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详细复习资料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详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fd9269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4.png)
带花的成语: (百花齐放)、(春暖花开)、(繁花似锦)带月的成语: (月光如水)、(晚风残月)、(清风朗月)ABB: (笑呵呵)、(毛茸茸)、(绿油油)、(红扑扑)、(灰蒙蒙)、(亮晶晶)AABB: (重重叠叠)、(千千万万)、(上上下下)、(急急忙忙)、(安安静静)、(清清楚楚)AABC: (恋恋不舍)、(彬彬有礼)、(咄咄逼人)、(格格不入)、(耿耿于怀)、(岌岌可危)ABAC: (无穷无尽)、(若有若无)、(尽责尽职)、(多姿多彩)、(大嚷大叫)含比喻的: (挺拔如峰)、(清亮如溪)、(凝滑如脂)、(洁白如雪)、(浩瀚如海)ABCC: (兴致勃勃)、(威风凛凛)、(议论纷纷)、(生机勃勃)、(小心翼翼)带数字的: (成千上万)、(雷霆万钧)、(三年五载)、(千军万马)含近义词的: (日思夜想)、(挟风带雨)、(天长日久)争奇斗艳、(奇花异草)(兴国安邦)(翻山越岭)背井离乡)时间短的词: (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转眼间)含反义词的: (一来二去)、(七上八下)、(三长两短)(东倒西歪)(扬长避短)(前赴后续)四、古诗1.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过: (经过)怪生: (怪不得)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 宋时设县。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这首诗描写了渔童行舟过江, 以伞作帆, 张伞使风的情景, 展示了两个孩子的童真和聪明, 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描绘了(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小童形象。
)可以看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舟过安仁》的作者是(杨万里)。
诗题“舟过安仁”应理解为(一叶小舟经过安仁县), 诗人看到了(儿童张伞的模样的)2.碛中作(唐)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硕: 沙漠。
走马: 骑马。
欲: 将要辞: 告别, 离开两回圆: 表示两个月诗意: 诗人从长安出发, 走马疾行, 风尘仆仆地向西域进发, 离家乡已经很远了, 现在已来到一望无际, 辽阔高远、天地相接的戈壁滩, 看到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下, 诗人不禁想起这已经是离家以后第二次看到明月, 离家至今已有两个月了, 看着明月照耀下无边无际, 荒无人烟的沙漠, 想到今日晚上将士们又能宿在何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行军生涯的艰苦, 显示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f8a7fd360cba1aa811dab7.png)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 念困了再睡去。
句解:这句话强调“念诗”,突出表现了小姑娘爱读诗 的特点。“早晨”、“晚上”、“半夜”从时间上表达,让 读者看到童年的“我”念诗到了痴迷的程度,表现出“我” 是经常读书。
少年旅行队队员们一路唱着欢乐的歌走来——齐读《旅 行者之歌》。结合课文说一说你对“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 行者”的理解。
《少年旅行队》是一组散文诗,它由《出发》《老师》 《小纸船》《标本》《旅行者之歌》五首诗组成。这五首 散文诗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该组诗以少年旅行 队的远足旅行为线索,写了旅行队队员们在旅行中的所见、 所闻、所做、所感,抒发了队员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 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在 生活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美好心愿。
段析:写“我”认为不好听的诗,“我”就不学。
祖父于是就换一首,换一首不好,我还是不要。
段析:写“我”凭着高兴学诗,祖父也由着“我”高兴教。 “我”不喜欢学的诗,祖父也不勉强“我”。体现了祖父的慈 爱与宽容。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少。”(孟浩然《春晓》)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 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永远”、“长久” 说明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美美地读,读出旅行队员们出发前的期待与渴望。
“我们不停地探寻,要走遍生活,走遍这个无边的知识的世 界。”
句中的“无边的知识的世界”表示什么? 说一说。
1.细读文章,了解大体内容,标出不懂的问题。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由课文留白处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93153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3.png)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劳动安全与卫生、农业生产技术、工业生产技术、现代服务业技术、科技创新与创业等。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知识,对劳动与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劳动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兴趣点和特长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劳动安全与卫生,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技术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为社会作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劳动安全与卫生、农业生产技术、工业生产技术、现代服务业技术、科技创新与创业等知识。
2.教学难点:劳动安全的实践操作、农业生产技术、工业生产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科技创新与创业的实践能力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劳动与技术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学生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5.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5.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f3794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7.png)
黑纸片遮挡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并提出可以用在叶子上
滴加碘液的方法证明叶子里是否含有淀粉。
4.出示实验材料,学生思考实验方法,验证叶子中是否
含有养分。
强化对比实验要控制好不变量,
实验过程:
只改变叶子是否受到阳光照射这
①准备大小烧杯各一个,在小烧杯中倒入半杯酒精,大 一个因素,从而证明植物叶子的
烧杯中倒入半杯 70-80 摄氏度的热水。
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回答问题, 归纳概况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训 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 力。结合视频的播放,进一步了 解光合作用意义所在。
3.观看视频了解光合作用对我们的意义。
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从哪里来?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全部从土壤中来。
B.植物所需的养分主要是来自水。
A.根 B.叶 C.花 D.果实
二、判断题
1.植物的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 (
)
2.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条件下进行。(
)
五、整理
参考答案: 1.C 2.B D 3.B 1.√ 2.√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5.植物的光合作用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绿色植物的叶片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 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重点 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和视频资料推测植物所需养分的来源。
教学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难点 了解证明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制造养分的实验方法。
教学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教师:2.蜡烛、火柴、绿色植物、烧杯、酒精灯、石棉网等实验材料一套。
准备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d8221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b.png)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一. 教材分析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主要内容包括:手工制作、家务劳动、农业技术、工业技术等方面。
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对劳动与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劳动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同时,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拓展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各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简单的技术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简单技术的操作。
2.教学难点: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技术操作要领。
2.演示法:展示劳动工具的使用过程,新技术的实际操作。
3.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完成任务。
4.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劳动工具:准备相关的劳动工具,如锤子、锯子、螺丝刀等。
2.新技术设备:准备一些新技术设备,如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等。
3.教学材料:准备制作手工的素材,如纸张、木板、塑料等。
4.教学场地:安排合适的教学场地,保证学生的安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会使用哪些劳动工具?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你们期待吗?”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新技术设备或手工制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例如:“今天我们将学习智能机器人的操作方法,请大家认真观察,然后尝试自己动手操作。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42eae5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9.png)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生锈与防锈1.铁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更容易生锈。
2.铁和铁锈的性质(不同), 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
铁生锈后变成了另一种物质, 发生了(化学)变化。
4.防止铁生锈的原理就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 隔绝(空气)或隔绝(水)。
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喷漆)、(涂油)、(擦干)、(电镀)、(组成合金)等。
其他的金属也会生锈, 比如铜表面的铜锈(绿色), 铝表面的锈斑(白色)。
第2课蜡烛的燃烧1.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 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 故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需要(空气);蜡烛燃烧消耗的不是瓶中所有的空气, 而是其中的(氧气)。
3.(氧气)可以助燃, 能支持燃烧。
4.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空气体积中, 氧气约占(21%), 氮气约占(78%), 其他气体约占(1%)。
第3课颜色变化1.紫甘蓝汁是一种(酸碱指示剂), 遇(酸性)物质变成(红色), 遇(碱性)物质变成(绿色), 遇中性物质不变色。
2.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经历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白糖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 没有生成新物质, 这是(物理)变化;一种是白糖颜色由白色变成黑色, 生成了(新物质), 这是(化学)变化。
4.危险化学物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的化学物品。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总在发生(变化)。
第二单元田野里的生物第4课植物的简单分类1.每种植物都有多种特征, 如蚕豆的叶片是(椭圆形)的, 花是(蝶形)的。
根据植物的一些(特征), 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
2.根据植物(茎)的特征, 可以将植物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
根据植物的一种特征, 可以将植物分成(两类);再选择其他的特征, 对这两类植物进一步分类……直到将所有的植物分开, 这种分类方法叫作(二歧分类法)。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1.生锈与防锈(教案)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1.生锈与防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9ccf0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9.png)
单元
《物质的变化》
课题
1.生锈与防锈
课时
1
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5-6年级 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在学生了解防锈方法的基础上,对铁制品做防锈处理。其他金属的生锈和防锈问题涉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关系领域,和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一些高科技防锈方法,体会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四、练一练
1.铁生锈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
2.请列举三种常见的防锈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3.请描述铁生锈的化学反应过程。
在比较中让学生知道它们是不同的物质,铁生锈的过程产生了新物质。
三、拓展与应用(预设5分钟)
谈话:今天,我们探究了铁生锈的条件,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方法。
布置课后任务:对生活中一些铁制品做防锈处理。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其他金属也会生锈吗?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了解更多金属生锈和防锈的知识。
方法三保持干燥:保持金属表面干燥,防止水分与铁发生化学反应。
3.铁生锈的化学反应过程是:铁与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4.铁锅生锈:铁锅在潮湿环境中生锈,影响烹饪效果。
自行车生锈:自行车链条在雨水中生锈,影响骑行性能。
铁制品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铁制品在户外环境中生锈,降低美观和使用寿命。
5.铁钉、水、氧气、盐、棉签、酒精灯。
人教版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梳理
![人教版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c9bc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1.png)
一、概述人教版和鄂教版是我国一、二线城市使用的教材版本,在教育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声誉。
而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科学认识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人教版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部分1.生物的多样性2.植物的结构和功能3.动物的结构和功能4.人体呼吸5.生物的维持稳态6.植物的营养三、地球部分1.地球运动2.水圈-水资源和用水3.空气和大气4.水和生命5.一种天体-月亮6.水体特征7.地球的创伤8.常见的天体现象四、力部分1.速度2.力和物体的状态3.简单杠杆4.摩擦力5.弹力6.简单机械五、热部分1.热和温度2.热传导3.物质的熔化与凝固六、物质部分1.常见物质2.物质的变化3.混合物4.空气中的气体七、科学实验1.设计实验2.实验报告3.科学问题八、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人教版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进行梳理,我们不仅仅是内容的整理,更是对科学思维和方法的传授。
希望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借助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终做到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九、生物部分扩展在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中,生物部分涉及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相关知识。
生物的多样性是生命多样性的表现,包括各种生物形态特征、行为、生态、生活史等相关方面。
通过学习,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是如此丰富多样,每一种生物都在构成着生物多样性,并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部分中的重要内容,包含了根、茎、叶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孩子们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植物结构对植物的生长生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认识到不同的植物结构适应着不同的生存环境,是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表现。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涉及到各种动物的特征、器官、适应环境等内容。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23e8eb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2.png)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第 1 课我们的生长发育1、一个人一生经受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2、我们觉察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像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肯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觉察?答: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样,女同学在9 岁到12 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
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第 2 课地球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围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 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局部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外表积的29%;海洋局部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 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外表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 3 课地球仪1、人们依据地球的外形,按肯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局部构成的。
3、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也还有一些特制的地球仪,如航海用的地球仪、装饰用的地球仪等。
4、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6742dd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e.png)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共39页)1我们的生长发育第1课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2.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二,新授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实卡",教师巡查指导.(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学生参观完以后反应:谁做的最好(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形和主要特征.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计较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3)学生计较变化数据.(4)提问:(1)从身高,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应以后教师归纳:同砚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不异,女同砚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不异相近,男女同砚挑选的一样多,身体安康.(2)教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10名.(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学生分析数据以后,教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年级以前,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4.认识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鼓励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2)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教师归纳并板书: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4)对照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几个阶段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1.教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如何去研究小组内相互交流,课外就依照小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第二课时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二,引导学生研究遗传与变异现象1.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2.教师提窥察比较的要求:(1)窥察要当真.(2)将窥察到记实在表格里.3.提问:从比较中有什么发现4.教师归纳:经过比较,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大概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5.出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稻谷秧苗——成熟的稻子"照片.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6.教师提问:在窥察比较自己与父母的照片时,除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还有什么发现7.学生窥察比较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分歧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窥察的成效记实在窥察记实表里内里.8.窥察以后反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分歧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9.教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窥察以后反应: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11.引导学生认识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三,课外延伸:收集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常识,办一期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课件2地球(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1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的.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6.能挑选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成效.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勇于探索的精神.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教学准备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材料.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大概地势地球仪.教学过程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说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艳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研究,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2.学生分组交流.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央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4.提问:昔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形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XXX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7.学生阅读材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举动.三,窥察图片,计较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2.学生计较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研究收获.3地球仪(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2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研究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件展示)暴风暴雨的夜晚,波澜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暴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动作!"(上述故工作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研究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三,窥察模型,探求新知.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砚们分组窥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实下来,看哪一个组的发现最多.在窥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材料.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度;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认识打听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窥察到有的国度很大,有的国度却找不到……)(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挑选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接洽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同砚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⑴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⑵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偏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⑶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⑷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⑸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1.教师提出要求:研究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4舆图(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3课)教学目标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2.会从舆图上获取所需信息,办理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办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意识到舆图的重要性,体会舆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8.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XXX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图.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开端了解舆图标识的意义.(1)说话:请同砚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舆图,四人小组相互说说自己的发现.(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4)出示书上舆图,小组展开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窥察到的标识记实下来,看哪一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三,综合运用.1.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2.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XXX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XXX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四,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问题5建立"地球档案"(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4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构造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常识3.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材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材料教师准备;准备有关地球的影像材料或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许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2.学生交流有关地球的知识二,探究新知1.研究地球的构造.(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许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材料.(3)播放影像材料,讲述:同砚们你们收集的材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工作.(4)说话:刚刚我们一同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你们又了解多少呢(5)学生交流讨论.(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3.建立"地球档案".(1)谈话:今天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3)学生讨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三,拓展延伸举办"地球档案"展览.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地球课件6.昼夜交替(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第1课)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当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教学过程一,引入研究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2.问:学生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学生组成的问题.二,推测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学生根据已月的常识作出假设.3.师收集学生的假设.三,模拟实验1.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明白其作用.2.学生做模拟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四,进一步推测1.在同学们猜测中你认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2.学生推测,交流.五,阅读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六,交流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XXX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交流.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常识.7谁先看到日出(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第2课)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通过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分析推理,探究生活在我国不同城市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而且世界各地有时间差.2.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本身体验举动,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缩短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心理间隔,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实表,多媒体(世界时区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谈话:清晨,只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让我们度过阳光明媚的一天.有谁知道,生活在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每天迎来太阳的时间相同吗他们谁最先看到日出板书课题:谁先看到日出二,活动探究探究"我国不同的地方的人们谁最先看到日出"1.活动一: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杭州,武汉,成都,拉萨这几个城市的位置,并用大头针扎上作好记号.2.活动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1)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猜一猜生活在这几个城市的人们,谁会先看到日出(2)学生猜想,汇报交流.(3)讲述:到底是谁最先看到太阳呢我们有什么好明自己的猜想吗(实验)你们准备怎么做呢分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4)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人教鄂教版上册六年级科学教育教案
![人教鄂教版上册六年级科学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1225a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e.png)
人教鄂教版上册六年级科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现象。
3. 学生能够运用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现象。
2. 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热情,乐于参与实验和观察。
2. 学生能够尊重实验结果,不随意臆断。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
3.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的总结和运用。
2.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现象的解释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手的影子、镜子中的反射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概念。
2. 探究光的传播- 实验1:光的传播实验材料:激光笔、白纸、直尺操作步骤:1. 让学生在教室内找到一个直线距离较远的点,用激光笔照射白纸,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2. 让学生用直尺测量激光笔到白纸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
- 实验2:光的传播速度实验材料:激光笔、米尺、秒表操作步骤:1. 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米尺,测量光在1米、10米、100米距离上的传播时间。
2. 让学生计算光在不同距离上的传播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探究光的反射- 实验3:平面镜反射实验材料:平面镜、激光笔、白纸操作步骤:1. 让学生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白纸上,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 让学生记录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 实验4:凸面镜反射实验材料:凸面镜、激光笔、白纸操作步骤:1. 让学生将凸面镜放置在白纸上,用激光笔照射凸面镜,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e49c4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1.png)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课题:第1课《秋天的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清凉、留意、颜料”等词语造句。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品词析句、合作交流等,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观察自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秋天的美好,学会观察自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知道的关于秋天的诗句或故事。
二、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大意。
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感情。
三、品词析句分析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清凉、留意”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着重讲解第2、3自然段,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秋天美景的描绘。
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出原因。
四、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评价。
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用“清凉、留意、颜料”等词语造句。
观察秋天的景色,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1自然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2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红彤彤、绿油油、紫色的菊花争奇斗艳,好像在比美。
秋天的雨把颜色给了大地的衣裳,使秋天变得五彩缤纷。
第3自然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教学规划 课时教案(含3课时)(含练习)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教学规划 课时教案(含3课时)(含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0ce00c6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4.png)
第一课时《生锈与防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生锈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影响金属生锈的因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科学态度与责任: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防锈措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技术与社会:了解防锈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金属生锈的条件,掌握几种常见的防锈方法。
教学难点:设计并实施控制变量实验,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金属生锈的科学结论。
三、教学过程(一)、填空题1. 把铁与______和______隔绝能有效防止铁制品生锈。
答案:氧气、水2.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____和______的方法防止铁生锈。
答案:涂油漆、电镀、保持干燥(二)、判断题1. 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 )答案:√2. 用小刀很容易将铁锈刮下来,说明铁锈易碎()答案:√3. 除了铁,其他金属不会生锈。
( )答案:×3.铁制品生锈会带来潜在危险。
( )答案:√5. 铁在干燥的环境中不易生锈。
( )答案:√(三)、选择题1. 下列关于铁和铁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铁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生锈B. 铁锈能导电,但不能被磁铁吸起来C. 给铁制品涂上油漆可以防止它生锈答案:C2. 下列办法中防止铁生锈的是( )A. 刷上一层油漆B. 浸入水中C. 放在潮湿的角落里答案:A(四)、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使用四个空瓶、四枚无锈的铁钉、植物油、凉开水、自来水等材料,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 1号瓶:装满油,盖上盖子。
2. 2号瓶:空气灌满,但不装水,铁钉倾斜放入。
3. 3号瓶:装满凉开水,盖上盖子。
4. 4号瓶:装入一半的水,盖上盖子。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16.走进植物工厂(教案)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16.走进植物工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e9d7a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7.png)
需要的空气条件。
术手段。
(5)植物工厂可以利用温室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适
通过对种植技术的观察和了解,
宜温度。
最后全班总结植物过工厂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保 让学生体会人类可以利用科技手段,
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创造性地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
2. 了解植物工厂是怎样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管理的。 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带
人教鄂教版 六年级上册 《建造“植物工厂”》单元 16.走进植物工厂 教学设计
单元 《建造“植物工厂”》
课题
16.走进植物工厂
课时
1
核心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概念
12.3 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学习 5-6年级 ③知道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响,举例说明应用适当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应用所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教学 科学观念
目标 1. 知道植物工厂的种植技术包括空间利用、灌溉技术、光照技术、营养供给等方面。
2.知道植物工厂的种植技术是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
3.知道植物工厂可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2)植物工厂利用管道输送营养液,为植物提供营养
除了教科书中介绍的这几个基本
物质和水分。
的植物生长条件外,湿度、二氧化碳
(3)植物工厂可以利用人工光源,提高植物的光合作 浓度等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教
用效率。
师可以依据影响植物生长的其他因素
(4)植物工厂可以利用通风换气设备,保证植物生长 给学生适当补充植物工厂里其他的技
问题。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9.露和霜(课件)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9.露和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39793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c.png)
实验材料
露的形成
温度传感器
实验材料
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是指能感受温 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 感器。
温度测量范围:
-50℃~ 110℃
实验
露的形成
实验方法
提示: 温度传感器的探头紧贴金属罐
外壁,探头位置不能贴过高,以免
准备一杯温水,在杯口放温度较低的东西,
练一练
二、判断题 1.形成霜的温度比形成露的温度低。( ) 2.露和霜都附在物体上,霜是液体的水,露是固态的水。( ) 3.露和霜都发生在春秋两季。( ) 4.二十四节气中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 5.寒冷的冬日早晨,我们会在室内窗户上看到一层冰花这是霜。( )
让科学流行起来
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天气的成因》
露和霜
2024秋季版
试着给下面的自然现象分分类
①
②③Βιβλιοθήκη ④⑤⑥①③⑥⑦为一类 物体上有小水珠
⑦
⑧
②④⑤⑧为一类,物体上有小冰晶
想一想
露是怎样形成的?
1.露是怎么形成的?把我们的推测记录下来。
想一想
露是怎样形成的?
推测:自然界中的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 温度较低的物体,在其表面凝结形成的。
实验方法
露的成因
空气中 水蒸气
遇到
凝结
冷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罐,就在外壁上面凝 结成小水珠,那么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
露的成因
自然界中的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到了温度比较低的物体例如清晨植物 的叶子,就凝结成了小水珠。
思考:
1.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露的成因,那么请
同学们推测一下当金属罐的温度低到0摄氏度以下会怎么样? 2. 我们要使用什么方法能使加入冰块的金属罐快速降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练习题第一单元(1课)一、填空题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括号内为参考答案,下同。
)、(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身体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和(体重)。
3、从统计结果看,我班女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比男生(高)和(重)。
4、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5、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
二、问答题1、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进行过几次体检,一般在哪里检查的?(据实回答)2、说一说你与去年相比,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据实回答)3、你的形态特征等方面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4、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形态特征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5、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
(有)、(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第二单元(2——5课)一、填空题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915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6、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
8、“0-360千米”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为(360千米)。
9、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我省的首府是(武汉),我市的市府是(荆门)。
10、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11、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二、问答题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站在地面观察、航海环球观察、到太空中观察等)2、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3、地球陆地上是山多还是平原面积大?(山多)4、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什么样子的?(象一个蓝色为主的彩色“月亮”)5、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总的趋势是西高东地)6、我国的地形象什么形状?(象一只雄鸡)7、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青藏高原)8、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地球的形状、大小、地形、地貌、陆地、海洋、动植物、物产、矿藏、人类和环境等资料)三、技能题1、看课本第9页左上图,为此图写上解说词。
(自由发挥)2、说出制作地球仪的方法。
(参见课本第11页下)3、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自由发挥)第三单元(6-9课)一、填空题1、“太阳中心”学说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来的。
2、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4、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往东)自转。
5、我国大陆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绥芬河市),最晚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新疆的喀什市)。
6、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是(14时)左右,温度最低的时候是早晨(6时)左右。
7、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早晨6点-下午12点(由低到高),下午12点-早晨6点(由高到低)。
8、太阳照射地面的情况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是(太阳直射地面,气温高;太阳斜射地面,气温低)。
9、人类一般是白天(工作),夜晚(休息),猫头鹰则是白天(休息),夜晚(工作)。
10、大多数植物是白天(生长)夜晚(休眠)。
二、问答题1、地球绕太阳公转和绕地轴自转时,地轴的北极始终对着哪个方向?(北极星)2、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它只是太阳系的中心)3、我国发射的神舟6号载人飞船一天绕地球168圈,那么,飞船上的人一天可以看到多少次太阳升起和落下?(168次)4、下午6点钟从北京乘飞机到新疆乌鲁木齐需2.5小时,天还未黑,这是为什么?(因为有2.5小时的时差)5、引起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的照射)6、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经常熬夜?(经常熬夜破坏了人的生活规律,对小学生生长发育不利)7、养鸡场为什么要用电灯给蛋鸡照明?(用电灯给蛋鸡照明,使鸡以为是白天,它们就不停的生蛋,可以提高蛋鸡的产蛋率)8、为什么要在黑暗处养蚯蚓?(因为蚯蚓是喜欢黑暗的动物)9、经常睡懒觉的人为什么会发胖?(睡觉人就生长)10、你有没有经常熬夜的不良习惯?(略)三、技能题1、“昼夜交替”模拟实验你做过的,请回答以下问题:(1)、你的猜测是:(2)、你做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是:(3)、你的结论是:(参考课本第22页的实验)2、你到过全国和世界哪些有名的大城市,哪个城市日出时间最早,哪个城市日出时间最迟?(学生自由回答)3、画出课本第27页上图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分别说出三种以上的在白天和夜晚活动、生长的动物和植物。
5、调查或查阅资料,看一看一天中气温变化与海洋或沙漠有没有关系。
(有关系,海洋散热慢,一天气温变化不大,沙漠散热快,一天中气温变化很大)6、有什么办法让肉鸡长得又肥又大。
(圈养、暗处,让肉鸡多吃多睡)四、实践题1、回家养几盆菊花,观察、记录看它是白天开花还是晚上开花。
(略)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美国夏威夷、俄罗斯莫斯科、英国伦敦、日本东京、新加坡、美国纽约、加拿大多伦多等几个城市,按日出早晚顺序用红铅笔将它们连起来。
3、调查了解一下,你家里(或农村亲戚家里)承包地里种的是什么作物?看看它们是白天生长还是晚上生长?(略)4、查阅资料,了解一下我国冬天北方比南方冷的原因。
(北方太阳大都是斜射的接受的光照少,所以就冷一些)第四单元(10-16课)一、填空题1、我们经常在(沙堆里)、(公路上)、(河床中)等地方见到卵石。
2、我发现卵石大都集中在河床的(下)游。
3、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
4、我们荆门最有名的三大溶洞我知道是(京山的空山洞)、(钟祥的黄龙洞)、(东宝的香龙洞)。
5、我在语文上学过,我知道浙江金华有个著名的溶洞是(双龙洞)。
6、我曾经进过溶洞,我观察后发现,钟乳石是(吊在洞顶上的)、石笋是(从地下往上“长”的)。
8、黄河流到河南省郑州市以后,河床就逐渐高出两岸达(10)米以上。
9、(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10、到了黄河的中下游,河中的泥沙含量达到每立方米(30)多千克。
11、沙尘暴多发生于(沙漠)、(沙地)和干燥的(沙质裸露)的地表。
12、我国沙尘暴发生的次数随着工业的发展在逐年(增加)。
13、我们都知道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间为(2008年5月12日),地震强度为(8)级。
14、20世纪初,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15、在2亿年以前,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是(一块大陆)。
二、问答题1、河滩上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是通过流水的冲击从河的上游搬运下来的)2、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的卵石的?(通过石块、河床[河岸]、流水等摩擦、冲击和流水的搬运而形成的)3、溶洞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1、石灰岩地貌,2、有含酸性的水流过)4、黄河下游河床中沉积下来的泥沙等物体是从哪里来的?(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走了那里的大量的泥沙,被河水搬运到下游,流水速度减缓,泥沙就沉积下来了)5、黄河两岸的大量泥沙流失沉积到黄河中,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过度放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6、产生沙尘暴的原因的什么?(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7、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岩层相互跻压、变形,最后发生断裂,就发生了地震。
)8、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见课本第50页)9、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地层内融化的岩浆剧烈活动,压力很大,往地面猛冲,一旦冲出地表,喷发出来,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10、看课本第54页下的资料,推测3亿年前,黔江可能是什么样的地貌?(3亿年前这里可能是海洋地区)三、技能题1、认真做课本第37页的实验,说一说该实验使用的材料和看到的现象。
(材料:水槽、酒精灯、坩埚钳、水、石块)(现象:将石块反复烧热、反复用冷水浸泡,发现石块表面会开裂或脱落)2、做一做课本第41页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1)、你的猜想-(2)、你看到的现象-(3)、你的结论-(见课本第41页内容)3、人类的活动给黄河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做?(工业不断发达,过度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土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地球环境越来越坏,人类居住环境越来越差;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优化美化人类的居住环境。
)4、认真分析课本第49页实验,说说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当挤压到一定程度,纸板承受不了较大的压力就会断裂,形成“地震”)5、你们在学校进行过防地震演练吗?你们是怎样做的?(略)四、拓展题1、调查访问,说一说地震发生前会有什么征兆?2、上网查阅,了解火山暴发时有什么现象发生?3、制作课本第46页曲线图,我们有什么发现?(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发生的越来越频繁;我国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第五单元(17-20课)一、填空题1、冬夜,仰望星空会看到很多闪亮的星星,其中(猎户座)最为明显了。
2、(星图)是找星座的最好办法。
3、找星座是这样找的,面对(南方)站立,把冬季南天星图举到一定角度,进行对照观察。
4、在不同季节里,我们所能见到的主要星座都不一样,春季有(狮子)座、夏季有(天鹅)座、秋季有(飞马)座。
5、星座可以帮助我们(辨认方向),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利用(北极星的位置)找到北方。
6、地球上的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且地轴倾斜方向不变)有关。
7、荆门地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是(冬季),其中(1、2)两个月最冷,最热的季节是(夏季),其中(7、8)两个月最热。
8、荆门地区下第一场雪的时间一般为(12月底或1月初)。
9、冬天,天气寒冷,很多地方会出现(结冰)的现象。
10、我知道我家乡有水的地方在冬季(流动的水)不容易结冰,(静止的水)容易结冰。
11、我知道很多动物过冬的方法,如蚕、菜青虫等一些昆虫(用虫卵)过冬,野兔、野鼠等(在洞里)躲藏过冬,牛、马、鸡、狗等一些家养地位(用长毛〈或〉羽毛)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