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叫《爬山虎的脚》,这是叶圣陶,你对她有哪些了解?
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打开课文,放开声音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了。开始读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学生自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师出示词语,学生领读、齐读。)
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呀?再试试。
生:春风拂面
师:这样读才舒服呢!再读。(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师:眼帘指的是谁呀?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文语段)请你读一读。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这个字(曲)大家刚才读得不太一样,有的读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曲线。
师:哦,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曲线。
师:这里有两组词,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作者的表情,第二组是叶圣陶老爷爷的表情。
师:作者是谁?
生:是肖复兴。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第二组词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师:叶圣陶先生可是一位——
生:大作家。
师:没错。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
生:爬山虎。
师:对了,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它是写——
生:人的。
生: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老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啊?这两件事又是怎样把课文分成了两部分呢?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师行间巡视,并提醒学生:默读课文书平放,这样更便于学习。
师:让我们抬起头来,一起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文章。
师: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也都和他们的分法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
师: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读得真准确。孩子们,“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
生:很认真。
师:你从哪儿感到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
学生自读。
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吗?体会体会。
生:“一张画像”的“张”和“一幅画像”的“幅”字在画像上,“幅”字用得会更准确一点。师:我们平时说:一张——
生:(齐)纸
师:一幅——
生: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师板书)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的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
生:(读)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出手来写一写,一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一个“删”字,那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小刀给它挖下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那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
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着读一读,体会体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加的确切了。
师:句意是确切了,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
生: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对了。(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认真仔细地修改作文,你都感受到什么了?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
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