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体味法、知人论世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运用多媒体课件一课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先以李清照名字由来和《香菱学诗》片段导入,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之后正式的文本解读分为五步品美,即“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异同现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将引导学生感受边塞风光的独特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唐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边塞诗这一题材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有一定的掌握,但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能够理解边塞风光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3.能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4.能够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拓宽知识面。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边塞风光。

3.讨论法:教师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补充法:教师补充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知识面。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展示诗文内容、边塞风光图片和历史背景。

2.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边塞诗的意境。

然后简要介绍诗文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课《使至塞上》。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文,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诗中的边塞风光有什么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大漠落日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感受引入课题。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背景简介1.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堂学习研讨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理解诗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学习并掌握“使至塞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经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描绘诗歌中的边塞景象,感受诗歌的壮丽意境。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学生对唐朝边塞诗的了解,如《《静夜思》、《出塞》等,引导学生进入唐代边塞诗的氛围。

2. 介绍作者王维,强调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强调韵律。

2. 提问学生对诗歌初步的理解,如诗歌的主题、情感基调等。

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歌的每一句,理解其含义,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等。

2. 讨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描绘出画面,感受边塞的壮丽与孤独。

3.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复杂情感。

四、深度探讨1. 讨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出的身世之感。

2. 探讨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如何通过描绘边塞景色来抒发个人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比较《《使至塞上》与其他边塞诗,如《《出塞》、《凉州词》等,分析其异同。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

2. 阅读王维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唐诗他们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古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背景、诗人境遇、诗歌内容等多角度分析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载体,旨在让学生感受边塞诗的壮美意境,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本案例将以此为目标,探讨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开展《使至塞上》的教学活动。
3.情感分析:探讨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4.艺术特色:讲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如雄浑、壮美、激昂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诗歌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整理出讨论成果,准备向全班分享。
4.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描绘诗中的画面,使他们在创作中感受诗歌的美。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1.诗中的“边塞”指的是哪里?它有哪些特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使至塞上》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王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将士的豪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重点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案例展示了王维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
-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如何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边塞风光,理解其以景寓情的手法。
-在主题思想理解方面,通过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王维如何在边塞诗中融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抽象意境,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意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古诗知识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7.应用拓展: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边塞文化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本节课主要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包括以下内容: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教案_1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教案_1

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诵读赏析,领略诗意。

2.联想想象,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写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1.欣赏歌曲引入情景交融写法。

古往今来情有多种,使人荡气回肠的绝不但仅是爱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即使低吟也动人的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借助网络等工具先学一步,了解与这首词相关的诗人介绍、背景等,现在就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王维。

二、放声朗读,读出诗韵“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敲门砖”,读准字音,是朗读的第一步。

一读:读准字音齐读并简评思考:读好一首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些什么?还要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二读:读出诗韵1.范读、朗读指导:(1)比较不同:哪些字读得慢一些,哪些又读得稍快一点呢?(2)朗读指导: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仄短平长,依字行腔。

(平声一般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仄声一般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

诗的韵脚读得慢、长。

2.自由练习朗读: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读出诗味3.指名读并评价:谁想试试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4.齐读,再次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三、用心品读,读出诗情(一)合作探究:品题。

情感是诗词的生命,朗读的最高境界是以声传情,想做到这个点,必须要理解诗歌,PPT出示:请大家再读诗歌,品味诗题,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做汇报交流: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诗中分别有哪些表现(使、至、塞上对应诗中哪些词句)明确:题目四个字简洁叙事,和诗句息息相关,高度概括诗歌内容。

好的诗歌题目犹如诗歌的眼睛,注重诗歌题目,是迈好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二)个性解读:悟诗赏析诗词要放飞心灵,善于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中品读、体悟,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下面就请大家调动你的感官,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利用联想和想象,细细品味,看看你能透过这短短的40个字,看到什么样的景色,听到哪些声音、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赴边疆慰问将士的途中所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心边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主旨。

2.难点:学生能够鉴赏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法: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感受诗的美妙之处。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的内容、诗人的背景、诗的意境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辅导资料,以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边疆有什么印象?然后引入今天的课程,使学生对边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使至塞上》奠定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使至塞上》的诗句,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诗歌韵律美。

2.通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美。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美。

教学难点:品读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点拨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品析法、思考探究法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跟随他进行一场边塞之旅。

二、诵读诗歌——领略音韵美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 学生个人展示读。

3. 全班配乐齐读。

三、通读诗歌——体味情感美请同学们通读诗歌,静静思考,细细品味: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2.你从(字词/意象/诗句等)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首联:出使所图、所至首联平铺直叙,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地点。

“过居延”与诗题“至塞上”相照应,写出了出使所图、所至。

“单车”一辆车,随从不多,轻车简从,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过居延”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单、孤寂、悲凉之感。

颔联:出使所感颔联“征蓬”是诗人自比,给人漂泊之感。

“归雁”与诗人处境形成对比,更添失意情绪。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心的孤寂、激愤、抑郁、忧伤、落寞。

颈联:出使所见如果说前两联诗人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的话,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开阔,在这壮观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豁达、超然的心境。

这几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副雄浑壮阔边塞奇景,构成了雄浑壮阔的意象,眼前的奇景让诗人渐渐融入了这大自然之中,看到壮阔大漠、劲拔孤烟、执着地长河以及浑圆的落日,心中慢慢地衍生出一种力量,漂泊、失意、孤单、落寞仿佛都消散了,进而转化成不尽的豪迈气概。

尾联:出使所闻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记汉威德而还。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8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对壮美边疆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世界。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播放草原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疆的壮美。

(2)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的情感。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对古代边塞生活的了解较少,可能会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豁达情怀。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讲授法:通过讲授介绍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探究法:通过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古代边塞风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5.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诗歌的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和荒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1)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1)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二首诗。

这个单元主要选取的是唐代著名的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使至塞上》是王维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描绘了他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基础知识,但对于律诗的结构和韵律可能还不够熟悉。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核心素养(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和朗诵《使至塞上》,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律诗的语言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使至塞上》的意象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鼓励他们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词。

(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介绍《使至塞上》的背景和王维的生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历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使至塞上》的意象和情感。

掌握律诗的语言特点。

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唐代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使至塞上》中的哲理意味。

律诗的韵律和结构的掌握。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一)朗诵法:通过反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讲解法:教师对《使至塞上》的背景、意象和情感进行详细的讲解。

(三)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使至塞上》的主题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练习法: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大漠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沙漠的雄伟和壮美。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沙漠的古诗。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其次,诗歌的韵律和格式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尽管我通过朗诵和讲解尝试让学生掌握五言律诗的特点,但实际操作中,学生们在创作自己的诗句时仍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考虑在以后的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熟悉和掌握这些技巧。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活动进行得相当热烈,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我观察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还不够自信,这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
-意象的运用: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描绘边塞风光。
2.教学难点
-情感分析与体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教师通过具体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
-诗歌韵律与格式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五言律诗的韵律和格式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韵律、意象与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五言诗,运用课堂所学的意象和韵律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使至塞上》是王维以边塞为题材的五言律诗。它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悟,以及边塞风光的描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细读《使至塞上》,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具体诗句,理解王维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壮阔的边塞景色相结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上《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古诗学习中,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已初步具备了诵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和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他们虽能结合文下注释可以初步读懂诗歌内容,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在细读深品的具体方法和深刻体验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方面还需教师引导。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加之学生以前学过关于王维的其他诗作,对作者也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学习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2.在诵读、赏析中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开阔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诵读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品味王维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兴趣1、观看经典咏流传《使至塞上》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视频中唱的《使至塞上》,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2、借助视频了解作者二、反复诵读诗味浓1、观看朗读视频2、自由朗读3、老师范读师明确: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

4、个人展示5、全班齐读三、静思细品入佳境(一)主问题巧切入读诗有技巧,品诗有方法,仅仅掌握技巧还不够,要想读好一首诗,我们还需要进入这首诗中,细细品读,反复咀嚼。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你从()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二)学生自读品味、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1.一字入手渐深入预设:从“单”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

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大员,王维怎么连点排场都没有,却“单车"出行呢?结合注释明确:作者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课获奖教案_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边塞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意象美。

2.抓画面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情感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以读促悟,熟读成诵,品味诗词意象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边塞诗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其中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式导入:诗言志,歌咏言。

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翻开那些古老的诗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在这当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些经典的诗词流传至今,传承的绝不仅仅只是诗词和文字,还有当中所蕴涵的精神。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间的维度,来和王维一起出使边塞。

二、初读诗文,余音绕梁。

(一)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文,读准字音,停顿得当。

(二)听范读,请两位同学站起来试读诗文。

生1 生2(三)同学们再次体会韵律,尝试朗诵。

提问一名同学试读。

生3(四)全班齐诵。

过度:大唐的边塞,与其说是征战的沙场,不如说是诗意的原野。

诗人们来到这大漠戈壁,看到的是边关冷月,想起的是龙城飞将,吟诵的是万里长城,怀抱的是家国情深。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教案_2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教案_2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选自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希望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2、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马上就要迎接中考了,学习有一定侧重点,对于中考必考的内容肯定会更重视,所以对诗歌学习的背诵理解应该问题不大,但是他们对作者的了解可能比较少,所以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对诗歌中蕴含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人生观的树立。

三、教法学法:朗读---鉴赏---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小组合作、组间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塞外风光图片导入设计意图:直观感受塞外风光,便于学生对边塞诗的把握。

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水平,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朗读指导:录音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设计意图: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读中感受诗的意思。

4、理解诗意:采用小组交流,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

5、把握内容: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设计意图:按照律诗的四联设计了以下问题,以便于学生对整首诗的把握。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愤懑)(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名句赏析: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一篇兼有记叙、描写、抒情的优美诗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记叙出行到描绘景色,层层铺叙,突现了塞外风光的壮丽,描绘出单车劳军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幽微难言的感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炼字精到,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运用比喻,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教学设计思想】中国文人往往是“诗书画三绝”,苏轼曾评价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王维的诗更应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加以赏析。

本节课,我从分析王维诗歌写景的意境入手,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大漠风光,又让学生品味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及时性优势,从颜色、线条等角度领略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之美,当然,作者在这首诗中传达的压抑愤懑之情也不容忽视。

同时,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吟诵中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必经之路。

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而这首诗的名句恰恰又是写景的典范。

【媒体设计思路】这首诗的内容极为适合多媒体教学,二者的直观性、形象性是相通的,尤其侧重讲授诗歌的景色描写和遣词炼句(“直、圆”)。

总体说来,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课件具体化、直观化,增加信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素材,达到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争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吟诵(诵读)诗词,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品味赏析,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畅、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掌握吟诵技巧,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吟诵、品味赏析诗句,体味诗词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及其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昨晚很晚也睡不着,于是起来重读了王维的诗歌,我发现,在王维的诗歌中徜徉,和他一起看大漠孤烟,听汩汩清泉,赏明明如月……读王维的诗,特别强烈的感受就是,其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美不胜收的……诗中的那些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烟岚,都在契合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而让人于其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且是一种宇宙、人生、生命的哲理,是一种哲理化的禅悦的诗性情感。

其实,我们最美好的阅读就是从诗开始的,阅读一首首唐诗宋词,我们在尘世中漂浮着的心便慢慢静了下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欣赏一首王维的作品《使至塞上》。

二、认识作者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擅长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曾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三、诵读寻迹1、集体诵读《使至塞上》2、诵读指导,标出平仄,明确节奏,教师范读。

(“—”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国”“直”属古入声字,属仄声字)3、诵读《使至塞上》,体会诗歌内容(1)小组读:小组合作,根据诗歌内容和吟诵原则,进行个性化诵读。

(2)个人读:分别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诵读《使至塞上》。

(3)集体再读:请全班同学有节奏地齐读《使至塞上》。

思考:①这首诗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的?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②诗歌题目是《使至塞上》,那么究竟“使至”哪些地方?请找出诗中所涉及到的地名。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抵达目的地了吗?(这只是写诗人在赴边途中的所见所感)四、品析寻情1、诗中哪个词交代了诗人出使的目的?(“问边”)追问:诗人为什么要去“问边”?(补充介绍写作背景)PPT链接: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

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犒赏三军,察访军情,并留作军队判官。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主要写出塞时所看到的沿途景色。

2、诗人是如何去“问边”的呢?(明确:诗人“单车”出行,也就是只有一辆车,轻车简从。

)3、老师上网查询了一下,发现“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中纪委或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出的官员,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员。

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人员,王维怎么连一点排场都没有,只是“单车”出行呢?从首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我们看到了王维心中的孤独落寞,抑郁不得志的苦闷。

)教师引领,吟诵首联。

4、在首联中,我们看到了王维心中的孤独落寞,还有几许苦闷、不得志的牢骚。

其实这种情感在诗中的其他诗句中也有所体现,谁发现了?(明确:“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教师引导:知道“蓬”是什么吗?我们来看蓬草是一种怎样的草?PPT链接蓬的介绍,指名读。

“蓬”,草名,外呈圆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枯后往往于近根处被风折断。

又称“飞蓬”“飘蓬”“转蓬”“孤蓬”。

引导:此时的王维和“蓬”有怎样的相似之处?(王维离开家乡,远赴塞外,就像蓬草断根,飞向远方。

)他们都是漂泊无依。

所以,在古诗文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就像李白的《送友人》所写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本诗中,以“征蓬”喻万里行程。

写“归雁”,我们知道,冬天大雁南飞,可是诗人是去西北边塞,此时看到大雁北归,应该是什么季节?所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应该是春天。

在一派春光中,大雁北归旧巢育雏,适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引领,吟诵颔联。

5、诗人在尾联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引导:燕然是什么意思?(燕然是山名,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这里涉及一个典故。

PPT链接: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大将窦宪率兵大败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纪汉威德而还。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

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军。

(明确:崔希逸率大军战胜吐蕃,就像大将窦宪大败匈奴一样,这是一种胜利的自豪喜悦感。

)教师引领,吟诵尾联。

五、悟意寻美1、宋朝的苏轼曾赞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诗人在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描绘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图。

那么这幅图究竟美在哪里呢?请小组合作探究,寻找其中的美。

这幅图画具有美,具体表现在:。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这幅图画具有构图美,具体表现在: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然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次,这幅图画具有线条美,具体表现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数笔,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就像一幅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幅图画具有色彩美,具体表现在: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我到过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旅游,问过当地人,没有一丝风的时候,“烟”能“直”吗?他们说,“烟”在“大漠”里不可能是直的。

那么)为什么诗人(偏偏)说“孤烟”是“直”的?落日是圆的?这里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大漠的“大”与“个人的渺小”形成对比,“长河”的“长”与“人生的短暂”形成对比,孤烟向上的走向,一直向天空,隐含着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信息。

大自然如此浩大,而个人却如此渺小,人不应该自惭形秽,应该保持乐观,努力有所作为。

在大漠、长河的背景下,落日本应该是一“点”,诗人却用了“圆”字,借此表达“我”虽然被排挤,但我该做我自己,内心要像落日一样满满当当的。

总而言之,在宏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人应该对大自然持有敬畏之心,人生虽短,但无论处境的顺逆,我们的内心都要圆满,要乐观面对,要有幸福感。

这两句诗其实道出了“人之所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诸多深意。

PPT链接:《红楼梦》中香菱对此诗的评价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说的这段话可算是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六、大美善吟:师生一起吟诵《使至塞上》。

七、课堂总结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

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描绘出边塞的自然风光,表现出边塞那空旷、高远、雄浑和静穆之美,这对于奉使赴边的诗人,面对着这样的环境中,此时此刻远离国家能不产生孤独、凄凉之感吗?能不产生对边疆将士们的崇敬吗?能不产生保家卫国的情怀吗?是的,这一切都会油然而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