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是研究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一门科学。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

2、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内部原因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失败

2、早期心理学研究传统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3、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二)外部因素

1、系统科学的发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2、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3、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的要求

趋势:

1、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2、自然认知与社会认知相结合,加强了研究的生态效度

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扩大了研究范围。

3)

(一)反应时法

1、反应时相减法

(1)基本内容

由荷兰唐德斯提出,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过程是由一系列加工步骤组成的,每个人制过程都是独立的。基本原理:某加工过程的时间=复杂反应时-简单反应时

把反应时分成三种:

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有一种刺激、一种反应,要求被试看到刺激呈现就立即做出反应。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是多个刺激,每个刺激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反应。

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有多个刺激,但只对特定一个刺激做出反应。对其与刺激不做反应。(2)减法反应时方法的条件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断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揭示某种信息加工作业中包含的主要加工阶段。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完成时。

2、因素相加法(又称加法反应时实验)

(1)基本原理:

由斯腾伯格提出,完成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的完成时间具有独立的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不同阶段。反之,这些因素影响到同一加工阶段。

(2)加法反应时的条件

某种作业的信息加工必需由一系列独立的加工阶段组成,在每种加工阶段前一加工所得的信息以某种方式被转换,然后继续通向下一阶段。每一加工阶段的信息加工的速度与转换的性质不受其它阶段的影响。

3、开窗技术

(1)基本原理

通过对某些认知作业的分析,可以把每种认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过程,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是反应时方法的发展。用出声的方法表现出某些阶段的加工。

(2)局限性

出声的干扰作用

系列加工的假设

(二)口语记录法,又称出声思考法。

1、基本涵义:要求被试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大声讲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报告出来,从而让主试能记录了解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源于内省法。

2、应用的条件

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研究

出声思考过程中最好不要干预

提供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意识到的成分,对无意识的内容无法研究。

研究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的机制,不适应在事后的回忆。

(三)计算机模拟法

1、基本涵义: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规律的研究方法。

2、基本假设:如果计算机与人在某种作业上的操作是一致的,那么指导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够说明人解决该问题的内部机制。

第二章注意

1、注意的研究历程及取向

对注意的研究表现出两种取向:

从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方面研究注意,表现为从行为角度对注意进行考察。

从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方面研究注意

20世纪50年代1958年英国布雷德本特采用双耳分听技术研究了注意现象,并提出了过滤器模型;此后特雷斯曼采用追随耳技术对注意进行研究,提出了注意衰减模型;多依奇提出后期选择模型。

卡尼曼中枢能量理论

2、选择性注意: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同时出现时,注意其中一个刺激,而忽视另外的刺激,这种注意称为选择性注意。

3、双耳分听实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

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追随耳程序:是指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追随耳)的信息,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非追随耳)的信息。

靶子词:

4、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的含义与区别

⒈知觉选择模型:包括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⑴过滤器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评价: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单通道模型,它对信息采用的是一种“全”或者“无”的模式,是不可取的,另外,也无法解释鸡尾酒效应。

⑵衰减模型: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评价:将单通道改为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承认注意在通道间的分配,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

共同点: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调节;过滤器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阶段之间;过滤器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不同:过滤器模型的信息是以全或者无的方式进行,衰减模型则是以衰减的方式。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单通道模型,而衰减模型是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

⒉反应选择模型:几个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这种重要性的安排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

区别:.反应选择模型不同于知觉模型。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中,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意味着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而反应选择模型的注意机制位于识别与反应之间,以为这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5、单一资源理论的理论假设及内容

观点:由卡尼曼提出,将注意看做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认为人们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使得人们必须把有限得资源运用分配到不同得活动中。模型的主要成分有分配策略与对容量要求的评价,其中策略分配是关键。

其影响因素有:

1、受制于唤醒的可能能量;

2、当时的意愿;

3、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估;

4、个人的长期倾向

评价:它能较好的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模型的对立。但是这个理论主张的资源分配是着眼于过程的整体,而不是和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那样着眼于过程内部的加工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