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11-止血药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专业知识止血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止血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止血药功效:制止机体内外出血。

适用: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分类:凉血止血药: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化瘀止血药: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

收敛止血药:主治各种出血而无瘀滞者。

温经止血药: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

止血药一、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二、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景天三七三、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鸡冠花、紫珠叶四、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大蓟【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主治病证】(1)血热咳血、衄血、吐血、崩漏、尿血,外伤出血。

(2)热毒痈肿。

小蓟【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主治病证】(1)血热尿血、血淋、咳血、衄血、吐血、崩漏,外伤出血。

(2)热毒痈肿。

地榆【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病证】(1)血热咳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及月经过多。

(地榆配槐角)(2)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疮疡肿毒。

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病证】(1)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尤宜便血、痔疮出血。

(2)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

侧柏叶【功效】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

【主治病证】(1)各种出血证。

(2)肺热咳喘痰多。

(3)血热脱发,须发早白,烫伤(外用)。

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主治病证】(1)血热衄血、咳血、吐血及尿血。

(2)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

(3)血淋,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

苎麻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

【主治病证】(1)血热所致的各种出血证。

(2)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3)湿热淋痛,热毒疮肿,蛇虫咬伤。

三七兼补虚而强体,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兼体虚者更宜。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主治病证】(1)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药学课件-止血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药学课件-止血药

止血药概述止血药的选择使用、性能特点、配伍方法本类药虽性味各异,但均入血分,归心、肝、脾经。

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出血过多而致气虚欲脱者,如单用止血药,则缓不济急,应急予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候。

“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

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应酌加活血化瘀药,不能单纯止血,以免留瘀。

凉血止血药小蓟性能:甘、苦,凉。

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2013应用:血热出血证。

尤善治尿血、血淋,可单味主治病证。

热毒痈肿。

大蓟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主治病证:血热出血证;热毒痈肿。

地榆性能:苦、酸、涩,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血热出血证。

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用法: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病证:1.血热出血证。

清泄大肠之火热而止血,下部血热所致的痔血、便血等最为适宜。

2.目赤头痛。

长于清泻肝火,凡肝火上炎所导致的目赤、头胀头痛及眩晕等证皆宜用之。

用法:煎服。

外用适量。

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侧柏叶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主治病证:血热出血证。

善清血热,兼能收敛止血,为治各种出血病证之要药,尤以血热者为宜。

肺热咳嗽。

长于清肺热,化痰止咳。

脱发、须发早白。

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主治病证:血热出血证。

水肿、热淋、黄疸。

胃热呕吐、肺热咳嗽。

大蓟与小蓟、芦根与白茅根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大蓟解毒散瘀消肿、凉血止血力较强,治吐、咯血及崩漏。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散瘀消肿力弱,兼利尿,治尿血、血淋。

白茅根与芦根均能清肺胃热而利尿,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须为用。

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凉血止血见长;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津为优。

中药止血药物分类归纳总结

中药止血药物分类归纳总结

中药止血药物分类归纳总结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止血药物在中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中药止血药物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止血药物的不同种类和作用。

一、外用止血药物外用止血药物是指用于外伤或创伤出血的中药制剂。

这类止血药物通常以敷贴或涂抹的方式使用,具有收敛血管、增强血液凝固等作用。

常见的外用止血药物包括:1. 三七:三七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广泛用于皮肤创伤或皮肤出血等。

其所含的三七皂苷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发挥止血的效果。

2. 肉桂:肉桂具有温经活血、止血的作用。

可用于治疗皮肤创伤、瘀血等症状。

3. 木瓜叶:木瓜叶能够刺激血小板生成,加速血小板聚集,有助于止血。

常用于血友病出血或口腔出血等情况。

二、内服止血药物内服止血药物是指用于内脏出血、出血性疾病等情况的中药制剂。

这类止血药物通常以口服的方式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凝血止血的作用。

常见的内服止血药物包括:1. 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增加血小板凝聚力的作用,可用于内脏出血、咯血等病症。

2. 桃仁: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止血的作用,常用于瘀血滞络所致的出血疾病。

3. 川芎: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可用于内脏出血、头痛偏沉、经闭等症状。

三、针灸止血药物针灸止血药物是指在针灸治疗中用于止血的中药制剂。

这类止血药物通常以辅助针灸治疗的方式使用,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

常见的针灸止血药物包括:1. 三七粉:三七粉可用于外伤引起的出血,能够加速血小板聚集、增强凝血功能。

2. 虎杖:虎杖具有活血止血、解毒的作用,常用于瘀血内阻、创伤出血等情况。

3. 郁麻子:郁麻子具有消瘀止血、促进创口愈合的效果,可用于外伤引起的出血。

总结:中药止血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的药物对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以上所述的外用、内服、针灸止血药物仅为常见的例子,并不代表所有的中药止血药物。

在使用中药止血药物时,应根据病情、病因以及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选择和使用。

11 止血药26味

11 止血药26味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为主的药物,称止血药。

止血药均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本类药物以归心、肝、脾经为主,尤以归心、肝二经者为多。

均具有止血作用。

因其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故本章药物的功效分别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别。

止血药主要用治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病证。

出血之证,病因不同,病情有异,部位有别,因此,止血药物的应用,必须根据出血的不同原因和病情,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必要的配伍,以期标本兼顾。

如血热妄行而出血者,宜选用凉血止血药,并配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药;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而出血者,宜配伍滋阴降火、滋阴潜阳的药物;若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出血者,宜选用化瘀止血药,并配伍行气活血药;虚寒性出血,宜选用温经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并配伍益气健脾、温阳药。

根据前贤“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的用药经验,故对于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病证,应适当配伍升举之品;而对于衄血、吐血等上部出血病证,可适当配伍降气之品。

“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

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侯。

根据前人的用药经验,止血药多炒炭用。

一般而言,炒炭后其性变苦、涩,可增强止血之效,但并非所有的止血药均宜炒炭用,有些止血药炒炭后,止血作用并不增强,反而降低,故仍以生品或鲜用为佳。

因此,止血药是否炒炭用,应视具体药物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总以提高疗效为原则。

收敛止血药本类药物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粘,故能收敛止血。

广泛用于各种出血病证。

然其收涩,有留瘀恋邪之弊,临证每多配化瘀止血药或活血祛瘀药同用。

对于出血有瘀或出血初期邪实者,当慎用之。

(多用于邪气不盛之出血)仙鹤草【性能】苦、涩,平。

归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解毒,杀虫。

中药学-止血药

中药学-止血药

側柏葉 柏科常綠喬木側柏的嫩枝葉
側柏鱗葉節節連,整碎不齊扁平攤。 鮮時青綠氣芳時,涼血止血祛咳痰。
[性味歸經] 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 [功 效] 涼血止血,祛痰止咳。
[應用] 1、各種出血證(咳血、嘔血、便血、尿
血、崩漏):涼血、收斂止血。寒熱均 可。 熱證:配伍生地、生荷葉、生艾葉,
此外,還可用於熱毒癰腫、丹毒以及淋病 等,取其清熱解毒、利尿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外用適量,搗敷。
安胎藥物
紫蘇:解表發汗、寬胸利膈、順氣安胎。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桑寄生: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固沖任、安胎。 砂仁: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安胎。 艾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 白術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和中安胎。 菟絲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元安胎。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續斷:補肝腎、續筋骨、通血脈、安胎。 阿膠:補血止血、滋陰潤燥、安胎。 苧麻:根清熱涼血、解毒安胎。
茜草叉根多扭曲,皮色棕紅易脫離, 斷面平坦質輕脆,涼血止血又祛瘀。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肝經。 [功 效] 涼血止血,活血通經。
[應 用]
1、血熱出血挾瘀者(崩漏、吐血、 衄血、尿血、便血):涼血、化 瘀而止血。如十灰散、安沖湯。
2、血瘀經閉、痛經:活血化瘀,通經 止痛。
3、跌打損傷血瘀腫痛:活血消腫止痛. 4、風濕痹痛:活血通經止痛。
2.用於血瘀氣滯之胸脅心腹疼痛及跌打損傷瘀 腫疼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後下。研末服每次1-2g。外用 適量。
第三節 收 斂 止 血 藥
[特點] 1、味澀收斂,有收斂止血作用。 2、性平,寒證熱證出血均效。 3、以出血無瘀者為宜,兼瘀邪

中药学PPT课件 止血药

中药学PPT课件 止血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一、含义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常用 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二、功效与主治
功效: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 敛止血、温经止血)。
主治: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崩漏、紫癜、外伤出血等。
三、分类 本类药物分为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
敛止血药和温经止血药等四类。
2.清热解毒:本品有清热解毒敛疮之功,用于 痈疽肿毒、水火烫伤。
棕榈炭
棕榈炭
本品收涩之性明显,收敛止血作用较 强,主治多种出血证(尤多用于无瘀滞之 崩漏)。
血余炭
藕节
血余炭
外用还敛疮生肌,用治烧 烫伤等。
收敛止血, 化瘀。 藕 节 (出血证) 药力较弱,多作辅助药用。
鸡冠花、花生衣、檵木
四、配伍用药 1.根据出血原因和病情配伍。
2.根据出血部位配伍。如 “下血必升举”; “吐衄必降气”。
3.大出血、气随血脱者,应益气固脱,用大补 元气之品。
五、使用注意 防血止留瘀。
六、对炒炭止血的认识 一般而言,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但也
不可一概而论。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多入血分,归心、肝、 脾经,具有凉血止血之效,适用于血热妄行出 血证。
2.活血通经:本品有化瘀血、通血脉之功, 用于血滞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证。
用法:止血宜炒炭;其他生用或炒用。
蒲黄
蒲黄
1.化瘀止血:本品药性平和,既能止血,又能 化瘀,用于出血证(以挟瘀者尤宜)。
还可化瘀止痛,用于瘀滞心腹疼痛、产后 瘀痛、痛经等。如失笑散。 2.利尿:用于热结膀胱,血淋涩痛。如蒲黄散。
槐花还善清肝火,为治肝火上炎的头痛、 目赤之良品。

《中药学13止血药》课件

《中药学13止血药》课件
中药学13止血药
本课件将介绍《中药学13止血药》的相关内容,包括药物简介、历史与发展、 分类以及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等内容。
13种中药止血药简介
五加皮
五加皮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止血药,具有收敛 血管、止血的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 术和创伤后的止血。
喜荡
喜荡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止血药,具有活血化 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手术后、月经不调 等病症的治疗。
国际合作交流
中药止血药在国际上也受到 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将加 强与国际合作的交流,促进 中药止血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药止血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包括原材料选取、生产工艺控制等方面。
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科技应用
在中药止血药的研究和开发 中,将进一步结合现代科技, 提高药效和疗效,并改进制 剂形式。
临床实践与研究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止 血药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将持 续深入,为其应用提供更多 的科学依据。
赤芍
赤芍是一种传统中药,在止血领域有着悠久 的历史。它具有凉血止血的药理作用,适用 于妇科、外科等以其活血化 瘀、止血散瘀的药理作用而闻名。在创伤、 疮伤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中药止血药的分类
1 止血草药
2 血塞解药
包括五加皮、赤芍等草本植物,以其收敛 血管、止血散瘀的特性而被归类为止血药。
如喜荡、三七等,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散 瘀的作用,常用于疮伤、出血等情况。
3 凉血止血药
4 其他分类
以赤芍、生地黄等药物为代表,能收敛血 管、凉血止血,在妇科疾病中有广泛应用。
还包括金银花、红花、总状红花、大黄、 海螵蛸、毛冬青、半枝莲等中药。
药理作用及应用
药理作用
中药止血药具有活血化瘀、收敛血管、止血等药 理作用,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和止血。

中药止血良药

中药止血良药

中药止血良药十一、〖药物名称〗: 茜草〖别名〗: 四轮草、拉拉蔓、小活血、过山藤。

〖英文名〗: qiancao〖药品说明〗: 苦,寒。

归肝经。

〖功用主治〗:1.化瘀凉血止血主治血分瘀热引起的吐血、便血、衄血、及崩漏出血。

也治血痢、外伤出血。

2.凉血行瘀适用于妇女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属血分瘀热者。

〖用法用量〗: 10~15g十二、〖药物名称〗: 藕节〖英文名〗: oujie〖药品说明〗: 甘、涩,平。

归肝、肺、胃经。

〖功用主治〗:收敛散瘀止血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尤宜于咳血、吐血。

〖用法用量〗: 10~15g。

鲜品捣汁,可用60g,冲服。

生用止血化瘀,烧炭收涩止血。

十三、〖药物名称〗: 血余炭〖英文名〗: xueyutan〖药品说明〗: 苦,平。

归肝、胃经。

〖功用主治〗:1.化瘀止血可用于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2.生肌敛疮用治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水火烫伤等证。

多外用。

此外,用治小便不利,又有补阴利尿之功。

〖用法用量〗: 6~10g;研末服,每次1.5~3g。

十四、〖药物名称〗: 白及〖别名〗: 白鸡儿头、白根、山田鸡。

〖英文名〗: baiji〖药品说明〗: 苦、甘、涩,微寒。

归肺、胃经。

〖功用主治〗:1.收敛止血主要用治肺出血,如咳血;胃出血所致之吐血,及外伤出血。

2.消肿生肌用于疮疡初起,或疮痈破溃,久不收口者,还治手足皲裂。

近年常以本品治疗肺结核咳血、消化道溃疡出血等证。

〖用法用量〗: 3~10g;研末服,每次1.5~3g。

外用适量。

〖注意要点〗:反乌头,忌同用。

十五、〖药物名称〗: 棕榈炭〖别名〗: 棕榈皮、棕榈木皮、棕皮。

〖英文名〗: zonglvtan〖药品说明〗: 苦、涩,平。

归肺、肝、大肠经。

〖功用主治〗:收敛止血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月经过多等证而无瘀滞者。

〖用法用量〗: 3~10g。

研末服,每次1~2g。

十六、〖药物名称〗: 紫珠〖别名〗: 大风叶、白狗肠、大叶紫珠。

中药“止血药”的分类功效及常见中药

中药“止血药”的分类功效及常见中药

中药“止血药”的分类功效及常见中药一、止血药的分类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分为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四类。

二、凉血止血药1.性味功效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止血兼清血热,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

2.配伍本类药物以止血为主要功效,虽有凉血之功,但清热作用并不强,故在治疗血热出血病正时,常需与清热凉血药同用。

若治血热夹瘀之出血,当配化瘀止血药,或配伍少量的活血化药。

3.使用禁忌本类药物均为寒凉之品,原则上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

又因其寒凉易于凉遏留瘀,故不宜过量久服。

4.常见药物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路蹄、土大黄等。

三、化瘀止血药1.性味功效本类药物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病正。

若随证配伍,也可用于其他各种出血证。

此外,部分药物尚能消肿、止痛,还可用治跌打损伤、心腹瘀阻疼痛、经闭等病证。

2.使用注意事项本类药物具行散之性,对于出血而无瘀者及孕妇宜慎用。

3.常见药物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等。

四、收敛止血药1.性味功效本类药物大多味涩性平,或为炭类,或质黏,故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各种出血病证而无瘀滞者。

2.配伍因其性收涩,有留瘀恋邪之弊,故临证多与化瘀止血药或活血化瘀药同用。

3.使用禁忌对于出血有瘀或出血初期邪实者,当慎用之。

4.常见药物白及、仙鹤草、紫珠叶、棕榈炭、血余炭、藕节等。

五、温经止血药1.性味功效本类药物性属温热,善于温里散寒,能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具有温经止血之效。

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病证。

2.配伍应用时,若属脾不统血者,应配益气健脾药;属肝肾亏虚、冲脉不固者,宜配益肾暖宫补摄之品。

3.使用禁忌因其性温热,故血热妄行之出血证不宜使用。

4.常见药物艾叶、炮姜、灶心土等。

中药药理学--止血药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止血药PPT课件
18
②抗脑缺血 三七总皂甙保护实验性脑缺血:减轻脑水肿、
降低缺血脑组织的钙含量。 作用机理: 与阻钙内流有关。
19
③扩张血管和降压
20
有效成分: PNS(PNS>单体; Rb1>Rg1)
机理: 阻Ca2+ 内流
21
④抗心律失常 作用表现
22
机理:延长APD(动作电位过程) 和ERP(有效不应期) 消除折返冲动
止血药
一、功效与主治
功效: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 咯血、衄血、紫癜等各种出血证。
1
出血证的病机
热迫血行:包括阴虚火旺和热入营血 气虚:气不摄血 、血瘀 、经脉虚寒
2
止血的作用环节
1. 作用于局部血管
槐花收缩局部小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性 三七、小蓟、紫珠收缩局部小血管 白茅根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αl-β-二氨基丙酸)
9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主治咯血,吐血, 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 跌仆肿痛。
10
(1)止血
• 对不同动物,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制剂,均显示 明显止血作用。
• 麻醉犬灌胃三七粉后,颈动脉血体外凝血时间缩 短。如事先结扎门静脉,则止血作用消失,推测 三七口服后,必需经肝脏代谢才能产生止血作用。
• 三七注射液给家兔静脉注射,可缩短凝血时间, 同时增加血小板数,提高血小板的粘附性。
• 三七注射液腹腔注射,或三七溶液灌胃,均能使 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缩短。
• 三七止血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
11
止血机制
1、三七止血作用主要通过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 小板功能实现。 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三七注 射液能使体外实验豚鼠的血小板伸展伪足,变形, 聚集,并使血小板膜破坏和部分溶解,产生血小 板脱颗粒等分泌反应,从而诱导血小板释放ADP、 血小板凝血因子Ⅲ和Ca++等止血活性物质。

11中药学第十一章——止血药

11中药学第十一章——止血药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小蓟(A) 大蓟(B) 地榆(A) 槐花(C ) 侧柏叶(B) 白茅根(B) 苎麻根(C)
小 蓟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药用来源】
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小蓟
小蓟
植 物 形 态
【处方用名】
小蓟
刺儿菜
小蓟
【性能特点】
甘,苦,凉。入心、肝经。
【药用来源】
茜草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处方用名】
茜草
茜草
【性能特点】
苦,寒。归肝经。
凉 血 功效 祛 瘀
茜草
凉 血 通 经
【临床应用】
• 1. 用于各种出血 。
茜草
凉血止血 行血化瘀 通经
– 尤宜于血热夹瘀的崩漏下血证,~ 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
【临床应用】
茜草
凉血止血 行血化瘀 通经
侧柏叶
苦、涩,微寒。入肺、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 功效 化痰止咳 生发乌发
(收敛止血)
侧柏叶治血出崩漏之疾;
【临床应用】
• 1. 用于各种血热出血证。
侧柏叶
凉血止血 化痰止咳 生发乌发
– 血热之吐血、衄血,~荷叶、生地黄、艾 叶等(四生丸)。
– 中气虚寒,吐血,~干姜等。
【临床应用】
• 2. 用于肺热咳嗽。
【使用注意】
生蒲黄有收缩子宫作用,孕妇忌用。 但可用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之出血。
蒲黄
五灵脂
一、药用来源 五、用量用法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临床应用
六、使用注意 七、相似药物对比
【药用来源】

中药药理学——第十一单元 止血药

中药药理学——第十一单元 止血药

中药药理学——第十一单元止血药细目一基本知识要点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凡能促进血液凝固,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环节如下。

1.作用于局部血管a.槐花:收缩——局部小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性;b.三七、小蓟、紫珠——收缩局部小血管;c.白茅根——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2.促凝血因子生成大蓟: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小蓟:含有凝血酶样活性物质;三七:增加凝血酶含量;白茅根:促进凝血酶原生成;艾叶、茜草等:通过促进凝血过程而止血。

3.作用于血小板三七:a.增加血小板数;b.提高血小板的黏附性;c.促进血小板释放、聚集。

白及:增强——血小板因子Ⅲ的活性;地榆:增加——血小板功能;蒲黄、小蓟、紫珠、仙鹤草:增加——血小板数而止血。

4.抗纤维蛋白溶解白及、紫珠、小蓟、艾叶:抗纤维蛋白溶解而止血。

细目二常用药物三七要点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要点药理作用1.止血(1)三七不同制剂,不同给药途径,对不同动物均显示明显止血作用。

(2)三七止血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

(3)三七止血作用机制:a.增加血小板数量;b.增强血小板功能;c.收缩局部血管;d.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4)三七氨酸加热易被破坏,故三七止血宜生用。

2.抗血栓(1)三七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2)有效成分是三七皂苷,主要是人参三醇苷Rg1。

(3)三七抗血栓形成作用环节:包括了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4)三七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减少血栓素A:的合成,从而抑制Ca2+、5-HT等促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释放,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促进造血三七具有补血作用。

(1)明显促进60CO-γ照射小鼠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增加脾脏重量。

对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白细胞减少也有促进恢复作用。

(2)三七注射液:显著促进急性失血性贫血大鼠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恢复。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对心脏的影响:三七总皂苷(PNS):具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律,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

中药学第十一章止血药

中药学第十一章止血药

第十一章止血药(一)凉血止血药两只大小鱼,车坏猫猪提1、大蓟、小蓟、地榆大小余都用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血热出血要药,疮痈肿毒常用药,与小蓟合用药力更增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力弱于大蓟,兼能利尿,最善治尿血,尿淋地狱独窗地榆—凉血止血,解毒疗疮作用偏于下焦,最善治下焦出血;血热出血诸证,尤便血与痔疮出血+槐角2、侧柏叶、槐花侧柏探戈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苦寒清泻,味涩质黏,善清凉收敛血热者宜生用,虚寒者宜炒炭槐花,请干些活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尤宜便血与痔疮出血;并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3、白茅根、苎麻根、羊蹄白猫请鸟肺胃热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入血分、气分,归膀胱经甘寒而不腻隔伤胃,利尿而不伤津猪妈四胎苎麻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安胎甘寒、清利,入心肝经羊蹄都冲下羊蹄—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二)化瘀止血药1、三七、五灵脂、血竭三七、五灵脂,止活换位置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行止兼备,主泻兼补;兼补虚而强体,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为治出血、淤血诸证之要药兼治胸腹刺痛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学姐五灵脂,联创省记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注:三七属化瘀止血药,五灵脂属活血止痛药,血竭属活血疗伤药,三者功效相近,适合比较记忆2、茜草、蒲黄欠钞两画值桶金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炒炭:血瘀夹热之出血生用:血瘀有热之闭经痛经及跌打损伤蒲黄只画鸟蒲黄—止血,化瘀,利尿生用:无论寒热的各种出血,尤宜利尿炒炭:止血力强,治各种出血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五灵脂3、花蕊石、降香花蕊化瘀止;降香理气止花蕊石—化瘀止血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附:景天三七化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既治出血,又治淤血,还兼能宁心安神,解毒(三)收敛止血药1、白及、仙鹤草百机受制总机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兼能益肺,治肺胃损伤之咯血、并治肺痈涌吐脓血+三七治胃、十二指溃疡吐血、便血+反贼骨治疗烫伤、手足皲裂,肛裂反乌头仙鹤手里捏虚补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苦涩收敛,性平不偏,作用广泛脱力劳伤+红枣治腹泻、痢疾。

第十一章止血药

第十一章止血药

2019/10/8
41
三七 为五加 科多年 生草本 三七的 干燥根。 生用。 捣碎或 碾细粉 用
蒲黄 为香蒲科 多年生沼 生草本狭
叶香蒲、
东方香蒲 或同属植 物的干燥 花粉。生 用或炒炭 用。
三七 蒲黄
共性:
性味:甘
功用:
化瘀止血,止痛:广泛用于各种

出血证,尤以有瘀者最宜,
茜草
性味:苦寒
功用:
1.化瘀、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或瘀血
所致的出血证,尤宜于治血热夹瘀的
各种出血证。如治血热咯血、吐血、
衄血、尿血等,轻者可单用煎服,重
者常配伍其他凉血止血之品。
2019/10/8
53
2.活血通经,治血瘀证: (1)血瘀夹热之闭经 (2)血滞胸胁疼痛 (3)跌伤瘀痛 (4)风湿热痹痛
性强于槐花,且润肠,多用于痔血。
2019/10/8
26
侧柏 叶为柏科 常绿小乔 木侧柏的 干燥枝梢 及叶。生 用或炒炭 用。
侧柏叶
性味:苦、涩,微寒 功用: 1.凉血止血:味涩而收敛,为血热出血 之良药。 四生丸 2.祛痰止咳:治肺热咳嗽,痰黄稠, 痰中带血者尤宜。
2019/10/8
79
鸡冠花 为苋科 一年生 草本鸡 冠花的 干燥花 序。生 用或炒 炭用。
藕节 为睡莲 科多年 生水生 莲的干 燥根茎 节部。 生用或 炒炭用
檵木为金缕梅科檵木的干燥根、茎 叶或花。生用。
花 生


收敛 止血

檵木
鸡冠花 藕节 花生衣
清热解毒


清热凉血,止带

的药物,称止血药。

中医常用止血药和止血方剂有哪些

中医常用止血药和止血方剂有哪些

中医常用止血药和止血方剂有哪些乡村医生田振有中医常用止血药有:阳墙土,海螵蛸,白及、三七,血余碳、马齿苋白毛,仙鹤草、棕榈皮,槐花、大、小蓟、白茅根、紫珠草、茜草,侧柏叶碳、焦艾叶、地榆碳、藕节碳等。

海螵蛸中药海螵蛸能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主治吐血、呕血、崩漏、便血、衄血,创伤出血,肾虚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嘈杂,嗳气泛酸,湿疹溃疡。

药理作用:1.海螵蛸能降低胃液总浓度,能防治胃溃疡2.海螵蛸有抗辐射作用3.海螵蛸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尤以陈年的海螵蛸的作用更为明显4.海螵蛸粉治疗浅度溃烂期褥疮有效5.海螵蛸具有良好的磨擦和吸附作用,不仅可破坏病变的结膜上皮组织,又可能吸附有毒素和细菌的血液与渗出粘液,但本身无抗菌作用中医常用的止血方剂:复方有胶艾汤、十灰散、四生丸、止血生肌散、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等十灰散处方大蓟9g;小蓟9g;荷叶 9g;侧柏叶9g;茅根 9g;茜根 9g;山栀 9g;大黄 9g;牡丹皮9g;棕榈皮9g功能主治血热妄行。

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方解方中大蓟、小蓟、荷叶、茜草、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栀子清肝泻火,大黄导热下行以治病因;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血止而不留瘀。

本方炒炭存性用,可加强收涩止血作用;用藕汁或萝卜汁京墨调服,意在增加清热止血作用。

综观全方。

以凉血止血为主,兼有清降及祛瘀作用。

用法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

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15g),食后服下。

禁忌忌烟、酒、辛辣等物。

若出血属于虚寒者忌用。

胶艾汤胶艾汤出自《金匮要略》;别名:芎归胶艾汤。

主治出血性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人工流产后子宫出血、月经多,妊娠子宫出血、产后恶露不尽,产后子宫恢复不良(复旧不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消化性溃疡、外伤出血等伴有腹痛、贫血者。

别名芎归胶艾汤《金匮要略》处方川芎 6克;阿胶 6克;甘草 6克;艾叶 9克;当归 9克;芍药 12克;干地黄15克。

中药止血药对比记忆,从此再也不傻傻分不清楚了

中药止血药对比记忆,从此再也不傻傻分不清楚了

中药止血药对比记忆,从此再也不傻傻分不清楚了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四类药物,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内外出血证。

下面小编用对比的方法介绍几味常用的止血药。

1、炮姜、艾叶两药均能温经止血。

其中炮姜温中止痛,但守而不走,作用较为局限。

艾叶善于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

尤宜于妇科下焦虚寒之崩漏、月经过多,又善于,温肝暖肾,散寒调经,安胎,为妇科之良药。

2、小蓟、大蓟两药均能凉血止血,散毒解毒消痈。

其中小蓟兼能止血,尤善治尿血血淋。

大蓟散毒解毒消痈之力较强,尤多用于吐血、咯血及下血。

3、棕榈炭、血余炭、仙鹤草三药均能收敛止血,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

其中棕榈炭作用单纯而力较强,尤多用于崩漏,月经过多。

仙鹤草广泛用于体内各种出血,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

并能止痢截疟,补虚强壮,解毒杀虫。

血余炭止血而不留瘀,兼能利尿。

4、三七、茜草、蒲黄三药均能止血,又能化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

可用治瘀血阻滞之多种出血。

其中三七作用较优,不仅止血力强,化瘀力也强,为止血要药,可广泛用于内外各种出血证,同时也长于活血定痛,又为伤科要药,可用于跌打损伤和各种瘀血肿痛。

茜草则能凉血化瘀止血,尤宜于血热夹瘀出血证,并能活血通经,可用于血滞经闭、跌打损伤和风湿痹痛证等。

蒲黄化瘀止血并能利尿通淋,能治瘀血阻滞之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以及血淋涩痛证等。

5、地榆、槐花两药均能凉血止血,尤宜于下焦血热之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

其中槐花又能清肝火,降血压。

地榆又能解毒敛疮,为治水或烫伤之要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11-止血药凡以制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本类药虽性味各异,但均能止血,并分别兼能清热凉血、化瘀、收涩及散寒温经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1、凉血止血药:味或苦或甘而性均寒凉,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过量滥用有留瘀之害。

2、化瘀止血药:性味虽各异,但却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长,为治出血之佳品。

3、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黏,或为炭类,性多平,或凉而不甚寒,虽善收涩止血,但有留瘀恋邪之弊,主治出血而无瘀滞者,若有瘀血或邪实者慎用。

4、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功善温经止血,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

大蓟菊科蓟的干燥地上部分。

甘、苦,凉。

归心、肝经。

本品甘苦性凉,入心、肝经。

既善清血分热邪而凉血止血,为治血热出血之要药,又能散瘀解毒而消痈肿,为治痈肿疮毒所常用。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1、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尿血。

2、热毒痈肿。

大蓟配小蓟:两药均性凉,工轻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同用则药力更强,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肿。

小蓟菊科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甘、苦,凉。

归心、肝经。

本品功似大蓟而力稍弱,亦为治血热及热毒疮肿所常用;兼能利尿,最善治尿血、血淋。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1、血热尿血、血淋、咯血、衄血、吐血及崩漏。

2、热毒痈肿。

地榆蔷薇科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苦、酸,微寒。

归肝、胃、大肠经。

本品苦寒泄降,味酸收敛,作用偏于下焦。

既善泄热凉血、收敛止血,治血热妄行,特别是下焦出血;又能泻火解毒、敛疮,治烫伤及疮疡。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1、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及月经过多。

2、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疮疡肿毒。

地榆配槐角:地榆微寒,善清下焦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槐解微寒,善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

两药相合,可治血热出血诸证,尤宜痔疮出血及便血。

对于大面积烧伤,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水解型鞣质被机体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白茅根禾本科白茅的干燥根茎。

甘,寒。

归肺、胃、膀胱经。

本品甘寒清利。

入血分,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之诸出血证;入气分,能清肺胃蕴热而生津止呕,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及肺热咳嗽;入膀胱经,能清利湿热而利尿,治血淋、热淋、小便不利、小肿及湿热黄疸等。

并具甘寒而不腻膈伤胃、利尿而不伤津之特点。

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1、血热衄血、咯血、咳血、吐血及尿血等证。

2、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

3、血淋,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

以鲜品为佳。

白及兰科白及的干燥块茎。

苦、甘、涩,微寒。

归肺、肝、胃经。

本品甘涩质黏,苦寒清泄,入肺、肝、胃经。

既善收敛止血,治体内外诸出血证;又兼益肺,最宜治肺胃损伤之咯血、吐血,并治肺痈咳吐脓血;还善消肿生肌,治痈疽疮疡,初起未脓服之可消,溃久不敛外敷可愈;治烫伤、皮肤皲裂、肛裂,外用可促进创口愈合。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咯血,咯血,衄血,吐血,外伤出血。

2、疮痈肿毒,烫伤,手足皲裂,肛裂。

3、肺痈而咳吐腥痰脓血日渐减少者。

白及配三七:白及微寒黏涩,功善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三七性温,功善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且不伤正。

两药相合,行止并施,止血力增强而不留瘀,可治各种出血,内服外用皆宜。

白及配乌贼骨:白及微寒黏涩,功能收敛止血、生肌;乌贼骨微温燥涩,功能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敛疮。

两药相合,不但止血力强,且促进溃疡愈合,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吐血、便血效佳。

反乌头。

三七五加科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

甘、微苦,温。

归肝、胃经。

本品苦泄温通,甘能补虚,行止兼备,主泄兼补。

入肝、胃经,既善化瘀而止血,又善活血而止痛,还兼能补虚而强体,具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长,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1、体内外各种出血病证。

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3、胸腹刺痛。

本品有止血、抗血栓、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炎、镇痛、镇静、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糖代谢、保肝、抗衰老、抗辐射、抗菌及抗肿瘤等作用。

茜草茜草科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苦,寒。

归肝经。

本品苦寒泄降,专入肝经血分。

既善凉血止血,又善活血祛瘀,且炒炭与生用功异。

炒炭善化瘀凉血而止血,治血瘀夹热之出血;生用则活血凉血而化瘀通经,治血瘀有热之经闭痛经及跌打瘀肿。

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1、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等。

2、经闭,痛经,跌打肿痛,痹证关节痛。

止血宜炒炭用,活血祛瘀则生用或酒炒用。

蒲黄香蒲科狭叶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其他植物的干燥花粉。

甘、平。

入肝、心包经。

本品甘缓不峻,性平不偏,入肝与心包经,生用与炒用功别。

生用活血化瘀止血,兼利尿,主治各种内外出血,虽无论寒热均可,但最宜尿血;并治心腹瘀血痛、瘀血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跌打肿痛及血淋涩痛。

炒炭主以收涩,略兼化瘀,止血力较强,亦治各种出血。

收敛止血,活血祛瘀,利尿。

1、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血瘀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

3、血淋涩痛。

蒲黄配五灵脂:蒲黄性平,生用活血化瘀而止血,炒用收涩止血略兼化瘀;五灵脂性温,生用活血止痛,炒用功偏化瘀止血。

两药相合,无论生用炒用均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善治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包煎。

止血宜炒炭用,活血宜生用。

生蒲黄有收缩子宫作用,故孕妇忌服。

本品人促进血凝、止血、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兴奋子宫、抗炎及镇痛等作用。

艾叶菊科艾的干燥叶。

辛、苦,温。

归肝、脾、肾经。

本品辛香行散,苦燥温通,入肝、脾、肾经,生用与炒炭功异。

既温经脉、理气血而止血,治虚寒性出血,尤宜妇女崩漏、胎漏;又散寒湿、暖子宫而止痛,治经寒痛经、月经不调,寒湿带下、宫冷不孕及脘腹冷痛。

此外,外用治湿疹瘙痒,可收燥湿痒之功;用于温灸,可收温经止痛之效。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1、虚寒性崩漏下血、胎漏等。

2、经寒痛经、月经不调,带下清稀,宫冷不孕。

3、脘腹冷痛。

4、外用治湿疹瘙痒,并用于温灸。

艾叶配阿胶:艾叶性温,功善散寒暖宫、温经止血,并能调经安胎;阿胶性平,功能养血止血。

两药相合,既养血止血,又散寒暖宫调经,治崩漏下血属血虚有寒之证。

温经止血宜炒炭用,散寒止痛宜生用。

槐花豆科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苦,微寒。

归肝、大肠经。

本品味苦性微寒,入肝与大肠经,虽清泄,但质轻。

既善清热凉血而止血,治血热出血,尤宜便血与痔疮出血;又善清泻肝火,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等。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1、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尤宜便血、痔疮出血。

2、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

止血宜炒炭,泻火宜生用。

侧柏叶柏科侧柏的干燥枝梢及叶。

苦、涩,微寒。

归肺、肝、大肠经。

本品苦寒清泄,味涩质黏,入肺、肝、大肠经,善清凉收敛。

能凉血、收敛而止血,治内外伤出血,属血者宜用,属虚寒者须炒炭;能清肺化痰而止咳,治肺热痰多咳喘。

此外,外用还可治烫伤与脱发。

凉血止血,祛痰止咳。

1、各种出血证。

2、肺热咳喘痰多。

3、外用治烫伤及脱发。

止血多炒炭用,化痰止咳宜生用。

本品多服久服可导致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故不宜过量或过久服用。

苎麻根荨麻科苎麻的干燥根和根茎。

甘,寒。

归心、肝经。

本品甘寒清利,入心、肝经。

既善凉血而止血,治血热出血诸证,又善清热而安胎,治胎热之胎漏、胎动不安,还能利尿解毒,治湿热淋痛及热毒疮肿。

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

1、血热所致的各种出血证。

2、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3、湿热淋痛,热毒疮肿,蛇虫咬伤。

仙鹤草蔷薇科龙牙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苦、涩,平。

归肺、肝、脾经。

本品苦涩收敛,性平不偏,入肺、肝、脾,作用广泛。

一善收敛止血,治内外各种出血;二能止痢截疟解毒,治久泻久痢、疟疾与疮肿;三能杀虫而止痒,治滴虫性阴道炎所致的阴痒带下。

此外,与红枣同煎内服,脱力劳伤可除。

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解毒,杀虫。

1、咯血,咳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

2、久泻,久痢。

3、疟疾,痈肿疮毒。

4、滴虫性阴道炎所致的阴痒带下。

5、脱力劳伤。

本品具有涩敛之性,治腹泻、痢疾,当以慢性泻痢为宜。

炮姜姜科姜的干燥根茎的同炮制品。

苦、辛,热。

归脾、胃、肝经。

本品苦辛温散,入脾、胃、肝经。

既善温经止血,治虚寒出血;又善温中止痛,治虚寒腹痛、吐泻。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1、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等证。

2、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等。

棕榈炭棕榈科棕榈的干燥叶鞘纤维(叶柄基部之棕毛)的煅炭品。

苦、涩,平。

归肺、肝、大肠经。

本品苦涩性平,入肺、肝与大肠经,功专收敛止血,治出血无瘀者最佳。

收敛止血。

崩漏、便血、吐血、咯血等多种出血证。

紫珠马鞭草科杜虹花、紫珠的干燥叶。

苦、涩,凉。

归肺、胃、肝经。

本品苦寒清泄,味涩收敛,主入肺、胃,兼能入肝。

既能凉血收敛而止血,又能清热解毒而疗疮。

治血热出血,属肺胃蕴热者尤佳,治烧伤与疮疡,外用内服皆善。

收敛出血,清热解毒。

1、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等。

2、烧烫伤,疮疡肿毒。

藕节睡莲科莲的新鲜或干燥根茎节部。

甘、涩,平。

归心、肝、胃经。

本品甘涩收敛,入心、肝、胃经。

能收敛止血,略兼化瘀,虽药力和缓,但治出血使用广泛。

鲜品性平偏凉,主治出血兼热;炒炭性平偏温,无论寒热均可。

收敛止血。

血热出血夹瘀宜生用;虚寒出血宜炒炭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