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自19世纪末到现在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战争、革命、社会变革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于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名词解释:1. 白话文:白话文是指以口语为基础的文字表达方式,与古代文言文相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文的兴起和普及被认为是一次文学革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易懂、更贴近生活的文学作品。

2. 新文学: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潮流。

在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提倡以写实主义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

他们的作品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汉语口语化:汉语口语化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在20世纪中叶以后,作家们开始注重表达方式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大量运用口语和方言,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4. “文革”文学: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一场重大事件,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限制,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而一些作品则被用来宣传和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5.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流派。

这种文学风格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学模式的颠覆。

作家们尝试以多元化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个人和社会的困惑和矛盾。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和特点。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欣赏和品味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华。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也应包括艾青、田间及胡风。 1981 年出版了由绿原、牛汉选编的《白色花》 。七月派强
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正视现实,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改造现 实,在艺术上打出了反对客观主义的旗帜。七月派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
主。胡风的《为祖国而歌》 、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 、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派的代
4、先锋小说——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 余华等为代表, 在叙事革命、 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 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 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
能性, 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念。(2)非主流文学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 (3)非主流
的异质文学的出现,在本时期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如
1956-1957 年,1961-1962 或文
革后期等。
1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 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 中突出正面人物来,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 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
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 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
11、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 :指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山西作家群体。
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包括,
(1953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

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6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7潜在写作: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8反讽:是个中外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种叙述方式和美学效果。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

以《文学旬刊》和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旧文学‎的游戏消遣‎态度,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重要的‎现实主义流‎派,成员遍及各‎地,一些地方成‎立了分会,1932年‎《小说月报》编辑部被日‎本飞机炸毁‎而停止活动‎2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公‎用,认为于是应‎去除一切功‎力,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管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3零余者: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大都是“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己,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经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4<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成立:“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由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发起。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机关刊物:《小说日报》主张:倡导文学革命,“文学为人生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在创作方法上在创作方法上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主张严肃认主张严肃认真的观察,客观真实的描写,采用现实主义方法。

意义: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之一,社团之一,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由于该会无严由于该会无严密组织,密组织,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渐解体。

创造社:成立: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发起者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

《创造季刊》出版标志着正式活动的开始。

主张:创造社是由文艺作家自由结合的团体,他们强调“内心的要求”,和侧重表现自我,重表现自我,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本倾向。

1925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倡导“无产阶级文艺”,对革命文学的 发展有很大影响。

意义:意义: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同文学研究会同文学研究会一起,一起,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始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之后,对这一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日益思念被日他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的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激赞之情。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指20Y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

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爱美剧: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

11发表了《优游室剧谈》。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诗体大解放】自由诗派是新文学第一个10年(1917~1927)中出现最早、成绩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诗歌主流。

绝大部分诗人及其作品都属于这个流派。

他们不仅有诗歌创作的艺术实践,而且有比较完整的自由诗理论。

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

自由诗派的理论代表主要有胡适、康白情、郭沫若等。

胡适从1917年回国以后,就下定决心要打破“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如古典诗词的格式、平仄和押韵等,创作自由体的白话新诗。

1916年10月在完成了《尝试集》的创作之后,他又发表《谈新诗》一文,总结了自由诗的创作理论,倡导“诗体大解放”,号召诗人创作自由体的白话诗。

他认为这种自由诗的主要特点是:一、打破五、七言诗的格式,代之以为内容所需要的长短句;二、打破旧诗的平仄限制,代之以轻重高低的自然音节;三、废除旧诗的押韵,代之以现代语言的韵律,有韵固然好,无韵也无妨。

康白情则在1920年3月写的《新诗的我见》中,主张新诗要“自然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拘音韵……”与此同时,郭沫若也在给宗白华的信中主张新诗创作应“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任凭诗人主观感情的冲动作“绝端自由”的自我表现(《三叶集》第46页、49页)。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和推动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都在创作自由诗的实践中进行了可喜的尝试。

郭沫若是第一个10年中自由诗派的集大成者,《女神》是其代表作。

艾青则是自由诗派中继郭沫若之后的一座高峰。

谢冰心、刘大白、刘半农、殷夫、蒲风、臧克家、蒋光慈、田间、何其芳、李季、阮章竞等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自由体诗人。

此外湖畔四诗人、小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人等也是写作自由诗卓有成就的诗人。

自由诗派对我国现代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为繁荣我国现代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

【春阳社】,中国境内第一个新剧(话剧)团体,1907年10月由王钟声创办于上海,主要成员:徐半梅、萧天呆、陈镜花等。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

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

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

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

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新月社与新月诗派1923年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

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上开辟的《诗镌》为其代表性刊物。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3页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林译小说:林纾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翻译的大量西方文学作品。

比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绝岛漂流记》等。

有人说:“有了林纾,中国人才知道有外国小说”。

他是中国最早翻译西方小说,也是当时翻译最多的翻译家。

他翻译的小说,起到了介绍西方文学,使当时的中国人拓宽了眼界。

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周作人等12人。

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人生,提倡“为人生而艺术”,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又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1932年解散。

3.乡土小说作家群指当时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被生活逼迫,驱逐到他乡的苦难经历,成为他们回顾家乡生活状况的内在动力,他们是多以故乡农村或者小镇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创作的群体。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代表的作家作品有五四时期:鲁迅.《故乡》《祝福》《阿Q正传》,三十年代:沈从文《边城》,四十年代: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4.“零余者”形象以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中的主角男青年为例,他们大多是一些在五四新思潮冲击下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幸福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处处碰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胸怀大志却又报国无门,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反抗;他们多愁善感、苦闷彷徨、甚至懦弱颓废,他们最终无法摆脱困境被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挤出了现实生活的轨道,成为了游离于社会和时代的多余的人。

他们是被损害与被压迫的弱者。

5.新格律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

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

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史是研究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和变革的学科。

以下是对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对传统形式的反叛。

它注重意象的激发和表达,使用非线性叙事和流派混合的写作技巧,以及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

2.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强调多元性、混杂性和相对主义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统一的真理主张,而是强调个体和语言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3. 先锋派文学: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一种以创新和实验为特点的文学运动,通过与艺术、社会和政治传统的冲突来推动文学形式的变化。

先锋派文学注重揭示现实中的断裂和失衡,并通过突破传统的形式和结构来表达。

4.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呈现社会现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为特点。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通常强调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人民生活的困境,试图通过文学来唤起社会意识和改变社会。

5. 新叙事派:新叙事派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叙事的再创造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新叙事派试图突破传统的叙事约束,以非线性叙事、多重声音和碎片化的结构来呈现复杂的现实。

6. 拟真主义:拟真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试图以高度写实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真实世界的细微和瞬间的变化。

拟真主义文学通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行为的真实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7. 后殖民文学:后殖民文学是由在殖民地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后殖民文学通常关注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的问题,探讨被殖民地经历的后果和反抗。

8. 边缘文学:边缘文学指的是在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种较小众的文学流派。

边缘文学通常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边缘文化的经历和生活,试图通过文学来展现被边缘化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抗争。

9.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女性主义文学流派,它探索了女性身份和经验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当代文学史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和文学作品的整体情况。

以下是对当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指20世纪初期的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追求独特的创新和表达方式,拒绝传统的主流文化和审美观念。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主观、复杂和破碎的叙事风格。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回应和超越,强调真理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注重叙事的混杂和碎片化,以及对权威和固定二元对立的质疑。

3. 社会派文学:社会派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文学流派,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为特点,关注社会阶级、劳动者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

4. 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奇幻和超现实元素为特点的文学流派,常常融合现实与幻想,通过叙事方式和非线性结构来呈现对现实的批判和幻想世界。

5. 民族派文学:民族派文学是强调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学流派,通过表达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来反抗殖民主义和外来文化的侵蚀,并追求建立独立的民族文化。

6. 启蒙文学:启蒙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运动,旨在通过文学批判和揭示社会问题,引导人们思考和改变现实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7. 反乌托邦:反乌托邦是一种描写极权主义和社会苦难的文学流派,通过虚构的未来世界呈现人类的严酷环境和社会制度的恶果,对当代社会进行激烈的批判。

8. 工农文学:工农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流派,以描写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为主题,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劳动者的英勇斗争,反映社会变革和工人农民群众的决心和力量。

9.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于1966年至1976年的一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学作品常常延续了社会派文学的风格,并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

10. 后殖民文学:后殖民文学是在殖民主义结束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关注殖民主义历史的后果和影响,以及后殖民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自我定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其特点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张白话文,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2.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于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

3. 朦胧诗: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型诗歌形式,以北岛、舒婷等人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

4. 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奖项之一,由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

5. 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旨在表彰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作家。

二、填空题1.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和《____》。

(秋)2. 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是《____》。

(红楼梦魇)3. 老舍的《茶馆》通过北京一个____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

(茶馆)4. 钱钟书的《围城》描绘了主人公方鸿渐在____与____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婚姻、事业)5.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____的一生。

(福贵)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位作家不属于“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D)A. 鲁迅B. 郭沫若C. 茅盾D. 徐志摩2. 下列哪个作品不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C)A. 《家》B. 《春》C. 《雾》D. 《秋》3. 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的是(B)。

A. 《阿Q正传》B. 《狂人日记》C. 《孔乙己》D. 《祝福》4.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张爱玲的代表作?(D)A. 《红玫瑰与白玫瑰》B. 《倾城之恋》C. 《金锁记》D. 《边城》5. 下列哪位作家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C)A. 阿来B. 莫言C. 刘心武D. 余光中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鲁迅的作品?(ABCD)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野草》2. 下列哪些作品是沈从文的代表作?(ABC)A. 《边城》B. 《长河》C. 《湘行散记》D. 《骆驼祥子》3. 下列哪些作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BCD)A. 鲁迅B. 郭沫若C. 胡适D. 陈独秀4.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红色经典”系列?(ABC)A. 《林海雪原》B. 《红岩》C. 《青春之歌》D. 《平凡的世界》5. 下列哪些作家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BCD)A. 韩少功B. 阿城C. 贾平凹D. 汪曾祺五、判断题1.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doc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doc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doc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

【n解释】1、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2、伤痕文学:以刘心武1977年末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命名,“伤痕小说”是一代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鸣和怒吼,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

3、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4、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后期,作为创新潮流的“新写实小说”继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出现后而产生。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其旨趣明显的表现出反浪漫、反激情、反理想的倾向。

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热衷于对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它更关注的是人们窘迫的物质生活现状以及与之相应的性格与生理状态。

5、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在民间依然有生命力。

“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6、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7、双百方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实主义)3.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为艺术,浪漫主义)4.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文学史简介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对文学作品、创作理论和创作者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时期、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变革和创新。

现代文学史则是对近现代文学发展的研究,主要涉及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文学。

二、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中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强调个体主义、思想自由和形式创新,与传统文学观念和传统写作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在风格上常常突破现实和传统框架,玩弄语言和意象,追求心理意识流的描写和抽象的表达方式。

2.现代派现代派是20世纪文学中的一股潮流,与现代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不同于现代主义注重形式创新,现代派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现代派文学作品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质疑,以及对科技、工业化进步带来的影响的思考。

3.意识流意识流是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技巧。

它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思绪和意识状态,使读者更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到更加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在意识流小说中,作者常常通过对人物的内心独白、闪回和割裂的叙述方式,展现出复杂的思维和情感变化。

4.现代感现代感是指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现代社会特征和时代精神。

它可以表现为对现代科技、工业化的追求和关注,对社会变革和个体命运等方面的思考。

现代感不仅仅是一种主题,更是一种审美取向,体现了现代人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困惑。

5.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思潮和文学流派。

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批判,强调语言的相对性和多样性,拒绝固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混杂、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强调对权力、历史、身份等概念的怀疑和颠覆。

6.社会写实主义社会写实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批判。

社会写实主义作品通常关注社会问题、人民生活和阶级斗争等主题,通过对社会冲突和社会历史的描绘,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当代部分)6.伤痕文学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

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

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1978—1979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

“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8.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

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

以《文学旬刊》和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反对旧文学的游戏消遣态度,创作了大量作品,成为重要的现实主义流派,成员遍及各地,一些地方成立了分会,1932年《小说月报》编辑部被日本飞机炸毁而停止活动
2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公用,认为于是应去除一切功力,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管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
3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主人公大都是“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己,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经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4<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5问题小说
冰心以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问题,被称为“问题小说”。

她宣扬“爱得哲学”,并以此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宝。

代表作是《超人》
6新感觉派:P251
30代初出现在上海的小说流派。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树偶的最初尝试着,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并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法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同时,施蛰存主板的《现代》杂志推行现代主义。

他们的小说被成为新感觉派,也被称为“现代派小说”。

《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是他们的代表作。

7矛盾的农村三部曲
农村三部曲是毛肚你的三个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的合称。

由于它们写的都是农村生活,三个短片人物贯穿,故事相连,史称矛盾的农村三部曲。

8幽默小品
指林语堂的幽默、闲适、独予性的小品文创作。

林语堂主张以看客的心态,写人间可笑之处,去除讽刺的尖酸刻薄和挑衅批评而以和解、理解深知慈悲友情的眼光看芸芸众生,在作品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9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简称“文协”。

1938、3,成立于武汉。

这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艺家。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期间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

文协在团结作家抗日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与现实、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10“孤岛”文学:
195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史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在党的领导下,孤岛进步作家以刊物、戏剧舞台为阵地,发表文章和公开演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代表作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专业剧团有丁玲等地上海剧艺社,演出现代剧各历史剧。

林语堂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他指明闲适笔调的小品“认读者为‘亲爱的’故交,作文时略如良朋话旧,私房尾语。

此种笔调,笔墨上极轻松,真情易于吐露,或者谈得畅快忘形,出词乖戾,达到如西方所谓‘衣不纽扣之心境’”。

他认为幽默也好,闲适也好,最终都为着解脱性灵,而广达自喜,潇洒自在,便是他所认为的小品文的本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