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

合集下载

河姆渡

河姆渡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

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在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知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知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知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一座博物馆,建在河姆渡遗址上,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相关知识。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距今约7000年。

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

在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一重要遗址而建立的。

博物馆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

博物馆内分为展览区、文物保护区和科研区三个主要区域。

展览区是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区域,通过陈列馆藏文物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向观众展示河姆渡遗址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发现。

展览分为多个主题展区,包括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生活与工艺、社会与文化等。

观众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场景,了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文物保护区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展示了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器,河姆渡陶器精美绝伦,制作工艺高超,图案丰富多样,成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科研区是博物馆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区域,设有实验室、图书馆和学术会议室等设施。

这里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致力于对河姆渡遗址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工作。

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一座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展览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如果你对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探究竟。

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精美的陶器和其他文物,感受到远古时代的生活场景,并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学术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河姆渡遗址:了解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河姆渡遗址:了解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 里面的其他展厅,依次展示了河姆渡人的农业、生活和信仰。7000多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 骨耜、木杵等全套耕作工具,带碳化饭粒的陶片,还有最珍贵的代表性文物:双鸟朝阳象牙 蝶形器。这些都证明了长江流域下游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 遗址展示区的面积更大, 包括了考古发掘场景复 原和干栏式建筑重建两 部分。
河姆渡文化已有7000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中很重要的一块分支。 在这片土地上发现的7000年历史的干栏式建筑(参考云南、泰国、 越南的木屋和竹房子),和古人类头骨,足以证明此地对人类史的 重要性,不尽感叹于人类的伟大与智慧。细想,7000年前古人类 就已经懂得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采用自然材料搭建建筑。馆内可以 免费申请讲解员(中英都有) 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上古原民的先进农耕技术开创了灿烂的姚 江文化,姚江两地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故乡,河姆渡可以说原民利 用了先天的自然条件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文明,值得游览一番!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分内馆陈 列和外部展示区。内馆陈列 入门就展示了河姆渡地区四 个文化层。大宝很喜欢,也 长了不少见识,知道了榫卯 技术构筑木结构。亲子游推 荐。
• 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明的发现颠覆了中华文明只起源于黄河流 域的观点。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丰富,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各种 生产生活的器具,还有最早的干栏式建筑的遗址和复建草屋,值 得去了解看看,可以在象征河姆渡文明的双鸟朝阳石刻前合影。 河姆渡遗址对外免费开放。
• 沿着遗址展示区的小路, 一直走到姚江边,还有 个新造的双鸟朝阳放大 版地标。如果都已经到 河姆渡了,千万不要忘 记来这个地标拍一张。 因为双鸟朝阳象牙蝶形 器文物原料,真的太小 啦。
•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 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一处原始村落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滨。

1973年夏天,当地群众在兴修水得时发现了这一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达4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的遗址。

根据碳—14测定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近约7000年。

1973年和1977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大批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农业、建筑、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极其贵的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该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为适应潮湿环境,防止野兽侵扰,住房采用木结构干栏式,并运用榫卯木作技术;驾驭舟楫、活动范围从陆上拓展至水上等。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利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

为了保存和展示河姆渡这一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成果,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拨专款建造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1993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占地面积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

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

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

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河姆渡文化遗址介绍

河姆渡文化遗址介绍

河姆渡文化遗址介绍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在长 江流域下游新石器时代 文化。于1976年首次在 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发现 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杭 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 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 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 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 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 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 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 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02.传说中构木为巢是谁发明的? A.筑巢氏 B.燧人氏 C.轩辕氏 D.有巢氏
03.在河姆渡遗址中,有多少件骨耜出土了(大约)? A.70件 B.155件 C.255件 D.170件 E.都不是
04.河姆渡在哪里? A.萧山 B.余杭
C.余姚
D.慈溪
05.这个字怎么读? 耜 ( )
谢谢观看
遗址内发现了大量谷物遗存的稻 米、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 成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 处超过1米。这些稻谷已经在地 下埋藏了约7000年,堆积数量之 多、保存程度完好都极其罕见。
碳化稻谷
1973年,河姆渡遗址黑褐色的土层中 突然出现一些金色小颗粒,接触空气后, 迅速炭化、变黑。这些颗粒居然是炭化 了的稻谷。



渡 的

起 源
节说 和 发



河姆渡起源说与发展过程
河姆渡原本叫“黄墓渡”, 渡口人来人往,是一位充 满爱心的乡绅黄公出资, 让来往的人可免费乘坐渡 船,过渡的人对黄公十分 感激。黄公死后,就埋葬 在渡口的山上,这渡口遂 叫成了“黄墓渡”。很久 后,由于余姚方言中黄墓 渡与河姆渡音相近,口口 相传,很难分辨,岁月时 光的千年流转,“黄墓渡” 由此演变成了“河姆渡”。 从此,人间有了美丽的河 姆渡。
河姆渡起源说与发展过程

河姆渡遗址赞美的话

河姆渡遗址赞美的话

河姆渡遗址赞美的话1. 哇塞!河姆渡遗址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时光机器啊!它带我们穿越了七千年的历史长河,让我们一下子就回到了新石器时代。

想想看,当我们的祖先还在用石头砍柴的时候,河姆渡的古人已经开始种稻谷、养家禽了,这不是超厉害吗?2. 河姆渡遗址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史前百科全书,里面藏着无数惊喜。

考古学家们在这里挖出了什么?稻谷、骨器、木器、陶器,应有尽有!这些小东西可了不得,它们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

我常常在想,如果古人看到我们现在用的高科技产品,会不会觉得那是神仙的法宝呢?3. 河姆渡的古人真是太有才了!他们不仅会种地、养动物,还会造房子呢。

考古学家发现的那些干栏式建筑遗迹,简直就是远古版的"空中别墅"啊。

想象一下,古人住在水面上的木屋里,晚上看星星,白天钓鱼,多么诗情画意啊!4. 说到河姆渡出土的文物,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刻有"鸟"字的骨笛了。

这可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文字呢!想象一下,七千年前的古人吹着骨笛,演奏着我们现在完全无法想象的音乐,那场景简直太酷了!我都想穿越回去听一听呢。

5. 河姆渡遗址还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世界上最早的稻米!这可不是普通的稻米,而是经过人工培育的呢。

七千年前的古人就开始搞育种了,这操作也太秀了吧!我觉得他们简直就是远古版的"袁隆平爷爷"。

6. 在河姆渡,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

这些骨头告诉我们,古人不仅会打猎,还会养殖动物呢。

猪、狗、鸡、鸭,应有尽有。

我突然很好奇,如果古人开个烧烤派对,会不会比我们现在的还要热闹呢?7. 河姆渡的古人还有一项绝技,那就是造船!他们用的可不是普通的木头,而是选用了防腐能力超强的楠木。

这些船只经过几千年,木质依然完好,简直就是远古版的"诺亚方舟"啊!我都想坐上去兜兜风了。

8.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让我们对新石器时代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我们的祖先这么早就开始过上了有模有样的生活,这不是太厉害了吗?我觉得河姆渡古人如果穿越到现在,肯定会成为"最强大脑"的常客。

河姆渡遗址解说词

河姆渡遗址解说词

河姆渡遗址解说词嘿,各位朋友,今儿咱们聊聊那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河姆渡遗址。

你听说过吗?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疙瘩,历史课本上可能还提到过呢,但今儿咱们用大白话,好好唠唠这地儿的故事。

一说到河姆渡,我脑子里就浮现出那片绿油油的稻田,好像还能闻到那时候的空气,带着泥土和稻香的清新。

这可不是我瞎掰,七千多年前啊,咱的老祖宗们就在这块儿地界儿上,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种出了咱们中国最早的稻米。

你说牛不牛?简直是农业界的“鼻祖”啊!走进河姆渡遗址,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年代。

你瞧那干栏式建筑,一排排木桩子扎进地里,上面搭着木板,房子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建起来了。

那时候可没有钢筋混凝土,全靠这些木头和咱们老祖宗的手艺,愣是造出了既防水又防潮的温馨小屋。

这手艺,放到现在那也是杠杠的!再来说说那些出土的文物吧,简直是让人大开眼界。

有各式各样的陶器,造型奇特,上面还画着精美的图案,像是鱼啊、鸟啊的,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

还有那骨器、石器,每一件都透露着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和勤劳。

那时候的人们,虽然没有咱们现在的科技,但他们用石头磨成锋利的刀,用骨头做成精致的饰品,生活得有滋有味。

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稻米的遗存。

一粒粒小小的稻米,见证了咱们农业文明的起源。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在晨曦微露中,挽起裤腿,下到田里,一把一把地插秧,汗水湿透了衣背,但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等到秋天来临,金黄的稻穗低垂,沉甸甸的,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啊!走在河姆渡遗址的小道上,我总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

那些古老的建筑、文物,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我想,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它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和事。

当然啦,除了看这些古老的遗迹之外,咱们还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知识呢。

比如农业的发展史、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等等。

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头脑,更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河姆渡遗址雕塑介绍

河姆渡遗址雕塑介绍

河姆渡遗址雕塑介绍一、前言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古代村落遗址,也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得到了充分展示和记录。

而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遗址中,有一座庄严肃穆、别具特色的雕塑——河姆渡遗址雕塑。

二、河姆渡遗址1. 河姆渡遗址简介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遗址之一,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该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境内,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最大规模、最长时间、最广泛的一次发掘活动之一。

2. 河姆渡文化特点河姆渡文化是指距今约7000年前至6000年前在长江流域上游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该文化因其独特性质和重要地位而被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陶器制作技术先进;(2)有较强的农业生产能力;(3)社会分工明确,出现了专门从事石器制作、陶器制作、纺织等职业的人群;(4)祭祀活动丰富多彩,有丰富的宗教信仰。

三、河姆渡遗址雕塑1. 雕塑简介河姆渡遗址雕塑是位于河姆渡遗址内部的一座巨型雕塑,高约10米,宽约6米。

整个雕塑以红色为主色调,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雕塑造型为一个饱满健硕、手持石斧的男性人物。

2. 雕塑特点(1)造型逼真:该雕塑刻画了一个饱满健硕、手持石斧的男性人物形象,其身体肌肉线条清晰可见,十分逼真。

(2)色彩鲜艳:整个雕塑以红色为主色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印象深刻。

(3)寓意深刻:该雕塑寓意着河姆渡遗址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它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点。

四、河姆渡遗址雕塑历史1. 雕塑的创作背景河姆渡遗址雕塑是由余姚市政府出资,于2001年开始兴建的。

该雕塑是为了纪念河姆渡遗址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勤劳、勇敢、聪明才智和丰硕成果的敬意。

2. 雕塑建造过程河姆渡遗址雕塑建造过程十分艰辛,整个工程历时近两年时间。

河姆渡遗址参观有感

河姆渡遗址参观有感

河姆渡遗址参观有感
【原创版】
目录
1.河姆渡遗址简介
2.遗址的发掘历史
3.遗址的文化内涵
4.遗址的考古价值
5.参观河姆渡遗址的感受
正文
河姆渡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约 4 万平方米。

该遗址于 1973 年被发现,经过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工艺品。

河姆渡遗址的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其中发现的稻米残物将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前到 7000 年前,纠正了传统说法,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

遗址的发掘历史可以追溯到 1973 年,当时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了第一期发掘。

随后在 1977 年至 1978 年进行了第二期发掘。

这两次发掘合计面积达到 2630 平方米,出土了近 7000 件文物。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于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观河姆渡遗址时,我深感考古工作的艰辛和重要。

遗址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考古工作者们用心挖掘、研究和保护的成果。

这些文物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河姆渡遗址的考古价值不仅在于文物的数量和质量,更在于它对于我们认识自身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参观河姆渡遗址,让我更加自豪地认识
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同时,这次参观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

河姆渡遗址作文 说明文

河姆渡遗址作文 说明文

河姆渡遗址作文说明文说起河姆渡遗址,那可真是个充满神秘和趣味的地方。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有 4 万平方米。

当我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几千年前那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时代。

遗址现场,那些半埋在土里的木桩、骨器、陶器,就像是岁月留下的神秘符号,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排列整齐的干栏式建筑遗迹。

这些建筑可大有讲究,它们是先在地上打下一排排木桩,然后在木桩上架设横梁、铺设木板,构成架空的居住面。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们,就是在这样的房子里遮风挡雨,生息繁衍。

房子的下面还可以养家畜,真是一举两得。

而且这样的建筑方式,通风防潮,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呀!再往前走,就是一片稻田的遗迹。

这可不是普通的稻田,而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的遗址!那一片片稻田的轮廓,虽然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依然清晰可辨。

可以想象,当年河姆渡的先人们在这里弯腰插秧、辛勤劳作的场景。

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开垦出一片片肥沃的稻田,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着生活的希望。

据说,这里的稻谷产量还挺高,足以证明当时农业技术的发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也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有骨耜,这可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形状有点像现在的铲子,不过是用骨头做的。

先民们就拿着它翻地、播种,为丰收付出辛勤的汗水。

还有陶钵、陶釜等陶器,上面刻着简单却充满韵味的花纹,有的是水波纹,有的是动物纹,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众多的文物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只“双鸟朝阳”象牙雕刻。

它只有手掌大小,却雕刻得极为精细。

中间是一个太阳,光芒四射,两边各有一只鸟,昂着头,似乎在向着太阳飞翔。

这小小的雕刻,仿佛凝聚了河姆渡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着它,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在劳作之余,围坐在一起,欣赏着这件精美的艺术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遗址里还有很多动物的骨头,有猪、狗、水牛等等。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不仅种植庄稼,还养殖家畜,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

谢谢
河姆渡遗址
初一(五)班 顾凯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简介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 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 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 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 期文化遗址之一。

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 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为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需要, 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取得了突破性的 发现。1977年10月,考古学家们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 二期考古发掘,两次共揭开遗址面积2630平方米,发 现墓葬27座,灰坑28个,出土石器、陶器、木器、骨 器等各类文物6300余件,其中有不少是历来罕见的珍 品,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引起了全国考古界、史 学界的重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把这一发现称为建 国以来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并指出河姆渡 文化发现的意义在于“表示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期 的重要性,这里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著名人类 学和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使 人耳目一新,过去谁会想到远在距今7000——5000年 前,长江下游会存在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呢!”

当时,用于农业和日常生产活动的工具 有石斧、石锛、石凿、骨凿、骨哨、角锄、 木器柄、木铲、木杵等,用于狩猎、渔业 的工具有骨镞,骨鱼镖、石球,而用于纺 织、缝纫的工具有陶纺轮、石纺轮、木卷 布棍、木织刀、骨机刀、分经棒、骨针、 管状针、骨锥等,这些工具的发现,充分 说明了河姆渡入已具有相当熟练的运用生 产工具的能力。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使长江下游地区史前考古学 跨上了新台阶,改变了过去人们的认识,以事实 纠正了以往认为江南前文化发展较晚的观点。正 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说:“过去有一种 看法,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的 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面扩展, 其它地区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它的影响下才得 以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在历史上,黄河 流域曾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 常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同一时期内,其他地区 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特点和途径在发展着。” 河姆渡遗址堆积层厚度约4米左右,自上而 下共分8个层次并相互叠压。除表土层和冲积层 外,从第一至第四层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初中历史】中考历史河姆渡遗址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历史河姆渡遗址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历史河姆渡遗址知识点总结【—
高中入学考试
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河姆渡遗址:
北:p9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
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
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为干栏杆式,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北:P7半坡聚落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

p8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P9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

出土了大量陶器。

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绘有人、动物、几何图案等图案,称为彩陶。

看过上面的知识内容后,相信同学们已经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了吧。

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
初中历史
知识等着大家来吸收掌握。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讲解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讲解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讲解1. 河姆渡遗址的历史背景说起河姆渡,大家一定会觉得它和古老的历史紧密相连。

没错!河姆渡遗址可是咱们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足足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呢。

想象一下,那个时候的人们可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的馈赠。

他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呢?或许是清晨起床,听着小鸟的歌唱,忙着种地、捕鱼、采集。

再说了,河姆渡的地理位置也很赞,水网密布,环境优越,简直是个养人宝地。

在这个博物馆里,咱们可以看到很多当年的遗物。

比如,古老的陶器、石器,还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木构件,真是让人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光芒。

就像打开了一本历史的书,让你瞬间穿越回几千年前,和那些古人一起生活、一起奋斗。

2. 博物馆的展品2.1 陶器与石器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精美的陶器。

说真的,古人用手工制作的陶器,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有的陶罐身上还留有当时的纹饰,像极了现代艺术,真是“别具一格”。

想想他们是怎么把泥土变成如此美丽的器皿的,实在让人佩服。

陶器不仅仅是生活的工具,还是古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这些小小的陶罐里,藏着他们的生活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再说石器,石器时代可是个大事件哦!那些锋利的石刀和石斧,不仅是打猎的工具,更是他们生存的保障。

看着这些器物,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当年打猎的场景。

想象一下,古人抬着大刀,满脸兴奋,奔向丛林,真是热血沸腾。

2.2 木构件的秘密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神秘的木构件。

河姆渡出土的木结构建筑,真是现代建筑的先驱。

你知道吗?这些木构件经过几千年居然还保存得这么好,简直是个奇迹!古人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把木头处理得如此精美,真是让人感到惊讶。

而且,这些木构件还反映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他们不仅会利用自然环境,还会合理安排空间,简直是“天生的建筑师”。

你想想,在那样的年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一切都得归功于那份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游览的乐趣与收获3.1 感受历史的厚重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游览,真是一种与历史亲密接触的感觉。

河姆渡遗址的名词解释

河姆渡遗址的名词解释

河姆渡遗址的名词解释河姆渡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富阳市河姆渡镇,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个遗址被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明历史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本文将通过对河姆渡遗址的名词解释,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遗址。

1. 河姆渡遗址,又称河姆渡文化遗址,是位于浙江富阳市的一个考古遗址。

它的名称源于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即位于富春江与温江之间的河姆渡镇。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南方地区早期农耕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证据。

2. 新石器时代,又称原始农业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河姆渡遗址的文化层次表明其所处的年代为距今约7000年左右,正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简单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向农耕生产。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农具、陶器等遗物,表明当时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农业技术。

3. 农耕文明,是相比狩猎采集文明而言,人类文化的重要进步。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了中国南方地区在农耕文明方面的较早发展。

在这里,人们种植水稻、苞谷等作物,养殖猪、牛等家畜。

农耕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催生了社会的发展和巩固。

4. 陶器,是河姆渡遗址最为重要的遗物之一。

陶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它代表着人类从野外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的标志。

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各种形状、大小的陶器。

这些精美绝伦的陶器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手艺和审美观念,也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5. 社会组织,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内个体间建立起的一种有机联系的组织形式。

河姆渡遗址中出现的丰富的陶器和其他遗物,证明了当时社会组织的相对复杂性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同材质、造型的陶器,这意味着在当时的社会中,不同的群体或家族之间存在协作与交流。

6. 考古学,是通过对文物、遗址等物质文化残存的研究,以及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历史的探索来了解人类的过去。

河姆渡遗址了解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河姆渡遗址了解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河姆渡遗址了解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杭区的河姆渡村,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这个遗址的发现和对其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史前文化和人类社会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河姆渡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历史、遗址特点以及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等方面,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古代文明的起源。

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西部的余杭区,是一座小山洼地,四周环绕着山峦。

这个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村民在修建房屋时无意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和骨器等文物。

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河姆渡遗址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约7000年的历史。

河姆渡遗址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丰富多样的文物。

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残片,这些陶器制作精美,形状各异,有的用于贮存食物,有的用作日常生活用具。

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骨器,如骨针、骨镖等。

这些文物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手工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根据对遗址中的文物和遗迹的研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当时的河姆渡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同时也从事狩猎、渔业和手工制作等活动。

他们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农作物种子,如糜、黍、稷等,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种植。

此外,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鱼骨、贝壳和动物骨骼,这说明河姆渡人还从事渔猎活动。

此外,考古学家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金属工具和玉器等贵重物品,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手工制作技术和社会分工的概念。

通过对河姆渡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信息。

首先,河姆渡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农业社会,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的概念。

其次,他们的农业生产已经相对较为稳定,可以为社会的生存提供一定的保障。

此外,也通过发现的文物得知,当时的河姆渡人还具备了一定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综上所述,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和对其的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史前文化和人类社会的演进提供了重要证据。

七大古文化遗址介绍

七大古文化遗址介绍

七大古文化遗址介绍普通大众河姆渡遗址在浙江余姚,有一个叫河姆渡的地方,那里藏着远古的秘密。

河姆渡遗址啊,就像是一个时光宝盒,打开它,就能看到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住在干栏式的房子里,下面架空,能防潮防虫。

他们种水稻,用骨耜来耕地,这可比咱们现在的锄头原始多啦。

还会养猪、狗、水牛,日子过得挺热闹。

遗址里出土的陶器,虽然没有现在的精美,但每一个线条都透着他们的用心。

还有那些精美的玉器,虽然简单,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河姆渡遗址让我们知道,咱们的祖先可真厉害,早早地就有了自己的生活智慧。

良渚遗址良渚遗址,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地方!它在浙江杭州,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

这里曾经有一座宏伟的古城,城墙高大厚实,护着城里的人们。

他们能制作精美的玉器,像玉琮、玉璧,上面的纹路复杂又漂亮,那可都是手艺活。

而且啊,良渚人还有发达的水利系统,能灌溉农田,防洪抗灾。

这说明他们不仅会过日子,还很有头脑呢。

去看看良渚遗址,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繁华,感受到先人的勤劳和智慧。

殷墟遗址提到殷墟遗址,那可是大名鼎鼎!它在河南安阳,是商朝后期的都城。

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甲骨文,那可是最早的汉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着当时的事情。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人们就用这种方式来传递信息,多神奇!还有那些青铜器,像司母戊大方鼎,又大又重,工艺精湛,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技艺。

殷墟遗址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等着我们去翻阅。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那可真是神秘又迷人!它在四川广汉,一出土就震惊了世界。

那些巨大的青铜面具,眼睛凸出,耳朵夸张,让人猜不透到底代表着什么。

还有高高的青铜神树,枝丫繁茂,仿佛连接着天地。

有人说这是外星文明留下的,其实啊,这是咱们古代蜀人的杰作。

他们有着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了这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三星堆遗址就像一个谜,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寻找答案。

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在陕西西安,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是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于70年代后期开始
发掘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河姆渡村南约500米。

1976年10月,当地农民在村北的河滩上,发现了一批新
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即所谓河姆渡人遗存。

1981年7月,全国
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一遗址,并对其进行了发掘。

据考古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河姆渡文化是距今7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一个古文化遗址群。

其主要遗存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流域及杭州湾北岸地区。

以余姚、慈溪两地为中心,西起大雷山,东至大溪河;南起姚江、杭州湾,北至长江三角洲。

河姆渡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50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支重要文化。

它继承和发展了原始农业和陶器制作技术,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长江下游地区一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河姆渡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高度统一,是我国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里程碑。

河姆渡人已具备了相当高的物质生产水平。

—— 1 —1 —。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

遗址分布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属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

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该遗址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

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姆渡遗址交通
《河姆渡遗址》门庭前
[编辑本段]址分布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遗址地域风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前化的故乡。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这种地貌尤如今天围海造田工程上抛筑的丁坝和顺坝,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根据低塘镇西村地下31米处发现的贝壳层的年代8020年,推测海退发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所以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确实是四明山前的一块高地。研究过程中委托南京大学所作的河姆渡遗址地质土样古代微生物、孢粉、土壤粒度和含盐量的检测结果印证了课题组的研究结论。 根据河姆渡遗址孢粉资料和考古发掘材料分析,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年降雨量比现在多500毫米左右,与现在的广东、广西南部和海南岛相似。在地理方面最大的差别就是遗址南面还没有姚江阻隔,只有芝岭溪水在遗址的西南流过。遗址的东面是一片平原,西面、北面濒临河姆渡——丈亭——二六市大湖,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即现在的余姚城区以西、宁波市西郊以东地区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阑式建筑,有时间去发展纺织、漆木器河姆渡遗址仿古塑像建筑复原图生产。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河姆渡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而河姆渡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利用则是决定因素。
[编辑本段]文物特征
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除素面陶外,盛行在釜类腹底交错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偶见白地深褐色纹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垂囊式、支脚等。与支脚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终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产工具丰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数量远超过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就目前所知,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所独有。木器较精巧多样。梯形不对称刃石斧、拱背厚体石锛、骨耜、斜铤骨镞、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 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②晚期:约前4000~前3300年。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河姆渡遗址塑像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孔纹饰。新出现鼎、落地式把两足异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石纺轮。 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如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达40万片之多,用同样的发掘面积作比较,是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近10种,根据这些部件,可以复原当时的织机,其它的遗址就没有这么具体。它的文化特色主要还在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方面。 (1)耜耕农业: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为18.1吨。 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土起源的观点,而且起源地不会只有1个的多元观点,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农业起源的研究领域。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说明农业不是哪个圣人发明的,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结果,从而有利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和群众观念。 (2)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河姆渡遗址塑像2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 (3)纺织、交通工具和髹漆技术的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所罕见。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地以陶为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织的方面有经轴、分经木、绕纱棒、齿状器、机刀、梭形器等,纺织专家认为这是原始踞织机的部件。缝纫用的是骨针,有90多件,最小的骨针长仅9厘米,径大0.2厘米,针孔大0.1厘米,与今天大号钢针差不多。从出土的苇编和器物上精致的图案看,当时织品为经纬线数量相同的人字纹和菱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共8支,系用原木制作,形似后世的木桨,只是形体略小一些。有桨一定有船,推测河姆渡人已划着独木舟在湖泊之中捕鱼采菱,也可能用于氏族间交流时的交通工具。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漆器有20多件,早期单纯用天然漆漆于木器表面,稍后在天然漆中掺和了红色矿物质,使器物色彩更加鲜亮,第三文化层中河姆渡遗址塑像3出土的木胎漆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4)发现以象牙雕刻为代表的原始艺术品: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独立存在的纯艺术品和施刻于器表之上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装饰艺术两大类,而以后一类数量居多,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该器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形似鸟窝。器物正中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上部刻火焰纹,两侧各有一只圆目利喙的鸷鸟向对而视。画面布局严谨,线条虚实结合,图画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另有人认为是鸟在孵蛋,象征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说明该器物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原始先民已有复杂的精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