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的法社会学分析
《2024年社区矫正理论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是现代刑事司法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系列的矫正措施和社区参与,帮助罪犯在服刑期间融入社会,恢复其社会功能,并最终实现其再社会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刑事司法理念的转变,社区矫正的重要性逐渐被广泛认可,成为法学界、社会学界及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存在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旨在为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和实操提供参考。
二、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犯罪学、社会学和刑事司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
首先,犯罪学认为,犯罪行为是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社区矫正通过改善罪犯的生存环境、心理状态等,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社会学强调社会关系的重建和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社区矫正通过促进罪犯与社会的互动,帮助其重新建立社会关系,恢复其社会角色。
最后,刑事司法学则强调刑罚的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的一种方式,既体现了惩罚的严肃性,又注重改造的实效性。
三、社区矫正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矫正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的理论研究,也有定量的实证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探讨了社区矫正的内涵、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等;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了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等。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这些研究为推动社区矫正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社区矫正存在的挑战尽管社区矫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的问题。
目前,对于哪些罪犯适合进行社区矫正、哪些罪犯不适合进行社区矫正等问题仍存在争议。
其次,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矫正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此外,社会对社区矫正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有待提高。
最后,社区矫正的资源有限,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置帮教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及社会学分析
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 《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中专门提出要 “ 积极推进
社区矫正”的要求 ,表明了中共中央对社 区矫正这 项刑罚制度的认可和重视 ,社区矫正制度对和谐社
会 的作用 也 由此可见 。
二 文 献综 述和 问题 的提 出
社会志愿者 的协助下 ,在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期限
( ) 一 安置帮教人员的标签污名化和 自我实现
标 签 污名化 这一概 念是 由社会 学家莱 默特 和贝
克尔首先提 出来 的。这种理论认 为每一个人都有 “ 初级越轨” ,但只有被贴上 “ 标签”初级越轨者才 有 可 能走 上 “ 轨 生涯 ” 越 。一个 人 被贴 上 “ 签 ” 标 , 是与周围环境 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 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 ,社会工作的一个 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 的过程来 使 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 “ i j 正常人”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u a fYa gz r l ies y o r lo n teNoma v ri n Un t
第2 7卷 第 4期 2 1 年 7月 01
Vo.7 1 2置帮教社 区矫正面 临的困境及 社会 学分析
一
引 言
20 年两高两部的文件又新增 了第二批 1 个社区 05 2 矫正的试点省市 ,它们是河北 、内蒙古 、黑龙江 、 安徽 、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 海南 、四川 、贵 州 、重庆 。现在 全 国 已经 有 1 8个省 ( 、 自治 区 ) 市
开 展 了社 区矫正试 点 的工作 。20 06年 1 0月 ,在 中
15 2
区矫正工作的研究文献也比较多 ,通过文献检索和 文本分析 ,这些研究可以归结如下。 关于社 区矫正价值及性质等基础性研究 学者 们基本上都给予社 区矫正很高的评价 ,普遍认为社 区矫正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安置帮教人员 自 身的发展 和人权的保障;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构。可以分流罪犯数量,抑制监狱规模 ,可以祛 除在监狱 中执行刑罚的弊端 ,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 质量 ( 袁飞等 ,2 1 00 o可以加 强刑罚人权保 障 , 是行刑社会化、教育刑社会化和行刑文明化的需要 ( 连春亮等 ,20 ) 04 。认为社区矫正工作具有极大的
社区矫正分析报告
社区矫正分析报告一、引言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在我国的刑事司法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旨在通过对罪犯在社区中的监管、教育和帮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社区矫正的概念与发展历程(一)社区矫正的定义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发展历程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
2003 年,我国开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社区矫正制度不断完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工作机制日益健全。
三、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与条件(一)适用对象主要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二)适用条件1、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2、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四、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与方法(一)监督管理通过定期报到、走访、信息化核查等方式,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范围、行为表现等进行监督,确保其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规定。
(二)教育矫正开展法律知识、道德规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社会适应性帮扶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临时救助等帮助,解决社区矫正对象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其顺利融入社会。
五、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人员配备不足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繁重,但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工作质量。
(三)社会参与度不高社会团体、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经费保障不足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投入相对有限,制约了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五)部门协作不够顺畅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工作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
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分析报告
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分析报告1. 引言社区矫正是一种常见的刑罚执行方式,旨在帮助犯罪分子重新适应社会生活。
然而,在实践中,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率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2. 社区矫正对象概述社区矫正对象指的是通过刑法法院裁定,将犯罪分子判决以社区矫正方式进行监管和矫正的人员。
这些人员已被判罪,但被判处的刑期较短或被暂缓执行。
3. 犯罪原因分析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复杂多样。
部分犯罪分子可能由于经济压力、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因素导致犯罪行为。
另一部分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成瘾问题或个人道德观念的偏差。
4. 犯罪类型分析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财产犯罪、毒品犯罪、暴力犯罪等。
财产犯罪是社区矫正对象犯罪的主要类型之一,如盗窃、诈骗等行为。
毒品犯罪也占据一定比例,包括购买、贩卖、制造毒品等。
同时,暴力犯罪也不容忽视,如伤害他人、故意杀人等行为。
5. 犯罪频率分析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频率不容忽视。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频率相对较高,尤其在刚刑满释放后的一年内。
矫正期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稳定程度,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程度,可能会对犯罪频率产生影响。
6. 预防措施分析为降低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率,各国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帮助他们恢复自我认同感和适应社会能力。
其次,加强社区监管,提供必要的监察和指导,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的行为符合法律要求。
同时,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起到关键作用,提供就业机会、职业培训等帮助。
7. 成功案例分析在社区矫正中,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这些案例表明,在恰当的监管和帮助下,社区矫正对象能够改过自新。
通过心理调适、教育培训以及社会支持,他们成功适应社会生活,摆脱犯罪的诱惑。
8. 持续监察与评估为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率下降,持续的监察与评估必不可少。
应建立健全的矫正对象信息数据库,及时收集和分析犯罪信息,以便制定更有效的矫正计划和措施。
社区矫正工作措施及效果分析
社区矫正工作措施及效果分析社区矫正工作是指对犯罪分子进行监管和帮助,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社区矫正工作,不仅能有效减少监狱负担,提高刑罚执行效率,还能为犯罪分子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改变其犯罪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社区矫正工作措施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背景和意义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矛盾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部分人因为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而选择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社区矫正工作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效减少犯罪率,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区矫正工作的措施1. 心理矫治无论是进入社区矫正阶段的罪犯,还是正在服刑阶段的罪犯,心理矫治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心理矫治既包括对罪犯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包括对他们的家庭和社区环境进行心理矫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 就业培训犯罪分子在犯罪前的经济状况通常是不好的,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缺乏社会认同感。
社区矫正工作中,就业培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该措施旨在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从而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育矫治教育矫治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犯罪分子进行法律教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罪犯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确未来的方向。
4. 社区服务社区矫正工作强调的是由社区主导的监督和帮助方式。
罪犯被监管在离家最近的社区,社区服务就是帮助他们回归社区。
通过社区服务,罪犯能够与社区其他成员建立起联系,积极融入社区,改造自己。
5. 预防性监管社区矫正工作中,对犯罪分子的预防性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一措施旨在通过对罪犯的监控和管理,预防其再次犯罪。
通过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支持,消除罪犯的再犯意愿,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三、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分析社区矫正工作的措施和效果是密不可分的。
社区矫正工作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社区矫正工作的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旨在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帮助、教育和监管,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通过分析案例,总结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案例一:创造良好的矫正环境在某社区矫正机构中,一名犯罪分子因贩卖毒品而被判刑,被送到该机构接受矫正。
该机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他提供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在良好的矫正环境下,该犯罪分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参与各项矫正活动。
最终,他成功完成矫正计划,并在社会上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经验总结:- 利用社区资源,为犯罪分子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创造积极向上的矫正环境,营造社会适应和自律的氛围。
- 提供就业机会,促使犯罪分子通过工作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
2. 案例二:家庭和社区的关联一名未成年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被送往社区矫正中心。
通过与他家人的联系和亲子关怀计划,矫正人员了解到该犯罪分子在家庭环境中存在较大的问题。
矫正机构积极介入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家庭教育、心理疏导和社会关系重建。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该未成年人慢慢改变了不良行为,重新融入了家庭和社区。
经验总结:- 与犯罪分子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其家庭环境和背景,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 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家庭教育、心理疏导和社交技能培训,帮助犯罪分子解决家庭问题,重建社会关系。
- 强调家庭和社区的关联性,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矫正过程,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
3. 案例三:积极应对复杂情况社区矫正工作中,有时会遇到多重身份的犯罪分子,如精神疾病患者或吸毒者。
在某社区矫正机构中,一名吸毒成瘾的犯罪分子被判定为社区矫正对象。
机构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戒毒治疗、心理康复以及社会支持。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鼓励,该犯罪分子成功戒除毒瘾,并恢复了正常生活。
经验总结:- 针对复杂情况的犯罪分子,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并加强跨部门协作,提供全面的医疗、心理和社会支持。
社区矫正工作成效分析报告
社区矫正工作成效分析报告社区矫正旨在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率,并提供一种以非监禁方式实施刑罚的替代方案。
本文将对社区矫正工作及其成效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社区矫正的定义和目标。
其次,我们将探讨社区矫正的具体实施情况。
然后,我们将深入讨论社区矫正对罪犯的影响以及对社区的积极作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社区矫正的成果,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1. 社区矫正的定义和目标社区矫正是一种以非监禁方式实施刑罚的措施,旨在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
其目标在于减少再犯率,提升罪犯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改善社区的治安状况。
2. 社区矫正的具体实施情况社区矫正首先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适合接受这一措施的罪犯。
然后,罪犯将被分配到社区矫正中心,并接受一系列的监管和辅导。
这些监管和辅导包括定期报道、职业培训、心理支持等。
同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罪犯的家庭和社区建立联系,以提供更好的支持。
3. 社区矫正对罪犯的影响社区矫正对罪犯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社区矫正为罪犯提供了一个改变自身行为和价值观的机会,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转变。
其次,社区矫正通过提供培训和支持,增强了罪犯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社区矫正还促使罪犯与家人和社区重新建立联系,重建亲情和社会支持网络。
4. 社区矫正对社区的积极作用社区矫正不仅对罪犯有益,也对社区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社区矫正使得社区更加安全,减少了罪犯对社区的威胁。
其次,社区矫正将罪犯从监狱中解放出来,减轻了监狱的负担,为监狱系统腾出更多资源。
最后,社区矫正搭建了罪犯与社区之间的桥梁,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5. 社区矫正的成果社区矫正的成果可以从多个角度衡量。
首先,根据数据统计,经过社区矫正的罪犯的再犯率明显降低。
其次,社区矫正成功帮助了大量的罪犯重新回归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最后,社区矫正对社区的积极影响已被广泛认可。
6. 社区矫正的改进建议尽管社区矫正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社区矫正效果分析报告
社区矫正效果分析报告一、引言社区矫正是一种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主要针对刑事犯罪分子进行监管和社会融入。
本文将对社区矫正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旨在评估其对犯罪分子的改造和预防再犯的效果。
二、社区矫正的定义和目标社区矫正是指通过非监禁手段,将犯罪分子安置在社区进行管理和改造的刑罚执行方式。
其主要目标是促使犯罪分子认识并改变自身问题行为,重新融入社会并避免再犯为非作歹。
三、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1. 定址矫正:犯罪分子在社区内定址居住,接受定期的面授教育和心理辅导。
2. 课业矫正:鼓励犯罪分子继续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就业能力。
3. 心理矫正: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犯罪分子解决内心问题,提高其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4. 就业矫正:帮助犯罪分子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并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5. 同侪矫正:建立积极的社区同侪关系,通过团队活动和互助交流,促进犯罪分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社区矫正的效果评估社区矫正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再犯率:社区矫正对于防止犯罪分子再次犯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社区矫正能有效降低犯罪分子的再犯率。
2. 社会融入度:社区矫正通过提供教育、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犯罪分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可以通过犯罪分子的就业率、婚姻状况等指标,评估社区矫正的社会融入效果。
3. 心理健康:社区矫正注重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恢复。
社区矫正后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通过心理测评等方式进行评估。
五、社区矫正的优点和挑战1. 优点:a) 降低再犯率:社区矫正能够有效降低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概率,减少了社会危害。
b) 人性化:相较于监狱刑罚,社区矫正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康复机会,有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
c) 节约成本:社区矫正相对于监狱管理的成本较低,能够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
2. 挑战:a) 个别案例难度较大:针对一些特殊的犯罪分子,如暴力犯罪、严重经济犯罪等,社区矫正可能存在执行上的困难。
《2024年社区矫正理论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是针对罪犯在非监禁环境下实施矫正的刑事执行活动,旨在通过心理疏导、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罪犯矫正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二、社区矫正理论基础1. 矫正理念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在于矫正理念,即以人本主义为基础,尊重罪犯的人身尊严与价值,引导罪犯主动改变行为恶习。
通过在社区中实施个别化、个性化的教育辅导与行为规范引导,促使罪犯完成再社会化过程,重获人格尊严。
2. 心理修复心理修复是社区矫正的重要内容。
社区矫正人员面临着多种心理问题,如自责、焦虑、抑郁等。
通过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为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三、社区矫正现状分析1. 实施现状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实现了对罪犯的个性化管理、多元化教育与全面化服务。
然而,仍存在一些地区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政策与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
2. 存在问题(1)政策与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社区矫正政策与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资源分配不均:社区矫正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但部分地区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3)社会认同度低:部分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存在误解与偏见,认为社区矫正对罪犯的惩罚力度不够,影响社会治安。
四、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1. 完善政策与制度建设完善社区矫正政策与制度建设是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保障。
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矫正政策与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同时,加强对政策与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同度。
2. 加强资源投入与整合加强资源投入与整合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关键。
应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3. 强化心理修复与社会支持心理修复与社会支持是帮助罪犯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制度是我国司法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犯罪人员进行有效的再教育和社会适应性帮助,以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社区矫正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提供参考。
二、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一)制度建设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建设在法律层面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社区矫正法》的颁布实施,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二)实施情况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在各地得到了一定的实施和推广,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矫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不够、工作经费不足等,导致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同时,社区矫正的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等措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社会影响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对于降低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由于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导致社会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认知度不高,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和偏见。
三、存在的问题(一)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一些空白和漏洞,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例如,对于矫正对象的范围、矫正措施的种类和强度等缺乏明确规定,给执行工作带来困难。
(二)人员配备和专业素质不足目前,矫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这导致在开展工作时难以满足矫正对象的需求,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
(三)社会参与度不高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然而,由于宣传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等原因,导致社会参与度不高,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研究(一)完善法律法规应加快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矫正对象的范围、矫正措施的种类和强度等,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社区矫正分析报告
社区矫正分析报告社区矫正是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对犯罪分子进行改造和再教育,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率。
社区矫正分析报告将探讨社区矫正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首先,社区矫正在改造犯罪分子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文化教育、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犯罪分子重新树立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其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从而减少再犯行为。
社区矫正强调的是整个社区的参与,这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一种积极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摆脱罪恶环境的影响,重建新生活。
其次,社区矫正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区矫正资源有限,导致无法满足所有犯罪分子的需求,使得矫正效果受到限制。
其次,社区矫正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容易出现脱管和再次犯罪的情况,这需要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和系统。
再者,社区矫正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犯罪分子设计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单一的矫正模式可能无法满足所有犯罪分子的需求,从而导致矫正效果不佳。
面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
首先,加大对社区矫正资源的投入,提高矫正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确保能够满足犯罪分子的需求。
其次,完善社区矫正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犯罪分子的日常监督,防止再次犯罪的发生。
再者,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分子进行分类矫正,提高矫正效果。
此外,社区矫正还需要与其他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多元化的矫正模式。
例如,结合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犯罪分子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融入。
通过社区警务和社区组织的有效合作,加强社区矫正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培养社区的法治观念和共同责任感。
综上所述,社区矫正在改造犯罪分子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提高社区矫正的效果,我们应加大资源投入,完善监管机制,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并与其他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多元化的矫正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矫正的目标,减少犯罪的发生。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制度,作为刑罚执行方式的一种创新,旨在通过社区资源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和帮助,以实现罪犯的再社会化。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社区矫正制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区矫正制度的执行主体为社区矫正机构,但这些机构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
其次,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
最后,社区矫正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帮助手段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中的问题(一)执行主体问题1. 人员配备不足:社区矫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对罪犯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够。
2. 经费投入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人员培训、设施建设等。
然而,一些地区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社区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实施范围问题1. 地域覆盖不均: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制度覆盖率较低,导致部分罪犯无法享受到社区矫正服务。
2. 适用对象有限:社区矫正制度主要适用于轻刑罪犯,对于重刑罪犯的适用范围较小。
(三)教育改造手段问题1. 教育手段单一:社区矫正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罪犯的教育手段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心理矫治不足:社区矫正制度在心理矫治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部分罪犯在心理上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改善。
四、解决对策(一)加强执行主体建设1. 增加人员配备:加大对社区矫正机构的投入,增加人员配备,提高对罪犯的监管和教育力度。
2. 增加经费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扩大实施范围1. 拓展地域覆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制度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覆盖率。
社区矫正工作效果评估与社会反馈分析
社区矫正工作效果评估与社会反馈分析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帮助罪犯在社会中重新融入并保持良好的行为。
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分析社会反馈,能够进一步改进工作的策略和方法,提高矫正效果。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分析社区矫正工作效果评估与社会反馈的相关问题。
一、社区矫正工作目标的设定社区矫正工作的目标主要包括犯罪预防、犯罪惩罚、社会安全和社会融合等。
评估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这些目标以及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二、矫正措施的选择与实施社区矫正工作通常包括监管、教育和康复等措施。
评估工作需要分析每种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考虑到犯罪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类型犯罪的特点。
三、社区矫正工作的资源配置社区矫正工作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
评估工作需要分析这些资源的配置情况和利用效果,以及是否存在资源不足或浪费的问题。
四、社区矫正工作的合作与联动社区矫正工作需要与公安、教育、劳动和医疗等部门进行合作与联动。
评估工作需要分析这些合作与联动的情况和效果,以及是否存在信息共享不畅和任务分工不明的问题。
五、矫正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矫正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评估工作需要分析矫正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对待罪犯的态度和方法是否合理和科学。
六、社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接受程度评估社区矫正工作效果不仅需要从罪犯的角度进行,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反馈。
分析社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接受程度,可以从舆论、媒体报道和民意调查等角度入手。
七、矫正措施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社区矫正工作虽然旨在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社区安全问题、矫正人员滥用职权等。
评估工作需要分析这些副作用的成因和影响范围。
八、社区矫正工作的改进策略基于评估结果,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
可以考虑引入新的矫正手段和技术,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提升矫正人员的专业能力等。
最新-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分析 精品
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分析摘要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作为社区矫正的一项前置程序,对于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彰显了司法的温度。
但当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审前社会调查不严格、不规范、法律不明确等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设立该制度的初衷,影响了实际执行效果,需要从完善立法入手,综合施策,确保司法裁判不枉不纵,真正使司法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关键词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效力一、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渊源与定义社区矫正是是指对某些符合法定条件的被告人或罪犯,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乡镇司法所在法院、公安、检察、社区等相关部门和帮教监护人的协助下,在判决或裁定确定的期限内,安置在居住地或户籍地所在社区,通过参加社区劳动改造、思想教育训诫等社会化服刑方式,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制度是指法院、检察院、监狱管理机关等有关单位,拟对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或服刑罪犯实行社区矫正前,委托被告人或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罪犯的个人及家庭情况、一贯表现、社会背景、社区服刑影响等进行调查,由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向委托机关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是否符合适用社区矫正的工作建议的活动。
根据我国2012年出台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审前社会调查是社区矫正的一项前置程序。
二、审前社会调查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福建某县为例一审前社会调查实施现状。
某县审前社会调查工作正式起步于2011年,2014年至2016年,该县所辖的七个乡镇司法所共开展审前社会调查69人次,其中作出同意/不同意社区矫正的评估意见各62人次/7人次。
法院审查后采纳评估意见67人次,其中宣告缓刑61人次、裁定假释1人、不予社区矫正6人次;未采纳评估意见2人次,其中决定适用缓刑1人。
近三年来,该县法院缓刑适用的人数及开展审前调查的比例情况如下2014年、2015年、2016年判决适用缓刑的分别为13件19人、15件23人、16件25人、其中在判决前开展审前社会调查的合计62人,占适用缓刑总人数的92.5%。
社区矫正对象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社区矫正对象课程学习情况分析社区矫正对象(以下简称社矫对象)是指那些犯罪行为属于轻微、初犯或犯罪动机不纯,但仍需要一定程度处罚和改造的人。
社矫对象课程学习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这些人重新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矫对象课程的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学习情况。
一、课程目的社矫对象课程的目的是帮助犯罪人员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反思,了解罪行的危害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学习,社矫对象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接受矫正和改造。
二、课程内容社矫对象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法律知识、道德修养、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等。
其中,法律知识是社矫对象学习的重点,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法律案例,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如何遵守法律,树立法治观念。
同时,道德修养的内容也是社矫对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道德伦理理论和实践,他们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课程形式社矫对象课程的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专业的教师会通过讲解、示范和互动等方式,帮助社矫对象理解课程内容。
此外,社矫对象还会参加小组讨论,通过与同伴的互动来加深理解和学习。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通过模拟真实情境,社矫对象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犯罪行为的后果。
四、课程效果社矫对象课程的效果需要从长期角度来看。
通过课程学习,社矫对象能够增强自我认识,愿意接受自己的错误,意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同时,他们也能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为日后的行为提供指导。
然而,课程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通过社矫对象的具体表现和转化行动来验证。
五、学习情况分析社矫对象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社矫对象能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主动学习和思考,从中获得培养和改造。
然而,另一些社矫对象可能对课程持消极态度,对学习不够认真,甚至存在逃避学习的行为。
这种情况可能与个体差异、学习动力等因素有关。
社区矫正工作法律法规解读
社区矫正工作法律法规解读社区矫正是指对犯罪分子或违法行为人进行刑罚执行和矫正教育的一种刑罚形式。
社区矫正工作法律法规的解读对于正确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对社区矫正工作法律法规进行解读。
一、社区矫正的来源与重要性社区矫正的基本法律依据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
社区矫正在矫正犯罪分子,保护社会安全、预防犯罪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矫正的对象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判处缓刑、假释、减刑、暂予监外执行等刑罚的犯罪分子或违法行为人。
社区矫正以帮助他们改造自己,并逐渐回归社会作为核心目标。
三、社区矫正人员的编组和监督管理社区矫正人员采取编组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监督。
监督管理主要包括严格的考核制度、职业培训和监督机制等。
编组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社区矫正人员能够有力地开展矫正工作。
四、社区矫正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社区矫正人员需为社区矫正对象制定个人化的矫正计划,并且根据计划执行相应的监督和教育工作。
矫正计划应该围绕改造犯罪分子、帮助其回归社会为主要目标。
五、社区矫正的方式与措施社区矫正是一种以监管为基础,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全方位地对犯罪分子进行教育和矫正的方式。
包括监督、宣讲、心理疏导等多种措施。
六、社区矫正的风险评估和危机预防社区矫正工作中,对犯罪分子进行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全面了解犯罪分子的个人情况和矫正潜力,才能制定出更合适的矫正计划和措施。
此外,危机预防也是社区矫正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处理的问题。
七、社区矫正的监督与评估社区矫正工作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矫正工作的正常进行。
监督与评估主要包括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考核、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犯罪分子的动态跟踪等方面。
八、社区矫正的帮教工作社区矫正的帮教工作主要包括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辅导、职业培训、教育宣传等多种形式。
通过帮教工作,可以提高犯罪分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
九、社区矫正与社区的协同发展社区矫正与社区的协同发展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范文
《社区矫正制度实践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旨在改善罪犯生活状态,减轻监狱负担,并实现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的法律制度,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推广。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社区矫正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提供参考。
二、社区矫正制度的概述社区矫正制度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区矫正制度实践中的问题1. 矫正效果不明显尽管社区矫正制度在理论上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践中,矫正效果并不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矫正措施缺乏针对性,未能根据罪犯的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矫正。
此外,社会对罪犯的歧视和排斥,也使得社区矫正的效果大打折扣。
2. 资源分配不均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资源分配并不均衡。
一些地区的社区矫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设备陈旧,经费紧张,导致矫正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 监督机制不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矫正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监督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监督手段单一、监督力度不够等。
这导致一些矫正工作人员存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制度的实施效果。
四、解决策略1. 提高矫正效果针对矫正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应加强个性化矫正措施的研发和实施。
根据罪犯的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方案,提高矫正效果。
同时,应加强社会对罪犯的接纳和包容,消除社会歧视和排斥,为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优化资源分配应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投入,优化资源分配。
通过增加人员配备、更新设备、提高经费保障等措施,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
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分析
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分析社区矫正是一种重要的刑罚形式,旨在对犯罪分子进行改造和重建,使其重新融入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对犯罪心理的了解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分析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应对方法。
一、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现象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表现出多种现象。
首先,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自卑感和社交障碍。
这是由于他们通常处于社会边缘,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和自尊心的建立。
同时,他们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家庭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中缺乏亲情和温暖,或者存在家庭暴力、家庭成员犯罪等问题,容易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
其次,教育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差的社区矫正对象更容易受到犯罪观念的诱导和误导。
三、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分析除了个人因素外,心理学和社会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往往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如抑郁症、人格障碍、自卑症等,都会导致他们产生犯罪倾向。
同时,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
社会的环境和压力对于个体的犯罪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四、对待犯罪心理的正确态度社区矫正过程中,对待犯罪心理的态度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犯罪心理,并帮助他们改变错误观念和行为方式。
矫正人员不仅要关注犯罪行为本身,更要注重犯罪心理的疏导和疗愈。
五、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心理咨询在社区矫正中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咨询师可以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并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方案。
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提升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进一步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六、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对于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的改善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和社区居民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通过积极引导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职业培训和社会适应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过程中需要接受职业培训和社会适应的帮助。
社区矫正对象法律知识学习报告范文
社区矫正对象法律知识学习报告范文社区矫正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措施,旨在帮助犯罪分子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
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矫正过程中,需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以增强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本文将从法律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等方面展开,介绍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知识学习情况。
一、必要性社区矫正对象作为犯罪分子,其犯罪行为必然与法律不符。
因此,学习法律知识对于社区矫正对象来说十分必要。
首先,法律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并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其次,学习法律知识可以增加他们对法律的尊重与敬畏,从而促使他们遵纪守法,不再犯罪。
此外,法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更好地了解自身权益与义务,提高法律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内容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知识学习应围绕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法等方面展开。
他们应该了解刑法中各项罪名的法定刑与量刑标准,以及如何鉴别与辨认不同的犯罪行为。
同时,矫正对象还应该了解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程序与权益保障,以及治安管理法中的治安管理措施与处罚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习,社区矫正对象将能够全面把握法律底线,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三、学习途径社区矫正对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首先,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组织法律知识培训班,邀请专业的法律老师进行讲解,让社区矫正对象在集体学习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其次,社区矫正对象可以通过阅读法律相关书籍或者通过互联网查阅法律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此外,他们还可以参与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开展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通过与法律专业人士的交流和互动,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
四、学习方法社区矫正对象在学习法律知识时,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首先,他们可以利用笔记、彩色标记等方式对学习材料进行整理与总结,以帮助记忆与理解。
其次,社区矫正对象可以组织学习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和疑惑,帮助彼此理解与消化学习内容。
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在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加深理解。
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汇报
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汇报一、背景介绍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旨在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合法公民。
然而,在进行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承担能力是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社区矫正对象在法律意识方面的表现以及如何提升其社会责任。
二、法律意识的现状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低。
一方面,他们在犯罪过程中对法律的无视和漠视,导致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和学习,社区矫正对象对于法律社会秩序的认同和尊重程度不高。
三、导致法律意识低下的原因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个人行为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盛行,导致对法律的无视和规则意识的缺失。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社区矫正对象对于法律、道德等的价值观念认同有所欠缺。
四、提升法律意识的方法提高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法律教育,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意识水平。
其次,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引导和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最后,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增强他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五、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社会责任是社区矫正对象成为合法公民的关键。
社区矫正对象应当意识到自身对社会的责任,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回馈社会,实现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的统一。
六、社会责任的体现社会责任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社区矫正对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从个体行为上展现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其次,他们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区做出贡献,推动社区的发展。
最后,社区矫正对象应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积极改造自身形象。
七、提升社会责任的方法提升社区矫正对象社会责任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文关怀,通过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激励他们积极融入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矫正的法社会学分析
□何振兴张引弛
摘要:社区矫正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矫正模式,在我国也由局部试点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本文简要介绍了社区矫正的性质及发展,社区矫正的立法依据,还从法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区矫正立法依据法社会学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社区矫正,也叫社区处遇、社区矫治、社会内处遇等,在我国一般称为社区矫正。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对社区矫正具体的含义都有不同的理解,理解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社区矫正的范围上。
而我国的社区矫正是指,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掌握研究社区矫正的源流及其理论基础,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内涵,并完善社区矫正的形式,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社区矫正的性质和起源
社区矫正在批判监禁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现代社区矫正观念源于二战结束之初对退伍军人的心理辅导。
当时西方国家有许多老兵在退役后遭受社会不适应之困扰,为协助他们完成由军旅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渡,一些社会团体和社区志愿人员专为这些老兵提供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成效显著。
有关司法部门受此启发,遂将此种做法引入刑事司法体系。
⑴此后经数十年的发展,社区矫正制度日趋完善,成为西方国家矫治罪犯的首选方案。
最新的2000年数据统计,加拿大适用社区矫正刑比例高达到79.67%,澳大利亚达到77.48%,新西兰为76.15%,美国为70.25%,韩国和俄罗斯较低,但也分别达到
45.9%和44.48%⑵
二、社区矫正的价值分析
(一)社区矫正有助于实现多元化的刑罚目的
关于刑罚的目的,长期以来存在报应主义与预防主义的争论。
所谓刑罚的报应主义,即指根据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确定刑罚及其受到惩罚的程度,其追求的是罪刑的对等性;惩治犯罪是为了表达社会正义观念,恢复社会心理秩序,也体现刑罚的伦理道义性。
而所谓预防主义,即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实现防止犯罪发生的社会效果,刑罚的目的就是预防犯罪。
社区矫正的兴起,正契合了迪尔凯姆提出的三大规则―――替代规则、量化变易规则和质化变异规则。
同传统的监狱矫正相比,社区矫正不将罪犯与社会隔离,而将其置于社区进行救治性的处遇,这无疑对罪犯更为宽和、人道,更有利于协助其复归社会。
因此,社区矫正体现着刑罚演进的历史趋向。
(二)社区矫正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刑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正义和公平。
但随着刑罚理念的演进,正义的刑罚的判定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
对犯罪人所判处的刑罚与其给国家社会或他人所造成的危害是否必须相称,对其适用多重的刑罚才算公平?已经随着时代的演进变化和发展了,个人的自由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
司法机构固然可以用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来维护社会公正.但监狱对人的身心更生和善化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地方。
监禁刑对改善犯罪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一些青少年犯罪,因此,针对不同犯罪主体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其发展的惩罚形式,将有利于其自身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对立面,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从保护个体出发,达到社会公平正义之实现。
三、社区矫正的法社会学分析
1.社会化、再社会化理论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犯罪是正常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异化,为了纠正和克服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病态和失范问题,就要对罪犯进行再社会化。
所谓再社会化,顾名思义就是在社会化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的强度比社会化强烈,而且是要求个人放弃一种生活方式而采取另一种不仅与从前不同、而且完全不相容的生活方式,要求个人与过去一刀两断而且被完全"改造"。
对罪犯进行改造就是再社会化的一种形式。
传统的改造一般都是在一种完全封闭且与社会相隔离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里罪犯要穿统一的囚装,统一出操,统一劳动,统一吃饭,统一活动等等,这里缺乏个性化、人性化色彩。
试图通过法律制度、监规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来统一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彻底与过去决裂。
把罪犯放在与世隔绝的监狱或劳改场所进行,本身就意味着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个人与社会难以同步发展,导致罪犯刑满释放以后,由于跟不上社会发展,又重新走向犯罪的道路。
因此对罪犯的改造应从强制性的再社会化转向参与性的再社会化,从监禁转向非监禁。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正常社会环境相仿的生活模式,可以促进罪犯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达到再社会化的目的。
⑶
2.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越轨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关于越轨行为最基本观点是:"由于社会群体制定规则并把触犯这些规则的行为确定为越轨行为,由于社会群体对某些人适用这些规则,把他们视为被社会排斥的分子,于是社会群体创造了越轨行为",也即"越轨行为不是某人某种行为的性质,而是由他人适用规则,并对一名'坏蛋'进行制裁的结果",由此,"具有越轨行为的人是被成功地适用这种名称的人;越轨行为就是人们这样称呼的行为"。
⑷根据此理论,违规这一旦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就会在其心灵上打下"罪犯"的烙印,产生"自我降格"的心理过程,进而顺应社会对其的评价,由原先的初级偏差行为逆变为更为严重的高级偏差行为,"违规"甚至会被"合理化"而演变为行为人的一种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
因为将罪犯判刑入狱是最深刻的标签化过程,所以标签理论强调应将一些罪犯在矫正机构内服刑转到社区内进行矫正,以减轻监狱机构对受刑人所形成的消极标签效果。
3.复归理论
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是复归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复归理论认为,所有罪犯都是可复归的;监狱是一个提供矫正罪犯的富有建设性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惩罚罪犯、剥夺罪犯能力的场所。
矫正的任务包括在犯人和社区之间建立或重新建立牢固的联系,使罪犯重归社会生活中去,恢复家庭关系,获得职业教育。
就广泛的意义而言,即在于为犯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提供帮助。
犯罪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必须将使其置于由多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特定环境中,从事多方面社会实践的体验。
深化的复归理论注意考虑了罪犯与其犯罪环境的关系,认为犯罪是社会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犯罪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意志的选择,同时也是社会中诸多不良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对罪犯处遇的重要方面是利用社区资源来帮助罪犯复归社会。
社区矫正则容易形成法律、社会和家庭的良性互动,创造出良好的改造氛围。
个人走向犯罪的道路往往与社会不良污染源、家庭教育的缺位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社区矫正着眼于对犯人的思想、心理改造表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从事社区矫正的人员主要是由专业的矫正组织和社会志愿者构成的。
根据社区矫正的程序,矫正机关在通过对案犯的家庭、社区等环境进行综合考察后作出社区矫正决定,落实社区帮教人员;专业人员在认真了解矫正对象在生活、家庭和就业等方而存在的困难基础上,负责矫正措施的落实;社会志愿者主动对矫正对象进行帮扶,使矫正对象充分感受到关怀。
同时,社区矫正也为犯罪人提供了极为宽松的改造环境,有利于犯罪人婚姻的稳定,个人的发展,保持家庭的完整,大大减少社会对立面,缓解了部分社会矛盾,从而充分调动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充分体现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冯卫国著:《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2】张玲:《社区矫正:积极意义与现实困境并存》,载《中国律师》2004年第6期,第68-69页。
【3】参见郑杭生、程虎:《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1-3页。
【4】参见王智民著:《当代国外犯罪学概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作者简介:张引弛,广东商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学;何振兴,广东商学院法学院2005级本科生
2009年02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法学研究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