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意义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
3.公司控制权市场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
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摘要:本文中作者对公司治理进行了广义和狭义上介绍。
关键词:公司治理;理论Abstract: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introduce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broad and narrow.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 公司治理的概念“治理(governance)”一词的拉丁词根“gubernare”是掌舵的意思。
《美国传统词典(烈解)》将其解释为“The act,process,or power of governing;government。
”意指统治、管理,统治管理的动作、过程或权力等。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治理”被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也译作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督导机制等。
由于公司治理这一概念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国内外学者根椐对问题的不同分析和强调角度,给出各种定义。
值得区分的是较为常用的“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两个概念,前者一般代表了公司治理的动态过程,而后者则是公司治理的结构状态。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
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治理状况研究综述
、
理 效能 . 古科 技与 经济 . 0 . 7. 内蒙 2 5O ) 0 ( 标, 但还 有不 少上市 公司 没有按 要求 进行 治 []温佩 华. 进公 司治 理机制 , 核 4 推 增强 的宁夏 回族 自治 区、 海 省、 藏 自治 区 占 青 西 理 改造 。 且 , 而 其他 相关 法律 法规 体 系还 存 心 竞争 力. 宁行 政学 院学报 . 0 . ) 辽 2 3 5. 0 ( 样 本量少 , 中青海 省、 其 西藏 自治 区最少 。 反 在 不少 漏洞 , 同时有 法 不依 、 执法 不严 等 个 [】 明清. 立健全规 范 的公司治 理机 5贾 建 映出经济 活跃水 平与 上市公 司数量 的关 系: 别 现 象也 时有 发生 。 制 是 国企改 革成 功 的关 键 . 贸研 究.O 1 财 2O . 总体 上分析 , 国上 市 公司 治理状况 在地 区 中 三 ) 务人 监督机 制 不到位 债 () 1 . 之 间存在 一定 的差 异 。 正常 情况 下 , 权人对 公司 的治理 主要 债 作者 简介 : 巧红 (95) 女 , 邱 18., 山东诸
险
我 国公司 治理 的风 险, 既包 括 内部 的也 包括 外部 的 , 下面 分别 进行 阐述 。 ( ) 司治理 风 险在 公司 内部 的体 现 一 公 ) 股权 结构 不合 理 公 司治理风 险 的产生 , 其根 本的原 因在 于 公司 这种 企 业组 织 形 式的 本 身 。股权 结 构一 公司股权 的集 中与分 散程度 是产生 公司 治理 风险 的首 要原 因 。 司股权 高度 分散 , 公 易于 出现公 司管理 当局 的道德 风 险, 理当 管 局 不能 按照 公 司股 东价 值 最 大化 原则 谨 慎 从业 , 导致 股 东 目的无 法实现 。 司股权 集 公 中程度 较高或 一股 独大 , 易于 出现 大股 东损 害小股 东利 益 的风 险 。 二) 治理 结构 不 合理 1 东大会 成 为大股 东会 . 股 由于 一股 独 大 的股 权 结构特 征使 得 股 东大会往 往成 为大 股东会 , 中小股 东的权 益 难 以保 障, 大股 东利 用股 东大会 这一 合法 的 形 式侵 害 中小股 东 的利 益 。 2董事 会经 理层 关联 过强 . 我 国 目前 大部 分公 司, 董事 会却基 本 上 是 由经 理层人 员 构成 的 。 这样 , 督制 约作 监 用 就很难 形成 。在美 国 , 这个 问题 的解 决方 法 是建 立独 立 董 事制 度 。我 国近 年 来 也 引 入 了这项 制度 , 我 们可 以看 到 , 但 在现 实 中 独 立董 事基 本 没有 起 到 应有 的 作用 。独 立 董事 都是 由大股 东选 出 , 立董事 不是 与大 独 股东有 着千 丝万缕 的 关系 , 是 以 自身 的名 就 气为 公司装饰 门面 , 不能起 到应 有的 监督 并 作用 。 3监 事会 形 同虚设 . 现 实 中监事会 发挥 的监 督作用 很 小。 首 先 , 与 我 国监 事 会制 度 的设计 有关 , 国 其 我 公司法 对监 事 会的规 定 中 , 董 事、 对 高管 仅 有 提 出罢 免建议 权 , 无任命 权 , 使监 事 而 这 会 的权 力相对 董事会 处于 弱势 , 权利 平衡 被 打 破 ; 次 , 部分 职工 监事 都是 被上 级” 其 大 提 拔 ” 来 的, 上 独立 性 很难保 证 。 ( 公 司治 理外 部环 境 的不足 二) ) 乏职 业经 理人 市场 缺 我 国股份 制国有 企业 的总经 理 , 论从 无 其任 命方式 还 是从其 级别和 报酬 看 , 具有 都 干部 或准 干部 的身 份 ,其职 位基 本上 是 ” 铁 饭碗 ”被 潜在 竞争 者取代 的可能性 很 小, , 从 而无 法形成 有效 的代理 权竞 争 , 经理人 员 对 的败 德行 为难 以实 施有 效约 束 。 二)法律法 规体 系 不健 全 我 国早 已制 定 了《 市公 司治理 准则 》 上 , 使 得 公 司治 理 的改进 有 了明确 的方 向和 目
公司治理研究文献综述——从会计学的角度
究, 建立董事会对 经理层 扮演顾 问和监督 的角色模型 , 并得 到
了最优董事会规模 。L e h n ( 2 0 0 5 ) 研究后发现 , 虽然奥克斯利 法 案( S O X) 后董事会规 模和独立性提 高 , 但 他认 为董事会规模 和 结构是 内生决定的。L a r c k e r ( 2 0 0 5 ) 研究董事特征发现董事会的 监督能力 向“ 繁忙” 的董事们 妥协 , 并董事之 间的复 杂“ 暧昧” 关
法” 。G i l l a n ( 1 9 9 8 ) 把公 司治理定义为 “ 由法律 、 规章 以及对公 司
系导致监督效率降低 。 A g r a w a l ( 2 0 0 6 ) 认 为董事具备有关财务的 知识会降低会计 重述 的概 率。A n d e r s o n ( 2 0 0 5 ) 认 为董事 和审计
中 国农业会计2 0讨
学者对治理与财富变化之间 , 董事会结构与财富变化之间的相 关性研究后发现 , 公 司犯罪受控程度有限。公司治理对股东 和 债权人进行法律保护问题上 , L a P o r t a ( 1 9 9 7 ) 研究 发现 不同法 律 引起不 同宽度 、深 度 的金融市场 ,不 同的外部 融资能 力 。 D a o u k ( 2 0 0 6 ) 对资本市场 治理和市场绩效 机制进行研究 时 , 利 用个人股票交易 的详细数据 , 构造包括担保法的三个维度的财 经复合指 数 ,发现资本市 场指数的提高 和股权融资成 本的降 低, 金融市场流 动性 的提高 , 市场定价机 制的高效之 间具有相 关性 。 郑志刚( 2 0 0 7 ) 认为把法律保护投资者权利作为长期努力
目标 而采取 的各种公 司治理机制的总称 。 从资产负债表 的资产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自新时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研究公司治理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和经营效果,改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最大程度地保障股东的权益,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从宏观角度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治理问题。
首先,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的定义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企业治理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以保持企业正常运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包括权力分配、决策机制、机构结构、生产组织、经营控制、股权结构、法律监管等措施。
其次,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国内外企业治理研究热点关注主要集中于权力分配、决策机制、股权结构等问题,研究重点放在提升企业价值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的调整和企业的职责角色安排,以及企业监督机制、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等方面。
再次,本文探讨了企业治理的理论框架。
目前,企业治理理论的核心构成为股东理论、行为财务理论、信息解释理论、决策机制理论、实体理论和绩效衡量理论等,它们是企业治理构建的核心理论支撑,通过理论支持,从宏观层面指导企业治理实践。
最后,本文分析了公司治理的未来发展空间,以及公司治理有待改进的问题。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数据分析等可以用来支持企业治理,将有助于改善企业治理,提高组织效率,同时也将增加公司治理有待改善的问题,如内部操守、数据安全隐私、股东利益保护等,需要企业治理研究者和决策者及时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是企业正常运营、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机制,其研究内容覆盖面广泛,理论支持性强,未来发展非常可观,但也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本文对国内外公司治理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包括定义公司治理、研究现状、理论框架、未来发展空间以及公司治理有待改进的问题。
宏观上,可以为企业治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并在未来把握公司治理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摘要:一、引言1.公司治理的重要性2.文献综述的意义和目的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1.定义与内涵2.主要理论和方法三、文献综述内容1.股东与董事会关系2.管理层激励与治理3.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4.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5.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6.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四、文献综述方法1.文献检索与筛选2.文献分类与分析3.研究方法与技术五、文献综述成果与应用1.治理实践改进2.政策建议与启示3.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六、结论1.文献综述总结2.对公司治理研究的启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公司治理成为了各类企业关注的焦点。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能够确保企业高效运作,降低风险,还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作为一种梳理和总结研究成果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众多研究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公司治理的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司治理领域的文献综述,探讨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公司治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旨在明确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关系,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主要内容包括:股东与董事会关系、管理层激励、企业绩效、企业风险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
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研究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三、文献综述内容1.股东与董事会关系: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机构如何协同发挥作用,以保护股东权益,提高企业决策效率。
2.管理层激励与治理:激励机制如何激发管理层为企业创造价值,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
3.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治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4.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治理机制降低企业风险。
5.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
6.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总结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本文旨在探讨公司治理的发展脉络以及其评价的多种方法。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全球化的深入,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公司治理的实施将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效率,以及公司的财政状况和其他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第一部分,讨论公司治理的发展脉络及其定义。
公司治理,又称企业治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整个公司经营过程中对企业的控制、管理和监督活动,旨在确保企业能够根据其法律责任和经济目标得到有效地实现。
近年来,国际社会认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开始着手研究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并建立公司治理的新模式,例如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第二部分,讨论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对其进行评价。
公司治理有助于确保企业具有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通过公司治理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由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以便更好地识别和分析公司治理的特点和利弊。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公司治理的评价方法。
根据不同的理论,公司治理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和综合方法。
定量方法包括指标法、算法法和路径分析法;定性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实践研究法和框架分析法;综合方法包括价值链分析法、多指标法和整合模型法等。
第四部分,概括结论。
随着企业全球化的推进,公司治理的重要
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需要通过公司治理的评价来检验公司治理的成功程度。
可以采用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和综合方法来对公司治理进行评价,以更好地了解公司治理的特点和利弊,从而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在公司治理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综述,以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比较不同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1.1 股东优先理论股东优先理论是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公司的首要责任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该理论提倡市场化、自由主义的经济观念,主张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并享有决策权。
其核心机制是通过股权市场的股价反映公司价值和绩效。
1.2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关注的是代理问题,即当存在代理关系时,代理人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不为委托人着想。
该理论提出了如何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如设置激励机制、建立监督机构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真正代表委托人的利益。
1.3 董事会治理理论董事会治理理论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该理论认为董事会应该代表股东监督经营者,制定战略决策并确保其合理实施。
同时,董事会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组成、独立的监督机制等,以避免权力滥用。
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2.1 全面股东理论全面股东理论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是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关注股东、职工和社会的利益。
该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还应该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实现共赢。
2.2 添补短板理论添补短板理论强调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制度缺陷,主张通过引入外部机构和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
该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必须借助外部监督和约束,通过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和中介机构等方式来添补公司制度中的短板。
三、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比较3.1 目标取向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强调市场化、股东权益,推动公司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注重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追求共赢发展。
3.2 治理机制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侧重于董事会的作用和责任,关注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完善。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综述 (1)(二)国外文献综述 (2)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3)(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3)(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 (3)(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4)(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5)参考文献: (6)(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
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1]。
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
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2]。
赵烜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
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3]。
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4]。
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
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5]。
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6]。
公司治理的理论综述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 治理是一种权力和影响力 ,
他们一起看作是 “ 管理者” , ) 控制着公司的重要决
策。如果所有权和控制权分开( 或公 司各利益相关 者和管理者分开 ) 公司各利益相关者如何控制管 , 理者就是公司治理的主题 。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 公司治理是提高经济效率 、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 , 治理是一个法律 、 规制制度 以及公司报告( 通常指财务报告 ) 要求 的框架 , 以使
[ 收稿 日期]2 0 -53 060 —1
给予董事会和管理者以激励 , 实现有利于公 司和股 东的 目 , 标 实现有效的监控 。
[ 作者简介]杨嵘 (90一 , , 1 6 ) 女 山西翼城人 , 西安石 油大 学经 济管理 学院教授 , 管理 学博 士 , 敦大 学访 问学者 , 伦 主要研
者, 主要是股东对经 营者的一种监督 与制衡机 制。
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 , 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 营
为, 赋予交易一方确定交易条件的权力, 可以降低交 易成本 。此项权力便是界定企业边界的基本要素。 权力安排本身也会产生成本 , 权力集 中于一 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 、 董事会 、 监事会及 然而 ,
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 , 包括股东 、 债权人 、 供应商 、 雇员、 政府和社区等 与公司有利害关 系的集团。公
司各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 、 普通股股东 、 债权人、 索 取者 ( 提供资本 ) 以及 消费者 、 , 供应商和政府 。专 业人员 、 管理者、 企业家和其他公司 内部人 ( 我们把
献和研究成果 , 但对于公司治理的定义并没有形成 致的认识, 而是从不 同的角度或方面 回答 了什 么 是公司治理这一问题 。 …
也是政府与公众之间 的关系 , 实现社会和经济 依此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综述公司治理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国公司治理系统的完善程度会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结构的完善、不同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表现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在国外(主要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得较早。
目前,公司治理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商业经济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极富实践指导意义的公司治理规则,呈现出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在本文中,笔者将这些研究成果按主题归为8大类,并仅选取最具代表性且对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加以介绍,以期为该课题的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一、对于“谁应拥有公司治理主导地位”的争论(一)股东在正常的状态下拥有,因此成为常态下公司治理的主体。
这是因为公司的所有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股东只是“正常状态下的所有者”,在其他不同的状态下(比如陷入财务困境或破产),债权人等也可以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在正常状态下,股东对公司拥有所有权;经理人员以股东代理人的身份执行权力、承担责任;公司治理是一个对股东承担有效责任的问题;解决治理问题就是要使治理机制运行得更有效率。
常态下追求价值最大化(股票市值最大化)会导致经济效率的增加,但追求价值最大化之外的目标会引起灾难性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利益的不兼容与信息的不对称,如何确定产权对于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本必须以物质资本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物质资本应成为凝聚的核心,从而对物质资本的所有也就成了对人力资本控制的依据。
(二)利益相关者占据公司治理的主导地位。
该观点认为,股东只是公司的众多利益相关者集团中的一员,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对公司享有权利,那么也就不会特别考虑为什么在利益方面股东比利益相关者享有优先权。
因此,公司受其全体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支配,而不仅是其股东的利益支配。
他们认为,基于现代大公司的这一特殊本质,由利害相关者治理不仅在伦理上是完美的,在经济上也优越于股东治理。
中国农业银行公司管理系统治理与内部控制
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目录一、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5)(一)公司治理的含义 (5)(二)公司治理结构 (5)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综述 (5)(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含义 (5)(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 (6)三、中国农业银行简介 (7)(一)农行简介 (7)(二)中国农业银行经济绩效与风险管理 (8)四、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 (10)(一)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10)(二)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取得的成绩 (14)(三)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5)(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17)五、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 (17)(一)内部控制概念及本质 (17)(二)银行业内部控制 (18)(三)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实施环境 (18)(四)农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20)(五)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实施保障措施 (22)(六)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23)(七)完善农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措施及建议 (23)一、公司治理理论综述(一)公司治理的含义公司治理英文是“corporate governance”,国内也翻译为“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
是指企业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了企业的成绩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
利用公司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明确不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责任和影响,建立委托代理人之间激励兼容的制度安排,是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管理大前提。
(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
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最主要的区别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产生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代理委托关系,公司组织成员间利益的冲突,需要一整套制度性的安排来解决权利的监督与制衡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从狭义上看,指的是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权利分配和制衡关系。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姚伟黄卓郭磊内容提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美国股市又相继爆出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丑闻,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政府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视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加入WTO的承诺使得全面系统地处理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本文试图在契约(激励)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公司治理的最新进展作一回顾和评述,以期为所有关注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人士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研究参考。
关键词:公司治理证券设计利益相关者团体前言正如Harris-Raviv(1991)所说:“公司财务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方式以及投资资金的运作决策?”这个问题也被称为“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
沿着Modiglianli-Miller(1958)的开创性思路,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证券(主要是各种股票和债券)的类型给定的条件下,企业是如何决定其证券资本的发行总量的。
然而,近二十年来的实证工作已为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治理模式刻画出清晰的图象,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公司派”(corporate pie)的大小不受其分配方法影响的固有假设必须得到放松。
投资者向企业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企业的投资回报。
因此,公司金融的一个深层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机制(契约)设计使投资方(Suppliers of Finance)确信其能够从投资中获得相应的收益(Shleifer -Vishny,1997); 反言之,通过这一机制,筹资方能够对其偿付能力做出“置信承诺”,以吸引外部投资。
这一专题被称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实际上,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可以一直追溯到Adam Smith(1776), 而Berle-Means(1932)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的观点。
公司治理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东方智慧 2012年12月206公司治理综述齐鲁骏(安徽财经大学,蚌埠,200042)摘 要:从理论综述的角度介绍公司治理理论的起源和多种治理内涵解释,并在对董事会、股权结构和竞争市场等治理机制的分析基础上,展望未来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 第三方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2—0206—02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现代企业最大的特点是两权分离(Berle&Means ,1932)的运营模式,降低代理成本,保护企业所有者的权益,正是公司治理的根本原因和目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在2004年发布的《公司治理准则》中介绍为涉及了整个有关公司经营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而且是改善经济效率和促进投资者信心增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理论界的主流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类:1.制度安排说。
费方域(1996)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合同关系或是制度的安排,它给出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框架,对公司目标、总的原则、决策办法、谁拥有剩余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等定下规则,用于代表和服务于出资者(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经营者进行评价,以更好的对“内部人控制”现象加以控制、监督、激励和约束。
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1995)在《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中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评价和监督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依靠有效的制度设计来降低代理成本。
2.组织结构说。
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1994)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目录一、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5)(一)公司治理的含义 (5)(二)公司治理结构 (5)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综述 (5)(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含义 (5)(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容 (6)三、中国农业银行简介 (7)(一)农行简介 (7)(二)中国农业银行经济绩效与风险管理 (8)四、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 (10)(一)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10)(二)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取得的成绩 (14)(三)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5)(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17)五、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 (17)(一)内部控制概念及本质 (17)(二)银行业内部控制 (18)(三)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实施环境 (18)(四)农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20)(五)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实施保障措施 (22)(六)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23)(七)完善农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措施及建议 (23)一、公司治理理论综述(一)公司治理的含义公司治理英文是“corporate governance”,国内也翻译为“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
是指企业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了企业的成绩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
利用公司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明确不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责任和影响,建立委托代理人之间激励兼容的制度安排,是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管理大前提。
(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
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最主要的区别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产生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代理委托关系,公司组织成员间利益的冲突,需要一整套制度性的安排来解决权利的监督与制衡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从狭义上看,指的是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权利分配和制衡关系。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近年来,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公司治理可以被定义为企业的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
企业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营者的短期利益及长期价值最大化,以及促进股东权利的实现。
公司治理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管理和效率,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及相关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
首先,介绍了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相关内涵,及其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绩效的影响;其次,讨论了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来探讨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回顾了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方法,简要讨论了公司治理评价方法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首先,说明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相关内涵。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管理及其组织机构的控制和把握,其本质是一种在多方利益共存的情况下,保证企业运行能力的体系化管理的过程。
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方式,是以有序地营造企业的运行环境、积极开展企业管理及让企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系统过程。
接下来讨论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从理论层面上看,公司治理按照其运行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股权分置”与“内部管理”,由于“企业治理问题表征了股东与内部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因此“公司治理和企业的绩效是相对的概念,因此其关系也很难一言以蔽之”。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着企业管理和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绩效。
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改善企业绩效,使得公司能够更有效地经营。
随后,本文探讨了关于公司治理评价的方法。
近年来,公司治理评价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主要包括客观性指标法、专家评价法、实证研究法和投资者行为分析。
客观性指标法通过定量计算来评价公司治理水平,它可以从公司治理机制结构、企业发展和财务状况等角度展开。
专家评价法通过专家认可、习惯法则和经验知识等方式,对公司治理状况进行评价。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
浅谈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结构管理结构论文摘要:现综迷当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论述,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定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1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建立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它始于1600年、1602年英国和荷兰的特许贸易公司。
当时的这些特许公司已具有现代公司的模糊特征—资本形成公司资本,人人均可取得公司的资本股票,投资者可在交易所自由买卖股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人员经营制度。
在这些特许贸易公司中,因众多股东无法介人公司的经营,故形成了股票所有权与管理公司控制权的分离,而因此产生“治理问题”,即如何建立一套使经营者对股东负责任的机制,如何确保公司经营者的行动准确地反映股东的期望。
早期的特许贸易公司所确立的公司治理结构,对日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当时并未能够很好地解决许贸易公司的治理问题,因为这种公司中并无行使股东权的机关—股东大会,即使少数公司中设有类似于股东大会的机构,也没有选举董事的权力。
二十世纪初,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公司业务的日益复杂,一方面,股东缺乏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和经营技能;另一方面,董事会需要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做出决策的必要权限,各国立法相应地缩减股东大会的职权,扩大董事会的权力。
以“股东本位”为基本理念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向“董事会中心主义”转变。
但当时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并没有脱离资本逻辑,只不过更适合大规模的、股份分散化的、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高度分离的现代公司的需求。
2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这个概念是从国外引人的,相应的英文单词是:"CorporateGovernance"。
西方有学者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委托董事,使之具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公司业务的一种制度,它是以责任为基础的。
1985年,英国《公司法》把公司治理描述为由董事会、股东和审计员三方构成的制度。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2)(3)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3)(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3)(2)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5)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5)2.2 委托代理理论 (5)2.3激励与约束理论 (6)2.4利益与相关者理论 (6)2.5公司治理模式体系及构成 (7)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随后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与治理结构等相关概念。
由于各学者专业领域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股权结构。
如Gomes和Novaes(20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认为由数位大股东共同持股,彼此相互制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Casado等(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对瑞士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几个大股东会带来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多个受益股东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督管理层,也有助于监督其他大股东。
PeiHossain(20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在公司中建立严密的管理系统,保证公司运行,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Zhi Wang和Ramzan Muhammad(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R.Gulatir等人(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借助2017年在印度运营的40家公司样本构建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将6个不同的指标构成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包括董事会效率、审计职能、风险管理、薪酬、股东权利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文献,以期为企业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机制的定义和内涵入手,深入探讨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在公司治理机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治理机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公司治理机制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中的适用性和差异性,以期揭示公司治理机制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构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以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公司治理机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金融学等。
其核心目标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公司高效、公平、透明地运营。
从经济学角度看,公司治理机制是降低代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代理理论指出,当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成本上升。
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通过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管理学认为,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行为,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法学角度来看,公司治理机制是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很早就已存在,但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综观国内外有关文献,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本文试图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与利益导向1,公司治理的内涵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
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 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施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 1997)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上述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东治理模式”。
•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
布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2,利益导向(一)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
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residual return)”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
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存在着两种观点(布莱尔,1995):第一种观点:金融模式(finance model)认为公司由股东所有并进而认为公司应按股东的利益来管理,试图促使经理人员对股东利益更负有责任(尤其是在伯利与米恩斯企业中)。
金融模式的主张者相信,通过政策激励和采取最大化短期股票价格的行为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最佳形式,因为他们相信,今天的股票价格是反映公司未来利润和增长的最佳市场评估。
其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
因此,他们主张为公司控制提供一个不受限制的市场,并主张增大股东的权利。
第二种观点:市场短视市场短视派认为金融市场的压力使公司经理只关注短期利益,这样会对公司的长期管理产生一种经营决策上的偏导,从而降低公司长期资产的价值。
罗伯特•哈耶斯和威廉姆•爱伯纳思(Robert Hayes and William Abernathy,1980)指出美国公司正在遭受“竞争性短视”(Competitive myopia)的损害,包括驱使经理过于沉重地倾注在以短期资本测量作为经理业绩评估准则的投资回报上。
当金融模式主张者希望增加股东对公司的监督和影响时,市场短视派则希望公司治理可以在股东压力下,特别是在短期股票价格业绩中保护经理,或替代性地通过阻止交易和鼓励长期持有股票来试图实现股东的利益。
但两者都认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可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二),利益相关者治理与社会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认为应把社会财富最大化作为公司治理的目标。
布莱尔(1995)认为,在大多数现代公司中,股东只承担有限的责任,股东的风险可以通过投资多元化而化解,或选择退出,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了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当股东不承担全部剩余风险时,股东治理模式的假设不成立,不能由股东利益最大化推出社会财富最大化。
布莱尔认为尽管股东获得全部剩余收益并承担全部剩余风险的假设存在缺陷,但当那些监督和控制公司的人获得(至少是部分的)剩余收益并承担(部分)剩余风险,以及那些分享剩余收益并承担剩余风险的人(利益相关者)被赋予监督权的话,股份公司可以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崔之元(1996)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29 个州修改了公司法,新的公司法要求经理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
斯蒂格利茨(1995)认为公司有多个利益相关者,公司的目标不是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而是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公司决策是多个利益相关者合力的结果。
他认为股东中心理论忽略了包括政府在内的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把问题想象得过于简单,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厂商理论模型。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推动了公司治理理念的变化。
人们不再将公司治理问题局限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是进一步认识到,公司治理是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个系统。
3,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公司治理框架的边界在不断地扩展。
其扩展路径为:所有者治理——所有者、经营者治理——所有者、经营者、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家族企业)(伯利和米恩斯企业)(现代企业)二、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一)所有制与公司治理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 and Demsetz,1972)用联合投入与团队生产理论对以盈利为目的的私有企业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差异作了简要论述。
詹森和梅克林(1979)指出苏联型的国有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对个人而言往往得不到适当激励。
张维迎(1995a)认为我国国有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初始委托人(共同体成员)的最优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代理人的最优工作努力,都随着代理链条的拉长而递减。
林毅夫(1997a)则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当竞争性的市场解决了充分信息问题后,委托代理关系就不会因为层次不同而产生差异。
与所有制和公司治理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转轨公司的治理。
博伊科克等(Boycko,M.,A.Shleifer and Vishny,R.,1994)对国有公司私有化的不同方式作了探讨。
博伊科克认为私有化是解决政府官员腐败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私有化后必将提高效率,不过不同的私有化方式其效率也不同。
他们指出,英国、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亚洲一些国家采取直接出售方式,而东欧与前苏联由于历史与现实的政治原因采用大众化私有方式相对低效且充满矛盾。
琼德和迈金德(Jones and Mygind,1999)对爱沙尼亚私有化公司情况的实证分析显示,私有化导致所有权结构优化的假说可能并不成立。
埃斯特林和罗斯维尔(Estrin and Rosevear,1999)对1997年150家乌克兰私有化公司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私有化对乌克兰公司而言,没有产生绩效的改善和预想中的重组,其结论是所有权与公司绩效无关。
(二)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1.MM定理——资本结构无关性莫迪利安尼和米勒(Miller, M.H. and Modiglianni, F,1958)提出了MM定理:不存在破产风险和对利息交付税收补贴时,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他们认为,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由于市场套利过程的存在,理性的投资者能够实现个人债务杠杆与企业债务杠杆之间的替代,最终公司市场价值和投资者收益是不变的。
MM定理的最大缺陷在于把市场看成是完全有效的,这一假设明显与现实不符,从而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批评。
稍后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又论证了,存在对利息支付的税收补贴将导致企业的价值随着税收补贴的资本化价值量带来的债券筹资数量而上升。
但是这种说法意味着企业差不多全部用债券来筹资。
詹森和梅克林(1976)指出由于债券代理成本的存在,资本结构不可能完全债券化。
2.MM定理的修正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纷纷放松该理论的假设,尝试从破产成本、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等方面来研究其影响因素。
a, 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詹森和梅克林(1976)指出MM定理基于如下假设:企业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与资本结构无关。
而现在由于破产成本的存在,企业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发生了变化,因此代理成本的存在否定了MM定理的合理性。
莫迪利安尼与米勒的缺陷在于没有涉及到与不同融资方式相联系的代理成本问题。
詹森和梅克林认为债务的代理成本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第一种效应主要表现为债券会导致经理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这是由债务合约的性质决定的,一旦失败,经理的损失有限。
另一种效应表现为:由于从声誉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公司或经理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能保证还清债务的项目,而不是真正价值最大化的项目(Diamond, 1989;1991)。
从而,詹森与梅克林提出了公司所有权的结构理论:当代理成本A最小时所对应的E* 为股权与债券的最佳比例。
而哈特之前如Townsend等,认为最化合同为债务合同。
]融资结构在公司收购兼并或控制权的争夺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詹森(1986)指出,债务迫使控制者承诺在未来支付现金流量,因而对控制者的控制及其利益形式约束。
Grossman and Hart(1988)认为不还债将使债权人剥夺管理层的控制权,实现控制权从管理层到债权人的转移。
(Israel, R. 1991)模型阐述了融资结构对收购价格及收购成功概率的影响。
阿洪—博尔顿(Aghion and Bot上一页on,1992)模型解释了为何典型的债务契约是与破产机制相联系,而股权契约是同保持清偿能力前提下的公司经营权相联系的。
Easterbrook、Fluck、 Myers提出了红利的委托——代理模型,认为红利是为了威胁管理层而派发的。
张维迎(1996a)认为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公司控制权及所有权的转移有紧密联系,公司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并不必然属于股东所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Blair(1995)认为,将股东视为公司所有者是一种误导。
b、不对称信息下的融资结构迈尔斯与马伊路夫(Myers and Majluf,1984)认为,投资者对公司内部情况及公司投资项目的了解,往往不如公司内部控制者。
若公司实行股权融资,由于股市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公司只能以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发行股票。
这样会使原有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因而公司不愿采用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
因此,迈尔斯(1984)指出,公司融资存在一种“次序等级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即公司存在内部自有资金情况下,往往先使用自有资金,然后才会使用低风险的债务融资,而发行股票则是最后选择。
c.法律保护与融资结构Stulz指出为防止债务人失职,债权人不需要象股东那样采取联合行动,因而能更有效地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