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课时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以及传统民居风格等与地形、气候和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
3.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提升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1、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的关系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情境导入】欣赏这一组千姿百态的聚落形态后,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居住着七十多亿人,他们都会选择怎样的居住方式呢,今天就让同学们去探究我们人类的“居”。
【课前预知】(快乐自学)什么是聚落?主要形式有哪两种?【课内探究】【基础探究】(自主、合作)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差异【承接】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展示了风采各异人类聚居地—聚落有城市有乡村,各具特色各表形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知他们的差异【活动一】我夸我家乡:分男女生两大组为城市和乡村代言,男同学代言城市,女同学代言乡村,分别说出城乡的“美好”之处。
(提示:认真观察聚落景观差异图,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建筑特点、交通、人口、各种基础设施、生产活动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总结表述)城市:乡村:聚落规模建筑形式人口密度交通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多少经济状况空气质量生产劳动方式乡村聚落城市聚落【教师小结】二、走进自然:寻找理想家园【活动二】我来做首领: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你的族人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展示】【教师小结】乙地位于沿河平原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湿润、交通便利。
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世界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位于河流冲击平原上,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世界夜光图》,这里夜光闪烁之处正式城市集中之处,咱们的家乡也位于弥河流域临朐盆地上,温带季风气候,环境不仅影响着聚落的位置分布也影响聚落的形态,不同的环境条件,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平原地区有团块状聚落,而河流山麓山谷地带的聚落则呈现出条带状。
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目标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含教后反思
基于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以《世界的聚落》为例设计者:陈潇阳单位:海南省农垦中学学科:初中地理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版本:湘教版第一部分《世界的聚落》设计思路《世界的聚落》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以楼兰古国为背景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视频、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课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聚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先请各小组做课前预习汇报并简单点评。
教学新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扮演角色,假如自己是古楼兰的富商,如何选址建房,小组间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紧接着教师提供楼兰古国的视频和文本材料,小组继续讨论建房选址与古楼兰的繁荣之间的联系,讨论期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训练,讨论结束后教师以框架图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态”,根据新课标要求“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上主要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
学生课前先分为三大组,分别是城市组、乡村组和购房组,按分组情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发言材料,在课堂辩论中各小组分别描述各方代表的优势和对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争取购房组的支持,辩论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强调人地协调观。
第三部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结合世界各地典型民居建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否与环境有关。
第四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观看楼兰古国消失的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再次落实人地协调观。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通用7篇)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通用7篇)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一、教学成功之处: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敬完成。
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查阅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在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
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反复地思索着:有亮点、进步,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之处。
现将它归纳如下:亮点、进步之处: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三个活动一一突破,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针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异”,我设计了一个相声。
学生在欣赏相声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方面。
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结合读图、析图,学生最后能从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活动四个方面归纳出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别。
至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接连设计小老师讲述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和首领寻找理想的居住地两个活动。
在加上例子:海口市的形成具备了哪些条件?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能从活动中极容易地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新整合教材,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
教材中涉及到的“城市问题”,我根据设计的需要把它安排在最后,这样既利于知识点的衔接,又利于在最后做为鼓动宣传,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3、结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中,我紧密联系海口,从“海口市的形成与发展具备了哪些条件?”、“海口市有哪些城市问题,该如何解决?”、“海口市的城市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哪些行动呢?”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海口,关注海口,服务海口的情感和理念。
4、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提高,能制作简易完整的课件。
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认真准备和反复修改、试讲,我得到很多的收获和很大程度上的进步。
这应归功于我们课组的张文祝老师的精心策划、指导和课组成员的大力支持、帮助。
我的收获与进步凝聚着他们的智慧。
不足之处:1、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欠佳。
由于缺乏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这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点评粗略,缺少艺术性。
由于课堂驾驭能力把握得不够火候,顾此失彼,这也是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的原因之一。
世界聚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新课改已有时日,自我感觉在课改的浪潮的推动下,作为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了很大突破,似乎把握住了课改的林灵魂,。
然而这种良好的感觉,到了“世界的聚落”一节嘎然而止。
一、备课遇到了难题,该咋办?在备课时,由于“世界的聚落”一节是新教材刚增加的内容,没有现成经验作指导,看看教参寥寥数语很绝无助,问问教过的前辈,也说:“稀里糊涂”,我碰到了难题。
无意识的敲打键盘,心想:“也稀里糊涂的讲一谝马?”心有不甘,看着电脑突然我灵光一闪,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没有合作,不会资源共享,势必势单力薄。
何不将学生也引进新课设及上来呢,让学生来主导、主演、主讲。
说干就干,我决定冒一次险,为了保证冒险的成功性,在讲新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了激励和鼓舞,:“同学们,一直以来,老师都是地理课的主导,下节课老师决定把课堂还给你们,有道是“我的课堂我主宰”,你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组合作,学习研究课本,搜集真理资料,可以上网页可以实际考察等等,各种教学形式不限,然后你们来完成“世界的聚落”这节课,我将是你们的忠实听众。
一番游说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风风火火的开始准备了。
我还担心课堂杂乱又无收获,所以和班长作了简单沟通,嘱咐她把握好本节课的思路,缴给他一些控制课堂的技巧。
虽然班长踌躇满志的告诉我保证完成任务,但我还是忐忑不安,迎来了这一难以预料的一节课。
二、是学生的收获究竟是从何而来?上课铃一响,我就“老实”地坐到了教室后面,而班长底气十足的站到了讲台时,出人意料地来到了一段开场白:“今天我们作为课堂的主人,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给我们的观众老师奉献一堂精彩的地理课。
”我惊讶之余有了些感动。
班长接着说:“为了使我们的课堂充实而有序,请大家听从指挥展示自我。
下面请一组同学讲解什么是聚落?”一组代表细心百倍地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组关于聚落的图片,甚至还有我们邹平城和明集村的图片,为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学生自己拍摄的城市、乡村景观图,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运用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和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所拍摄的身边的景观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聚落”这个概念在初中地理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在生活当中学生时时刻刻与聚落产生着关系。
因此,稍加点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并不会空洞。
所以,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拍摄自己老家的照片,与当下所生活的城市景观进行对比,从而能轻松的找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同时,在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当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与宗教,初步感知到自然环境会影响人文要素。
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等地图,观察得出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虽然经过半学期的学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地理还是比较陌生,或者学习方法还没有养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由低到高、层层深入,探究的问题设问一定指向要明确。
《世界的聚落》 说课稿
《世界的聚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聚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世界的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态、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聚落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世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需要引导他们逐步培养这些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理解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能举例说明不同环境下聚落的特点。
(3)知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态。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世界的聚落一节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一节教学反思在一节教学反思中,我不禁想起了世界的聚落。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责任,因此,这节课的反思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与大家分享这次教学经历的收获和反思。
一、引言聚落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居住和生存的地方。
世界的聚落丰富多样,有大都市、城镇、农村等不同类型。
而在教学中,学生们也像是一个个小的聚落,在这个广袤的知识世界中,他们通过学习和互动,不仅获得知识,还培养了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理解不同聚落的特点和功能;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激发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共同探索世界的聚落。
1.引入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使用了图片和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尝试猜测这些聚落的特点和功能,进一步引发他们对聚落的思考。
2.知识讲解在学生对聚落有了初步认识后,我对不同类型的聚落进行了详细的知识讲解。
我通过投影仪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不同聚落的特点和功能。
3.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就某一特定聚落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海报进行展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反思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聚落的兴趣主要来自于直观的观察和体验。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合理组织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分工不均衡、沟通不畅等。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 能够举例说出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学习难点】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导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1、阅读课本60~62页内容,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是(2)聚落的主要形式是和。
(3)对比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尝试完成下列表格。
问题:解决措施:(5)读图3-26聚落的演化过程,思考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阅读课本63页,完成下列问题。
完成课本63页活动,认识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3、阅读课本64页,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反映出。
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
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发展(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有哪些?(3)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威尼斯、佛罗伦萨、云南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福建土楼、阿布辛拜勒神庙等。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区别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世界文化遗产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完成本节知识框架)聚落的形态世界的聚落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憾的保护五、达标检测,巩固提升(选择题每题10分,共60分。
连线题每题五分,共40分,满分100分)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人就有聚落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2.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A.村庄和乡镇B.城市和乡村C.工厂和扩区D.教堂和寺庙3、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污染和交通拥挤B.居住空间狭窄C.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D、大多沿河流、山麓分布4、关于城市与乡村对比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密度比乡村人口密度小B.城市与乡村从事的生产活动相似C.城市的教育、医疗条件比乡村好D.城市的房屋建筑密度比乡村建筑密度小5.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体现( )A.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B.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C.当时的民风民情、宗教习俗D.当地的现代化发展水平6.下列城市有“水城’’之称的是( )A.巴黎B.伦敦C.威尼斯D.莫斯科7.将下列不同地区与建筑物对应连线。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小组合作前期准备: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教学过程:【导入】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
(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板书:世界的聚落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生:答师:(进行肯定)【新授】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师:(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其实根据聚落的概念我们发现聚落与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借用人口分布图来分析聚落。
先回忆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何规律?生:答师: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课堂学习部分的第1题,出示材料:(以下材料以探究题的形式同步呈现在学案上)1、新疆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2、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3、我国黑龙江省城市景观和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生:结合材料,组内讨论确定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完成学案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由成功小组来介绍如何有效完成探究题,进行方法指导)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师:这些因素影响了聚落的选址和发展,在这么多的因素中总有主要因素,因为这个主要因素的不同,聚落也会受其影响形成不同的形态,若是在平原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聚落,那聚落会比较紧密,将呈现团块状;若是在山地或丘陵中受地表起伏的影响或者是受到资源分布的影响,那聚落会相对分散,形成组团式;如果主要受河流或交通线路的影响,则聚落有可能呈现条带式或放射式。
初中地理_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内容标准: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对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示大量景观图和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 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 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北京北京》和《乡间的小路》,展示城、乡房屋、道路景观、社会活动场所图片差别图,整体感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布置学习任务】:1、对学案的【自主预习】进行组内交流,相互检查落实的情况,商讨解决预习中的疑惑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组长做好记录。
2、组长为展示环节做好分工。
风采展示一:聚落的形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展示。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根据生活经验分析: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观察教材62页3-26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4)、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学生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可进行适当地补充或交流。
【承转】:由此可见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住所上,生产方式、社会活动场所上的差异也较大。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学案第1页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小组合作自主完成预习作业展示小组合作出示“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完成学案探究一。
探究一:1.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分布有什么共同点?纬度:地形;气候:水源: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总结。
进行提高练习,自主完成探究一的第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aB.bC.cD.d(2)促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进行总结。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影响城市的形态。
选取学生做的比较好的“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探究作业”,请孩子上讲台讲一讲。
条带状的城市形态,兰州和深圳受河流和海洋影响环形放射式的北京和莫斯科受地形影响在聚落的内部,建筑特色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完成连连看,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页②①③甲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学生上台展示讲解学生课外实践展示教师引导,结合课本P63 活动1、2活动一:世界文化遗产之我说有一些民居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同时展示文化遗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博物馆的一些做法,请同学们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活动二:文化故居之我见青岛也有一些特色文化故居,就在我们学校周边,展示学生实践作业,学生进行讲解,并说出参观的意义。
对于青岛文化故居的保护,你赞成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拆旧建新、修旧如旧、整旧如新、建新如旧)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三:青岛发展之我行文化赐予青岛内涵,上合峰会为青岛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你对青岛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能为青岛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本节课进行小结第3页《世界的聚落》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心,掌握了一些地理学习的方法,愿意思考,乐于动脑和实践。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学案第1页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小组合作自主完成预习作业展示小组合作出示“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完成学案探究一。
探究一:1.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分布有什么共同点?纬度:地形;气候:水源: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总结。
进行提高练习,自主完成探究一的第2题。
(1)图中四个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aB.bC.cD.d(2)促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进行总结。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影响城市的形态。
选取学生做的比较好的“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探究作业”,请孩子上讲台讲一讲。
条带状的城市形态,兰州和深圳受河流和海洋影响环形放射式的北京和莫斯科受地形影响在聚落的内部,建筑特色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并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完成连连看,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页②①③甲教学环节通案内容(一次备课)个案内容(二次备课)学生上台展示讲解学生课外实践展示教师引导,结合课本P63 活动1、2活动一:世界文化遗产之我说有一些民居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同时展示文化遗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博物馆的一些做法,请同学们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活动二:文化故居之我见青岛也有一些特色文化故居,就在我们学校周边,展示学生实践作业,学生进行讲解,并说出参观的意义。
对于青岛文化故居的保护,你赞成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拆旧建新、修旧如旧、整旧如新、建新如旧)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三:青岛发展之我行文化赐予青岛内涵,上合峰会为青岛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你对青岛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能为青岛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本节课进行小结第3页《世界的聚落》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心,掌握了一些地理学习的方法,愿意思考,乐于动脑和实践。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形成发展。
2.掌握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尊重自然和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三、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比较法、归纳法:本节课始终以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为主线,包括自然环境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从图像的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比较,落实教学内容,列表格归纳知识点。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_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_地理_初中__教学内容七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课标分析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去观察,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框的内容——聚落的形态,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为我们研究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区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3、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1、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乡村、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辩证观。
通过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
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们几位教师的预设是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当地城市和农村的实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流产了,最后采用了用图片直接导入的方法,开门见山,效果也还可以。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本想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地,直接地得到答案,这样也省得我多费口舌,后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大家商讨,认为如果那样做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所以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
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使不同的聚落景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提到较多,而湘教版一带而过,所以考虑到学生有很有可能不能提到"生产方式不同"这一问题,我们几位教师争论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学生能自己提到更好,如果学生没想到,教师要进行点拔,但不要过多,点到为止。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或是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来完成。
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查阅有关四合院的资料,在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这次的教研活动,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整合教学内容途径和>总结具体操作的策略。
我们在教学中感到人文地理的教学,很多内容像非常零散,尤其是湘版教材使用后,这一感觉更明显。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集体教研和课堂实施,我们都感到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老师不再只是为了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教学了,不再为了应付中考而进行"填鸭式"教学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以后对于类似的内容的课堂教学,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途径来整合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有取舍、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使教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给学生留下参与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理、归纳地理规律、展示自己的智慧。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讲、少讲,教学中多些引导、启发,多为学生创造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更多的放手指导学生去收集资料相关的资料,这安,迎来了这一难以预料的一节课。
二、是学生的收获究竟是从何而来?上课铃一响,我就"老实"地坐到了教室后面,而班长底气十足的站到了讲台时,出人意料地来到了一段开场白:"今天我们作为课堂的主人,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给我们的观众老师奉献一堂精彩的地理课。
"我惊讶之余有了些感动。
班长接着说:"为了使我们的课堂充实而有序,请大家听从指挥展示自我。
下面请一组同学讲解什么是聚落?"一组代表细心百倍地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组关于聚落的图片,甚至还有我们邹平城和明集村的图片,为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然乎这位同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请注意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而形成的,如果有人类居住但不集中就不是聚落,如南极有一些科考人员居住但不集中就不是聚落。
"同学们被他头头是道的分析吸引住了,而我通过学生的表情可以断定他们对聚落的定义已完全理解了。
接下来班长激励:"还有那个小组对这个问题还有补充?"三组的一名同学自告奋勇上来从"规模、人口密度、建筑特点、生产活动"等方面对比了城市和乡村的区别。
我暗叹:"平日担心学生只会填空不会自己分析归纳,其实他们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只是老师没有放手而已"。
然后,班长话锋一转:"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那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各会出现哪些问题呢?"话音刚落,各小组踊跃拒收,避免对老师的提问表情轻松、热情高涨的多,看来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真的收获不小,而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其中一名学生拿出两张照片说:"这是我们明集焦化厂的烟筒,虽然没有大城市那么严重,但也不可忽视,这是我们杏花河的河水污染现状,垃圾和污水的排放,使水质很差,当然不同于黄河的混浊。
"学生对他所列举的事实和幽默的回答,不约而同的报以掌声。
而我也异常高兴,看来学生懂得实地调查了,也开始有课本走进生活了,这远远比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让人高兴的多。
接下来对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地区居民建筑的分析,学生都是积极发言,讨论交流甚至还有争执,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我希望解决的知识、还有很多我没有想到的内容,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最后,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课堂更是达到了高潮,一位同学说:"我们可以通过法律对人的破坏行为进行惩罚;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破坏行为的可耻,情法并用。
"其观点鲜明,表达流畅,颇具新意,可谓语惊四座。
还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外出旅游谈自己的切身体会,还有地制定了倡议书,漫画等等形式,让我真是意外之余欣喜万分。
结果下课铃响起,学生也适意欲未尽,依依不舍。
三、倾听之后,教师还须干啥?这节我无"准备"却收获颇丰的课,引起了我的深思。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又表现自己、珍视自己的欲望。
只要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认真地思考、更充分的自信。
记得有这样也各故事,在一次报告会上,陶行知先生别开生面的把一只公鸡报上了讲台,周围撒了些米,强按住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可是公鸡就是不吃。
当人放开手走后,公鸡便自动贪婪地啄起来。
这则故事提醒我们,教学中创设积极主动地教学环境如何的重要,这种环境应是宽松的,是一个可以主动学习、自主了解、自由交流的教学环境。
今天我在教材处理上将学生引导近来,师生共同作了教材的主人,从而碰撞出课堂上一个个两点。
其实教学改革奥妙无穷,在许多的问题和领域,我们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能产生耀眼的火花。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毕竟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每天每时每分都有新事物涌出,自由民主深入人心。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学会倾听。
有为学者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述,使教师道德责任。
"今天是我虚心倾听,所以学生才有了轻松自由的表现,有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反思三: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11月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就《世界的聚落》一堂。
我反复地思索着,现将它归纳如下:亮点、进步之处: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三个活动一一突破,达到良好的效果。
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结合读图、析图,学生最后能从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活动四个方面归纳出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差别。
至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接连设计小老师讲述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和首领寻找理想的居住地两个活动。
在加上例子:重庆市的形成具备了哪些条件?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能从活动中极容易地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