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举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举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 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 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 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 词,使动用法,给……吃,活用。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 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 类。 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忘食”; “多食蔬菜少食肉”。
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 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 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 以前不一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孟子· 梁惠王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 齐策》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 齐策》 3、……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 《老子》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 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 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 义上。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 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 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因此, 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 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㈠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一.名词用作状语二.意动用法三.使动用法四.名词用作动词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2)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
例: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例: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
例: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
(《左传》)“日”表回溯4)表及时,按时,当时。
例:秋水时至,百川灌海。
(《庄子.秋水》)时:及时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
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意思为“用橐载”。
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法律”2.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
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2)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例一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饮”前面,作状语,表示方位。
意思是“向北”。
例二中的“郊”是名词,作“迎”的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为“在郊外”。
4.表示比喻。
例:1) 嫂蛇行匍伏。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6、城朔方城修筑方位名词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匠人斫而小之使......变小 /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当作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名词作状语1、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鸟兽一样散开6、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7、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汲像对待犬马一样地蓄养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赦死罪授爵位陈胜王做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认为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做宰相;使甘茂成为宰相皆不足贵:尊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认为......高/下/小/臣既臣大夏而君之:使大夏臣服;统治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使我成为臣妾/刘豫请勾践女女为王:做婢女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向前移动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养蚕;穿衣虚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朕、台、卬朕皇考曰伯庸永保台身/朝夕纳诲;以辅台德/魂且有之;察台深意人涉卬否;卬须卬友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尔、而、若、乃必欲烹而翁/必欲烹乃翁当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轻蔑少与孔融为尔汝之交亲切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他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之入百姓皆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价畏彼哉2、指示代词1、远指和近指彼:此一时彼一时夫:食夫稻衣夫锦此;是;斯;俋彼注兹2、泛指特指之其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泛指其人日死乎:特指晏子的仆人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特指合适的人3、他、佗旁指代词4、谓词性代词:若然尔君子哉若人;河东凶亦然;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诸、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风雨兴焉;宋人或得玉就诸子罕3、疑问代词1、谁、孰礼与食孰重孰与我孰与皇帝贤:和......比;哪一个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和......比;怎么样徙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哪里比的上2、何何贵何贱什么子欲何之哪里先生何嗮由也为什么何如、如何:怎么样;怎么办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何;奈何;何若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怎么样使归就戮于秦以寡君之态;若何事将奈何矣;先生助之奈何若......何;如......何;奈......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害深矣若之何若之何;如之何:表反问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君之大事业艺麻如之何:怎么样3、胡、曷、奚胡不见我与王:为什么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子奚哭之悲也奚冠冠素:宾前;什么胡为至今不朝也;宾前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宾前4、安、焉、恶提问或反问且焉置土石:哪里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哪里弃父之命恶用子哉:哪里安足辞: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怎么物恶有满而不溢:哪里4、不定代词或莫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宋人或得玉虎负隅莫之敢婴:没有谁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5、辅助性代词者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与动词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与主谓二者不可兼得:与数词古者丈夫之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与时间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臣之所好者;道也所以:用来......方法;导致......的原因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吾所以为此者以是先国家之急而后仇也此所以乱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是乱之所作也副词一、否定副词1、一般性否定2、禁止性否定动词性无毋勿王请勿疑/子无敢食我也3、寒暑未薄而疾4、非、微白马非马;非梧桐不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微二子楚不国矣;微夫人之力不足此二、时间副词过去:向;从前已;既;已经尝;曾经曾;业业:已经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向言人之过;冒犯天威良业为取履:已经现在:方 ;正天下方未定:尚且;还适:恰好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将来:将;且;行;行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对短暂时间的修饰:旋;辄先主寻悔请还;/寻病终:不久旋亦悔之:不久/病旋已辄勿其麾下:不久卒:最终;竟:最终卒为善士客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最终3、范围副词特、举、悉、尽、与、成、毕:全部咸:咸安土乐业:全部相如废秦王特以诈佯为子赵城:只是直不百步而:只是士卒仅万人:多达学人自出家览涅盘经仅十年载未明大意:多达;将近4、程度副词极、至、最、绝、颇良、殊公输子自以为至巧: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相当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稍微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语毕良久;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少、颇:稍微太后之色少解愈、加、弥、兹今天下弥衰:越来越邻国之民不加少赋敛兹重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5、情态副词玉石俱焚:一起间入邯郸:秘密地赵使人微捕李牧;斩之:秘密地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偷偷地不相往来:互相公拥兵数营;不肯相救:偏指一方猝卒然:很快的遂:仆人以告公遂见之:很快广暂胜而上胡马:一下子;突然其后秦稍蚕食魏:渐渐项羽疑范增与汉稍夺其权:渐渐稍出近之:渐渐复:再;又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议天下之事仍、数、累:多次太祖累书呼;我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6、语气副词信;必;定;果;其;殆、曾果夜至斫木下信有之乎:真的子其怨我乎大概殆为此也尔何曾比子于管仲:竟然曾由与求之问君其勿复言:还是/ 君其问渚水滨:还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难道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匡能入乎:怎么宁有种乎:难道。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汇丰富多样,词类活用也颇为丰富。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类在句子中的使用和活用方式。
本文将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几个词类入手,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
一、名词的活用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名词的拟声和叠用上。
拟声是指通过词的音韵来表达其含义,比如“嘉”表扬、赞美;“噱”开心、愉快。
叠用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名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复合的概念,比如“风雨”、“悲喜”、“阴阳”。
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还表现在名词的变化和派生上。
名词的变化包括单复数、格助词的变化,比如“士人”、“士人们”;名词的派生包括通过词缀、前缀、后缀等方式派生新词,比如“喜悦”、“悲伤”。
古代汉语的动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上。
在时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区别,比如“行”、“行矣”、“将行”。
在语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比如“见”、“见矣”;在语气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的语气,比如“行”、“行否”、“行乎”。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形容词的级别和程度上。
形容词的级别包括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比如“美”、“较美”、“最美”;形容词的程度包括肯定、否定和疑问等不同的程度,比如“美”、“不美”、“美否”。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外,古代汉语还有副词、代词、连词等其他词类,它们在句子中的活用也各具特点。
比如副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副词的程度和方式上,比如“极矣”、“如此”;代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代词的人称、数和格的变化上,比如“吾”、“尔”、“余”;连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连词的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上,比如“而”、“乃”。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丰富多样,每种词类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活用方式。
通过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简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4、名词的使动用法:
(1)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者复生。肉骨:使白骨生肉。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2)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堵塞泛滥的百川使之往东流,力挽已经泛 滥的狂涛。) 韩愈《进学解》
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有名词的使动用法。如:汗牛充栋:形容 书多,搬运时使牛出汗,收藏时高及栋梁;粉身碎骨:使身躯成 为粉末,使骨碎裂。汗马功劳,利国利民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2)齐威王欲将孙膑。(齐威王打算使孙 膑作将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说明:
(1)这是递系式(逻辑上)结构(或从 语法上称“兼语式”结构),“使”的宾 语“田忌”兼作“将”(作为将领)的主
语。
(2) 我们这里所说的使动用法,是专指
不出现“使”字,而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 达递系式(兼语式)结构的内容。
五、为动用法
(为宾语发出某个动作) 1.夫人将启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邴夏御齐侯。《左传·鞌之战》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4.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庄子·骈拇》 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史记.滑稽列传》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词。 2、名词、形容词在特指代词所、者的前后,名词
用如动词。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7、名词用“而”连接
1、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 下有一个用如动词。
(4)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汉书·食货志上》)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 章》)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使宾语或第三者做什么 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
(史记· 苏秦列传)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意动用法
• 定义
——谓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 意
思。
注意:是主观认为,而非客观事实。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 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 尽心上)
名词用如动词 1
•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他 普通名词
方位名词
名词用如动词 2
• 辨别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 :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 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动宾结构: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
名词用作状语
• “时”
表“当时”: 表“按时”: “时大风雪。” “秋水时至。”
表“时时”、“时常”: “时蒙 卷轴。”
主谓结构:子房前! (史记· 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 3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 “足” 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 公冶长)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 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 词。 请句践女女于王。 (国语· 句践灭吴)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通论(十一)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课件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左〃宣二年) 距关毋內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项羽本纪)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代词“之、我”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从左右,皆肘之。(左〃成二) 公子怒,欲鞭之。(左〃僖23)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翻译时一般可将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译为一个状 中结构, “肘之” ——用胳膊肘撞击他。 “鞭之” ——用鞭子抽打他。 “履我” ——替我穿上鞋子。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襄公
22)(晋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天下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
序〃节士》)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柳宗元)
名词的活用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即“以之为……”,公式是: n+o→以o为n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糓梁〃僖八)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 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睹其-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战国策•赵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论语〃公冶长)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史记〃甘茂列传)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连词“而”前後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活 用为动词。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
策〃齐策)
书〃更法)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商君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注意: 鬼侯有子而好。(战国策〃赵策)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古汉语词类活用

添加标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添加标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添加标题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 以无忧客使。(《子 产坏晋馆垣》)
添加标题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 示天下无还心,以固 项王意?(《留侯世 家》)
添加标题
上求鱼,臣干谷。 (《淮南子·说山 训》)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钴 潭西小丘记》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路温舒上汉宣帝书》 )
0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也没
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例如:
0
2
使动:“使宾语怎么样”,客观结果
0
3 【主语并不施行动作,而是使宾语施行这个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 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 》) 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包 括 出 现
使
兼 语
兼 语
式 ( 递
谓系
语式
.)
:
主
语
一
记
. 齐
孙使
子田
吴忌
起将
列而
传往
).
(
史
将
)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2. 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
○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例如: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这些词类在古代汉语中有不同的活用形式。
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单数和复数形式的区别,同时也有格的变化,如
主格、宾格、属格等。
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态、语气的变化,古代汉语中另外还有一类叫
做“终态”的动词,表示动作的状态。
形容词和副词在古代汉语中通过添加字缀的方式来表示不同的语法功能,如表示程度、方式等。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位置关系、方向关系、时间关系等。
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句子的不同成分,如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助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语法功能,如表示疑问、否定、句法
关系等。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比较繁杂,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也
会有一些差异。
以上只是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概述,具体的细节还需根
据具体的文献和语境进行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详解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4)乘坚策肥,履丝 缟。(《论贵粟疏》) ——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 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3-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4)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③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活用的类型:名词的活用名作状、名作动、名词使动、名词意动动词的活用动作名、动词使动、动词为动形容词的活用形作名、形作动、形容词使动、形容词意动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1、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
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2、表动作方向、处所。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向)……”。
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3、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促织》4、表对人的态度。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5、表比喻。
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当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名词用作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1 驴不胜怒,蹄之2 一狼洞<其中>3 非能水也左右欲刃相如4 二月草已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 范增数目项王6 置人所罾鱼腹中7 天雨墙坏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一、使动用法1、动词(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1)不及物动词例:既来之,则安之。
(2)及物动词例: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ps: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形容词(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ps: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3、名词(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齐威王欲将孙膑。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名词(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指出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的其他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理解。
例:范增数目项王,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左右欲刃相如。
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工具或依据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4、表比喻例: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5、.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形成动宾结构,前一名词活用。
例:遂王天下。
(2)形成主谓结构,后一名词活用。
例:大楚兴,陈胜王。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为活用。
例:且请母子俱迁江南,无无为秦所鱼肉。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例:寡人欲相甘茂,可乎?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例:江水又东,径巫峡。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
例:驴不胜怒,蹄之。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
例:晋师军于庐柳。
7、名词用“而”连接。
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
例: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之。”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 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 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 用。
“止子路宿。”——“止”是留止的意 止子路宿。 止子路宿 止 本是不及物动词。 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 子路” 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 活 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 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 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 ),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 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 救活他)的意思。 活”(救活他)的意思。
一般用法
一、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 嫂曰: 嫂曰 ’”——“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 金。’” 多 本为形容词, 上了宾语“ 意思是拥有很多。 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已经活 用为一般动词。 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 善 本为形容词, 张良” 意思是与……友善(友好)。也 友善( )。也 “张良”,意思是与 友善 友好)。 已经活用为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 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 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以动宾 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 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一、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 名词的使动用法(1) 什么就是“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就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就是使动用法,其含义就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就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
(2)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与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使我为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3)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就是欲臣妾我也,就是欲刘豫我也!”“刘豫”就是人名,此人就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
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
她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
后来被金所废,并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
“刘豫我”就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又如:《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
《左传》中的这句话,就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她而用剑尖朝着她的养马人说的,意思就是:“您想使我成为吴王不?”言外之意即“您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不?”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
(4)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方位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按照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战国策·楚策四》:“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使鸟落下”《史记·苏秦列传》:“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 ——“使苏子(苏秦)到东边(齐国)去”(5) 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
例如:刘向《新序·节大》:“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例中的“臣”后省“之”,“友”后也省“之”。
“不得而臣”即“不得使之为臣”、“不得而友”即“不得使之为友”之意。
2 名词的意动用法(1) 什么就是“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与形容词。
(2)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瞧成就是活用为意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就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战国策·齐策》:“于就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把……当作(瞧成)客人”《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义上。
使动用法就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以前不一样。
而意动用法就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瞧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的一种主观认识。
这种主观瞧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
这就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因此,在确定一个词究竟就是用作使动还就是意动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
例如: 《孟子·梁惠王下》:“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在上述二例中,第一例的“小之”就是使动用法,意为“使之变小”,表示了一种客观结果;第二例的“小鲁”、“小天下”就是意动用法,意为“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表示了一种主观瞧法。
“鲁”与“天下”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因孔子的主观瞧法而变小。
这很能说明“意动用法”的实质。
(3) 名词意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用作意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
例如:《淮南子·氾[fán]训》:“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例中的“友”、“臣”后都省略了“之”。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意为“平民百姓不把她当朋友,国君不把她当臣子”。
3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还可以在其她情况下用作谓语动词,表示不同于使动、意动的其她含义。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主语发出或产生的,就是与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例如:《左传·成公二年》:“綦[qí]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
(请允许我搭您的车)请’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肘,用肘关节捣。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目,以目示意。
方位名词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向西前进。
《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前,到前面来。
4 名词用作状语状语就是谓语的修饰成分。
它一般从时间、处所、程度、方式、手段、肯定、否定、状态、数量、范围、情态、对象等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与限制。
副词的主要功能就是当状语,形容词也常常用来作状语。
(1) 时间名词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与方位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这同现代汉语就是一样的。
例如:《战国策·齐策》:“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在上述各例中,加点的词都就是作状语的时间名词或方位名词。
值得注意的就是: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其所表示的含义,与“岁”、“月”、“日”的正常含义不同。
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岁”、“月”、“日”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语前作状语时,表示“岁岁”(即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
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②“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义为“一天一天”、“一天天地”。
例如:古诗《孔雀东南飞》:“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③“日”用在句首主语之前,作状语,表示“往日”、“从前”之义,用来追溯往事。
例如:《左传·昭公七年》:“日君(晋平公)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地名)田。
”(2) 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活用为状语,这就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
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①表示比喻。
即以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的特征作比方,来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状态。
可以译成“像……一样”,例如:《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
” ——“像人一样站着”《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伏。
”②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即以对待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宾语所代表的人,可以译成“像对待……那样”。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孟子·万章下》:“今而后知君(指鲁缪公)之犬马畜伋(人名,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自称)。
”“兄事之”即“像对待兄长那样侍奉她”,“犬马畜伋”即“像对待犬马那样畜养我孔伋”。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国语·鲁语》:“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在野外死去”《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在高山上居住,在深谷里汲水”上述例句中加点的名词状语,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可以译成“在……(里、中、上)”。
④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可以译成“用……”“工具”指具体的东西,例如:《战国策·秦策三》:“伍子胥橐[tuó]载而出昭关。
” ——“用口袋装着载在车上”《史记·商君列传》:“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徇[xùn],示众)——“用车把人肢体撕裂”“依凭”指抽象的东西,可以译成“按照……”例如:《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 ——“按照法律都要斩首”《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与“依凭”相似的,还有以名词状语表示行为方式的,如《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当面批评。
(3) 名词性词组作状语在古汉语中,名词性词组也可以作状语。
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与作状语的单个名词相似。
《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这儿所讲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与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判断一个名词就是否活用为动词,除了要瞧它们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外,也要考察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语法作用与语法功能,也就就是说,要瞧它们在句子中就是否充当谓语以及它们与其她词(或词组)的结合关系。
如果一个名词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并且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那么,这个名词肯定用作动词。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主要语法条件:(1)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就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就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其中必定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里有三种具体情况:①这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起叙述作用。
例如:《史记·陈涉世家》:“大楚兴,陈胜王。
”——“陈胜做王”《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方食,曰:‘子房前!’” ——“子房往前来”②这两个名词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