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溶胶
大气气溶胶和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气溶胶和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气溶胶是指气态环境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粒子。
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如沙尘暴、火山灰)和人为来源(如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等)。
大气气溶胶和生物气溶胶是气溶胶中比较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
一、大气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气溶胶是指源自于自然和人为过程的气溶胶,包括有机和无机粒子、硫酸盐和氨基酸等成分。
这些粒子可以在呼吸道中沉积,影响人体健康。
据统计,大气气溶胶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多种疾病有关。
首先,大气气溶胶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症。
大气气溶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由于其含有多种在人体内引起氧化应激的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重金属等。
这些物质可以进入血流中并与氧形成自由基,决定血管硬化等病理过程的发生。
其次,大气气溶胶会影响呼吸系统,引起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症。
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大小和组成决定了它们能否穿透到呼吸道的深处,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较小的颗粒可以到达支气管和肺泡,引起肺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还可以损害肺黏膜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等。
最后,大气气溶胶与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气溶胶可以带有致癌物质和粒子,长期吸入这些致癌物质和粒子会增加罹患肺癌的风险。
二、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物气溶胶是指气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类气溶胶。
它们包括各种不同的微生物、花粉和真菌孢子等,对人类健康有着复杂和多样的影响。
首先,生物气溶胶可以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
例如,在空气中飘浮的细菌和病毒可通过呼吸被传播到人体内,引起感冒、肺结核等疾病。
此外,花粉孢子可以引起花粉症,某些真菌孢子可以引起致病性肺炎等。
其次,生物气溶胶也可能引起变态反应。
花粉孢子和真菌孢子可能引起哮喘和变态反应性鼻炎等病症。
此外,还有一些微生物可能对过敏反应产生刺激。
最后,生物气溶胶也与室内空气质量的问题有关。
在封闭的空气环境中,生物气溶胶容易导致人体健康问题,如室内感染和室内空气污染。
大气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大气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气中的气溶胶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本文将探讨大气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1. 气溶胶的定义和来源气溶胶是指在大气中悬浮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其直径通常在数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
气溶胶的来源很广泛,包括自然来源(如火山喷发、植物挥发物等)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来源(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喷洒等)。
2. 气溶胶的直接影响大气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
气溶胶微粒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太阳光无法到达地面,从而降低了地面的日照量。
此外,气溶胶还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热量,导致大气温度升高。
3. 气溶胶的间接影响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云的形成和特性的影响上。
气溶胶微粒可以作为云凝结核,使得云滴在大气中形成得更加容易。
此外,气溶胶还可以改变云的反射和吸收特性,从而影响云的亮度和持续时间。
这些变化进一步影响着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模式。
4. 气溶胶的长期效应气溶胶影响下的云和降水模式对气候系统有着长期的影响。
研究表明,气溶胶可以改变云的垂直分布、降水强度和分布等特性,进而改变区域的降雨模式和水循环。
这些长期效应对农业、水资源管理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 解决方案和未来展望现代科技和政策手段可以减少大气气溶胶的排放和控制,从而减缓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改进工业生产过程和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可以减少工业和能源部门的排放。
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管理措施和交通尾气净化等措施,可以减少农业和交通部门的气溶胶排放。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减排政策,也是解决气溶胶问题的重要途径。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气溶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机制,提高气溶胶观测和模拟的精度和准确度,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
大气气溶胶的成分分析
大气气溶胶的成分分析大气气溶胶在地球的大气环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对地球的辐射平衡和空气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气气溶胶的成分是理解其功能和影响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大气气溶胶成分的分析方法和分类。
一、大气气溶胶的含义大气气溶胶是由气态组成物质和液态或固态颗粒物质组成的粒子复合体。
气态物质通常包括水蒸气、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而颗粒物质则包括各种尘埃、颗粒、烟雾、铁锈、花粉、冰晶等。
打个比方,大气气溶胶就像是一碗牛肉面,牛肉面的主要成分是面条和牛肉,而汤底是多种不同的调料和佐料,所有东西混合在一起才有了最终的味道。
二、大气气溶胶成分的分类大气气溶胶可以按照其成分的不同进行分类。
这里介绍两种主要分类方法:1. 按照来源分类大气气溶胶的来源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
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包括自然界中的植物排放的挥发有机物质、海洋等各种物质。
而人为源则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活动、交通运输等。
2. 按照化学成分分类大气气溶胶还可以按照化学成分分类。
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成分。
水溶性成分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氯盐等。
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是最重要的水溶性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来源各不相同,含量也各异。
例如,在城市地区,硫酸盐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而氮氧化物主要源于交通运输。
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呈现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有一些是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协作产生的,称为二次气溶胶。
非水溶性成分则包括一些金属元素、气凝胶和有机物质等,其中有机物质是非常重要的非水溶性成分之一。
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蒸发排放和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易受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化学变化。
在一些城市的大气中,有机物质含量占总大气气溶胶的一半以上,因此它们对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
三、大气气溶胶成分的分析方法大气气溶胶成分的分析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只介绍其中两种主要的分析方法。
1.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是大气气溶胶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分析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分析大气气溶胶是指存在于大气中的极小颗粒物,其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元素和化合物等。
这些颗粒物的来源非常广泛,有些是自然形成的,例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沙尘暴等;有些则是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例如交通排放、工业废气等。
大气气溶胶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含量和种类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大气气溶胶的组成大气气溶胶的组成非常繁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化学成分:1. 无机盐类无机盐类是大气气溶胶中的主要物质之一,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氯化物、碳酸盐等。
其中,硫酸盐与硝酸盐是大气气溶胶中的主要成分,通常被称为SO4和NO3。
这两种物质对于大气污染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硫酸盐和硝酸盐是典型的酸性物质,它们的存在会导致大气中的酸雨。
2. 有机物大气气溶胶中的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天然或人工有机化合物。
有机物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生物质燃烧、交通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有机物会对大气的光学特性、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3. 元素和气体大气气溶胶中还含有一些元素和气体,例如碳、铁、锰、氮气、氧气等。
这些物质有时候可以在大气气溶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铁离子对于海洋生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二、大气气溶胶的化学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化学分析是对其成分和来源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变压器式等离子体质谱法变压器式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化学分析方法。
它可以对微量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对于大气气溶胶中的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成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基于色谱分离的分析方法,它可以对大气气溶胶中的有机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HPLC可以对样品进行高效纯化,提高分离效果,并且能够获取相应的色谱图谱,方便对物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3. 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拉曼光谱等。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成分分析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成分分析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叫做大气气溶胶。
这些气溶胶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主要由二氧化硅、二氧化铝、铁、钙、钠、镁等元素构成。
不同的元素和组合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气溶胶,它们来源广泛,从大气本身到人类活动都有贡献。
下面就来简要介绍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成分分析。
一、自然来源(1)大气本身。
一些大气气溶胶是地球上自然的粒子物质,如沙尘暴、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会带来大量气溶胶。
(2)海洋。
海洋中存在大量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质,也是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之一。
当海浪打破时,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会释放出来,其中就包含许多的气溶胶。
(3)林区。
林区存在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森林芬香等气体,这些气体在遇到太阳光线或大气氧气时会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形成大量气溶胶。
二、人类活动的贡献(1)能源生产和消费。
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电力生产、交通运输等,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排放物,如硫化物、氮化物、二氧化碳等,导致空气中的气溶胶数量增加。
(2)工业过程和废弃物处理。
由于工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揮發性有机化合物等,都会对空气中的气溶胶增加贡献。
三、成分分析大气气溶胶的成分种类繁多,这里列举其中几种:(1)硫酸盐。
随着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加剧,空气中的硫化物排放量大大增加,最终形成了硫酸盐的气溶胶。
硫酸盐是一种酸性气溶胶,会对人体及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2)氮酸盐。
氮酸盐是氮气与空气中氨或硝酸等化合物反应形成的气溶胶。
氮酸盐也可能同时含有碳,如纤维素、脂肪酸等。
(3)碳化物。
碳化物是大气中含碳颗粒连成的结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和油烟排放。
与硫酸盐气溶胶相比,碳化物对健康的危害更小。
(4)飞沫。
飞沫是液滴气溶胶,主要由水和生物颗粒物组成,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飞沫对身体的影响较大,是流感等疾病传播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大气气溶胶的来源除了大自然之外,人类的活动也给予了极大的影响。
了解气溶胶的成分分析和来源,不仅有助于环保,也能更好地保障人体健康。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影响因素分析大气气溶胶广泛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中,是指直径小于10微米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包括石英、硅酸盐、灰尘、海盐、有机物、硫酸盐等物质。
气溶胶的来源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排放来源,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象条件、人类活动以及地球自身的内部活动。
本文将系统地分析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影响因素。
一、自然来源自然来源指的是大气气溶胶来自自然界的物质,包括植物表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海洋表面物质中带有的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气体及颗粒喷发物等。
自然气溶胶和人为气溶胶的比例为3:1左右。
1. 植物表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植物表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是其中一种自然来源,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单倍体碳氢化合物(monoterpenes)、孢子等。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这类气溶胶的来源量也更高。
此外,植物叶片本身上的灰尘也是一种自然气溶胶,可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
2. 海洋表面排放的浮游生物和微生物海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气溶胶来源,水中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在海面上翻滚产生的泡沫、干燥后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都是自然气溶胶的主要来源。
此外,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物质,通过海风和波浪的作用,将海洋中的气溶胶扩散到空气中。
3. 火山喷发和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活动会释放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质,其中最常见的颗粒物就是火山灰。
火山灰包括火山岩熔岩带入空气中的小颗粒和硫磺氧化物与水蒸气等形成的颗粒物,在空气中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和硝酸盐等。
此外,地震还会释放大量的甲烷等有机化合物和氮气等气体成分。
二、人为来源人为来源是指大气气溶胶主要由人类自己产生与排放的物质,主要包括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以及工农业生产等。
其中,燃烧排放和交通运输是最主要的人为气溶胶来源。
1. 燃料的燃烧燃料的燃烧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木材等生物燃料的燃烧,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等。
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中会有一些固体颗粒,这些颗粒物在空气中悬浮并形成气溶胶。
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子,它们对光线的散射和吸收影响大气的辐射平衡和能量传递。
而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是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大气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天气条件、大气循环等。
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
首先,时间尺度上,大气气溶胶的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日变化主要受到地表辐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常在早晨和傍晚时浓度较高;季节变化则主要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夏季通常浓度较高。
其次,空间尺度上,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在大城市、工业区和火山喷发等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较高;而在海洋、沙漠和高山等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较低。
此外,大气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车辆尾气等;而高空的大气气溶胶主要以自然形式存在,如沙尘、火山灰等。
二、大气气溶胶的来源解析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植物挥发物、火山喷发、沙尘等;而人为源则包括工业废气、交通排放、生物质燃烧等。
人为活动是当前大气气溶胶增加的主要原因。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物质燃烧等活动释放的飞尘、烟雾和气溶胶等,成为大气中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些气溶胶不仅会改变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还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自然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了大气气溶胶的增加。
沙漠和草原的风沙活动、火山喷发以及植物的挥发物释放都会向大气中释放气溶胶。
这些气溶胶通过大气层的扩散和传输,进一步影响着全球大气环境。
对大气气溶胶来源的解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气溶胶的组成和变化,还可以为减少气溶胶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不同来源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研究,可以对污染源进行定位和管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气溶胶的产生和排放。
大气气溶胶的研究与应用
大气气溶胶的研究与应用大气气溶胶是指大小在0.1至10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其来源复杂,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气溶胶不仅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和全球气候变化,也对人类健康、农作物生产以及空气污染防治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大气气溶胶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与组成大气气溶胶的来源非常广泛,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类。
自然源主要包括火山喷发、沙尘暴、植物挥发和海洋溶解等;而人为源则有燃烧活动、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等。
大气气溶胶的组成十分复杂,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多种元素和化合物。
无机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硫酸盐等;有机物则包括苯系物、多环芳烃等。
这些物质都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会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二、大气气溶胶的测量与监测大气气溶胶的测量和监测方法主要有质量浓度测量、光学测量和化学分析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方法是质量浓度测量。
根据PM10和PM2.5的浓度、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评估大气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此外,还可通过光学测量和化学分析等方法来探究大气气溶胶的组成和来源。
三、大气气溶胶的环境效应大气气溶胶具有复杂的环境效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资源和植物生长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1.影响气候变化大气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影响云微物理和催化气体反应等方面来实现的。
市区大量油烟排放和火车排放的废气等,会导致重度雾霾,被包裹在城市周围,几乎看不到天空和阳光。
另外,沙尘暴等自然现象也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2.影响大气污染大气气溶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溶胶对气体的吸附、吸收和反应等方面。
通过对气体吸附能力的影响、催化剂作用等,气溶胶能够影响污染物的转化率和去除效果,进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3.影响水资源和植物生长另外,大气气溶胶也会影响水资源和植物生长等方面。
气溶胶的变化会影响气候,进而影响热量、水分和光照等因素。
大气气溶胶综述
大气气溶胶综述大气气溶胶综述大气气溶胶概述: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
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10-3cm~10-7cm,分散介质为气体。
云、雾、尘埃、未燃尽的燃料产生的烟、气体中的固体粉尘等等都是气溶胶。
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相当数量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的消除,主要靠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沉降过程。
尺度一般说来,半径小于1微米的粒子,大都是由气体到微粒的成核、凝结、凝聚等过程所生成;而较大的粒子,则是由固体和液体的破裂等机械过程所形成。
它们在结构上可以是均相的,也可以是多相的。
已生成的气溶胶在大气中仍然有可能再参加大气的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
液体气溶胶微粒一般呈球形,固体微粒则形状不规则,其半径一般为10-3~102微米。
粒径在10-1~101微米的气溶胶在大气光学、大气辐射、大气化学、大气污染和云物理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小粒径气溶胶的浓度受凝聚作用所限制,而大粒子的浓度则受沉降作用所限制。
微粒在大气中沉降的过程中,受的阻力和重力的作用达到平衡时,各种粒子的沉降速度不同。
分类气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气溶胶(以微粒形式直接从发生源进入大气)和二次气溶胶(在大气中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生成)两种。
它们可以来自被风扬起的细灰和微尘、海水溅沫蒸发而成的盐粒、火山爆发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烧的烟尘等天然源,也可以来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以及各种工业排放的烟尘等人为源。
按粒径的大小分类:①总悬浮颗粒物(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为总悬浮颗粒物。
D p(粒径)在100μm 以下,其中多数在10 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②飘尘:D p<10μm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如煤烟、烟气、雾等。
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特征与成因解析
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特征与成因解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其尺寸通常在几纳米到若干微米之间。
它们是大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特征以及成因,对于科学家和环境保护部门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通常呈现多模式分布。
根据气溶胶的尺寸,可以将其划分为超微粒、细微粒和粗微粒三个范畴。
超微粒的尺寸通常在0.01到0.1微米之间,是大气气溶胶中最为微小的颗粒。
细微粒的尺寸在0.1到1微米之间,而粗微粒的尺寸则在1到10微米之间。
这个尺寸分布特征反映了气溶胶的来源和组成。
关于大气气溶胶的成因,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
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植被释放、土壤飞扬、海盐气溶胶等。
火山喷发时释放的气溶胶粒子往往是超微粒,它们可以随大气中的风传播到全球各地。
植被释放的气溶胶主要是细微粒,包括花粉、孢子和植物挥发物等。
土壤飞扬产生的气溶胶既有超微粒,也有细微粒。
海盐气溶胶则是在海洋表面的海浪破碎和海水蒸发过程中产生的。
相比之下,人为源的气溶胶主要来自于燃煤、交通排放、工业生产等活动。
燃煤排放的气溶胶粒子多为细微粒和粗微粒,而交通排放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是细微粒。
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特征与成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对气溶胶尺寸分布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探究气溶胶的来源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例如,超微粒和细微粒主要来自自然源,其浓度和组成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比之下,粗微粒主要来自于人为源,其浓度受到工业生产和交通排放等活动的影响较大。
因此,通过对气溶胶尺寸分布的观测,可以判断出不同来源气溶胶对环境的贡献程度。
此外,大气气溶胶的尺寸分布特征也与空气质量和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细微粒的尺寸在直径为2.5微米以下的PM2.5颗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最大。
这些微小颗粒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导致严重疾病。
550nm波长上的大气气溶胶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550nm波长上的大气气溶胶解释说明以及概述引言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1.1 概述: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由于其具有复杂的成分和结构,对大气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550nm波长上的大气气溶胶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焦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550nm波长上的大气气溶胶展开详细解释和说明。
首先,我们将介绍大气气溶胶的定义、特点以及来源和形成机制。
然后,重点探讨550nm波长与大气气溶胶相互作用原理,并阐明该波长观测对大气气溶胶研究的意义。
接着,我们将介绍550nm波长下大气气溶胶的测量方法和技术进展。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大气污染与550nm波长上的大气散射光谱特征之间的联系,并探索550nm 波长在空间遥感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我们将介绍现有的大气气溶胶反演算法及其应用,并对研究的总结、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550nm波长上的大气气溶胶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大气污染与这一波长上的大气气溶胶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550nm波长下大气气溶胶解释说明以及研究应用的综合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大气环境问题和空气回遥遥感技术研究的理解,为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2. 大气气溶胶的定义和特点:2.1 大气气溶胶的概念和分类大气气溶胶是指由固体或液体微粒悬浮在大气中形成的可见或近红外光范围内散射和吸收光线的微小颗粒物质。
它们可以来自自然来源,如火山喷发、海藻放射有机碳等;也可以是人为产生的,如工业排放物、车辆尾气以及燃煤和燃油所释放的颗粒物。
根据直径大小,大气气溶胶通常被分为细颗粒(直径小于2.5微米)和可吸入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
2.2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大气中的气溶胶源头非常多样化。
自然源包括风沙、林火、海水蒸发、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等。
人为活动则主要来自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物。
大气气溶胶研究的进展
大气气溶胶研究的进展气溶胶是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它们包括沙尘、烟雾、车辆排放物等。
其中,大气气溶胶是指直径小于10 微米的颗粒物,也是影响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气气溶胶的研究进展迅速,取得了很多新的发现。
一、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产生。
人类活动主要是指工业、交通、农业等活动产生的废气和粉尘等污染物。
自然条件主要是指火山喷发、沙尘暴、森林火灾等。
二、大气气溶胶对环境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其中,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它可以导致雾霾天气的出现,并且会影响人们呼吸道的健康。
同时,大气气溶胶还会影响气候变化,它可以影响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进而影响地球的温度和气候变化。
三、大气气溶胶研究的进展一直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们利用各种先进仪器和方法,对大气气溶胶的来源、成分和数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新的发现。
1.来源的研究:研究表明,大气气溶胶的来源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
其中,人类活动对大气气溶胶的贡献大于自然因素。
例如,在城市中,交通污染对大气气溶胶的影响最为显著。
2.成分的研究:大气气溶胶的成分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无机物等。
其中,有机物对大气气溶胶的贡献最大。
研究表明,其来源主要是来自于交通排放和燃煤等人类活动。
3.数量的研究:大气气溶胶的数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自然界的灰尘和来自人为活动的排放物。
研究表明,在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大气气溶胶的数量要比较清洁的城市高出很多。
四、大气气溶胶的治理针对大气气溶胶对环境的影响,各国政府推出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以减少大气气溶胶的排放。
这个包括限制工厂排放、限制机动车排放等。
同时,在科研方面,研究者们也在积极探寻更加先进的治理方法,以减少大气气溶胶对环境的影响。
五、总结大气气溶胶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成分之一。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源解析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源解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态粒子,它们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来源对其影响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来源的解析。
一、气溶胶化学成分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包括了无机物、有机物、元素和化合物等多种成分。
其中,无机物主要包括了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有机物主要包括了碳氧类化合物、氮氧类化合物、海盐气溶胶等。
1.硫酸盐硫酸盐是气溶胶中最常见的无机物之一,它们通常由大气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硫和硫酸等化学物质转化而来。
硫酸盐既可以通过自然来源如火山喷发、风沙和海洋等产生,也可以通过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等产生。
硫酸盐不仅与酸雨形成有关,还可能造成健康问题和大气污染。
它们可以刺激眼睛和呼吸系统,引发肺炎和其他疾病。
同时,硫酸盐还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2.硝酸盐硝酸盐是气溶胶中另一种常见的无机物,通常由大气中的氮氧类化合物和水蒸气反应而成。
它们也可以通过自然来源如闪电和生物降解等产生,也可以通过人类活动如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生产等产生。
硝酸盐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臭氧污染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使人们更容易受到呼吸系统感染的影响。
同时,硝酸盐还可以对森林生长和动植物健康造成影响。
3.有机物气溶胶中的有机物通常是来自人类活动和自然来源的化合物,包括了挥发性有机物、二次有机气溶胶等。
挥发性有机物通常来自于摩托车和汽车尾气的排放,还包括了燃气和涂料等工业产品的挥发物质。
二次有机气溶胶则是由挥发性有机物和大气中其他化学物质的反应而来的。
它们可以导致人类健康和环境问题,包括气喘、心脏病和大气污染。
二、气溶胶来源解析气溶胶主要来源于自然和人类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地面运动、运输、建筑和工业生产等。
不同来源的气溶胶化学成分和粒子尺寸不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大气气溶胶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溶胶能吸附 SO2、NOx 及气态有机有毒物质(如 PAHs、PCB等),并在气溶胶表面发生多相反应。
H2O
SO2, COS, DMS
O3, H2O2
矿尘 黑碳
海盐 硫酸盐
NOx
硝酸盐
VOCs
Virus
OH,NO3 radicals
PAH, PCB
主要内容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
气溶胶辐射强迫
辐射强迫的定义:单位 W/m2
全球气候的变化由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状况 决定。任何对该系统平衡的扰动并因而使 气候发生变化的因子成为辐射强迫因子, 主要有温室气体、云和气溶胶等。
在描述这些因子对气候的潜在影响时,往 往采用“辐射强迫”(radiative forcing)。
气溶胶辐射强迫
间接辐射强迫:可作为云凝结核, 影响云的微物理特性和宏观云量,影响 地-气系统的水循环,产生更加复杂和 不确定的间接辐射强迫。
气溶胶辐射强迫
与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比较:
1.对流层大气中气溶胶的生命周期很短,导致 空间分布高度不均,而且与排放源有关;
2.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是散射太阳短波辐射的 过程,主要在白天和夏季起主导作用。即具有 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 重要性:
1. 化学 (干湿沉降,光化学烟雾,多相反应界面 etc.) 2. 气候效应 (直接气候效应及间接气候效应) 3. 环境质量(能见度) 4. 健康效应
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气候效应
气溶胶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影响大气辐射传输和地-气系统辐 射收支平衡,对气候变化、云降水等影响巨大。
1750-2000年间各种辐射强迫因子的全球平均辐射强迫
大气气溶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气溶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液态、固态和混合态的颗粒物。
它们通常由自然来源和人为活动产生,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大气气溶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大气气溶胶的特性首先包括其组成和浓度。
气溶胶由大量的化合物组成,其中包括有机物、无机盐、金属元素和水分子等。
这些组分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生物质燃烧、植物挥发、海洋气溶胶和人类活动等。
气溶胶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气溶胶的质量或数量。
它的浓度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变化、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等。
其次,气溶胶的大小和分布也是其特性之一。
气溶胶的粒径范围广泛,从纳米到数十微米不等。
气溶胶的大小对其光学特性、生物活性和输送特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气溶胶的分布在空间上可能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例如,城市区域通常比乡村地区有更多的气溶胶源,导致其浓度水平较高。
影响大气气溶胶的因素众多。
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活动、火山爆发和气象条件等。
生物活动指植物和海洋的生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会通过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对气溶胶的组成和浓度产生影响。
火山爆发是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它们会释放大量的微小颗粒物质和气体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
气候条件也会影响大气气溶胶,例如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都会影响气溶胶的生成和传输。
人为活动是影响大气气溶胶的主要因素之一。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利用等人类活动释放了大量的气溶胶前体物质到大气中。
例如,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释放的颗粒物质是重要的人为气溶胶源。
此外,农业活动中的残留物和农药等也会成为气溶胶的重要组分。
这些人为源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后,大气气溶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气溶胶可以通过控制气象条件、促进云的形成和改变辐射平衡等途径改变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这些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气候变化、大气能见度和空气质量等。
大气气溶胶分类
大气气溶胶分类
大气气溶胶是指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粒子。
气溶胶按粒径大小可分为细粒子、可吸入粒子、降尘、飘尘和总悬浮颗粒物。
气溶胶按来源主要包括六大类七种气溶胶,即:沙尘、碳(黑碳和有机碳)、硫酸盐、硝酸盐、海盐及铵盐气溶胶。
气溶胶来源复杂,按照产生的过程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自然来源主要有土壤、岩石风化及火山喷发的尘埃,海沫破裂干涸成核,微生物、孢子、花粉等有机物质点,宇宙尘埃等;人为来源主要包括烟尘及工业粉尘、气-粒转化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气象学家。
大气气溶胶对辐射平衡的影响
大气气溶胶对辐射平衡的影响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颗粒物和液滴。
它们主要由人为和自然因素产生,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火山喷发和生物排放等。
大气气溶胶对于地球的辐射平衡有着重要影响,既可以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也可以影响地球辐射的向外辐射。
以下将分别从散射和吸收两个方面来探讨大气气溶胶对辐射平衡的影响。
首先,大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影响非常显著。
当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与大气气溶胶发生相互作用,使得部分太阳辐射被散射至各个方向。
这种散射现象使得部分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之前就被散布在大气中,导致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
这种情况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业区更为明显,因为这些地区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更高。
散射辐射的增加会降低地表的直接辐射,从而影响到地表温度的分布。
其次,大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部分大气气溶胶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尤其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这使得大气中的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
此外,大气气溶胶吸收太阳辐射后会产生热量,导致大气温度升高。
这种局部升温会影响到大气层的垂直温度分布,进而改变大气环流系统。
除了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影响,大气气溶胶还会影响地球辐射的向外辐射。
地球辐射是地表和大气层由于吸收太阳辐射后发射出来的热辐射,主要包括长波辐射。
大气气溶胶对地球辐射的向外辐射产生两种影响:一是增加从地表向大气的辐射传输,即增加大气对地球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使得辐射能量在大气中被重新分配;二是影响地球辐射的传输到空间的程度,即影响大气辐射窗口。
这两种影响机制都会改变地球的能量平衡,进而影响到气候和气象现象。
总之,大气气溶胶对辐射平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大气气溶胶会影响到地表的太阳辐射接收量和分布,进而改变地表温度。
同时,大气气溶胶还会影响地球辐射的向外辐射,改变能量平衡,对气候和气象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大气气溶胶的研究和监测对于我们了解和预测地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气溶胶化学组成与来源解析
大气气溶胶化学组成与来源解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它们对气候与空气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和来源解析是了解大气污染物来源和控制其排放的重要手段。
一、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非常复杂,通常包括无机盐、有机物质和元素碳等成分。
(1)无机盐无机盐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组分之一,常见的有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氯盐等。
其中,硫酸盐和硝酸盐是酸性气溶胶的主要组分,对环境和健康具有较大影响。
(2)有机物质有机物质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分,来源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和工业排放等。
有机物质通常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聚酸酯、脂肪酸、芳香烃等。
其中,挥发性有机物对臭氧生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元素碳元素碳是大气气溶胶中的另一重要组分,主要包括黑碳和有机碳。
黑碳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煤炭、柴油、生物质等的燃烧排放。
有机碳则是指大气中其他有机物质的一部分。
二、大气气溶胶的来源解析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复杂多样,其化学组成和来源解析有助于理解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
(1)燃烧排放燃烧过程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如汽车尾气、燃煤电厂排放等)、生物质燃烧(如农作物秸秆燃烧、木材燃烧等)。
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其中颗粒物主要为二次有机气溶胶。
(2)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是一类易挥发的有机物质,其排放源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印刷涂装等领域。
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光化学反应和氧化作用后,会生成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等污染物。
(3)工业排放工业活动也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
工业排放物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这些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会导致细颗粒物和酸性气溶胶的生成。
(4)生物排放生物排放主要包括植物挥发物和海洋生物排放。
植物挥发物是指植物释放的气态有机物质,其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后,会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污染物。
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中浮游颗粒物质的总称,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粒子。
它们来自于自然和人为源头,如火山喷发、田野作物的生长和自然森林火灾等自然源以及燃煤、汽车尾气、机动车排放等人为源,均可导致大气气溶胶的形成。
大气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直接和间接影响云的光学特性而实现。
气溶胶对辐射的反射和吸收能力,是其造成直射日光强度及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大气气溶胶还能诱导云状物向上生长通过反照辐射而形成云强度增强,或减弱云的反射和吸收能力而导致辐射外出增加,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
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和作用是极其复杂的,需要多年的研究和大量的数据支撑。
近年来,人们对气溶胶的空间分布、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及其源、沉降、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首先是气溶胶的浓度及其变化。
根据多年来的研究,气溶胶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主要由天然来源和人类活动造成。
其次,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气溶胶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但都会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
同时,气溶胶还通过引起云的变化影响全球气候,例如:云的阴影可以导致周围气温降低,降水率增加等。
另外,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及其来源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而言也至关重要。
烟雾由于其多种危险物质组成,可以导致过早死亡、肺癌等严重健康问题。
因此,他们的来源和成分都需要我们关注。
气溶胶的沉降和生命周期也十分重要,这也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
气溶胶在空气中的寿命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形态、天气杂志(包括风、湍流等)及其它因素。
气溶胶在空气中的生命周期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其影响气候的时间和强度。
总的来说,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愈发引人注目。
人们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对气溶胶的变化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大气气溶胶的形成机制
大气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大气气溶胶是指在大气中存在的液态或固态微小颗粒物质。
它们可以来自自然源和人为活动产生的源,如火山喷发、沙尘暴、森林火灾、排放物和季节性的生物质燃烧等。
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中的微生物、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其形成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气中,气溶胶的形成可能需要三个主要因素:原料、条件和机制。
原料通常是来自植物、海洋和人类活动等的化合物或溶解了其他成分的水。
条件可能包括适当的温度、水汽浓度、气压等,可以帮助形成气溶胶。
但是,大气气溶胶形成的机制与原料和条件的影响相比,对大气气溶胶形成的影响要更为深远和复杂。
气溶胶形成主要有两种机制:气态反应和凝聚。
其中气态反应是指气态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气溶胶。
凝聚是指在大气中,多个分子或小颗粒凝聚成为更大的颗粒物质或液滴的过程。
这两种机制通常由有机和无机确切化合物贡献,使气溶胶形成过程非常复杂。
在气态反应方面,大气氧化反应是造成气态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自由基的存在促进了气态物质分子之间的结合。
自由基有时可以通过O3光化反应和H2O大气氧化反应来产生。
大气自由基的生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其他因素,这些因素能够影响大气中空气成分的浓度。
此外,大气自由基的活性和稳定性很高,这也使它们促进气态反应的形成。
此外,一些有机物也可以通过光解和其他反应产生自由基,促进气态反应的开始。
在凝聚方面,大气中的凝结核也可以促进凝聚过程的发生。
凝结核通常是来自局部的成分或人造微粒,它们能够吸引水分子并变为液滴。
凝结核的影响可以通过评估其质量来认识。
較小質量的細小凝聚核会吸收更多的气体,這可以使它們成为气态反应的开始。
而大质量凝露核则会形成更大的气溶胶粒子,因此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更为显著。
此外,一些极端天气条件,如气旋和尘暴,也可以促进凝聚现象的发生,这在天气预警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大气气溶胶的形成机制中,气态反应和凝聚机制是产生大气气溶胶的两个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粉尘(微尘、Dust)颗粒直径:1 ~ 100 m;物态:固体;生成机制、现象:机械粉碎的固体微粒,风吹扬尘,风沙。
烟(烟气,Fume)颗粒直径:0.01 ~ 1 m;物态:固体;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
如熔融金属、凝结的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
灰(Ash)颗粒直径:1 ~ 200 m;物态:固体;生成机制、现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不燃性微粒,如煤、木材燃烧时产生的硅酸盐颗粒,粉煤燃烧时产生的飞灰等。
雾(Fog)颗粒直径:2 ~ 200 m;物态:液体;生成机制、现象:水蒸气冷凝生成的颗粒小水滴或冰晶水平视程小于1km。
霭(Mist)颗粒直径:大于10 m;物态:液体;生成机制、现象:与雾相似,气象上规定称轻雾,水平视程在1 ~ 2km之内,使大气呈灰色。
霾(Haze)颗粒直径:~ 0.1 m;物态:固体;生成机制、现象:干的尘或盐粒悬浮于大气中形成,使大气混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
水平视程小于2km。
烟尘(熏烟,Smoke):0.01~ 5 m;固体与液体;含碳物质,如煤炭燃烧时产生的固体碳粒、水、焦油状物质及不完全燃烧的灰分所形成的混合物,如果煤烟中失去了液态颗粒,即成为烟炭。
烟雾(Smog):0.001~ 2 m;固体;粒径在2m以下,现泛指各种妨碍视程(能见度低于2km)的大气污染现象。
光化学烟雾产生的颗粒物,粒径常小于0.5m使大气呈淡褐色。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的颗粒物的总质量作为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长期飘泊在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l0m的悬浮物称为飘尘(Airborne particle),大于l0m的微粒,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而很快沉降下来的这部分微粒称为降尘(Dustfall)。
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1、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大气颗粒物可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两类。
若按颗粒物形成机制,又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
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它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
1)颗粒物的天然来源天然源可起因于地面扬尘(风吹灰尘),和地壳、土壤的成分很相似,海浪溅出的浪沫,火山爆发的喷出物,森林火灾的燃烧物,宇宙来源的陨星尘及生物界产生的颗粒物如花粉、袍子等。
二次颗粒物的天然来源主要是森林中排出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是萜烯类),进入大气后经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微小颗粒,与自然界硫、氮、碳循环有关的转化产物如由H2S、SO2经氧化生成的硫酸盐,由NH3、NO和NO2氧化生成的硝酸等。
2)颗粒物的人为来源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如煤烟、飞灰等,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微粒,汽车尾气排出的卤化铅凝聚而形成的颗粒物以及如人为排放S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硫酸盐粒子等的二次颗粒物。
2、大气颗粒物的汇干沉降:干沉降是指颗粒物通过重力作用或与其它物体碰撞后发生沉降。
干沉降消除过程存在着两种机制:一种是通过重力对颗粒物的作用,使它降落在土壤、水体的表面或植物、建筑等物体上,沉降的速率与颗粒的粒径、密度、空气运动粘滞系数等有关。
另一种沉降机制是粒径小于0.l m的颗粒,即艾根粒子,靠布朗运动扩散、互相碰撞而凝集成较大的颗粒,通过大气湍流扩散到地面或碰撞而消除。
湿沉降湿沉降是指降雨、下雪使颗粒物消除的过程。
湿沉降存在雨除(Rain out)和冲刷(Wash out)两种机制。
气溶胶光学厚度大值出现在春季,由于春季会受到来自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影响,在气候干燥、风速较大的状况下,污染物的区域间输送导致了杭州各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厚度普遍较大。
夏季情况由于气温和湿度都比较高,有利于“气-粒”转化过程气溶胶的生成,因而混合层发展较高,直接导致MODIS卫星反演的柱气溶胶浓度较大,已接近春季的值。
秋冬季相差不大,但此时地形对气溶胶的分布却有较大影响。
距海较远的临安与千岛湖地区处于山区,由于地形较为封闭,风力对气溶胶的影响较弱,大气污染不易扩散,加上特殊的地形导致的季节性的逆温现象的存在,导致临安与千岛湖地区秋冬季的光学厚度高于夏季。
现代信息技术及生态学应用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1、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计算机实现的技术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用于对地理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查询、计算、分析与可视表现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功能:1)地理数据采集:遥感2)地理数据管理3)空间分析与属性分析4)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现简要的说,GIS在“3S”技术中具有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上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作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美国国防部控制的空间定位系统,其它还有欧洲加利略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我国的北斗系统。
空间定位系统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功能:1)精确的定位能力2)准确定时及测速能力3、遥感(RS)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功能:GIS数据库的数据源3S技术的生态学用途RS在生态中的直接应用包括:收集数据信息源、林业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间接应用包括:预测预报和灾害危险等级确定等。
GIS具体可解决以下生态学问题:生物群落生存地调查、不同生物群落间的相关性、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生物群落的分布、植物群落分布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规律、生物群落未来分布的演化规律等。
GPS在生态学中应用:动物活动行踪、制作专题图(生境图、植被图、公益林空间分布图)、航片和卫星遥感图像的定位与几何校正。
一般与RS、GIS结合使用。
3S技术在环监上的应用水体污染监测植被演化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森林生态环境监测草原及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土壤变化监测城市污染环境监测采用3S的解决思路其主要思路是研究城市绿地与城市热岛的关系,通过模拟绿地的变化来预测城市热岛的变化。
3S技术应用利用热红外遥感图像能够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行有效的调查,对城市下垫面的热辐射进行白天和夜间扫描,在热红外图像上,温度高的地区色调为浅色,温度低的地区则为深色。
通过影像判读分析、调查,可以查明城市热源、热场的位置和范围,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热岛的时空分布、热岛强度等进行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城市热力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3S技术在城市环境污染中的监测——固体废物堆场污染固体废物居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以及混合垃圾等3S技术的应用由于固体废物自身的物理化学分解作用,其温度一般高于周围地物,在热红外图像上显示明显的色调特征。
根据有关的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定期利用遥感图像为信息源进行固体废弃物堆的监测,并通过GPS技术确定相应的空间位置,然后在GIS中对不同时相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信息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发展趋势,并结合城市产业布局及垃圾处理系统设置,实施相应的管理策略,以实现对固体废弃物的动态监测和有效管理。
背景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环境噪声监测可以正确反映出城市噪声的总体水平以及暴露在该水平下的人群数量。
了解城市噪声污染现状,为噪声控制标准、目标的制定,环境噪声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城市总体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为环境管理服务,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区域环境质晕的目的。
以往方法的不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采用网格法,即将测量的某一区域划分成等距离的网格(500mx500m),在其中心位置进行测量。
在以往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中,网格中心点位的确定是靠步测或者某些工具简易测量,其结果往往与中心点位偏离。
一旦点位固定,以后数年的监测就可能会因人员变换等原因引起系统误差。
采用GPS技术,当某网格中心点坐标被保存在GPS中后,即使该点周围声学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监测人员更换,也可以利用GPS的自动导航功能,按照仪器中的方位指示轻易找到目标。
将该点测量值与历年的值进行比较时,可比性将大大增加。
对于经理论计算,经纬度的测点在现场必须偏移的,可将偏移后的该点经纬度保存至GPS中,监测工作结束后,将GPS中的点位图下载至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编制实际测点示意图,以利于今后监测时高效快速地进行工作。
应用遥感技术,不但能够圈定地面污染的分布范围,而且还能够对地面污染进行规划性的预防。
当灌溉的农田遭受污染后,作物的生长在色调上有特殊变化,就能同其他禾苗区分开来。
此外,地下水的污染也会引起地面植被的变化,有与正常生长区的作物不同的光谱表现,多光谱成像仪能监测这些变化。
对污水的排放造成的地面污染,可通过遥感技术拍摄的照片清楚地圈定出污染分布范围,从而对地面污染做出预防规划。
地矿部门应用航空红外扫描仪,煤炭总公司应用地而红外测温仪,按地表温度的细微差异圈定隐火区,区分出燃烧区和燃尽区,分析其蔓延方向及规律,为大规模整治煤炭隐火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经验。
随着人们对公路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公路环境监测正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
公路生态监测是对公路两边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宏观监测,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
随着人们对公路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公路环境监测正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
公路生态监测是对公路两边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宏观监测,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
国内已经成功地应用“3S”技术进行了公路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并获得成功,如邱丰收等以京福高速济南至泰安段沿线两侧各500m的生态环境为研究区,研究区的遥感影像(TM,2006/ETM+,2002)、地形图、GPS野外定位的样点资料等为基础,获取京福高速济南至泰安段沿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结合实际调查的样地的生物环境资料,对其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进行了监测和评价。
研究包括土壤水分研究、土壤沙化、盐碱化及土壤侵蚀研究等目前研究的应用荒漠化动态演化模拟分析、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等,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近年来, “3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荒漠化、湿地、野生动植物、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