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影响因素
13.4影响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因素
7,其它元素:主要是降低钢的塑性,提高变形抗力
合金元素对铁素体伸长率和韧性的影响
(二)组织状态对金属塑性的影响
晶格类型的影响 面心立方——12个滑移系,同一滑移面上3个滑移方向, 塑性最好,如铝,铜和镍等. 体心立方——12个滑移系,同一滑移面上2个滑移方向, 塑性较好,如钒,钨,钼等. 密排六方——3个滑移系,塑性最差,如镁,锌,钙等. 晶粒度的影响 晶粒度越小,越均匀,塑性越高.
第四节影响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因素
一,塑性,塑性指标和塑性图 塑性: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 能力. 1,塑性反映了材料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2,塑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变形条件 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塑性. 3,影响金属塑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1)内因:金属本身的晶格类型,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等; 2)外因:变形时外部条件,如变形温度和受力状况等.
A0 ,Ak
塑性指标还可以用镦粗实验和扭转试验测定. 镦粗试验(试样的高度为直径的1.5倍)中,以出现 第一条裂纹时的变形程度为塑性指标:
εc
,
H0 Hk = H0
×
100%
试样原始高度和表面出现第一条裂纹 时的高度
注:只有相同的指标才能相互比较
原始样
出现裂纹后的试样
镦粗试验
塑性图: 在不同的变形速度下,以不同温度下的各 种塑性指标( , , , ,ak等)为纵坐标, 以温度为横坐标绘制成的函数曲线.
碳钢的塑性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四)应变速率对塑性的影响
一方面,随变形速率的增大,金属的塑性降低:没有足 够的时间进行回复或再结晶,软化过程进行得不充分. 另一方面,随着变形速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金属 的温度升高,温度效应显著,从而提高金属的塑性.但 对于有脆性转变的金属,则应变速率的增加可能引起塑 性的下降.
影响金属塑形因素
影响金属塑形因素碳碳对碳钢的塑性影响最大磷磷是钢中的有害杂质,引起冷脆性碳和杂质元素的影响硫硫也是钢中的有害杂质,引起热脆性氮蓝脆,引起时效脆性氢白点,氢脆氧热脆(也叫红脆,由于氧化物)化学成分1、固溶体的影响:合金元素使铁的晶格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从而使其抗力提高,塑性降低。
2、碳化物的影响:合金元素与钢中的碳形成硬而脆的碳化物,使钢强度提高,塑性降低合金元素的影响3、硫、氧化物的影响:合金元素与钢中的氧、硫形成氧化物和硫化物夹杂,造成钢的热脆性,降低了钢的热塑性4、相的影响:合金元素可改变钢中相的组成,造成组织的多相性,从而使钢的塑性下降5、组织与晶粒的影响:合金元素也可通过影响钢的铸造组织与晶粒大小来改变钢材的塑性。
6、低熔点元素的影响:造成钢的热脆性7、稀土元素的影响:可明显影响钢的性能,但加入量要合适。
相组成的影响:属单相系的纯金属和固溶体比多相系的塑性好(单相比多相的好)组织的影响:晶粒大小的影响:金属和合金的晶粒度越小,塑性越好。
其原因是:1)变形分散进行;2)晶界作用深化;3)有利位向晶粒数多铸造组织的影响铸锭的成分和组织不均匀,其塑性变形能力低。
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非连续组织的存在;2)不均匀组织的存在;3)不利附加应力的存在:变形温度 -100℃:超低温脆性区,原子热运动几乎完全被冻结100-200℃原子热运动加剧200-400℃蓝脆,时效催化,晶界、滑移面上析出氮化物、氧化物700-800℃再结晶、扩散现象800-950℃硫化共晶产物、红脆950-1250℃均匀化奥氏体、硫化物扩散到晶粒内部>1250℃过热、过烧变形速度:提高变形速度还有下列影响:第一,降低摩擦系数;第二,减少热加工时的热量散失;第三,由于“惯性作用”,使复杂工件易于成形。
变形程度的影响:1)变形量(越大)与加工硬化程度(越大)相关2)变形量与热脆现象相关(变形量越大,晶界结合力越弱)3)变形量(越多)与变形内应力(越大)相关应力状态的影响:压应力个数越多,且数值越大,即静水压力越大,则金属的塑性越好应变状态的影响:主应变图中压缩分量越多,对于充分发挥材料的塑性越有利。
混凝土的塑性及其影响因素
混凝土的塑性及其影响因素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
在现代建筑中,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物、道路等建筑领域。
混凝土的塑性是混凝土在受力时的变形能力,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混凝土的塑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混凝土的组成、水胶比、配合比、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混凝土的组成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水泥、砂、骨料和水。
其中,水泥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与水反应生成水化产物,形成混凝土的强度。
砂和骨料则是混凝土中的骨架材料,其主要作用是提供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是混凝土中的质量比例最小的成分,但是它对混凝土的塑性和流动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水胶比水胶比是混凝土中水的质量与水泥和其他固体成分(例如砂、骨料等)的总质量之比。
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耐久性越好,但是混凝土的塑性和流动性会受到影响。
水胶比越大,混凝土的塑性和流动性越好,但是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会降低。
因此,在混凝土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使用场景来确定水胶比的大小。
四、配合比配合比是混凝土中各组成部分的质量比例。
配合比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例如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流动性等。
在配合比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使用场景来确定水泥、砂、骨料和水的质量比例。
同时,还需要考虑混凝土的塑性和流动性的要求,以保证混凝土能够在施工过程中顺利铺设和振捣。
五、施工工艺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对混凝土的塑性和流动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混凝土的浇筑方式、振捣方式、养护方式等都会对混凝土的塑性和流动性产生影响。
例如,当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不合理时,会导致混凝土的流动性不足,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塑性。
而当混凝土的振捣方式不合理时,会导致混凝土中空率过大,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以保证混凝土的塑性和流动性符合要求。
影响金属塑性、强度的因素
影响金属塑性、强度的因素
一.金属组织对塑性的影响
纯金属及固溶体具有较高的塑性(如纯铁、奥氏体钢),化合物和紧缩性很差(如高速钢)。
铸造组织由于是由粗大组织状结晶组成,合金成分分布不均匀,内部缺陷多,塑性较低。
冷变形后,塑性也有所降低。
二.化学成分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碳(C):含碳量增加,钢的硬度升高,塑性及韧性降低。
当含碳量小于0.8%时,钢的强度随含碳量增加而提高;当含碳量大于0.8%时,钢的强度反而随含碳量的增加而降低。
硅(Si):在普通碳钢中,硅含量不超过0.5%时,对机械性能影响不大;当硅含量继续增加时,钢的强度指标(特别是屈服强度)有明显提高,但塑性及韧性降低。
锰(Mn):在一般碳钢中,锰含量在0.7%以下,对钢的性能影响不大。
含锰量增加到1~2%时,可使强度提高,塑性降低,可锻性变差。
钨(W):单一钨含量的结构钢,其性能与碳钢相比无多大改善,当钨与其他元素合用时,可细化晶粒,降低回火死刑,从而提高钢的强度。
高合金钨钢(高速钢)由于含有大量共晶碳化物,其塑性低。
钼(Mo):在高速钢中加入钼可提高耐磨性、回火硬度;在不锈钢中有助于提高钢的抗蚀性,还有助于提高钢的高温强度。
钒(V):钒在钢中能形成高硬度的碳化物,提高钢的耐磨性。
但钒含量过高则使钢的锻造性变差。
钛(Ti):钛在钢中可细化晶粒,,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钢的强度。
当钢中钛含量超过0.05%时,其轧制状态的塑性和韧性均将降低。
经过热加工的含钛钢其塑性及韧性有明显的方向性。
钛也可提高钢的高温强度。
铬(Cr):铬在一定含量内可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塑性变形产生的影响因素
式中Y为金属的静载变形抗力,它与化学成分、温度、变形过程等有关。低碳钢的变形抗力低,高合金钢的变形抗力高;低温时变形抗力高,高温时变形抗力低; 塑性变形
再结晶和回复
经过冷变形的金属,如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原子的激活能增加到足够的活动力时,便会出现新的晶核,并成长为新的晶粒,这种现象称为再结晶。经过再结晶处理后,冷变形引起的晶粒畸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加工硬化、残余应力等都会完全消除。 再结晶温度 通常以经一小时保温完成再结晶的温度为金属的再结晶温度。各种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按绝对温度(K)计大约相当于该金属熔点的40~50%。 低碳钢的再结晶温度约460℃。当变形程度较小时,在再结晶过程中,尤其是当温度偏高时,再结晶的晶粒特别粗大。因此如要晶粒细小,金属材料在再结晶处理前会有较大的变形量。 再结晶温度对金属材料的塑性加工非常重要。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加工和变形称为热加工和热变形;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加工和变形称为冷加工和冷变形。热变形时,金属材料在变形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再结晶,不引起加工硬化,假如缓慢地冷却,也不出现内应力。 回复 冷变形后的金属,当加热到稍低于再结晶温度时,通过原子的扩散会减少晶体的缺陷,降低晶体的畸变能,从而减小内应力;但是不出现新的晶粒,金属仍保留加工硬化和各向异性,这就是金属的回复。这样的热处理称为去应力退火。
内应力
塑性变形在金属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外力去除后,各部分的弹性恢复也不会完全一样,这就使金属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平衡的内应力,即残余应力。残余应力降低零件的尺寸稳定性,增大应力腐蚀的倾向。
影响韧塑性的因素
2.影响焊缝韧、塑性的因素
①焊缝化学成分:焊缝化学成分对焊缝韧、塑形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焊缝中S、P、H、O、N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当S、P等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时容易产生硫化铁等低熔点共晶物使结过程中极易形成液态薄膜,使焊缝产生热裂纹,造成焊缝的韧、塑性下降同时硫、磷在焊缝中还能引起偏析等问题;另一方面是Mn、V、Nb、Ti等合金元素的含量,当焊缝中含有这些元素时,锰可以起到脱氧、脱硫的作用,而其他微量元素可以起到喜欢晶粒等作用提高焊缝性能。
②显微组织:显微组织的影响包括晶粒大小和金相组织两个方面,当焊缝中含有V等细化晶粒的元素或者焊缝在焊接过程中受到振动等作用时焊缝晶粒会细化起到细晶强化的作用提高焊缝的韧、塑性,同时焊缝不同的显微组织例如铁素体、珠光体、马氏体等组织都会对焊缝最后的性能产生影响。
③焊接工艺参数的影响:焊接工艺参数主要包括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焊接时间、焊接速度及焊前预热处理和焊后热处理,这些工艺参数的变化会引起焊接热循环的不同,造成焊缝的合金元素烧损不同同时影响了焊缝的晶粒大小和金相组织,从而影响韧、塑形。
④焊接辅助工艺焊接结构及焊缝缺陷:是否对焊缝进行焊后喷丸、锤击处理引起焊缝晶粒大小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焊缝残余应力的大小从而影响焊缝的韧、塑性;另一方面焊缝中存在的气孔、夹杂、裂纹等缺陷及焊接结构的设计等也会影响焊缝的韧性、塑性。
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
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是评价金属材料塑性能力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着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和使用寿命。
塑性指标是金属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通常包括屈服强度、延伸率、硬度等参数。
下面将介绍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1. 屈服强度。
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中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值。
通常情况下,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一开始是弹性变形,应力增加时,金属材料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此时的应力值即为屈服强度。
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抗拉伸变形的能力指标,对于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延伸率。
延伸率是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中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变形量与原始长度的比值。
它是评价金属材料塑性变形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延伸率越大,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越强,抗拉伸性能越好。
延伸率是评价金属材料加工性能的重要参数,对于金属材料的成型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3. 硬度。
硬度是金属材料抵抗外力侵入的能力。
它是金属材料抗压缩、抗划伤的能力的指标。
硬度高的金属材料具有较强的抗压缩、抗划伤能力,通常用于制造耐磨损的零部件。
硬度是金属材料的重要力学性能指标,对于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和耐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影响金属材料塑性指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成分、晶粒度、热处理工艺等。
金属材料的成分直接影响着其塑性指标,一般来说,含碳量较低的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塑性指标。
晶粒度是影响金属材料塑性指标的重要因素,晶粒度较小的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塑性指标。
热处理工艺对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热处理工艺能够提高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
总之,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是评价金属材料塑性能力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着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和使用寿命。
了解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正确选择金属材料、合理设计零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塑性成型原理 塑性影响因素-外部因素
影响金属塑性的外部因素通过改变应力状态提高源自属塑性包覆钢板后的塑性成型
塑性成型示意图
影响金属塑性的外部因素
静水压力对提高金属塑性的良好影响
均质流体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压力; 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力,并均匀地施向物体表面的各个部位
1. 拉伸应力会促进晶间变形、加速晶界的破坏,三向压 应力使晶间变形困难
2. 三向压应力有利于愈合塑性变形中晶内、晶间的各种 损伤
无氧铜 Qsn6.5-0.4
超硬铝合金
晶粒粗大化 金属间化合物
析出物 第二相
影响金属塑性的外部因素
2.应变速率
塑性成形设 备工作速度
水压机 1-10cm/s 机械压力机 30-100cm/s 通用锻锤 500-900cm/s
✓a-b: 加工硬化>软化 热效应
应变速率对塑性影响的示意图
✓c-d: 加工硬化<软化 热效应
➢ 影响塑性的内部因素
➢影响金属塑性的外部因素
➢ 提高金属塑性的主要途径
影响金属塑性的外部因素 1.变形温度
碳钢的塑性随温度变化图
影响金属塑性的外部因素
金属塑性 增高区
1区(100-200℃ )---原子热振动能力 2区(700-800℃ )---回复和再结晶 3区(950-1250 ℃)---均匀一致奥氏体
3. 消除杂质、液态相或组织缺陷的不良影响 4. 减轻不均匀变形而引起的附加拉应力
有没有不足之处?
影响金属塑性的外部因素 4.应变状态(变形状态)
轧制和挤压那个更能发挥金属的塑性能力?
主应变图对金属中缺陷形态的影响
影响金属塑性的外部因素 5.不连续变形的影响(变形程度) 6.尺寸因素的影响 7.其他(介质、气氛等)
12塑性与屈服准则
一 塑性指标
事实上,这两个指标只能表示在单向拉伸条件下的塑性变形的能力。 这两个指标越高,说明材料的塑性越好。试样拉伸时,在缩颈开始 前,材料承受单向拉应力,缩颈出现以后,缩颈处处于三向拉应力 状态。上述两个指标反映的是材料在单向拉应力状态下的均匀变形 阶段和三向拉应力状态下的缩颈阶段的塑性总和。由于伸长率的大 小与试样原始标距长度有关,而断面缩减率的大小与试样原始标距 无关,因此,在塑性材料中,用Ψ(%)作为塑性指标更为合理。 2 压缩试验 将圆柱体试样在压力机或落锤上进行镦粗,试样 的高度一般是直径D0的1.5倍,用试样侧表面出现的第一条裂 纹时的压缩程度ε c作为塑性指标,即 H k H 0 100% 。
c
H0
式中Hk为试样侧表面出现第一条裂纹时的高度。 3 扭转试验 在专门的扭转试验机上进行,材料的塑性指标用 试样破断前的扭转角或扭转圈数表示。
一 塑性指标
如果以不同变形速度、不同温度时得到的各种塑性指标(δ 、ψ 、ε 、 ak、ζb 等)为纵坐标、以温度为横坐标绘制成曲线图,称为塑性图。图 1所示为碳钢的塑性图。一张完整的塑性图,应给出压缩时的变形程度ε、 拉伸时的强度极限ζb、延伸率δ、断面缩减率ψ、扭转时扭转角或转数, 以及冲击韧性ak等力学性能指标与温度的关系, 它是拟定金属塑性加工 工艺规范,如选择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变形程度等的重要依据。使用 塑性图时,应注意图中塑性指标对应的变形条件,使实验条件尽量与塑 性加工时的变形条件相近。 金属在发生塑性变形时,产生 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变形抗力, 一般用接触面上平均单位面积变 形力表示。如压缩时,变形抗力 为作用于工具表面的单位面积压 力,亦称单位流动压力,通常用P表示。
第十二章
塑性与屈服 准则
弹性与塑性
材料结构:晶粒大小、晶粒形状、晶界等
材料性能:强度、硬度、韧性等
材料加工工艺:热处理、冷加工、焊接等
应力状态
应力类型:拉伸、压缩、剪切、扭转等
应力大小:应力越大,材料变形越大
应力分布:均匀应力、不均匀应力
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处容易产生塑性变形
环境因素
温度:温度升高,弹性和塑性都会增加
湿度:湿度增加,弹性和塑性都会降低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弹性模量:衡量材料弹性程度的参数,值越大,材料抵抗形变的能力越强。
塑性定义
塑性是指材料在受力时能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
塑性材料在受力时能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但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屈服点。
塑性材料的变形主要是通过晶格滑移和位错运动来实现的。
塑性材料的应用广泛,如建筑、机械、汽车等行业。
弹性与塑性的关系
弹性与塑性的研究有助于改进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
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弹性与塑性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为材料科学和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弹性与塑性的研究有助于开发新型材料,满足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弹性与塑性的研究有助于设计更安全、更耐用的工程结构,提高工程质量和可靠性。
弹性与塑性的研究有助于改进材料加工工艺,提高材料性能和生产效率。
弹性与塑性的应用
弹性在工程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利用弹性原理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改进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建筑结构:利用弹性原理设计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机械设备:利用弹性原理设计弹簧、减震器等部件,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航空航天:利用弹性原理设计飞行器、航天器等设备的减震系统,提高飞行安全和舒适性
分析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
分析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一)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变形金属本身的晶格类型,化学成份和组织状态等内在因素;其二是变形时的外部条件,如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的力学状态等。
因此,只要有合适的内、外部条件,就有可能改变金属的塑性行为1.化学成份和组织对塑性变形的影响化学成份和组织对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非常明显也很复杂。
下面以钢为例来说明。
①化学成份的影响在碳钢中,铁和碳是基本元素。
在合金钢中,除了铁和碳外还包含有硅、锰、铬、镍、钨等。
在各类钢中还含有些杂质,如磷、硫、氨、氢、氧等。
碳对钢的性能影响最大。
碳能固溶到铁里形成铁素体和奥氏体固溶体,它们都具有良好的塑性和低的变形抗力。
当碳的含量超过铁的溶碳能力,多余的碳便与铁形成具有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几乎为零的渗碳体。
对基体的塑性变形起阻碍作用,降低塑性,抗力提高。
可见含碳量越高,碳钢的塑性成形性能就越差。
合金元素加入钢中,不仅改变了钢的使用性能,而且改变了钢的塑性成形性能,其主要的表现为:塑性降低,变形抗力提高。
这是由于合金元素溶入固溶体(α—Fe和γ-Fe),使铁原子的晶体点阵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合金元素与钢中的碳形成硬而脆的碳化物(碳化铬、碳化钨等);合金元素改变钢中相的组成,造成组织的多相性等,都造成钢的抗力提高,塑性降低。
杂质元素对钢的塑性变形一般都有不利的影响。
磷溶入铁素体后,使钢的强度、硬度显著增加,塑性、韧性明显降低。
在低温时,造成钢的冷脆性。
硫在钢中几乎不溶解,与铁形成塑性低的易溶共晶体FeS,热加工时出现热脆开裂现象。
钢中溶氢,会引起氢脆现象,使钢的塑性大大降低。
②组织的影响钢在规定的化学成份内,由于组织的不同,塑性和变形抗力亦会有很大的差别。
单相组织比多相组织塑性好,抗力低。
多相组织由于各相性能不同,使得变形不均匀,同时基本相往往被另一相机械地分割,故塑性降低,变形抗力提高。
晶粒的细化有利提高金属的塑性,但同时也提高了变形抗力。
影响金属塑性成形的因素及条件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影响金属塑性成形的因素及条件一、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内在因素(一)化学成分纯金属的塑性成形性较合金的好。
钢的含碳量对钢的塑性成形性影响很大,对于碳质量分数小于0.15%的低碳钢,主要以铁素体为主(含珠光体量很少),其塑性较好。
随着碳质量分数的增加,钢中的珠光体量也逐渐增多,甚至出现硬而脆的网状渗碳体,使钢的塑性下降,塑性成形性也越来越差。
合金元素会形成合金碳化物,形成硬化相,使钢的塑性变形抗力增大,塑性下降,通常合金元素含量越高,钢的塑性成形性能也越差。
杂质元素磷会使钢出现冷脆性,硫使钢出现热脆性,降低钢的塑性成形性能。
(二)金属组织纯金属及单相固溶体的合金塑性成形性能较好;钢中有碳化物和多相组织时,塑性成形性能变差;具有均匀细小等轴晶粒的金属,其塑性成形性能比晶粒粗大的柱状晶粒好;网状二次渗碳体,钢的塑性将大大下降。
二、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加工条件(一)变形温度温度升高,塑性提高,塑性成形性能得到改善。
变形温度升高到再结晶温度以上时,加工硬化不断被再结晶软化消除,金属的塑性成形性能进一步提高。
过热:加热温度过高,会使晶粒急剧长大,导致金属塑性减小,塑性成形性能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过热”。
过烧:如果加热温度接近熔点,会使晶界氧化甚至熔化,导致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过烧”,坯料如果过烧将报废。
(二)变形速度变形速度:单位时间内变形程度的大小。
变形速度的增大,金属在冷变形时的冷变形强化趋于严重;当变形速度很大时,热能来不及散发,会使变形金属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热效应”,它有利于金属的塑性提高,变形抗力下降,塑性变形能力变好。
图2-5所示是变形速度与塑性的关系。
问题:在锻压加工塑性较差的合金钢或大截面锻件时,都应采用较小的变形速度,若变形速度过快会出现变形不均匀,造成局部变形过大而产生裂纹。
图2-5 变形速度与塑性的关系(三)应力状态实践证明,在三向应力状态下,压应力的数目越多,则其塑性越好;拉应力的数目越多,则其塑性越差。
塑性流动分析
塑性流动分析本文将从定义和基本原理、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应用、未来趋势等五个方面对塑性流动进行分析。
一、定义和基本原理塑性流动是指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的一种不可逆变形,这种变形是连续的并且不会导致材料破裂。
它通常发生在材料的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之后,材料的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塑性”。
塑性流动的基本原理是材料的微观结构在受到应力作用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导致材料的宏观形状发生变化。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塑性应变来描述,它是一个描述材料在受到应力作用时形状变化的物理量。
二、影响因素塑性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本身的性质、应力的类型和大小、温度和环境因素等。
在这些因素中,材料本身的性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例如,材料的晶体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等都会影响其塑性流动行为。
此外,应力的类型和大小也会影响塑性流动。
例如,剪切应力和拉伸应力会导致不同的塑性流动行为。
此外,温度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材料的塑性流动行为。
例如,一些材料在高温下更容易发生塑性流动。
三、研究方法和应用塑性流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
实验研究是通过在材料上施加一定大小和类型的应力,然后观察材料的变形行为。
理论分析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材料的塑性流动行为,这些模型通常基于物理原理和实验数据。
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材料的塑性流动行为,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塑性性能和优化材料的加工和制造过程。
塑性流动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地质学、材料科学、工程等领域。
例如,在地质学中,塑性流动是岩石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机制;在材料科学中,塑性流动是材料加工和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优化材料的性能和生产效率;在工程中,塑性流动可以用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地下管道的铺设等。
四、未来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塑性流动的研究和应用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未来,塑性流动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精确,将进一步揭示材料塑性流动的本质和规律。
塑性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塑性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塑性是一个常常被使用的词语,多用于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用以描述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变形能力。
然而,塑性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学的范畴,还可以在人类行为和心理等方面找到类似的应用。
本文将从物质层面和人文层面两个角度探讨塑性的含义和应用。
一、物质层面上的塑性物质的塑性指的是其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可逆性变形的性质。
一个物体的塑性取决于其内部结构和分子组成。
常见的塑性材料包括金属、塑料和橡胶等,这些材料在受到外力时能够承受较大的变形,但在去除外力后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这种可逆性的变形使得塑性材料在各种制造工艺和构建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塑性材料的塑性性质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内部晶体结构的性质。
晶体中的晶粒和晶界组成了塑性材料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其塑性变形的程度和性格。
此外,塑性材料的温度、应力、变形速度等因素也会对其塑性产生影响。
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并寻求提高塑性材料的塑性性能,是物质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在工程领域中,人们常常通过增加塑性剂或添加其他合适的材料,来改善静态塑性材料的力学性能。
例如,钢材中的铬和镍的添加,可以提高钢材的塑性和耐腐蚀性。
另外,人们还通过控制材料的热处理过程,来调控材料的塑性性质。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工程界能够更好地利用和处理塑性材料,从而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二、人文层面上的塑性除了在物质层面上的塑性,塑性这一概念还可以应用于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等领域。
人类的自我塑造能力可以被视为人文层面上的塑性,意味着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环境的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态度、习惯等进行可塑的改变。
在心理学领域中,人们经常探讨个体的塑性能力。
个体的塑性表现为其对于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面对困境时的调整和改变能力。
有些人具有较高的塑性,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能够从中找到机会和挑战;而有些人则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缺乏灵活性。
教育领域也借用了塑性这一概念,强调人类的可塑性。
第1章金属的塑性第3节-影响塑性的因素
σ1σ2 大 气 压
卡尔曼仪器
(a)大理石;(b)红砂石;
脆性材料的各向压缩曲线
20
变形抗力是一个与应力状态有关的量。例如,假设棒材挤
压与拉拔的变形量一样,但变形力肯定不一样。从主应力图
与主应变图上可知,挤压力为 1 ,拉拔抗力也为 3 ,由 Tresca屈服准则:
1- 3= s
21
应变状态:压缩应变有利于塑性的发挥,拉伸应变 对塑性不利。
合 金 号 L4
LD2
LY11 LY11
11~16
11~16 31
150
150 65
294~315
340~350 308
18
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对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应统一考虑, 通常称为温度-速度条件。
19
五、应力状态的影响
1
冲头 试样
试验腔室 液体注入口
—轴向压力;
2 —侧向压力
σ1σ2 大 气 压
2
材料的性质(内因)
加工条件(外因)
一、化学成分的影响
1.杂质的影响
一般而言,金属的塑性是随纯度的提高而增加的
例1. 纯铝:纯度99.96%,延伸率45% 98%,延伸率30% 例2. 化学纯铁具有非常大的塑性,但工业纯铁,例 如阿姆克铁,其塑性却不完全如此。铸态的阿姆克 铁在1000℃左右,塑性急剧下降。 例3. 铁中的杂质:磷—→冷脆性;
17
五、变形速度的影响
变形速度对塑性的影响,实质上是加工硬化和变形热效应的 共同作用。 热效应:金属在塑性变形时塑性变形能转化为热能的现象。 温度效应:塑性变形过程中,因金属发热而促使温度升高的效应
铝合金冷挤压时因热效应所增加的温度 挤压系数 11 挤压速度 (毫米/秒) 150 金属温度 ℃ 158~195
大脑的可塑性及其影响因素
大脑的可塑性及其影响因素大脑是人类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不仅控制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还具有惊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
大脑的可塑性指的是它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不断发展、重塑和改变。
这种可塑性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对大脑的健康、学习能力、认知功能以及康复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大脑的可塑性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
结构可塑性指的是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神经元的形状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例如,学习新的技能会引发新的突触连接的形成,而某种技能的不断练习则会引起相关的神经元连接更加紧密,这种结构的改变可以增强相关技能在大脑中的表达。
功能可塑性则是指大脑不同区域在特定任务下的功能改变,这种功能调整使得大脑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和需求。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可塑性呢?首先,遗传因素在大脑的可塑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大脑可塑性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遗传特点。
部分研究表明,某些基因会影响大脑的塑性程度,包括神经发育和突触功能的调节等关键过程。
遗传因素决定了大脑的起始状态,对于可塑性的范围和速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和经验也是大脑可塑性的重要因素。
环境刺激和经验对大脑可塑性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丰富多样的环境,如学习新的技能、接触新的知识、参与各种活动等,可以促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相应调整。
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突触的形成和稳定,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而贫乏的环境则可能降低大脑的可塑性。
此外,年龄也是影响大脑可塑性的重要因素。
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大脑的可塑性最高,这是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仍处于成长阶段,神经发育和突触形成的速度比成年人要快。
儿童时期的学习和经验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塑造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然而,虽然大脑可塑性在成年后会有所降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可塑性,只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训练。
另外,学习和训练也是促进大脑可塑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挑战大脑的认知能力,可以促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和改变。
塑形变形的基本规律
塑形变形的基本规律塑形变形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材料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原子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材料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塑性变形具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塑形变形的基本规律。
1. 塑性变形的本质塑性变形是由于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发生了改变,原子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原子向着应力方向发生滑移,从而改变了材料的形状和尺寸。
塑性变形是材料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的一种内部构造变化。
2. 塑性变形的影响因素塑性变形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等。
其中,温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高温下,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较强;而在低温下,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较弱。
应变速率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在短时间内,应变速率越大,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越强。
应力状态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在不同的应力状态下,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也不同。
3. 塑性变形的类型塑性变形可以分为单轴应力状态下的变形和多轴应力状态下的变形。
在单轴应力状态下的变形中,材料受到单一方向的应力作用,如拉伸、压缩等;而在多轴应力状态下的变形中,材料受到多个方向的应力作用,如弯曲、扭转等。
不同的变形类型会对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4. 塑性变形的机制塑性变形的机制主要有滑移、蠕变、空洞、断裂等。
其中,滑移是最常见的一种机制。
在滑移机制中,原子沿着晶体内部的平面发生滑移,从而导致了材料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蠕变机制是在高温下发生的,材料在长时间内受到持续的应力作用,从而导致了材料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空洞和断裂机制是在材料中存在缺陷或瑕疵时发生的,这些缺陷或瑕疵会导致材料的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下降。
5. 塑性变形与材料的性能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应用中,需要材料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如汽车、飞机等机械设备中需要使用具有较高的塑性变形能力的材料。
塑性影响因素
金属塑性及其影响因素从生产工艺角度出发,总是希望变形金属具有高的塑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低塑性、高强度材料需要进行塑性成型,以适应生产的需要。
塑性是材料力学性能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测定某一材料合不合格,对其塑性有严格的标准规定。
人们往往只认识到材料力学性能中强度这一项,而对塑性没有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生产实际中,从各种机械零件到巨大的船舶、桥梁、容器等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不少因塑性不够而发生脆断的例子。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金属塑性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金属塑性和塑性指标所谓塑性,是指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
为了衡量金属塑性的高低,需要有一种数量上的指标,称为塑性指标。
塑性指标是以材料开始破坏时的塑性变形量来表示,它可借助于各种实验方法来测定,如拉伸、墩粗和扭转实验等。
通常情况我们用拉伸实验测定金属的塑性指标,对应于拉伸实验的塑性指标,用延伸率a表示。
a的数值由下式确定:一Lo)/Lo x100%δ=(Lk一拉伸试样原始标距间长度式中:Lk一拉伸试样破断后标距间的长度Lk对应于不同材料,对其塑性有不同的标准规定,如标准铃轧扭钢筋》(JG3046一1998)中规定冷轧扭钢筋的延伸率8应符合吕I。
)4.5%;标准伽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脚(GB13013一91)中规定钢筋的延伸率吕应符合吕5)25%。
因此严格测定材料的塑性对判定材料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塑性指标对于正确拟定产品加工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么,什么影响着金属塑性的高低呢?影响金属塑性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因,即金属本身的化学成分、组织等;另一方面是外因,即变形时的外部条件,如变形温度、变形速度等。
下面将对这两方面因素是如何影响金属塑性的高低做具体分析。
2化学成分和组织对金属塑性的影响金属本身的化学成分和组织对塑性的影响非常明显,但也很复杂。
现以钢(碳钢和合金钢)为主要对象,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组织对金属塑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塑性及其影响因素从生产工艺角度出发,总是希望变形金属具有高的塑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低塑性、高强度材料需要进行塑性成型,以适应生产的需要。
塑性是材料力学性能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测定某一材料合不合格,对其塑性有严格的标准规定。
人们往往只认识到材料力学性能中强度这一项,而对塑性没有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生产实际中,从各种机械零件到巨大的船舶、桥梁、容器等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不少因塑性不够而发生脆断的例子。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金属塑性的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金属塑性和塑性指标所谓塑性,是指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
为了衡量金属塑性的高低,需要有一种数量上的指标,称为塑性指标。
塑性指标是以材料开始破坏时的塑性变形量来表示,它可借助于各种实验方法来测定,如拉伸、墩粗和扭转实验等。
通常情况我们用拉伸实验测定金属的塑性指标,对应于拉伸实验的塑性指标,用延伸率a表示。
a的数值由下式确定:一Lo)/Lo x100%δ=(Lk一拉伸试样原始标距间长度式中:Lk一拉伸试样破断后标距间的长度Lk对应于不同材料,对其塑性有不同的标准规定,如标准铃轧扭钢筋》(JG3046一1998)中规定冷轧扭钢筋的延伸率8应符合吕I。
)4.5%;标准伽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脚(GB13013一91)中规定钢筋的延伸率吕应符合吕5)25%。
因此严格测定材料的塑性对判定材料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塑性指标对于正确拟定产品加工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么,什么影响着金属塑性的高低呢?影响金属塑性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因,即金属本身的化学成分、组织等;另一方面是外因,即变形时的外部条件,如变形温度、变形速度等。
下面将对这两方面因素是如何影响金属塑性的高低做具体分析。
2化学成分和组织对金属塑性的影响金属本身的化学成分和组织对塑性的影响非常明显,但也很复杂。
现以钢(碳钢和合金钢)为主要对象,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组织对金属塑性的影响。
2.1化学成介对金属塑性的影响(l)碳钢中碳和杂质元素对金属塑性的影响碳钢中碳对其性能的影响最大。
碳能固溶于铁,形成铁素体和奥氏体固溶体,它们都具有良好的塑性。
当碳的含量超过铁的溶碳能力时,多余的碳便与铁形成化合物FeC,称为渗碳体。
渗碳体具有很高的硬度,3而塑性几乎为零,对基体的塑性变形起阻碍作用,而使碳钢的塑性降低。
随着碳含量的增加,渗碳体的数量亦增加,塑性的降低就更甚。
碳钢中杂质元素磷是有害杂质,磷能溶于铁素体中,其固溶强化能力很强。
磷溶人铁素体后,使钢的强度、硬度显著提高,塑性、韧性显著降低,尤其在低温时更为严重,这种现象称为冷脆性。
故对冷变形钢应严格控制磷的含量。
碳钢中杂质元素硫是有害杂质,它在钢中几乎不溶解,而与铁形成FeS。
FeS与铁形成易熔共晶体,其熔点为985℃;分布于晶界。
当钢在800℃一1200℃范围内进行塑性加工时,由于晶界处的硫化铁共晶体塑性低或发生熔化,而导致锻件开裂,这种现象称为热脆性。
(2)合金元素对钢塑性的影响合金元素加人钢中,不仅改变钢的使用性能,而且改变钢的塑性成形性能。
主要表现为:塑性降低、变形抗力提高。
这一现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合金元素溶人固溶体中,将使原子的晶体点阵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从而使钢的抗力提高,塑性降合金元素与钢中的碳形成硬而脆的碳化物,使的强度提高,塑性降低。
·合金元素改变钢中相的组成,造成组织的多相,从而使钢的塑性下降。
·合金元素与钢中的氧、硫形成氧化物或硫化物杂,造成钢的热脆性,给热成形带来困难。
·合金元素一般都使钢的再结晶温度提高,再结速度降低,因而使钢的硬化倾向增加,塑性降低。
·若钢中含有低熔点元素(如铅、锡、砷等),这些元素几乎都不溶于基体金属,而以纯金属式存在于晶界,造成钢的热脆性,使塑性降低。
以看出,化学成分对金属材料的塑性起着重要作。
但是对于同一种成分的金属材料,其内部的组结构不同,塑性亦不同。
2.2组织对金属塑性的影响(l)单相组织与多相组织对金属塑性的影响单相组织(纯金属或固熔体)比多相组织塑性。
多相组织由于各相性能不同,使得变形不均匀,时基体相往往被另一相机械地分割,故塑性降低。
时,第二相的性质、形状、大小、数量和分布状起着重要作用。
若金属内两相变形性能接近,则属的塑性为两相的平均值。
当两相性能差别很大,譬如一相的塑性很好,而另一相硬而脆,则变主要在塑性好的相内进行,另一相对变形起阻碍用。
硬而脆的相的形状、大小和分布状况不同,金属塑性影响的程度亦不同。
如果硬而脆的第二呈连续或不连续的网状分布在塑性相的晶界上,塑性相的晶粒被脆性相包围分割,其变形能力难发挥,变形时在晶界处易产生严重的应力集中,很快地导致裂纹的产生,使金属的塑性大大降低。
性相的数量越多,网的连续性越严重,金属的塑也越差。
如果硬而脆的第二相呈片状或层状分布晶粒内部,则对塑性变形的危害性较小,一般使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如果硬而脆的第二相呈颗状或弥散质点,均匀分布于晶粒内部,则对金属塑性影响不大。
因为如此分布的脆性相,几乎不响基体相的连续性,它可随基体相的变形而“流”,不会造成明显的应力集中。
(2)晶粒细化程度对金属塑性的影响细晶粒组织有利于提高金属的塑性。
在一定体积内,细晶粒金属的晶粒数目必然比粗晶粒金属的多,塑性变形时向上能够滑移的晶粒也较多,故变形能较均匀地分散到各个晶粒。
另外,从每个晶粒的应变分布来看,细晶粒组织的变形能遍及整个晶粒,故晶粒中部的应变和外部的应变差异较小,晶粒中变形的分布较均匀。
总之,细晶粒金属的变形不均匀性和由于变形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应力集中均较小,故开裂的机会也少,断裂前可承受的塑性变形量增加,金属塑性显著提高。
因此,金属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和组织对金属塑性的影响很大,杂质元素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金属的塑性;合金元素的加人使得金属材料的强度升高,塑性降低;金属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均匀化,使得其塑性大幅度提高,所有这些对金属塑性的影响,在制定生产工艺的过程中都必须考虑进去。
3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对金属塑性的影响3.1变形温度对金属塑性的影响变形温度对金属的塑性有着重大影响,就大多数金属而言,其总的趋势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塑胜增加。
温度升高时,金属塑性增加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l)温度升高时,金属发生回复与再结晶。
回复使变形金属得到一定程度的软化,再结晶则完全消除了加工硬化效应,使金属的塑性显著提高。
(2)温度升高时,金属的临界剪应力降低,滑移系增加。
温度越高,原子的动能越大,原子间的结合力就越弱,也即临界剪应力越低。
再者,对于不同的滑移系,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剪应力降低的速度不同,因此在高温时,可能出现新的滑移系。
新的滑移系参与到滑移中,金属的塑性亦增加。
(3)温度升高时,金属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时变形金属可能由多相组织转变为单相组织,也可能由对塑性不利的晶格转变为有利的晶格,明显地改变了金属的塑性。
(4)温度升高时,晶界滑动(或切变)作用加强。
随着温度的升高,晶界的切变抗力显著降低,使得晶界滑动易于进行;又由于扩散作用的加强,及时消除了晶界滑动所引起的裂纹,因此晶界滑动量可以很大。
晶界滑动成为一种重要的变形机制。
另外,晶界滑动的结果,能够松弛相邻两晶粒间由于不均匀变形所引起的应力集中,这些都促使金属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塑性。
3.2变形速度对金属塑性的影响变形速度对金属塑性的影响,简单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l)增加变形速度会使金属晶体的临界剪应力升高,是因为一方面要驱使数目更多的位错同时运动;另一方面要求位错运动的速度增大。
临界剪应力的升高就意味着屈服强度的增加,但是研究证明,在许多情况下,变形速度对金属的断裂抗力基本上没有影响。
因此,随着变形速度的增加,金属就会更早地到达断裂阶段,也即意味着金属塑性的降低。
(2)增加变形速度,温度效应显著,金属的温度将升高。
温度升高时,金属发生回复与再结晶;金属的临界剪应力降低,滑移系增加;金属的组织结构更趋向于均匀化,从而增加了金属材料的塑性。
这方面的效果冷变形时要比热变形时大,因为冷变形时的温度效应较强。
由此看来,变形速度也和变形温度一样,决定着金属软化的可能性和软化程度的大小。
仅凭加热温度来区分冷、热变形是不全面的,而应与变形速度一起考虑,故一般应考虑变形的温度和速度条件。
4提高金属塑性的主要途径为了适应生产中对金属高塑性的要求,必须从影响金属塑性的主要因素出发,并结合生产实际综合考虑,以提高金属的塑性。
4.1尽量减少金属材料中杂质元素的含量减少金属材料中杂质元素的含量,对提高金属塑性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杂质元素P、S在金属中属于有害杂质,它们能降低金属的塑性。
金属材料本身化学成分的含量直接影响着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因此,在标准中对化学成分的含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就杂质元素P、S而言,在标准《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fT701一1997)中规定牌号为Q235A的盘条的化学元素P含量(0.045%,S含量(0.050%;在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一91)中规定钢筋的化学元素P含量蕊0.045%,S含量妄0. 050%。
4.2合理控制加入金属材料中合金元紊的含量钢中加人合金元素的主要目的是使钢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对于结构材料来说,最主要是为了提高其机械性能,即既要有高的强度,又要保证材料具有足够的塑性。
然而材料的强度和塑性通常是一对矛盾,增加强度往往要牺牲材料的塑性,反之亦然。
合金元素加人钢中主要表现为塑性降低、变形抗力提高,所以这就需要把合金元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使其满足生产中对金属材料塑性和强度的要求。
如标准伽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姗,(GB13013一91)中规定钢筋的合金元素Mn含量的范围是0.30%-0.6 5%,合金元素Si含量的范围是0.12%一0.30%。
4.3提高金属材料中成介和组织的均匀性提高金属材料中成分和组织的均匀性,能提高金属材料的塑性。
合金铸锭的化学成分和组织通常很不均匀,若在变形前进行高温扩散退火,则能起到均匀化的作用,从而提高塑性。
例如镁合金MA3(含铝5.5%一7.0%)在400℃温度下进行高温均匀化处理10h,在压力机上的压缩变形程度可达75%以上。
如果不进行高温均匀化处理,容许的变形程度仅为45%左右。
4.4合理选择变形温度和变形速度合金钢的始锻温度通常比同碳分的碳钢低,而终锻温度则较高,其始、终锻锻造温度差一般仅为100℃一200℃。
若加热温度选择过高,则易使晶界处的低熔点物质熔化,对有些铁素体钢其晶粒有过分长大的危险;而变形温度选择过低时,则会使再结晶不能充分进行,这一切都会导致金属塑性的降低,引起锻造时的开裂,因此必须合理选择变形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