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人的客家民俗风情

合集下载

客家人的年滋味

客家人的年滋味
衣服 .再把 大红灯 笼挂 E .对联贴 } ,就等待年 夜饭 的到来 。 客家的 年夜饭 除 了鸡鸭 鱼肉外 ,客 家酿豆 腐和 手打猪 肉 丸都 是
人 家眼力不好 但 总是往我们碗 里夹 满满 的浆 , 有 时夹了几大 块肥 肉,
让 人吃也不是丢也 不是。 转 眼大家都长 大 r , 有着各 自 的生活 和忙碌 , 却发现都 曾多年未好 好聚聚 亲情突然变得 如此 生疏 。 初 j一个 大埔 的亲戚 常常带 我们 去花萼 土楼参 加他 们家 乡的祈
必备菜 肴 ,寓 意着 团圆 和兴旺 .吃饭 前接过 长辈们 的£
好,/ J v b 心眼 就已经在欢 天喜地盘算 怎 么使 用这 点小钱
蛋煮酒 糟香 甜美 味但是 后劲 十足 ,让贪 吃的我 常常 喝得酩 酊大 醉 ,
初三, 去花萼土楼参加祈福和祭祖仪式
初一早一 E 早早 起床 , 县城舞 狮 队开始登 拜 年 。 我们往 兜里 塞满
冬,鞭 炮 齐放 ,彩旗 绕行 ,上 楼 内委时震 耳 欲聋 , K 漫
开怀 大饮 。吃 过灯酒 ,男 婴就算 正式 加入 宗族行 列 ,将名 宁注 入族
谱。
不过 , “ 上灯 ”是 与女孩 子无关 的,她 们也没 资格在族 谱里 占

席 之地 ,这 也是 当时重男轻 女最典 型的表现 。 赏 灯 节每 个 家 族和 每 个 姓 氏都 有些 不 同 ,都 足根 据 各 n祖 先
分不情愿地 脱下新 衣。
鼠扔 到她们脚下, 吓得她们呱呱 大叫后就乘 乱溜走 。 初二 是全家 回娘家 日, 我们 和表 弟袁 妹在 田间野外 偷瓜摘 菜 、 提
迷藏、 放烟花 , 喧 闹声惊 天动地。 吃饭时儿大 桌的亲戚按辈 分就 坐, 老

兴宁文化介绍

兴宁文化介绍

兴宁文化介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自有其民俗传统和风土人情。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我的家乡——梅州兴宁市。

风俗节日1.春节习惯上称“过年”,是兴宁人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过年时出外工作的兴宁人都会回家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卦”,之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里”或“金团里”(宁塘、宁中、宁新等几个镇称为“油果里”,用于办白事或做斋时才叫“剪堆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兴宁人民十分注重取兆意,不可以骂人,不准讲不吉利的话。

俗语谓:“入年卦,就讲好话”。

正月初一。

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

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

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

祭祀仪式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初三,俗称“穷鬼日”。

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

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

俗语有云:“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2.赏灯“赏灯”为兴宁、五华部分地区特有传统节日,等同于元宵。

时间从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不等,视各宗族各村情况而不同,正月十一、十二为最多。

期间在“赏灯”节前有“升灯”(正月初五至初十)、节后有“暖灯”(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八)。

其他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则跟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

风土人情客家民居兴宁的北边主要是山区,它的建筑以四角楼为主,村子成长方形,二层结构;因为地理关系,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旧时客家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没有鱼塘的话,要吃鱼就困难了。

据老人介绍,四角楼在修建的时候,花费极为惊人,特别是用于建墙和泥的浆水,用的全是糯米浆!由此建成的墙壁,极为坚固,一般铁钉都难于钉进。

兴宁的客家民居,主要分为北山南水两大风格。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兴宁,一个古老而又深厚的客家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小村里,丧事流程凝聚着人们对家族和亲人的深深哀思,也体现了客家人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和尊重。

当一位兴宁的客家人离世时,亲友们会迅速得到消息,纷纷前来吊唁,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家人的慰问。

在这个村落里,丧事往往会持续数天,以彰显对逝者的敬重。

丧事的第一天,亲友们会在亲属家中设立灵堂,摆放丧床和灵牌。

整个家庭都会穿着素服,哀痛的氛围弥漫在屋内。

亲朋好友们相互慰问,带来鲜花和香烛,为逝者祈福。

第二天,灵堂会更加庄重。

家人们会请来道士或僧人为逝者超渡,祈求逝者能够安息。

亲友们则会相聚在一起,为逝者祈福,留下深刻的回忆和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不时地分享逝者的善行和美好回忆,以此纪念他们的生命。

第三天,是丧事的最后一天。

亲友们会集体举行告别仪式,为逝者送行。

这个仪式通常在村庄的公共场所举行,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家人们会穿上整洁的丧服,亲自执柩,前往墓地。

在这个过程中,亲友们会高举白花,默默祈祷,送别逝者。

丧事结束后,村里会举行一场简单的祭祀仪式,以祈求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

这也是客家人传统信仰的一部分,他们相信逝者的灵魂会继续存在,并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抚。

整个丧事流程中,人们始终保持庄重和敬意。

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并以传统仪式来安抚逝者的灵魂。

这种对家人和传统的尊重,使兴宁的丧事流程成为一个感人而又庄重的仪式。

无论是客家人还是外来的亲友,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浓厚的人情味,仿佛置身其中,与逝者共同哀悼。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第一部分:丧事的准备在客家人的传统观念中,丧事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有人家中有人去世后,家人会立即通知亲戚和朋友,以便他们能及时赶来参加丧事。

家人会为逝者准备棺木、衣物和蓝布,同时会找一位吉利的人来执掌丧事。

第二部分:丧事的告知和守夜在客家人的传统中,丧事的告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人会派人去通知亲戚、朋友和邻居,告知他们逝者的离世,并邀请他们前来守夜。

守夜是在逝者离世后的第一晚,亲友们会在逝者家中守夜,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守夜期间,会有人负责点香、烧纸和守夜。

第三部分:丧事的安排在客家人的传统中,丧事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人会找一位吉利的人来执掌丧事,并与他商议安排葬礼的具体细节。

在葬礼的前一天,家人会准备好祭品,如米、酒、猪肉等,用于祭祀逝者。

同时,家人还会在逝者家中摆放神桌,摆上逝者的遗照和遗物,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第四部分:丧事的举行在客家人的传统中,丧事的举行是非常庄重和隆重的。

在葬礼当天,家人会请来一位道长或道士主持祭祀仪式,并为逝者念经。

家人和亲友们会在丧事现场燃香、烧纸和祭祀逝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依次行三鞠躬礼,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随后,亲友们会前往墓地送葬,送别逝者。

第五部分:丧事的结束在客家人的传统中,丧事的结束标志着逝者的离世得到圆满的告别。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请亲友们回到逝者家中,供奉饭菜和酒水,以表示对亲友的感谢和款待。

家人会继续守夜,直到第三天清晨,然后进行祭祀、祭拜和送客的仪式,以结束整个丧事。

总结: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包括准备、告知和守夜、安排、举行和结束五个部分。

在整个丧事过程中,家人和亲友们都会以庄重和隆重的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这些传统的丧事仪式不仅体现了客家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传承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兴宁人婚嫁习俗

兴宁人婚嫁习俗

兴宁人婚嫁习俗由于兴宁人的嫁娶规矩非常多,因此兴宁民间流传着那么一句话,就是“兴宁嫁娶下数多,多嘴阿婆子女多!”兴宁地区的嫁娶礼仪和大部分客家地区一样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此类民俗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于纷繁的"六礼"曾一度被认为是陋俗而被破除,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兴宁人婚嫁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兴宁人婚嫁习俗兴宁人婚嫁习俗一、看老婆,包面花钱!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人去女家说媒,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男女两家通过媒人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双方同意后,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各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合得来,就写庚贴(俗名婚单)将亲事定下。

也称“开红婚贴”,或叫讲财礼。

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

兴宁人婚嫁习俗二、入门,拉lá月,摆酒,说四句打扮新娘。

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

所请扮娘一定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即大家公认的”好命人”,打扮新娘要梳3次头,每梳一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梳福禄寿,三梳子孙满堂。

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打米筛花。

新娘在“上轿”前要请有声望的叔公打米筛花说“四句”,其仪式是:在祖公厅里放一“摸栏”(似匾状但比匾大的竹编织具),当中放一方凳,其外置一箩筐。

选好时辰后,伴娘便扶新娘先坐一下箩筐,后端坐凳上,并说吉祥语,如“坐箩又坐凳,身家大过兴宁县,坐凳又坐箩,子孙长过宁江河”。

打米筛花者双手执米筛置于新娘头顶,作筛米状,说四句吉祥的话,称为“说四句”,如:“涯今嫁女望吉祥,子孙满堂寿年长,夫妻白头爱到老,儿孙高中状元郎”。

打米筛花的意思是经“百眼查看”,这姑娘是美好端庄的,并把吉祥、美好筛在新娘身上。

兴宁客家山歌

兴宁客家山歌

兴宁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我国客家人民口头流传的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

客家山歌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格律。

兴宁客家山歌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汉族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客家文化中的瑰宝。

它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上句叫“起首”,下句叫“正板”。

用假嗓演唱,高亢激越,气势雄浑,给人以粗犷豪放、热情奔放之感;用平嗓演唱,婉转流畅,起伏舒缓,委婉动听,给人以柔和缠绵、委婉细腻之感。

客家山歌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客家儿女。

同时又对促进民族团结,维系祖国统一起着巨大作用。

山歌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括了劳动生产、男女恋爱、行船航海、历史故事、生活知识等诸多方面。

山歌的词格很讲究,要求押韵、对偶。

山歌可以抒发情感,道出心声。

无论是叙述,抑或是对答,都能言简意赅,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风趣横生,这些都是山歌特有的艺术风格,也是我们最喜欢山歌的原因所在。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许多优秀的客家山歌手为革命战争做出过重大贡献,如兴宁县的吴贞邦就是兴宁著名的山歌手,他曾先后七次为革命军队送信。

山歌已经深入到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群众普遍的欢迎,许多诗人文人也为客家山歌留下许多诗篇。

从清朝末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的诗歌作品问世,在省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山歌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流传,使客家山歌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而且山歌题材丰富多彩,贴近现实生活,被广大客家人民用来教育后代,或用来联络感情。

更为主要的是山歌成为客家人的精神寄托,许多客家老人不管离家有多远,总会一路哼唱着山歌回家,这也算是对自己故土最真挚的怀念吧。

在兴宁山歌中,一般按行业分类,行业类别可以分为“锣鼓山歌”“米筛锣鼓山歌”“春牛山歌”等。

所谓“锣鼓山歌”就是指在新婚嫁娶、诞辰祝寿、逢年过节、庆功拜师、行船打鱼、祭奠祖先等场合唱的一种山歌。

兴宁山歌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演唱形式:有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一领众和式,有独唱的、有二重唱的、有三重唱的,还有齐唱的等多种形式,而“打歌”则是山歌演唱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兴宁家乡的风俗作文450字

兴宁家乡的风俗作文450字

兴宁家乡的风俗作文450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又是一年元宵佳节。

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共庆佳节。

在兴宁,元宵节与春节一样重要。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每一年的元宵都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情回忆的,我们应当好好珍惜,深刻铭记。

过元宵时,全国各地的风俗都不尽相同,其中,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这天中最为重要的几项民间习俗。

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我喜欢吃汤圆,不仅是因为汤圆的味道鲜美,夺人眼球,更是因为汤圆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上吃汤圆,如此画面,是多么和谐,愉悦啊!或许,那时的汤圆是充满爱的,是最为鲜美的吧。

那一个个圆熘熘的白滚滚的大汤圆惬意地躺在带汤的玻璃碗中,它们紧密的挨在一起,别提有多可爱了。

此时此刻,想起汤圆的鲜美,不经意间,早已垂涎三尺。

在元宵节这天,汤圆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美食。

我还曾在一次元宵节之夜有幸赏过一次花灯。

那时,不管是地上,树上,湖中,都可以见到花灯的身影,五彩缤纷的花灯无处不在,你仿佛就置身于一个花灯的世界,全世界都是五彩的幻影,看似飘渺虚幻,却又是人间真实……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绝伦,梦幻无限。

传闻,在水中放置花灯可以祈福许愿,人们都深深地相信,天上的神明会实现平凡的人们的所有奇特,独一无二的愿望。

客家兴宁特色食物

客家兴宁特色食物

砸棕在客家话中,砸就是压的意思,砸棕就可以理解为是压制的棕子!其制作工序是先把糯米饭放在木格子里压实,然后放在油锅里去炸,必须不停地翻转,使砸棕变得金黄。

软和香是砸的特点,因为是油炸的缘故,食用后使人容易上火。

溜锅粄溜锅粄是个很形象的名词,它的做法是把粘米调成稠糊状,用汤匙挑起顺着锅壁溜下去沸腾的热油汤里去。

一般是放咸味,但也有放甜味的,依各人所好这种方法做成的面食,又软又滑,口感好极了。

如果再加点正宗的客家水咸菜,溜锅板就集咸滑热三种滋味,别有一番风味。

石马番豆番豆者,花生也。

石马地方的人民用一种颇为奇特方法来制作番豆:先用老屋的砖头泥(必须是带硝性的)捣碎加盐和番豆在一块熬熟,捞出又在同样的泥粉里滚,混上米浆使泥粘实番豆,晒到半干,即放在一种特殊的竹容器用火烤,直至干透。

这样制作出的花生,味道之奇香绝不是市场上的红泥花生可比。

鸡颈粄用水把“七分糯三分粘”米粉和成小团,放入热油锅里,用锅铲压拍,然后把它翻过来用锅铲压拍,不断重复,把它压拍成薄片煎熟。

趁热取出,撒上白糖和碎花生米,细细卷好。

用刀切成一圈圈竖起,哟!还真的象鸡颈呢,吃一口,又香又甜!萝卜粄萝卜具有消痰化气的功用,味道清甜而价格低廉,深受客家人的喜爱。

用萝卜板和粘米粉做成的萝卜粄,是客家人的年糕。

依各人所好,加入五香粉、虾仁、香菇、猪肉等配合萝卜的清香,倒上两碗老酒,是兴宁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享受。

田艾粄这是一种生长在田埂的艾捣烂和上粘米粉做成的小吃。

田艾的味道甘中带着特别的芳香,入口细嚼,喉间鼻里尽得享受。

长在沙堤上的田艾,叶梗肥大,用这种艾的做田艾粄,特别香。

酿豆腐这也是走向各地的四菜之一,只是外边的豆腐,实在太差劲。

用山泉水做的,那才是掉在灰里“拍不得、吹不得”的“高尚”豆腐,配上头刀肉馅,细火慢煎。

在现代,酿豆腐为兴宁人过年必备的菜肴,根据兴宁人的习惯,豆腐取“付唔园”(即怎么都给不完之意)。

梅菜扣肉梅菜扣肉是客家四菜之一,随着开放之后的交流,梅菜扣肉已走向各地餐桌。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兴宁,是一个美丽而古朴的客家小镇,坐落在广东的深山腹地。

在这里,客家人丧事的流程被视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承载着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生命的敬畏。

以下是兴宁客家人丧事的典型流程。

一、通知亲友当有人离世后,家属会第一时间通知亲友。

他们会拜访亲友,并用哀悼的语言告知逝者的离世消息。

在这个过程中,客家人注重言辞的庄重和尊重,以示对逝者的敬意。

二、设灵堂家属会在逝者家中或宗祠的一间房间里设立灵堂。

灵堂内摆放着逝者的遗像,以及他生前喜爱的物品。

家属和亲友们会在灵堂前燃香、献花,并守夜守灵,以期能够给逝者送上最后的祝福。

三、告别仪式告别仪式通常在逝者的家中或宗祠内举行。

仪式开始时,家属会请来道士或僧人为逝者超渡,祈求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

在仪式进行过程中,亲友们会向逝者致以最后的告别,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四、送葬送葬是客家人丧事流程中最庄重的环节之一。

在送葬过程中,家属和亲友们会把逝者的灵柩抬出家中,然后沿着指定的路线前往墓地。

在前往墓地的路上,亲友们会敲鼓、吹响号角,以示对逝者的哀悼和送行之情。

到达墓地后,逝者的灵柩会被安葬在墓地中,家属和亲友们会再次向逝者表达最后的哀思。

五、丧期在客家人的传统中,丧期通常为100天。

在这段时间里,家属会持续祭拜逝者,以示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

在丧期期间,家属会尽可能地避免娱乐和繁忙的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而亲友们也会前来慰问家属,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支持之情。

兴宁客家人的丧事流程高度重视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这种传统流程不仅是对逝者的敬意,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通过这样的仪式,人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死,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在这庄重而神圣的仪式中,兴宁客家人将丧事看作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一种对逝者的告别,以及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
客家人的风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婚习俗:客家人注重婚姻的家族传承,通常会进行严肃
的婚姻仪式。

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通常需要进行"上新
房",由长辈主持仪式,祈求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2.祭祀仪式:客家人信奉神佛,常常会进行家庭祭祀或庙会
祭祀活动,如除夕守岁、拜财神、祭祖等。

他们认为祭祀
能够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丰衣足食。

3.客家茶文化:客家人热爱饮茶,将茶叶制作成压制的茶砖,
以便携带和保存。

茶艺在客家文化中已有悠久的历史,并
有独特的品饮习惯和传统茶具。

4.客家建筑:客家人的传统建筑是土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建
筑形式,通常由土和石材料构成。

土楼外形宏伟壮观,是
客家文化的象征。

5.客家菜:客家人以农耕为主,他们的饮食习惯偏向简朴,
注重营养和口感。

客家菜以烧煮和腌涮为主,在烹饪方法
和调味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些只是客家人的一部分传统风俗,并且因地域和地方习俗的差异,客家人的风俗也会有所不同。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

客家人兴宁的丧事流程一、丧事通知当有人在兴宁去世后,亲属会立即通知亲朋好友。

他们会以电话、短信或者面对面告知对方,以便他们前来吊唁。

二、守灵在兴宁,守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般来说,亲友们会选择在逝者的家中或者殡仪馆设立灵堂,供奉着逝者的遗像和鲜花。

亲友们会轮流守夜,以示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三、布置灵堂在丧事期间,灵堂的布置非常重要。

亲友们会用白色布帘将灵堂围成一个小空间,以示庄重。

在灵堂内,会摆放烛台、花圈、鲜花和逝者的遗像。

亲友们还会在墙上挂上逝者的遗照和挽联,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四、丧礼仪式在兴宁,丧礼仪式一般在逝者家中或殡仪馆举行。

仪式开始时,亲友们会合掌默哀,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随后,主持人会宣读逝者的生平事迹和家族世系,以回顾逝者的一生。

亲友们也可以向逝者的家属致以慰问和悼词。

五、送葬在兴宁,送葬是丧事流程中的最后一环。

亲友们会将逝者的遗体送往墓地或骨灰安置处,进行后续的安葬仪式。

在送葬过程中,亲友们会排成长队,持着纸钱和鲜花,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送葬结束后,亲友们会回到逝者家中,进行尾声宴请,以表达对逝者的告别和祝福。

六、祭祀和守孝期在兴宁,祭祀和守孝是丧事流程的延续。

亲友们会在逝者的祭祀仪式上烧香、上供,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而守孝期则是亲友们为了纪念逝者,在丧事结束后一段时间内,遵循一定的规定和习俗,尽量避免娱乐和外出,以示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七、后事处理在丧事结束后,逝者的家属会处理逝者的遗产和后事。

他们会根据逝者的遗愿,进行遗嘱的执行和财产的分配。

同时,他们还会办理逝者的丧葬事务,包括领取死亡证明、办理火化或土葬手续等。

八、丧事后的慰问在丧事结束后,亲友们会继续前来慰问逝者的家属。

他们会带来慰问品,如水果、糕点等,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家属的关心。

逝者的家属也会回赠一些小礼物,以示回报和感谢。

以上便是兴宁地区丧事流程的基本步骤。

这些步骤充满着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展现了兴宁人对家人和亲友的关心和尊重。

兴宁春节的习俗

兴宁春节的习俗

大年三十的主菜酿豆腐。

旺丁、团圆的意思。

红焖猪肉代表一年红红火火、行好运的意思。

付圈用豆腐皮与猪肉做成的。

用我们客家人的话来说,就是:往家里付多一点财富的意思。

炒猪利(猪舌)这个菜色是我加进去的,吃了猪利;一年都利利是是的意思。

鸡。

俗话说:无鸡不成宴。

鸡可以炒;焖;白切等,烹调多种。

,可根据个人喜号。

吉利、健康、乖乖的鱼丸子。

吃鱼丸,吃不完的意思。

猪肉丸子。

一家人团团圆贺的意思。

大蒜。

很会划算的意思。

芹菜很勤劳的意思。

年三十的习俗在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很早就把红红的灯笼挂在大门前,贴上对联。

每当这两件一出现时,年味就更浓了!当夜幕降临时,红红的灯笼发着红红的光,有一种特别祥和的气氛!在大门后,放两棵甘蔗。

是因为放了甘蔗“顶柱”。

人就不会腰痛了。

年三十,洗香草浴。

采用:桃树枝;柚子叶;香符苗;艾叶子等熬水;洗澡。

能去邪;保平安的意思!赏灯节大家都知道春节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都是很正常的事,不过要是一连放几个小时那你们一定感到很惊奇吧!没错,赏灯节就是一连放几个小时的烟花、爆竹。

当天早上会有许多舞狮的来那里舞狮,他们舞完狮就会去庙里拜神。

下午有舞蹈团的姐姐们为我们表演美丽动人的舞蹈,她们手挥挥,脚跳跳,一下子就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后来还有舞龙的,可精彩了,他们举木棍跑来跑去,就像一条长长的龙在空中飞。

到了晚上7点半左右,就开始放烟花了!这可是最精彩的爆竹声“霹雳叭啦”四五个小孩大一起大声喊也听不见,烟花“嘣嘣嘣”壮观极了!元宵客家人的元宵与全国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样,梅州兴宁的客家人几乎每个村过元宵的时间都不尽相同,就兴宁的城村来说,一般从大年初九至正月十五,几乎天天都有村子过元宵,客家人称元宵节为“赏灯节”,客家人庆祝赏灯节的隆重程度甚至超过春节。

在外工作的人,如果春节不回家,赏灯一定得回。

如果谁家添了新丁,这一天,亲朋好友齐齐拜访,全村男丁一路敲锣打鼓鞭炮声声迎接花灯,花灯游行,当花灯进入祠堂时,全村每家每户同一时间燃放鞭炮,一时震耳欲聋,硝烟弥漫!晚上更是舞狮舞龙,烟花炮竹此起彼伏,更有放飞孔明灯,以前的孔明灯都是自家扎的,特大,用一个大棉花球浸上汽油,再挂上一串鞭炮,当上升时再点燃挂在孔明灯上的鞭炮,鞭炮随着孔明灯一起上升到空中,在上升过程燃放着,慢慢消失。

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文化

黄遵宪故居
丁日昌故居
宋湘故居
丘逢甲故居
叶 剑 英 元 帅 故 居
何如璋故居
三、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围内有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114处,古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 87处,古墓葬179 处,古建筑260处,近现 代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40处。县级博物馆、 纪念馆8座,市级博物馆2座、纪念馆1座,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座。
客家山歌欣赏
客家山歌特出名(2006年高级中学的千人 山歌大合唱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奖) 广东梅县情歌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 著名的客家山歌说唱故事:十思量,三斤 狗变三伯公等 客家山歌擂台赛(部分)
客家童谣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 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张塘,钓条 鲤鱼八尺长;鲤鱼头拿来食,鲤鱼尾拿来尝;中 间拿来娶新娘。八月啊十五呐,月光光,阿妈共 厓拜呀拜月光;阿妈问厓一声,故乡就在哪方。 月光啊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讲厓嘀呀, 哪里是我的故乡。八月啊十五呐,月光光,阿妈 共厓拜呀拜月光;阿妈讲厓嘀呀,故乡就在莲塘 啊。月光啊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阿妈讲厓嘀 呀,莲塘系厓的故乡。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 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 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 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 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 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 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 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 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 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 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 帅铜像。

为什么兴宁人过端午节要吃酿苦瓜?

为什么兴宁人过端午节要吃酿苦瓜?

为什么兴宁人过端午节要吃酿苦瓜?在兴宁每到端午前后有吃酿苦瓜的习惯因为端午前后正是新鲜苦瓜出身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谁家又准备酿苦瓜吃了听到酿苦瓜口水那个流啊.........兴宁的酿苦瓜是把苦瓜切成小段之后直接把肉馅塞进掏空的苦瓜里面,也有其他的做法比较特别的,特别在哪呢?在馅!馅是糯米加肉再加香菇尤鱼叮,放在锅里炒,炒到有香气扑鼻的时候就可以酿进苦瓜里了,然后放进锅里蒸,这样做出来的酿苦瓜咬上去有糯米香菇尤鱼的鲜味又有苦瓜的甘味,如果再用火烩一下,味道就更好,苦瓜已没有生味,与馅完美地结合。

这个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苦瓜虽苦,但它绝不把苦味传给“别人”,如用苦瓜烧鱼、焖鱼,鱼绝不沾苦味,所以苦瓜又有“君子菜”的别称。

酿苦瓜的传说传很久以前,一个兴宁人和一个河源人是结拜的好兄弟,后来因为在点菜的时候出现了矛盾,一个要吃猪肉,一个要吃苦瓜,于是,聪明的饭店老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制作出了酿苦瓜。

这深刻地表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深厚的客家饮食文化。

酿苦瓜的好处酿菜是客家常见的烹饪方法,有酿豆腐、酿茄子、酿苦瓜等。

据说客家人早期多居住在山高水冷的地区,气候潮湿多雾,所以饮食上养成宜温热,忌寒冷的特点。

蒸好的酿苦瓜,咸鲜脆嫩,清淡爽口,汤纯肉鲜无杂味,浓浓的苦瓜香气四溢诱人,清爽鲜香。

不但解毒清热明目,败火开胃有营养,而且由于是蒸菜,吃了还暖胃宜气哦。

苦瓜,别名锦荔枝、凉瓜等。

他的果实有奇特的瘤皱、果肉含丰富的苦瓜酐,有独特苦味。

果实幼绿,熟后呈金黄或橘红色,十分艳丽。

苦瓜原产于亚热带地区,印度、日本和东南亚栽培历史悠久,欧洲多作观赏栽培。

苦瓜的营养保健效果和药用价值很高,它含有多种维生素,维生素C的含量尤为突出,是黄瓜的14倍,番茄的7倍,还含有尼克酸、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钙、磷、铁等。

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均可入药。

用苦瓜浸制的保健酒,具有清热解毒、怡心明目、养血滋肝、润脾补肾之功效。

客家建筑赏析——兴宁围龙屋

客家建筑赏析——兴宁围龙屋

Page 15
15
善述围(四角楼) 善述围(四角楼)
Page 16
16
善述围(四角楼) 善述围(四角楼)
Page 17
17
善述围(四角楼) 善述围(四角楼)
Page 18
18
善述围(四角楼) 善述围(四角楼)
罗岗镇柿子坪村 始建于1884年,历时13年,于1897年竣工 四堂四横砖瓦土木两层建筑结构 有354个房间、20个会客厅、大小天井25个 4个高出其它房间两倍的“楼角”
Page 23
23
鸣谢
图片、资料均取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因时间关系,无法一一列明出处,还请见谅。
Page 24
24
客家建筑赏析——兴宁围龙屋 兴宁围龙屋 客家建筑赏析
客家
宋代册立户籍,根据汉人入粤时间先后,分别编入主籍和 客籍。 广府民系和福佬民系入粤在先,编为主籍,客家民系入粤 在后,编入客籍,客家人由此而得名。
Page 2
2
兴宁
Page 3
3
兴宁
兴宁位于广东东北部兴宁盆地,毗邻江西省 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 当地民居、民俗和方言都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 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以境内宁江而得名 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重要商品集散地 宋末元初,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在兴宁组军抵抗元军 明代才子祝枝山55岁时授广东兴宁县知县
Page 4
4
花螺墩
Page 5
5
花螺墩
宁新镇长兴围 三堂八横三围龙 始建于1635年(明崇贞年间) 有315间房屋 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多平方米 2009 年兴宁十大古民居之首
Page 6
6
李和美屋

家乡的风俗兴宁作文

家乡的风俗兴宁作文

篇一:在我的家乡兴宁,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叫赏灯。

说它特别,是因为这个风俗只有家乡才有。

赏灯既可以说是一种风俗,也可以说是一个节日。

在家乡人眼中,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春节。

在我看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都可以不在老家过,但赏灯一定要回家过!在兴宁,不同老屋,赏灯的日子往往也不同。

大多数地区的赏灯日都是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四期间。

我家赏灯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一。

在赏灯这一天,很多亲戚朋友都会前来做客。

在家乡范围内会有许多自发组织的非专业龙狮队伍前往老屋表演。

一般舞龙的会多一些。

我们叫舞龙的队伍为龙灯。

一旦龙灯来到老屋,老屋的青年人会放鞭炮迎接。

这时在家的老屋人一般都会聚在老屋里看舞龙。

舞龙是在锣鼓声的配合下进行的。

鼓手往往要看着龙头的动态来进行敲打,而锣手又要跟着鼓手的节奏来进行敲打。

只有各自配合到位,才能舞得精彩。

通常情况下,一场舞龙下来需要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舞龙结束后,本老屋会派一个代表封红包给龙灯以表示感谢。

最为热闹的,还是下午的接花灯。

接花灯可以说是松山下老屋赏灯的特色。

毕竟,大多数地区的赏灯都没有接花灯活动。

老屋接花灯通常安排在下午三四点钟。

这时绝大多数老屋人都会聚集在老屋门前。

先是敲锣打鼓,然后组建龙灯。

等人齐之后大家一起步行到圩镇将花灯接回老屋。

一路上锣鼓喧天,龙灯相伴。

到了圩镇将花灯接回后场面更加壮观。

原本车辆通行的国道几乎成了人行大道。

这时不仅仅是锣鼓声,还有几乎不间断的鞭炮声。

回到老屋后,要将花灯挂在老屋大堂。

这时龙灯会围着花灯转圈。

转圈的过程中有多次参拜,这预示着吉祥如意。

转圈结束后又将进行舞龙表演。

这时的舞龙往往会有扔龙头的环节。

扔龙头则象征更上一层楼。

到了晚上,老屋上下会不定时燃放烟花礼炮。

走出门外,即可大饱眼福。

只要不下雨,一般还会有龙灯前往老屋。

在我们老屋,赏灯夜晚舞龙并不少见。

而且,现场的观众也不少。

到了晚上九点多,每家每户会有一个代表在老屋大堂欢聚,直到晚上十一点左右才散场。

客家民俗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我是一个正宗的客家人,家住广东兴宁,属于客家人口分布较广的地区,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了解客家的民俗文化的,我觉得客家山歌、客家饮食、客家风俗给我印象最为深刻,所以我将在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跟感受。

首先关于客家山歌,小时候的我并不是沉浸在电视节目中,而是跟着大人们一起看客家山歌的碟子,还边看边跟着唱,什么刘三姐、阿牛哥、大声古,在那个时候都是很熟悉的主演人物,碟子的大部分主题是不畏强权、敢于争取自由权利的老百姓们,有通过斗山歌来巧骂霸主的、有通过对山歌来相亲的、还有通过演绎故事来告诫年轻人要崇尚真善美的、也有比较搞笑类的。

下面列举几首比较典型的山歌代表,不过用客家话读唱比较有感情,属于自我陶醉的山歌:食烟爱食两三筒,xx 连两三宗,第一就要xx 好,又要人才xxxx。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人。

XX好比XX,唔怕XX百万兵。

属于戏谑性的山歌:一阵雨来一阵风,看你衰鬼怕XX,肚里心事唔敢讲,蛟子咬里(了)唔敢动。

摘茶XX真可怜,背囊拗得像梨圆,茶头绕到茶尾转,几多辛苦做无钱。

衰鬼唔使紧嫌,你个命水还个歪。

一日三餐食唔饱,一年四季着草鞋。

属于情歌:XX看见XX,出山看见树缠藤,xx 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揽树开花花揽花,xx 揽上妹揽下,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新买扇子七寸长,一心买来送情郎,嘱咐情郎莫跌撇,两人睡目好拨凉。

河边xxxx 娇娇,拿起桨板等东潮,xx 划船妹拨桨,船浮水面xx。

有时候也会大家聚在一起,听老人们唱一些他们那个年代的类似绕口令,又有些节奏的歌,现在长大了,流行歌曲也越来越多,但还是很怀念小时候的那种氛围,很温馨。

然后关于客家饮食,客家人一向以热情好客著称,以前我以为全世界的待客都差不多,但有一次我去外省住了一段时间,发现那里跟我家乡有很大的区别。

一般有客人来访,都会泡壶好茶,端给客人解渴并品尝,吃饭的时候也会做一大桌好吃的菜,给客人盛上满满的饭,就怕待客不周,可是那次在外省,他们没有茶壶,没有饭碗,都是用一次性的东西给客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宁人的客家民俗风情
1.婚嫁
旧时婚俗主要有“等郎妹”、“童养媳”、“顿花妹”、“指腹婚”等。

“等郎妹”是指有些人结了婚长期没生下男孩,有钱便再娶,讨二奶三奶,直至能生男孩为止。

没钱的便买个女孩来抚养叫做“等郎妹”。

意思是取个好兆头,等生个男孩。

如果真生了男孩,父母便为他们匹配为偶。

如此成婚者,大多女大于男,甚至相差很远,故有“十八娇娇三岁郎,晚间共枕尿满床”的哀怨。

许多父母,当孩子一生下来,就为其婚事着想,与亲朋好友讨个女孩抚养,待女的长大后成婚,叫“童养媳”。

一般是男长女幼,多出现在贫困人家。

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绝大多数难有和谐的感情。

“顿花妹”是指做父母的急于生育,抱养人家女孩,若日后生下男孩,可成婚也可不成婚,若无生育或只生女孩,所抱养之女作自己女孩看待。

“指腹婚”是指两家妇女怀孕时,互相约定,只要所生婴孩性别不同,长大便成亲。

嫁娶礼仪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此类民俗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陋俗被破除。

但由于历来对婚姻大事的高度重视,在迎亲嫁娶上仍有一套追求美好、讲究吉祥的习俗。

打扮新娘。

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

所请扮娘一定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

打扮新娘要梳3次头,每梳: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梳福禄寿,三梳子孙满堂。

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打米筛花。

新娘在“上轿”前要请有声望的叔公打米筛花,说“四句”其仪式是,在祖公厅里放一“摸栏”(似匾状但比匾大的竹编织具),当中放一方凳,其外置一箩筐。

选好时辰后,伴娘便扶新娘先坐一下箩筐,后端坐凳上,并说吉祥语,如“坐箩又坐凳,身家大过兴宁县”。

打米筛花者双手执米筛置于新娘头顶,作筛米状,说四句吉祥的话,意为把吉祥、美好筛在新娘身上。

上轿。

打完米筛花以后,家人、亲属、亲戚都要送红包给新娘,谓之“上轿钱”。

父母还送一个提包给出嫁的女儿。

包里装有莲子、枣子、早稻粒、长命草、糖丸、葱、蒜等象征美好的东西。

之后,新娘悄悄上轿(一般不放鞭炮,认为嫁女是蚀本的事,不值得大张旗鼓。

这种观念现有所改变,但风俗犹存)。

拉月(拉,意为查巡探望)。

新娘出嫁,其娘家组织送亲队到男家去。

送亲队由7人组成,其中必须有媒人和男童参与,其他则是婶、嫂、婆等妇女(寡妇不能参与)。

送亲队要送嫁妆,嫁妆中必配灯盏(灯同丁)、铜壶(带嘴,象征男孩)、糕饼、方镜、甘蔗、柏枝、长命草,以及9个鸡蛋,每个鸡蛋上各写一个红字,组成“百子千孙,长命富贵好”。

迎亲。

新娘上轿后,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门”。

至新郎家时,门前燃放喜炮,用稻草、“桃符”燃起火堆,由“伴妇”接新娘“下轿”,并跨过火堆,进入祖公堂向祖宗行礼。

有些地方,新娘在跨火堆后便把一些花生、糖果、枣于、莲子、硬币撒在地上,让小孩竟相抢拾,意为五福盈门。

闹洞房。

风趣而不失礼。

亲朋好友或兄弟叔侄、姑狸姐妹与新婚夫妻逗笑取乐。

虽是戏滤,但不失礼节;虽是逗乐,但寓意深刻。

随着文明新风的推行,婚事新办的日益增多,男到女家落户、集体婚礼、旅行结
婚的新风尚也日益被人们接受。

2.丧葬
旧社会时严袭古制,丧葬全过程禁忌很多,礼仪繁锁,服丧期长,人力资财耗费很大。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旧的礼俗已逐渐被废除。

其问虽有一些反复,而丧事简办已相袭成风。

丧礼。

当病人弥留之际,其子女即为其换上没有纽扣和衣袋的寿衣,迁至正堂。

遇病危者,先移入正堂,病卒后再换上寿衣。

男称“正寝”,女称“内寝”。

在外死亡的尸体,称为“冷尸”,运回来只能放在侧屋,不能移入正堂。

“沐浴”。

死者家属在未正式成服以前,孝子孝女、媳妇、孙子们,将上衣反穿,腰束麻皮,持壶或碗哀哭着去河溪中向“河神买水”,即在河边插上未点燃的香纸,再丢几枚钱币于河中,顺手舀水,不能重舀。

回来后至堂上为死者抹脸。

“探青”。

“沐浴”后,在堂前挂上孝帘(白帏幕),为死者点燃油灯(称头灯),在孝帘前摆一张八仙桌,置死者神位。

孝家儿孙媳妇们开始日夜守孝。

按俗择吉日开锣,早晚响锣做孝,亲邻们开始“探青”。

“小工”视“探青”者性别,分别以男单女双响锣,内堂孝子、孝女、儿媳们,闻锣声孝男接男宾,孝妇接女宾,跪哭于神桌侧谢亲邻吊奠之情。

宾客礼毕时,要扶起孝子孝女。

成服。

成服前,要先“入殓”,分“小殓”、“大殓”。

“小殓”是将尸体移入棺内,但不封棺。

“大殓”是正式入殓成肌孝子孝女在大殓时,围棺痛哭,上子孙钉,梆子孙线,将棺盖钉紧。

成”已时,先由礼生唱礼。

孝子孝女们穿上麻服,由礼生、执事主持,按
制先将死者神位移入竹纸糊的“灵屋”内,灵前供果饼等祭品,行业“三献礼”,祭告亡灵、祖宗、天地。

然后孝子执“孝杖棍”,穿麻草鞋或赤足,不能穿鞋袜。

一般来宾,戴黑袖纱或挂白花。

现虽仍有成服礼,但多采用“追悼会”形式,由主持人介绍死者生前美德,引为后人学习怀思。

礼毕,孝子孝女们绕枢痛哭,名为“出枢”。

送葬。

俗称“还山”。

由乡邻敲锣打鼓开道,放单响鞭炮、撒路钱,逢桥过水点燃香纸,执引路火把,拿蓝字白纸灯笼(父死,书“严制”;母死,书“慈制”)、花圈、挽樟、遗像,孝子端香炉、孝男孝女跟随棺枢。

至三叉路口时,孝子孝女们转身向亲友来宾跪谢。

亲友来宾避开原路,绕道先回,至大门口跨过“火堆”、喝“拦门酒”以示告别。

孝子孝女送葬至墓地埋葬后回来,同样要跨“火堆”,喝“拦门酒”。

午宴后,来宾逐渐散去,孝家做斋超度亡灵。

做七。

从死者去世之日始,每逢七天在死者灵位前敬奉一次斋果饮食。

旧制,七七除服,现在多奉侍至三七除服(也有头七则除服的)。

除服那天,孝家亲属各备祭品祭把,到墓地拜祭后,祭品由各人带回。

葬俗。

有“一次葬”和“两次葬”两种,绝大多数采用“两次葬”、“一次葬”多为清代至明代时期的官宦人家的墓葬,民国时期较少。

“二次葬”是先将死者以棺木人土为葬;三五年后待尸体化净时,将骨骸抬起抹干净,按人体骨架结构,自下而上叠放入金罂,,(形似金罂子的陶缸)内,内写死者世系姓名。

有条件的将金罂”寄入在安全的山间岩洞中,或在山坡上挖一小龛寄青年村中筑有集体阴城”的,则寄放于“阴城”。

此乃客家人辗转迁移所留下的风俗。

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丧葬习俗进行了重大改革,各级民政部门专门设立
了殡葬管理机构,着力改革土葬,推行火葬。

对殡葬仪式也实行改革,50年代开始,改出殡为追悼会,改披麻为戴黑纱白花,改送葬为送花圈,改“理丧客”为治丧小组等,城乡居民大多接受。

3.庆寿
年达花甲(60岁以上的男女生日称为寿辰(寿诞)。

寿辰由子女或其他后辈出面举办。

寿期前送请柬给亲友,通知寿期,请来宾吃祝寿酒。

但对年纪比寿辰人高的长辈不送请帖,俗规只能晚辈前来祝寿、庆寿。

庆寿含有祝老人延续寿年之好意。

庆寿礼节繁多,喜庆而严肃,要摆寿堂,行寿礼,儿女亲朋要致颂祝辞,送贺礼寿匾等。

50年代以后,礼仪有所改革,力求简化。

一般在寿辰举办家宴,为老人添置一些衣肌用具,以表孝心,同时邀请嫡亲姑表姐妹回乡为老人祝寿。

4.生育
“胎神”、至今仍有不少人情奉“胎神”。

妇女怀孕后,家人便时时注意,禁忌犯了“胎神”。

不在孕妇房间添贴字画,不补衣服、蚊帐,尽量少挪动家具。

不当着孕妇的面做刺激性较大的事,如杀猪、汤鸡、铲土。

认为这些事情会触犯“胎神”而产生怪胎。

胞衣。

兴宁人称胎盘为“胞衣”。

人们对胞衣处理十分慎重,一般把胞衣埋藏于祖居地上,具体地点只有当事的祖母才知道,终生保密。

故华侨和外出的人都把出生之地称为“胞衣迹”。

婴儿出生后,亲戚朋友都会来看望,礼物一般是鸡、鸡蛋、糖。

主人家则请来客喝“鸡酒”(鸡、姜煮老酒),并回一壶老酒和半只鸡。

出生满月后,产妇要带孩子去娘家,外公外婆则送鸡蛋和红包给新生孩子(红包2个,系于一条几米长的花带两端)。

产妇在40~50天以内不干重活,着力滋补、保养。

滋补品以“鸡酒”为主,一般产妇都要吃20个鸡左右做的“鸡酒”。

满月。

孩子出生一个月为满月。

这天,由祖母或姑、姨、母亲抱婴儿出产房,行拜祖礼,并拜见诸亲属长辈。

亲属长辈则送红包作见面礼。

婴孩由大人抱到门坪“喊鹞婆(老鹰)”,去圈牛房牵牛索,以取像雄鹰一样志愿高远、不惧邪恶、能驯服牛一样的庞然大物之意。

中午宴会,第一碗菜是“鸡酒”,要请本家长辈和娘家人坐首席。

酒宴过程中放鞭炮,第一响是请宾入席;第二响开始上酒菜;酒过三巡后,第三响鞭炮,敬请宾客猜拳欢饮。

席间,再放鞭炮致谢。

现做满月酒的风俗已有所改变,有的到“赏灯”节一并庆祝,且较简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