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之我见【摘要】多元化时代已经来临,文本多元已经冲击了如今的语文课堂。
解读多元化的文本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
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关键词】多元化文本解读个性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
“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之我见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
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
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改革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果。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
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这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热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的习惯。
二、转变方式,激活资源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
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
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
“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读书,我不敢说是经国之大业,但确实是立身之根本。
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值得众多语文老师深思的一个问题。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希望学生在离开了教师的耳提面命,也能兴致盎然地自主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可是达到这一点实非易事,我觉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用心地给学生插上阅读的隐形翅膀,认可他们,指引他们,给他们信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情趣,方可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1认可个性阅读,给予阅读信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今的学生青春不再有防线,精神也不再有枷锁,他们喜欢想我所想的,喜欢说我爱说的,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权力。
所以我们应适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尽情的表现自我,并认可他们,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张扬,阅读才会出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情感参与的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
因此学生禀赋的差异,再加上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角度,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同的。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答,只要学生大胆发表出自己独特见解,小到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只要合理即可,无所谓对与错。
所以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切忌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否则只能是限制甚至扼杀了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
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对于所阅读的内容整天处于被动的解读、标准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那么,怎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情趣?我们又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一生中,又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去年我市语文中考试卷现代文阅读《春卷》有这样的一道主观题:17.正如《端午的鸭蛋》《春酒》等,舒婷笔下的春卷极富人情味,它们都是“舌尖上的感动”。
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是理解吸收语言信息的最主要手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激发求知欲望等。
现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拿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提示的“学习重点”、课后练习、课文的有关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文章中蕴含的知识点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通过阅读对文章的体裁、内容以及主题有初步的感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把握作者运思成文的过程。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前面的“学习重点”的阅读明确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策划的重点学习目标,认识并掌握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这是自主阅读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课后练习本身就是阅读学习这篇课文要达到的目的和实现的目标。
它是对“学习重点”的具体体现,是思维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指导学生横向触类旁通,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方式,以便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习惯。
一篇文章包含的知识能力点丰富多彩,文章的特点各有千秋,甚至连知识点的答案也不具唯一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珍视自己对教材、对问题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生命力的火花。
阅读教学提问引导法之我见
文科 教 学的 大毛病 。文 章 是读不 完 的, 与
其 漫然 的瞎读 ,究 不如 定 了 目标 来读 。 ”
的感 知表 象 ,通 过 形象 思维 的加 工处 理 , 对 所学 内容有深 刻 的领悟 。3 设 疑启 智 : . 后 面 的 知 识 做 铺 垫 ,使 学 生 “ ”而 生 问
良好 的基 础 。
这 也 对 教 师 提 出 了设 茕 问题 的 更 高 要 求 。 1 设 疑 新 颖 :启 动 学 生 强 烈 的好 .
叶圣陶 指 出: “ 我们 以为 杂乱地 把 文 奇 心 ,激 荡起 他们 思考 的激情 。2 设疑形 . 章选 给 学生读 ,不 论 目的 何在 ,是 从来语 象 :让 学 生在情 境 引导 下调 动脑海 中贮存
“ 思”,“ ”有 所 “ ” . 疑有 度 :教 答 获 。4 设
如 阅读 《 我与 地坛 》这 类蕴 含着 深刻 人生 教 师提 问能够 启发 引导 学生 的思维 ,并为 感 悟 的哲理 散文 时就 需要 善于 质疑 思辨 。 在 讲 解 课 文 前 ,老 师 可 向 学 生做 如 下 设
兴趣油 然而 生。
四 、师 生和谐 ,以人 为本 新课 改强调 “ 教师 为主 导,学 生为主 的教育观 念 ,不能再 以居 高临 下的态 势凌 驾 于学生 之上 ,也不 应 以 “ 即准则 ”的 我 应该 是教学 相长 的平等 互助关 系 。老师 既
堂上要 充分发 扬 民主 ,使 学生 有敢说 话 、 敢 发问 的勇气且 不感到紧 张和压 抑。
动脑 思考 ,获 取知 识 ,而 不是 凌乱 的、 随
口即 问 的 问题 , 更 不 是 “ 不 对 ,是 不 对
生 呈现 了课 文 的重点和 难 点 ,使学 生对课 是 ”那 些琐碎 的套 话 。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之我见摘要:语文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是读写能力,提高读写能力的根本方法之一应是扩大阅读面、增加语言积累。
目前,我们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主要依据是课本,而课本中文章篇目却很有限,仅例文而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指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近年来,中考多用课外材料考查阅读能力,更推动了师生用心去研究课外阅读。
具体的过程指导,是各显神通的阵地。
这里笔者根据近年的摸索,并借鉴一些同仁的高见,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1、激发阅读兴趣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呢?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呢?因此,教师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具体该怎样做呢?(1)以读促读。
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进而引导他们读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
如读了《最后一课》,学生有感于都德对韩麦尔先生的深细描绘,教师适时推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再联系古典名著《水浒传》,指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性情各异,作者把他们描绘得形像逼肖,呼之欲出,值得深读。
(2)以说促读。
教师定期组织阅读积极分子介绍文坛新动态,推介新作品,谈自己的阅读心得,讲讲课外阅读的收益。
有了榜样示范,有积极分子带动,整个班级的阅读氛围自然要好许多。
(3)以看促读。
在这样一个资讯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刺激正与书争夺着那些单纯的花季少年。
在许多孩子眼里,电视、网络游戏远比书来得亲切生动。
影视作品大多已制成了光盘在市场上出售,假期中,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播映。
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作品的同时,收看这些影视作品,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会大大提高。
(4)以诵促读。
有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教师如能利用汉语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朗诵课外凄物中的精美语段,势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猜,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猜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有情有趣的学习方法;猜是一种思维过程,一种有根有据的思维过程;猜是一种体验过程,一种有滋有味的体验过程。
顺应小学生的天性,营造猜想的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不失时机地运用猜想,为学生和文本牵线搭桥,为学生和教师沟通心灵的桥梁,激发学生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愿望,让学生尽情猜想,为“猜”乐此不疲。
一、通过朗读训练普通话在阅读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是教学本身的任务,无论从加强语感训练,还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或发展思维的要求看,都必须加强训练学生的普通话。
在低年级中,它要求较低,强调的是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而中年级则强调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它就要求具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正确地读,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还要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不顿读,不唱读。
但在具体实施中,就必须有的放矢,注意训练过程。
学生在每次朗读之前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后按要求组织评议,使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并指导他们认真改正。
学生读错字音,有的是受方言的影响,有的是因为没有掌握字的正确读音,教师就要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正音。
有的学生丢字、添字,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认真的一丝不苟的朗读习惯,教师就要严格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看课文,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并准确地读出来,也可以要求他们认真听别人的朗读,指出别人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这也有助于养成认真看书的习惯。
只要每位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朗读训练,并且持之以恒,那么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肯定能得到提高。
二、借助朗读培养语感能力佳作的语言必然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是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韵的整齐匀称和语气的轻重缓急等因素形成的,它给人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
初中阅读教学之我见
初中阅读教学之我见【摘要】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阅读方法想象力课外阅读阅读是获得信息和知识,吸取精神营养,提高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我们的精神世界得以丰盈,心灵和思想日渐成熟。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愈来愈受到重视。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倍受关注,下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一、阅读教学现状1. 教师过于看重思想内容的分析,以致阅读课成了中心思想分析课,甚至成了思想教育课,一味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思想。
这样的阅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主观能动性被扼杀。
2.阅读指导程式化,几乎都是介绍时代背景、注音、解词、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
这种程式化的阅读教学,怎能不让学生昏昏欲睡。
3.肢解课文,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而忽略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结果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
4.重提问,轻学生自主理解。
讲解时问题多多,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永远具有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简短的文章的理解也是这样,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只能使学生的思想僵化,失去独立思考能力。
二、原因分析1.教师认为自己总比学生高明,学生只有经过教师的讲述才能理解课文,生怕学生理解错误。
山东著名特级教师董衡在《难忘三节课》一文中说:“(这些十二三岁的学生)记忆力强,思想敏捷,活跃,好发问,好讨论,喜观察,善模仿,求知欲强。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启迪其智慧,活跃其思维,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启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就会越学越聪明,创造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许多本来喜欢语文的学生越教越疏远语文,甚至厌恶语文的原因,正是因为教师教得不得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造成的。
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
阅读教学之我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也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整体把握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学习;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新课标在关于阅读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对话教学即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对话交流。
阅读也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从学习小学语文的第一篇课文开始,儿童正规的阅读活动也就开始了。
然而,随着阅读活动的深入,儿童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被动阅读的居多,喜欢阅读并自觉主动地阅读的人却少之又少。
因此,耗时费力的阅读教学值得我们深思。
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是人生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第一阶段,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儿童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进小学,认识一些汉字,就会产生认读词语、短句的欲望。
如果因势利导,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就会使儿童持续阅读,逐步变成自觉的要求、爱好和兴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过程,或简洁生动的导语,或借助挂图、实物、音像手段把学生带入课题情境,以激发兴趣。
或提出问题,造成悬念,激起遐想,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我在教授《望天》这一课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出示“小查理”的图画,引出课题。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他在抬头望什么?学生情绪激昂,有的学生说望小鸟,有的说望飞机,有的说望飞碟或外星人。
到这时,我把话锋一转:“答案就在课文中,你想知道,就去读课文吧!”于是,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的投入阅读。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这就产生了一种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习惯上称“练习法”。
说明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说明文阅读教学之我见一谈到说明文,师生都感到郁闷不堪。
因为说明文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流光溢彩的具体画面,没有触动心灵的个人情愫。
有的只是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云里雾里的天文数字,毫无生气与活力的平实言语。
所以,遇到说明文单元,教师们总是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通过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结构、类别、关系、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使读者了解某一实物或明了某一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提到说明文,就是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点,毫无文学性可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这样就导致学生在答题时许多地方都不规范,处处扣分也很难避免。
借此,在说明文教学中,谈几点自我的教学见解,与大方之家共勉。
1.讲解说明文的基础理论知识1、说明文的定义;2、说明文的目的;3、说明文的分类;4、说明顺序;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7、说明对象及其特征;8、说明文结构;9、中心句与支撑句。
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掌握了什幺是说明文和说明文的相关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中所涉题型有效进行说明文阅读实际训练说明文阅读答题的技巧性还是相当强的,只要把答题方法的共性告诉学生,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可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我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讨论归纳答题技巧的共性。
然后把答题技巧的共性总结出来,印发给学生进行读记,学生读记好后,再配合一些题目训练一下就好了,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列举一些我给学生印发的答题共性:2.1 说明顺序是说明文考试的知识点之一,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例如《核舟记》,在开头总说之后,便依中舱、船头、船背一个个部位次第说来,头绪清晰。
《看云识天气》则根据云在空中的高低位置,从上到下逐层说明,有条不紊地表述了云的形态变化与天气阴晴雨雪的关系。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一、概述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扬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一个人的内涵,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通过阅读,可以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可以以史为鉴,也可以间接增强一个人的爱国情操。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一)情景模拟,创设问题,提高阅读教学1.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创设阅读环境。
情景模拟方法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作者的创作心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教师有效地引领和激发学生独立性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对所创设的模拟情景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
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现代社会科技技术发展迅速,幻灯片,投影技术,电脑特技等等不仅丰富了社会,对于教学而言更是必不可少。
例如:教《济南的冬天》,可以把粉妆玉砌的济南冬景放映出来;教《木兰诗》,可以播放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卡通片段;教《钱塘湖春行》,可以播放一段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让学生仿佛身处早春美景中。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对课文产生深刻独特的见解。
2.恰到好处的设置问题。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提问题是必要的。
如何设置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这个问题挖掘学生的思想则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设置问题,不能盲目的设置问题,对于学生可以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
比如:第一,在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设置问题。
一般学生对于易错的地方容易产生错误的见解,这时候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具有针对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由提问再引发思维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二,通过对课外资源的考察,设置问题。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阅读范围不能仅仅限制于课本,更多的是对于学生课外视野的考察,即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也积累了知识,锻炼了思维。
第三,在无疑处结合模拟的情景设置问题。
阅读教学之我见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之我见教学反思阅读教学之我见教学反思1因为年龄的关系,低年级的英语阅读要求固然不能跟中高年级的相提并论,但又不能断然分离——它既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又要解决学生对图片、单词和简单句子的正确理解。
这里所谓的“正确理解”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也有不同评价方式:高年级的学生多是根据图意或短文内容(以后者更为常见)判断所给句子的正误,选择正确的答案,回答相关的问题,或者是要求学生读懂图意后,写5至6句话;中年级的学生则多是根据图意或短文内容(图片出现的相对会稍多一些)判断或选择相应的一些短语、句子或对话,书写方面的要求比较少,一般局限于单词或短语范围的;而就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则需要根据图片的意思,正确说出和辨认出相关的单词或简单句子。
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受到“英语口语”这四个字的影响,都很少在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涉及到“英语阅读”这个似乎只属于是中高年级的“专有名词”,一般认为只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感受一下英语学习的快乐、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已经完成任务了。
其实,让孩子尽早地接触“英语阅读”范围内的东西(如单词、短语或简单句子)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衔接中高年级的后继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
正如本学期的一年级期末考试题中的最后一部分要求学生把图片与相应的单词用线连接起来,在学生们的完成过程中,他们必然是经过了三个阶段——先看图片,然后再根据图片的内容在一堆单词中通过读音和字母的辨认,最后找出他们认为正确的单词。
掌握得比较好的同学,大都能找对;而找错的同学,也能带着“应该是哪个”的问题再重新找一次,把正确和错误的答案相互比较一番。
因此不管他们找到的结果如何,这都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英文单词的过程,是属于一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过程。
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训练,逐渐从单词积累,到短语积累,最后到句子的积累,如此这般到三年级全面接触英语学习的时候,他们所累积到单词、短语和句子想必已经达到一定数量。
正是因为这样的累积,学生们对单词记忆、课文理解和句子辨认等都不再陌生和畏惧了。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之我见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多种多样阅读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充分锻炼他们的才华。
正如作家肖复兴所言:“能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我提几点浅薄的看法。
1.用自身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淀,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
我时常在学生群情激昂时,给学生朗诵了自己创作的小诗。
我并不是在学生面前炫耀自己,而是在用自己的文学素养浸润着孩子们;我经常和学生谈起自己所看的书籍,有意无意的引导他们去阅读一些有益的文学作品,我常告诉孩子们,冰心的文章,那种温婉,那种大家闺秀的淑女气质,是我一生所向往的。
《三国演义》、《水浒传》中,那些好汉们的洒脱性格值得我们学习。
我在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我在感染学生爱学语文。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
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我在教学中紧抓教材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是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的一种方法。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
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
二、授课形式应灵活多样诵读课,就是吟诵、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培育。
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以期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提高;能力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一个人阅读量大量增加,才能够提升写作水平,才能写出好文章。
课改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存在的问题阅读教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代新人的摇篮,也是整个语文教育的重心和基础。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工作者去克服解决。
1.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才能增长知识。
当今时代,各种高科技迅猛发展,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缺乏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
如此,小学生由于贪玩的天性,即使有了空闲时间也只是沉迷于电视以及电子游戏,小说等等。
另外,由于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让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注重文章情感的培养,学生与文章情感产生不了共鸣,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也就毫无兴趣可言。
2.教学之中教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接收知识的机器教师进行语文教学仍然是“填鸭式”教学,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在黑板上写的密密麻麻,学生忙于记笔记,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学生根本没有听进去。
同时有些教师在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即使有一些看似有启发意义的提问,也是由教师迫使学生就范的。
3.阅读氛围不浓,阅读内容不广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和习惯。
然而,有些教师和家长自己沉迷于游戏和棋牌麻将等娱乐活动之中去,不仅对子女的阅读指导督促不够,而且对年幼的孩子添上阴影。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阅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他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重要窗口。
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时间上要有充分的保障,课内要有足够的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时间作为课内阅读时间的延续;阅读内容上要广泛涉猎,辩证扬弃,先兼容并包,后含英咀华;阅读形式要不拘一格,采用多种手段,尝试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活动要反复开展,激发兴趣,强化习惯,提升能力。
一、时间保证,空间造势现代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
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书声朗朗,而不是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回答。
如果学生的阅读时间太少,阅读次数和阅读量不够,且阅读的形式单调枯燥,那么,学生的积累和吸收必然不够,这就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导致他们对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无从品味欣赏,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也难以感受把握。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聪明的教师一定会把时间留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进行充分的阅读,让其在阅读中思考、理解、品味。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渡过的,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家藏万贯不如书香盈室,书籍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家长自己首先要做一个阅读者,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引导者。
家长要尽量少带孩子逛商场、多逛书店;少进饭馆、多进图书馆,让孩子在书香的浸润中慢慢提高文化品味。
有些家长过于注重家中的干净整洁,常常把书籍报刊束之高阁,这是不可取的。
聪明的家长应该允许并原谅孩子“乱翻书”。
客厅、厨房、卧室、阳台上报刊点缀其间,孩子在耳濡目染下阅读习惯就会渐渐养成,文化素质自然也就会慢慢得到提升。
二、广泛涉猎,含英咀华阅读教学,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没有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
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子来。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之我见凡事兴趣应是先导,小学生更是如此,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就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渴望,书读的多了,知识就多,语文综合能力自然就强,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
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在平时工作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围绕读书开展益智、健身、有趣的活动少年儿童,尤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最富于幻想,最易接受新鲜事物。
渴望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
常常会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对什么都感兴趣,见到一朵花而产生喜悦心情,见到别人画画,他也想学画画。
广泛的兴趣能使儿童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丰富的指示,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提供形成中心的可能性。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趣的活动来引导孩子们读书,寓读书于活动之中。
少年儿童直观感受和观察能力较强,在专人指导下,能使兴趣深化。
把兴趣变成乐趣,再把兴趣与远大目标和理想相结合变成志趣。
二、为培养读书兴趣,要经常讲解读书的重要意义并把读书和青少年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例如:爱迪生、鲁迅、高尔基、华罗庚等人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籍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的,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伟大的科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这些伟大的名言足以说明读书的重要。
一个人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将受益一生。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杨乐,科普作家叶永烈都是由于他们在少先队员时,参加了读书活动,引起了专业的兴趣,才一步步深造,自学成才的。
为培养读书兴趣,推动课外读书的开展,学校领导和少先队的辅导员应经常利用队日开展读书活动,表扬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阅读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整个教育环节的中心,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词汇量,还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为语文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进行阅读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和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阐述的观点和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情感等等。
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学生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一则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它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使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书中讲授的道理,使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
例如: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有关的阅读重要性的名言(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等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的小故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习惯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利用阅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21世纪,电视、电脑已经是学生们获得信息知识的主要来源,人们越来越忽视阅读的重要性,然而电视和电脑都已将故事中的人物给予了定型,学生们的想象力开始下降,首因效应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们只是接受电视和电脑中的图片形象,导致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始下降。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让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对故事中的蛇和农夫的形象,进行描述,一千个读者,就会出现一千条蛇的形象和一千个农夫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去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想法,教师要保护每个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教师要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在课程改革大潮的挟裹之下,在各种理念的倡导之下,语文的阅读教学却发生了异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①忽视基础能力和知识积淀的建构,盲目的追求新奇,语文课堂唯美化,显得花俏浮躁。
②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③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张旗鼓地搞课题研究,华而不实。
④高喊学科渗透的口号,语文教学的本位缺失,出现非语文的倾向。
⑤“讨论”、“合作”、“对话”的蔓延,把不准教学内容的脉,课堂教学“信天游”,无目标倾向。
⑥教材处理、教学语言的模式化,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导致教师反思、调整和重构能力的丧失。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枢纽,但是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的课堂华而不实。
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保持理性,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正确地处理好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阅有所得,读有所获。
一、把握语文的特点,立足文本,以“言语”为教学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从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来说,是历练语文能力,而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将文本的静态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动态言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其实,学生在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同时也接受了文本中固有的思想、知识、文化,接受了作者潜移默化的熏陶,将静态的语言转化为动态的言语,形成了自己富有个性的言语能力。
而“言语能力”最基本的表现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它不仅体现在诵读上,更主要体现在对词句的理解和运用上。
有时即使是一些简单平常的词句,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去品味,让情感与语言之间建立一种意义上的关联,学生就会对语言有了更深的感受,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尊重学习的主体,加强引导,以“感悟”为教学主线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体验、感悟和熏陶,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功能及其人文特性。
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缺乏从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角度去认识学生阅读的探究和体验性质,在课堂上搞“一言谈”、“满堂灌”,用教师的条缕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完全臣服于教师和文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缺席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怎能不味同嚼蜡,怎么会喜欢呢?真正成功的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是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下,学生饱含求知的热情,大胆地对文本畅想畅言,从文本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个性化阅读教学之我见
个性化阅读教学之我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关爱生命,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以下是我在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受。
一、巧妙设境黑格尔说:“自由的真正定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之对立。
”要让学生有新鲜的见解,必须让学生有说的欲望。
教师应当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向学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即所谓的“教学相长”。
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放下所有的束缚,产生独特的见解。
执教第十二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学生理解了小女孩在现实中吃不饱、穿不暖,就连唯一爱她的奶奶也早早离她而去的悲惨命运后,我播放了《天鹅湖》这首曲子。
顿时,哀伤的曲子弥漫了整个教室。
伴着音乐,我声情并茂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此时眼里已噙满泪水。
我动情地说:“多可怜的小女孩啊!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此时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尽情地说出来吧!”学生早已按捺不住,有的痛斥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有的埋怨小女孩的父亲,有的谴责当时周围人的冷漠,就连平时不善言辞的一名女生也抽泣着说:“老师,如果小女孩在天国能和奶奶在一起,即使死了,也是快乐的,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她的。
”多纯洁的心灵啊!如果没有设计这种入情入境的氛围,学生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吗?阅读是个性化阅读,而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新的课堂生活就是要让学生的想象翅膀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
二、大量阅读进行个性化阅读,是不是只读少量精品文章就可以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中高年级更显得重要。
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日益强烈,他们渴望阅读更多的作品,渴望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让眼界更开阔,因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十分迫切。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存在几多几少:(1)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以讲代读;(2)文章的结构分析多,词句的意思讲解多,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少,重语轻文;(3)无意义的读多,读后收获少,为读而读。
这几多几少带来的必然后果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
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而,阅读教学要获得成功,必须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视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摸索,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保证高质量的预习。
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前,都会布置学生预习,有的教师对预习的要求仅限于读熟课文,抄写生字,这种要求在低年级是可行的,但对高年级则收效甚微。
中高年级的预习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
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预习做了如下要求:(1)熟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并组词(尽量组课文
以外的词语。
);(3)在文中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并抄写在笔记本上;(4)写出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最大收获;(5)提出一个最想知道而又未找到答案的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觉得效果很好。
采用这样的预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预习的针对性,使学生养成了带着明确目标阅读的好习惯,还增强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同时,这样的预习还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
自学能力强的,收获多,所提的问题往往是理解课文的重点;自学能力弱的,虽然不及前者,但收获和问题是真实的,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的。
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将会提出越来越多的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效果自然越来越好。
二、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1.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应极力避免无意义地读,“为读而读”会使学生的求知停留在表面,收益不大。
要让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每读一次都至少解决一个问题,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使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在“想”的过程中逐渐提高。
2.努力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而要读出感情则显得较难。
这一要求已超越文字层面,涉及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
它的基础是学生必须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心。
阅读时要设身处地去读、去想,特别是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与作
者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式,努力创设情境,并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要表达的感情,才能带着感情读。
有感情地读,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更深入,还能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3.多给学生表达阅读见解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几个环节:(1)预习后,在小组交流预习时的收获(教师深入组内,了解情况),共同讨论组员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难题可提出在全班讨论。
(2)重点问题的讨论以学生为主,尽量给更多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见解,对一些不很正确但又很独特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
教师坚持以共同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注重学生思维方向的引导。
由于作风民主,学生敢于大胆参与,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逐渐学会不盲从,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课后注重释难答疑,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
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会安排“释难答疑”这一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未弄懂之处,或是对哪些段落的学习还不满意,或是还有哪些新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尽量由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倾听,必要时给予指导。
这样不仅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还保护了学生可贵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旦得到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现在,有一种新观
点认为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没有问题了是失败,学生问题更多才是成功,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
我认为,衡量一节课优劣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有所收获,不让学生带着遗憾结束一课的学习是我一直努力想做到的。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坚持学生才是课堂的唯一主人这一理念,让学生自主读,自觉想,自由表达,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增强阅读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