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合集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提升其适应中国国情的重要举措。

本文首先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入手,探讨了社会工作与当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服务的精准化和有效性。

强调了中华传统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及社会工作者在本土化发展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结尾部分总结了新时代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和不可避免趋势,强调本土化价值观对提升社会工作水平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思考,将有助于加强本土社会工作的建设,推动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新时代、中国国情、文化融合、精准化服务、中华传统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重要性、发展趋势、理论水平、实践水平。

1. 引言1.1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意味着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特色相结合,让社会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国情。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社会体系,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国情,尊重当地文化,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本土化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通过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可以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社会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社会工作本土化还可以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精准化和有效性。

只有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社会需求,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服务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通过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提升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1.2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的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特点和挑战。

社会工作的对象群体日益多元化,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更加全面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就诞生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工作实践和教育开始在我国出现,但在1952年随着社会学学科被取消,社会工作专业活动和教育也被取消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但总体而言,社会工作对我国仍是“舶来品”。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定义要想弄清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

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讲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Resnick,1976)。

这里所谓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是指当社会工作专业进入一个非原生社会时所必须完成的一种转变。

这是由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服务于人的专业性质所决定的。

生活在每一个社会系统中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乃至禁忌,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

对于不属于这个社会系统的任何事物具有排异性。

这种排异性是互相的,需要在双发的共同调试过程中完成本土化过程。

王思斌教授在其《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文中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或其他地区)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

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后发展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现象。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原因了解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含义,我们知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互斥力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呢?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

我们可以从这个定义中看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服务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意味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将这些因素纳入到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以便更好地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应当是以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以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为保障的。

就价值观而言,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应当以人本主义为核心。

人本主义强调尊重和关爱每一个个体,强调尊重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强调在服务对象的问题上要与其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应当让当地的居民感受到服务者的真诚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

只有这样,社会工作才能够真正地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信任与合作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地对服务对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工作者要树立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要以对服务对象的关爱和尊重为出发点,要以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还应当以促进当地社会发展和谐为目标。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往往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应当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存在的社会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

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儿童保护问题等。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应当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树立以改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价值观,以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为目标。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困境与对策探究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困境与对策探究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困境与对策探究发布时间:2021-07-14T16:02:27.3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作者:周颖[导读] 社会工作是与价值观密切相连的一种职业或事业周颖山东烟台鲁东大学 264025【摘要】社会工作是与价值观密切相连的一种职业或事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存在和定义的关键的基础,是社会工作者实现职业意义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价值观对社会工作方法、技术、技巧的选择与运用具有较强的影响。

新教伦理、人道主义、乌托邦思想以及社会福利观念等思想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产生有很大影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起步时间比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探索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契合点,促进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可以帮助推动社会工作专业进一步发展。

当前,我国我国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然而,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因此,本文通过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契合点来研究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困境一、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困境分析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就是将来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然而在现阶段,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我国传统价值观有较大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境。

(一)二者对于“人”的看法存在差异首先是家族本位和群体本位的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一定的家族关系,个人要服从于家族,要维持家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今天,家族虽然逐渐演变为小家庭,但是我们依然以家庭为重,将家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可能会牺牲个人利益。

在西方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人的幸福是高于一切的,个人是衡量一切意义和价值的标准。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前言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与国外相比还比较短,在最初发展社会工作时,我国引入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但是随着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的探索发现,我国的社会工作长期都处于瓶颈阶段。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的发展,由此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繁荣,为了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公众理论本土化的研究。

一、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一)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所谓社会工作,是指为案主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广、种类比较多,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根据不同的社会问题类型以及工作对象的特点,良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自有其所特有的先进性,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必然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本土化的理论将会更加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通过本土化理论的指导,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在具备基本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会将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问题。

(二)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并在多所高校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育出了很多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多的借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严重的缺乏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化的实现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但是,在我国提出发展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之后,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研究者投身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以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现实路径(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时,其他学科与之相关的理论成果要吸收进来,同时,还要将当前的基础理论进行科学的整合。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
王思斌在《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中提到:社会工作本体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同其相互影响劲儿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类似价值观念
作为一种专业的本质属性,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尽管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国情区别于西方国家,但在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受任何文化价值观影响的共享部分。这部分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是超出国界和意识形态之上的。因此,在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同时,必须寻求其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契合。我们看到,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直接系统地孕育出社会工作的价值思想,但是以上各种相关价值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都能找到充足的诊释和归宿,如我国的先哲们在几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点,提出“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正是博爱观最直接的体现。“不教而杀之谓虐”(《论语·尧曰》),则直接反映了我们现在口头上说的以人为本;还有“民者,君子本也”(《春秋毅梁传·桓公十四年》)等,这些思想集中充分地反映了古代以人为本,崇尚人道思想的价值观念。我国古代并没有系统性的关于社会福利的记载,但是很多观点表明了当时已经开始有了对弱势群体给予救济,实施惠民政策的思想。例如:“凡天下疲瘾残疾,悍独鳄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告者也”(《正蒙·乾称篇》);“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西铭》)等。
所谓注重生活文化是说,社会工作说到底是对具体个人的帮助,是通过外部援助使有困难的人摆脱其困境的过程。助人方法要使受助者能够和乐于接受,助人效果要由受助者来评判。于是了解受助者以往的生活境况及面临困难的特征,了解他对受助的看法,了解他以往对待受助行为的态度,了解他的生活方式,对于选择助人方法和推进这一过程都十分有益和必要。实际上,在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传统影响下人们对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帮助常常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国人这种以助人者身份(与受助者关系) 来决定接受帮助与否及方式的文化特征,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不能不给予充分注意。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探究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探究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探究一、本文概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探究》一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

本文首先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意义和特征。

接着,文章将聚焦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价值观如何与本土元素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文章将通过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最终,本文旨在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全球视野社会工作价值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受其所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实践逐渐展现出一种多元共存的态势,其背后的价值观也各具特色。

从全球视野来看,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尊重、公正、平等和参与的强调。

这些价值观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实践方式,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致力于促进个体和社区的发展,提高社会福利,以及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

在西方社会,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诸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个体的独立、自主和权利。

而在东方社会,特别是亚洲国家,社会工作价值观更多地体现了集体主义、和谐共处的文化特色,注重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平衡。

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全球社会工作实践在价值观层面仍有许多共通之处。

例如,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对于公正和平等的追求,以及对于参与和赋权的重视,这些都是全球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可能存在冲突和误解;另一方面,全球化加速了社会变迁,使得社会工作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社会问题。

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普遍性和本土化的平衡,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价值观思考至关重要。

本文从背景介绍入手,探讨了价值观本土化的意义,提出了本土化路径的探讨,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本土化的实际效果。

未来发展展望中,深化本土化意识被强调,认为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并实现价值观的多元共融。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不仅仅是一种趋势,更是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一种要求。

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工作者对于本土化的重视,从而推动社会工作实践的持续发展,并促进更好地实现社会工作的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工作、本土化、价值观、思考、背景介绍、意义、路径、案例分析、发展展望、多元共融1. 引言1.1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加需要结合本土文化和实际情况来进行工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尽管国际社会工作标准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仍然需要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灵活运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

这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特点,还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意味着要重视和尊重本土文化,发掘和传承传统智慧,将本土文化融入社会工作的实践中。

本土化还可以促进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构建更加融洽和高效的服务关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只有深化本土化意识,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实现价值观的多元共融,社会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助力国家建设和民生改善。

2. 正文2.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工作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本土化是指将国外的理论和技术与本土文化和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方式和方法。

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中的困境及对策探究

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中的困境及对策探究

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中的困境及对策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中的困境及对策。

首先介绍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国际化趋势,以及本土化的重要性。

随后分析了文化差异和法律法规不匹配所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制定本土化培训计划的对策。

结论部分强调了价值观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及研究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医务社会工作在本土化道路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跨文化交流、培训计划、国际化趋势、文化差异、法律法规、发展方向、局限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门在国际上逐渐受到重视的新兴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也逐渐走向国际化。

在这一过程中,价值观本土化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即使在同一领域中,不同文化背景、传统习俗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同都会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产生影响。

如何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将医务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探讨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为促进医务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差异,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往往受到其所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将国外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直接引入本土可能会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务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揭示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为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全球化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已经成为当前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社区服务,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一领域的问题,寻找解决困境的有效对策,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加规范和专业的指导,促使医务社会工作与本土文化更好地结合,服务于当地社区的需求。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社会工作应以社区为本的社区社会工作理念为引导,综合应用社会工作各种方法,整合公益和慈善的资源,一起向着和谐社区,人人安居乐业的远景迈进。

此为道明而术优,最终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回应如今政府的政治诉求。

一、社会工作为什么要本土化首先,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的迫切需要。

翻开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工作是随着社会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个解决和舒缓社会问题的职业门类。

它这样的基因构成,就决定了在中国推广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回头看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当年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提速是何其相似。

相应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无论是老生常谈的老龄化、环保、贫富差距,还是最近提出的流动人口和心理抑郁,这些问题都在呼唤着社会工作的介入。

虽然与国外相比,这些问题的表述都是相似的,但是,问题的起因却有中国的内在特点,如果忽视了中国的社会发展特点,而盲目推广社会工作,势必会影响社会工作应有的成效,甚至会适得其反。

其次,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举世认可的职业,这一点从如今社会工作发展的蓬勃程度中就可见一斑。

凡是能成为一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必然是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用的,否则不但人民群众不会认可,市场不会认可,政府也同样不会认可。

而社会工作的推动作用则在于成效的凸显,在于人的改变,在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如果这些东西没法达到,社会工作迟早会因水土不服而退出中国。

因此,要想社会工作在中国进一步发展,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那么本土化的改良就必不可少,社会工作只有从中国本土的情况出发,方能在中国职业分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

二、社会工作能不能本土化如前文所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今的中国社会是否有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可能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趋势已经出现十六大决定建设一支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

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因此,社会工作本土化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涵、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其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阐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分析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趋势,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策略。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系统地呈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本文将揭示社会工作本土化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工作本土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内涵,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也可以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社会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理论,二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理论。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本土化强调文化适应和文化敏感。

文化适应理论指出,社会工作在引入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本土文化的特点,尊重并适应这些特点,以确保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文化敏感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能够敏感地察觉到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便提供更贴切、更人性化的服务。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结论:价值观的本土化是中国
社工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要 借鉴西方的同时结合本土特色 建立中国自己的价值观。为本 土社工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打下 基础。
谢谢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 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晚,主要是借鉴的 • 专业人才缺乏,理论研究少 •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缺 失价Fra bibliotek观本土化的对策
• 培养社工人才加强社会工作的理论建设, 编写相关教材,推动价值观本土化 • 高校教师加强引导,培养人才 •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做到理 论联系实际
题目:浅谈中国社会 工作者价值观的本土 化
• 摘要 • 关键词:价值观、本土化、社会 工作者
价值观本土化的意义
• • • • 对社会工作者的意义 对救助者的意义 对专业的意义 对社会的意义
价值观的现状
• 教育上以西方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为主 • 实践中与价值观的冲突(可举例 说明) • 社工处于思想矛盾中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名词解释一、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行为,旨在通过促进社会公正、增强社会福利和改善社会关系,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实现自我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的过程。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提供支持、援助和服务,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在实践中所持有的一种关于什么是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体系。

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反映了他们对道德、伦理、公平和正义的看法。

三、本土化:本土化指的是将外来的事物、理念或文化适应和融入到本地环境中,使之符合本地的特点、需求和价值观。

在社会工作领域,本土化是指将国外的社会工作模式、理论和实践方法与本地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适应和解决当地社会问题。

四、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将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打造适应本地需求和价值观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它强调适应性、文化敏感性和本地化的特点,将全球社会工作原则与当地实践相结合,使社会工作更具可行性和有效性。

例如,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 尊重和包容: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尊重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并充分理解和接纳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 非歧视和公平: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不对人们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公平地为所有人提供服务和支持。

3. 社区参与和合作: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和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和合作,帮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 残疾者权益保护: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和保护残疾人的权益,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5. 社会正义和倡导:社会工作者应该致力于社会正义,发声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通过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当地人们的需求,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服务,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工作价值观及伦理理论介绍re

社会工作价值观及伦理理论介绍re
社会工作价值观及伦理理论介绍 re
伦理:
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持有的价值信念 和行为原则
价值的具体化
项目 来源 属性 功能
价值
伦理
生活经验的情感 价值观念演绎而
认同

意欲的,喜好的 强制的,被预期 的
行动目的
行为对错标准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1、新教伦理观念
新教是指经过14-16世纪以路德、闵采尔、 加尔文等人为首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后 的基督教。
终极价值——抽象性、概括性 中介价值——中介性、实质性 工具价值——具体性、应用性
(三)莫勒斯和诗意佛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第一,对人的价值观:主要强调社会性是人 的本质属性,每个人都是与社会相联系的独 立的生命个体,有获得社会理解、尊重与关 怀的权利;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潜能, 都有处理和解决危机实现自我发展的可能, 承认和尊重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及发展需求等。
——林语堂
(5)依赖观念
吾中国所以不能成为独立国者,以国民 缺乏独立之德而已。言学问则依赖古人,言 政术则倚赖外国。官吏依赖君主,君主依赖 官吏。百姓倚赖政府,政府倚赖百姓,乃至 一国之人,各个放弃其责任,而惟倚赖之是 务。
——梁启超(6ຫໍສະໝຸດ 重义轻利观 重农轻商 安贫乐道义以生利、以义取利、见利思义、取之有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小人谋 食。 何必曰利,有仁义而矣。
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
第一、平等的社会理想
正义的社会制度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平等的制 度
基本权利完全平等
“他们全被看作拥有最低限度的道德能力 (正义感和善观念),以从事终身的社会合 作,并作为平等的公民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分析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分析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分析作者:唐晓英精华郑克岭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论文摘要: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不仅界定了社会工作本身的目标和意义,同时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源于基督教教义,宣扬平等、博爱思想。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从西方引进,若要在中国开花结果,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真正使其本土化,其中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进程的推进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交往方式多依据于自身的差序格局,在这张由差序格局交织的网中,人们更关注的是大大小小的人际关系圈,而非个人。

每一个现实的人首先不是单独的个体,而往往是处于关系之中的存在。

这种“关系中的存在”与社会工作所言的“人在环境中”的概念不同,后者虽然强调环境的互动与所处人群的影响,但它所关注的仍是个体自身的发展,并把个体自身的发展置于首位。

而在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存在发展乃至于生存都是与周围一些个体密切相关的。

杨中芳认为,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着重于通过个人成就来带动整个社会,使其成为一个更能培养个人成就的场所;而中国传统社会中“集体主义”下的个人观是着重由成员通过集体的努力来带动社会,从而使个人获益。

西方社会理论的解释对象,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制度还是微观的个人行为,其背后都在一定程度上预设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同取向的差异,当蕴含了西方文化价值的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在中国运用时,我们若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指导,极有可能会遭遇中国传统观念的抵触,这多半会让一些社会工作者感到较难下手。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分析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源头可追溯到基督教义,其强调对弱者的爱护就是对上帝的尊敬,对弱者置之不理就是对上帝最大的损害。

教义中告诫人们人本性中存在原罪,只要他能尊敬上帝,爱护芸芸众生原罪就可获得救赎。

这能使信徒爱人如己。

第四章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第四章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二)个人与社 会关系方面的差 异
中国:重视社会、轻视 个人,强调整体,忽视 个体,个人利益是为集 体利益服务的。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异质 性分析
(三)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特征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之间
的矛盾冲突 1.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是人情、人伦、人缘三位一体的 结构 情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①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强调整体的融合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而不是理性基础上得契约关系 ③协调关系的手段侧重于“以情感人”,而不是“以理服人”, 是宽容而不是严厉,通融而不是强制。 2.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特征存在着一 定的冲突。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价值 观本土化的文化基础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 念中最具影响力的三个 主要范畴: 一是由社会工作实务的 操作定义所代表的价值 范畴体系 二是由比斯泰克所发展 的价值范畴体系 三是由泰彻所发展的价 值范畴体系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
1、基督教哲学
3、民主思想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关键和基本原则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 念中最具影响力的三个 主要范畴: 一是由社会工作实务的 操作定义所代表的价值 范畴体系 二是由比斯泰克所发展 的价值范畴体系
三是由泰彻所发展的价 值范畴体系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价值 观本土化的关键和基 本原则
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
1、尊重人的价值
人对人的意义
人的价值本身 价值实现
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
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
2、满足人的需要
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 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
从个体的角度看,需要是指 维持个体生存、种族延续和 参加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在 人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 产生的欲求状态。

社会工作本土化之价值观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之价值观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之价值观的本土化一、价值观被认为是社会工作的动力和灵魂,也是社会工作的生命线。

可见价值观的本土化在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重要地位。

请具体剖析价值观本土化在社会工作本土化以及强化社会工作应有功效中的地位和作用。

谈这个问题需要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需要更准确地界定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第二个前提是需要紧扣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

这样才能弄清楚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与社会工作是什么关系,才能清晰地说明它的本土化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和功效;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说清晰地论证怎样才能强化其本土化的地位和作用。

1、专业价值观的界定。

所谓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等的规范体系,是从业者的专业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的据,也可以说是社会工作认定专业行为、辩明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

它决定社会工作存在的目的和功能。

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内容不同;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2、本质界定的含义。

从本质上说,社会工作是依托社会福利制度而存在的,运用专业方法调整和改善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状态,帮助其最大程度地实现潜能,以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为目标的一个专业和职业。

社会工作的这个本质界定,在本栏目之前有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涵”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和策略”等专题讨论中已有论证。

[1]这里只是想进一步说明:社会工作的制度性这个最重要属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现为福利服务递送制度,即作为社会服务实践的社会工作;二是表现为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即作为落实社会福利政策的途径的社会工作。

参见下图。

3、基于本质界定的价值观构成。

按照社会制度理论,在构成社会制度的价值、规范、组织和设备等四大要素中,社会制度的价值要素是灵魂,它决定社会制度存在的目的和功能;社会制度的创设、沿袭或发展进步,通常是多种价值倾向冲突与整合的结果。

[2]如果说社会工作的制度属性有两层含义,那么构成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也可以分为两层:一是社会工作所依托的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观,它帮助抉择社会需要怎样的福利制度,如何才能回应社会需求,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专业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关系 • 西方,基本上是一种契约关系 • 不能被中国的案主所接受——人情味,相比较与那种不带人情味的契约关系,
中国社工人员与案主之间更适合建立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 • 讨论:你认为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3)心理辅导 • 西方的心理辅导未必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西方所进行的心理治疗过程完全是
身的情绪满足或权益实现,忽视了案主与社群关系的这种文化脉络,可能会
导致救助工作遭到失败。
• 案例:李女士,47岁,初中文化。2004年,李女士随丈夫外出经营超市, 期间,丈夫与某女人有不正当的性关系。丈夫对李女士经常冷言相待。虽然 李女士对丈夫很失望,但李女士认为自己文化不高,加之钱都在丈夫手上, 要真离了,她都不知道下辈子该怎么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道德观,而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则坚持“人的独立性”原 则。
五、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中国本土化的现实路径
1、改造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使之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 2、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相通融的部分,使 之发扬光大
1、改造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使之与中国的文化相 适应
讨 论: • 1.你认为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 2.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思想?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如何与之融合?
• 比寻常父母付出多百倍、千倍的自闭症孩子父母,却鲜被关注。这样的状况,过 去、现在都没有改变过。他们除了承受孩子不幸带来的巨大压力外,还要背负世 俗别样的目光。
• 事实上,当孩子被诊断为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家长才是更需要帮助的。因为孩子 不了解这一纸诊断的含义,他们不会因此而痛苦,真正痛苦的是他们的家长。因 为家长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从“我做错了什么”和“因果报应”等主观臆想上来折 磨自己。
• 分析:居家养老工作难以推广的障碍?
• 居家养老工作难以推广的核心障碍是:老人对街道工作不信任,参与度极低。 • 老年人群特点、老人以往经验 • 居委会没有遵循社区工作和老人社会工作特点和原则。 • 目标原则: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目标,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 • 社区照顾模式:社工角色 • 老人服务原则:自决原则和个别化原则
• 宿命观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必受乐,恶必受苦,这是支配人生命运的法则。 • 人们常常无视自己的权利被践踏和剥夺,认为自己要承担的惩罚是命中注定的,对于外界的帮助持怀疑和拒接态度,设社
会工作者的介入常常遇到阻力。
案例
• 联合国估计,全球有3500万自闭症患者,其中,中国超过700万。全国残疾人普查 情况表明,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据公开的数字显示,广东超过60 万人患有自闭症,当中约15万人为儿童。自闭症目前的发病率为1/150。
循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面对冲突,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协调关系,最终达到和谐圆满。
2、追求以人为本、平等公正 • 孔子“仁者爱人”; • 庄子“物无贵贱”; • 国家管理“民者,君之本也”; • 佛教众生平等观念。
3、社会福利思想 • 孔子的大同理想; • 孟子的仁政; • 墨子的兼爱非攻观念; •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乐善好施、积极参与的福利取向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伦理
• 王思斌:
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 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 沙克伟:
本土化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最大的功效,而只有来 自本土实务工作经验在经过概括提升后,形成的为本土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所 接受和遵循的专业价值观,才能真正起到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发挥功能极大化 作用。
(2)家族为核心的伦理结构 • 在传统社会里,这种伦理关系长期调节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平衡社会秩
序,已经成为一种牢固的文化传统。 • 家族网络仍然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机制。
• 提高和加强家族网络的功能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 其一,应提高家庭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的自决意识 • 其二,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要推动家庭网络结构的发展,使之既
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又能发挥家族网络的助人功能(香港)。
3、给社会工作伦理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 念,使之体现出社会主义特性
• 个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相统一的,而不应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指南。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中的统领地位。 *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讲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互爱精神。 *坚持法律制度框架下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 孝道观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压力作用,迫使每一个成员来遵守。它不但维护 了家庭关系,解决了养老问题,也体现了一种亲情之爱,给老人以心理上的慰藉。
• 中国的社会工作应该重视孝道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应该推行孝的理念。
案例
• 某街道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老年人口较多的老旧城区,户籍人口8万余人,其中 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5万人。经统计区内空巢老人1727人;享受低保的经济困难老 人120人。该市近期推广居家养老新型模式,使老人在家里就能享受护理、送餐、 心理咨询等服务。上述街道是此次试点之一,为此,街道对60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 了普查,以了解老人经济情况、居住条件、生活自理情况等,以便开展居家养老服 务。老人们都配合填表,但调查表中“存在需求”一栏却几乎无人填写。有人说这 些东西没什么用,没有老人主动要求服务。
2、儒家的仁道思想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 的人本主义相去甚远
• 与人本主义的个人自由意志可以决定命运相反,强调压抑、忍让、服从,是要节制自已,遵从社会规范;强 调“知足常乐”,对自己的遭遇要隐忍。
• 与“个体的独立性”相悖,注重家庭人伦关系,强调个人应配合家族或集体的利益而行动,从而忽视了个体 的利益与权利。
(二)“外生因素”:社会工作的制度利他主义
1.社会工作者的利他主义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 2.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制度化。 3.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客观上存在这一种“制度性”的相互依赖。
形成原因
• 西方社会是一种“个人—社会”两级模式的社会结构,这种思维模式直接造 成了西方社会“家”文化的缺失。
用语言集中在自己本人和暴露个人的情况,彰显个性满足。 • 西方人外向型的情感表达方式; • 中国人的情感较为内敛,不善于表达。
2、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伦 理相通融的部分,使之发扬光大
(1)孝道的重视
• 儒家极为推崇孝道,认为“士有百行,孝敬为先”,“治身莫先于孝”, 子女应对父母进 行绝对的孝。
中提到的社会工作目标有着高度的一致。
五、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在 中国本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佛教的因缘果报理念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的诸多方面 相冲突。 2、儒家的仁道思想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人本主义相去甚远。 3、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价值体系差 异较大。
1、佛教的因缘果报理念与西方社会工作 价值观的冲突
• 然而现实情况怎样呢?主任告诉记者,一些老人被罩脏得不行,根本洗不出 颜色,有的根本烂掉就不用被罩;有的老人家里堆满了用过的碗盆,几乎没 有下脚的地方;有的老人家里屋顶破了,晚上睡觉就用被子包着头。一对90 多的老夫妇,大爷是泰国人,抗日期间来到中国,毕业于黄埔军校。大妈也 曾是北京富商的千金,目前两人月收入只有1400元。“我身体好着呢。人 不能坐着不动,要经常做事,不然身体就不好”,“他们帮我把被罩、衣服 拿去洗,他们那儿就是用洗衣机,领子、袖子都洗不干净。这些我自己都能 做,以前这些我都是自己做。”还有老人家属对此不理解,认为社区提供这 些服务暗示他们不孝顺,没有照顾老人。该区在推广居家养老时,遇到了极 大的障碍。
•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基本原则 • 1.内生因素:中国传统文化 • 2.外生因素: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利他主义
• 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个人—家庭—社会”三级模式
形成原因
• 中国社会明显呈现出“个人—家庭—社会”的三维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我们 从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语中可见一斑。很多学者都认识到 “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与支配作用。中国的“家”是社会的核 心,它是一“紧紧结合的团体”,并且是建构化了的,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都 经由家的“育化”与“社化”作用以传递给个人。中国社会“举整个社会各 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
3、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社会 工作伦理的价值体系差异较大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而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价值基础是新 教伦理、人文民主主义和社会福利思想。社会工作强烈的西方文化特点与共产主义信仰的 差距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服务的对象是“人民”。
• 两极思维模式下西方“家文化”的缺失,使得基督教对西 方家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信仰基督教的人,都树立了一种 广义的大家庭——即“人类大家庭”的信念,并形成一种 集体意识,以此来制约各种人际关系。
• 因此,这也是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利他主义制度化的根源。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文化基础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 1.西方价值观的基础 (1)基督教哲学 (2)人文主义思想 (3)民主思想 (4)社会主义 (5)福利主义
(1)案主自决原则:将选择权交给案主,鼓励案主澄清和掌握自己的需要、情感, 相信人有能力和权利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作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① 可能出现的问题: • 服务者认为社工不诚心、推卸责任; • 接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社工更倾向于照顾他人、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提倡尊重其个
体性和自主性。
② 鼓励案主澄清和掌握自己的需要、情感。如果社会工作者过于强调案主自
Hale Waihona Puke 12二、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文化基础
2.中国价值观的基础 (1)儒家文化 (2)道家文化 (3)佛教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