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到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兴起,再到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的盛行,最后到隋唐以后的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常将自然的力量视为神灵,并进行祭祀、崇拜。
这种自然崇拜的思想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感到的敬畏和无力。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私有制的出现,这也为思想的演变开辟了道路。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人伦、道德等方面的规范,以求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主张“仁者爱人”,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社会。
同样在这一时期,道家思想也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与之相对的是,墨家思想崇尚兼爱和公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这些思想的兴起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不同阶级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也为后来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法家思想盛行。
法家思想主张权力集中、法律严明,通过法治手段来治理社会。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许多儒家经典被焚毁,带有儒家色彩的思想活动被迫转移到地下。
法家思想虽然在实际治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威权主义和异己压制的特点也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反抗。
隋唐以后,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和宋明理学相继兴起。
佛教思想强调超越尘世苦难,追求涅槃的境界,对于社会秩序的关注较少;道教思想则追求长生不老、神仙不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与儒家思想不同,佛教和道教不太关注这个世界的现象和改造,而更注重个体的境界和自我修养。
而宋明理学则是对前面各种思想的综合和发展,提出了“以本为本”的观念,主张发展人的本性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些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古代社会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古代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思想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思想成为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P课文第2-10页)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6页)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3页)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页)“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①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三纲五常” (重建伦理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据信,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 受到此书的影响。沃尔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学 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认为中国人“靠 着治国之术使这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了 所有别的国家”,结果引起旧派反对,被当 局勒令在四十八小时内离开哈雷大学,否则 立即绞死。此事遂成为德国学界的一大公案, 是非争论长达二十余年,结果搞得沃尔夫名 利双收,中国儒学名声大噪。
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文化的赞赏
• 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 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 ②儒家思想中的肯定人性、关注现实与启蒙 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 • ③儒家对宗教迷信的淡漠态度与启蒙思想家 反对宗教迷信与宗教狂热一致; • ④儒家思想重视文化和道德教化,为西方反 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愚民政策提供利器;
2、“回归”
批判
宋明理学
继承
先秦儒学
“守旧”
儒学核心
“开新”
时代要求
反对君主专制, 以理统情,维 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 限制君权 护三纲五常 民本思想 空谈义理, 不识时务 关注现实 为君主提供 提倡民权,主 张经世致用 关怀人生 治国理论
3、评价
• ①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②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一方面东学 西渐,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经由传教 士译介,成为西方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重要 的思想资源,促进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 •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传教士向中国输入了大 量的西方文化、科技知识,但显然没有引发 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思考。即使最敏锐的思 想家也只能“回归”中国传统思想寻求社会 变革的方案。 • 综合本课所展示的材料,分析、评述这一现 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 点明确,300字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③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⑴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中庸(仁爱过度则无礼,礼过多则无仁爱,故取其中)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⑵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著作:“五经”。
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危机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
维新变法时 被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被抨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争 鸣 、 一 统 到 教 义 化
春秋 战国
百 家 争 鸣
形成儒、墨、道、法各家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荀、孟发展儒学 新儒
儒学创立和 发展
西汉
董仲舒创立 学
确立正统 思想地位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熟) 儒学正统受冲 击但仍为主流
5、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禁锢人们思 想,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6、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同 实质 影响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 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 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格起积极作用.
宋明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明清 之际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 君主批判
3.主要学派及主张:
儒家 孔子 “仁” “为政以德”;“礼”“贵 贱有序”;“因材施教”;“中 当时不受重视, 庸” 但后来成为中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传统社会主流思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荀子 善论” 想 礼法并重 君者,舟也;庶人者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 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墨家 墨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子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尊儒:
(2)倡儒:
知识·梳理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进一步强化。 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总结…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第1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2015•四川卷)战国中后期,思想领 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 B 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2、(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秦朝法律 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 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1、经济: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政治:
根本 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政治基础、社会环境) 3、阶级: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原因: 社会 大变 革
4、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人才基础、舆论阵地)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 经”,即儒家的经典。(“儒家五经”)
2、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性本善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四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
3、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 “信”,终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④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⑤ 学校:——创办私学
(4)伦理观: 性相近 (5)整理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初,实行黄老之术
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背景:....
阴阳五行学说 + 道家学 说 + 法家学 说 + 儒家学 说 新儒学
董仲舒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3、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迷信宣扬,本质上是思想控制,目的为了加 强封建统治 结果: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广为传播,儒 学寄售了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入学日益本土化,道家受到 儒学影响,主张“尊道”又“贵儒”。 三教相互渗透。
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唐代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既“尊道、礼佛、崇儒”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思想:性本善 人生价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 政治思想:“仁义”与“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 “君舟民水” 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思想 伦理观念:性本恶(后成为法家理论的基础)
商鞅变法时期,“燔诗书而明法令”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 毁灭性的打击
三大思想家思想对比表
思想 经济 政治
“君主专制”天下 之大害。“天下为 主,君为客”,行 “天下之法”
代表作
《明夷待 访录》
黄宗羲
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经世致用” (开一代朴实学 风)
唯物主义体系
因地制宜, 振兴工商业
“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众治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专题一:古代中外思想
进步:当时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时代,政治和阶级关系发 生急剧变化。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和抑制暴政,促进社会稳定; 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局限: 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仁”不 是人人平等的思想,“礼”的思想具有保守性;没有适应当时统 治阶级需要;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1、归纳“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各学派关系。简要解读“百家 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 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原因: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乱不断;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形成了一些学 者和思想流派 学派关系:一方面互相诘难、批驳,另一方面,彼此吸收、融 合。 解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它产生了众 多新的思想学派与理论观点,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格局,在使人们 冲破奴隶制时代的思想束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是中国两千多 年思想文化的源头。
5、简要述评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 1)将法、术、势相结合 (系统的法治理论) 材料( 1 “以法为教”、“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 (2)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 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不上贤。” 评价:
中国主流思想的变迁
(5)明清(鸦片战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进步思想家李贽是我 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指责儒家经典,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清初:a.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 治”反对“人治”,反对只重农部重商的重农抑商政策。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 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b.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 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 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1.古代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一。显学地位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言论保存在《论语》; 他的贡献包括: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要求君主爱惜民力.对文化 教育的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启发诱导的 方法,教学生学习态度要端正.编订了《诗经》《周易》《尚书》《春秋》
名称 维新 派与 顽固 派的 论战
背景 ①民族危机加深;②资 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 级登上政治舞台;③维 新变法运动兴起。
主要内容
影响
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 ①促进了思想启蒙, 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 ②推动了维新变法 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 运动的高涨。 改革教育制度等。(核 心是要不要实行资产阶 级君主立宪制)
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
文革结束, 肯定“实 为反对 践是检验 “两个凡 真理的惟 是”的错 一标准”, 误方针。 否定“两 个凡是” 的错误观 点。
2、中国古代的医药成就 ⑴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 ⑵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 医药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 ⑶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 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出土帛画《导引图》 ⑷东汉:①《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医物学著作。 ②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 ③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⑸东晋:葛洪是一位医学家《肘后备急方》,对天花病的记载是世界最早的 ⑹隋唐: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 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称为“药王”.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 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藏医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并设有专门 的医科学校。 ⑺北宋:①医学以小儿科、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 ②《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 ③《十产论》是著名的产科著作。 ④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 ⑤《洗冤录》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⑥王安石变法设 太医局,局内办有医学校。 ⑻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0000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 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该书还反映了作者的生物进化观、变异 及遗传特征方面的新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出现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2、意义: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②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1、春秋:形成——孔子 (思想的核心:仁)“至圣”鲁国人(1)、政治: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教育、文化:私学的创办者,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局面。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整理《春秋》《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
2、战国: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被称为"亚圣"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看到人民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恶论",通过学习法治,使小人变成君子。
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3、秦:遭到打击(焚书坑儒)(1)、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被称为“灭学之祸”;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4、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汉武帝采取的措施:①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繁露》①思想来源: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
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这表明他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
帝王之养万民,仁也。
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
”其主要的观点是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
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A.浪漫主义B.仁爱主义C.尊重人性D.利己主义14.人们说湖南人的性格特别“坚毅果敢、坚忍不拔”。
有一湘人身为一介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姓埋名,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
这位人士是A.魏源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15.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A.1937年的七七事变B.1912年的清朝建立C.1927年,北洋军阀基本被消灭D.1644年的明朝灭亡16.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和近代民主法治精神无本质区别17.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B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C.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D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1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下列不能反映材料中黄宗羲观点的是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C. 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19.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外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以下解释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危害甚于焚书坑儒B.顾炎武强烈抨击八股取士制度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C.顾炎武对八股取士制度带有偏见D.明朝后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20.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2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
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强调“重义轻利”B.提出“工商皆本”C.主张“经世致用”D.批判君主专制22.“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
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糠。
”李贽这段言论的核心思想是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C.主张男女平等D.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23.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
《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
《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
李贽通过这些著作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2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25.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建立一家之法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D.建立君主立宪制26.梁启超将《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则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等分发给同志,鼓动反清革命。
这一史实说明《明夷待访录》A.从根本上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B.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主张为学应求实,应关乎国计民生D.挑战“重农抑商”,倡导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1.有人说:“妇女见识短,不堪学道。
”李贽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
”他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这反映出李贽A.批判封建礼教B.批判儒家思想C.反对君主专制D.重视传统观念2.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
由此可知王阳明: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
”由此可见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5.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这样评价儒家:“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以下能反映这一观点的主张是: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6.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7.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
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8.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9.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10.李贽在谈及《藏书》时说:(此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
李贽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该书A.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C.指斥封建等级观念D.抨击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1.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2.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