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统计年鉴 2-9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16年)_
2017年统计年鉴 附录2-1 国土面积和人口(2016年)_
54.9
6690
0.41
122
35.7
8267
1.19
237
30.1
6060
-0.21
206
4.2
1702
0.46
505
31.3
3795
-0.10
124
1709.8
14434
0.17
9
50.6
4644
-0.01
93
78.5
7951
1.57
103
60.4
4500
-0.33
78
பைடு நூலகம்
24.4
6564
0.78
271
26112 8028 855
12699 1780 5125 676 3119 303 5289
19320 10332
561 2120 6886 9270
1.18 0.54 0.56 1.85 1.08 1.35 1.57 1.15 1.14 1.15 1.97 -0.11 1.43 0.45 1.41 1.50 1.68 0.92 2.00 1.56 1.30 1.12 0.30 1.07
13432.5 960.0 0.1 … 14.8 0.6 18.1 298.0 191.1 174.5 2.2 37.8 272.5 10.0 23.7 33.1 156.4 67.7 79.6 30.0 0.1 6.6 51.3 33.1
744214 137867
735 61
16295 42
1576 132417
100.2
9569
2.02
96
92.4
18599
2.62
204
2017年统计年鉴 2-11 分地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2016年)_
本表是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37‰。 单位:人
地区 全国
人口数
合计 1158019
男 593087
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
女 564932
小计 942716
男 482318
女 460399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18132 13046 62750 30910 21136
9324 6961 32082 15909 10675
8808 6085 30668 15002 10461
9455 8877 55837 25804 14779
4880 4475 28693 13372 7614
4575 4402 27144 12431 7165
3641
50311 59496 36161
6493
25654 30832 18866
3463
24657 28664 17294
3030
25560 69457 29915 40141
2789
12992 34682 15438 20285
1410
12568 34775 14476 19855
1380
19522 59453 26176 35181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36668 22945 31874
18503 11665 16104
18165 11280 15770
31115 18604 28037
15742 9559
14289
15373 9045
13748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浙江统计年鉴2017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各市县总户数和总人口数(2016年底)
1730496 434787 245828 188959 191390 187389 333748 241452 341730
1310823 546288 306211 240077 216251 316981 231303
2219212 1080285
370285 324952 385048 223717 541122 374088 2446229 483426 319325 164101 174150 207686 109741 343976 395725 424580 306945 1316030 431841 220717 211124 177916 185441 205598 315234 480492 351594 192321 159273
嘉兴市 市辖区 南湖区 秀洲区 嘉善县 海盐县 海宁市 平湖市 桐乡市
湖州市 市辖区 吴兴区 南浔区 德清县 长兴县 安吉县
绍兴市 市辖区 越城区 柯桥区 上虞区 新昌县 诸暨市 嵊州市
金华市 市辖区 婺城区 金东区 武义县 浦江县 磐安县 兰溪市 义乌市 东阳市 永康市
衢州市 市辖区 柯城区 衢江区 常山县 开化县 龙游县 江山市
合计 杭州市
市辖区 上城区 下城区 江干区 拱墅区 西湖区 滨江区 萧山区 余杭区 富阳区
桐庐县 淳安县 建德市 临安市 宁波市 市辖区
海曙区 江北区 北仑区 镇海区 鄞州区 奉化区 象山县 宁海县 余姚市 慈溪市 温州市 市辖区 鹿城区 龙湾区 瓯海区 洞头区 永嘉县 平阳县 苍南县 文成县 泰顺县 瑞安市 乐清市
3521175 883812 497833 385979 389121 380260 681656 493572 692754
2648446 1111151
2017年深圳市社会性别统计报告
2017年深圳市社会性别统计报告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性别平等促进办公室二〇一九年八月I1人口特征人口规模与性别比2017年,深圳市常住人口1252.83万人,其中男性678.1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54.13%;女性574.6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5.87%,常住人口性别比1为118.00。
2017年,深圳市各区(新区)常住人口及其性别比情况如下:表12017年深圳市各区(新区)常住人口及其性别比情况常住人口(万人) 男性人数(万人)女性人数(万人)常住人口性别比(女=100)福田区156.12 82.64 73.48 112.47罗湖区102.72 53.87 48.85 110.28盐田区23.72 12.98 10.74 120.86南山区142.46 73.50 68.96 106.58宝安区314.90 172.52 142.38 121.17龙岗区227.89 121.10 106.79 113.40龙华区160.37 94.07 66.30 141.89坪山区42.80 21.60 21.20 101.89光明区59.68 33.66 26.01 129.41大鹏新区14.61 8.10 6.50 124.622017年,深圳市户籍人口449.86万人,其中男性227.85万人,女性222.01万人(占比49.35%),户籍人口性别比为102.63。
1指报告期末,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下同。
2017年,深圳市各区(新区)户籍人口及其性别比情况如下:表22017年深圳市各区户籍人口及其性别比情况户籍人(万人)男性人数(万人)女性人数(万人)户籍人口性别比(女=100)福田区109.03 53.86 55.17 97.63罗湖区64.14 31.82 32.32 98.45盐田区7.82 3.90 3.92 99.48南山区93.89 49.36 44.53 110.85宝安区56.63 28.77 27.86 103.27龙岗区69.03 34.90 34.13 102.27龙华区30.93 15.81 15.12 104.56坪山区 6.85 3.51 3.34 105.09光明区7.42 3.74 3.68 101.63大鹏新区 4.12 2.18 1.94 108.252017年,深圳市户籍迁入人口中男性16.29万人,女性19.44万人,户籍迁入人口性别比为83.79。
2017年中国人口数量统计
2017年中国人口数量统计我们国家的人口总数一直都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那么中国2017年人口到底有多少呢?以下是店铺整理了2017年中国人口数量,一起来了解吧。
2017年中国人口数量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比上年提高0.9个千分点。
对于广大单身一族来说,这些数据中可能蕴藏了一个重大利好!“单身”人数又减少了上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性别结构看,截至2016年年底,男性人口70815万人,女性人口6745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以女性为100)。
将男性人口数减去女性人口数,会得到3359万的差值,如果假定每一对男女都会结为夫妻,那么这3359万人就会成为当之无愧的“单身”。
而在网上,“3000万单身”时不时就会成为热门词。
不过好消息是,与2015年(3366万)相比,2016年的男女人口差距略微缩小了7万;男女性别比也从105.02降至104.97。
小编梳理往年数据发现,自2010年以来,男女人口差距已连续6年缩小,而男女性别比则是连续7年降低。
仅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单身”的数量在减少,每年都有几万单身汉顺利脱单。
不过,2016年的变化与全面二孩政策的关系有多大呢?此前,各方曾预测,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后,将会出现一个生育堆积集中释放的高峰,预想增加的人口数量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
但一财网指出,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全面两孩第一年的实施效果并不乐观。
预想中增加数百万出生人口的情景并没有出现,仅比2015年1655万出生人口总量增加了131万人。
从此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尚无法确定去年出生人口中二孩的数量到底是多少。
但是根据此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出生人口动态监测课题组的预测,去年出生人口中二孩的数量有可能超过一孩,出生人口数量将超过1800万。
2017年人口剩男胜女分析报告
2017年人口剩男胜女分析报告2017年12月目录一、性别失衡现状:男性绝对过剩 (4)1、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高位运行 (4)(1)总体情况 (4)(2)分地区情况分析 (5)2、男女适婚人口数量比较:男多女少 (8)二、适婚年龄性别预测分析:男性>女性 (9)1、同龄男女:男性数量绝对多 (10)(1)20—49岁总体情况分析 (10)(2)分年龄段比较 (10)(3)城乡差异比较 (12)2、传统“男大女小”:男性数量仍溢出 (13)(1)25—34岁男性和20—29岁女性比较 (14)(2)25—39岁男性和20—34岁女性比较 (15)3、“女大男小”:缓解男性数量的绝对过剩 (16)(1)20—29岁男性和25—34岁女性比较 (17)(2)20—34岁男性和25—39岁女性比较 (18)三、“剩女”不剩,“胜女”“待嫁而沽” (19)1、潜在“胜女”数量预测 (20)2、“胜女”难嫁的原因分析 (21)四、社会焦点“不重剩男重剩女” (23)1、对性(别)的窥探是人类的本能 (24)2、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落伍社会观念的冲突 (25)(1)女性受教育程度改善 (25)(2)社会思想落伍 (26)3、媒体的推波助澜 (27)近30年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男多女少)持续高位运行,性别比长期失衡的恶果正逐渐显现,但尚未引起社会足够关注。
一方面,根据预测,2025年前后将有2000万到4000万男性将因无妻可娶而被动单身;另一方面,随着观念逐步解放、收入和社会地位提高,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主动单身。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虽然有关部门下大力气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但十几年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于正常值。
分地区来看,我国新生儿的性别失衡现象在两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间非但没有扭转,反倒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适婚年龄人口“男多女少”。
从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的人口数量比较、城乡差异比较等各个角度分析,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男性人口数量过多都是不争事实。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
年鉴内容分为八部分:综合数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2008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综合数据1-1 各地区人口数1-2 按性别分人口数1-3 按城乡分人口数1-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5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6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1-7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8 全国历年人口密度1-9 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1-10 分城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1 分产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3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年末登记数)1-14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6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7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8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9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0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国有单位) 1-21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城镇集体单位)1-22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其他单位) 1-23 分行业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4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1-25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1-26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1-27 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1-28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1-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第二部分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2-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4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5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6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7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8 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9 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0 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2 各地区城市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3 各地区镇的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4 各地区乡村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5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6 各地区城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7 各地区镇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8 各地区乡村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9 各地区家庭户类别2-20 各地区城市家庭户类别2-21 各地区镇家庭户类别2-22 各地区乡村家庭户类别2-23 全国家庭户人数和户主的年龄、性别构成 2-24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5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6 各地区镇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7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2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2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3 全国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4 全国镇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5 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6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7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8 各地区镇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9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40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1 全国城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2 全国镇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3 全国乡村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4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5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6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7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8 各地区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4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2 各地区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3 各地区城市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4 各地区镇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5 各地区乡村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7 全国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8 全国镇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9 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第三部分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3-1 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 分地区全国男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 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6 按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7 按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8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9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0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2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3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4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6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18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20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1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2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2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4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5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6 城镇男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7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2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0 按户口性质、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1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2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3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5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3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7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40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2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3-4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第四部分 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 4-1 各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4-2 各地区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数4-3 各地区分行业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第五部分 2007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5-1 各地区总户数、总人口5-2 各地区市总户数、总人口5-3 各地区县总户数、总人口5-4 各地区镇总户数、总人口5-5 各地区非农业、农业人口5-6 各地区市非农业、农业人口5-7 各地区县非农业、农业人口5-8 各地区镇非农业、农业人口5-9 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5-10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第六部分 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 6-1 各地区分孩次计划生育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2 各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领证情况及避孕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3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6-4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6-5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6-6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与上年同期对比 6-7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的例数6-8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例数与上年同期对比第七部分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1 年中人口数7-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7-3 人口年龄构成7-4 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7-5 全部就业人数7-6 全部女性就业人数7-7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7-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7-9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7-10 失业人数7-11 制造业平均工资7-12 消费价格指数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3 人口主要指标7-14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5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6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17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8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9 非农行业工人日工资率 7-20 非农行业管理人员月工资率 7-2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2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23 消费价格指数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24 人口主要指标?7-2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6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7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28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29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30 非农行业平均工资7-3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3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33 消费价格指数四、台湾省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34 台湾省面积及人口主要指标 7-3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36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7-37 非农行业工人月工资率 7-38 非农行业月工作小时7-39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7-40 消费价格指数第八部分 2007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高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4)班班主任。
2017年全国人口男女性别比例数据分析
2017年全国人口男女性别比例数据分析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男性人口71137万人,女性人口67871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26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1(以女性为100)。
目前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已连续12年下跌。
人口性别比正在持续下降
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
2017年男性人口71137万人,女性人口67871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26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1(以女性为100)。
据悉,自2006年以来,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状况逐年缓解,总人口男女比例已连续12年下跌。
男女人口数量差从2006年的4008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3266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人口性别比正在持续下降,同时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在下降。
据悉,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09年以来实现了连续第七次下降,从119.45降至2015年的113.51。
在正常的自然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应介于103和107之间。
我国已经远远超出这一数据。
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波及人口最多的国家。
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到2030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
为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中国出台了多项整治政策,并加强宣传,但是在人口性别比实现自然平衡的道路上,中国还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