线2分;镜孔与瞳孔有偏离者1分;瞳孔完全不能通过镜孔观察者0分)。

3.对光:4分(能将光线准确地聚焦到被检查得部位4分;光斑较大但尚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得部位者3分;光斑过大以致被检查部位亮度不足者2分;光斑过大而又不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得部位者1分;光线完全不能聚焦到被检查得部位者0分)。

4、姿势:2分(戴镜对光时姿势端正自然2分;姿势不正者1分;为迁就光线而过分扭曲身体者0分)。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耳鼻喉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涉及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各种疾病。

本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诊疗流程,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诊疗方案1.1 问诊问诊是诊疗过程中的首要步骤,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既往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

1.1.1 病史采集- 全身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等。

- 现病史:发病情况、病程、症状的演变、伴随症状等。

- 既往史:包括全身性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 家族史:关注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病史。

1.1.2 症状询问- 耳部: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溢液等。

- 鼻部:鼻塞、鼻出血、鼻涕、嗅觉减退等。

- 喉部:声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 头颈部:疼痛、肿块等。

1.2 体格检查耳鼻喉科体格检查主要包括望、触、听、嗅四诊。

1.2.1 望诊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面色等。

重点观察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外观,如耳廓、鼻翼、鼻涕、喉咙等。

1.2.2 触诊- 耳部:检查耳郭、外耳道、乳突等。

- 鼻部:检查鼻腔、鼻窦、鼻中隔等。

- 喉部:检查喉部、甲状腺等。

- 头颈部:检查淋巴结、血管、肌肉等。

1.2.3 听诊听诊主要包括喉部、气管、肺部等,注意呼吸音、咳嗽音、哮鸣音等。

1.2.4 嗅诊评估患者的嗅觉功能。

1.3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手段,如听力测试、鼻内镜检查、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1.4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二、操作规范2.1 术前准备-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

-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 药物准备:根据患者情况,准备相应的抗生素、止血药物等。

2.2 手术操作规范-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手术步骤。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鼻骨骨折复位术鼻骨单纯性骨折而无移位者不需解决;发生外鼻畸形者,须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手术复位,但最佳在受伤后 2~3h 内或 10d 之内进行,以免影响鼻腔的生理功效或后遗难治畸形。

大多数可用闭合性复位法加以矫正。

骨折超出 2 周者,则因骨痂形成而使复位发生困难,有时需行开放式复位,这种状况较少。

【适应证】1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触诊有骨摩擦感。

2鼻骨 X 线片显示骨折错位。

3如鼻部肿胀严重,须待肿胀消退后,尽早在 2 周内进行骨折复位。

【禁忌证】1无特殊禁忌证。

2如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应首先解决颅脑外伤。

3如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外伤后恶化,应等待病情稳定后在行骨折复位。

【操作办法及程序】1闭合式复位法用 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小儿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但应注意维持呼吸道畅通。

(1)单侧骨折:可将鼻骨复位钳一叶伸入同侧鼻腔内,一叶置于鼻外,将钳闭合,钳住软组织与骨折片,稍加拧动,并用手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复位后行鼻腔填塞。

如无鼻骨复位钳也可用鼻骨膜分离器或钝头弯血管钳替代。

(2)双侧骨折:可用鼻骨复位钳伸入两侧鼻腔至骨折部位的下后方,向前、上轻轻用力平行抬起鼻骨,此时常可闻及鼻骨复位声;用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如鼻骨骨折合并有鼻中隔骨折、脱位或外伤性偏曲,可先用鼻骨复位钳的两叶,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的下方,挟住鼻中隔,垂直向上移动钳的两叶,脱位、偏曲之处即可恢复正常位置,复位钳向上已达鼻骨下后方时,即按上述办法抬起鼻骨。

(3)鼻中隔须矫正者:可用两叶较宽的钳子松松夹住鼻中隔使其复位,或在偏曲一侧先填塞,将鼻中隔压向对侧,再填塞对侧鼻腔,必要时在鼻外加以固定。

(4)伴有鼻中隔血肿者:应先切开引流并严防感染形成鼻中隔脓肿,然后再复位。

2开放式复位法做内毗部弧形切口,必要时行两侧内毗部切口并中间连接成 H 形切口,在直视下根据骨折的状况用电钻穿孔,用不锈钢丝固定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或将两个碎骨片连接在一起,填塞鼻腔。

耳鼻喉操作规范 Microsoft Word 文档

耳鼻喉操作规范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鼻骨骨折复位术【适应证】1、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 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 触诊有骨摩擦感。

2、鼻骨X线片显示骨折错位。

3、如鼻部肿胀严重 须待肿胀消退后 尽早在2周内进行骨折复位。

【禁忌证】1、无特殊禁忌证。

2、如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 应首先处理颅脑外伤。

3、如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病 外伤后恶化 应等待病情稳定后在行骨折复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1、闭合式复位法用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小儿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但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

⑴单侧骨折 可将鼻骨复位钳一叶伸入同侧鼻腔内 一叶置于鼻外 将钳闭合 钳住软组织与骨折片 稍加拧动 并用手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复位后行鼻腔填塞。

如无鼻骨复位钳也可用鼻骨膜分离器或钝头弯血管钳代替。

⑵双侧骨折 可用鼻骨复位钳伸入两侧鼻腔至骨折部位的下后方 向前、上轻轻用力平行抬起鼻骨 此时常可闻及鼻骨复位声 用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如鼻骨骨折合并有鼻中隔骨折、脱位或外伤性偏曲 可先用鼻骨复位钳的两叶 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的下方 挟住鼻中隔 垂直向上移动钳的两叶 脱位、偏曲之处即可恢复正常位置 复位钳向上已达鼻骨下后方时 即按上述方法抬起鼻骨。

⑶鼻中隔须矫正者 可用两叶较宽的钳子松松夹住鼻中隔使其复位 或在偏曲一侧先填塞 将鼻中隔压向对侧 再填塞对侧鼻腔 必要时在鼻外加以固定。

⑷伴有鼻中隔血肿者 应先切开引流并严防感染形成鼻中隔脓肿 然后再复位。

2、开放式复位法做内毗部弧形切口,必要时行两侧内毗部切口并中间连接成H形切口,在直视下根据骨折的情况用电钻穿孔,用不锈钢丝固定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或将两个碎骨片连接在一起,填塞鼻腔。

【注意事项】1、情绪异常紧张者可给予镇静药。

2、合并脑脊液鼻漏者勿堵塞鼻腔。

3、复位后勿挤压骨折处。

4、昏迷患者,为预防窒息在填塞前应放入鼻通气管。

二、鼻甲电烙、微波热消融【适应证】下鼻甲肥大以黏膜肥厚为主者。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1.前期准备1.1 耳鼻喉专业医师应按照医学伦理和数据保护原则,妥善处理患者个人隐私,信息保密;在取材前,必须征得患者本人和家属的书面同意,并告知可能产生的疼痛和不良反应;对未成年患者,必须取得其监护人的同意;对死亡患者,必须经过家属同意取材,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1.2 确认标本取材部位:耳科:耳廓、外耳道、鼓膜、鼻咽部、鼻腔、鼻旁窦、喉部;鼻科:鼻内、鼻外、鼻中隔、鼻咽部、口腔喉咙。

1.3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史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剂量、操作方法。

1.4 标本取材前,需做好手术器材和消毒杀菌的准备工作,并穿戴好专业的个人防护装备,保持无菌操作环境。

2.手术操作2.1 根据所选取的麻醉方法,按照医学规范进行局麻或全麻,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2.2 手术器械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保持器械表面的无菌性。

2.3 标本取材时应注意力度,力度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标本损坏或不全。

2.4 取材时应避免冷冻和挤压,不应使用利器,以免损伤组织、影响标本质量。

2.5 取样后应根据样本特性及需要,进行打包、标识、送检,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术后处置3.1 标本取材完毕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停止麻醉,处理好手术后的伤口,并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3.2 手术器械应在标本取材后立即进行消毒、灭菌,保证器械的无菌性。

3.3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处理,以保证医疗废物的无害化排放。

3.4 报告标本取材结果时,应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数据保护原则,并负责保护患者个人隐私。

4.安全注意事项4.1 操作者应具备专业技能和经验,熟悉手术器械的名称和使用方法,了解消毒、灭菌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有效、高效。

4.2 操作时要注意固体和液体的管理,器材消毒后在相应场所存放,以防器材污染导致交叉感染。

4.3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泄露患者信息。

4.4 操作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工作区,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耳鼻喉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耳鼻喉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以确保医疗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档涵盖了以下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技术操作规范
1. 操作准备
- 确保手术室和仪器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 准备所需的器械、药物和材料,并确保其数量和有效期。

- 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过敏史,并向患者解释操作流程和风险。

2. 操作步骤
- XXXXXX操作步骤1:XXXXXX
- XXXXXX操作步骤2:XXXXXX
- XXXXXX操作步骤3:XXXXXX
- XXXXXX操作步骤4:XXXXXX
3. 操作注意事项
- 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和舒适,注意卫生防护。

- 根据操作步骤合理选择器械和药物,并正确操作。

- 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程度,及时调整操作步骤和速度。

4. 操作后处理
- 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操作结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 清洁和消毒操作区域及器械。

- 记录操作的详细信息,如操作时间、器械使用情况和患者反
应等。

XXXXXX技术操作规范
(按照上述格式继续列出其他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耳鼻喉科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旨在帮助医
生准确、安全地进行相关操作。

医疗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
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调整。

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一、前言本文档旨在规范耳鼻喉科诊疗技术的操作流程,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规范适用于耳鼻喉科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二、准备工作在进行任何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之前,必须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确保操作针对正确的患者。

2. 准备设备和材料:检查所需的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全,并确保其正常运作和清洁消毒。

3. 提供必要的解释和信息:向患者解释诊疗技术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其知情同意。

三、操作流程根据具体的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以下是一般操作流程的基本步骤:1. 准备患者: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并做好舒适和隐私的准备。

2. 检查和评估:仔细检查患者的耳鼻喉症状和病情,记录观察结果和相关信息。

3. 实施诊疗技术:按照医疗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相应的诊疗技术操作,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监测和观察: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措施或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5. 完成操作:完成诊疗技术操作后,整理好操作区域,评估操作效果,并记录相关信息。

6. 提供必要的后续指导:向患者提供术后护理指导和注意事项,并解答其可能的问题。

四、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在进行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时,必须遵循以下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策略:1. 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操作前后要对操作区域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2.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正确佩戴并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 对设备和材料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根据标准操作程序,对使用过的设备和材料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处理。

4. 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必须熟悉和应用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五、术后护理和随访术后护理和随访是耳鼻喉科诊疗技术操作的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应根据操作的特点和患者的需求而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观察和评估术后症状:持续观察和记录术后患者的症状、疼痛程度和出血情况等。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

I、额镜的使用法额镜的镜面是一个能聚光的凹面反光镜,焦距约25cm,中央有一小孔,镜体借一转动灵活的双球状关节联结于额带上;戴额镜和对光是耳鼻喉科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目的将光线准确地反射、聚焦到耳、鼻、咽喉等部位以便于检查;操作方法及步骤1.调节额镜:先调节双球状关节的松紧,使镜面既能灵活转动而又可置于任何位置上均不松滑下坠为度;然后调节额带圈使适合检查者头围大小;2.戴镜:将额镜戴在头部,将双球状关节拉直,镜面与额面平行,镜孔正对检查者平视时的左眼或右眼,远近适宜;3.对光:先调整光源,使光源投射到额镜上,再调整额镜镜面,将光线反射、聚焦到要检查的部位,检查者的视线通过镜孔正好看到反射的焦点光,进行检查;注意事项1.随时保持瞳孔、镜孔、反光焦点和检查部位成一直线,方能看清楚被照明了的检查部位;2.养成“单眼视”的习惯但另眼不闭,即只用带额镜一侧的眼睛进行观察;“单眼视”不能形成立体像,难于判断深度,须勤加练习使之习惯;3.在练习中保持姿势端正舒适,不要扭颈、弯腰、转身来迁就光源光线和反射光线,须仔细调整光源光线的投射方向和额镜镜面的反光角度,并前后调整受检者的头位,使反射的最亮点即焦点光准确照射到受检部位;考核标准10分1.额镜调节:2分各关节调节松紧适宜2分;关节调节稍紧或松以致不能灵活转动者1分;过紧或过松以致完全无法根据需要调节者0分;2.戴镜:2分戴镜后瞳孔、镜孔、反光焦点和检查部位成一直线2分;镜孔与瞳孔有偏离者1分;瞳孔完全不能通过镜孔观察者0分;3.对光:4分能将光线准确地聚焦到被检查的部位4分;光斑较大但尚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的部位者3分;光斑过大以致被检查部位亮度不足者2分;光斑过大而又不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的部位者1分;光线完全不能聚焦到被检查的部位者0分;4.姿势:2分戴镜对光时姿势端正自然2分;姿势不正者1分;为迁就光线而过分扭曲身体者0分;II、前鼻镜检查法目的观察鼻腔各部分的结构,为鼻科基本的检查方法;相关解剖鼻腔由鼻前庭和固有鼻腔构成,二者以鼻阈为界;鼻前庭表面为皮肤,生有鼻毛,并富于皮脂腺和汗腺;固有鼻腔表面为粘膜覆盖,有内、外、顶、底四壁,内侧壁为鼻中隔,其前下方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称“易出血区”;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鼻甲及上、中、下三个鼻道,以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或嗅裂,其下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称为总鼻道;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前鼻镜、枪状镊、棉片、1%麻黄素、喷雾器;操作方法及步骤1、戴额镜,对光;2、握持前鼻镜:左手执前鼻镜,以拇指及食指捏住前鼻镜的关节或拇指附于关节处,食指附于受检者鼻尖,前鼻镜之一柄贴于掌心,余三指握于另一柄上司前鼻镜的开闭;右手扶持受检者的下颌部或头顶以调整其头位;3、放入前鼻镜:将前鼻镜的两叶合拢,与鼻腔底平行伸入鼻前庭,切勿超过鼻阈,以免引起疼痛;然后将前鼻镜的两叶轻轻上下张开,抬起鼻翼,扩大鼻前庭;4、第一位置观察:使受检者头位稍低,观察鼻腔底、下鼻甲、下鼻道、鼻中隔前下部分及总鼻道的下段;在下鼻甲萎缩者,可直接看到鼻咽部;5、第二位置观察:瞩受检者头部逐渐后仰到30°,观察鼻中隔的中段以及中鼻甲、中鼻道和嗅裂的一部分;6、第三位置观察:使受检者头部逐渐后仰至约60°,观察鼻中隔的上部、中鼻甲前端、鼻丘、嗅裂、中鼻道的前下部以及鼻顶;图1 鼻镜的使用法1正确的持法 2错误的持法 3鼻腔的检查7、撤出前鼻镜:观察完毕后,将两叶微张开,轻轻撤出前鼻镜;注意事项1. 前鼻镜伸入鼻前庭的深度切勿超过鼻阈,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鼻中隔粘膜引起出血;2. 撤出前鼻镜时切勿将两叶合拢,以免夹住鼻毛引起疼痛;3. 检查过程中可视需要将受检者的头部左右转动,以便能详细检查鼻腔内壁和外壁;4. 如下鼻甲肿大妨碍检查,可用1%麻黄素棉片贴附于下鼻甲内侧面3~5分钟,或以1%麻黄素喷雾鼻腔1~2次,以收缩鼻粘膜,便于观察;考核标准10分1.额镜对光:1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1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分;光线不能聚焦到鼻孔内0分2.握持前鼻镜姿势:1分姿势正确1分;姿势不正确0分3.前鼻镜深入鼻前庭深度:1分深度适宜1分;放置过浅以致暴露不满意者分;超过鼻阈引起疼痛者0分4.前鼻镜两叶张开的方向:1分上下张开1分;左右张开0分5.三个位置观察:5分1第一位置观察: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1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2第二位置观察: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1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3第三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1.撤镜动作:1分自然撤出1分;夹住鼻毛者0分III、后鼻镜检查法间接鼻咽镜检查法目的观察鼻腔后段、后鼻孔及鼻咽部的结构;相关解剖鼻咽部前方为鼻中隔的后缘及后鼻孔,两侧壁有咽鼓管咽口约在下鼻甲后端后方约1cm处,咽口后上方有一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有淋巴组织团块,称腺样体;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间接鼻咽镜、压舌板、酒精灯或类似的加温设备、喷雾器、1%丁卡因;操作方法及步骤1.戴额镜,对光;2.瞩受检者正坐,头微前倾,张口,用鼻呼吸;3.检查者左手持压舌板,压下舌前2/3,右手持加温而不烫的间接鼻咽镜或称后鼻孔镜,镜面向上,由张口之一角送入,置于软腭与咽后壁之间;4.第一位置观察:镜面向上向前,观察软腭背面、鼻中隔后缘、后鼻孔、三个鼻甲及鼻道的后段;5.第二位置观察:将镜面移向左右,观察咽鼓管咽口、咽隐窝、咽鼓管圆枕等结构; 图2 间接鼻咽镜检查法及所见鼻咽部象6.第三位置观察:将镜面移向水平,观察鼻咽顶部及腺样体;注意事项1.检查前须将间接鼻咽镜加温,以防镜面起雾,影响观察,其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置入口腔前须以手背试其温度,以防烫伤;2.瞩受检者用鼻自然呼吸,避免用口呼吸,以免软腭上抬而影响观察;3.检查时压舌板不宜超过舌前2/3,镜体应避免触及受检者咽后壁或舌根,以免引起恶心而影响检查;4.若咽反射过于敏感以致检查不能合作者,可先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待数分钟后再检查;考核标准10分1. 额镜对光:1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1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分;光线不能聚焦到口咽部0分2. 间接鼻咽镜加温:1分能正确加温1分;无加温或加温后未用手背试其温度者0分3. 压舌板的使用:1分压舌板放置位置正确1分;压舌板放置过深或过浅以致不能配合检查者0分4. 间接鼻咽镜放置位置:1分间接鼻咽镜能正确地置于软腭与咽后壁之间者1分;间接鼻咽镜反复触及舌根或咽后壁造成恶心以致无法完成检查者0分5. 第一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6. 第二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7. 第三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IV、口咽部检查法目的观察口咽部的结构;相关解剖口咽位于鼻咽以下、舌骨延线水平以上,前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咽峡由悬雍垂、软腭游离缘、前后腭弓、舌背所围成,前、后腭弓之间为扁桃体窝,腭扁桃体位于其中;每侧腭咽弓的后方有纵行条状淋巴组织,称咽侧索;咽后壁粘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器械光源、额镜、压舌板;操作方法及步骤1. 戴额镜,对光;2. 瞩受检者正坐,头微前倾,张口;检查者手持压舌板,压下舌前2/3处,使舌背低下;3. 观察咽部粘膜变化,注意有无充血、肿胀、隆起、干燥、脓痂、溃疡、假膜或异物等;4. 观察两侧扁桃体的形态、大小、隐窝情况及腭舌弓、腭咽弓的变化;扁桃体的大小分三度:在腭咽弓以内为Ⅰ度,超出腭咽弓为Ⅱ度,接近或达到口咽部中线为Ⅲ度;5. 观察两咽侧索有无红肿;6. 观察咽后壁形态,注意有无淋巴滤泡增生;注意事项1. 压舌板不宜超过舌前2/3处,以免引起恶心而影响观察;2. 咽部粘膜色泽可与硬腭粘膜进行对比,以判断有无充血;3. 检查时切勿在受检者由于恶心的一瞬间迅速“完成”,因为该情况下的咽部粘膜色泽、前后腭弓的位置、扁桃体的大小都不代表真正的情况;考核标准10分1. 额镜对光:2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2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1分;光线不能聚焦到口咽部0分;2. 压舌板使用正确:2分压舌板放置位置正确2分;压舌板放置过浅以致不能完全暴露口咽各部分者1分;压舌板放置过深以致造成恶心无法完成检查者0分;3. 对咽部粘膜情况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4. 对扁桃体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5 对咽侧索及咽后壁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V|、间接喉镜检查法目的观察喉咽部及喉腔的结构;相关解剖喉咽也称下咽位于舌骨延线水平以下,前方通喉腔,下端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接食管;在会厌前方,舌会厌外侧襞和舌会厌正中襞之间,左右各有一会厌谷,两侧杓会厌襞的外下方有梨状窝,两侧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之后方为环后隙;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三个部分:声门上区位于声带上缘以上,其前壁为会厌,两侧壁为杓会厌襞又称披裂,后壁为环状软骨,其中室带以上部分称喉前庭,室带与声带之间的部分称喉室;声门区位于两声带之间;声门下区位于声带下缘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间接喉镜、酒精灯或类似的加温设备、纱块、喷雾器、1%丁卡因;操作方法及步骤1. 戴额镜,对光;2. 瞩受检者正坐,头稍后仰,张口,将舌伸出,平静呼吸;3. 检查者用纱块包裹舌前1/3部,以左手拇指在上方和中指在下方捏住舌前部并拉向前下方,食指推开上唇抵住上列牙齿,以求固定;4. 右手持加温而不烫的间接喉镜由受检者左侧口角伸入咽部,镜面朝向前下方,镜背紧贴悬雍垂前面,将软腭推向上方,观察镜中影像;5. 观察喉咽部:调整镜面角度和位置以观察舌根、舌扁桃体、会厌谷、会厌舌面及游离缘、喉咽后壁、喉咽侧壁、梨状窝等结构;6. 观察喉腔:瞩受检者发“衣”声,使会厌上举,观察会厌喉面、杓会厌襞披裂、杓间区、室带、声带及其闭合情况;瞩受检者深吸气,使声带充分外展,观察声门下区;图3 间接喉镜检查法及所见图象注意事项1. 检查前须将间接喉镜加温,以防镜面起雾,影响观察,其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置入口腔前须以手背试其温度,以防烫伤;2. 间接喉镜中所见的影像为喉部的倒像,即喉镜中所示的前部实为喉的后部,但左右并不颠倒;3. 检查中应随时调整镜面角度和位置,以求对喉腔及喉咽部作完整的检查;要养成依序检查的习惯,方不致遗漏;4. 若咽反射过于敏感以致检查不能合作者,可先用1%丁卡因喷雾咽部作表面麻醉,待数分钟后再检查;5. 部分受检者因舌体厚而短、舌系带过短、会厌过长或呈婴儿型以及过分紧张以致动作不协调等原因,导致检查不成功;若病情需要,可改用纤维喉镜或直接喉镜检查;考核标准10分1. 额镜对光:1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1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分;光线不能聚焦到口咽部0分;2. 左手拉舌:1分操作规范及熟练1分;操作规范但不熟练分;操作不规范0分;3. 间接喉镜加温:1分能正确加温1分;无加温或加温后未用手背试其温度者0分;4. 右手持镜姿势及放置位置:1分持镜姿势及位置放置正确1分;持镜姿势或位置放置不正确分;持镜姿势及位置放置均不正确0分;5. 喉咽部观察:3分能准确描述喉咽部所见3分;能部分描述喉咽部所见1~2分;描述完全错误0分;6. 喉腔观察:3分能准确描述声带及室带情况3分;能部分描述声带及室带情况1~2分;描述完全错误0分;VI、鼓膜检查法目的观察鼓膜的表面结构及其活动度;相关解剖鼓膜为一宽约8mm、高约9mm、厚约的椭圆形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其前下方朝内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o角,婴儿鼓膜的倾斜度更为显着,与外耳道底约成35°角;正常鼓膜有以下标志: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自锤骨短突向下,微向后到鼓膜中部,有呈白色条纹状的锤纹;在锤骨柄末端鼓膜成一浅凹,名鼓脐;自锤骨柄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在锤骨短突前、后皱襞以上的部分为鼓膜松驰部,前、后皱襞以下为鼓膜紧张部;为了便于描述,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四个象限;器械光源、额镜、耳镜或电耳镜、鼓气耳镜;操作方法及步骤1. 检查方法1徒手检查法①戴额镜,对光;②受检者侧坐位,被检耳朝向检查者;③检查者一手将耳廓向后、上、外方轻轻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另一手食指将耳屏向前推压,使外耳道口扩大,以便观察鼓膜;婴幼儿外耳道呈裂隙状,检查时应向下牵拉耳廓,方能使外耳道变直;④若单手检查,查左耳时,左手从耳廓下方以拇指和中指夹持并牵拉耳廓,食指向前推压耳屏;查右耳时,左手从耳廓上方以同法牵拉耳廓及推压耳屏;2耳镜检查法①戴额镜、对光及受检者的姿势同上;②根据外耳道的宽窄选用口径适当的耳镜;③双手检查时,用左手牵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右手将耳镜轻轻置入外耳道内,耳镜管轴方向应与外耳道长轴一致,以便观察鼓膜;④单手检查时,牵拉耳廓及持镜动作均由左手完成,腾出右手进行操作;3鼓气耳镜检查法鼓气耳镜是在耳镜的一侧开一小孔,通过一细橡皮管使小孔与一橡皮球相连,在耳镜底部安装一放大镜,借以密封之;检查步骤如下:①戴额镜、对光及受检者的姿势同上;②选用适当大小的鼓气耳镜置入外耳道内,注意使耳镜与外耳道皮肤紧贴,耳镜管轴方向应与外耳道长轴一致;③反复挤压及放松橡皮球,使外耳道内交替产生正负压,同时观察鼓膜向内外的活动度;4电耳镜检查法电耳镜是自带光源和放大镜的耳镜,因此检查时不需戴额镜和对光,受检者可在任何体位下接受检查;利用电耳镜可更方便地观察鼓膜的细微改变;2. 检查内容1鼓膜的表面标志:如光锥、锤骨短突、锤纹、前后皱襞、紧张部、松弛部等;2鼓膜的色泽:如灰白、充血、混浊等;3鼓膜的形态:如内陷、外凸、增厚、萎缩、穿孔、钙斑、瘢痕、液平等;4鼓膜活动度;图4 鼓膜的表面标志注意事项1. 鼓膜检查时,应注意牵拉耳廓的方向以使外耳道变直,否则不能窥及鼓膜;2. 使用耳镜时,其前端抵达外耳道软骨部即可,勿超过软骨和骨部交界处,以免引起疼痛;3. 无论采用上述何种方法,从一个方向均只能窥及鼓膜的一个部分,欲察看鼓膜的全貌,必须随时调整受检者的头位,或将耳镜的方向向上、下、前、后轻轻移动,方能看到鼓膜的各个部分;4. 初学时宜从正常鼓膜开始检查,将鼓膜的正常标志牢记于心,若正常标志发生改变,则提示有病变发生;在鼓膜的各标志中,以光锥最易辨别,可先找到光锥,然后相继观察锤骨柄及短突、前后皱襞,区分松弛部与紧张部;5. 鼓膜松弛部的穿孔较为隐蔽,易为胆脂瘤上皮所覆盖而不易辨识,应特别注意;考核标准10分1. 牵拉耳廓:1分牵拉耳廓方向正确1分;方向不正确0分;2. 辨认鼓膜表面标志:5分光锥、鼓膜脐、锤纹、锤骨短突、前后皱襞5个标志每辨认1个记1分;3. 区分紧张部与松弛部:2分能正确区分紧张部与松弛部2分;不能区分者0分;4. 辨认异常鼓膜如充血、穿孔、内陷等:2分能辨认出异常鼓膜2分;部分辨认出异常鼓膜1分;不能辨认异常鼓膜0分;VII、音叉试验目的初步了解受检者听力是否正常,并初步鉴别听力损失的性质;相关生理声音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传入内耳;空气传导的路径是: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外淋巴—内淋巴—corti器;骨传导即声波直接经颅骨震动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并激动耳蜗corti器产生听觉;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骨传导无实用意义,但骨传导在耳聋鉴别诊断中甚为重要;器械音叉一套;操作方法及步骤1. 选用合适的音叉,常用频率为256Hz或512Hz的音叉;2. 林纳试验Rinne Test,RT:又称气骨导比较试验;将振动的音叉臂置于被检者外耳道口约1cm处,以检查气导,至被检者不能听到声音后,立即移动音叉,使音叉柄部末端接触乳突部的鼓窦区以检查骨导,如果此时被检者仍能听到声音,则表示骨导大于气导BC>AC,称为林纳试验阴性-;重新振动音叉,并检查骨导,至被检者不能听到声音后立即移音叉检查气导,若此时被检者仍能听到声音,则表示气导大于骨导AC>BC,称为林纳试验阳性+;若气导与骨导相等AC=BC,以“±”示之;正常听力:气导大于骨导约1~2倍,传导性耳聋为骨导大于气导,感音神经性耳聋则气导大于骨导,但气导、骨导时间均较正常耳缩短;3.韦伯试验Weber Test,WT:又称骨导偏向试验;把振动的音叉柄部放在被检者颅骨的中线上,询问被检者何侧听到声音;正常人两耳听到音叉声音是相等的;传导性耳聋,声音偏向患侧或耳聋较重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声音偏向健侧或耳聋较轻侧;4.施瓦巴赫试验Schwabach Test,ST:又称骨导比较试验;把振动音叉的柄部放在被检者的乳突部鼓窦区,至听不到声音时,立即移至检查者的鼓窦区检查者的听力必须正常,如此时检查者仍能听闻,则表示被检者的骨导比正常人缩短,反之则为延长;正常听力:被检者与检查者骨导时间相等;传导性耳聋,骨导时间延长;感音神经性耳聋,骨导时间缩短;不同类型耳聋的音叉试验结果见附表;5.盖莱试验Gelle test,GT:用于检查其镫骨底板是否活动;方法:将鼓气耳镜置于外耳道内,当橡皮球向外耳道内交替加、减压力的同时,将振动音叉的叉柄底部置于鼓窦区;若镫骨活动正常,受试者感觉到随耳道压力的变化一致的音叉声强弱变化,为阳性+,反之为阴性-;耳硬化或听骨链固定者为阴性;注意事项1. 音叉检查时只能手持音叉柄,勿持叉臂;2. 敲击音叉时,可将叉臂向第一掌骨外缘、肘关节或膝关节等处轻轻敲击,使其振动,动作要迅速,用力要适当,如用力过猛,或敲击硬物,可产生泛音,影响检查结果;3. 检查气导时,两叉臂末端应与外耳道口在同一平面,且距被检者外耳道口约1cm 处;4. 检查骨导时,应将叉柄末端底部压置于颅面上或乳突区,亦可置于上切压处;5. 音叉试验只能初步鉴别耳聋为传导性或感音神经性,但不能准确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无法进行前后比较;考核标准10分1. 音叉选用:2分能根据试验目的选用合适的音叉2分;气骨导比较试验选用128Hz 或1000Hz以上频率的音叉0分;2. 林纳试验:2分操作规范且熟练2分;操作规范但不熟练1分;操作错误0分;3. 韦伯试验:2分操作规范且熟练2分;操作规范但不熟练1分;操作错误0分;4. 施瓦巴赫试验:2分操作规范且熟练2分;操作规范但不熟练1分;操作错误0分;5. 记录:2分能正确记录结果2分;记录部分正确1分;记录完全错误0分;VIII、纯音听力计检查法目的了解受检者的听敏度,鉴别听力损失的性质,初步判断耳聋的病变部位;相关知识纯音听力计是通过音频振荡发生不同频率及不同强度的纯音,以测试听觉范围内不同频率的听敏度,判断有无听觉障碍及听觉障碍的程度,对耳聋的类型和病变部位作出初步判断;纯音听力的结果是受试者自己判断是否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以每个频率能听到的最小声音为听阈,将各频率的听阈在听力坐标图上连线,即听力曲线;普通纯音听力计的纯音频率范围为125~10000Hz;250Hz以下为低频段;500~2000Hz为中频段,又称言语频率;4000Hz以上为高频段;超高频范围为800O~ 16000Hz一般听力计不能达到10000Hz 以上频率;器械隔音室、纯音听力计、记录纸;操作方法及步骤1. 检查外耳道及鼓膜,必要时清除外耳道耵聍;2. 测试气导听阈:受检者戴好气导耳机,检查从1000Hz开始,以后按2000Hz、4000Hz、6000Hz、8000Hz、250HZ、500Hz的顺序进行,最后再对 1000Hz复查一次;3.测试骨导听阈:将骨导耳机置于受试耳乳突区,也可将骨导耳机置于前额正中,测试步骤和方法与气导相同;4.描绘听力图:将以上测得的各频率气、骨导听阈用特定的符号记录在记录纸上,并连成曲线,即为纯音听力曲线听力图;目前大部分纯音听力计可自动打印听力图;5.阈上听功能测试:根据病情需要,尚可做SISI试验、双耳交替响度平衡试验、音衰试验等检查,以判断有无重振,鉴别耳蜗与蜗后病变;结果分析1.正常听力:各频率气导和骨导听阈都在25dB以内,且气骨导差≤10dB;图5 传导性聋听力曲线图6 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线2.传导性聋:各频率骨导听阈正常或接近正常,气导听阈提高,气骨导差>10dB;3.感音神经性聋:气、骨导听力曲线呈一致性下降即听阈提高,特别严重者,只有部分或个别频率有听力,称岛状听力;4.混合性聋:气导和骨导听阈都提高,即气骨导听力都下降,但有气骨导差存在;5.耳蜗性聋:SISI试验得分≥70%,或双耳交替响度平衡试验示有重振;6.蜗后性聋:音衰试验音衰值≥30dB;。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1.引言耳鼻喉科是专门研究和治疗耳、鼻、喉及颅面部相关疾病的医学科室。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耳鼻喉科临床诊疗工作日益重要,因此制定一份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对于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和规范操作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本指南旨在为耳鼻喉科医务人员提供一份全面、规范的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3.临床诊疗指南3.1 耳科详细记录患者病史,包括疾病发生时间、症状、疼痛程度等。

进行耳腔检查,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的观察、听力测试等。

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2 鼻科进行鼻腔和鼻窦的检查,包括鼻腔内视镜检查、鼻窦CT等。

根据检查结果,判断鼻腔和鼻窦是否存在异常,如鼻息肉、鼻咽癌等。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如鼻腔冲洗、手术治疗等。

3.3 喉科进行喉部检查,包括喉镜检查、声带功能评估等。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声带损伤、声音嘶哑等症状。

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声带保护、药物治疗等。

4.操作规范4.1 安全操作耳鼻喉科医务人员需穿戴干净、灭菌的手术服和手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原则,如规范使用消毒液、避免交叉感染等。

4.2 仪器设备使用耳鼻喉科医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各类耳鼻喉科设备的使用方法,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及时维修或更换。

在使用设备时,要按照操作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误操作。

4.3 患者沟通和知情在诊疗过程中,耳鼻喉科医务人员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告知患者诊疗流程、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等。

患者知情后,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减少误解和纠纷。

5.结束语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和规范操作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操作步骤,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指南将根据实践情况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和临床实践的变化。

耳鼻喉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 第一节 变应性鼻炎【诊断流程】图3-1 变异性鼻炎的诊疗流程【治疗】治疗原则是尽量避免变应原,正确使用抗组胺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有条件可行变应原减敏疗法以及患者教育。

1.避免接触变应原对已明确的变应原,应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2.药物治疗(1) 抗组胺药:给药方式包括鼻腔局部应用和口服。

1)口服抗组胺药:常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以及依巴斯汀等。

2)鼻用抗组胺药鼻用剂型将抗组胺药用于鼻腔可使高浓度的药物有效地到达靶组织,目前用于临床的鼻内抗组胺药主要有氮卓斯汀、左卡巴斯汀鼻喷剂。

(2)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

(3)肥大细胞稳定剂:常用药物有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主要其预防作用。

该类药物药效持续时间短且不如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

(4)减充血剂主要用于缓解鼻塞,给药方式主要为鼻内局部应用。

(5)抗白三烯药包括两类药物:1)白三烯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扎鲁斯特、普鲁斯特等。

2)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如齐留通。

白三烯抗体拮抗剂的疗效与口服抗组胺药相当,但疗效反应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临床上一般作为AR的二线药物。

3.手术治疗外科手术不能治疗变应性疾病本身,仅作为AR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是用于下列情况:(1)下鼻甲肥大引起鼻塞,药物治疗无效;(2)鼻中隔解剖异常,并有功能障碍;(3)伴有慢性鼻窦炎。

目的在于改变解剖学的异常,降低鼻黏膜的自主神经的反应性。

【预后】AR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但通过长期、正规的综合治疗,AR的症状可得到良好的控制,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人认为预防或早期治疗AR有助于防止哮喘的发生或减轻下呼吸道症状的严重程度。

第二节先天性耳前瘘管【诊断】1.自幼耳前一瘘口,瘘管口常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开口于屏间切迹至口角的联线上,或耳廓、耳垂的其他部位。

2.一般无症状。

挤压时可有少许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自窦口溢出,微臭,局部微感搔痒不适。

如继发感染,则局部发生红肿、疼痛、溢脓,可反复发作。

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检查操作规范

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检查操作规范

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检查操作规范耳鼻喉各部分深、弯曲、狭小、不易直接窥视,因此掌握好检查方法,熟悉正常标鞠异常或病态极为重要.(一)耳的一般检查l、外耳检查。

耳廓有无畸形、缺损,乳突部有无红肿、压痛及手术疤痕。

外耳道有无狭窄、耵聍栓塞有无分泌物、炎症、霉菌感染等。

2、骨膜检查。

将额镜反射的光线集中于外耳道口处,然后将耳廓轻轻向后上方牵拉,使外耳道尽量变直,并选择大小适合的耳镜放入外耳道。

检查时注意鼓膜标志是否清楚,有无充血、肿胀、内陷、外凸、混浊、增厚、萎缩、粘连、疤痕、石灰质沉着及穿孔等。

(二)几种耳病l、重度外耳道霉菌症。

霉菌感染波及鼓膜者为重度外耳道霉菌症。

未波及鼓膜,但外耳道痂皮形成过多,而且有分泌物,并产生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也属于重度。

2、重度鼓膜内陷.锤骨柄明显向后方移位、变短、呈水平位改变,短突明显突出。

3、重度鼓膜增厚,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乳白色或暗灰色,透明度差,表明粗糙,鼓膜活动度差。

4、重度鼓膜萎缩和菲薄疤痕。

鼓膜变薄,透明度增加,有皱折,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松弛、失去弹性,呈泡状突出。

(三)鼓膜活动度及耳气压功能检查l、鼓膜活动度检查将鼓气耳镜置于受检者外耳道,选择适合的耳镜头,使之密闭不漏气,捏紧和放松橡皮球向外耳道内加压或减压,可见到鼓膜活动情况,并可查明鼓膜是否内陷、粘连,鼓膜内有无积液及穿孔等。

加减压时用力要适当。

2、耳气压功能检查捏鼻鼓气法:此法较客观,容易掌握。

检查者用耳镜窥视受检者的鼓膜,令受检者用食指和拇指将两鼻孔捏住,闭紧两唇,用力鼓气,使鼻咽部造成正压。

咽鼓管通畅时,检查者能看到鼓膜松弛或鼓膜后上象限有凸出的反光弧出现,或看到鼓膜光锥处闪动,说明耳气压功能良好。

检查时应教会被检查者作捏鼻鼓气动作。

(四)听力检查——耳语检查,此法简单易行,比较客观。

l、检查方法选择一长度为5米以上的安静房间,地面按一米划好距离标志,受检者闭目侧身立于距检查者5米之外,使被检耳对检查者,另耳用耳塞或棉球堵塞,检查者用平静呼气之末。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耳鼻喉科技术是医学领域中涉及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相关疾病的一门专科技术。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确保医疗质量,制定本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以规范医务人员在耳鼻喉科技术操作中的行为和操作流程。

2. 术前准备在进行耳鼻喉科技术操作之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检查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并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清洁和消毒。

•准备药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准备所需的药品,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制备好。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和注意事项,并确保患者在操作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3. 术中操作术中操作是耳鼻喉科技术的核心环节,需要医务人员熟悉操作流程并执行以下步骤:3.1 环境准备•准备手术室:保持手术室的整洁和无菌环境,确保操作区域无尘、无异味。

•麻醉准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并进行麻醉药品的准备。

3.2 检查和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症状,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耳鼻喉检查,包括外观检查、触诊和听力检查等。

3.3 手术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操作方式,常见的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鼻内镜手术:通过鼻腔进行手术,对鼻腔和鼻窦疾病进行治疗。

•喉镜检查:通过喉镜观察声带和喉部病变,并进行必要的治疗措施。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观察耳道和鼓膜,对耳朵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3.4 注意事项在术中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技巧: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安全措施: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术后处理:及时清理手术区域,处理好手术废物,并对仪器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

4.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保障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应遵循以下步骤进行护理工作:•观察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嘱,按时给予患者所需的药物治疗。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doc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doc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doc耳鼻喉科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涉及了人体三个重要的器官,因此,在耳鼻喉科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涉及了许多的诊疗操作,这些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

本文主要从耳鼻喉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操作规范法入手,论述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和操作的标准化内容。

一、诊断操作规范化1、耳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法a、外耳道狭窄的诊断当一位患者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痛等症状时,就需要对外耳道是否狭窄进行诊断。

在诊疗操作中要注意,首先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然后用手压迫耳廓进行鼓膜触诊,如发现外耳道有明显的狭窄和阻塞感,就可以进行针眼检查确认。

b、耳鸣的诊断在诊断耳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其工作、生活环境等情况;2)仔细观察患者的耳廓和听力功能;3)行外耳道镜检查,以排除耳外部疾病的可能性;4)进行听力测试,当有明显的听力下降时,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是由于中耳炎或内耳疾病引起的耳鸣。

a、鼻塞的诊断2)观察患者鼻部局部的形态和情况;3)行鼻内窥镜检查,以了解鼻腔内部疾病的情况;4)进行鼻流量测定,以评估鼻塞的程度和严重程度。

4)进行鼻部血管造影,以确定出血情况。

1、鼻窦炎的治疗法1)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抗菌治疗;2)采用适当的鼻腔冲洗,以清除鼻腔内的炎症物质;3)通过皮下注射或手术治疗,消除鼻窦炎病灶。

2、耳喉科手术操作规范化1)严格遵照手术安全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手术安全;2)正确选择手术方法和手术器械,保证手术效果;3)进行手术前应进行详细的手术程序说明,解释手术风险。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鼻骨骨折复位术鼻骨单纯性骨折而无移位者不需处理;发生外鼻畸形者,须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手术复位,但最好在受伤后2~3h内或10d之内进行,以免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或后遗难治畸形。

大多数可用闭合性复位法加以矫正。

骨折超过2周者,则因骨痂形成而使复位发生困难,有时需行开放式复位,这种情况较少。

【适应证】1鼻部骨折后鼻梁变形,鼻骨下陷性骨折和鼻中隔骨折,触诊有骨摩擦感。

2鼻骨X线片显示骨折错位。

3如鼻部肿胀严重,须待肿胀消退后,尽早在2周内进行骨折复位。

【禁忌证】1无特殊禁忌证。

2如合并严重的颅脑外伤,应首先处理颅脑外伤。

3如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外伤后恶化,应等待病情稳定后在行骨折复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1闭合式复位法用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小儿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但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

(1)单侧骨折:可将鼻骨复位钳一叶伸入同侧鼻腔内,一叶置于鼻外,将钳闭合,钳住软组织与骨折片,稍加拧动,并用手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复位后行鼻腔填塞。

如无鼻骨复位钳也可用鼻骨膜分离器或钝头弯血管钳代替。

(2)双侧骨折:可用鼻骨复位钳伸入两侧鼻腔至骨折部位的下后方,向前、上轻轻用力平行抬起鼻骨,此时常可闻及鼻骨复位声;用另一手的拇指和示指在鼻外协助复位。

如鼻骨骨折合并有鼻中隔骨折、脱位或外伤性偏曲,可先用鼻骨复位钳的两叶,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的下方,挟住鼻中隔,垂直向上移动钳的两叶,脱位、偏曲之处即可恢复正常位置,复位钳向上已达鼻骨下后方时,即按上述方法抬起鼻骨。

(3)鼻中隔须矫正者:可用两叶较宽的钳子松松夹住鼻中隔使其复位,或在偏曲一侧先填塞,将鼻中隔压向对侧,再填塞对侧鼻腔,必要时在鼻外加以固定。

(4)伴有鼻中隔血肿者:应先切开引流并严防感染形成鼻中隔脓肿,然后再复位。

2开放式复位法做内毗部弧形切口,必要时行两侧内毗部切口并中间连接成H形切口,在直视下根据骨折的情况用电钻穿孔,用不锈钢丝固定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或将两个碎骨片连接在一起,填塞鼻腔。

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是一套规范化的流程和程序,以保障医疗人员和病人的安全、准确和高效的治疗效果。

正确的操作规范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避免误诊、漏诊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对中医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一、前期准备1、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等;2、准备好医疗工具及设备,对其进行清洁、消毒操作;3、告知患者治疗方案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饮食禁忌等。

二、操作步骤1、耳针穴位定位(1)用酒精消毒耳朵及针头;(2)用手指按摩并找到相应的穴位定位,或者借助穴位定位仪找到相应的穴位;(3)用针头顺着定位好的穴位刺入皮层。

针头刺入不宜过深,一般为0.5cm-1cm;(4)用一只手托住耳针的尾部,另一只手以旋转方式固定针头,每次30分钟左右。

2、激光治疗(1)准备好激光治疗仪和相应的治疗头;(2)激光治疗前进行清洁和消毒;(3)定位好治疗部位,用激光仪器进行直接照射或者距离照射;(4)每个穴位治疗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需要在治疗前告知患者疼痛以及治疗细节。

3、耳穴按摩(1)用酒精消毒患者的耳朵;(2)对着患者的耳垂,推压相关穴位。

每个穴位按压时间一般为1-2分钟,可根据患者反应适量增减按摩时间;(3)按摩时力道需适中,不宜过度,避免造成耳部损伤。

三、操作要点1、操作前要仔细阅读工具或设备的使用手册,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2、医务人员应该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特别是对于药物过敏、心脏疾病、重要器官失调的患者应该进行特别关注和评估。

3、医务人员应该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严禁违规操作,以免造成医疗事故。

4、治疗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对工具和设备进行清洁消毒,确保医疗设备的洁净和卫生。

四、注意事项1、对于急性病例和临床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充分的安全考虑,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

耳鼻喉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耳鼻喉科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负责诊断和治疗耳鼻喉及相关颅颈区疾病。

常用诊疗操作规范法是耳鼻喉科医生必备的基础技能,下面就介绍一些常用的诊疗操作规范法。

一、腔镜鼻窦镜检查鼻窦炎是常见的鼻科疾病之一,腔镜鼻窦镜检查是鼻窦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坐位,麻醉鼻腔(将4%利多卡因鼻腔喷雾器喷入鼻腔内,或滴入1%~2%利多卡因凝胶)。

2. 取鼻窦镜,经过灵活的鼻腔扩张术后,穿过缝隙进入鼻窦内。

3. 针对鼻窦内不同位置进行检查,如前乙状窦、筛窦、蝶窦等。

4. 观察鼻窦内的黏膜、分泌物、息肉等病变情况,并取标本行病理检查。

5. 检查结束后,及时处理掉出的分泌物,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

二、鼻咽镜检查鼻咽镜检查是检查鼻喉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如鼻腔、鼻咽、咽部肿瘤、一般性鼻炎等。

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坐位,依次检查鼻腔、鼻咽、口咽喉部位。

2. 麻醉咽喉部(注射2%利多卡因或喷入0.5%利多卡因麻醉剂)。

3. 取鼻咽镜,沾碘伏消毒清洗,放入鼻腔,顺鼻咽通道送入咽部。

4. 观察鼻咽黏膜、扁桃体、喉头、声带等病变情况。

5. 鼻咽镜检查对喉癌、鼻咽癌及白斑病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耳镜检查耳镜检查是检查耳部疾病的必备手段,如中耳炎、积液、鼓膜穿孔等。

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坐位,将耳镜外套套在头戴式耳机上,另一端连接显示器。

2. 将涂有润滑剂的医用铝箔座置于耳道口,要求患者头部保持不动。

3. 十分慢慢地向前推,同时向下推动耳屎、耳部分泌物和异物,最后清晰地观察到鼓膜为止。

4. 检查完毕后,给患者嘱咐如何清洗耳朵和预防耳部疾病。

四、人工鼓膜置换术人工鼓膜置换术是一种治疗鼓膜穿孔的方法。

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取适当位置,约2毫米处打药物。

2. 新鲜干净的钛箔片,剪成适当大小的圆形,用铤器将钛箔片贴附于鼓膜的穿孔处上。

3. 镭射凝固,在其各方位作操作,目的是使钛箔片均匀贴附。

耳鼻喉专业操作规范

耳鼻喉专业操作规范

喉纤维镜检查及手术适应症:1.须检查喉腔、会厌抬举差或不能张U行其他喉镜检查者。

2.须检查声门下区者。

3.须近距离观察喉腔细微表现者。

4.须摄像保留喉腔资料者。

禁忌症:不能耐受或不能配合局部麻醉下喉镜检查者。

操作步骤:1.咽腔及喉腔黏膜表面麻醉。

经鼻检查者,须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2.术者和患者对面而坐,或患者平卧,术者以左手持喉镜远端,右手握持喉镜的操纵端,将远端送入鼻腔(经鼻进路)或口腔(经口进路)。

3.边吸引边进镜,适度调整远端的方向及角度,待看到会厌尖部时,将远端向后适度移动,进入喉腔,再继续下行接近要观察的部分。

4.取活检或摘除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时,经喉镜边孔送入喉钳,接近目标时,张开喉钳,左手调整角度,使肿物纳入钳内,令助手合钳,术者稍用力上提喉钳,抽出喉钳。

必要时可重复上述步骤。

注意事项:1.术前30min肌内注射0.5~l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

2.术前充分麻醉,必要时可经喉镜边孔滴入少量麻醉药。

3.术后2h试饮水,无呛咳才可进饮食。

4.经口进镜时,要放置牙垫,以防患者咬损镜管。

鼓膜穿刺适应症:1.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2.分泌性中耳炎。

3.航空性中耳炎。

禁忌症:1.颈静脉球体瘤(鼓室型)。

4.严重心脏病或血液病者。

操作步骤:1.麻醉。

表面麻醉药置于鼓膜表面3~5min02.消毒。

5.暴露鼓膜。

6.鼓膜穿刺。

7.注入少许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

注意事项:1.鼓膜穿刺时勿撕裂鼓膜。

2.应在鼓膜前下和后下或前部穿刺不致损伤中耳腔内的重要结构。

3.鼓膜穿刺针不可刺入太深,以免伤及中耳腔内壁。

鼻内镜检查术适应症:1.疑为鼻炎、鼻窦炎或鼻中隔偏曲不能明确阻塞部位或分泌物来源。

2.原因不明、部位不详的鼻出血。

3.不明原因的嗅觉障碍。

4.鼻腔、鼻咽部新生物或可疑病灶者镜下探明原发部位、浸润范围并进行活检5.鼻腔异物镜下探取。

6.寻找脑脊液鼻漏部位。

7.配合鼻腔鼻窦手术及观察术前、术后改变。

鼻内镜手术后的复查。

耳鼻喉科操作规程

耳鼻喉科操作规程

耳鼻喉科操作规程(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耳鼻喉科操作规程一、检查项目:耳部:外耳、中耳、听力鼻部:外鼻、鼻前庭、鼻腔、嗅觉咽喉部:口咽部、鼻咽部、喉部二、操作规程:(一)耳部:(1)外耳:耳廓:外形、大小、位置、对称性、畸形、瘘口、外伤疤痕、红肿、结节、牵拉痛等。

外耳道:炎症、疖肿、溢脓、耵聍或异物堵塞等。

(2)中耳:观察鼓膜色泽、内陷,是否穿孔,有无溢脓等。

(3)听力:通过对话判断受检者听力。

必要时用音叉检查法及听力计检查法。

(二)鼻部:(1)外鼻检查:有无畸形、红肿、压痛、肿瘤、溃疡等(2)鼻前庭检查:以左手示指及中指按住患者额部,拇指将鼻尖推向后上方,注意鼻毛多少、有无脓痂、皮肤有无红肿、溃烂、皲裂等。

(3)鼻腔检查:前鼻镜检查法——注意呼吸畅通度,鼻腔有无溃疡、异常组织(肿瘤、息肉),鼻甲大小,黏膜颜色(苍白、淡红、暗红)和湿润度,有无干痂或分泌物(量、质、位置),中隔有无偏曲(机械性)。

后鼻镜检查法:必要时使用(4)嗅觉:必要时检查。

(三)咽喉部:(1)口咽部:令受检者张口。

在检查咽部以前,用压舌板牵开颊部。

注意:悬雍垂、软腭、腭弓有无不对称和有无溃疡、麻痹等。

扁桃体的大小、活动度、表面颜色、有无白膜、隐窝口有无栓子或脓性分泌物。

咽后壁淋巴滤泡是否增生、形状和色泽,咽侧索有无增厚等。

其他如充血、分泌物、假膜形成、肿胀、浸润、肿瘤以及异物等,均应随时注意。

(2)鼻咽部:使用后鼻镜检查(3)喉部:使用间接喉镜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额镜的使用法额镜的镜面是一个能聚光的凹面反光镜,焦距约25cm,中央有一小孔,镜体借一转动灵活的双球状关节联结于额带上。

戴额镜和对光是耳鼻喉科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

【目的】将光线准确地反射、聚焦到耳、鼻、咽喉等部位以便于检查。

【操作方法及步骤】1.调节额镜:先调节双球状关节的松紧,使镜面既能灵活转动而又可置于任何位置上均不松滑下坠为度。

然后调节额带圈使适合检查者头围大小。

2.戴镜:将额镜戴在头部,将双球状关节拉直,镜面与额面平行,镜孔正对检查者平视时的左眼或右眼,远近适宜。

3.对光:先调整光源,使光源投射到额镜上,再调整额镜镜面,将光线反射、聚焦到要检查的部位,检查者的视线通过镜孔正好看到反射的焦点光,进行检查。

【注意事项】1.随时保持瞳孔、镜孔、反光焦点和检查部位成一直线,方能看清楚被照明了的检查部位。

2.养成“单眼视”的习惯(但另眼不闭),即只用带额镜一侧的眼睛进行观察。

“单眼视”不能形成立体像,难于判断深度,须勤加练习使之习惯。

3.在练习中保持姿势端正舒适,不要扭颈、弯腰、转身来迁就光源光线和反射光线,须仔细调整光源光线的投射方向和额镜镜面的反光角度,并前后调整受检者的头位,使反射的最亮点(即焦点光)准确照射到受检部位。

【考核标准】10分1.额镜调节:2分(各关节调节松紧适宜2分;关节调节稍紧或松以致不能灵活转动者1分;过紧或过松以致完全无法根据需要调节者0分)。

2.戴镜:2分(戴镜后瞳孔、镜孔、反光焦点和检查部位成一直线2分;镜孔与瞳孔有偏离者1分;瞳孔完全不能通过镜孔观察者0分)。

3.对光:4分(能将光线准确地聚焦到被检查的部位4分;光斑较大但尚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的部位者3分;光斑过大以致被检查部位亮度不足者2分;光斑过大而又不能准确地照射到被检查的部位者1分;光线完全不能聚焦到被检查的部位者0分)。

4.姿势:2分(戴镜对光时姿势端正自然2分;姿势不正者1分;为迁就光线而过分扭曲身体者0分)。

II、前鼻镜检查法【目的】观察鼻腔各部分的结构,为鼻科基本的检查方法。

【相关解剖】鼻腔由鼻前庭和固有鼻腔构成,二者以鼻阈为界。

鼻前庭表面为皮肤,生有鼻毛,并富于皮脂腺和汗腺。

固有鼻腔表面为粘膜覆盖,有内、外、顶、底四壁,内侧壁为鼻中隔,其前下方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称“易出血区”;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鼻甲及上、中、下三个鼻道,以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或嗅裂,其下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称为总鼻道。

【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前鼻镜、枪状镊、棉片、1%麻黄素、喷雾器。

【操作方法及步骤】1、戴额镜,对光。

2、握持前鼻镜:左手执前鼻镜,以拇指及食指捏住前鼻镜的关节(或拇指附于关节处,食指附于受检者鼻尖),前鼻镜之一柄贴于掌心,余三指握于另一柄上司前鼻镜的开闭。

右手扶持受检者的下颌部或头顶以调整其头位。

3、放入前鼻镜:将前鼻镜的两叶合拢,与鼻腔底平行伸入鼻前庭,切勿超过鼻阈,以免引起疼痛。

然后将前鼻镜的两叶轻轻上下张开,抬起鼻翼,扩大鼻前庭。

4、第一位置观察:使受检者头位稍低,观察鼻腔底、下鼻甲、下鼻道、鼻中隔前下部分及总鼻道的下段。

在下鼻甲萎缩者,可直接看到鼻咽部。

5、第二位置观察:瞩受检者头部逐渐后仰到30°,观察鼻中隔的中段以及中鼻甲、中鼻道和嗅裂的一部分。

6、第三位置观察:使受检者头部逐渐后仰至约60°,观察鼻中隔的上部、中鼻甲前端、鼻丘、嗅裂、中鼻道的前下部以及鼻顶。

图1 鼻镜的使用法(1)正确的持法(2)错误的持法(3)鼻腔的检查7、撤出前鼻镜:观察完毕后,将两叶微张开,轻轻撤出前鼻镜。

【注意事项】1. 前鼻镜伸入鼻前庭的深度切勿超过鼻阈,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鼻中隔粘膜引起出血。

2. 撤出前鼻镜时切勿将两叶合拢,以免夹住鼻毛引起疼痛。

3. 检查过程中可视需要将受检者的头部左右转动,以便能详细检查鼻腔内壁和外壁。

4. 如下鼻甲肿大妨碍检查,可用1%麻黄素棉片贴附于下鼻甲内侧面3~5分钟,或以1%麻黄素喷雾鼻腔1~2次,以收缩鼻粘膜,便于观察。

【考核标准】10分1.额镜对光:1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1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0.5分;光线不能聚焦到鼻孔内0分)2.握持前鼻镜姿势:1分(姿势正确1分;姿势不正确0分)3.前鼻镜深入鼻前庭深度:1分(深度适宜1分;放置过浅以致暴露不满意者0.5分;超过鼻阈引起疼痛者0分)4.前鼻镜两叶张开的方向:1分(上下张开1分;左右张开0分)5.三个位置观察:5分(1)第一位置观察:1.5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1.5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2)第二位置观察:1.5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1.5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3)第三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1.撤镜动作:1分(自然撤出1分;夹住鼻毛者0分)III、后鼻镜检查法(间接鼻咽镜检查法)【目的】观察鼻腔后段、后鼻孔及鼻咽部的结构。

【相关解剖】鼻咽部前方为鼻中隔的后缘及后鼻孔,两侧壁有咽鼓管咽口(约在下鼻甲后端后方约1cm 处),咽口后上方有一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有淋巴组织团块,称腺样体。

【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间接鼻咽镜、压舌板、酒精灯(或类似的加温设备)、喷雾器、1%丁卡因。

【操作方法及步骤】1.戴额镜,对光。

2.瞩受检者正坐,头微前倾,张口,用鼻呼吸。

3.检查者左手持压舌板,压下舌前2/3,右手持加温而不烫的间接鼻咽镜(或称后鼻孔镜),镜面向上,由张口之一角送入,置于软腭与咽后壁之间。

4.第一位置观察:镜面向上向前,观察软腭背面、鼻中隔后缘、后鼻孔、三个鼻甲及鼻道的后段。

5.第二位置观察:将镜面移向左右,观察咽鼓管咽口、咽隐窝、咽鼓管圆枕等结构。

图2 间接鼻咽镜检查法及所见鼻咽部象6.第三位置观察:将镜面移向水平,观察鼻咽顶部及腺样体。

【注意事项】1.检查前须将间接鼻咽镜加温,以防镜面起雾,影响观察,其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置入口腔前须以手背试其温度,以防烫伤。

2.瞩受检者用鼻自然呼吸,避免用口呼吸,以免软腭上抬而影响观察。

3.检查时压舌板不宜超过舌前2/3,镜体应避免触及受检者咽后壁或舌根,以免引起恶心而影响检查。

4.若咽反射过于敏感以致检查不能合作者,可先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待数分钟后再检查。

【考核标准】10分1. 额镜对光:1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1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0.5分;光线不能聚焦到口咽部0分)2. 间接鼻咽镜加温:1分(能正确加温1分;无加温或加温后未用手背试其温度者0分)3. 压舌板的使用:1分(压舌板放置位置正确1分;压舌板放置过深或过浅以致不能配合检查者0分)4. 间接鼻咽镜放置位置:1分(间接鼻咽镜能正确地置于软腭与咽后壁之间者1分;间接鼻咽镜反复触及舌根或咽后壁造成恶心以致无法完成检查者0分)5. 第一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6. 第二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7. 第三位置观察:2分(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2分;能正确描述部分观察所见0.5~1.5分;基本不能描述或描述错误者0分)IV、口咽部检查法【目的】观察口咽部的结构。

【相关解剖】口咽位于鼻咽以下、舌骨延线水平以上,前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咽峡由悬雍垂、软腭游离缘、前后腭弓、舌背所围成,前、后腭弓之间为扁桃体窝,腭扁桃体位于其中。

每侧腭咽弓的后方有纵行条状淋巴组织,称咽侧索。

咽后壁粘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

【器械】光源、额镜、压舌板。

【操作方法及步骤】1. 戴额镜,对光。

2. 瞩受检者正坐,头微前倾,张口。

检查者手持压舌板,压下舌前2/3处,使舌背低下。

3. 观察咽部粘膜变化,注意有无充血、肿胀、隆起、干燥、脓痂、溃疡、假膜或异物等。

4. 观察两侧扁桃体的形态、大小、隐窝情况及腭舌弓、腭咽弓的变化。

扁桃体的大小分三度:在腭咽弓以内为Ⅰ度,超出腭咽弓为Ⅱ度,接近或达到口咽部中线为Ⅲ度。

5. 观察两咽侧索有无红肿。

6. 观察咽后壁形态,注意有无淋巴滤泡增生。

【注意事项】1. 压舌板不宜超过舌前2/3处,以免引起恶心而影响观察。

2. 咽部粘膜色泽可与硬腭粘膜进行对比,以判断有无充血。

3. 检查时切勿在受检者由于恶心的一瞬间迅速“完成”,因为该情况下的咽部粘膜色泽、前后腭弓的位置、扁桃体的大小都不代表真正的情况。

【考核标准】10分1. 额镜对光:2分(操作规范并能熟练对光2分;动作正确但不够熟练1分;光线不能聚焦到口咽部0分)。

2. 压舌板使用正确:2分(压舌板放置位置正确2分;压舌板放置过浅以致不能完全暴露口咽各部分者1分;压舌板放置过深以致造成恶心无法完成检查者0分)。

3. 对咽部粘膜情况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

4. 对扁桃体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

5 对咽侧索及咽后壁的观察:2分(描述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描述错误0分)。

V|、间接喉镜检查法【目的】观察喉咽部及喉腔的结构。

【相关解剖】喉咽(也称下咽)位于舌骨延线水平以下,前方通喉腔,下端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接食管。

在会厌前方,舌会厌外侧襞和舌会厌正中襞之间,左右各有一会厌谷,两侧杓会厌襞的外下方有梨状窝,两侧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之后方为环后隙。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三个部分:声门上区位于声带上缘以上,其前壁为会厌,两侧壁为杓会厌襞(又称披裂),后壁为环状软骨,其中室带以上部分称喉前庭,室带与声带之间的部分称喉室;声门区位于两声带之间;声门下区位于声带下缘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

【器械及药物】光源、额镜、间接喉镜、酒精灯(或类似的加温设备)、纱块、喷雾器、1%丁卡因。

【操作方法及步骤】1. 戴额镜,对光。

2. 瞩受检者正坐,头稍后仰,张口,将舌伸出,平静呼吸。

3. 检查者用纱块包裹舌前1/3部,以左手拇指(在上方)和中指(在下方)捏住舌前部并拉向前下方,食指推开上唇抵住上列牙齿,以求固定。

4. 右手持加温而不烫的间接喉镜由受检者左侧口角伸入咽部,镜面朝向前下方,镜背紧贴悬雍垂前面,将软腭推向上方,观察镜中影像。

5. 观察喉咽部:调整镜面角度和位置以观察舌根、舌扁桃体、会厌谷、会厌舌面及游离缘、喉咽后壁、喉咽侧壁、梨状窝等结构。

6. 观察喉腔:瞩受检者发“衣”声,使会厌上举,观察会厌喉面、杓会厌襞(披裂)、杓间区、室带、声带及其闭合情况;瞩受检者深吸气,使声带充分外展,观察声门下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