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微相研究开题报告
利用成像测井进行沉积相与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利用成像测井进行沉积相与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
报告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日益旺盛。
沉积相与储层特征是决定油
气运聚富集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沉积相与储层特征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成像测井技术因其高分辨率和无损测量特点,成为评价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的有效手段。
2.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利用成像测井技术评价沉积相与储层综合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
下几方面:
(1)沉积相分析:利用成像测井技术分析储层的岩性类别、孔隙度、孔径分布等参数,进而进行沉积相分析。
(2)储层综合评价:将沉积相参数与其他地质参数相结合,进行储层综合评价。
(3)应用研究:在实际勘探开发中,将开发区域数据进行成像测井,分析沉积相与储层特征,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室分析法和现场勘探工作交叉验证法联合开展。
其中,文献资料法用于收集成像测井技术与沉积学、储层学等领域相关研究的文献;实
验室分析法主要采用扫描电镜等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现场工作交叉验证法主要采用
在勘探现场进行沉积相与储层特征评价的方法,将评价结果与成像测井结果进行交叉
验证。
4.研究进度安排
本研究预计工作周期为2年,具体的进度安排如下:
第1-3个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形成研究框架;
第4-6个月: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选取相应的实验样品;
第7-9个月:建立储层综合评价模型;
第10-12个月:现场勘探工作,进行对照分析;
第13-18个月: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完成论文初稿;
第19-24个月:论文修改与完善,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沉积相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沉积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演化过程。
沉积相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历史、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沉积相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相进行综合分析,揭示沉积相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为地质学和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首先,我们将对沉积相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进行分类。
沉积相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时期下,沉积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组合特征。
根据沉积物的类型、组成和构造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沉积相分为多种类型,如河流相、湖泊相、海洋相等。
2. 沉积相的形成机制其次,我们将探讨沉积相的形成机制。
沉积相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揭示沉积相的形成机制,并对地质历史进行重建。
3. 沉积相的演化规律最后,我们将研究沉积相的演化规律。
沉积相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相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揭示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获取大量的研究数据,并对沉积相的形成和演化进行深入研究。
五、研究意义沉积相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学研究:沉积相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历史的变迁和演化过程,为地质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2. 资源勘探:沉积相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环境保护:沉积相研究可以揭示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 阶段一: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对沉积相的概念、分类和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油藏描述-沉积微相研究(1)
台 地 相
峰 12 井 峰7井 峰 21 井 峰20 峰井 6井 峰15井 峰4井 峰17 井 峰 11井 峰5井 峰 8井 峰13 井 峰 19峰 井2井 峰9井 峰 3井 峰18井
强振幅区
T f1 P2 P1
Tj22 T f4
长兴组地震 异常响应
crossline440测线叠前偏移
地震识别生物礁
相
三角洲相
三角洲是指河流与海洋(或湖泊)汇合处所形成的 锥形沉积体. 湖成三角洲属于湖泊相。海成三角洲属于海陆过渡 相组。通常所称三角洲大多是指海陆过渡地区的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
三角洲砂体
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与油田分布图
三角洲砂体
浊流砂岩体
风成砂体
分布范围:干旱沙漠区及海、湖滨岸区
地震识别生物礁
己知生物礁(滩)地震相模式
130700 130800 130900
131000
黄龙1井
Inline200线
TT3x1 TT1f4
弱振幅 强振幅
1.5
TT1f1 TP 2l TP 1l
131100
131180 2.0 2.5
岩隆相
生物礁
黄龙场生物礁
地震识别生物礁
前缘斜坡相
长兴生物礁有利相带地震异常响应
(一)岩心相分析 1.岩石颜色(沉积环境水介质氧化还原程度 ) 2.岩石类型 (水动力条件 ) 3.碎屑颗粒结构 (1)粒度 (2)结构成熟度(杂基含量、分选性和磨圆度 ) (3)颗粒定向性(水流方向) (4)支撑结构(流动机制 )
第三章
三、沉积相分析技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沉积微相研究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扶余油田位于中国吉林省西北部,是典型的沉积构造相互作用油田。
其中,三肇凹陷是扶余油田主要的沉积盆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经济价值。
三肇凹陷沉积地层发育有朴家屯组至吉吉组的沉积岩系,其中以吉吉组的沉积特征和油气勘探开采最为活跃。
目前,对于吉吉组的沉积微相特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因此,本研究将开展针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特征分析研究,对其油气富集规律及分布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情况,为油气勘探开采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显微照相和化验等研究手段,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沉积微相类型划分与描述:根据观察和鉴定结果,对岩心、薄片等样品进行详细的沉积微相类型划分和描述。
2. 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分析:结合沉积微相特征、油气地质特征和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油气藏的特征及分布规律。
3. 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机制探究:根据沉积微相特征和油气藏特征,探究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4. 评价油气勘探开采前景:总结研究成果,评价油气勘探开采前景,并提出建议。
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研究成果:1. 对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类型进行详细的划分和描述,为该区域的地质认识提供科学依据。
2. 分析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探索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机制。
3. 评价油气勘探开采前景,为该区域的油气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1. 欧阳志华. 吉林扶余油区储集层沉积微相分析及其对储层质量影响[D]. 浙江大学, 2005.2. 李广军. 吉林崇迪地区火山岩储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D]. 吉林大学, 2016.3. 冯平, 方大伟, 韩立兴. 沉积微相学研究的新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 32(6): 959-976.。
化学气相沉积制备ZnS的显微结构和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化学气相沉积制备ZnS的显微结构和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化学气相沉积制备ZnS的显微结构和性能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ZnS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用于显示器的物理和化学气相沉积。
此外,它的光电性能和由尺寸限制的量子效应也在新型光电器件和电子器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ZnS材料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不同形貌的ZnS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其显微结构和晶体结构进行研究,并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 DRS)和光电池测试仪等测量技术分析其光学和电学性能。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预计成功制备出高质量的ZnS薄膜样品,并对其微观结构和晶体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对其光学和电学性能的研究,深入了解ZnS材料的性质和特征,并为其在光电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支持。
四、研究进度安排:
本课题预计用时两年,一年内完成ZnS薄膜的制备工艺和样品制备,第二年开展微观结构和性质研究。
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排期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碳纳米管研究的开题报告
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碳纳米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碳纳米管作为新兴的一维纳米材料,在电子学、机械、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中,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对其性质与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碳纳米管的制备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电弧放电法、激光剥离法等。
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已经成为主流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之一,其中又以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法最为先进。
然而,目前对于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法的研究仍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其制备碳纳米管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的关键技术和影响因素,为碳纳米管的制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探究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的关键技术和影响因素。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中的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2.探究前驱体对碳纳米管的生长和形态的影响;3.研究流动性质和气体流动速度对反应物传递及反应动力学的影响;4.分析碳纳米管的形态和结构特征;5.探究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
(2)研究方法:1.采用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2.对反应物料进行表征,包括分析前驱体的结构特征、反应后的产物特征等;3.对反应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包括温度、压力和流动性质等参数;4.对碳纳米管进行形态和结构特征分析,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等。
三、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1)研究计划:1.研究前期,对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反应机理和物料进行基础性的研究;2.中期,实验室制备碳纳米管,研究和探究气体流动速度、前驱体和反应过程等的影响因素;3.后期,对碳纳米管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等分析,探究其结构和形态特征。
(2)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3个月):深入学习相关文献资料,熟悉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原理和流程;2. 第二阶段(4-6个月):准备实验用的前驱体和气体,利用微型流体床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表征;3. 第三阶段(7-9个月):进一步改进实验条件,探究关键技术和影响因素,尝试提高碳纳米管的质量和产量;4. 第四阶段(10-12个月):对制备的碳纳米管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等分析,探究其结构和形态特征,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子洲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子洲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选题的是子洲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相研究。
二叠系沉积相是研
究沉积环境演化及油气成藏条件等问题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油气勘探开
发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子洲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相
特征,为气田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分析和室内实验等方法,对子洲
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的沉积相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获取研究区域内山西组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等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岩心分析
通过对子洲气田的岩心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研究区域内山西组岩
石的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压汞曲线等,进而推测沉积相特征。
三、室内实验
通过常规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方法,对岩石薄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和
分类,进一步确定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子洲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的沉积相特征,
探究油气成藏条件,为气田勘探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
也为类似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审阅和指导,我将认真严谨地开展本研究,尽
力做好各项工作,争取取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Ni-Cr-Al合金沉淀早期的微观相场模拟的开题报告
Ni-Cr-Al合金沉淀早期的微观相场模拟的开题报告
本文研究的是Ni-Cr-Al合金沉淀早期的微观相场模拟问题。
Ni-Cr-Al合金是一种重要的高温合金,被广泛地用于航空航天和能源等领域中。
但是在高温和高应力环境下,Ni-Cr-Al合金容易出现较严重的相分离问题,影响着合金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Ni-Cr-Al合金的相分离问题及其机制,对于提高合金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场模拟方法由于能够描述材料中的微观结构和相变行为,因而已成为材料学、物理
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在Ni-Cr-Al合金中,相场模拟法可以用来研究合金
中晶格结构的变化、溶质元素的扩散以及相分离的动力学过程等问题,具有较高的研
究价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相场模拟方法,对Ni-Cr-Al合金的相分离过程进行计算和预测,研究合金中沉淀相的形貌和演化规律,探讨相分离的机制及其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具体任务如下:
(1)构建基于相场模拟的Ni-Cr-Al合金沉淀早期的微观相场模型,建立相场模拟数值模型,考虑材料的结构、温度、应力等因素,确定模拟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2)通过相场模拟方法,模拟Ni-Cr-Al合金沉淀早期的相分离过程,研究沉淀相的形貌、分布及其演化规律。
对合金中的元素分布、晶界及界面厚度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探讨Ni-Cr-Al合金中相分离的机制及其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通过相场模拟方法,预测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其在高温环境下的维护和修复方法等。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Ni-Cr-Al合金的相分离问题及其机制,并为Ni-Cr-Al 合金的设计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泌阳凹陷是黄河南缘产状复杂的一处大型沉积盆地,该区域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沉积微相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提供油气藏的沉积
环境、物性、储层特征等关键信息,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和采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沉积微相进行系统研究,揭示该区域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类型、分布规律等特征,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研究内容
1. 分析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的地质特征、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类型;
2. 运用沉积微相学方法,对二门核二段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绘制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的微相剖面图,并分析不同微相类型的分布规律;
4. 探讨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的沉积模式和控制因素。
四、研究方法
1. 采集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岩心样品,并对其进行描述和测量;
2. 运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化技术,对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
3. 运用微相分类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岩心样品进行分类和分析;
4. 借助地质软件,绘制微相剖面图。
五、研究意义
通过对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沉积微相的研究,可以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精细的地质信息和科学依据,同时对研究区域近期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此外,对于研究区域周边的其他油气富集区域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沉积学的概念最早是由 Wadell 于 1932 年提出的, 当时只是简单地定义为 “研 究沉积物的科学”。1978 年 Fridemna 等才对其研究领域给予了较为完整的定义, 即:“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科学”。1980 年美国出版的 《地质学术语》(Glossyar of Geolgoy)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对沉积物的来源、沉积 岩的描述和分类以及沉积物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 沉积相作为沉积学最基本的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 (Stneo, 1669)引入地质文献, 并认为相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 1838 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 (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 他认为 “相 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引用。在 70 至 80 年代获得了迅速发 展。近年来,国内沉积相研究主要集中在相标志的识别、沉积相的纵、横向展布 规律、沉积模式的建立、沉积微相研究、沉积相控制因素等研究领域,并利用测 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沉积相解释和分布预测 (测井相、地震相)。目前国外沉积
序号
1
工作内容 实测和解释地表露头剖面 收集和解释地表露头剖面 收集和解释钻井剖面 收集和鉴定、描述磨片 粒度分析 野外露头照相
完成数量 6条 1条 41 口 842 片 32 件 180 张(5 卷)
2 3 4 5 6
5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四川油气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61 一 69. [2]何幼斌,王文广,沉积岩与沉积相,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 [3]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大然气_l 业,1992:12(3). [4]郑荣才,米仓山—大巴山前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侏罗系沉积相及储层 研究,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2003. [5]邓康龄,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沉积岩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报告,地质矿产部第 一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地质综合研究人队,内部报告,1982. [6]郑荣才,刘红军,苟宗海,等.米仓山一大巴山前前陆盆地沉积层序及储层特征 研究,成都理大学,2003 [7]高红灿,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成都: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引言:沉积相研究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沉积物在形成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和沉积相特征。
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环境变化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表沉积过程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介绍沉积相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提出本次研究的目标和计划。
一、沉积相研究的意义沉积相研究对于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环境变化。
沉积物中的沉积相特征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气候、水文、地貌等环境条件,从而为研究地球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沉积相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表沉积过程的影响。
例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动力作用等因素都会影响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通过研究沉积相,我们可以揭示这些力量对地表的作用机制。
最后,沉积相研究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沉积相的特征,我们可以找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为资源勘探提供指导;同时,对于环境保护来说,了解沉积相变化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评估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沉积相研究的方法沉积相研究主要依靠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两个方面的工作。
野外调查是沉积相研究的基础,它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取样和记录等工作。
通过野外调查,我们可以获取沉积物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进而推测沉积相的类型和环境条件。
实验室分析是对野外取样的进一步研究,它包括岩石薄片观察、物理性质测试和化学分析等工作。
通过实验室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沉积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从而揭示沉积相形成的机制和环境条件。
三、本次研究的目标和计划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某地区的沉积相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野外调查:选择目标区域进行地质剖面观测和取样工作,记录沉积物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推测沉积相的类型和环境条件。
2. 实验室分析:对野外取样进行岩石薄片观察、物理性质测试和化学分析,了解沉积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揭示沉积相形成的机制和环境条件。
欢西油田明化镇组沉积微相研究
欢西油田明化镇组沉积微相研究摘要:通过对欢西油田明化镇三个砂岩组岩心资料分析,录井、测井资料研究,认为明化镇组岩性为砾岩、砂砾岩、中粗砂岩,沉积类型属于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水下辫状河道微相、河道间微相、河口坝微相、席状砂微相等。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明化镇三个砂岩组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搞清了该区沉积模式。
关键词:欢西油田;明化镇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引言欢西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地层分为明Ⅲ、明Ⅱ、明Ⅰ三个砂岩组。
该凹陷在新近纪进入坳陷发育期,古地形开始变缓,构造运动微弱,构造幅度非常低,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与褶皱,油气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因此沉积相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
1 沉积特征1.1 岩石学特征通过对欢西油田明化镇组岩心资料研究分析,储层岩性主要有砾岩、砂砾岩、中粗砂岩,砾径通常为10~15mm,砾石粒度不均,分选、磨圆差,次棱角状;砾石的主要成分为石英、花岗岩屑、燧石及各种火山岩屑;沉积物的粒度较粗、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
1.2 粒度特征碎屑岩的粒度分布及分选是衡量沉积介质能量的度量尺度,是判断沉积时地理环境以及水动力条件的良好标准。
欢西油田明化镇组累积概率曲线一般分为三段式,其中一条直线代表一个次总体,即一种搬运方式,分别是悬浮组分(搬运)、跳跃组分(搬运)和牵引组分(搬运)。
同时,每条直线还反映沉积特征中的分选性,线段陡表示分选较好,线段平缓表示分选较差。
明化镇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累积概率曲线分为“过渡式”三段型和“过渡式”四段型两种。
2 沉积微相研究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可划分为辫状河平原、辫状河前缘和前辫状三角洲三个亚相。
工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小范围内也发育一部分前辫状三角洲亚相(浅水湖微相)。
2.1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浅水辫状河前缘是辫状河入湖形成的砂体三角洲形态,入湖后受湖水的影响,能量降低,砂体大面积卸载,但由于湖水本身较浅,三角洲前缘可以伸展很远。
惠民凹陷沙三、沙四段沉积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惠民凹陷沙三、沙四段沉积体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题目惠民凹陷沙三、沙四段沉积体系研究二、研究背景惠民凹陷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其中沙三、沙四段是油气主力层系。
通过前人的研究得知,惠民凹陷沙三、沙四段主要为浅水—半深水河口三角洲及河道相沉积,脊型河道分布密集,构成了一套由下至上逐渐增强的河道相几何体系,沉积厚度达到数千米级别。
然而,当前对于惠民凹陷沙三、沙四段沉积体系的全面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尤其是河道相沉积的形态和沉积特点对勘探和开发的影响尚未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性分析,综合应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和地震地层学等多种方法,探究惠民凹陷沙三、沙四段的沉积体系及其深层油气分布规律。
三、研究目标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获得惠民凹陷沙三、沙四段的地质地貌特征、层位对比、砂体展布和厚度、柱状剖面等信息;2. 根据地质调查和岩性分析数据,建立沙三、沙四段沉积相模式,探讨河道相沉积和三角洲相沉积的特点和规律;3. 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生物标志物等手段,探究沙三、沙四段的沉积环境演化和古气候环境变化;4. 通过地震地层学的应用,加深对沙三、沙四段河道相的认识,探究其与深层油气的关系;5. 综合研究结果,揭示惠民凹陷沙三、沙四段的沉积体系及其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影响。
四、研究内容1. 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样品采集2. 岩石样品分析和沉积相分析3. 沉积地球化学分析和古气候环境分析4. 地震地层学分析五、研究方法1. 采用田野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惠民凹陷沙三、沙四段的地质地貌特征、层位对比、砂体展布和厚度、柱状剖面等信息,并进行岩石样品采集和分析;2. 运用沉积模拟实验、地震地层学等方法建立沙三、沙四段的沉积相模式,探讨河道相沉积和三角洲相沉积的特点和规律;3. 利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生物标志物等手段,探究沙三、沙四段的沉积环境演化和古气候环境变化;4. 基于地震地层学的应用,加深对沙三、沙四段河道相的认识,探究其与深层油气的关系。
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发展,储层研究成为了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其东营组是该地区主要的油气储层之一,但东营组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
本研究将通过对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探讨该区域油气储层的形成机理和发育规律,有助于指导油气勘探和地质工程建设。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工作计划
1. 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和地层特征:包括饶阳凹陷留楚油田的地质概况、东营组的分布、岩性特征等内容。
2. 储层沉积微相的识别:通过对样品的薄片分析和各种物性分析方法,识别出东营组储层砂岩的沉积微相特征。
3. 储层沉积环境的分析:通过对样品的沉积构造、岩石圈定、生物化石等进行分析,探讨东营组储层沉积环境的类型和演化。
4. 储层孔隙类型和特征的研究:通过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指标,分析东营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大小、连接性等特征。
5. 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展望: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同时展望未来东营组储层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三、预期成果及研究意义
通过对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预期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 对东营组储层砂岩的沉积微相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研究,探讨该区域储层形成的机理和发育规律。
2. 揭示东营组储层沉积环境的类型和演化,为该区域储层地质勘探和地质工程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3. 研究东营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和特征,为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4. 进一步拓展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层的研究,为其他类似区域的储层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晋县凹陷赵州桥油田古近系沉积微相及有利储层预测研究的开题报告
晋县凹陷赵州桥油田古近系沉积微相及有利储层预测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在中国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晋县凹陷区域是一个具有较高潜力的区域。
赵州桥油田作为晋县凹陷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开展该油田地质研究有利于合理确定勘探开发方案和提高勘探开发成功率。
本研究旨在研究晋县凹陷赵州桥油田古近系沉积微相及有利储层预测,为该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赵州桥油田中古近系沉积微相及有利储层预测问题,并通过地质勘探等方式进行实证验证。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赵州桥油田古近系沉积微相进行研究,包括其沉积构造、沉积相、沉积环境等方面;2、探讨赵州桥油田古近系储层特征,包括储层分类、储集性能等方面的特征;3、确定赵州桥油田古近系沉积微相与储层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储层预测提供依据;4、通过勘探实践验证储层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1、对赵州桥油田区域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2、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岩性、沉积特征等方面的地质分析;3、应用储层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地震解释等方法对赵州桥油田进行储层预测;4、通过勘探实践验证储层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调研和理论学习期(2个月);2、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期(3个月);3、样品分析期(3个月);4、储层预测期(3个月);5、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期(2个月)。
五、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预计得出以下主要成果:1、掌握晋县凹陷赵州桥油田古近系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2、研究晋县凹陷赵州桥油田古近系沉积微相与储层特征之间的关系;3、预测赵州桥油田古近系储层的位置和储藏量;4、提供针对赵州桥油田勘探开发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沉积相研究优秀开题报告
沉积相研究优秀开题报告沉积相研究优秀开题报告篇一: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学生姓名:院(系): XXXX专业班级: XXXX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XX年X月 X日篇二: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长江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名称:萨北二西区东部P1油组沉积相研究院 (系):地球科学学院石油系专业班级:资工(基)1090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 2012 年 4月萨北二西区东部P1油组沉积相研究学生: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题目来源科研课题名称:《萨北二西区东部P1油组沉积相研究》来源:科研真题论文课题类型:毕业设计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进行这次毕业设计,使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并了解论文的写作过程等。
具体目的如下:沉积相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十分活跃的领域, 其理论和方法对地球科学的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地, 沉积相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能够反映特定的环境或过程的沉积产物. 实际上, 对沉积相的含义有各种理解, 由此造成有关术语的不尽相同的用法. 或指沉积产物的外观, 或指其成因, 或指其沉积环境, 或表示具有成因意义的沉积产物的综合特征等等. 所有基于这些理解而从不同角度( 如沉积构造、成分、化石、介质乃至颜色等等) 定义的各种术语, 都被普遍地使用。
沉积相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的概念:沃尔索(Walther)相律阐明了相在横向和纵向序列上的联系; 旋回沉积作用的概念肯定了沉积层序的一般规律性; 相的接触型式及其组合关系,则指示了环境的空间分布及其在时间上的变迁。
沉积相研究的最主要任务, 就是对观察现象作出解释. 对于像沉积过程这样复杂的自然现象, 建立一些经过简化的理想模式是必需的. 迄今为止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相模式(例如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等相模式), 每个模式都代表形成一种特定产物的特定环境. 大部分模式是根据现代过程归纳出来的“实际模式”。
镍基合金沉淀过程的含畸变能微观相场模拟的开题报告
镍基合金沉淀过程的含畸变能微观相场模拟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镍基合金是一类重要的高温合金材料,它具有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能源和新能源等领域。
其中,镍基合金沉淀强化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合金力学性能的方法之一。
而沉淀过程中的畸变能是影响合金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镍基合金沉淀过程中的畸变能效应对于揭示合金强化机制、指导合金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参考文献及研究现状目前,研究镍基合金沉淀畸变能效应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测量和计算模拟两种途径。
实验测量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可以获得材料微观结构信息和畸变能大小等数据。
计算模拟方法包括第一原理计算和微观相场模拟等,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畸变能效应的机制和规律。
微观相场模拟是一种基于物理学原理的计算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多相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在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在镍基合金沉淀过程中的畸变能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但其在模拟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模拟精度、模拟复杂度和模拟时间等。
3.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采用微观相场模拟方法研究镍基合金沉淀过程中的畸变能效应,并关注以下问题:1. 模拟方法的优化:针对镍基合金沉淀过程的特点,优化微观相场模拟方法,提高其精度和可靠性。
2. 模拟过程的建立:构建镍基合金沉淀过程的微观相场模型,包括合金元素的原子排列方式和沉淀物的形态结构等。
3. 模拟结果的分析:通过模拟结果,分析沉淀畸变能对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讨其机制和成因。
本研究将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分析方法,利用Matlab和Python等软件进行模拟和分析。
4. 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将通过微观相场模拟方法揭示镍基合金沉淀过程中的畸变能效应,深入探究其机制和规律。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合金设计和制备提供指导意见,为提高合金性能和应用扩展提供理论支撑。
阿姆河盆地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评价的开题报告
阿姆河盆地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评价的开题报告【摘要】阿姆河盆地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是研究Smaker地区沉积环境及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利用岩心观察和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
初步结果表明,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主要为泥质灰岩、泥岩和白云岩微相,其中泥质灰岩微相主要开发潜力突出。
同时,对Smaker区上侏罗统储层进行了评价,综合地震资料、岩心分析等手段,确定了Smaker区上侏罗统主力储层的分布范围、物性特征及埋深等关键参数,为后续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阿姆河盆地;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储层评价【引言】上侏罗统沉积微相是阿姆河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之一。
针对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的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旨在对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及其储层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评价。
【研究方法】1. 岩心观察:采集Smaker区上侏罗统岩心样品,进行薄片制备和显微岩石学观察,分析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的组成及特征。
2. 电子显微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Smaker区上侏罗统的微观结构和沉积环境进行研究。
3. X射线衍射: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对Smaker区上侏罗统岩石的矿物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
4. 储层评价:综合地震资料、岩心分析等手段,对Smaker区上侏罗统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分布范围、物性特征及埋深等进行评价。
【预期结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主要为泥质灰岩、泥岩和白云岩微相,其中泥质灰岩微相主要开发潜力突出。
同时,综合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等手段,确定了Smaker区上侏罗统主力储层的分布范围、物性特征及埋深等关键参数。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结论】本研究对Smaker区上侏罗统沉积微相和储层进行研究和评价,初步发现泥质灰岩微相是Smaker区上侏罗统的优势储层,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微相研究开题报告篇一:开题报告模板山东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填表时间:XX 年 4 月20日填表说明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篇二:开题报告—杨伟强题目名称 :题目类别 :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开题报告日期长江大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露头区二叠系石千峰组沉积相分析毕业设计地球科学学院资工(基) 11201班杨伟强张尚峰年1 月13号 : XX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露头区二叠系石千峰组沉积相分析学生:杨伟强,地球科学学院,资工(基)11201班指导老师:张尚峰,地球科学学院1 题目来源本文题目来源于张尚峰老师关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主要地质露头剖面标准化建设的科研项目。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锻炼实际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熟悉沉积相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野外工作方法及沉积相研究的步骤,寻找确定沉积相标志,进而搞清楚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石千峰组沉积相的类型、分布及特征。
3 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王随继,倪晋仁,王光谦.河流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XX,04:362-369.[2]王国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XX.[3]张昌民,张尚锋,李少华,等.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20年[J].沉积学报,XX,02:183-192[4]李明瑞,窦伟坦,蔺宏斌,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岩性气藏成藏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XX,36(1):56-61.[5]杜小弟,王璞珺,王东坡.松辽盆地泉头组河流相沉积特征及古河流再造[J]. 岩相古地理,1991,03:15-21.[6]刘志武,周立发.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地区石千峰组砂岩特征及其意义[J]. 新疆石油天然气,XX,14(2):1-4.[7]张翔,田景春,陈洪德,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岩相古地理及时空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XX,36(2):165-171.[8]李振宏,王欣.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天然气成藏机理初探[J].天然气地球科学,XX,16(3):314-318.[9]李君文,陈洪德,田景春. 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XX,26(1):45-49.[10]张翔,田景春,陈洪德,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表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XX,28(2):139-143.[11]李园园,李飞.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石千峰组沉积微相特征研究[J].科技与创新,XX,18:150-151.[12]兰朝利,张君峰,陶维祥,等. 神木气田石千峰组储层沉积微相与成岩作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报,XX,26(1):28-33.[13]段雅琪. 苏里格南部地区上古生界山盒段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长江大学,XX.[14]蒋维红,董春梅,闫家宁.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XX,14(3):1-4.[15]何幼斌,陈文广.沉积岩与沉积相[M].石油工业出版社,XX.[16]赵靖舟,王力,孙兵华,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XX,21(6):875-881.[17]刘宝珺,曾允孚.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8]武文慧.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砂岩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XX.[19]廖友运.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层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XX.[20]王平在,王俊玲.嫩江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J]. 沉积学报,XX,21(02):228-233.[21]赵振宇,郭彦如,王艳,等.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J].特种油气藏,XX,19(2),15-20.[22]闫小雄,胡喜峰,黄建松,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千峰组浅层气藏成藏机理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XX,16(6):736- 740.[23]杨华,姬红,李振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石千峰组低压气藏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XX,29(4):413-419.[24]陈全红.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XX.[25]付锁堂,田景春,陈洪德,等.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XX,30(3):236- 241[26]汪正江,陈洪德,张锦泉.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体系演化与煤成气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XX,22(2):18-23.[27]刘池洋,赵红格,桂小军,等.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J].地质学报,XX,80(5):617-638.[28] READING H 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es[M]. Oxfor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1978.4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4.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鄂(原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沉积微相研究开题报告)尔多斯盆地东部露头区石千峰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涉及两方面,其一是河流沉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二是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1.1 河流沉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河型及其分类研究、现代河流沉积调查、河流沉积相与相模式研究、河流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河流沉积砂体建筑结构精细解剖、河流沉积模拟研究等六个方面来看,我国的河流沉积学取得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网状河概念的引入与普及、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的推广、界面层次的划分和及其概念的扩张、岩石相类型和岩石相组合概念的应用、河流砂体露头调查的方法与技术、沉积构造的沉积动力学解释、层序地层学在河流沉积研究中的应用、河流沉积过程的模拟实验、河流相储层的建模技术等方面。
国内外河流沉积学的研究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且有待发展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河流层序地层学在陆相全球变化和古代河流沉积相模式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它是刚开展不久的新的研究方向,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随着河流分类体系的逐步完善,不同河流沉积体系的识别,尤其是分汊河和网状河的沉积体系的识别标志,在方法上有待发展和完善。
水槽模拟实验研究、三维露头研究、深部河沉积地层的地震勘探和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地质雷达勘探等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是该河流沉学的主要研究手段,而定量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是其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网状河和分汊河的多河道形成机理的理论探讨和水槽模拟实验有待加强. 这是河流沉积学上可望有重大发现的突破点之一。
(4) 一条河流中不同河段的河型分布及转化(河型随空间的转化)、同一地区不同时段的河型演化(河型随时间的转化)的模式探讨及其影响因素归纳是河流沉积学、河流动力学、河流地貌学的研究者所共同面临的课题,由此所导致的沉积学家、地貌学家和水利学家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的相互配合是该学科发展的一大特色。
(5) 河流沉积学的研究成果在洪水和泥沙灾害的防治方面还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控制河水污染、河流沉积物污染,以及在人们生存环境的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4.1.2 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研究现状和发展的趋势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富含油气的大型叠合盆地,经过20多年的勘探实践,先后在下古生界以及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都发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气藏(气田)。
而石千峰组由于为炎热氧化环境条件下形成,一般认为其不利于油气藏的形成。
但是,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入,XX年首次在榆17井石千峰组地层中获得了工业性气流;此后,又在该区先后发现了神8井区、盟5井区石千峰组气藏。
这些发现打破了上石盒子组以上地层中无天然气藏的历史。
与此同时,在其他盆地陆相“红色地层”中亦获得了重要的油气成果,如四川盆地侏罗系洛带气田和新场气田。
就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的研究现状来看,众多学者对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沉积相、岩相古地理等方面已做过详细研究并且在沉积相、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以及油气勘探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上二叠统石千峰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而石千峰组目前分为五个段——千1段、千2段、千3段、千4段、千5段。
鉴于上述重大的现实研究意义和存在的研究程度低的问题,张翔等以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盆地西线11条野外剖面和东线12条野外剖面的详细观测,并对盆内钻井岩心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以沉积学为理论基础,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沉积体系类型、古地理展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最后认为千一主要是湖泊相沉积,千二段上部主要是三角洲沉积,千二段下部主要是河流的河道沉积,千三段、千四段、千五段基本都是河流相沉积。
其中的河流沉积包括辫状河和曲流河两种类型。
总的来看,从千5期到千1期,古地理特征和沉积相的展布及演化特征是一致的,均表现为物源来自北部阴山古陆形成于北高南低的环境中。
但是,早期受构造抬升的影响表现为三角洲体系明显进积作用,随着湖盆面积的扩大,三角洲前缘向北迁移,三角洲平原收缩,千3期湖泊面积最大,相应出现最大湖泛沉积。
后期湖泊逐渐萎缩,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逐渐向南推进。
由此可见,千5期到千1期的古地理演化过程,不仅体现了相带的展布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湖平面上升和下降的过程。
但是这是现对于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研究,对于东部地区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还是不够完善,不够细化,有待于完善。
4.2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露头区石千峰组岩相古地理研究,完善和细化石千峰组河流沉积。
5 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本题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石千峰组岩石相分,石千峰组岩石相组合及沉积微相分析和石千峰组沉积特征分析,最后建立石千峰组滨岸沉积模式。
关键问题是基本掌握河流沉积相及相关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