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史话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岳英杰

政治号角,宣讲主流文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纪录片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在这种方针政策下拍摄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提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

着新的发展和影响。纪录片走向大众传

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

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

长江》、《望长城》等。这些纪录片篇幅

宏伟,气势浩荡,内容丰富,深深地吸

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

响。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1983

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

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引起

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

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

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增设

了“节目主持人”;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

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

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

茶馆,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

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

破的标志,理论界一致公认《望长城》

在纪录片语言、题材、风格、视角、叙

述方式等诸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形成了

中国纪录片发展中的一道分水岭。《望

长城》让中国纪录片创作者找到“解放”

的感觉。中国纪录片从此进入成熟时

期。

央集权制度,此环境下,国家政权可以干预社会事务,国家意志万能、国家干预社会的一切活动,这就使得中国的公共领域难以萌发。

此时公共领域销蚀殆尽的另一个原因,是有学者提到的政策失误。建国后照搬苏联的一系列公有化的措施、并且紧随其后的文革,都使得中国的私人领域接近完全消失。报刊已经完全是政治的附庸。诸如此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整篇幅全是报道政治需要,报道阶级斗争,报道革命形势。

重构时期(改革开放至今:报刊对公共领域的积极重构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重构。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权力还之于社会,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利益都得到保障。现代集权的国家体制肯定也会转型,变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报刊采取了

积极的态度来重构公共领域。这种积极

构建是通过刊发时政新闻、刊登时事评

论来实现的。各类报刊结合自身特点以

不同形式,给公众民意和多元意见的表达提供机会。如报刊开设的小言论、读者来信、专题讨论等,广受读者欢迎,

并且日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中,还不乏对建构中国公共领域起到很强推动作用的作品,如《南方周末》以及一些报刊的电子版,这些报纸敢于针砭时弊、反映现实、表达民意。这些“公共空间”对“公共领域”的生

成大有裨益。

结语

公共领域在中国的产生、发展、销

蚀与重构离不开报纸的发展,同时,公

共领域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又生动地反映着一部中国近现代史。随着中国社会民主制度的完善和报纸等媒体的发展,中国的公共领域必将进入“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春天。

注释:

①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

域的构建》,《新闻大学》,2003年第1期

②杨海平:《清末有限政治自由与中

国早期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新闻界》, 2005年第5期

③李倬宇钱培荣:《晚清报刊的发展历程》,《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

④刘斌:《公共领域与1895~1910年

报业》,《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⑤叶再春:《论〈新青年〉的公共领域

图景》,《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⑥黄钦:《解读新记〈大公报〉之传媒

公共领域建构》,《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青年记者·2010年9月中94

传媒史话

走下神坛,偏爱边缘文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民主进程的加快与社会透明度的提高,相对宽松的思想气氛容忍了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浮出水面。体现在纪录片中就是出现了边缘纪录片创作。边缘纪录片创作更多的是从人文的角度,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礼赞,对人类和社会无限的关照。它把镜头对准中国社会体制之外的边缘人,倾听他们的隐秘心声与情感陈述,反映他们的生活、思想和生存状况。边缘纪录片是对主流声音的一种补充,填补纪录片在当今边缘人生活记录的空白,为我们的文化类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吴文光的《流浪北京》和《四海为家》、蒋越的《彼岸》等。

《流浪北京》作为新纪录片的代表。无论是从选题上还是拍摄手法上都实现了突破,打破了以往纪录片画面加解说的传统模式,大量使用了同期声、长镜头等拍摄手法,给人以一种质朴的视觉感受。③吴文光把摄像机对准了五位流浪艺术家在北京的生活,摄像机,客观冷静的存在,不带一丝感情,只是忠实地记录下眼前的一切。张夏品癫狂的状态、污秽无序的话语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真实,是《流浪北京》取胜的法宝之一。同时,影片的整个色调都是灰暗的、阴沉的。在家中,只有晕暗灯光,在室外,也只是一个角落。没有什么光线应用,也没有什么明暗交错,只是在昏暗中默默记录着北漂们的心酸与惆

怅。该片先后参加了

多个国际电影节,是

中国第一次用摄像机

去记录流浪艺术家这

一群体。

《彼岸》与《流

浪北京》是同一时期

创作的独立纪录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