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X”式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1+X”式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1+X”式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作者:李敏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79期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部编版教材中的古诗词篇数从原来的69篇上升至129篇,但在阅读量中古诗很难达到课标要求。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质量,增加诗词的积累?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1+X”式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有效地将教材内与课外古诗词衔接起来,拓宽了学生古诗词的阅读范围,丰厚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1+X”古诗词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指围绕教材内的一首古诗词,即文本“1”,整合与该文本相关联的其它几首古诗词,即课外“X”,开展的群诗阅读教学。

下面笔者将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中的《敕勒歌》为例,谈谈如何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实施“1+X”式群诗教学。

一、立足文本“1”,品读感悟——发现“动静搭配之美”文本是师生间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

教师指导学生研读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其实就是“授人以渔”的过程,学习方法很重要。

教学时,我们首先要立足文本“1”,根据文本“1”来确定教学目标。

立足文本“1”,就是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阅读中让学生静下心来感悟、品味、理解、学会欣赏文本的语言文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所以,教学前,教师须对文本《敕勒歌》进行解读,以此来确定群诗教学的目标与阅读方向。

《敕勒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诗歌开头交代阴山脚下的敕勒川,草原苍茫辽阔,一直向远处延伸。

接着将天空比作“穹庐”,笼盖住了浩瀚的草原,举目远眺,天色郁郁,草原宽广无际仿若大海。

最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劲风过后牧草弯伏,草丛间露出了遍地肥壮的牛羊。

全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草原全景图,诗中有静有动,有形有色,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就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积累、认知都比较薄弱,古诗词的教学还是以直观、形象为主,在读中启发想象,在读中感受音韵之美。

最后一句诗

最后一句诗

《诗的最后一句》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把你喜欢的诗歌和大家分享,注意朗诵者声音洪亮,听读者仔细倾听。

学生交流。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美丽的《阳光》二、自由读诗《阳光》1、谁自愿来读,评价读的后有感想2、谁愿意声音再响亮点读给大家听。

3、她刚才念得着首诗的题目是什么?现在老师要提一个有难度的问题哦着首诗的最后一句诗什么?生答这么简单的问题,再确认一下。

4、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开头都有阳光,都有在什么地方?也就是句式差不多。

5、既然句式差不多,我们可以调换一下顺序,可以吗?比如:课件出示最后一句在前面的诗。

生读。

师问:可以吗?。

6、也就是说你们认为这句就应该放在最后。

那么这句和前面三句有什么不一样呢深刻点;最后一(句子特长,放在最后好看;最后一句点明中心;最后一句是重点,前面是铺垫。

师评:你们大致感受到了最后一句很特别,很不一样,所以要把它放在最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学习其他几首诗1、拿出卡片,上面有几首诗,最后一句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一样,很特别,它使整首诗更像诗了。

不过,我把每首诗的最后一句都隐去了,自己读,自己感受,凭着自己的理解把每首诗的最后一句补充上去,你们花多长的时间我都等,现在开始,。

生读思写。

2、好,诗歌不长,你要写的也不多,但是我们遇到的诗歌有点难度。

我也让我班上的学生也续写了最后句,然后,我调查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示统计表,其中有一首诗续写的句子差不多,很多人读一样,你觉得是哪首诗呢?抽生猜。

我统计的结果是《死了十二次》62人中,有50人写了这首诗,句子不一样,但大概内容差不多,那时我再想,为什么呢?来,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3、读《死了十二次》,师读前两局,生接读。

①两人谈话不到10分钟,已经整整死了十二次了,在这首诗里,真的有人死了吗?(所以“死”加了引号。

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不死呢?办法就是(让他们不说死,把死去掉换形容词)。

②师小结:诗人也是这样写的。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最后一句诗——“儿童诗”群文阅读蒋军晶【文章】1. 《阳光》[台湾]林武宪2. 《花一把》[台湾]七星潭3.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蒋军晶【课例呈现】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阳光林武宪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先来读一首诗,热热身。

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生笑)是不是觉得问题有些简单,那你说。

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反复确定)师:这最后一句诗一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行?生:不行。

(纷纷喊)师:为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前三句都有共同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表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祥,把妈妈眼里的慈祥比喻成阳光。

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好像一样又好像有点不一样。

我想请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

(生思考)生:前三句讲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讲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把它换到前面的话,整个顺序就乱了。

(师生鼓掌)师:你讲得太深刻,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一片)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实在的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师:她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

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

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能体会得到。

(全场鼓掌)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继续读下一首诗。

我们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花一把七星潭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你拿它去送人。

师:我不会把一首诗一下子全部给你们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题目是《花一把》。

(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

跟我一起读。

(生读)好看不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好看不好看?生:好看。

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的一朵花。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好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关于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实录:
上课铃响啦,同学们都迅速坐好,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好像在说:“老师,今天又会带来怎样奇妙的古诗之旅呢?”
我微笑着开口:“同学们,咱们今天呀,要走进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几首古诗的题目,。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诗人的心情。

”我话音刚落,教室里
就响起了轻轻的诵读声。

“谁能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问道。

小明立刻举起手:“老师,我感觉诗人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特别思
念家乡!”
我点点头:“说得真好!那你们想想,这就像我们在外面玩耍累了,特别想回家找爸爸妈妈一样,对不对?”
小红也忍不住发言:“老师,我觉得诗人的心情肯定很不好,就像
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


“没错,小红体会得很深刻!那咱们再看看,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呀,诗人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为啥呢?”
大家又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同学们,古诗就像一幅幅画,咱们要用心去感受,才能看到里面
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就像咱们看电影,画面和声音一起,才能
让咱们完全沉浸其中,不是吗?”
这一堂课下来,同学们都收获满满,对古诗的理解也更深了。

我觉得呀,古诗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真的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同学们走进古诗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能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里尽情遨游,感受古诗的魅力!。

在思维碰撞中彰显群文阅读的魅力——蒋军晶群诗阅读课例《半轮月》赏析

在思维碰撞中彰显群文阅读的魅力——蒋军晶群诗阅读课例《半轮月》赏析

ywjsxkt@ 教学JIAOXUE在思维碰撞中彰显群文阅读的魅力——蒋军晶群诗阅读课例《半轮月》赏析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吴逸秋在2018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蒋军晶老师执教了公开课——群诗阅读《半轮月》。

他打破单篇教学的窠臼,利用群文阅读,另辟蹊径,走向互文整合阅读的宽广与开放。

通过《南山大侠》《秋江的晚上》《海鸥》《秋》的结构化组合引发学生思考,并以“怎样写像诗”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求同存异,分析归纳,思考探究,导出“写诗的规律”这一发现,最后在读写结合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巩固反思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组合“互文性”文本,激活学生逻辑思维以背诗这一活动导入后,蒋老师展示改编版《南山大侠》,并提出这是一首诗。

在学生的质疑声中,老师又出示删掉标点后单句成行的现代诗《南山大侠》。

学生回应“这才像诗”。

借着势头,蒋老师按此套路,相继出示《秋江的晚上》《海鸥》《秋》的段落版和诗歌版。

到这里,蒋老师发问:“你们觉得怎么写像诗?”他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群诗的比较对照中,师生整合出“写诗需要敲回车键”这一写诗要诀。

接着,蒋老师出示“写诗就是敲回车键”这一逻辑命题,与“写诗需要敲回车键”并排而列,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势引入下一教学环节:默读并圈画有诗意的字、词、句,在差异中找寻写诗的规律。

师:现在我们要交流发现了,谁有好的发现就写到黑板上。

生:《海鸥》小小的翅膀与大海形成对比,还有翅膀翻卷着大海的波浪,这样写更加生动形象。

师:这位同学说了两点。

第一点是诗歌中经常发生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翅膀上怎么翻卷波浪呢?谁还能从这几首诗中找到相关的例子,还有哪些不可能的事在这些诗里发生了?(生补充)第二点是对比的表现手法,小翅膀与大波浪形成对比。

类似的例子还能不能找到?(生补充)在这个片段中,师生共同探究导出“对比”“想象”的写诗规律。

随着一双双小手的高高举起,黑板上渐渐出现了“对称、对比、想象、拟人、简洁、诗意、颜色、动词”等越来越多的关键词。

群文阅读:《诗的最后一句》 教学设计 +选诗

群文阅读:《诗的最后一句》  教学设计 +选诗

《诗的最后一句》教学设计一、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1.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咱们一起读这个题目中间有个间隔号,最后一句——诗,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读诗。

要读好几首诗。

而且老师要你们关注诗的最后一句。

注意喽,今天我们要关注诗的最后一句。

2.读。

我们先来读一首诗。

它是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

我先读给大家听阳光林武宪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生自由朗读。

3.找最后一句。

我要问一个很难的问题。

大家做好准备,非常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哪一句?再确认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起来读4.换最后一句(1)一换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诗,都是差不多的,阳光在哪里。

既然差不多的,老师把这一句诗换到另外地方,可不可以?比方说这样(出示PPT)我请各同学读一读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溪上流着,但是这样改一改可不可以?(2)二换我再换一换,把最后一句换到这里,(出示PPT)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跳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阳光在溪上流着,。

这样改可不可以?(3)再读大家直觉也不可以,也就是说,大家直觉还是这样好一点。

(出示PPT)我们再来读一遍。

(4)找最后一句特点你们总觉得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放在最后最合适,那么各位,这一句诗跟前面差不多的,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呢?这一句诗跟前面的打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学生思考。

现在可以就近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聊一聊,为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生自由讨论(5)交流。

我要听听你们的想法了。

我很欣赏这个男孩,交流的时候吧自己的想法很真诚的说出来,这孩子很会学习,你先来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一生:阳光在窗上爬着,这窗是一个物体,阳光在花上跳着,花也是一个物体,溪上流着,溪也是一个物体,然后妈妈的眼里亮着,他妈妈是一个人。

师:简而言之,前面不是人,后面是人,差别吧,这就是差别。

群文阅读:诗(蒋军晶)实录(根据图片整理)

群文阅读:诗(蒋军晶)实录(根据图片整理)

群文阅读:

蒋军晶1.出示:《南山大侠》文字
变身成诗歌形式出示:
2.出示《秋江的晚上》文字
变身成诗句形式出示:
提问:头白的芦苇,装成一瞬的红颜是什么意思?
3.出示:《秋》文字
提问:怎样变,才像诗?归纳出示:
请说出原因。

4.出示文字段落:
分行之前已经有诗的味道,请圈出词或画出句子,学生自由阅读、画圈。

5.学生上台写出自己的发现:特别的用词、弦外之音、夸张、
6.出示:把它改为六句,更有诗的味道
群文教学中,小朋友非常享受发现的过程,懵懂的模仿其实就是语感的体现。

学生的改写。

7.出示:你喜欢哪一句?哪个地方非常像诗?。

群文阅读指导课 三年级《一对事物一首诗》教学实录

群文阅读指导课 三年级《一对事物一首诗》教学实录

群文阅读指导课——三年级《一对事物一首诗》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对比阅读,发现诗歌中描写的两种事物的方法。

2、抓住两种相似事物的特点创作一首诗歌。

3、体会儿童诗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1.找到两种事物的相似点。

2.学会用生活中相似的一对事物,自己创作一首诗歌。

【教学过程】一、儿歌导入,激发兴趣师:孩子们,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小的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出示: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问:孩子们,这首诗里有两个好朋友。

找找看,这两个朋友是谁?生答:找到了,是月亮和小船。

师:不错。

他们能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地方。

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我知道了,月亮和小船很像,他们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

师:是啊,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相似的事物,将它们写成一首诗,会别有一番味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群文阅读:一对事物一首诗。

二、对比阅读,发现写法(一)阅读《小鸟》,发现特点师:孩子们读读《小鸟》,每人读两遍,读通读熟。

然后再与你的同桌对读,看谁读得好。

生练读师:谁能读读这首诗歌?两名学生读诗歌。

师:这一首诗中也有一对“好朋友”,发现了吗?生答:我知道,是小鸟和飞机。

师:哦。

那为什么把它们这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呢?生:我知道了,因为小鸟和飞机都会飞。

师:你真会读。

他们还有相似的地方呢,是什么呀?生:他们都长着翅膀。

师:我们请男女生配合读一读,读的时候体会一下,诗歌里最有趣的是诗哪一句话,有趣在哪里?生1:我喜欢小鸟说的话“一样是鸟类,有什么好神气的!”我觉得这只小鸟好可爱啊!它把飞机当成了一只大鸟,觉得飞机不应该吼得那么大声,以为他们都是鸟类,谁不会飞呀,没什么好神气的。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以前听小丸子老师讲创作诗歌的课时,小丸子老师说诗歌可以写得很傻很天真,我觉得这首诗里,小鸟就很天真!师:你能试着读出小鸟的语气吗?生朗读师:这首小诗真有趣,你们读得也很精彩,我们好像看到了这只可爱的小鸟。

《一首能治愈鱼的诗》课堂实录

《一首能治愈鱼的诗》课堂实录
所以,我就很开心的做了这件很无聊的事儿。 雨停了。我也不准备随文点评了,以下是实录:
课堂实录
好书推荐:《怎样做小学教师》 推荐理由:陈鹤琴先生是很懂教育的,他的思想放到现在大多都不过时。在这样一个 时代教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学习究竟是了什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每个
人都希望自己பைடு நூலகம்生活更好,社会更美,祖国更强。
《一首能治愈鱼的诗》课堂实录
执教 蒋军晶 早晨,下了雨。 我在翻大泽在昌的书,读到了一句话: 当作家就像杯里的水——读书量越来越多,最后才会溢出来,才有写作的热情。 读到这句话,我就想到了蒋老师。 他就是那种,读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就开始写小说,还一发不可收拾,写得越来越好
的人。 然后,我就开小差了。看了一节蒋老师的课。 这节课怎么说呢? 就是——很蒋老师。(哈哈哈,这是什么评价。) 简单说三个印象吧。 1.让学生思考,一直思考,不断思考,不停思考。(在他的课上,不思考不行) 2.对学生不吝惜表扬,更更更不在意批评。(我估计有的小朋友被点评的时候都流汗
了) 3.对什么是要教给孩子的知识,什么是孩子需要训练的能力,什么是孩子需要达成的素
养非常清晰。 这是一节,上了和不上会很不一样的课。也是一节对我有启发的课。 当然,蒋老师好像并不怎么喜欢课堂实录。他曾说,课堂实录是一个挺无聊,没有意思
的事儿。对于这句话,我不怎么认可。我还蛮喜欢看不同的课,戴着环绕立体声耳机像看电 影那样看课呢。

群文阅读指导课 二年级《把问句放在诗的最后》教案

群文阅读指导课 二年级《把问句放在诗的最后》教案

群文阅读指导课——二年级“把问句放在诗的最后”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五首诗歌,发现结尾问句的特点,并能朗读出问句的语气;2.回答课后问题一,并根据诗中的内容和生活经验说出理由;3.默读课后问题二,发现这组诗中的秘密——平凡事物也能故作惊疑。

并能跟大家分享动物的习性中,哪些事物也可以故作惊疑;4.实践课后问题三,创编诗歌。

【教学内容】《不学写字有坏处》《买鞋》《门上有声音》《蝴蝶的外套》《是这样吗》【教学流程】一、读好诗歌,发现“问句”的特点(一)读《不学写字有坏处》1.指名读2.齐读诗歌,指导读准字音“蚂蚁、想念”。

读好问句“怎么办呢?3.议:读着读着,这首诗歌给你什么感觉?哪里很有趣?4.想象回答:“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蚂蚁不知道小虫的想念,怎么办呢?”(二)《买鞋》1.指名读2.齐读诗歌,指导读准字音“小顾客、蜈蚣、一大摞”。

图片理解“蜈蚣”;读好问句“聪明的小朋友,你猜这是为什么?”3.议:“为什么青蛇没要一双鞋,蜈蚣买了一大摞?”(三)《门上有声音》1.指名读2.齐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出惊疑的语气。

3.议:猜一猜“那么晚,是谁呢?”这首诗给你什么感受?(可怕、惊讶)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四)《蝴蝶的外套》1.指名读2.齐读诗歌,读准字音“羡慕、恭恭敬敬、衣料”。

举例理解“恭恭敬敬、衣料”;3.议:蝴蝶的外套是什么?(蝴蝶的翅膀)毛毛虫为什么要问蝴蝶的外套的衣料?(因为毛毛虫想要这样的外套)毛毛虫需要买这样的外套吗?(不需要,因为它长大以后变成蝴蝶就会有)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毛毛虫渴望长大)4.想象回答:说说“蝴蝶的外套用的是什么衣料?”“要花多少片树叶?才能买得到?”(五)《是这样吗》1.指名读2.齐读诗歌,读准字音“相框”;读好疑问句;指名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部分。

3.议: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4.想象回答:“是这样吗?”(不是,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规律)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有趣,引人注意)(六)发现组诗中的共同点: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诗的共同点了吗?(都有疑问句)二、大胆想象,回答疑问1.出示表格:诗中的疑问你能回答吗?试着答答看,也许会很好玩哦。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堂实录《桥》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堂实录《桥》

桥2015/4/10 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蒋军晶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1 请生站起来,自由读课文,读完了,坐下.思考:我读懂了什么?2 师:发出声音读,能够保证你完整地把课文读下来,接下来请你默读,还是思考:我读懂了什么?可以从写法上思考.3师:(表扬生的默读品质) 接下来可以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生小组交流,师巡视聆听观察)4 集体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要分享的?生:我发现一二两个自然段是写环境。

师提炼板书:环境描写。

生2:只有到最后才知道老汉和那个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师概括板书:情节生3:我发现,在洪水的时候,老汉很冷静。

师板书:冷静师追问:你还读出了老汉的什么?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党员排在后面。

师:党员要有奉献精神,需要为大家服务,这是她读懂的。

生:……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他让别人先过,把他儿子拉后面去。

师概括板书:大公无私生:在第八自然段,这里有一个比喻句:他像一座山。

师:蒋老师哪怕一个字都不讲,你们已经读懂了很多东西。

有时候要看看情节,看看环境描写。

小说的三要素就师人物、情节、环境描写。

今天我们一起读,用到最多的方法就是比较。

二、细读课文1 师:拿起你的笔,记录环境描写的句子。

找到的,都划下来。

(生默读,划句子)师提示:大致数一下,自己划了几句?生:5句生:6句师屏幕出示句子:一共10句。

序号标记出示。

师:环境描写本来放在文章各处,现在我把它集中放在一起,请你们轻声地读。

生轻声读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提示:这些句子读后,你就发现了这些句子都是写山洪的。

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作者写这些山洪都用了不同的方法。

(师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显示他认为的不同方法写的句子。

一闪而过,复原,提示学生思考)生读句子,思考句子书写方法。

交流方法。

生1:有拟人的方法。

因为……所以……生2:还有比喻的方法。

师追问:哪一句?解释一下。

生:……生3:还有对比的方法。

……师提炼小结并追问:他的写法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在哪里?交流。

学习表达群文备课《把问句放在最后》

学习表达群文备课《把问句放在最后》

学习表达——二下群文《把问句放在诗的最后》简案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秘密花园。

生读课题《把问句放在诗的最后》二、群读文本1、通读。

鼓励孩子自由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

读完之后,选择你喜欢的那一首再读读。

2、了解。

了解诗歌是一行一行的,有些诗每一行没有标点符号,有些则有,每行只要说清楚你想要说的,就可以另起一行写了。

三、学习表达1、发现规律。

问孩子你喜欢这些诗歌吗?刚才读了这些诗歌,发现了什么呢?孩子会说每首诗最后一句都是问句。

顺势引导,是的,像这样结尾就是表达的一种手法,叫“把问句放在诗的最后。

”2、对比阅读。

你看,今天要学习的这组诗歌很调皮,他还可以大变身,这时候将每首诗歌最后一个问句去掉,让孩子读读;出示原文有问句的,再读读,让孩子说说看,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可能会说,有问句每首诗好像在跟我讲话,好像还没写完,非常有趣。

这时候顺势告诉孩子有一些诗,最后是问句,这个问句会引起你的注意,让你情不自禁停下来想一想答案,这个问题不一定有答案,但是想答案的过程会非常好玩。

3、启发思考。

选择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同桌听,说说诗中哪些事情引起了你的注意?最后一个问句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呀,问句放在最后,并不是随便写个问句,而是与前面诗歌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

比如,在《不学写字有坏处》里叶子上有小洞,本来很平常的事情,可是诗人却说这是小虫写给妈妈的信,表示我想你。

其实读到这里,小朋友应该会笑,笑是因为觉得这样写很逗。

更逗的是,这些蚂蚁和小虫并没有看明白对方的意思,最后诗人有意跳出来说一句,“这可怎么办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就是想拉近儿童与诗歌的距离,让小朋友也参与到这首诗里来,发挥想象,让你也来诗歌中玩一玩。

孩子在同伴阅读分享中思维得到碰撞,在教师引导下边读变想,引发思考,直到有一天,他也会习惯了在阅读中不断追问: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这节课不但教会学生读诗,而且锻炼了逻辑思维,学会了带着思考读故事,并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堂实录《桥》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堂实录《桥》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堂实录《桥》桥2015/4/10 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蒋军晶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1 请生站起来,自由读课文,读完了,坐下.思考:我读懂了什么?2 师:发出声音读,能够保证你完整地把课文读下来,接下来请你默读,还是思考:我读懂了什么?可以从写法上思考.3师:(表扬生的默读品质) 接下来可以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生小组交流,师巡视聆听观察)4 集体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要分享的?生:我发现一二两个自然段是写环境。

师提炼板书:环境描写。

生2:只有到最后才知道老汉和那个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师概括板书:情节生3:我发现,在洪水的时候,老汉很冷静。

师板书:冷静师追问:你还读出了老汉的什么?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党员排在后面。

师:党员要有奉献精神,需要为大家服务,这是她读懂的。

生:……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他让别人先过,把他儿子拉后面去。

师概括板书:大公无私生:在第八自然段,这里有一个比喻句:他像一座山。

师:蒋老师哪怕一个字都不讲,你们已经读懂了很多东西。

有时候要看看情节,看看环境描写。

小说的三要素就师人物、情节、环境描写。

今天我们一起读,用到最多的方法就是比较。

二、细读课文1 师:拿起你的笔,记录环境描写的句子。

找到的,都划下来。

(生默读,划句子)师提示:大致数一下,自己划了几句?生:5句生:6句师屏幕出示句子:一共10句。

序号标记出示。

师:环境描写本来放在文章各处,现在我把它集中放在一起,请你们轻声地读。

生轻声读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提示:这些句子读后,你就发现了这些句子都是写山洪的。

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作者写这些山洪都用了不同的方法。

(师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显示他认为的不同方法写的句子。

一闪而过,复原,提示学生思考)生读句子,思考句子书写方法。

交流方法。

生1:有拟人的方法。

因为……所以……生2:还有比喻的方法。

师追问:哪一句?解释一下。

生: (3)还有对比的方法。

……师提炼小结并追问:他的写法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在哪里?交流。

儿童视野下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儿童视野下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儿童视野下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摘要:群文阅读教学优势明显,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过程艰难沉重;学生思维跟不上课堂节奏;课堂教学浮光掠影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没有在儿童视野下进行教学设计的缘故。

因此,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应当在儿童视野下进行:组文应关注儿童视角;解读应符合儿童认知;环节应具备儿童情趣;问题应兼顾儿童成长;“留白”应关注儿童思维。

关键词:儿童视野: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单篇课文教学来说,群文阅读更接近于学生的自然阅读状态。

教师能通过不同类型的组文方式,有针对性地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多篇文章的学习也能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文字材料,进行充分的语言文字实践与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群文阅读作为对单篇课文教学的丰富和补充,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却发现很多群文阅读课堂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有的整堂课都在被老师“赶着往前走”的状态下完成,群文教学进行得非常艰难而且沉重;有的课堂学生出现“阅读疲劳”,思维跟不上教学,从而兴味索然;还有的课堂却又在几篇文章之间跑马观花,风过无痕,整堂课没有分量……问题出在哪儿呢?应该说绝大部分出在教学准备环节。

我们基于“教师视角”一厢情愿地对教学进行一系列设计,往往忽略了“儿童视野”。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视野指通过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理解世界和感受世界,表现为带上儿童的经验,关注儿童的关注,快乐儿童的快乐,幸福儿童的幸福,它常常具有感性、直觉、逻辑性不强、纯真、亲近自然等特点。

而老师的视野,也许更理性、更具逻辑性、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这两种视野的碰撞,能促进儿童的成长。

但一味地强调教师视野,那么课堂将失去童趣,失去生命的活力。

所以,儿童视野下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法。

一、组文关注儿童视角。

所谓选文,就是根据教学需要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

在群文阅读中,我们在解决了“为什么而群”,也就是确立了“教什么(本体性核心目标)”以后,就面临着选文的问题。

群文阅读公开课:《读懂古诗中的颜色》教学实录(精品)

群文阅读公开课:《读懂古诗中的颜色》教学实录(精品)

《读懂古诗中的颜色》群文阅读教学实录台州市黄岩区东城街道中心小学施玲珠执教年级:统编一年级上册群文议题:诗中的颜色阅读诗篇:《两个黄鹂鸣翠柳》《山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鹅鹅鹅》《天净沙.秋》阅读目标:1、通过个别读、齐读、拍手读、对读等方式品读几首诗,在读中享受美。

2、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圈一圈的方法发现并读懂诗中颜色,通过想象感受颜色给诗带来的美。

3、在讨论比较、归类中,发现诗中常用几种颜色。

4、发挥想象,补写诗句中的颜色的词。

阅读过程:一、看图猜一猜,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丽。

1、(出示一张黑白图)师:初次见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幅画。

猜猜,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生:冬天师: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生1:很冷。

生2:一点颜色也没有,不美。

2、师:是啊,冬天草木凋零,万物都沉沉地睡去了,世界变成了黑白的了,多单调呀!这时候呀,来了一位魔术师,它挥一挥魔术棒,瞧!草变绿了,漫山遍野的花都开了,山更青了,天更蓝了。

(课件一步步演示将黑白图变成彩图。

)师:什么季节到了呀?生:春天。

师:喜欢春天吗?为什么?生:喜欢。

因为春天很暖和,小鸟唱着歌很好听。

师:你真会想象!生:我也喜欢。

因为春天可以开出五颜六色的花。

师:五颜六色的花真美,你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些花?生1:五彩缤纷师:小朋友们,画家很喜欢色彩,他们把各种色彩涂抹在白纸上,就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了。

其实,写诗就像画画一样,也要有颜色。

诗人也很喜欢色彩,他们把色彩写进诗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找找诗中的颜色。

板书课题。

生读题。

二、找找诗中的颜色,读懂颜色。

(一)抓颜色的词,感受颜色给诗歌带来的画面美。

(出示《鹅鹅鹅》)1、师:我们先来看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诗,赶紧自个读读这首诗。

生自由读诗歌。

2、师:男孩子来读读这首诗。

女孩子也来读读。

3、师:这首诗里,藏着一些颜色的词,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快速把它们找出来,圈一圈。

交流。

4、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带有颜色的这句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句诗——“儿童诗”群文阅读蒋军晶【文章】1. 《阳光》[台湾]林武宪2. 《花一把》[台湾]七星潭3.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蒋军晶【课例呈现】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阳光林武宪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先来读一首诗,热热身。

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生笑)是不是觉得问题有些简单,那你说。

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反复确定)师:这最后一句诗一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行?生:不行。

(纷纷喊)师:为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前三句都有共同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表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祥,把妈妈眼里的慈祥比喻成阳光。

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好像一样又好像有点不一样。

我想请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

(生思考)生:前三句讲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讲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把它换到前面的话,整个顺序就乱了。

(师生鼓掌)师:你讲得太深刻,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一片)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实在的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师:她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

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

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能体会得到。

(全场鼓掌)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继续读下一首诗。

我们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花一把七星潭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你拿它去送人。

师:我不会把一首诗一下子全部给你们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题目是《花一把》。

(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

跟我一起读。

(生读)好看不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好看不好看?生:好看。

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的一朵花。

可惜蒋老师对花没有研究,很多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你叫的出来吗?你喜欢哪种花?说出名字来。

生:百合花。

师:百合花什么样子,你知道吗?生:白色的,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师:我喜欢你这句“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生:我喜欢梅花。

师:你知道梅花的样子吗?(生迟疑,边上的同学说知道知道,众笑)生:梅花开在冬天,我们这边很少见到,但是我们可以在书上见到。

师:你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梅花的样子。

(众笑)生:粉红色的,一朵一朵。

师:看到样子了!你真正去看的话,你会看到山上、路边一朵一朵很美的花,但是我们写成诗的时候不需要加很多的形容词,就那么简单一句话——花一朵,好看。

好看吧?生:好看。

(笑)师:你觉得这句诗是不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生摇头)为什么?生:题目是《花一把》,可是这里只写到了花一朵,我想诗人应该还要接下去写。

师:有道理吧?(生赞同)她根据题目来推测,花一把还没出现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出示第二句)生(读):花一山好看。

师:没看到过这样景象的举手。

(少数学生举手)你看到过满山的什么花?生:满山的野花。

(众笑)生:满山的野花星星点点,就像夜空里的小星星。

生:我看到过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鹤顶山上。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你看这油菜花多得把山都染黄了,你再看这满山一树一树的樱花。

花一山好看吗?生:好看。

(生再读前两句,出示第三句)生(读):花一盆还好。

师:你发现有不同的地方了吗?生:前面是“好看”,这句是“还好”。

师:你从“还好”感觉出什么?生:比花一山、花一朵要差一点。

师:我觉得花一盆也挺好的,为什么你们觉得会差那么一点点呢?生:因为花一朵、花一山都是在大自然中长大,有大自然的芬芳,汲取了大自然的雨露,而花一盆是种植的。

它们生长的地方不同,所以没有花一朵、花一山好看。

生:虽然花一朵、花一山、花一盆都是有生命的,但是花一朵、花一山是在很广阔的土地生长的,它有足够的空间,而花一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生长。

师:你看作者想表达你的意思,也想表达她的意思,但是他不说那么多话,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写——花一盆还好。

这是最后一句吗?(生摇头,出示第四句)生(读):花一把就笨了!(众笑)师:你怎么体会的?生:花摘下来一把,就感觉没有生命了。

生:花一朵、花一山是最好的,他们不仅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自己吸收大自然的精华,感觉他们是自由的。

花一盆被人类所饲养,但是它们仍有生命。

而花一把只能保持几天的美丽,过后就没有生命了,花一把仅仅是欣赏现在的美丽,而没有考虑到后面,所以就笨了!(掌声热烈)师:你觉得这是最后一句吗?(生迟疑)生:我觉得是最后一句了,因为它从有生命有自由到有生命没自由,最后到没生命没自由。

师:认为写完的请举手?(少数学生举手)其实真的没写完——花一把七星潭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师:除非什么呢?(生跃跃欲试)赶紧把本子拿出来,写下最后一句诗。

(生书写)师:全体起立!(生起立)尽管你们只写了一句诗,但是很重要。

我把话筒递到一位同学面前念这句诗,其他人要判断,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写得好,你就继续站着;如果你觉得他比你写得好,你就坐下。

但是,蒋老师很怕很怕,一位同学读完,全部同学都坐下了,我会很尴尬很尴尬。

(众笑)生:除非——赠人,手有余香。

生:除非——它能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香气,让一个病重的人露出微笑。

师:你们想的方向是一样的,一个引用了成语,一个写得更具体点。

生:除非——让它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师:方向不一样了。

生:除非——花一把是奉献。

师: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是不是送人呀?生:不是。

有可能是把花奉献给春天,让春天有了美丽;又或者把花送给亲友,让亲友感到温暖。

师:有那么多的想法,所以用“奉献”一词来表达。

生:除非——再扎一把花。

(生笑)师:这位同学走幽默路线。

(笑声不绝)师:有送人的,有回到大自然的,还有重新再扎一把花的,还有——生:除非——这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美丽的一把假花。

(全场爆笑)生:除非——送给妈妈。

师:短却有味道,来点掌声。

(生鼓掌)生:除非——你可以赋予它美丽的含义。

师:想不想看诗人怎么写的?生:想。

师:除非——你拿它去送人。

(笑)师:因为你等待了半天,所以你笑了。

如果你整首诗读完,你不会笑的,不相信我读给大家听。

(师读诗)有味道吗?(生自由读)我们模仿着写出最后一句的特别师:刚才我们感受的都是诗人写的,你们总觉得诗人写得比我们好,蒋老师也豁出去了,写了一首类似于把最后一句写得很有创意的诗,但是我不会给你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好不好?【出示课件】:颜色()好看。

()好看。

()还好。

()就()了!除非()。

(生写诗)生:红色好看。

黄色好看。

蓝色还好。

白色就差了!除非,它代表纯洁与高雅,不表示有人去天堂。

(众笑,掌声不断)生:红色好看。

绿色好看。

灰色还好。

黑色就差了!除非,在静谧的夜晚。

(全场鼓掌)生:黑色好看。

白色好看。

灰色还好。

红色就假了!除非,它是妈妈给你的温暖。

(掌声热烈)四、我们来创作“最后一句诗”师:时间关系,我要出示我写的那首诗了。

这是你们真正的创作,因为前面的三首诗都是名家作品,最后一句已经很经典了,很难超越。

但这首诗是老师写的,也没发表过。

只要你写得确实有诗的味道,你的“最后一句”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出示课件】:我是一枝黑色的笔我是一枝黑色的笔。

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让她变成笑掉牙的老奶奶;我要把红玫瑰涂成黑色,让它以为自己中了剧毒;我要把白天鹅的羽毛涂黑,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

但是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我最伟大的杰作,是。

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是——?(声音拖长,生按耐不住)生: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让人以为它生病了。

生: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掌声)生:是——把青蛙的皮肤涂黑,让小蝌蚪能尽快找到妈妈。

(掌声)师:这就是真正的诗啊!生:是——在夜晚给星星提供一个闪耀的舞台。

师:太棒了!这么好的创意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把办公室电脑涂成黑色,让人以为这电脑坏了,黑屏了。

(生笑)师:很有现代感的一首诗。

生:是——把夏日的太阳涂成黑色,让大家以为凉爽来了。

师:这是说出了我的心声。

老师怎么写的呢?师:是——把天空涂成黑色,让爸爸妈妈老师们以为天还没亮,还可以继续安睡。

(众笑)生:好希望这样哦!(笑)师:下课!(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