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提纲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1. 引言1.1 新课改背景新课程改革(New Curriculum Reform)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推动教育向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
新课改的背景包括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增加等因素。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则要求教师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新课改背景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1.2 教学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教学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死记硬背和灌输式教学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教学方式转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单向传授容易导致学生的passivity ,学生们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思考能力。
而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教学方式转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教学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已经日益凸显,新课改的推出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和动力。
只有不断转变教学方式,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教学方式的转变出发,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辨和创新。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注重跨学科教学,强化知识的整合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使得知识点割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整合运用。
而新课改中强调跨学科教学,强化知识的整合。
教师会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合多种学科知识,通过项目式、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这种跨学科教学的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在新课改中,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协作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点子,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倡导体验式学习,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中还倡导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体验式学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开展实验、调查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说到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正确理解接受学习。
一.接受学习(1).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系统知识,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参加未来生活作准备。
(2).在教学活动上,主要依靠教师来组织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地学习。
(3).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系统讲授、演示和学生练习为主,其它方法都被选用来配合讲授与练习。
(4).在教学过程上,从学习教材的书本知识出发,理解是教学的中心一环,然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从而使书本知识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和智能。
二.自主学习(1).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 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调节和修正;在任务结束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
(2).自主学习的特征1.主动性主动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
自主学习有别于其他各种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动性。
主动性是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品质。
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2.相对独立性独立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而言的。
具体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原有学习基础, 对学习目标做出独立选择, 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等等。
整个学习过程主要是由自己安排与管理的, 而不是由教师或他人来包办。
然而,在强调学习的独立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3.反思性反思性贯穿于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 是衡量自主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
自主学习的反思性特征具体表现为:首先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的反思, 如对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进行反思, 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 如对自己学习状态、学习进展情况、学习效果等进行反思, 并据此对学习活动做出及时调整;最后在学习任务结束之后的反思, 如对自己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对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做出评估等等。
教学改革宣传提纲
教学改革宣传提纲尊敬的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为此,我校借鉴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开展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近两年的改革实验,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为使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朋友们进一步了解“导学案”教学改革实验的具体情况,作如下介绍:1. 何为“导学案”“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所以它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合二为一。
2. “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过程“导学案”是教师们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的成果。
我们**学校的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利用休息时间备课,开学后提前一周集体备课。
同年级同学科的几位老师坐在一起共同前一周备好后一周的课,编写出“导学案”,交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主任审查后,打印出来,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组织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理解书中的知识,将自己看不懂的知识点用笔划住,并写在“导学案”中设计的“我的疑问”的空白处。
第二天上课前老师收回头一天发给学生的“导学案”,检查学生提出的疑惑不解的问题,讲课时就讲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听了还不懂再提出来,老师再仔细给学生讲清楚,直到学生学懂、学会为止。
“导学案”中设计了当堂训练习题与当堂作业题,要求学生当堂做完,老师当堂批改。
部分学生当堂完不成,要求老师课下当面辅导,帮助学生完成。
老师讲完课后,再将学生手中的“导学案”收上来进行第二次检查、批改。
重点检查“导学案”中学后记空白处学生写的内容,看经过课堂学习后,还存在什么问题,教师自己进行反思总结。
3.“导学案”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的好处(1)能够激发课前预习、课中自学、课后反思学习的收获与不足。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利用“导学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能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提高学习成绩,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docx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1. 学习内容: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2. 学习方式: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即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
3. 教学方式: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中。
如何整合课程内容?要理清并抓住主线,将主题引领作为整合的起点。
建立六要素(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整合的学习活动观。
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
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从文本解读到活动设计教师还需要思考:1. 创设何种情境?与学生配合解决什么问题?2. 学生需要获取什么信息,建构怎样的知识结构?3. 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获得文化体验,汲取文化精华,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学习策略,实现创新迁移?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1. 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 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 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
4. 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王蔷教授最后总结: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研读文本、重视情境、梳理主线、构建结构化知识、关注内化提升、迁移创新,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一)
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变革。
新课程的出现,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新课程出现的背景新课程的出现,是由于我们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教育进行改进。
我们需要的是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1、从传统的一-way教学模式向双向交互教学模式转化。
传统的一-way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主讲,学生听讲,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学生不仅要听讲,还要自己完成任务,自己思考,老师也变得更像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2、从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教学转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缺乏多样化,学生们的兴趣和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学生们不仅要在教室内学习,还要到社区、实践中去学习。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从考试导向的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化。
传统的考试导向性教育模式,往往让学生只为了好成绩而学习,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在新课程中,学生要注重真实、反思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三、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变革的意义1、为学生提供更智慧、科学、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2、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让学生从小学习学习方法、创新、合作、实践等能力,更好地为未来做好准备。
总之,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要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赢在未来。
初中课改计划教学提纲
初中课改计划初中课改计划学习和运用新理念、新教法,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新的教育形式对我们的迫切要求。
为了认真贯彻学校的会议精神,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特制定课改计划。
一、让师生关系更开放教师应从过去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卸下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者”的身份,强调尊重、赞赏学生,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找回自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真心呵护,用“心”施教。
二、让学生个性更张扬课改,把学生从“学生听教师讲”的枯燥课堂中解放了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
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大胆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被灌输的“瓶子”,不再是书本的奴隶,不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团待燃的火”,是真正的主人。
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伙伴,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课文。
有时甚至可以接过教师手中的教鞭,将自已的所见所闻、所学所知与同学分享。
课堂不再只是教材的天下,不再只是教师满堂灌的天地。
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他们会给我们一个若大的惊喜!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在课堂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张扬。
三、让导学案成为高效课堂的抓手首先在使用导学案时,必须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听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
教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运用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学生要能“浅入深处”,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四、让小组学习更实在高效课堂模式对小组学习做了明确的要求,第一是分组,采用“异质同组“,每个小组要兼顾高中低三个档次。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种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入研究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合理、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更加重视。
传统教育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是死记硬背的,缺乏趣味性和实际性。
而新课程的改革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传统教育中,许多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而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也促使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过去,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呈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现如今,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明显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
新教学方式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方式的改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也变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提供了更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但是却要求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需要从被动的学习角色转为主动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系列创新的学习方式,如互动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新课改的教学大纲
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新课改的教学大纲:为未来教育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是这一改革的核心,它为教师提供了指导,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首先,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新课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教学大纲中强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能。
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新课改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教学大纲中鼓励学生参与兴趣小组、专题活动等,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和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育往往以书本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环节。
而新课改则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目标。
新课改的教学大纲中强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各种创新活动和创新项目,让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大纲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创新研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它为教师提供了指导,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为未来教育而改变。
新课标 教学方式改革 备课
新课标教学方式改革备课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改革备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备课标,明确“教”服务于“学”的理念。
新课标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对课本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取舍,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同时,教师应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
2.精选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标,例如,对于新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进行教学;对于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可以在关键之处采用演示法、实验法进行教学;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学会的知识,可以采用自学辅导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3.准备教具和课件。
教具和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具,这些课件和教具应具备色彩鲜明、直观性强、便于操作演示、能反映知识的本质等特点。
4.体现课改新理念。
备课方法需要改进,从备好一节课、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教学设计)着手。
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备课也应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改革备课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教具和课件的准备以及体现课改新理念。
同时,备课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教学方式变革
新课程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重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如果教学观念更新,而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
要实现教学改革这场持久而复杂的攻坚战,就必须致力于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关键。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以更新观念为前提,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传统的课程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关注学生单方向发展;学习活动的内容是限于孤立的人工背景下的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学生体验的是独立的、接受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与状态,接受的是单一媒体的单向传递的信息,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
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新课程的实施。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倡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仿真的或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去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并倡导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式交往,培养学生多向交流,搜集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主导地位,打破“教师中心论”,打破多少年来建立起的课堂上老师是“亮点”、是操纵式导演、是绽放光芒的演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奠基者。
二、构建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师与生的“双主体”之间就不能相互交往、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教学也只会成为徒有其表的“假教学”。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式转变教案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式转变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学生的记忆和死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而且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宗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形成性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认识传统和现代教学方式的差异;2)了解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3)学习掌握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3)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掌握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1.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式的差异;2.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引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式的兴趣。
2.分析教学内容通过课文或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式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理解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3.探讨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分小组探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针对新课程如何编写变革教案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对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变革,使得老师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案,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如何编写变革教案,成为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分析随着教育体制日新月异,新的课程标准、课本、学科方向和评价体系也随之而来。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开设。
这意味着老师需要以更多元、更开放、更高效和更实践的教学方式来调整教学建构,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明确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需要调整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掌握核心竞争力,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在编写变革教案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监控,保持“目标导向”和“学生为主”的思路。
教案需明确教学对象参与,教师带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紧密关系。
三、教学形态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但是新课程提倡“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知识。
在变革教案中,需要加入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环节,如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讨论或辩论等互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四、教学内容整合在新课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这意味着教育教学需要整合跨学科知识,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而能够发挥更大的知识效能。
五、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过程的设计完善需要建立的精密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下,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简单回顾,还应该成为对老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为未来的教学改进和调整提供帮助。
在新教学评价中,还需要加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个层次和角度的评估方式,以便更全面地捕捉并回顾学习结果。
六、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设计与实践互相关联,教学设计不仅是课堂的讲授和掌握,还需要结合真实环境中的实践。
县教育局关于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汇报提纲
前言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一直是县教育局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也日益深入。
为更好地推进该项工作,现将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汇报提纲制定如下。
一、目标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逐渐与时俱进,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而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课程及教育方式的不断更新等等,都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样的现状,县教育局在当前的背景下,正积极推动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旨在提高教职工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工作内容1.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制在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中,教育教学体制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而言,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制定更具以广度和深度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加强科研和课程研究,完善教学理论体系,探索教学方法和课程目标的匹配。
•组织开展课堂观摩、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鼓励优秀教学课例的分享和推广。
2.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优质教育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具体措施如下:•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学生学科整合能力,提高应用型能力。
•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思维培养,为学生思维的创新创造条件。
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我们重要的任务。
具体措施如下:•加强课程设计,注重课程思路的导向性,突出课程特色。
•推广探究性教学方法,创设优秀课堂,探索突出课堂特色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的特长,课程的内容和目标,采取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方式来推进教学效果改进。
三、工作计划1.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纲领,具体如下:•制定年度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组织相关的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推动教育教学体制的完善。
•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与我们的友好城市、学校的合作,推动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
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目前世界上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学习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团体探究模式、结构方法模式、复杂指导模式、合作方法模式。
在我国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如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分层次分组竞赛合作学习教学法,异质合作、同质选学的教学模式,协同——接受型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模式都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要素。
(1)混合编组:小组成员的异质互补将确保小组成员各具特色,取长补短。
(2)互相依赖性:小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3)个人的责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4)小组的自我评价: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如下问题:(1)在混合编组时,应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为合作学习创设环境条件。
(3)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
(4)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接受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要注意合作学习与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结合。
在合作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
三、学生的探究学习(一)探究学习的定义探究学习又被称作研究性学习,广义的探究学习泛指一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作为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学习;狭义的探究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综合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活动。
(二)探究学习的特征1、问题性探究学习必须从特定的问题入手,这是探究学习的典型特征。
2、实践性探究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化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把学生带到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中,在学生亲身参与问题的选择、研究与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学习。
3、综合性探究学习的综合性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它超越了传统的课堂、学科、传统评价制度,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类自身。
4、开放性探究学习的开放性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学习资源的开放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问题选择、研究与解决方式的开放性上。
(三)教学实践中的探究学习1、探究问题的确定探究学习实质上它只是人为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态度与情感。
学生的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有着本质的区别,有效的课题研究必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必须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认真思考与研究。
2、重视探究过程探究学习的过程与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应注重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应该有了结论就中止,还应该使学生回顾、审查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四、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三种独立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主要是从学习的内在本质出发,表明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他主式学习不同的;合作学习则突出了学习的合作性,它与“个体学习”相对;探究学习从知识获得方式的角度,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直接相对。
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优化组合,才能实现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协同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条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学生观1、由“知识的容器”到思想者、创造者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地分析、研究、讨论甚至是争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与观点,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更应该给予适当地鼓励与赞赏,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2、由关注学生整体到关注学生个体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养成是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状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更好的条件,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对其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
(二)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师观1、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共同的学习者、合作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如何学习知识,如何探究、创新,而教师要学习的则是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这两种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是互动的、发展的。
师生的互动合作是学习方式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
2、努力成为反思者、研究者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该不断地研究和反思。
既要研究每一个学生,又要研究自身;既要总结教学中的收获,又要反思自己的教训与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三)新的学习方式与评价观新的学习方式促成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学习中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可以参与制定评价的指标,并参与自我学习的评价。
另外,在新的学习方式中,评价的意义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新的评价旨在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探索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协同教学广义上讲协同教学有三种基本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
所谓“师师合作”就是要实行小组协同教学策略。
协同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有利于教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革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有利于减轻乃至消除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涌现提供民主、宽松的环境。
教师的协同教学是实施综合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