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2.发病特点: 温热类――发病急,来势凶猛,变化快,易伤 阴液(如春温)
湿热类――发病缓慢,传变慢,变化少,病情 緾绵难解,多留恋卫气分
3.辨证特点: 温热类――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实到虚 ――多以卫气营血辨证为辨证纲领
湿热类――多在卫气分,很少到营血分――多 以三焦辨证为辨证纲领
4.症候特点: 温热类: 总的特点――热势宣扬,口渴、苔黄甚至焦 黑,脉洪滑数
①伤寒论⑥首先提出了温病的症状及与伤寒的辨证 要点。 ②六经辨证纲领对后世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有着 指导作用。 ③伤寒方为温病方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⑵温病学说是伤寒论继续发展的结果。
3.病机、辨证、治则上的联系:
⑴从病变发生和发展上看: 发病初期都不同程度的具有表证,病邪入 里,都见里热。
伤寒固多伤阳,也同样可伤阴;温病多伤 阴,但也不是绝对不伤阳
(3)季节性:温病的发生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 着密切的关系。
如:风温――多发生在温暖的春季
暑温――多发生在炎热的夏季 暑湿、湿温――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长夏
秋燥――多发生在干燥的秋季
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还可对人体 发生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反应性的差异。如: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 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变以上焦为主。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 易导致湿热病邪侵犯脾胃,病变以中焦为主。 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 于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病邪产生、传播和对 人体机能影响的结果。
二是温病的传染程度强弱差异很大,有的具 有强烈的传染性,有的则传染性较小; 三是温病虽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但也并不 是所有传染病都属于温病范围,如狂犬病、破 伤风等传染病因不具有“温热”的特征,故不 属温病范围。

温病学-2 温病的概念

温病学-2 温病的概念

(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特异性: 一是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 二是有别于伤寒、中风等风寒性质外感病
的病因。
(二) 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 在人群中传播。
有几点需要明确:
一是温病的传染是指大多数 病种而言,也有少数温病并不具 有传染性;
二是温病的传染程度强弱差 异很大;
温病的传染性与传染病的关系。
1、中医: 四时温病 2、西医:多种急性传染病
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少数非感染性急性发热性疾病 注意:温病范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二)温病的命名
1、根据发病季节命名 2、根据四时主气命名 3、根据临床特点命名 4、根据初起证侯特点命名
四、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因性质是否兼湿,分为 温热与湿热两类。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 大 头瘟、烂喉痧、暑热疫等
后期既可燥化伤阴,出现腑
实、营、血分以清热救阴为大法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 特点分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 为主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 重为特点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
邪引起的都可称为伤寒。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急性热病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
引起的外感热病
(2)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 有别于狭义伤寒
隶属关系:温病包括在广义伤寒范围之内。 平列关系:它与狭义伤寒,则是外感病中两类 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
2、温病与狭义伤寒的证治区别
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于不同季节 气候变化对病邪产生、传播和对人体机能影响 的结果。

温病概论汇总课件

温病概论汇总课件

避免外感邪气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外感风 寒、暑湿等邪气。
接种疫苗
按照国家规定接种相关疫苗,预防传染病的 发生。
调护方法指导
中药调理
根据个体体质差异,选用适 当的中药进行调理,如养阴
清热、祛湿解毒等。
1
食疗保健
通过食疗保健,如食用具有 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作用的 食物,以辅助治疗和康复。
针灸推拿
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密切相 关,如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干燥。
季节性: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温、风温等。
特点 传染性:温病具有传染性,易于流行。
温病分类方法
按病证性质分类
将温病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两大类。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 、春温、暑温、秋燥等;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
按发病季节分类
忽视中医药治疗。中医 药在温病防治方面具有 独特优势,应根据个体 情况选用合适的中医药 治疗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不良生活习惯,以免降 低机体免疫力。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 期开窗通风,有助于降 低病毒传播风险。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
关键知识点总结
温病基本概念
明确温病定义、分类及发病特点。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各类温病典型症状分析
01
02
03
04
风热感冒
发热、恶风、头痛、咳嗽 、咽痛、口渴、苔薄黄、 脉浮数。
暑湿感冒
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 重如裹、胸闷脘痞、口黏 不渴、苔薄白腻或黄腻、 脉濡数。
湿热痢疾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脉滑数。
温毒发斑
高热、烦躁、口渴、斑疹 外发、色泽鲜红或深红、 舌红绛、苔黄燥或黑苔、 脉洪数。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温病学讲义PPT课件
第19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诊断依据】 •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见:皮肤黏膜瘀点、
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 克氏征阳性等 •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证候。
第20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第30页/共43页
第十一章 伏暑
• 【诊断依据】 •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者,
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 舌绛少苔,甚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表 证。 •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 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 3、热燔气营(血) • (1)气营(血)两燔:P129 • (2)热盛动血:P130 • (3)热与血结:P130 • 4、热盛动风:P131 • 5、邪陷正衰:P132 • (1)热闭心包:P132 • (2)内闭外脱:P132 • (3)阳气暴脱:P133
第22页/共43页

第八章 春温
• 6、热灼真阴 • (1)真阴亏损: P133 • (2)阴虚风动: P134 • (3)阴虚火炽: P135 • 7、邪留阴分: P136
绪论
•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作。 •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 5、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学-概念

温病学-概念

温病学教研室
① 温病的传染是指大多数病种而言,也有少数温病并 不具有传染性,如夏季中暑;还有一些感染性疾病 传染性很小,如大叶性肺炎等。 ② 各种温病传染性的强弱有很大差异,有的具有强烈 的传染性,有的则传染性较小;这主要取决于温邪 的性质、毒力和人体正气的强弱。
③ 温病虽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但也并不是所有传 染病都属于温病范围,如狂犬病、破伤风和多数寄 生虫病等传染病,因不具有温病的基本特征,故不 属温病范围。
第二章
[目的要求]
熟悉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特点
掌握温病的特点——本章重点
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温病学教研室
一、温病的概念
• 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 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 性外感热病。
温病学教研室
病因—— 温邪
内涵
温病
主症—发热及热象偏重
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
外延——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4、险(变):易出现险恶证候(易 内陷生变)
温病学教研室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 所谓起病急骤,是指患者有较确切的回答近期发病时 日。
• 温病起病急骤是区别于内科杂病中的许多慢性疾病的 主要依据之一。 • 温病一旦发生,即有病邪传变的可能,温邪传变速度 一般较快,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 • 温病中有极少数疾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如湿温), 这只是与温病中的其它疾病相比较而言,还不能与内 科杂病中的慢性病发病和变化缓慢相等同。
温病学教研室
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 发热是温病的主症,是温病最基本、最主要的临床表 现。 • 初起表热证,继呈里热证,后期虚热证。 • 但不同的温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 辨别这些热型,对于疾病的诊断、证候的辨别十分重 要。(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发 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 • “热象”偏重: 如口渴、心烦、溲赤、舌红、苔黄、脉 数等。

1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1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外延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一点:引起温病的原因 第二点:从温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机特 点看 推导:温病治疗的总体原则 撤热、养阴
温病的范围
首先,一类外感疾病 提问? 中医对疾病的分类? 外感和内伤
《温病条辨· 卷四· 杂说· 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 (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 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 日之害) 治内伤如相 (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 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
三、温病范围及分类
范围
多种急性传染病
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少数非感染性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明清以前《素问· 热论》”凡伤寒而成温 者,……“ 明清以后《温病条辨》温病者,有风温, 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 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9种 看各论目录
三、温病范围及分类
分类
按病证性质(是否夹湿)分类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 大头瘟、烂喉痧等 湿热类:湿温、伏暑等 按发病初起的见证分类 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
温病发生后,其病变往往按卫气营血、 上中下三焦的顺序传变,所以可以把 温病的全过程划分为: 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三焦三个阶段
二 温病的特点
(四)临床表现具有共性 急 热 险 伤津
1 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
“一日而三变”吴又可《温疫论》 与一般内科杂病相比较
2 热象偏重
临床证候表现 发热—必见 发热重恶寒轻 一派热象---口渴、心烦、溲赤、舌红、脉 数等
温病的概念
上节课遗留问题
泻 基本字义:液体很快地流;排出稀屎 泄 基本字义 液体或气体排出 漏,露 尽量发出(情绪、情欲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温病的概念

温病学-上 篇

温病学-上 篇

上篇01 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主因-外感温邪主症-发热证候特点-热象偏重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二、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①从外感受(非内伤)②温热性质(非伤寒)温邪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不应把它看作单纯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1.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2.流行性流行性有大小之别。

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关。

3.季节性温病具有季节性-温邪具有季节性4.地域性某种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或不见。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1.传变特点:有一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2.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病理演变规律当温邪作用于人体后,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在温病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调为主;病情严重或发展至后期,侵犯营血、下焦,则有明显的实质损害,尤其可引起阴液耗伤,甚则导致阴竭阳脱。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1.发病、传变:“急”、“猛”、“快”、“多”;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吴鞠通:“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4.易内陷生变-病邪较盛,正气不敌,病邪可以内陷而发生各种变证、危证。

邪入营血-热盛动血邪陷厥阴-动风痉厥或闭窍神昏谵语邪陷正脱-气阴外脱、阳气外脱或内闭外脱三、温病的范围温病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其发病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特点而确立的:根据发病季节命名-春温、冬温按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以其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烂喉痧、伏暑四、温病的分类1.按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湿热类-暑湿、湿温、伏暑、温热疫2.按发病初起是否见里热证分类新感类-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的主气致病特点相一致如风温、秋燥、冬温。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熟悉温病的概念. 掌握温病的特点.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 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 总称.从这一概念的内涵看,其病因是外 感的温邪,主症为发热及热象偏重,病机 特点为易化燥伤阴,具有外感疾病的特点 和温热性质,因此统称为温病.在概念的 外延上,温病是一类外感热病,不是指某 一具体的疾病.
第一节 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从外感受 温邪的特征 性质属热 范围较广——风热,暑热等 疠气,温毒
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一)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具有程度不 等的传染性.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 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温疫论》进一步指出:"邪之所着,有天 受,有传染".
初起症状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苔 薄白,脉浮紧等. 初起治则 辛温解表. 温病是一切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 它既包括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 温病,也包括了传染性,流行性小及少数 不传染的温病. 瘟疫属于温病范围.
五,温病与温毒 温毒一词,在温病学中有两层含义,一指 病名,一指病因. 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 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 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等特点, 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包括了具有相同特征的多种病变,如大头瘟, 烂喉痧,缠喉风,痄腮等.
(二)流行性—— 大多数温病在一定条件下, 在人群中传播,造成同一 时期内同一疾病在一定范 围内的扩散蔓延 "流行"在古代文献中称为"时行","天 行". 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说:"天行之病, 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 则偏着一家".

温病复习要点

温病复习要点

1、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分类方法㈠根据病因和病证性质分类可把温病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

温热类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等。

湿温类温病主要有湿温、暑温夹湿、伏暑、湿热疫、湿疟、霍乱等。

㈡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证,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冬温等;伏邪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另外,暑温、湿温初起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温病。

3、温病有哪些流派:温疫学派、主流学派、伤寒学派、兼融学派、伏温学派。

4、温疫学派的学术观点:温疫学派即是以温疫立论来研究温病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术流派。

⑴强调特异性致病因素如吴又可的杂气论,刘松峰的邪毒说,余师愚的运气变衍为热毒说,杨栗山的热怫郁说等。

⑵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治疗吴又可:①强调客邪贵乎早逐②认为邪为本,热为标,治疗温疫发热,当以祛邪,邪去则热自清③虽提出杂气致病说,但由于无法寻到针对杂气的特效药,“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

余师愚:①认为热疫乃无形之毒,故主张不用硝、黄而重用石膏②使用方药直接针对病因病机,故组方稳定。

杨栗山:认为“阳热怫郁”是温疫的主要病因病机,六气化热或火热相兼同化。

①“阳热”是本,“怫郁”是标,故首当“热者寒之”。

②由于邪热导致“怫郁”,而大剂寒凉又有冰伏凉遏、加重“怫郁”之弊,故组方常配合轻清透解、攻下逐邪、通利小便等治法,形成清、透、通、利诸法并施的特点③温疫初起,虽有“表寒”之象,是因“怫热在里,由内而达外”,“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

虽有表证,实无表邪”,主张治以大清里热并结合透解、攻下、通利诸法,切中病机。

创升降散(白僵蚕、全蝉蜕、姜黄、川大黄)。

温病辨治汇讲第一讲(上)

温病辨治汇讲第一讲(上)

温病辨治汇讲第一讲(上)温病, 是中医临床常见病,也是中医急症的主要种类之一。

因其起病急, 热势重, 且多见危重证候, 对人体危害严重, 所以如何更有效地对温病进行预防与辨治,越来越引起中医界的广泛重视。

1 温病的概念温病, 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在这里,应当注意温病的概念中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温病乃外感病, 其致病是由外界邪气所引起, 这就把温病和内伤杂病区别开来。

一是温病与四时(四季)关系非常密切, 不同的季节, 气候各异, 就导致一年四季中温病病种的不同。

一是温病的致病因素总的来说是温热邪气或湿热邪气, 简单地说, 也就是热邪。

这就把温病和伤寒区别开来。

温病和伤寒同为外感发热性疾病, 但病因不同, 一热、一寒, 所导致的病种、证候、发展趋势均不同,其治法当然也不相同。

一是温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感受热邪之后, 有明显的急性发热过程。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 温病并非单指某一种疾病, 而是具有上述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多种感染性疾病, 其中当然也就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 如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黄疽型肝炎、痢疾等。

还有某些急性热病, 如中暑等, 虽非感染性疾病, 但因其符合温病的特征,也属于温病的范畴。

温病学,就是专门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变化规律及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2 温病的特点温病虽然包括多种疾病, 其证候类型复杂多变,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每一个病证都有其个性。

但由于同属温病, 所以它们又具有共同的特点, 也就是温病的共性,概括地说有五个方面。

2.1外感温热或湿热邪气而发病温病是外感性疾患, 其病种虽多, 总括起来不外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其病因不外温热邪气与湿热邪气。

2.2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温病是外感温热或湿热邪气而发病, 因此它具有既不同于内伤杂病,又不同于伤寒的临床表现。

简言之, 温热病主要表现为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偏重、易伤津液等特点。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

一、《伤寒杂病论》概述《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原则。

其中,温病学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了解传统中医治疗发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病学的概念1. 温病的定义温病是指因外感暑热或内伤邪热而引起的发热病。

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类型,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 温病的分类在《伤寒杂病论》中,温病被分为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大类。

外感温病是指由暑热外邪引起的发热病,内伤温病是指由内伤邪热引起的发热病。

三、温病学的病因病机1. 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在《伤寒杂病论》中,外感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暑热外邪直接入侵人体,导致正气受损,致使发热、头痛、恶心、腹痛等症状。

外感温病的病机则主要是由于邪热侵袭,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

2. 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内伤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内伤邪热,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致使热邪内生;内伤温病的病机则表现为热邪内生,热毒内盛,病势急剧。

四、温病学的临床表现1. 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伤寒杂病论》中对外感温病的临床表现做了详细描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多饮等症状。

2. 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内伤温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不退、口干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尿赤等症状,表现出病情急剧、病证明显的特点。

五、温病学的治疗原则1. 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外感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疏风宣表。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适当的清热解毒中药,及时扶正祛邪,达到疏风宣表的效果。

2. 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内伤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和解毒瘀。

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选取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瘀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六、温病学的临床应用1. 温病学在传统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学的知识,为传统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温病学重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总结

温病学,又称温病理论,是中医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温病。

温病是指由外感邪气侵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

以下是温病学的一些重点总结:1. 温病的基本概念:- 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外感性疾病,包括伤寒、温疫等。

其特点是高热、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病程急骤。

2. 六经辨证:- 温病辨证主要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如阳明病程的证候表现为高热、便秘、脉滑数;太阴病程的证候表现为发热、恶寒、肢冷、脉浮紧等。

3. 四诊合参:- 温病辨证主要依据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听其言语、了解发热情况、询问病史,以及切诊脉象等,综合分析得出病情的辨证结果。

4. 阴阳学说:- 温病学中阴阳学说占有重要地位。

阳明病程的发热表现为阳气外扰,表现为实证;太阴病程的表现为阴寒内郁,表现为虚证。

阴阳失调是温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5. 温病治疗原则:- 温病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热、宣散、祛风、解毒等,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病程、证候和体质等因素来确定。

6. 方剂应用:- 温病治疗常采用一些经典方剂,如麻杏石甘汤、桂枝汤、葛根汤等。

这些方剂在温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配和运用。

7. 病程演变:- 温病的病程演变常常经历表里两经的过程,即从表证发展到里证,有时还会有寒热互作、热邪独行等情况。

理解病程演变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动态。

8. 预后与并发症:- 温病的预后与并发症常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关。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病情向深部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温病的深入研究,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治疗经验。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综合考虑六经辨证、四诊合参等方面的因素。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概念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概念
• 2015年5月29日,广东卫生计生委通报,28日发 布的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疑似病例 ,29日上午判定为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
《素问·热论篇》: “今夫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
病都可称为伤寒。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难经·五十八 难》:“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 有温病。”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温病与广义伤寒——从属关系 温病与狭义伤寒——并列关系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暑季节
多在7-9月之间流行。 传染源为病人和动物(猪、牛、羊、马、狗、鸡等),通过蚊子 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而发病。
登革热——夏秋季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
地域性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人体体质、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等差异,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 地区特点。 如:登革热——东南沿海一带 流行性出血热——长江中下游、西北 波状热——牧区
吴又可《温疫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不 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中暑、 某些自身免疫病等可归温病范畴。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流行性
▼大部分温病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宋.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 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并非截然分开,可交叉出现)
温病的范围
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以外 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温病的分类
1、以季节主气分:春温、冬病、伏气温病 3、以传染性大小分:温疫、四时温病 4、以证候性质分:温热类、湿热类

温病的概念-复习课程

温病的概念-复习课程

“天行”、“时行” 王叔和《伤寒例》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
也者长气 ”,幼,“
此之是非 则病以其 时多一时 行相岁而 之似之有 气 中其
次一则 则方流“ 偏,毒天 着次天行 一则下之 家一,病 。乡次, ”,则大
时行----强调即四时异常气候变 化时而发生的疾病大流行。
天行----指 温病广泛 流行,或 有天行时 疫称谓, 有爆发性
温病的概念
• 第一节 温病的特点 •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第一节 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二、有传染性、流行性、 季节性、地域性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规律 性 四、临床表现有特殊性
一、致病因素具有特异性
一是它从外感受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 二是性质属热而有别于伤寒、中风等风寒 性质外感病的病因,易消耗人体的阴液; 三是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病因 病机特点 初起证候
初起治法
风温 风热病部 邪犯肺卫,继则致肺 胃热盛,终易伤阴
表热证:发热重,恶 寒轻,口渴,咳嗽痰 粘,咽喉疼痛,舌边 尖红,苔薄白,脉浮 数 辛凉解表
伤寒 风寒病邪 病初为寒束于表,继 则表寒化热传里,终 易伤阳 表寒证:恶寒重,发 热轻,头痛身疼,无 汗,咳嗽痰稀,舌质 正常苔薄白,脉浮紧

• 昏、痉、厥、脱----温病四大重症。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
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 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 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 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等。
现代中医温病包括的西医 疾病范围
总的来说,温病 前期阶段 多以人体功能失调为主 后期阶段 可有明显的实质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在 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古代所说的“天行”、“时 行”就包含了流行的意思。
王叔和在《伤寒例》中说:“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 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说:“天行之病大则流毒 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总的来说,温病开始时多以人体功能失调为主,病情 严重者,继则可有明显的实质损害,耗损阴液,甚则引起 阴竭阳脱。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温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 方面: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变化多,来势凶猛 所谓起 病急骤,是指患者有较确切的近期发病时日。温病起病急骤 是区别于内科杂病中的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温病 一旦发生,即有病邪传变的可能,温邪传变速度一般较快, 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温病中有极少数疾病起病较 缓,传变较慢(如湿温),这只是与温病中的其它疾病相比 较而言,还不能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发病和变化缓慢相等 同。
这指出了温病流行的程度有大流行、小流行和散在发 生等几种情况。不同的温病流行性固然不同,即使同一种 温病在不同条件下流行性也有差异。
3、季节性
温病的发生大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有四时温病之 分。所谓季节性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有 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这主要是温病的发生与四 时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季节由于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因而在其特定气 候条件下所形成的温邪也就各不相同:
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形成风热病邪,故多风热为病;
夏季气候酷热,暑气炎蒸,易形成暑 热病邪,故多暑 热为病;
长夏天气虽热,但湿气亦重,易形成湿热病邪,故多 湿热为病等。
不同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还可对人体发生影 响造成人体对病邪反应性的差异。如:
以上的记述指出了温病的传染牲,并认识到病邪可 以通过口鼻接触等途径传染给其他人,在人群中引起互 相传染。
有几点需要明确:
一是温病的传染是指大多数病种而言,也有少数温 病并不具有传染性,如夏季中暑;
二是温病的传染程度强弱差异很大,有的具有强烈 的传染性,有的则传染性较小;
三是温病虽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但也并不是所 有传染病都属于温病范围,如狂犬病、破伤风等传染病 因不具有“温热”的特征,故不属温病范围。
2、发热为主症 发热是温病必见之症,是温病最基本、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但不同的温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 殊的发热类型,辨别这些热型,对于疾病的诊断、证候的辨 别都是十分重要的。温病患者除具有发热之外,还有热象偏 重的症状伴随存在,如口渴、心烦、溲赤、舌红、脉数等。
(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温病中
实质上包括了许多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因而多数 温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医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 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 小,病状相似”。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 最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吾吴湿邪害人 最广”,指出了东南沿海等地湿热性疾病较多。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 了温邪的形成与致病,以及在不同地域,人的体 质状况不所不同而造成的。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温病的发展趋向和过程来看:多由表入里,由 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温病类型虽然很多,但发 病初起,大多从卫分表证开始,病位较浅,病情较轻。随 着病程发展,病邪内传入里,病情随之加重,出现里热实 证。此后 ,如病变继续发展,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出 现邪热更甚正气虚衰或邪虽不甚但正气衰败的严重局面。 但须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发展过程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临床上也有温病初起即病发于里出现里热见症而不从卫分 开始的;也有的温病由于邪势不重或治疗及时,在短时间 内病邪即渐消退,正气很快恢复而不出现严重的虚损见症。
的范围。除了四时六淫之邪从热而化的风热、暑热、湿热、 燥热以及寒邪伏藏化热的温热病邪外,还包括“疠气”和 “温毒”之邪。温邪的特异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 它从外感受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一是性质属热而有别 于伤寒、中风等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温邪的性质是根据 发病后的临床表现,通过“审证求因”而确定的,它与西医 学通过理化分析而明确病因方法完全不同。
温病学多媒体系列教材
温病的概念
湖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内容
一、温病的特点 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三、温病和伤寒 四、温病和温疫 五、温病和温毒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含义: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一、温病的特点
(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从性质而言,凡是具有“温热”性质的病邪,均属于它
二是从温病发展全过程的病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 人体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一 般说,温病初起,大多邪在卫分,病变以上焦肺经为主; 温邪由表入里,由卫分传入气分,病变则大多以中焦阳明 胃肠为主;若上焦肺卫之邪内传入里后,不下传变 范围。中焦阳明气分亢炽之邪如未形成腑实,则无形之热 可内传入营进而深入血分,引起广泛动血,病变常涉及全 身多个脏器。若温邪久留不解无论是气分之热还是营血之 热,都可损伤肾阴,导致阴精耗竭,或引起肝风内动,其 病变就为邪传下焦,多在温病后期阶段。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故容易导致风热 病邪侵犯肺卫,病变以上焦为主;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人体脾胃功能呆滞,易导 致湿热病邪侵犯脾胃,病变以中焦为主。
由此可见温病的季节性特点,主要是由于不同 季节气候变化对病邪产生、传播和对人体机能影响 的结果。
4、地域性
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 则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