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合集下载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章美的本质及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美的本质的溯源;2、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探析;3、理解美的特征。

学习重点:掌握美的本质和特征。

学习难点:美的本质和特征。

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引新:温习导论的内容,提问:1、什么是美学?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地位?提示:上节课讲到,“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生活中,美又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我们要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来创造我们的生活。

那么,关键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它、研究它?二、关于美的本质的若干已有的观点美的本质之所以成为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有二:一是由于美的现象具有广阔性、复杂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等,客观世界都有美的现象存在;二是由于审美评价的差异性、可变性,是因人而异的,带主观性的。

(一)西方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1、唯心主义观点(1)柏拉图:美是理念,是一切美的具体事物的真正源泉。

(2)康德:美是“主观判断力说”,美是普遍的令人愉快的东西。

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东西美才令人愉快,不是因为愉快才美。

所以,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具有无目的而有含目的的形式。

当这种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引起他们和谐、自由的精神活动,产生了愉快,它才是美的。

(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唯物主义观点(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与比例。

(2)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

(3)狄德罗:美在关系——物物关系、物本身各部分的关系、物人关系、人人关系等。

(4)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二)中国当代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主观派吕荧、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2、客观派蔡仪:美是典型。

3、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琴》诗的评价等。

4、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三、关于美的本质的思考P26(一)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1、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拉斐尔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同 窗 共 读 整 三 载
•促 膝 并 肩 两 无 猜
• 十 八 相 送 情 切切
•谁 知 一 别 在 楼 台
•楼 台 一 别 恨 如 海
•泪 染 双 翅
•身 化 彩 蝶
•翩 翩 花 丛 来
•历 尽 磨 难 真 情 在
天长 地 久 不 分 开
22
23
24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事物一旦成为审美 对象,它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 是转换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 观相互渗透而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姗·朗格将之称为“幻 象”,这是有道理的。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含蓄、朦胧、多 解。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课件-美学-第一章 美是什么

课件-美学-第一章 美是什么
一、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1、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 东西”和“美本身”。
《大希庇阿斯篇》:“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 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 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 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柏拉图开创了西方美学史上美的本质、美的本体 论研究的先声。
庞德《普罗旺斯晨歌》:有如苍白湿润的铃兰 /凉凉的花瓣/拂晓时她躺在我身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
2、意象与形式
区别:(1)“形式”是对客体(与主体分 离的客体)的描述,而“意象”则是情景 交融的感性世界,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融 合。
(2)意象与现象学意义上的“现 象”的相似点:非对象化(对于实 体化世界的超越)、非现成性(在 活动中不断生成)。
(3)意象与现象学意义上的“现 象”的区别:“意象”是情景交融 的世界,是带有情感性质的价值世 界,而“现象”不包含这层含义。
5、和“美在意象”相对立的概念
(1)狭义的美和广义的美:a.狭义的 美:优美;b.广义的美:情景交融的 意象。
又如:(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法) 布歇《蓬巴杜夫人》。
(唐)周昉《贵妃出浴图》:
结论: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 的、外在于人的“美”, “美”离不开人的审美 活动。
1、禅宗思想的启示:禅宗强调心物不二,彻底 破除了实体化的主体自我与实体化的客观对象的 二元对立状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现自我和事 物的本来面目。
(唐)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 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强调一个实体化的自 我存在)
(唐)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破除实体化的自 我)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美的本质第一章美及其本质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

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4. 美恶皆在其心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第三节美的本质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第四节美的特征一、非功利性(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二、形象性(一)美以形象呈现(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三、感染性四、创造性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一、美和真、善的区别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课后练习: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2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无数人问及。

美学基础_第一章_什么是美

美学基础_第一章_什么是美

美学基础_第⼀章_什么是美《第⼀章什么是美》教案教学⽬标:让学⽣了解西⽅和中国传统美学对美的认识,美的产⽣和本质教学重点:美的本质教学难点:美的本质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专题讨论或专题设计。

?教学过程:简语导⼊,介绍课程安排提问:⼤家认为什么是美美是难的----柏拉图《⽂艺对话录》美是不可⾔说----哥德⼀、西⽅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中国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三、美的产⽣四、美的本质⼀、西⽅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作为哲学的⼀部分,三⼤范式转变(本体论、认识论、语⾔学)●本体论阶段(古希腊——16世纪)●认识论阶段(17——19世纪)●语⾔学阶段(19世纪末——)★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16世纪(以探究事物的本质为核⼼的思想阶段,诞⽣了哲学。

这⼀时期美学思考独⽴的“美”,视之⼀切审美现象的根源)(⼀)古希腊:理念本体论美学代表:柏拉图、亚⾥⼠多德(⼆)中世纪:神学本体论美学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三)⽂艺复兴:⼈本主义美学代表:达·芬奇●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切事物的美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

美与艺术截然分开。

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美的理式--美的事物(对理式的模仿)--艺术作品(对理式模仿的模仿)等⽽下之亚⾥⼠多德: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式”“美本⾝”不存在,美在事物本⾝之中,在“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主要靠事物“体积与安排”,整⼀性和⽐例关系。

《诗学》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

从⽽提⾼了艺术的地位,影响了从中世纪到⽂艺复兴、到⼗七⼋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中世纪美来⾃神,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 430)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是最⾼的美、绝对的美,⼀切事物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哲学的重要代表⼈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和圣师.美是分等级的,最⾼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第一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20090228

第一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20090228

魏晋南北朝
道家的核心思想 古印度佛学进入中国,与道结合。 古印度佛学进入中国,与道结合。审美 无为无不为 方面不再受缚于伦理道德, 方面不再受缚于伦理道德,从人类的自 道法自然 然情感出发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然情感出发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 避世与逍遥 审美观的渐趋成熟。 审美观的渐趋成熟。 齐物 坐忘
西施与 东施效颦
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下面谈 一谈我们对丑的特征的一些理解: 一谈我们对丑的特征的一些理解:
第一, 第一,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的一种对生 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人们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常用“丑恶” 人们在日常生活用语中,常用“丑恶” 美好”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 或“美好”,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丑”与 的客观联系。 “恶”,“美”与“好”的客观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美学: 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 美学 : 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 , 是哲
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代欧洲
中国美学思想
“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 “以玉比德” 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 以玉比德” ”“充实之谓美
西周末期
和谐为美
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 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
美和自由创造: 美和自由创造:
自由是对于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 自由是对于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正 如恩格斯所说: 如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 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 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劳动与实践虽是产生美的基础, 劳动与实践虽是产生美的基础,即美的产生离 不开劳动实践, 不开劳动实践,但并不是说任何劳动实践中的 产品都是美的。 产品都是美的。

美学概论 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

美学概论  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
返回
“美在关系”说 ( 【法】狄德罗)
个别事物本身的内部关系
美的关系
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的比较关系 个体事物与整体事物的相对关系 事物的现象与人类审美关系
“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 变化,而衰退,而消失。”
返回
“美在生活”说
【俄】车尔尼雪夫斯 基:“任何事物,我 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 此的生活,那就是美 的;任何东西,凡是 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 想起生活的,那就是 美的”。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返回
“美在典型”说
【古希腊】苏格拉底:画家应“从许多人物形象 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 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
【法】孟德斯鸠:“美的眼睛就是大多数眼睛都 象它那副模样的。”
【美】朗洛伊斯:“我们和研究同仁已用简洁明 了的术语界定了人脸的美——具有吸引力的人脸 乃是接近于人脸总数的平均数的平均状态。”
【意】克罗齐:美是直觉,而直觉即表 现,所以美就是表现,是心灵“成功的 表现”;
【英】科林伍德:美是情感的表现。
返回
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有的 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 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 物。
返回
“美在形式”说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一切立体图形中最 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感性形式的“秩 序、匀称和明确”,“美要靠体积与安排”,要把 “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适应、变化、一致、 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的共同合作(彼 此矫正,彼此约束)”,就能产生美。波状线是一 种“真正称得上是美的线条,”而蛇形线则是“富 有吸引力的线条”;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
• 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 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 动的作用。
(七)车尔尼雪夫斯基
对美本质的基本看法: 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 此的生活,那就是美 的;任何东西,凡是 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 想起生活的,那就是 美的。”
• 19世纪末叶以后,从主观心理方面研究 美的本质成了美学研究的主流:
(一)中国古典文化对美的理解
先秦两汉美学
《周易》“中和” 天人合一
中 阴阳相济 和
执两用中
儒家 • 孔子 • 提出“里仁为美”的观点,第一次深刻地解
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 等问题。 •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 的美称为“质”,文与质应该统一起来。 • 孔子把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 “群”、“怨”四个方面。
• 里普斯——美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 移情是审美的关键;
• 叔本华——美的根源是意志;
• 克罗齐——美是心理直觉的成功表现;
• 科林伍德——真正的艺术就是通过想象表 现情感。
中国美学历程
• 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 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从精神上有力地 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 理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 并经常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和形象语言 来表达。
• 美有内容和形式的,内容是人的品德,即 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美的形 式是品德的直接表现。美与善是不可分的。
• 主张人格美是有等级的:美、大、圣、神。 • “养吾浩然之气”。
荀子
• 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主张“人性恶”, 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 与教育的结果。

文艺美学课程大纲

文艺美学课程大纲

文艺美学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型:理论课总学时:XX学时学分:XX课程名称:文艺美学课程英文名称: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将从美学的角度,介绍文学和艺术中的基本审美现象和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一般审美规律,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于审美现象、文艺现象的理论把握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美学基本常识与概念1.美的本质与特性2.美的认识与表现3.美学史上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4.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从精神探索美的根源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3.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4.对美的现象归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3.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4.近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1.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2.美的特性:形象性、感染性、创造性3.真善美与丑的关系4.艺术丑的探讨第五章社会美1.社会美的概念与特点2.社会美的表现领域与形态3.社会美的创造与欣赏4.社会美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第六章文艺美学的应用与实践1.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2.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3.文艺批评的理论与实践4.文艺创作的美学原则与方法四、课程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熟悉中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和思想家及其观点;3.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分析和鉴赏能力;4.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增强对审美现象和文艺现象的理论把握能力;5.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1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美的本质一、美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1、美的现象的差异性、多样性,掩盖了美的本质的一般性、共同性。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异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仍未统一。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说法1、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固有的客观属性。

2、主观派: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产物。

3、主客观结合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对象,也不都有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当中。

三、关于美的本质的初步看法1、美起源于劳动,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美是一种感性的客观存在(2)人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章、美的分类一、千姿百态的自然美1、自然美的审美特征(1)丰富性和天然性(2)变易性和多面性(3)重在形式美2、自然美形成的条件(1)自然经过人类直接的实践、改造,改变了原来不利于人类的方面,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

(2)人类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

(3)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而被人格化、人情化。

3、自然美的欣赏(1)自然美欣赏的意义A:可以加强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B:可以陶冶人的心灵,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C:以自然为师,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2)自然美欣赏的方法A:善于选择最佳的自然时空与观景角度,在自然美中发现诗情画意B: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自然美欣赏和艺术美欣赏融为一体。

C:充分展开自由联想和想象,使自然美融进浓郁的情感色彩。

二、切近人生的社会美1、社会美的特征(1)一切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2)内容重于形式,美和“真”“善”密切联系(3)突出实用功能,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2、社会美的表现(1)劳动美A:劳动环境的美B:劳动过程的美C:劳动产品的美(2)生活美A:服饰美B:居室美C:饮食美(3)人之美A:形体美B:风度美C:情操美三、精粹凝练的艺术美1、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长短比较(1)现实美之长A: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B:直接真实、感染力强C:自由选择性(2)艺术美之长A:艺术美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集中B: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典型、更理想C: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富于情感色彩和审美评价D:艺术美大于现实美2、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1)意蕴(2)意境(3)典型第三章、形式美一、形式美及其独立的审美价值1、什么是形式美(1)形式美的概念形式美指的是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

美学原理第01章审美的本质

美学原理第01章审美的本质
? 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开始分离,社会上出现了专供人们欣赏的人工自然物、 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等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产业。
美化生活
千手观音——艺术美
欣赏自然美
欣赏文学作品
?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要求。 ? 特别是当物质生活的满足已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
结果,也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践性 中介功能机制。
?略 ? 4.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介方式,
原初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 5.作为活动中介方式的自由首先被活动者的内在体验,但自由方式——形式不
仅会被后续扩展的劳动母体持续生产出来,而且势必摆脱从属于劳动的自发状 态,被人类第一个文化形态巫术吸收并扩展再生产为独立的符号世界。 ? 6.规律与目的的相统一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也是审美形态及其 范畴多样差异性的根源结构。
韩非子
? 恩格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 教等等”。
物质生活不可少 精神生活更需要
?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精神生活要求就 会越来越高。
? 人们不仅要求吃饱穿暖,而且要求穿得漂亮,住得舒适美观;不仅要逛公 园,而且要游山玩水 (旅游),要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要 欣赏和创造更多 美的事物,享受美、创造美。
黑格尔
3、从心理、生理角度追寻美
①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休谟 的美 学观点。休谟是英国经 验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 他执著于 用心理分析方 法来讨论美的问题 ,认 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 感”。
休谟
②认为“美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的美学观点。 费希纳是实验美学的创始者。

1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1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 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马克思将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
劳动。 •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 • 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 现代社会创造了空前丰富多样的价值,同时形成诸多问题,一个是价值相对 主义导致的价值虚无主义;一个是由于社会职业分工到精神活动的分化,“真 善”没落而“美”孤立繁荣。
• 重建“美”与“真善”的元价值体系,是远超出了美学的当代人文科学根本 课题。
本章小结
• 关键词: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 • 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
• 泛义的“劳动”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 • 有限的具体劳动可依托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 • 自由劳动对有限的具体劳动的依托: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 “自由劳动”的价值本体论性质。 • “美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实生成运动。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 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美的本质和特征

美的本质和特征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歇
2)“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 鸣鼓、琴瑟、芋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 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然上考 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非乐也!”
3)“与民同乐”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
女 高 音
女 高 音
天体音乐
男 高 音 假 声









13
黄金分割:0.618
•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 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其比值近似值是0.618。
• 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 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这个数值 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 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 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的产生 二、美的本质 三、美与真、善的关系 四、美的特征
1
第一节 美的产生 (一)美的雏形
2300万年前,人科动物与猿类分化; 400万~370万年东非古猿开始直立行走; 200万~170万年前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人类进入
旧石器时期,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75万~50万年前,爪哇和北京猿人,能够控制火; 40万~25万年前,阿舍利文化,从生理解剖学判
义。
26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 斯宾诺莎“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 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 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
• 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2第二讲 美的本质与特性

2第二讲 美的本质与特性
绝对理念
精神阶段
自然阶段
逻辑阶段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 的意义在它包含了三个统一:
其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其二,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其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三:从主观精神意识探讨美
夏夫兹博里:“内在的眼睛”
哈奇生:美在观念
休 谟:美即快感
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的象征
二、蔡仪:美是典型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尔太。吕荧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
美的本质并不等于人的本质,而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 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美是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 量的肯定和确证。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就是指人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 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 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 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 产品)上体现出来。
3、对美的本质的理解还面临着美的日常语义和科 学语义之间的矛盾(日常形容词,哲学名词)
4、美的本质问题,美学史上历来解答纷纭歧出, 迄无定说
第二节 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美学史对美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形形色色,归 纳起来主要有4条途径:
1、从对象的自然属性上探讨美 2、从主体精神心理探讨美:主观心理、客观精神 3、从关系角度探讨美:美在生活、美在关系 4、否认美的本质问题
美在生活:
A 、“美是生活(Жизнь)”:“任何事 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 当如此的生活(这里指“社会美”),就是 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 起生活的(这里指“自然美”,自然美是生 活、生命的象征),就是美的。”

资料美学概论试题库(上)

资料美学概论试题库(上)

美学概论试题库(上)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的。

(古老、年轻)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墨子)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5、在他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50、鲍姆加登)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的、、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美、美感、美的创造)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即、的原则。

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二、选择题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a、殷代b、春秋c、战国d、汉代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d)a、孔子b、庄子c、老子d、孟子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c)a、孔子b、荀子c、墨子d、孟子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d)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毕达哥拉斯学派5、在他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b)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希庇阿斯6、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 美 在 形 式
b、 美 在 主 观
c、 美 在 理 念
d、 美 在
关系
( c)
4、 “
”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
罗。
a、 美 在 形 式
b、 美 在 主 观
c、 美 在 理 念
d、 美 在
关系
( d)
5、 “ 美 在 生 活 ” 说 的 创 导 者 是
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 、马 克 思
b 、恩 格 斯
c 、列 宁
d 、毛 泽 东
( a)
8、
曾 经 说 过 :“ 对 于 没 有 音 乐 感 的 耳 朵 说
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a 、黑 格 尔
b 、马 克 思
c 、恩 格 斯
d 、贝 多 芬
( b)
9、 马 克 思 曾 经 说 过 如 下 这 段 至 理 名 言 : “ 动 物 只 是 按 照 它 所 属
了极为精到的见解,对于我们理解美的特性具有启发意义。
3、 美 是 生 活 答 :俄 国 1 9 世 纪 革 命 民 主 主 义 思 想 家 车 尔 尼 雪 夫 斯 基 在 他 的 美 学 论 文《 艺 术 对 现 实 的 审 美 关 系 》中 ,强 调 一 切 美 的 事 物 都 不 能 脱 离 人 类 社 会 生 活 ,认 为 凡 是 有 益 于 人 们 生 活 的 东 西 ,符 合 人 类 生 活要求的东西,或者能够显示出生活以及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 那 就 是 美 的 。尽 管 车 尔 尼 雪 夫 斯 基 还 不 能 用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观 点 来 理 解 美 ,因 而 未 能 对 生 活 中 的 美 作 出 完 全 科 学 的 解 释 ,但 他 却 把 美 从 理 念 的 天 国 拉 回 到 现 实 ,肯 定 了 现 实 生 活 中 美 的 存 在 ,这 就使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有了牢固的现实基础。 4、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答 :人 类 有 别 于 动 物 的 两 次 “ 提 升 ” ,从 物 种 关 系 上 说 ,就 是 日 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求真;从社会关系上 说 ,则 为 不 断 改 造 阻 碍 历 史 前 进 的 现 实 关 系 ,以 利 于 人 类 的 发 展 — — 主 要 为 向 善 。这 种 人 类 所 特 有 的 求 真 、向 善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是 在 长 期 的 历 史 过 程 中 ,经 过 以 生 产 劳 动 为 基 础 的 各 种社会实践而逐步实现的。
3、 应 当 任 何 理 解 美 的 相 对 性 与 绝 对 性 ?
答:①美不是孤立绝缘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发生 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存在着、发展着、变化着。②具 体的美的事物所处的特点关系,是千差万别的,而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最基 本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所以,它的相对性主要就体现在它的时代性、阶 级性、民族性等方面的差异上。相对性还体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有关。③美 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但美的相对性又是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的。作为人的 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的事物不论具有多么突出的相对性,总蕴涵着客观 的、确定的美的内容,体现了美的规律,这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美的 绝对性问题,也就是许多美学家都探讨过的共同美的问题。④美既具有相对 性,又具有绝对性,是二者的统一。这种统一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美的绝 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美的相对性必然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另一方面, 事物的相对美的延伸发展,组成了事物的绝对美。
2、 如 何 认 识 “ 美 是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感 性 显 现 ” 这 一 命 题 ?
答 :① 人 类 有 别 于 动 物 的 两 次 “ 提 升 ” ,从 物 种 关 系 上 说 ,就 是 日 益 获 得 把 握 客 观 必 然 性 的 自 由 — — 主 要 为 求 真 ;从 社 会 关 系 上 说 ,则 为 不 断 改 造 阻 碍 历 史 前 进 的 现 实 关 系 ,以 利 于 人 类 的 发 展 — — 主 要 为 向 善 。这 种 人 类 所 特 有 的 求 真 、向 善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是 在 长 期 的 历 史 过 程 中 ,经 过 以 生 产 劳 动 为 基 础 的 各 种社会实践而逐步实现的。②正是由于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实 践 ,人 类 才 不 断 地 认 识 和 改 造 客 观 世 界 ,使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不 断 向 符 合 人 类 生 存 的 需 要 的 方 向 发 展 ;与 此 同 时 ,人 类 也 不 断 地 改 造 自 身 ,使 自 身 的 本 质 力 量 不 断 充 实 、丰 富 和 提 高 ,不 断 向 更 高 的 层 次 发 展 。并 且 ,由 于 在 生 产 劳 动 实 践 中 ,人 类 给 自 然 界 和 周 围 环 境 打 上 了 自 己 的 印 记 ,使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在 活 动 过 程 及 其 成 果 中 显 现 出 来 ,这 就 给 人 类 在 他 所 创 造 的 世 界 中 通 过 直 观 肯 定 自 身 提 供 了 可 能 。③ 当 人 类 的 本 质 力 量 在 实 践 过 程 及 其 产 品 中 感 性 地显现出来,并且得到人们的观照、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愉悦时, 人 与 客 观 对 象 之 间 的 审 美 关 系 也 就 客 观 必 然 地 形 成 了 。美 不 是 什 么 虚 无 缥 缈 的 、神 秘 的 理 念 的 外 化 ,而 是 在 人 类 的 物 质 实 践 活 动 中,历史地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3、 应 该 如 何 认 识 美 的 本 质 特 征 ? 答 :① 首 先 ,美 必 定 是 一 种 感 性 存 在 。美 的 事 物 和 现 象 总 是 形 象 的、具体的,总是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不论是自然美、 社 会 美 ,还 是 艺 术 美 ,作 为 内 容 和 形 式 的 有 机 统 一 ,都 是 一 种 感 性 的 具 体 形 态 ,它 们 的 内 容 都 要 通 过 由 一 定 的 色 、声 、形 等 物 质 材 料 所 构 成 的 外 在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任 何 抽 象 的 概 念 、道 理 ,以 及 科 学 的 定 义 、公 式 ,它 们 可 以 是 非 常 正 确 的 ,甚 至 是 真 理 ,但 却 不 能 成 为 通 常 意 义 上 的 审 美 对 象 。当 然 ,我 们 也 不 能 把 美 的 感 性 存 在 ,仅 仅 看 作 是 一 个 纯 粹 的 形 式 问 题 。美 是 内 容 和 形 式 的 统 一 , 美 的 感 性 存 在 ,也 是 在 这 种 统 一 中 表 现 出 来 。② 其 次 ,美 必 然 具 有 令 人 动 情 的 感 染 力 。美 不 只 是 具 体 的 、形 象 的 ,而 且 还 具 有 很 强 的 感 染 力 。它 不 是 直 接 诉 诸 人 的 理 智 ,而 是 诉 诸 人 的 情 感 ,通 过 它 以 情 感 人 、激 励 人 、愉 悦 人 。任 何 美 的 事 物 ,都 能 激 发 人 的 感 情 ,使 人 们 在 精 神 上 得 到 很 大 的 愉 悦 和 满 足 。美 的 感 染 性 是 美 本 身 所 固 有 的 特 点 ,它 既 不 是 单 纯 表 现 在 内 容 上 ,也 不 是 单 纯 表 现 在 形 式 上 ,而 是 从 内 容 与 形 式 的 统 一 中 体 现 出 来 的 。美 的 内 容 通 过 具 体 的 感 性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离 开 了 具 体 的 形 式 ,美 的 内 容 也 就 失 去 了 从 感 情 上 打 动 人 的 力 量 。因 此 ,美 的 感 染 性 ,既 来 自 通 过 感 性 形 式 显 示 出 来 的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又 来 自 显 示 了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的 具 体 的 感 性 形 式 。③ 再 次 ,美 的 感 性 形 态 是 流 动 的 、新 颖 的 。美 来 源 于 人 类 自 由 自 觉 的 实 践 活 动 ,是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感 性 显 现 。由 于 人 类 自 由 自 觉 的 实 践 活 动 总 带 有 一 定 的 创 造 性 ,人 的 本 质 力 量 又 是 积 极 的 、向 上 的 ,因 此 美 必 然 同 人 类 的 社 会 进 步 性 相 联 系 ,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的。美的新颖性,在社会 美 、艺 术 美 中 表 现 得 十 分 突 出 。同 时 ,自 然 美 的 新 颖 性 也 是 不 可 忽视的、客观存在的。 4、 为 什 么 说 审 美 属 性 是 一 种 价 值 属 性 ?
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

从 社 会 关 系 上 说 ,则 为 不 断 改 造 阻 碍 历 史 前 进 的 现 实 关 系 ,以 利
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

(求真、向善)
1 1 、古 希 腊 的 毕 达 哥 拉 斯 学 派 提 出 所 谓 “
”,
把 宽 与 长 成 1﹕ 1.618的 长 方 形 , 说 成 是 最 美 的 形 式 。

a、 亚 里 士 多 德
b、 德 谟 克 利 特
c、 车 尔 尼 雪 夫 斯 基
d、 托 尔 斯 泰
( c)
6、
说 :“ 忧 心 忡 忡 的 穷 人 甚 至 对 最 美 丽 的 景
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a、 马 克 思
b、 恩 格 斯
c、 车 尔 尼 雪 夫 斯 基
d、 普
列汉诺夫
( a)
7、
说 :“ 人 的 本 质 并 不 是 单 个 人 所 固 有 的 抽
的 那 个 种 的 尺 度 和 需 要 来 建 造 ,而 人 却 懂 得 按 照 任 何 一 个 种 的 尺
度 来 进 行 生 产 ,并 且 懂 得 怎 样 处 处 都 把 内 在 的 尺 度 运 用 到 对 象 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