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乡愁》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重音。
( 艾ài 嘶sī 哑yǎ)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第二节诗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1、细心默读这首诗,思考问题:
(1) 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用“ ”标出)
(2) 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在书上相应位置做批注)
1、想一想。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思考,大胆交流吧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四)品读诗歌。
(一)、《我爱这土地》诗歌常常要用到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
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1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yīnyǎ xiōng fǔ lí zhǎi
2。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
3.(1)艾青,蒋海澄;忧郁、悲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余光中,台湾;家国之思。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5.结合语境,我们可知,“鸟”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乡愁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情。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朗诵、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情。

2.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诗歌文本。

2.相关诗歌朗诵视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及其作品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余光中的其他作品。

二、诗歌朗诵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三、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及修辞手法。

四、诗歌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大家对这首诗有什么印象?二、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等。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三、诗歌仿写1.教师引导学生仿写诗歌,以“乡愁”为主题,要求运用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乡愁》。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主题、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朗诵、分析、解读、欣赏、仿写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余光中的《乡愁》,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听朗诵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诗歌的节奏?它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很好,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用手指敲打桌面,找出诗歌的节奏。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诗两首(第2课时 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诗两首(第2课时 乡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课时乡愁一、导入新课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背景拓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主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返乡时已64岁。

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

70年代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

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朗读,整体感知1.熟悉课文生字词。

窄.(zhǎi)坟墓.(mù)2.配乐范读,读出诗的音乐美。

教师引导交流,体会诗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时间顺序排列。

第1节是生离,第3节是死别,死别更痛彻心扉,应读出递进感。

全诗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有参差之美。

全诗一唱三叹,由个人之思到家国之恋,形式上回环往复,有音乐之美。

3.自由品读,想象诗的画面美。

教师示范,如第一节,可边读边这样想象: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的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

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

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初步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

三、解读,深层领悟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余光中是如何将抽象的“乡愁”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意象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物化,找到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四种意象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教案3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教案3 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结构美、音乐美;2、理解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3、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叶落归根,故土思情。

故乡,永远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幻灯片1、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倾听这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情而热烈的呼唤吧! (幻灯片3、4)二、明确教学目标(幻灯片5)三、走近余光中了解余光中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诗歌特色。

(幻灯片6、7、8、9)四、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0)五、研读课文(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幻灯片11、12)2、学生散读,把握朗读的感情、语调、语速并划分节奏和重音,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幻灯片13、14、15、16)3、全班齐读4、听视频朗读(幻灯片17、18)5、学生配乐朗读,总结读诗的经验(幻灯片19、20)(二)思考问题,解读诗歌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幻灯片21)明确: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2、这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幻灯片22)明确:小时侯(少年)——-求学在外思念母亲(少年清愁)长大后(青年)——-新婚离别思念娇妻(夫妻离愁)后来(中年)——-生死隔绝哀思难抑(丧母哀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思归浓愁)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幻灯片23)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4、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幻灯片24)明确:托物寄情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5、理解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幻灯片25、26、27)讲析点拨:(1)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它最忌讳抽象概念,空洞无物,诗歌必须选取“情感对应物”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悠长的表达效果,这种“情感对应物”就是意象. .(2)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3)《乡愁》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 (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首《乡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抒写思乡愁绪,是以思乡为主题的经典诗歌,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不仅有对母亲、对妻子、对故土的深切怀念,而且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愁之浓,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中国新诗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能够较为充分的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其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欣赏易停留在表面,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美。

此外,诗人对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渗透了诗人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对诗中的精彩处和难点作必要的讲析,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朗读,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2、品味语言,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乡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乡愁,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

四、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指导诵读诗歌的技巧;2、把握意象,品味语言,领会诗情,感悟乡愁。

五、教学难点感悟乡愁,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

六、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为此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合作朗读等贯穿课堂始终,且教师辅以适时地指导,帮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人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厚重的主题,我通过视频资源、教师配乐范读以及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乡愁。

3、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欣赏探究这首被诗人自认为的“浅易之作”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乡愁》演唱视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以此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著名诗集有《白玉苦瓜》、《舟子的悲歌》、《钟乳石》等。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三、感知·探究1、读──领略诗歌的韵律美:⑴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诗歌的朗诵技巧: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2、仿例造句: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 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
由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解析导入“乡愁。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有许多提到关于“乡愁”的话题。跟同学们共同回忆关于“乡愁”的诗歌。
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初读感悟——层次美
1. 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
时注意正音。)
2.明确节拍,再次朗读。
四、再读感悟——情景美
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2 .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
3.原来乡愁之中包含着如此丰富的离愁别绪,那请你发挥想象,想想不同时期的“我”在面对离别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可以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表述)
(3)从词句运用上,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家愁到国愁)
三、感知
1、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诗人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心头?
小时侯
长大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来
现在
2、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侯——-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
后来——-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现在——-国土分裂忧思绵绵
3、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托物寄情
四、美点赏析
1、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教案4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乡愁》教案4 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教学难点:通过朗诵,加强对诗中四种意象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片段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通过音与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欣赏乡愁之美。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介绍〗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1950年去台湾,曾在美国和香港求学和工作。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他的《乡愁》一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和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余光中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华,创作方法新颖灵活。

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乡愁》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乡愁》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乡愁》教案1新人教版设计理念: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乡愁》案例

《乡愁》案例

《乡愁》教学案例渭源县黎家湾中学李君平一、教学课题余光中《乡愁》(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二、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之一。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

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

(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教学难点: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搜索图片或视频,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课前诵读全诗,感悟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入: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学生回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回答: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回答: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学生回答: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幻灯片展示有关乡愁的诗句)2、引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诗两首《乡愁》一、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以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意象,领会象征含义,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本诗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感情基调。

三、学情分析学生成绩参加不齐,学生养成教育不好,班内学生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没有好的养成习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主动学习,上课搞小动作,开小差,不认真听讲,自制力差。

课前不爱预习课文,上课时能听的多少就听多少,思维不积极,没有把新旧知识积累窜连起来,使新旧知识相脱节,课后不复习,成绩不够理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台湾歌手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

(播放歌曲,学生倾听)教师:这首歌唱的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渴望自己能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歌里带着淡淡的哀愁,这就是乡愁。

是啊,那些长年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与作品介绍(播放课件)三、倾听诗歌,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

(播放课件里的朗读录音)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3、划分诗的节奏。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那现在乡愁/是一旁/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教师说明: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外在体现,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把握好语速、语调、重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案
二、走进诗歌
环节一:学生介绍作者,其他同学补充余光中背景资料:
投影: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从而有人评论他为“乡愁诗人”。《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老师朗读提示:第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第三节,“啊”读作轻声,相当于“呵”,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第四节,音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一字一顿。
学生总结: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4)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请学生自由配乐仿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重音,调整朗读的语速和语调。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者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的深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找出现代诗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和联想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比较来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方法
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乡愁》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韵:倾听乡愁
播放朗读视频,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边听边做标记
让学生带着任务聆听,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
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评价. 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地方要重读?为什么这些地方要重读呢?
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第二韵:美读乡愁。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教师范读,师生共读。
学习者分析
处于这个学段的学生接触的现代诗歌不多,朗读能力比较薄弱,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2、体会诗歌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乡愁"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的艺术构思.
(教师板书)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加深、升华的。(板书)
3、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多媒体展示诗歌)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深情导入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有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乡愁》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精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3、学习经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宗旨。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的浏览并不是重点。

所以初中生对于古代诗了解较少,希望经过这首诗让初中先生掌握必然的古代诗赏读技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经过朗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2、能经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宗旨。

四、教学工夫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第1张:《我是歌手》中,音乐诗人李健在《月光》中唱到:不管走到任何的地方\都别忘了故乡第2张: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神韵。

(出示《乡愁》课题),然后出示《乡愁》朗诵第3张:那么,余光中诗歌怎样的作家,哪位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出示作家身影。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本籍福建永春。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分,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浏览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

第4张:朗读师:从《乡愁》标题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甚么感情?生:怀念家乡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甚么?生:忧郁深沉师:经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该当是甚么样呢?生:稍慢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该当是稍慢且舒缓。

师:第一、二大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

第三大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丢失。

第四大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怀念,荡气回肠。

教师配乐朗读。

先生:女生读,男生读。

教师带领全班一同读。

第5张:在刚才的朗读中,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内容该当有所了解了,请同学们说说:1、全诗是按照甚么按次结构全篇的? (在文中找出根据)小时分---长大后---后来----如今(人生的四个阶段)诗人以工夫的变化来组诗,四个工夫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全部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毕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
设计理念: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A、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

先听老师范读一遍。

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

〔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B、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C、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D、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E、全班齐读。

F、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A、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D、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

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二、三、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

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

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A、指名朗读本诗。

〔朗读提示: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
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B、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

师生共同点评。

C、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A、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B、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自由发挥)
四、归纳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

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延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分裂祖国,大家答应不答应?(生:不答应!)对,坚决不能答应!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

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一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小时侯(少年)邮票(小)——母子深情
长大后(青年)船票(窄)——夫妻恩爱
后来(中年)坟墓(矮)——生死悲痛
现在(老年)海峡(浅)——思乡哀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