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110505精简版

合集下载

郁证 讲稿

郁证 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二节郁证(第351~358页)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概述】一.定义⒈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郁证。

郁证又称郁病。

2.病名释义:郁:有积、滞、蕴结之意。

由于气机郁滞,进一步可产生血瘀、痰积、湿停、食滞、火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含义: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证。

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

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

本病所论的郁以狭义为主。

二.源流1.病名《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六郁“气、血、痰、火、食、湿”,以气郁为先,然后导致血、痰、湿、食。

《医学正传》中真正提出了郁证,但为广义的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尽相同。

2.症状《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属于郁病中的脏躁及梅核气,并有百合病和奔豚气的记载。

百合病者——善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其脉如何,其脉微数。

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

(癔病)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奔豚气——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肝气奔豚奔豚汤,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欲发奔豚,苓桂术甘汤。

3.病因《古今医统·郁证门“郁为七情不舒,或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指出主要病因是七情不舒,并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多样得临床症状。

郁症 PPT课件

郁症 PPT课件

▪ 3.痰气都结证 ▪ 主症: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 兼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 ▪ 舌脉:苔白腻,脉弦滑 ▪ 证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 半夏、茯苓降逆化痰 ▪ 厚朴、紫苏、生姜利气散结
▪ 本证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 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之症。《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 “梅核气”。
▪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合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 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为君。天冬、麦冬滋阴清热; 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为臣。 人参补气生血;五味子益气敛阴;茯苓、远志养心 安神;玄参滋阴降火;丹参清心活血,使之补而不 滞;朱砂镇心安神,共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使 药力上入心经,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 补心安神之功。
▪ 加减: ▪ 气郁不伸,精神久郁,心胸闷塞,叹息频频,加
郁金、香附、佛手、枳壳。 ▪ 寝卧不安,多梦易惊,心神不宁,心悸胆怯,加
合欢皮、五味子、夜交藤。
▪ 6.心肾阴虚证 ▪ 主症: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 兼症: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 ▪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 证机概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 ▪ 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日久则易由实 转虚:心神失 养、心脾两 虚、心肾阴虚
▪ 1.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 腑阴阳气血失调。
▪ 2.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 3.病理基础:以气机郁滞为病理基础。 ▪ 4.病机转化:病变初起以肝气郁结为主,继之变生
它郁,形成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诸郁可相 因为病,或错杂互见,多属实证。病久由肝及脾, 气血生化不足,或化火伤阴,肝肾阴虚,损伤脏腑, 耗伤气血阴阳,由实转虚,形成心、脾、肝、肾亏 虚的不同病变。

郁证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郁证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中医治疗
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式调理气血,疏 通郁结。
个体化的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管理等心理治疗方法能够帮 助患者调整心态。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效果更佳。
如何治疗郁证?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 症状。
药物治疗应注意副作用,并定期复查。
郁证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郁证? 2. 谁会得郁证? 3. 何时寻求帮助? 4. 如何预防郁证? 5. 如何治疗郁证?
什么是郁证?
什么是郁证?
定义
郁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症,主要指情绪抑郁 、气机郁结的状态。
常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等。
什么是郁证?
起因
郁证的产生与心理因素、生活压力、外界环境等 密切相关。
谢谢观看
何时寻求帮助?
影响生活
当郁证明显影响到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时,建 议咨询医生。
及时的专业指导可以帮助缓解症状。
何时寻求帮助?
自我调节
在生活中出现较大压力或情绪波动时,也可寻求 心理咨询。
自我调节与专业帮助相结合,效果更佳。
如何预防郁证?
如何预防郁证? 保持积极心态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可 以有效降低郁证的发生率。
情绪长期压抑是导致郁证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郁证?
分类
郁证可分为气郁、血郁和痰郁等类型,症状表现 各有不同。
不同类型的郁证需要不同的调理方法。
谁会得郁证?
谁会得郁证?
易感人群
郁证可以影响各个年龄段的人,但青少年和 中年人相对更为常见。
工作压力大、情感波动频繁的人群更易受到 影响。
谁会得郁证? 潜在因素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2021完整版PPT

中医郁证与抑郁症2021完整版PPT
生的疾病。狭义的郁证:指情志抑悒忧郁的疾病。 2、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是平行的,并不存在从属关系。
明代家张景岳
《景岳全书·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
古代医家有关郁证的论述可分为两类
郁 狭通义治的, 郁指 证出 :: 指此“ 情自 志因古 抑言悒病郁 忧者 郁而, 的但 疾郁知 病解 。也郁顺。气,至通作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
”并提出“六郁郁”之学说类,即。气郁⋯、 ⋯此其戚戚悠悠,⋯⋯神志不振,⋯⋯凡此 之辈,皆阳消证也,尚何邪实?”
抑郁症
抑郁症是现代医学病名,它是一种包括多种 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 病。
诊断标准(CCMD - 3)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同时可能表现为:①兴趣丧失、 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 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 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 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 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
“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 意志消沉;
“六无”,即无趣、无助、无能、无 力、无望、无价值。
病因
暴露在混乱的家庭环境 、儿童期受到虐待 或者遭遇 重大精神创伤 、早年父母的分离等与成年后抑郁有着 紧密的关系。
结论
抑郁症不单纯属于中医的“郁证”范畴,只能 说与因情志抑悒忧郁产生的“郁证”相近。另外 在“癫证”“百合病”“脏躁”“失眠”“健忘⋯” 等其他古代文献中亦有记载。所以,抑郁症的表 现形式可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抑郁 症与郁证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又若忧郁病者,则全属大虚,本无邪实,此多以
也“,三若 低此”则,病即无情所绪居低“而落恶、又无思由维若生迟矣缓忧。、意郁志消病沉;者,则全属大虚,本无邪实,此多以 衣食之累,利害之牵,及悲忧惊恐而致郁者,总皆受 “又若忧郁病者,则全属大虚,本无邪实,此多以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耗 伤
阴 虚
心 病
心 肾
情 志
营 血
火 旺
及 肾
阴 虚


2、病机:
发病:郁证起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
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 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 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肾虚常见。
1.肝气郁结证
临床证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 定处,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基本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实证――理气开郁,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
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 消食等法。 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 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根据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证治分类
结交阻于咽喉
食道狭窄或干涩
病位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3.郁证脏躁与郁证
1




主症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 惊,悲忧善哭,时作欠伸,骂 詈喊叫,不发如常,有自控能 力
喜怒无常,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等思维、情感、感觉甚至行为异 常为主,极少自行缓解,缺乏自 控能力
二、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
梅核气
虚火喉痹
病因
青中年女性, 情志不畅

中内期中复习第十一章郁证

中内期中复习第十一章郁证

第十一章、郁证概述: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1)七情所伤,肝气郁结2)思虑劳倦,脾失健运——久会导致心脾两虚,心悸胆怯。

3)脏气素虚,耗伤心神基本辩证分型及治疗(一)肝气郁结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大便失常,女子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疏肝散:柴胡舒肝川芎芍,枳壳陈皮香附草。

(二)气郁化火主症:性情暴躁易怒,胸闷胁胀,口干而苦,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或头痛,目赤,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郁疏肝方药: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逍遥散+丹皮、栀子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主症: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利气解郁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郁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三)忧郁伤神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养心安神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病名就是所含药物,共三味)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养心安神此方良。

(四)心脾两虚主症: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药:归脾汤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宜;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五)肝肾不足主症:多见于更年期妇女,男子亦有。

表现为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烘热自汗阵作,眩晕耳鸣,腰酸肢软,或四肢不温,脊背时寒,头痛且胀,舌偏红,少津,脉弦细或数。

治法:平补肝肾,调和阴阳方药:二仙汤加减二仙汤:二仙汤治更年良,仙茅灵脾温肾阳;巴戟当归调冲任,知柏能使虚火降。

中医的郁证

中医的郁证

中医的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证的病因多认为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其主要证型可分为以下几类(这是我们内科书上分型标准):1.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2.气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痰气郁结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本证亦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之症。

《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4.心神失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5.心脾两虚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可是最近我的两位抑郁证患者则均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患者女,56岁,以“失眠、烦躁,乏力半年余”为主述而就诊。

患者半年前因儿子和儿媳妇离婚之事所纠结,日夜不能眠,渐而发展为脾气暴躁,易怒,时有自杀倾向,表情淡漠,消极悲观,全身乏力,除与人吵架之外,一天之中就在床上度过,不敢上街,尤其不想见熟悉的人。

目前患者目光呆滞,反应迟钝,问其有什么不舒服,回答则是全身都不舒服。

实在难以从症状入手而给予辩证。

其舌质暗红,水滑,边有瘀斑,苔黄腻。

脉滑数。

辨证为痰瘀互结,给予癫狂梦醒汤加减治疗:桃仁10 香附15 青皮10 柴胡10清半夏15 通草10 陈皮10 赤芍10桑叶30 苏子10 郁金15 玫瑰花15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炙甘草105副水煎服(2014年7月20日)二诊(7月27日)患者自诉无明显变化,家属则说患者睡眠好转,与人交流较前增多。

中医郁证ppt课件

中医郁证ppt课件

.
5
三、诊查要点 (一)诊断要点
1.主症 2.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3.具有情志内伤史,易复发,复发与情志Biblioteka 激有关 4.除外器质性疾病.
6
(二)症侯特点
六郁,气郁基础 血郁:气郁+血瘀 食郁:气郁+食积 火郁:气郁+肝火 湿郁:气郁+湿滞 痰郁:气郁+痰结
.
7
(三)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2.梅核气与噎膈 3.脏躁与癫病
.
28
6.尿血:肾,膀胱
1)下焦湿热 证机: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 证机: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
.
29
3)脾不统血 证机: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 4)肾气不固 证机: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
.
10
3.痰气郁结:(梅核气) 证机: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脏躁 证机: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甘麦大枣汤
.
11
5.心脾两虚 证机: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归脾汤 6.心肾阴虚 证机:阴精亏虚,阴不涵阳 治法:滋养心肾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
26
4.吐血:胃
1)胃热壅盛 证机:胃热内郁,热伤胃络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 证机: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 证机: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

郁证的中医药治疗

郁证的中医药治疗
传统医学
名老中医坐诊
●本期坐诊老中医 赵进喜
赵进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治疗 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脑、肾、眼底、胃肠、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等)、肾病、内科杂病和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病以及小儿多动症、遗尿症、抽动秽语综合征 等疑难杂症。
郁证病程较长者,用药不宜 峻猛,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 邪。精神治疗应贯穿郁证治疗的 全过程,可选择配合针灸、气功 等疗法,以提高疗效。其分证论 治可参考如下:
肝气郁结证 情绪低落,善太 息,胁肋胀痛,不欲饮食,胸脘 痞满,大便干稀不调,女子经前
乳房胀痛,舌质淡,苔白,脉 弦。治法:疏肝解郁,抑肝扶 脾。方药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参考处方:柴胡、炒枳壳、陈 皮、炙香附、川芎各9~12克,赤 芍、白芍各12~30克,苏梗、香 橼、佛手各6~9克,玫瑰花9~15 克,炙甘草6克。该方适合于少阳 气郁体质,或忧郁气结者。
心神失养证 精神恍惚,悲忧 善哭,心神不宁,时时欠伸,舌 淡,苔白,脉弦细。治法:甘润 缓急,养心安神。方药可用甘麦 大枣汤加减。
心脾两虚证 多疑善虑,头 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 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 白,脉弦细。治法:健脾养心, 补益气血。方药可用归脾汤加 减。
家庭医药 2019.12 47
辨脏腑 一般来说,气郁、血 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痰郁、 湿郁、食郁关系于脾;久病多 虚,与心、肾关系最为密切。
辨虚实 新病多实,久病多 虚。气、血、痰、火、湿、食等 郁属实,病久耗伤正气,心脾两 伤、心神失养属虚。另外,病久 虚实Βιβλιοθήκη 杂者也不少见,临床需辨 别虚实之主次。
理气开郁需分证论治
调畅气机、理气开郁、移情 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 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再根据 其是否兼有血淤、痰结、火郁、 湿滞、食积等证,分别采用活 血、祛痰、清火、化湿、消食等 法。虚证应根据所损及的脏腑及 气血阴精亏损的不同情况而补 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 或滋养肝肾。虚实夹杂者,虚实 兼顾。

郁证——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案某女,49岁...

郁证——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案某女,49岁...

郁证——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案某女,49岁...
郁证——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案
某女,49岁。

腰酸腰痛、头晕2周。

患者近来自觉头晕耳鸣,烦躁不安,口干口苦,腰酸腰痛,夜间睡眠不安。

刻下烦躁易怒,头晕耳鸣,腰酸腰痛,口干口苦,夜寐不安。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郁证。

辨证:肝肾阴虚,肝郁气滞。

治法: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方:柴胡,赤白芍,枳壳,川芎,玫瑰花,玄参,生地黄,麦冬,白花蛇舌草,淮小麦,炙甘草,大枣。

二诊:头晕耳鸣减轻,仍腰酸腰痛,夜寐改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守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加川续断。

三诊:诸症改善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守上方去玫瑰花。

按语:更年期综合征在女子绝经期前后颇为多见,临床症状各有异同,但以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者多见。

本病例以四逆散合甘麦大枣汤为主方治疗,如兼有气虚盗汗者,加黄芪、煅龙牡;兼有血瘀者加川芎、红花、丹参。

郁证

郁证
31
丹参、郁金、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兼症: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
酸,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2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9
抑郁症流行病学情况


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心身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随 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压力舒缓之 道的缺乏,使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症的折磨,据世界 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目前全 球抑郁人口多达1.2亿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 为3%—5%,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 每年给中国带来的经济负担达到了621.91亿元。北 京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北京社区1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 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6.87%,调查时点患病率3.3 1%,以此推算,北京地区正在患抑郁症的人数可能达到 30万。
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
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
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4
证候特征
1.精神焦虑抑郁---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喜 怒易哭为主。
2.躯体焦虑抑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咽 中如有异物梗塞。
5
二、源流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认为自然有五运之变,五郁之发,人体有五脏之 病,五郁之生。 治疗原则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有较多关于情志的论述 。如“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愁忧者, 气闭塞而不行。”
滞、痰结。
虚:气血两虚、阴精亏虚。
27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中医内科学课件郁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郁证
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缓急。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胁肋胀满疼痛较甚:加郁金、青皮、佛手; 嗳气频作,脘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 苏梗、法夏
兼有食滞腹胀: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 兼有血瘀见胸胁刺痛:加当归 丹参、郁金、 红花。
[辨证论治]
2.气郁化火 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兼症: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
【概说】
二、证候特征
气郁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等为 主要表现。
血郁--兼见胸胁胀痛,或呈刺痛,部位固定,
舌质有瘀点瘀斑,
或舌质紫暗;
火郁--兼见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肋痛,嘈杂吞 酸,口干而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食郁--兼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
湿郁--兼见身重,脘腹胀满,嗳气,口腻,便 溏腹泻;
疼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
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实验室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虚火喉痹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 期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 尚觉咽干、咽痒、灼热。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心胸郁闷,情志不舒:加郁金、佛手; 头痛:加川芎、白芷。
[辨证论治]
6.心肾阴虚 主症:情绪不宁; 兼症: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
盗汗,口咽干燥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论治]
6.心肾阴虚 治法: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滋补心阴; 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 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

郁证Microsoft Word 文档

郁证Microsoft Word 文档

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症及反应性精神病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郁证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肝、脾、心三脏。

其病机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气郁日久,化火上炎,而成火郁;或因思虑过度,精神紧张,或肝郁横犯脾土,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痰郁;或情志过极,损伤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乱;病变日久则损及肝肾心脾,使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心失所养。

总之,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因其病始于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

病理性质初期多实,以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久则由实转虚,终致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型。

临床上则虚实互见者较多见。

辩证论治:《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即明确指出了神与情志的关系。

郁证患者的精神症状是脑主精神心理活动失调的表现,躯体症状是脑主五脏功能活动失调的表现,调神即从整体观出发,调节整个机体,使机体保持统一性和完整性,“神动则气行,调神有助于行气”。

郁证的发病机理不仅脑神失调,而且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五脏失和,故郁证的治疗也离不开疏肝,因此,确立调神疏肝为郁证的治疗原则。

现代医学选择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的指标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针灸法对患者血清5-HT、CORT、ACTH有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

揭示了针灸法在调节郁证患者的相关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等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从而达到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从整体上治疗郁证,较西药百优解具有明显的优势,克服了西药的不足和局限性,具有见效快、疗效好、费用低、方法简单、无副作用等优点,是一种治疗郁证的安全有效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后:一般良好,但须防其病情反复波 动,迁延难愈。
【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①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 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炙脔为主症 。多发 于青中年女性。
②大多数有情志内伤的病史,且病情的反复
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③各系统检查与辅助检查无阳性征象,除外 器质性疾病。
2、病证鉴别:
患者史某,女,45岁。
主诉:咽中如有异物梗塞感半年。
病史: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半年前因家庭破裂, 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自觉胸闷胁胀,咽中如 有异物梗塞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时有嗳 气,纳差,大便秘结,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曾作五官科检查及胃镜检查均未有阳性发现。
要求:诊断、病机归纳、治法、方药。
参考答案
循肝脉上行; 口苦,嘈杂吞酸--肝经郁火犯胃; 口干,大便秘结--肝火灼津。
③痰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 不出--肝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布,生湿 聚痰,痰气互结,上逆胸咽;
胸部闷塞,胁肋胀满--肝气郁结,失于舒展。
④心神失养证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时时欠伸 --五志过极,心气耗伤,营血不足,心神失养, 心失所主;
①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郁证梅核气
噎膈
性别
女性多见
男性多见
年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青中年多见
中老年多见
主症 自觉咽中有物梗塞, 以吞咽困难为主,
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程度日渐加重;梗
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塞感觉主要在胸骨
无吞咽困难。
后部位。
检查
无阳性征象
常有异常征象
②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郁证梅核气
虚火喉痹
性别 青中年女性多见
气血津液病证
郁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宋盛青
song270@
【目的要求】
了解郁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掌握郁证的病因,熟悉郁证的病机。 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 掌握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了解郁证的精神治疗方法。
【概述】
1、定义:
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 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 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广义郁证: 狭义郁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①情志失调 ②体质因素
2、病机:
发病:郁证发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 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 以虚为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 兼见血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 终可伤及脏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 肾虚常见。
心悸健忘--心阴耗伤,心失所养; 失眠多梦--心阴亏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盗汗遗精--阴虚内热 之象。
【预防调护】
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是防治郁证的重要 措施。 2、医务人员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在郁证 的治疗及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3、对郁证患者,应作好精神治疗的工作。
病例分析
诊断:郁证(痰气郁结证) 病机归纳: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味(法半夏12g、厚朴12g、 紫苏12g、茯苓15g、香附9g、陈皮12g、苍术 12g、莱菔子15g、郁李仁12g、合欢皮15g、甘 草9g)
①肝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常,失于条达;
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肝脉布胁 肋,循少腹。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气善走窜,故痛无定处;
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肝气郁结, 乘脾犯胃,胃气壅塞上逆。
②气郁化火证
性情急躁易怒--肝郁日久化火; 胸胁胀满--肝气不舒,气机郁结; 头痛,目赤,耳鸣--气郁化火,火性上炎,
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手舞足蹈,骂詈喊叫 --心神惑乱,不能自主。
⑤心脾两虚证
多思善疑,健忘失眠--心主血脉,气血不足, 心失所养,不主神明;
心悸--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头晕,面色不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
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面;
纳差神疲--脾失健运。
⑥心肾阴虚证
情绪不宁--五志过极,或思虑太过,心阴耗 伤,神不守舍;
青中年男性多见
病因
情志抑郁
感冒、烟酒、辛辣
主症 自觉咽中有物梗塞, 咽部异物感;咽干、 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咽痛、咽痒、灼热等。 无咽痛及吞咽困难。
诱发
情绪波动
过劳或感受外邪
③郁证脏躁与癫证:
郁证脏躁
癫证
性别
女性多见
无显著差别
年龄
青中年多见
青壮年多见
主症 情绪不稳定,烦躁 精神抑郁,表情淡
不宁,易激惹,易怒善 漠,沉默痴呆,语无
哭,时作欠伸。
伦次,静而多喜。
自控 有自知自控能力
缺乏自知自控能力
发作
间歇性发作
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
气郁、血郁、火郁 → 肝 食郁、湿郁、痰郁 → 脾 虚证 → 心
辨别证候虚实:


病程
较短
久延
症状 脉象
精神抑郁,胸胁 精神不振,心神不
胀满,咽中梗塞, 宁,心慌,虚烦不寐,
时欲太息。
悲忧喜哭。
弦或滑
细或细数
2、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结合具体病情,做相应处理:
实:理气 + 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 虚: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虚实兼顾。
3、证治分类:
①肝气郁结证 ②气郁化火证 ③痰气郁结证 ④心神失养证 ⑤心脾两虚证 ⑥心肾阴虚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