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天气;2.溶解;3.声音;4.我们的身体。每个单元有7课,共28课。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会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风向;会
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引导学生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意识到天气是如何影响我们每天
的生活的,来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2.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并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过程;设计“怎样加快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3.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认识到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4.运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的知识,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尝试使用气泡图表示身体在活动过程中各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有些班级学生思维较活跃,一些学生课外知识较多,大部分同学实验习惯较好。但个别男同学注意力不太集中,上课不能很好遵守纪律,在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倾听习惯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有些班级学生课堂纪律较好,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课外知识还不丰富。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五、课时安排
1. 天气 8课时
2. 溶解8课时
3. 声音 8课时
4. 我们的身体 8课时
六、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二、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溶解》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阶段为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6.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4.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5.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
6.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7.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