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
浙江2024新高考
浙江2024新高考一、引言浙江省教育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2024年新高考改革的最新方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将对浙江省的教育体制和学生们的备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浙江2024年新高考的改革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考制度在不断改革中不断完善。
然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备受争议。
为了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浙江省教育部门推出了2024年新高考改革方案。
三、新高考改革主要内容1. 考试科目调整新高考方案将调整考试科目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科目。
通过调整科目结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考试形式创新在2024年新高考方案中,考试形式将有所创新,包括开放性试题和实践性考核等,以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3. 综合素质评价除了笔试成绩外,新高考方案还将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潜质等方面。
四、新高考改革的影响1. 学生备考态度新高考改革将对学生备考态度产生影响。
学生将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非单纯追求分数,这将促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学习知识。
2. 教育教学模式新高考改革也将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校将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3. 教育体制改革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教育行政部门将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需求,促进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和创新。
五、结论2024年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将对浙江省高中教育和学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调整考试科目、创新考试形式和引入综合素质评价等措施,新高考制度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以上是本文对浙江2024年新高考改革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高考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自2014年开始,高考改革已经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
高考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高考分数决定他们的未来。
当然,高考改革也有它的利与弊,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首先,先来看高考改革的利。
高考改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
传统的高考只能评价学生的语言和数学能力,而高考改革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等方面,从而让整个评分系统更加公平和全面。
另外,高考改革还能够逐渐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无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帮助。
其次,我们来看看高考改革的弊。
最大的弊端就是可能会导致高校招生标准的下降和分数线的不稳定。
如果高考改革过于频繁,那么高校就会难以适应,很可能会导致招生标准的下降,而考生的准考证分数线也会因此不稳定。
还有一点是,高考改革会让一些学生出现统计上的缺陷。
比如说有些学校在给学生评分的时候可能难以区分学生的能力层次,导致一些高分学生无法被录取,一些低分学生却能够顺利录取,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
总而言之,高考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
我们不能盲目地肯定或否定高考改革,而应该更加关注它的实际效果。
我们希望高考改革能够给我们的下一代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希望教育部门能够更加慎重地推进高考改革,使它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023年新高考政策有什么利弊
2023年新高考政策有什么利弊新高考政策有什么利弊新高考改革的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取消了学生文理分科,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
从数学排列组合看: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的组合是可以达到二十余种,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彰显。
新高考改革的弊:学生课业负担更重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从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疲于应付众多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负担更重。
在课堂上表现为上课打瞌睡、精神萎靡不振;上甲课作乙作业等,学生学习效果差。
紧接着,恶性循环来了:每一科目的老师怕其他学科老师挤占自己学科时间,布置作业加码,学生就陷入了题海中了。
教委虽然三令五申,不准进行周考、月考,但各学校均以各种名目进行模拟考、周考、月考、综合考、联考。
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无光,考的学生快要吐血。
学生思考时间少了,悟性降低了,能力当然就降低了。
这几年来,抱怨学生素质下滑厉害的高校老师明显多了。
新高考政策好不好新高考一改之前的文理分科模式,带来了12种选科组合,在选科上更侧重于学生的兴趣特长等。
但是,新高考选科看似选择更宽,实际上却变窄了,而且后续也带来了很多弊病,让不少考生在新高考中“栽跟头”。
即使是学霸,一旦选科不慎,同样会在新高考遭遇“翻车”现象。
其实,新高考实行新模式,目前并未全面实施,很多省市尚处于“吃螃蟹”的第一年,对新高考的了解并不透彻,选科时难免会出现失误。
新高考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或特长等,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学科组合,可以实现学生高考分数的最大化。
12种学科组合的选择,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与文理分科相比,选科更加灵活。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专业的局限性减少,将有更多的专业可以选择。
新高考将对各个学科的成绩进行赋分,主要是根据考生的实际高考分数,按照对应层次的分数段,分别予以赋分,可以缩小学科难度或试题难度不同而造成的分数差距。
新高考和传统高考的区别从分科类别而言:传统高考文理分科,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分开文理科,文科学习的科目除去语数外,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的学习科目是物理、化学、生物。
高考改革潜藏多面弊端
高考改革潜藏多面弊端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5年第7期由于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这种模式潜藏了多方面弊端。
3+3的模式初衷虽好,但最后可能依然是分数至上。
本刊记者刘燕交刘海欢高考改革怎么改,改革后又会对学生和各级学校带来怎样的影响?2 0 1 5 年高考改革政策的出台,让教育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3月25日,河北精英教育集团创办人、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接受《民生周刊》记者的专访,全面解读了关于高考改革的利弊。
此外,作为民办教育的先驱者,翟志海也特别针对目前民办教育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高考改革实操待观察高考改革的大幕从去年9月份开始拉开。
当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实行“3+3”模式,也就是说,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还要加上三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这三科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对于高考3+3的模式,翟志海认为既有优势又有弊端。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一方面,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使得文理不分科成为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另一方面,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都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并进入档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但是,翟志海更多关注的是高考改革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他认为,由于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这种模式潜藏了多方面弊端。
3+3的模式初衷虽好,但最后可能依然是分数至上。
“咱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搞3+X,搞到最后,又搞3+综合,3+理综、文综,现在又搞了个3+3,绕了一圈儿,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靠分,所以这次改革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翟志海一针见血。
高考制度的利弊与改革建议
高考制度的利弊与改革建议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考试,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利弊两方面探讨高考制度,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高考制度的利益高考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公平性:高考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贫富、地域差异,只要在考试中表现出色,就能获得高分、高位次。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考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和备考,克服困难,培养了学生自律、坚持不懈的品质。
3. 选拔优秀人才:高考通过一系列科目的考试,结合高分和排名,为高校招生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选拔出了相对优秀的人才。
二、高考制度的弊端然而,高考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应试教育过重:过分关注分数和考试成绩,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内容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2. 压力过大:高考对学生来说是一场生死大考,过于严峻的考试环境和高强度的备考压力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 单一评价标准:高考只以学科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忽略了其他重要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如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高考改革建议针对高考制度的弊端,我们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1. 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术成绩与实际能力、兴趣爱好、社会实践等方面结合起来评价,更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2. 减轻升学压力:优化高考考试内容和方式,减少应试性质,加大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机会。
3. 提供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推行个性化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更深入的学习,并发展自己的特长。
4. 培养综合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一、引言近年来,高考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高考作为我国学生升入大学的重要关卡,其改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从利与弊两个方面,探讨高考改革对学生、教育系统和社会的影响。
二、利1. 多元化选拔机制高考改革引入了多元化的选拔机制,通过加权分数、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一改革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不再过分偏重于对学生记忆能力的测试。
这样的改革可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公平性提升过去的高考制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县镇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机会不平等,以及学生只凭一次考试成绩来决定未来命运等。
高考改革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这样一来,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学生都能有公平的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3. 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改进高校录取制度,高考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避免造成学生政治考试压力,疯狂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实际发展需求和个人兴趣。
这样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三、弊1. 竞争加剧高考改革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竞争加剧。
由于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学生们除了要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外,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可能导致学生过度焦虑和竞争意识的过度强化,从而造成过分的学习负担和身心健康问题。
2.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在多元化的选拔制度下,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和实施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或学校可能因教育资源匮乏而给学生带来不公平,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这种差异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平等问题,不利于优秀的学生充分发展和发挥潜能。
3. 考核标准不一致高考改革可能导致考核标准的不一致。
虽然引入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但因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不同学校或不同地区可能会给学生设定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近年来,高考改革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高考是一项举足轻重的考试,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公平性的要求不断增强,高考改革被视为一种推动教育公平的手段。
然而,高考改革既有利也有弊。
接下来,本文将分析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利与弊,以及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
首先,高考改革的利在于提高了教育公平性。
以往的高考制度普遍存在着以卷面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应试教育盛行,而忽略了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在的高考改革则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考试形式、考试科目设置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同时,高考改革还逐渐缩小了城乡之间和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其次,高考改革推动了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考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新的高考改革中,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减少了对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的依赖。
这使得教师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逐渐引入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
这种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助于他们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的培养。
然而,高考改革也存在一些弊端和挑战。
首先,由于改革思路和内容的不断调整,学校和老师们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这给教育者和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惑。
其次,高考改革可能会导致分数竞争更加激烈,学生们的压力也会更大。
一些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将学习放在首位,忽视了个人兴趣和发展。
此外,由于评价体系的变革,一些学校和地区可能会出现应试教育的倾向,只注重“应试”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既有利也有弊。
通过高考改革,我们获得了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创新的教育环境。
它促使着学生们不再只注重知识和成绩的取得,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全国新高考改革批次
全国新高考改革批次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高考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革批次的设置。
过去,高考批次主要包括普通批、提前批、专科批等,但是这种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如考试时间过于集中、分数线划定不合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国新高考改革引入了新的批次设置,旨在提高高考的公平性和灵活性。
一、改革批次的背景传统的高考批次设置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考生只有在一次高考中获得一个批次的录取资格,这就导致了竞争激烈,考生的选择空间受限。
其次,考试时间过于集中,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再次,分数线的划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考生只是因为分数线的差距而无法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高考改革引入了多个批次的录取方式,即“提前批”、“本一批”、“本二批”、“高职专科批”等。
二、新高考批次的设置1. 提前批:提前批是为了给一些特殊类型的考生提供录取机会,如艺术、体育等特长生。
这个批次的录取时间早于其他批次,可以让这些特长生提前确定自己的录取学校。
2. 本一批:本一批是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的重点批次,录取分数线相对较高,对于成绩优秀的考生来说是最理想的批次。
这个批次的录取时间与提前批相差不大,也是在高考成绩公布后不久进行。
3. 本二批:本二批是相对于本一批而言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适合一些成绩中等的考生。
这个批次的录取时间比本一批晚一些,为了给考生更多的时间选择。
4. 高职专科批:高职专科批是为了给那些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考生提供录取机会,这个批次的学校主要是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
三、新高考批次的意义新高考改革的批次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多批次的设置可以让考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成绩情况进行选择,提高了录取的公平性。
其次,分批次录取可以分散考试压力,避免了考生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多次考试,减轻了考生和家长的负担。
再次,合理划定分数线,让更多的考生有机会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提高了高考的灵活性。
新高考的弊端
新高考的弊端
新高考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新高考改革将高中的课程设置与大学专业设置紧密联系起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选择和发展方向。
学生只能按照学校规定的专业方向去学习,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无法充分发挥个人的兴趣和优势。
二、降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高考重视学科考试成绩,对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评价相对较少。
这导致学生重视应试技巧和记忆,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
新高考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科目和知识,同时还要应付较多的考试和评价任务。
这使得学生的学业压力倍增,容易导致焦虑、厌学和心理问题。
四、弱化了文科和综合素质发展。
新高考注重理科和技术型学科的培养,而对文科和综合素质发展的关注相对较少。
这导致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够,整体素质发展不够均衡。
五、容易产生应试教育倾向。
新高考改革使得学校和教师过分关注学科考试成绩,而忽略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这容易导致应试教育的倾向加重,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机械,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新高考改革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包括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降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增加了学业压力、弱化了文科和综合素质发展以及容易产生应试教育倾向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新高考制度,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
高考改革的利与弊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争议。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考改革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本文将讨论高考改革的利与弊,并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利1. 高校多样性:高考改革将促进高校多元化发展。
目前,高考分数是选拔高校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在竞争中得分过多关注,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
改革后,高校将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长,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2. 减少应试教育:目前的高考制度过于应试化,学生面临着大量的背诵和应付而忽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高考改革,教育可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减少机械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缓解考试压力:高考改革有望解决当前高考对学生和家长带来的巨大压力。
改革后,减少考试科目和提供多样化的招生方式,可以减轻学生的焦虑,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二、弊1. 筛选问题:高考改革可能导致招生过程中存在的筛选问题。
由于高考改革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特长不明显的学生受到影响,而无法符合高校的要求。
2. 实施困难:高考改革的推行将需要时间和努力。
改革涉及到制度、教育资源和师资的重新调整,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协作。
3. 考试公平性:由于高考改革需要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可能会造成评判标准的不公平。
不同地区、学校和招生机构之间的评判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三、影响1. 教育质量提升:高考改革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改革后,学校将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专业发展优化:高考改革将带来专业发展的优化。
学校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他们在未来的专业中更有优势。
3.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高考改革将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校将更加注重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教师和教育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高考改革既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
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最新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新高考改革虽然是符合教育进展方向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是对于考生本身来说是有利有弊的。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期望能够挂念到大家!新高考的优势和弊端1、确保教育的“公正”和“公正”2、取消了学生文理分科,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从数学排列组合看: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的组合是可以达到二十余种,表面上看,学生的爱好爱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彰显。
3、英语考试有了两次机会对于一些理科生而言,作为爸妈的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当时假如我的英语不是没有及格,或者再来一次,或许我就是985毕业的了吧。
高考虽然是一项比较公正的考试,但是却由于“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为很多人诟病。
在新高考阶段,英语的考试可以考两次。
也就是说,作为高二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参与英语的考试了,这样在高三的时候还能连续参与考试。
自己可以选择一次成绩较高的那个作为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
新高考改革的弊端学生课业负担更重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从已经实施的状况来看:学生疲于应付众多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负担更重。
在课堂上表现为上课打瞌睡、精神萎靡不振;上甲课作乙作业等,学生学习效果差。
数学取消文理科考试不合理数学取消文理科后,势必造成数学考试难度下降,再加上物理、化学成为选考科目。
因此男生高考比较吃亏。
从2021、2021年高考就能看出端倪。
考进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女生大幅度增加,而男生大幅度削减。
提案人并不是性别卑视,总体说来,男生理科天赋一般强于女生。
若这种现象持续下去,提案人认为中国将来的自然科学进展担忧。
英语考2次不合理原来各省市高考改革已经预备淡化英语,现在变成英语考2次,加之总分150分,使得英语成为凌驾于全部学科之上的“最重要”一门课。
这可苦了英语老师。
且不说语言只是一门对外沟通的工具,现今机器翻译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有人说:学好英语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2023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大全
2023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大全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新高考政策“3+1+2”模式,“3”即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1”和“2”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中“1”指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首选科目,“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再选科目。
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构成,满分750分。
其中,3门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不分文理科,使用全国卷;选择性考试中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再选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按等级分(即A、B、C、D四个等级,D等级为不合格)计入考生总成绩。
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3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及物理、化学、生物学3门科目的实验操作测试由各省统一制定标准,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新高考3+1+2的优势和弊端新高考3+1+2总成绩750分。
3门必选科目总分450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1门首选科目每科满分100分,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2门再选科目每科满分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高考3+1+2模式既不会让同学们太过于“偏科”还让更多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学科,不仅仅实现了教育部门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而且还能够不耽误国家人才培养计划。
但是根据已经实行新高考改革省份的经验来看,12种组合全部开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选择权的减少反而加剧了选择课程的难度。
高考3+1+2模式选科要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更偏向于哪科?之所以把这条先搬出来,因为我们老是强调,兴趣是较好的老师,孩子只有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才能乐学,更容易学得好,学科对应的大学才能学得精,有利于未来的就业!高考改革最新是什么方案大部分省份新高考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3+1+2高考模式各科目分数及总分高考总分750分“3”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高考】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
【关键字】高考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篇一: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赵多山(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甘肃兰州730070)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制度;思考;理性分析;应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内容包括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至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
高考改革实行“1+5”方案,将围绕“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以及“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方面进行深化、突围。
这一“颠覆性”的高考改革即将呼之欲出,将高考改革这一敏感话题再一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各种改革方案与猜想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等地方随处可见,历经36年高考的外语成为本次高考改革的焦点,使基层学校和一线外语教师人心惶惶、忧心忡忡。
一、对高考改革的理性分析本次高考改革“1+5”方案的出台,我认为,总的来说是本着“减负、分层、提效”的目的展开的,并为今后即将开展的高教结构改革(量贩式高教改革)奠定根底。
“减负”,就是通过减少高考考试科目和外语科目考试实行社会化及一年多考来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
“分层”,就是通过将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僵局;通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及高考配套改革,增加选修的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层次和水平,学有余力的多选、多学,对于根底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达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即可,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又可以引领根底教育走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应试教育误区。
“提效”,就是通过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体制以及两种人才、两种模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提高教育效能、降低学习及考试成本。
但在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之后,我们也发觉新的高考改革同样会滋生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新高考方案对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新高考方案对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对于区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使得传统的以高考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被打破,给予了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也给了教育机构更多的创新空间,从而促进了区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新高考方案的出台为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契机。
传统高考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只重视文化课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学科的考试公平性存在差距等等。
新高考方案将学科合理分流的理念引入到高中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了选择,解决了传统高考制度对学生发展的片面性。
这种改革可以使各地教育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鼓励学校开设更多针对不同学科的特色课程,从而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
第二,新高考方案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规定。
新高考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重要性和权重分配更加合理。
根据学生的志愿选择和学科特长,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高考科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这也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可以尝试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新高考方案的出台促进了区域教育联盟的建立与发展。
新高考方案鼓励不同学校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和协作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在新高考方案的推动下,许多地方建立了区域教育联盟,学校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不仅能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还能够提高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第四,新高考方案推动了考试评价的改革。
传统高考评价仅仅依靠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新高考方案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成绩的综合利用,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这种改革使得教育的评价更加科学公正,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促进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新高考综合改革利弊浅析
新高考综合改革利弊浅析摘要:本文对部分省市新一轮高考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揭开新高考的神秘面纱。
本文分析了新高考的亮点,同时揭示了新高考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使人们对新高考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文末指出,本轮高考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任何顶层设计的完善与实效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关键词:取消文理;选课走班;多元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一、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作为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推动的重大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综合改革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明确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1]。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以来,逐年分批次试点推进。
本轮高考改革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改革,由此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次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坚强决心。
二、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亮点2.1取消文理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第一新,取消文理分科。
以上海为例,具体做法是将原来高考的“3+X”模式改为现在的“3+3”模式。
前3不变仍然是语数外,但文理同卷,总分150分。
后3则是考生根据高校招生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在6门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考试[2],采用等级赋分。
其他省市,比如江苏最早提出的“3+2+1”模式、辽宁最早提出的“3+1+2”模式以及“2+2+2”模式(目前全国普遍采用“3+3”模式或“3+1+2”模式),其共同特点都是取消文理分科,从而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2选课走班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第二新,实行走班制教学。
3+3的上海高考有哪些弊端
3+3的上海高考有哪些弊端上海高考制度改革方案规定,2017年高考采取“3+3”模式,不分文理,语文、数学、外语(包括英语、日语等)各150分,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以较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任选3门参加高考,各科成绩以学业水平考合格的40分加等级考30分,共70分,高考总分共660分。
那么这一新高考制度,有哪些弊端呢?一、对男生不利新高考“3+3”总分660分,其实加试的3门学科,只要选择加试的学生都是学业水平考合格的,每门学科都已经有40分,真正的差距只有540分。
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中,语文与外语女生相对较有优势。
不分文理,数学比之以前分文理科时难度势必有所调整,会比理科低,比文科高,而大多男生的强项在理科,改革后的数学高考相对不利于男生。
以前3+1时,语、数、外与加一,四门学科各150分,总分600分,男生尤其重点中学的男生加一学科可能较多选择理科,文理比例就是2:2,当然加一选择文科的文理比例是3:1,本就以女生较多。
现在6门学科任选3门的等级考,难度虽比原高考下降,但最终是将卷面成绩按比例划分等级计分的,分为A+、A、B+、B、B-、C+、C、C-、D+、D、E共11级,其中A+约占5%,A、B+、B、B-、C+、C、C-、D+各约占10%,D、E共约15%,A+计30分,E 为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看似保证了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等级之间比较的公平性,但是六门学科的难度是不等的,理科一般比文科难度更高的,男生选理科较多,因此三门选考科目也不利于男生。
二、对2017届考生不利2017届考生,即现在的高三学生,是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届,作为“小白鼠”,新高考改革的明细大多都是在他们边读边出台的,到现在高三已经开始一个多月的学习,六门加试学科等级考的具体要求还没有确定下来。
就历史学科而言,2016年9月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考试院组织的部分学校历史教师的座谈会,考试院就历史学科的等级考内容与范围还没有明确意见。
山西高考改革最新方案
山西高考改革最新方案近日,山西省教育厅公布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方案的实施,将对山西省的高中教育、学生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山西高考改革最新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可能的影响。
一、方案概述按照方案,新的高考将在2023年开始实施,为期三年。
这一方案的目的是提高山西省高中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具体来说,这一方案将做出以下改变:1. 科目设置:新的高考将分为三个科目:语文、数学、外语。
其中,语文和数学是必考科目,外语是选考科目。
这与全国其他省份的高考科目设置稍有不同。
2. 考试方式:新的高考将采用网络考试的方式。
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场所完成考试,场所将采用拍摄、录像等技术进行监控。
3. 考试内容:新的高考将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要具有创新思维、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4. 分数计算:新的高考将采用"3+2+X"的分数计算方式。
其中,"3"代表三个科目的总分,"2"代表选考科目的总分,"X"代表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得分。
学生的总分将由三部分构成,体现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可能的影响1.改变课程设置:这一方案将导致课程设置的大幅度改变。
学校将需要重新安排课程,为新的高考做好准备。
这项任务将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2.考试方式的改变:新的高考将采用网络考试的方式,而不是传统的纸笔考试。
这将大大减少传统考试的弊端,比如卷面不工整等。
此外,网络考试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3.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通过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考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将学生的选择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非学科能力的培养提到更高的层次。
这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社会团体的培育产生积极影响。
4. 高考改革的社会反响:近年来,各地高考改革的方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篇一: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赵多山(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甘肃兰州 730070)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制度;思考;理性分析;应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内容包括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至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
高考改革实行“1+5”方案,将围绕“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以及“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方面进行深化、突围。
这一“颠覆性”的高考改革即将呼之欲出,将高考改革这一敏感话题再一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各种改革方案与猜想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等地方随处可见,历经36年高考的外语成为本次高考改革的焦点,使基层学校和一线外语教师人心惶惶、忧心忡忡。
一、对高考改革的理性分析本次高考改革“1+5”方案的出台,我认为,总的来说是本着“减负、分层、提效”的目的展开的,并为今后即将开展的高教结构改革(量贩式高教改革)奠定基础。
“减负”,就是通过减少高考考试科目和外语科目考试实行社会化及一年多考来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
“分层”,就是通过将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僵局;通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及高考配套改革,增加选修的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层次和水平,学有余力的多选、多学,对于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达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即可,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又可以引领基础教育走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应试教育误区。
“提效”,就是通过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体制以及两种人才、两种模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提高教育效能、降低学习及考试成本。
但在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之后,我们也发觉新的高考改革同样会滋生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1.高考制度实行三十多年,为我国人才培养和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在当今老百姓心目中,高考是目前相对公平的竞争和选拔人才的方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高考改革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是高考体制改革的又一里程碑,但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高中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更需要关注的是如果没有相应而可靠的选拔制度作保障,一些具有个性特长的“偏才怪才”就会遇到更大的麻烦,使他们很难拿到大学的入场券。
2.高考英语社会化是关乎“打破一种平衡,重建一个新的考试体系”的重大问题,百姓在期待,社会在关注。
高考制度改革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的重大使命将如何有效落实?基层学校的外语教学将如何重新定位和评价?学生会不会从一个“不堪重负的泥潭”进入另一场新的“杀戮”?只有把尽可能多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才能找到一种相对公正公平的实现方式,才能走出“打破一种应试教育,进入另一种应试教育”的怪圈。
3.推行英语考试社会化、一年多考,“顶层设计”是前提,“公平公正”是关键,必须要解决“谁来考、怎么考、考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试卷由谁出、难度有多大、由谁来监督、成绩如何认定、有效期有多长、怎样维护考试公平以及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能力素养”等问题,千万不能因考试制度改革使考试冷了场,学生寒了心,家长失了望。
二、积极应对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克服文理偏科现象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立“学术型人才高考”(即普通本科)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考”(即高等职业)两种模式的高考新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的重要保障。
1.基层学校和广大外语教师应保持一份清醒、一份淡定、一份从容。
教育是真善美的事业,教育首先是“育人”,而不是“育分”。
外语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承担了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通过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是高中阶段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
因此,其“工具性”功能得到了充分肯定。
但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也具有“人文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创新和发展着人类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
所以说,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
无论考试制度如何改革,这个基本面不会改变,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不会削弱。
2.如何还语言课堂一个本来面目,原汁原味地教英语?这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的确,谁都明白英语在当今世界、当代生活中的作用,人人都想拿到这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金钥匙,一些英语教育专家、一些资深的英语教师也在不断地探讨英语教学的最佳方法。
但是,广大一线教师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各种现代英语教育思潮不断地扑面而来,引领并推动着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高考这个影响学科教学的指挥棒,引领、冲击、干扰着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
因此,一线教师必须扛起素质教育的大旗而大张旗鼓地搞应试,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新的高考改革实施之后,高考将为一线教师松绑,一线教师可以多一些自主思维的空间,多一些练好内功的时间,深层次思考外语教学的中国化、本土化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外语教学的高效益。
但实际上,高考改革后的英语看似“减分”,但“减分”并不代表不重视,这背后是一个立体的变化。
高考英语改革将围绕“体现应用、强化表达”的思路而展开,要对现行英语考试试卷结构、题型及分值、比重等三方面进行调整,着力改变过去“学习英语十几年张不开嘴”的弊端。
对此,学校管理者及英语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
3.如何有效应对高考及外语教学改革,是一线教师必须正视并回答的问题。
多年来,广大英语教师普遍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英语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而忽视了语言教育的功能,即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英语教学应该是知识(语言知识)、技能(听、说、读、写)、能力(知识+ 技能)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英语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素质,包括文化、人文和语言等方面的素质。
英语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多维的、立体的、综合的培养,使他们有能力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高考英语改革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正在向着“知识 + 能力 + 素养”的方向靠拢,可以说,如果学生没有较全面的能力和一定的素养,就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因此,要探索适合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之路,外语教师要有全局意识,要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要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认真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积极借鉴国外外语教学的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整合与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极应对、有效推进高考及外语教学改革。
篇二:XX年高考改革方案颁布根据教育部的新高考改革方案,XX年高校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之后进行,且不得采取联考的方式。
10月份,“北约”“华约”“卓越联盟”三大自主招生联盟正式解体。
这一变化给高三学生带来了哪些影响?XX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方案又将呈现何种趋势?变化:考前“无战事”学生很轻松11月13日早,襄阳四中高三(14)班学生顾振峰来到教室上课。
前一段时间,准备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他,曾对照往年考试要求参加了一些学科竞赛,还预备去上专攻自主招生的辅导班。
“听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挪到高考后举行,感觉安心多了。
”顾振峰说。
往年的这个时候,不少高三学生已着手准备自主招生考试。
今年,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心无旁骛,备战高考。
变化源于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文件规定,自XX年起,自主招生将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同时要求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
“最近,不少家长前来询问自主招生的情况。
”襄阳四中高三年级主任李先军说,往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一般从12月起接受申报,进入10月,学生就要根据自身情况准备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等,教师也开始关注各种自主招生信息。
因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今年各所高校的自主招生都没动静,老师们戏称“考前无战事”。
据了解,自主招生自XX年启动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人数的5%。
XX年以来,清华大学等组建的“华约”、北京大学牵头的“北约”、天津大学等联合的“卓越联盟”形成“三国杀”局面。
“每年学校都会有一两百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李先军介绍,这一数字,占了该校整个高考人数的10%左右。
据介绍,高考在6月7日、8日举行,高招录取往往在7月10日左右开始,这样留给高校自主招生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
“现在中学比较关注的问题是,自主招生是在高考后马上进行,还是等高考放榜后再进行。
”李先军说。
预测:面试权重加大注重选拔“怪才”往年自主招生从学生提交申请、学校初审,到笔试、复试等,要花五六个月的时间。
XX年,自主招生挪到高考统考后进行,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大大缩短。
多数教育界人士认为,这样一来,面试的权重会大幅增加。
李先军预测,不少高校有可能取消笔试。
“招生周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选拔创新人才,这对高校将是一个考验。
”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汪家宝认为,自主招生是对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一种补充方式,它应该更务实,更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使有特长的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教育界人士认为,高考成绩必将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敲门砖”,面试或者加试将成为自主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隆中名师”、襄阳四中高级教师范娜认为,高考后再举行自主招生,高校将更多地依赖面试,这对面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自主招生的专业要求呈现多样性,高校怎样合理设置自主招生专业,选择优势学科还是特色学科,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自主招生考试可能会走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录取学生的路子,等高考成绩公布后进行考核,让考生根据分数和兴趣特长填报,这样更具针对性。
”范娜说。
李先军认为,如果高考结束后立即举行自主招生考试,将加重老师、学生的负担,相当于让学生参加“二次高考”;如果成绩出来后组织考试,则有可能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他举了个例子:假如A考生考了650分,没过北大录取线;B考生考了680分,过了北大录取线,但是A考生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获得40分加分,B考生如果不参加就“明显吃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B肯定也会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