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包括《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三首古诗。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三首古诗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掌握诗中的生字和词语,理解诗的意思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对古诗的解读中,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对古诗的鉴赏兴趣,陶冶其审美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首古诗中的生字和词语,理解每首诗的意思和意境。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领略其神韵,培养其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本课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学法:学生将通过朗读、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参与到对古诗的学习和理解中,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和展示精美的古诗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朗读指导:教师先进行范读,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以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3.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对三首古诗进行解读,包括生字、词语、诗意等方面的学习。

4. 交流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5.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对三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培养其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古诗的热爱和学习。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每首诗的意思和意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关于春节的图片。

提问: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会见到这些画面?你们喜欢这个日子吗?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

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

教师范读。

(4)指名读。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1)学生练习读。

(2)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

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1.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2.学习第一幅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3)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共3课时).

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千门万户”在这里是泛指家家户户。

“千门万户曈曈日”这句诗中写的是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4)“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句诗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有什么作用?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

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5.全文释义:爆竹声中一岁除,—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春风送暖入屠苏。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总把新桃换旧符。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品读诗句了解诗词含义了解诗中出现的事物。

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体会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含义。

整体阅读古诗,找出整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了解全诗含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纷纷:形容多。

断魂:伤心到了极点(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清明时节的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路上的行人满怀悲愁和伤感。

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过渡:在春雨纷纷,诗人心中倍感伤感的时候,诗人想怎样做呢?3.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打听,询问。

酒家:酒店。

杏花村:杏花林中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向人打听哪里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2)第一句诗怎样理解?春雨、行人品读诗句。

了解诗句中词的意思。

了解诗句含义。

找出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其作用。

理解诗中单个字词的含义。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

《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绝句》是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读诗节奏、情感渗透方面还需要指导。

由于是四行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较易完成背诵。

在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融、燕、鸳”等生字,正确读写“鸳、鸯、惠”等生字。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感受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2.过渡:欣赏完了春天的美景,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有关春天的一首古诗,看看诗人们是如何通过使用手中的笔把美好的春景留住的吧。

(教师板书题目《绝句》,学生齐读。

)二、走进古诗,了解作者播放杜甫简介ppt,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请学生简单概括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最新统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最新统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最新统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教学设计10纸的发明学习目标语文要素阅读: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3.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写作:能够查找相关资料,介绍一项发明。

学习重点1.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2.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前置性学习内容1.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2.收集或上网查找有关造纸术的资料。

学习内容与目标1.认识“存、普”等生字,读准“累、切”等多音字,会写“世、界”等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学习第1至3自然段,知道人类记录方式的演变,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情境与任务活动一:初读课文,认识造纸术我国是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发明吗?(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课文结构。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注意:“累、切、便、鲜”都是多音字,“制、洲、社”都是翘舌音。

2.默读课文,想一想:人们先后用哪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比较一下,后一种材质与前一种材质相比,改进在哪里?提示:梳理课文内容,无须面面俱到,细节可以留到后面展开。

3.小结:纸的发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活动二:借助表格,梳理信息1.默读第2、3自然段,借助表格梳理信息。

2.组织全班交流。

(1)同桌交流表格中“起先”一行。

①朗读句子: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②观察甲骨文图片,介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③观察青铜器的图片,展示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清明》是小学部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诗人在清明节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

行人在扫墓的路上遇到了纷纷细雨,又湿又冷,心中无限忧愁。

诗人寻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

牧童给忧愁的诗人带来了希望。

全诗有景色,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通俗易懂,景象鲜明,形象生动。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诵读、想象、感悟”为主,达到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进而传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品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理解诗人的“心”。

2.抓住关键字词,感悟古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诵读赏析,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感悟古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清明节等有关资料,完成导学案;积累背诵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清明,走进诗人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清明节就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让我们一同走近它,走进一首清明诗的千古绝唱。

1.“清明节”知多少交流对“清明节”的认识,包括清明节来历、风俗习惯等。

2.介绍杜牧【设计意图:了解清明节,了解诗人,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清明,感悟诗情学习古诗,只是读一读理解意思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细致品味,才能品出古诗的意境,古诗的韵味,古诗的精妙。

1.细读古诗,自主学习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

2.提出疑难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交流诗中哪个字词用的精妙,说说理由。

例如: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想象当时的情景,牧童会说些什么呢?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共赏古诗⑴“雨纷纷”一词写出了什么?资料补充: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彩色中国风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课件

彩色中国风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课件

文学资料 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 古诗三首
清 / 明 / 时 / 节 / 雨/ 纷 / 纷
文学资料介绍
教学目标
背景介绍 诗词赏析 品悟意境
对作者及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明 了写作背景。
对作者诗词的赏析,了解作者表 达的思想情感。
通过想象或设身处地品悟词中的 意境。
文学资料介绍
【创作背景】
此诗最早见于宋人谢枋得编《千家诗》,杜牧的《樊川文集》(杜牧外甥延翰编,北宋人续编)、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版本依据为《樊川文集》) 及《全唐诗》均未收录。谢枋得为南宋人,然从《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所载宋祁《锦缠道》词“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数句可知, 此诗在北宋已流传人口。尤以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流传最广,江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 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 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 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 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 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 雨。
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词意 品悟意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 古诗三首
清 / 明 / 时 / 节 / 雨/ 纷 / 纷
【整体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 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 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 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 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 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知识教学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知识教学

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知识教学9.古诗三首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7.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译文在阵阵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春联取下,换上新的春联。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语文三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一等奖

语文三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一等奖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个性化辅导
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 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 学素养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适 应时代发展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计划
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效果显著: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果。
特色鲜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读、讲解、讨论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 的内涵和意境。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是否能够营造出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学生表现是否积极: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所 学知识
学生朗读效果:流利、有感情 学生背诵效果:熟练、准确 学生理解效果:深入、透彻 课堂氛围:活跃、积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意义:传承文化、培养审美、 提高语言素养等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字依然是比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重要的环节,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 要 把 识 字 、 写
古诗的节奏美。
字落到实处,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因此引导学生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用多种方法识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记生字是重
(3)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
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和躲避瘟疫。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
春节这一天,全家人情?指名朗读,读出这种开
心。
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个很好的办
(4)解题: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谁知道清明节的相关知 法 , 能 够 引 导
识?(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扫墓祭祖或 学 生 在 阅 读 中
踏青游春的日子。)
捕捉敏感的词
(5)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导。因此,帮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助学生提炼学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习方法,能在
(4)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一定程度上给
3.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学 生 提 供 一 个
的另外两首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的扶手,
二、自主理解
使学生能在帮
(一)学习古诗《清明》。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 授 之 以 鱼 不 如
有什么习俗呢?查查资料。
授之以渔。学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三年级(下)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三年级(下)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背诵古诗及理解诗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文资料袋、学习单、课件【教学过程】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1. 同学们喜欢过节吗?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及习俗呢?下面我们完成个连线游戏吧。

正月初一重阳节吃元宵,闹花灯正月十五中秋节贴春联,拜年五月初五春节吃粽子,赛龙舟八月十五元宵节吃月饼,赏月九月初九端午节插茱萸,登高师:评价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2.师: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这首诗所描述的传统节日。

3. 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

特别是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解题: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2、教师指导: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忆:思念,想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天无与伦比的美丽。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所见所闻
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绝句
板书设计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融.化(róng róu) 燕.子(yān yàn) 鸳.(yuān yān) 鸯.(yāng iāng ) 2.默写古诗《绝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抓住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 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 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2.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3.课中有独立读、对读,个别读、齐读,读句子、读全诗等多次诵读,辅以适当的 动作,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增加积累。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 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 课时
1.知识与技能:会认“鸳、鸯”等 6 个字,会写“融、燕”等 13 个字。
教学 目标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 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
6.自由读,练习背诵。
课堂小结 五、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及拓展延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绝句》,前两句勾画的是自然界 明丽壮美的大画面,让人一读就觉得心胸开阔,激情满怀。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

【教学要求】1.让学生认识“屠、苏”等7个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且默写《清明》。

3.使学生能够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屠、苏”2个字,会写“符”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屠苏”、“曈曈日”等词语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词,请大家读一读,看一看这几句诗词都跟什么节日有关?(出示课件1)课件1:佳节清明桃李天,野田荒冢只生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结:同学们,众所周知,清明、重阳、中秋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一齐朗读题目(板书:元日)教师:“元日”中“元”的意思是开始,第一。

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回答:指农历正月初一。

)对,这首诗就是写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

同学们,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王安石吧!(出示课件2)课件2: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文集今有《王文公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请你们先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一边朗读一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遍插茱萸少一人。衬托出思乡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古诗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孤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重阳节导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2.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想到。
遍:都。
少:缺少。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2)了解本诗中出现的事物。
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代有重阳节佩戴茱萸枝、饮菊花酒、登高的风俗,认为这样可以避灾。
(3)对对这两句诗你是怎样理解?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人。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最高潮,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
(三)全文释义: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四)认读生字
xiōng dú yì jiā
兄 独 异 佳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通过音序、结构、部首等分步讲解,帮助学生对本课出现的生字掌握和了解。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古诗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画面,并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几幅春景图,配乐,学生说感受)2.小结导入: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

自古就有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绝句》。

(板书课题,师简介杜甫)二、自主读文,初读感知1.播放配乐诗《绝句》。

(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播放配乐朗诵)2.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读?(课件出示词语,注意指导读准音调)迟日泥融燕子沙暖鸳鸯3.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1)课件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练读,师生读。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1.默读《绝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春天来了?2.课件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指名读,思考:“迟日”是什么意思?(春季太阳落山渐晚)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温暖的太阳,青山绿水,鲜花,绿草)(2)师小结:多么美的春景!多么温暖的春风呀!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3)指导朗读:语调轻柔,读出春风的柔和、春景的美丽。

3.课件出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泥融”是什么意思?(泥土湿软)你们从这句诗中又读懂了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鸳鸯在沙滩上晒太阳。

)(2)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衔泥筑巢)(3)想象后两句诗展示的画面,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3.小组讨论。
4.展示本小组成员设计的春联
5.展示本小组成员做的月饼
6.展示本组成员准备的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
小组代表展示设计的春联、月饼、背诵中秋节诗句。可以进一步关注学生对腊八节、重阳节等节日的认识,这些节日相比较其他节日来说学生接触的较少
表演写春联、做月饼和搜集古诗既锻炼了学生手脑,又巩固了有关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还是学生切实开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可谓一举多得。
预设:学生查找的内容可能大多关于春节、元宵等众所周知的节日,对于部分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过节氛围较轻的节日查找资料不足,内容不够丰富,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同学们将搜集到的了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资料与身边的伙伴分享。
将常见传统节日习俗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并理解了其中丰富内涵。这一环节搭建了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真正的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传统文化要传承
1.演示课件:令人关注的端午节文化。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2.师:中国人过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竟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其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此事充分说明,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啊!但是,现在仍有不少人对传统节日不够了解,不够重视,我们该怎么做?
课标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部编版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部编版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

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
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讲课获奖教案D005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讲课获奖教案D005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
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义务教育国家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羁旅诗,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

重阳节那天,作者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想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他四年家乡亲人的情感。

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一个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给人无尽的想象。

【设计理念】
国家提出:传统文化进校园。

统编教材增添了很多传统文化篇目,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扮演好重要的角色。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元日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宋临川人,汉族。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旧符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符“日+丨=旧”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炮竹声声,告别旧年举杯同庆,迎接新年大红对联,美好心愿(二)理解古诗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

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

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

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2.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

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

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清明【教学目标】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清明)3.简介诗人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 jiǔmù魂酒牧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魂酒借何牧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作者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

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