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诗词的意境艺术美学解析与审美体验
诗词的意境艺术美学解析与审美体验诗词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经典的文艺形式。
其独特之处在于富含意境,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从意境的定义、诗词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对诗词的意境艺术美学进行解析。
一、意境的定义意境是指通过文学作品所展现的虚幻而美丽的景象,是诗词中所凝结的一种艺术氛围。
它不是唯一的,而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对于意境的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意境的创造需要精湛的语言表达和细腻的艺术表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诗词的艺术手法1.运用比喻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比喻是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出深刻的意境。
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和思考。
这些手法使得诗词更具有意境的美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
2.运用音韵和节奏的变化诗词是通过音韵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意境的。
通过巧妙的运用平仄、韵律的变化以及字词的选择和排列,诗词能够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韵和节奏的变化使得诗词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感,增强了诗词的意境效果。
3.运用形象和符号的意蕴诗词通过形象和符号的意蕴来表达意境。
形象是指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所创造出的一幅幅美丽画面,这些形象能够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符号则是通过某种事物来代表或暗示其他意义,使得诗词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意境。
三、审美体验诗词的意境艺术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诗词中凝练的语言、独特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和感情都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阅读诗词时,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文字的美感,还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美好情感。
通过与诗词作品的对话,读者能够获得心灵层面的满足和愉悦。
总结起来,诗词的意境艺术美学是通过意境的创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产生的一种美学效果。
诗词通过独特的语言绘画和情感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浅谈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存在的意境特征
浅谈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存在的意境特征中国的古代文学产生于几百甚至是几千年前,反响的是古老朝代的人事与情感,早已是过去的印象,但是至今没有被我们淘汰,反而备受宠爱与推崇,这就表达了古代文学作品不因时间流逝而消退的无穷魅力。
正是由于意境的存在,使人们久久沉醉在文学里,被感动,被吸引。
一、古代文学作品存在的意境〔一〕意境的概念意境指的是在文学作品和自然景观中流露出的情趣和风格,意境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结合亲身所处的自然环境背景,阐发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思想,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形成和谐状态,使之交相照应,从而营造出一个美妙的意境,这是创作者情感的寄托与想象的空间。
谈到意境,自然需要考虑到创作过程中所应用的多种表现手法,用心体验。
〔二〕意境的形成意境可以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状态,在文学创作中,把描写对象和作者的思维情感相结合,插上艺术与想象的翅膀,形成令人回味悠长的艺术世界。
意境早在中国古代就成为文学讨论的重点,早在?周易?和?庄子?中就存在着意境,直到清朝,意境才到达成熟状态,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典型特例,意境在此得到了理论化升华,并出现意境的上下之分。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一〕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没有意境的文学作品是不能完全打动读者心灵的,而不同的作品,往往会塑造出不同类型的意境,就古诗词中的意境呈现来看,就包括几个大类。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主要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韵味无穷的特征。
这三个特征在意境的创作中,往往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分工,几者共同存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形成良好的意境。
〔二〕情境交融型情景交融的类型大多出如今对外界自然环境、生活中的花鸟景观有比拟多的描绘的诗词中,古人怀着一颗认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心,往往能发现平凡世界中的妙处,通过对景物的描摹,自然触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涛,此时就会创造出情境交融的意境,详细表如今情中见景、景中藏情、情景并茂三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浅析摘要: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情感的良好交融,可以让读者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时进入到一个想象空间中,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人、词人及文学家都特别注重意境的应用,其可以获取一种十分独特的表达效果。
因此,下面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意境;表现手法;特征前言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意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理论,是作家们用于情感抒发的重要方式及艺术形态。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特别看重作品中的意境美,以期通过意境来带给作者本人及他人情感上的满足感。
在实际中,意境不仅仅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实现主客观思想融合的良好方式,这对于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1.意境的相关概述意境为一种审美境界,是在文艺作品或是自然景物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情调。
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主观情感能很好的融入到意境中来,进而可以让读者将心中所想同眼前事物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二者相得益彰,最终有效的表达诗人情感,形成良好意境。
意境没有固定概念,其主要是作者在文学作品创作中,采取适宜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很好的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命力。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系中,相对比较完善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结合不同的文学形象,对相应的景物进行描述,表达出了自身的情感世界,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空间。
在清代文学大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成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形态,并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
在王国维看来,有我之境的意境主要是主观的对景色进行描述,而无我之境的意境则是在景物描绘中展现自我情感,在进行意境构建时,通过无我之境可以将情感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对景物描写、作者事迹进行挖掘,才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表现手法、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常见的意境表现手法主要有情境交融和虚实相生两种情况。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
古代文学的文学意境一、文学意境的定义与特点1.文学意境的定义: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具有情感色彩、形象特征和审美价值的诗意空间。
它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事物、情感和理想融入作品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2.文学意境的特点:(1)形象性:文学意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2)情感性:文学意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审美性:文学意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才能。
(4)诗意:文学意境充满诗意,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二、古代文学意境的表现手法1.比喻:通过对比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2.拟人:将人的情感、行为赋予非人事物,使其具有生动的性格特征。
3.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寓意深刻。
4.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征,增强艺术效果。
5.对比:将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加强艺术感染力。
6.渲染:通过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使意境更加丰富、生动。
7.烘托:通过侧面的描写,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8.寓言: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举例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古代文学意境的意义1.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意境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提升了其审美价值。
2.丰富作者的情感表达:意境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使作者能够更深刻、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它们以独特的艺术特点为读者带来感受,展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它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强调人伦道义,秉持着“仁爱之心”的价值观。
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古代文学作品充满了温情和人文关怀,对人类情感和社会伦理具有高度关注。
二、意境和美学追求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二是意境和美学的追求。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艺术手法来塑造意境和营造美学氛围。
他们善于运用辞章妙语、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以峰峦叠嶂、秋风萧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壮丽的山水意境。
这种意境的塑造和美学的追求使得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远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三、形式多样的叙事手法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三是形式多样的叙事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不拘一格,有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
古代散文追求真实、自然的描写,力图以平实的语言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例如,曹操的《龟虽寿》以散文的形式描绘了人生百态。
古代诗歌则追求音韵之美和节奏感,能够通过节奏韵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古代戏剧则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形式,通过人物的表演来展现情节和情感。
这种形式多样的叙事手法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极富变化和创造力。
四、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之四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
古代作家往往以身边的人和事为素材,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普遍性。
他们以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力求将作品表现得更加真实、立体和有血有肉。
例如,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为基础,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江湖世界。
这种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特点,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体验,具有广泛的时代性和普世性。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
象栩 栩 如 生地 展 现 出来 , 读 者有 “ 让 言外 尚有无 穷 之 意 ” 的感 觉 。
对 于意 境 这一 概 念 .不 同 的文 艺 家有 不 同 的提 法 。归 结 起 来. 典型 的 有两 种 定义 。 一 , 为意 境 客观 存 在 于文 艺 作 品 中。 其 认 《 海》 这 样 对 意境 下定 义 的 :文 艺 作 品 中所 描绘 的生 活 图景 辞 是 “ 和表 现 的思 想 感情 融 合一 致 而 形成 的 一种 艺 术 境界 。能 使 欣 赏 者通 过想 象 和联 想 , 身 临 其境 , 思 想感 情 上 受到 感 染 。 这种 如 在 ” 说法 强 调意 境 是 主观 统 一 的艺 术境 界 ,它 客观 地存 在 于 文 艺 作 品 中 , 够 被读 者 欣赏 和 接 受 。其 二 , 为意 境 是人 在 接 触 审美 能 认
生活 丰 富 的艺 术 空 间 . 是有 生命 和现 实 之一 隅 , 现 实生 活 都 是 而
生生 不 息 的 ,因此 它必 然 会非 常 突 出地 体现 了一 种 动态 美 和 传
神美 。《 经 》 诗 中的 “ 蒹葭 苍 苍 , 白露 为霜 ” , 们 仿佛 看 到 了 青 中 我
翠 葱 茏 的芦 苇 梁染 上 了 一层 露 水凝 在 的 白霜随 风摆 动 ,给 人 以
第 三 , 境 的动 态 美和 传 神美 。 境 既然 是作 家 创 造 的一 个 意 意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古典文学中的意境的审美形态
古典文学中的意境的审美形态一、引言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境的审美形态是古典文学的精髓。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以及由此境界产生的审美体验。
本篇文档将深入探讨古典文学中意境的审美形态,包括景中藏情、情景交融、超然物外和寓意寄托等方面。
二、景中藏情景中藏情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境表现手法。
在这种手法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欣赏景物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壮观的自然景象,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和豁达胸襟。
三、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形成一种难以分割的艺术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情感与景物相互衬托,共同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
例如,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中所描绘的寒蝉、长亭、骤雨等景物,与词人的离别之情相互交织,使读者在感受景物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离别的悲凉之情。
四、超然物外超然物外是指作者通过超越现实世界,描绘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中所描绘的明月、酒、青天等景物,表现出作者对超越现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寓意寄托寓意寄托是指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或理想。
在这种意境中,景物不仅仅是表面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中所描绘的破败的国都、盛开的百花、鸣叫的鸟儿等景物,不仅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更寄托了他对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分析
意境是由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认知结合产生的产物,能陶冶情操,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层次地理解文学作品。
意境毕竟是我国古代创立的一个理论,是古代文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藝术性,且能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心情沉静,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与之产生共鸣。
而读者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以古诗词为主,通过分析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特征,深入赏析它的意境美。
本文将结合一些古诗词作品进行意境特征分析。
一、意境的概述(一)概念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意境是提升文学作品艺术性的一种方式,使作品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作者可以通过意境将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既印证了自己的感情生活,又使自己的内心思想表达得更加清楚。
意境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而作者真实和亲切的情感表达能增强作品的生命力,促进情感的融合。
作者和读者在某种特殊程度上能够跨越时空实现心灵上的融合。
(二)形成意境的形成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与文学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且其历史悠久。
古代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意境,传达出了更多的情感。
通常作品受情感的影响是有层次的,读者如果只看作品表面便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只有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意境,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在层出不穷的文学典籍中,没有意境的作品是不能够很好地打动读者的心灵的,优秀的作品往往都是有意境的。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运用了不同的意境,主要包括三个意境呈现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这三个意境特征在作品中往往会烘托出不同的感情和意境。
情景交融,它大多出现在有关于自然风景和生活景观的诗句和文章当中,作者主要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周边喜爱的事物来进行描写。
古人都善于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并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们往往能够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一些很绝妙的风景和事物,然后通过对这些风景和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涛,此时就能够很好地将情景交融的意境运用到其中,具体表现在情中见景、景中藏情、情景并茂三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
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
那么,意境是怎样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学习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学特征一、意境的构成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
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
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才会被放大,再经过精心的选择、组织后才可能在作品中创设出美的意境来。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自己情人的话别之作。
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
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
清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挂在天边。
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片离情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情,个个有意。
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这种景象背后的情感需要我们根据写作背景,和整首诗的意思去细细体会。
2、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特点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精神宝库,包含了丰富而深邃的美学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文学积淀了独特的美学特点,以其独放异采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本文将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特点,旨在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呈现这一瑰丽而博大的文学宝藏。
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特点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和诠释。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以内涵丰富和象征意义的表达而著称。
其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意蕴的体现。
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形式,以寥寥数语传递情感,同时蕴含深沉的思想和哲理。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强调追求和谐的美感。
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协调和平衡,这种追求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作品追求的是整体和谐,这一点在诗词创作中尤为明显。
通过对音乐、韵律和对仗的巧妙运用,传递出一种优雅、和谐的美感。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抒发情感和思想的高度集中,并通过对自然、人事物等的描写,使读者产生共鸣。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意境,展示了其中所包含的深邃情感,使读者领略到一种超越物质的审美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还注重情感的表达。
作者通过对自身或他人情感的表达,描写人生百态,展现了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感描写,常常言简意赅,借助于细腻的笔触和贴近生活的细节,让读者感同身受,共鸣感情。
相比于西方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强调审美对象的崇高和远大。
中国古代文学倾向于以崇高的目标为归宿,追求个体的超越与升华。
诸如《道德经》和《红楼梦》等作品,探索了人生的意义和智慧,向读者提供了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另外,中国古代文学更注重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诗歌、散文中常常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借助于自然的丰富多样性,文学作品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思考,带给读者一种富有情趣的美感。
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特点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展示在思想和文化上。
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宗教、哲学、艺术等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浅析作者:翟永平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3期摘要:意境特征的分析一直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所在,是古代诗人、词人所追求的表达方式。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运用,体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进行浅析。
意境起源于道教,它经历了千年的蜕变发展,最先应用于中国古典美学,先秦时期就有意境之说,随着历朝历代直至清朝,意境的分析日渐成熟。
作者认为意境的形成是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场景与作者内心流露的情感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意境;古代作品;表现手法;特征1.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更深层的艺术理解,是对作品产生的一种令人感悟、深刻领会所要表达的艺术境界,也是作者在作品中将主观情感和客观的实际生活联系糅合在一起,使二者能够更好的有机结合,更好的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同时也能够使读者在情感的领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给读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实,意境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只是在作品中蕴含了很多种作者所要表达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以更好的创造出一个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生动的思维情感世界。
2.古代作品中意境的表现手法和特征2.1意境表现手法在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中,意境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征。
2.1.1意境的两种常见表现手法一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主要通过对所见的景物的描绘,从而烘托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一般隐藏在景物的描绘中,从而形成情景并茂的方式,情景交融完善了意境的创造。
二是虚实相生这种方式主要是在作品中体现虚实的质感,在景物的描写中,常常将虚与实结合起来,在意境的结构创造中发挥作用。
2.1.2意境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第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的是情感和画面可以在读者的眼前浮现,从而可以使作者的想象力得以激发,使作者的情感受到感染,作者通过景物的观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作情怀,二者的结合可以使作品更加出色,使作者的精神境界更高。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其艺术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独具特色,其美学特色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将就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进行探讨。
意境是指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与意象和意思密切相关。
意境不仅是诗歌艺术的核心,也是服饰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核心。
在古典诗词中,无论是描写风景还是人物,都追求一种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求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氛围,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达到心灵与情感的共鸣。
首先,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追求“意蕴悠长”的美学特色。
意蕴悠长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色,即意境所含的意蕴深刻丰富,可以引人深思。
例如:《长恨歌》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描述情感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
这些比喻极为生动,使得杨贵妃的美丽与红颜易老之间的矛盾在读者的心里深深地印刻下来。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富有启迪性的寓意,深深地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
其次,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追求“以景传情”的美学特色。
古诗词常常从自然景观中抽象出某些意象,来传递情感与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写山水景色来表达对时光匆匆的感叹,而《江畔独步寻花》则通过描写春日的江畔风光,引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景传情”的手法,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情感,并迅速传递作者的情感以及主题信息。
第三,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追求“曲径通幽”的美学特色。
这一特色是指古典诗词在意境营造中常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意指意境要走曲折的路线,去探究复杂的心理和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写到“看尽长安花》,通过寓形于景的表现手法去反映人情世态,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繁华世界的深度思考。
相信这样让读者的感受更具有张力,让读者更加觉得情感的层次和复杂性。
深入解析古代文学的意境
深入解析古代文学的意境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境。
意境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语言、形象和情感传达给读者的一种审美情感体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解析古代文学的意境,展示其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
一、意境的韵律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韵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享受。
诗歌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以其特有的格式和韵律打动人心。
例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及《木兰辞》中的“不闻车辚满道,却看杨花信处”的韵律节奏,催人沉思、引人入胜。
通过韵律的规整和抑扬顿挫,古代文学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韵美,使读者更加沉浸其中,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意境的形象塑造古代文学以其精湛的表现力和形象塑造能力,创造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意境。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细腻的描写,创造出了大量气质独特、形象鲜明的角色,如贾宝玉、林黛玉等,使读者感受到了情感的真切。
另外,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中,也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把读者带入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感受到了浩渺无垠的大自然。
三、意境的情感交融古代文学的意境往往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现出情感的交融与冲突。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爱情和人生苦闷的描写,展现了众多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之痛、贾政与贾母之间的亲情之融、贾母与贾宝玉之间的守望相助等,使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共鸣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情感交融的方式,使得古代文学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四、意境的审美追求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描绘出一幅幅美丽而富有想象力的意境。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明清小说,都秉承着以“诗意”的审美标准进行表达。
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绘和想象,古代文学将读者带入了美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
例如在宋代文学中,士人雅士的生活境界及其精神寄托成为一种经常出现的意境。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创作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创作手法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吸引着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1. 精美细腻的描写:古代文学作品注重对细节的描写,通过丰富的细腻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情感的细微变化和事物的真实感。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精细描写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物的容貌、言谈举止和性格特点。
2. 唯美与浪漫的意境:古代文学作品常常营造出唯美与浪漫的意境,给读者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例如,在《诗经》中,诗人们用简洁明快的词语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景色,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
3. 寓意深刻的象征:古代文学作品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暗示和比喻来表达深意,给读者以思考和启示。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象征着力量和智慧,而沙僧、猪八戒则分别象征着修行与贪欲。
这些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哲理性。
4. 口耳相传的口语化表达: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借助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创作,注重表达的口语化和朗朗上口。
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加贴近普通百姓,使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和欣赏。
二、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1. 描述与抒情相结合:古代文学作品常常将描述与抒情相结合,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既详细描写了贾府的奢华景象,又通过形容花草树木、月光星空等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2. 使用典故和比喻: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典故和比喻,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元。
典故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比喻则能够生动地表达出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隐身机关就是借用了道教上《庄子》的故事,用典故来展示诸葛亮智谋的高明。
3. 对白和独白的运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对白和独白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
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
一、意境的类别王国维吸收西方文艺学观点,写了部《人间词话》。
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认为“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并且根据主客观关系,将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
所谓“造境”即经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改造过的境界,亦即“有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说的“表现”;所谓“写境”即如实客观再现客观环境,亦即“无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的“再现”。
以上是从无我关系上分类,如果再加上表现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实感性意境即王国维所云“写境”。
诗人调动状物、描写、叙事等艺术手段,通过刻画形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真实形象地再现客观环境。
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实感性意境的形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物的细密工巧,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宋诗的代表人物梅尧臣诗作“工于平淡,自成一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他以素朴的诗风,真实地再现当时繁重的赋税和征战给民生带来的疾苦,写下《陶者》、《田家四时》等传世之作。
作为一位写实诗人他曾举贾岛、姚合、温庭筠等人诗作为例,说明什么是实感性意境以及它的意义和作用:“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人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
诗人又举严维诗作,来说明何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至境:“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合骀荡,岂不在目前乎”?(转引自魏庆之《诗人玉屑》)梅尧臣引述的“县古槐根出”中的“县古”是作者感觉,看不到具体形象,但以细描“槐根出”加以补充,就使“县古”具体可感;同样的,“官清”是自白,以“马骨高”加以补充形容(马都因没有好料草而高耸瘦骨),主人的清廉不就显然了吗。
古代文学的美学特点
古代文学的美学特点
在古代文学中,美学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文学作品旨在呈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要将读者带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
为此,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意境的塑造
在古代文学中,意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特点。
通过形象化的写作手法,文学作品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充满情感的氛围。
例如,《红楼梦》中描写的诗情画意的园林是一种诗意盎然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纯粹的美。
二、回忆的情感
回忆是一种古代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它可以通过复杂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心理。
类似于“怀旧诗”,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引人入胜的回忆来表达一种深重的情感。
三、能量的抽象
在古代文学中,能量的抽象表达是一种常见的美学特点。
通过抽象的手法,文学作品可以深刻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例如,《红楼梦》中的一些诗歌、对联,甚至是物品的描述、花鸟虫鱼的描绘,都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四、声音的运用
古代文学中声音的运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特点。
通过语音和声调的变化,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一种深情的和音美。
在唐诗中,例如,使用了诗意缱绻和优美的语调,使读者产生了深情和思考的感觉。
以上是古代文学中的美学特点,它们是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作者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让读者加深了解并能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片段。
自古至今,虽然文学作品不断更新,但这些美学特点依然影响着文学创作。
理解古代文学中的意境与风格
理解古代文学中的意境与风格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对生活、情感和思考的表达。
在古代文学中,意境与风格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一、意境:感悟生活的深度古代文学以意境为灵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在古代文学中,意境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
比如《红楼梦》中的“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脆弱的思考。
这种意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体悟。
古代文学中的意境还可以通过情感的表达来展现。
比如《诗经》中的《离骚》,通过诗人屈原的自述,表达了他对家国沦陷和个人命运的痛苦和无奈。
这种意境通过情感的流露,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使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二、风格: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古代文学的风格是其独特之处,它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和审美追求。
在古代文学中,风格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诗歌的押韵和格律,也可以是散文的修辞和写作手法。
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押韵和格律成为了古代文学的代表。
例如杜甫的诗作,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而李白的诗作,则以其豪情万丈和奇思妙想,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星。
散文在古代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其自由的写作形式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痛苦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风格的表达方式,使散文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
三、古代文学的意境与风格的现代意义古代文学中的意境与风格不仅仅是古代作品的特点,它们也具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古代文学中的意境与风格可以帮助人们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意境的表达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深度,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摘要]意境的产生,是人主观情感与客观认知结合后的产物,陶冶情操,让作品的阅读者深层次的理解作品。
高中生?W习的众多古代作品多以古诗词为主,有着特有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特征,有独特的意境关。
本文结合高中所学或涉及的古诗词,对其中的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国作品意境特征分析意境是我国古代创立的一个理论,它是古代文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具有性,是古时候诗人、词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能够让读者沉浸在文学作品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诗词都有自己的意境,比如屈原的《离骚》和李白的《蜀道难》。
一、意境的概述(一)概念笔者经过分析认为,意境是文学作品艺术性的进一步提升,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是作者实际生活情感的表达,让实际生活与情感融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引发读者的共鸣,激发出读者的想象。
意境的概念并不是既定的,只是作品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增加作品的生命力,引发情感的跳动。
(二)形成对于意境的形成,笔者提出,它是把文学的形象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思维空间,在我国文学作品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已经可以从很多作品体现出意境,比如《周易》与《庄子》,就阐述了意境的相关的内容。
有些文学作品很难从表面发现其表述的情感,只有从意境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产生共鸣。
直至清朝,意境的理论才趋于成熟。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包含的意境特征中国古代文学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总共包括三种,其一是情景交融,其二是虚实结合,其三是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指,作者的情感和脑中的画面,与眼前看到的景物相结合,引发作者思考,渲染情感,让作者的思维进入更高的层次,创建一个属于作者的精神世界,笔者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进行分析,古诗中对悲鸟、子规的描写,充分渲染了一个人在古道行进的悲凉。
情景交融分为三个部分,即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发表时间:2018-10-29T10:13:05.6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王春红
[导读]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
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
那么,意境是
(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巩义 451250)
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
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
那么,意境是怎样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学习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学特征
一、意境的构成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
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
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才会被放大,再经过精心的选择、组织后才可能在作品中创设出美的意境来。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自己情人的话别之作。
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
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
清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挂在天边。
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片离情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情,个个有意。
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这种景象背后的情感需要我们根据写作背景,和整首诗的意思去细细体会。
2、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
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以杜甫的名作《清明》来具体分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意境,清明时节,诗人孤零零地在路上奔波,牛毛细雨纷纷落下,简直让人断了魂。
此时他便向路边的牧童打听酒店在哪里,牧童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那里就有酒店。
那么诗人到了杏花村之后,是否找到了酒店,其情形如何?读者十分好奇,但在此时,诗歌戛然而止,让读者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去想象,这就是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
”就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
另外,杏花村这个名称本身就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似乎整个村落全被粉红色的杏花包围,到处都能闻到熟透的桃子散发出的阵阵香气。
二、意境的美学特征
1、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一般情况下,作者创设的意境都很真实、自然。
因为只有真实、自然的意境才能激活读者同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从而在读者心中创造出新的更加丰富的意象。
正如王国维所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能够写真景物,表达真情感,他把这种自然的真实的意境叫做“不隔”的意境。
这种真实、自然的意境美学特征既可以体现在绚丽奇特的意境中,也可以体现在朴素平淡的意境中。
我们以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为例来分析。
林黛玉喜爱竹子,她所住的潇湘馆就有掩映在翠绿的竹子中。
文中写竹的地方很多,比如第十五回写竹影: “满地下竹影参差”,“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使得潇湘馆更显静谧、凄凉、清冷。
作者创设的这种朴素平淡的意境让人感到很自然,也很真实。
第四十四回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写出的: “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其实象征了林黛玉艰险狭窄的人生路。
但作者的描写还是那么地平淡自然。
真实自然的意境美还可以体现在美丽奇特的意境中,比如《葬花吟》表面上写的是落花,实写的是林黛玉的悲惨处境。
其文笔极其优美。
这首诗是才华横溢、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所做,文辞很美、很忧伤。
林黛玉很美丽,所以用花来比喻。
林黛玉寄人篱下,孤独忧伤,体弱多病,生死难卜,这恰似那落花,美丽芬芳,但却葬身污垢,无人收拾。
两者的命运是多么地相似。
所以读来是那么地自然真实。
作者以花喻人,写得很隐晦,这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身份,所以也显得很真实也很自然。
2、动态的美
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
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变化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洒落下来,忽明忽暗,斑斑点点,清澈的泉水在沙石上缓缓流过,我们似乎听到那淙淙流动的声音。
翠绿的竹子在风中飒飒作响,洗完衣服的少女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莲花在轻轻地摆动,那是打鱼的船儿正准备起航。
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再比如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
意闹” 把红杏当做人来写,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
这些都是意境展现出来的动态的美。
3、虚实结合的美
意境必须虚实结合,因为无论作者有怎样的生花妙笔,毕竟只能绘景于万一,更多的需要读者去想象。
再说,即使真能把所有的景物、情感都流露于笔端,那么就会显得死板单调,读者就没有了自己想象的空间。
另外并非所有意境的创设都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写,而且为了内容的曲折,表意的含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所写之景如在目前,真实情感见于言外。
那么在目前的是实景,见与言外的则是虚境。
虚实结合就会创设出一种意味隽永的意境美。
比如屈原的《离骚》几乎整篇都在以花喻人,以花香比喻诗人高洁的品质。
4、境生象外和意境的图画美
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境生于象外”,简单点说就是,意境是由所描写的事物构建的但又产生于事物之外。
意境可以远远地望见,却不可以放在眼睛之前细细把玩,所谓的可望而不可即焉。
这其实就是意境造就的一种朦胧的美。
也就是说,在创设意境时不能把所有的景物事件都如实地描绘出来。
意境能带给人美感,还在于它通过意象或者意象的组合给读者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比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里面的优秀典范。
《秋思》在立意上并没有什么新鲜独到之处,它表现的也不过是早已被人们吟唱过的游子悲秋怀乡的主题。
但这首小诗之所以历来被奉为经典佳作,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的意境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源远而流长。
它通过有限表示无限,有形表示无形,实境表示虚境,使得作品更加曲折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丰富的空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周维.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J].读与写杂志,2016(12).
[2]杨勇,胡家全.论《红楼梦》的意境美[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