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试验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合肥师范学院(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实习地点:安徽省合肥市紫蓬山景区实习时间: 2017年5月26日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云翳,痢疾,痈肿。
根:用于小便淋痛,痢疾。
全草或叶:苦,平。
解毒,祛风。
用于痈疽疮毒,痢疾,中耳炎,耳鸣,耳聋,关节酸痛。
16. 朴树,榆科。
乔木,树皮平滑,灰色;一年生枝被密毛。
叶互生,叶柄长;叶片革质,宽卵形至狭卵形,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偏斜,中部以上边缘有浅锯齿,三出脉,上面无毛,下面沿脉及脉腋疏被毛。
花杂性(两性花和单性花同株),当年枝的叶腋;核果近球形,红褐色;果柄较叶柄近等长。
根、皮、嫩叶入药有消肿止痛、解毒治热的功效,外敷治水火烫伤。
17. 野花椒,芸香科。
灌木或小乔木;枝干散生基部宽而扁的锐刺,嫩枝及小叶背面沿中脉或仅中脉基部两侧或有时及侧脉均被短柔毛,或各部均无毛。
聚花序顶生,长1-5厘米;花被片5-8片,狭披针形、宽卵形或近于三角形,大小及形状有时不相同,长约2毫米,淡黄绿色;雌花的花被片为狭长披针形。
叶,祛风散寒,健胃驱虫,除湿止泻,活血通经。
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瘀血作痛,经闭,咯血,吐血。
果皮:辛,温。
有小毒。
温中止痛,驱虫健胃。
用于胃寒腹痛,蛔虫病;外用于湿疹,皮肤瘙痒,龋齿痛。
种子:苦、辛,凉。
利尿消肿。
用于水肿,腹水。
18. 海金沙,海金沙科。
多年生草质藤本。
根状茎横走,生黑褐色有节的毛;根须状,黑褐色,坚韧,亦被毛。
叶多数,对生于茎上的短枝两侧,二型,纸质,连同叶轴和羽轴有疏短毛。
干燥成熟孢子,用于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19. 乌桕,大戟科。
乔木,高可达15米许,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
叶互生,纸质,叶片菱形、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长3-8厘米,宽3-9厘米,顶端骤然紧缩具长短不等的尖头,基部阔楔形或钝,全缘。
乌桕根皮、树皮、叶入药,杀虫,解毒,利尿,通便。
用于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伤;外用治疔疮,鸡眼,乳腺炎,跌打损伤,湿疹,皮炎。
潘晓军《药用植物学》实验
• 实验准备 • 实验操作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与反思
01 实验准备
实验目的
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基 本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对药用植物 的观察、鉴别和应用 的实践能力。
了解药用植物的形态 特征和分类。
实验材料
显微镜
药用植物样本(如:金银花、黄连、枸 杞等)
解剖刀
采集时间确定
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周期 和季节,选择适宜的时间 进行采集,以保证植物新 鲜度和药效成分的含量。
采集工具准备
准备必要的采集工具,如 剪刀、铲子、标本夹、标 签等,确保采集过程中的 安全和准确性。
植物分类鉴定
植物形态特征观察
通过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 实等器官的形态特征,初步判断植物 的种类。
分类结果
根据比对结果,得出实验植物的分类名称和系统 位置,为后续的药用价值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资 料。
显微结构分析
显微观察技术
利用显微镜等观察工具,对植物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 其细胞结构和组织特点。
细胞结构
观察细胞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以及细胞内的细胞器和代谢活 动,分析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植物组织结构
通过显微观察,分析植物的细胞结 构和组织类型,了解其基本构造和 功能。
植物分类结果比对
1 2 3
植物分类学知识
运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将实验观察到的植物与 已知的植物种类进行比对,确定其所属的科、属、 种等分类信息。
分类依据
比较不同植物之间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生态 位等,确定其分类依据,加深对植物多样性的认 识。
由于实验时间安排紧凑,部分同学在 实验过程中感到时间压力较大,需要
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
药用植物学实验大纲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名称:《药用植物学实验》学时:32学分: 2适用专业:制药工程执笔人:审订人:一、实验的目的与任务: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学等专业课有密切的联系. 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程正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更好地掌握好此门课程;同时该实验课程也为其他专业课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实验使学生熟练使用该实验所涉及的仪器如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等。
2.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及植物学绘图方法。
3.掌握几种常用的制片方法如临时装片法,徒手切片法等。
4.熟练使用植物分科检索表。
5.了解学校常见药用植物的名称及所属科属。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校园植物的户外观察(一)(2学时)一、实验目的:1.熟悉校内主要植物的名称。
2.了解几个形态特征明显的科的植物的科属特征。
3.了解外部形态特殊的植物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通过校园植物观察,达到以上教学目的。
实验二校园植物的户外观察(二)(2学时)一、实验目的:1.熟悉校内主要植物的名称。
2.了解几个形态特征明显的科的植物的科属特征。
3.了解外部形态特殊的植物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通过校园植物观察,达到以上教学目的。
实验三根,根茎,茎,叶的形态观察(2学时)一.实验目的:掌握根,根茎,茎,叶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标本室各种根及根茎药材;各种叶片标本;放大镜等。
二、实验内容:1.通过药材标本了解正常根及变态根、根茎的特征。
2.观察木质茎、草质茎及藤本茎的特征。
3.观察叶的形态。
单叶与复叶。
实验四花(2学时)一、实验目的:1.熟悉花解剖技术。
2.掌握各花部特征二、实验材料:自带花朵三、实验内容:1.观察花的组成及各部特征。
2.观察各种花序的类型及特征。
3.解剖一朵花,写出其花程式。
实验五果实及种子(2学时)一、实验目的:1.掌握果实类型。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植物是自然界中的宝库,其中许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药用植物学是研究植物中药用成分及其应用的学科。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几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药效及其应用。
实验一:白芷的抗菌活性白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我们选取了白芷的根茎部分,制备了白芷提取物。
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白芷提取物进行抗菌实验,我们发现白芷提取物对多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白芷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为显著。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白芷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
挥发油具有强烈的抗菌作用,而黄酮类物质则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
这些成分的协同作用使得白芷具有出色的抗菌活性。
实验二:甘草的抗炎作用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抗炎、抗溃疡等作用。
我们选取了甘草的根部,制备了甘草提取物。
通过对小鼠实施炎症模型,我们发现甘草提取物能够显著减轻小鼠的炎症反应。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甘草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素。
甘草酸具有抗炎和抗溃疡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促进溃疡的愈合。
而甘草素则具有镇痛和抗过敏作用,能够缓解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过敏症状。
这些成分的协同作用使得甘草成为一种重要的抗炎药物。
实验三:丹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降血脂等作用。
我们选取了丹参的根部,制备了丹参提取物。
通过对小鼠实施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我们发现丹参提取物能够显著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丹参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为丹参酮和丹参酚。
丹参酮具有活血化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而丹参酚则具有抗氧化和降血脂作用,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和血脂异常。
这些成分的协同作用使得丹参成为一种重要的心血管保护药物。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探究了白芷、甘草和丹参等药用植物的药效及其应用。
白芷具有抗菌作用,甘草具有抗炎作用,丹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药用植物实验报告
药用植物实验报告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药用植物实验报告篇一:药用植物学实验一1实验一植物细胞、组织的观察及植物装片的制作方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植物细胞观察方法,掌握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了解质体类型及特点。
2.掌握细胞后含物、细胞壁特化的主要类型及鉴别。
3.掌握各种成熟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植物体的分布部位。
4.熟练植物制片技术操作和生物绘图方法。
二、实验器具与试剂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尖头镊子、解剖针、刀片、剪刀、吸水纸、擦镜纸、纱布块、吸水纸、蒸馏水、稀碘液、苏丹Ⅲ试液、水合氯醛、稀甘油、20%蔗糖液、间苯三酚试液、浓盐酸、黑墨水。
三、实验材料洋葱鳞叶表皮细胞制片、新鲜洋葱、新鲜女贞叶、新鲜绿辣椒、新鲜红辣椒、番茄、萝卜、马铃薯块茎、姜块茎、无花果或秋海棠叶柄、夹桃叶、花生或蓖麻种子、半夏粉末、大黄粉末、黄柏粉末。
柿子胚乳细胞切片;南瓜茎横切永久制片、南瓜茎纵切永久制片、松茎横切永久制片;洋葱根尖纵切制片、玉米根尖纵切制片、玉米或洋葱根尖横切永久制片、黑藻顶芽纵切永久制片。
菠菜叶、油菜叶、油麦菜叶、小白菜叶或板蓝根叶、冬青叶、决明叶、薄荷叶、桑叶、桑枝、姜、橘子、半夏粉末。
芹菜、梨、豆芽、肉桂粉末、人参粉末、甘草粉末。
四、实验内容<植物的细胞>:(一)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植物细胞基本结构①取洋葱鳞叶表皮细胞永久制片或用新鲜洋葱材料撕取表皮制临时装片观察,可见表皮为一层细胞,其细胞多为近长方形,选择形状较规则、结构清晰的细胞移至高倍镜下观察,可分辨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结构。
由于大液泡的形成,细胞核位于一侧,高倍镜下还可看见核仁。
通过调节细调焦轮可使细胞的不同层次依次成像,加深对细胞立体结构的理解。
②加水合氯醛,加热透化,再加稀甘油。
镜下观察细胞变化。
细胞壁较透明,细胞质无色均匀,细胞核扁球形,仔细观察可见其内1—3个发亮的核仁。
③从一侧滴加稀碘液,细胞质被染成浅黄色,细胞核被染成深黄色。
药用植物学实验
实验和要求 (1)掌握导管和管胞的特征及类型. (2)了解筛管和伴胞的特征. 仪器和用品 实验材料 大黄、甘草粉末;稀甘油;水和氯醛试液。 实验步骤 (五)分泌组织 实验材料:鲜姜,小茴香永久制片. 实验步骤及结果
(六)植物形态组织学综合观察
1.根(根茎)的观察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植物根(根茎)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根系的类型. (2)掌握根的初生构造及次生构造特点. 实验材料 (1)毛茛根横切永久制片. (2)直立百部根横切片. (3)青木香根横切制片.
5.果实的观察 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不同类型的果实特征及其构造. (2)了解果实内部构造. 材料: 番茄,黄瓜,茄子,菠萝,桃子,梨,苹果.
实验二.植物的组织的观察
仪器用品 (一)分生组织 实验材料: 小麦,洋葱根尖永久纵切片,椴树茎的永久 横切片,小麦根尖临时片. (二)基本组织 实验材料 :薄荷茎的永久制片
(三)保护组织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表皮细胞及附属物的特征. (2)掌握气孔的轴式(类型). (3)掌握周皮(木栓组织)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 (1)气孔的观察 (2)非腺毛, 腺毛.
药用植物学实验
实验一
1. 实验目的
植物细胞后含物的观察
(1)熟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和使用 (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学习表皮制片法及绘制植物细胞图的基本技术 (4)掌握水合氯醛制片方法 (5)掌握草酸钙晶体和碳酸钙的类型和结构.
2. 仪器
.
3. 实验内容: (1) 洋葱表皮细胞的制片 (2) 质体的观察: 观察有色体还可用红辣椒的皮. (3) 植物细胞后含物---淀粉粒的观察. a 后含物包括:淀粉粒、糊粉粒、晶体等. b 淀粉粒的类型: c 实验材料:土豆,浙贝母,半夏; 大黄、黄柏、甘草、 地骨皮、射干粉末。 (4) 步骤: 4. 实验方法及结果 (1)簇晶; (2)方晶; ( 3)针晶; (4)砂晶; ( 5) 柱晶 .
最新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最新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特定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
实验材料:1. 选定的药用植物样本2. 蒸馏水3. 乙醇4. 萃取溶剂(如氯仿、乙酸乙酯)5. 旋转蒸发仪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8. 生物活性测试试剂盒9. 实验动物(如小鼠)实验方法:1. 植物样本的预处理:将采集的药用植物清洗干净,晾干后切碎,备用。
2. 粗提:称取一定量的植物样本,加入蒸馏水和乙醇,按照固液比1:10的比例,进行回流提取,提取时间为2小时。
3. 萃取:将粗提液进行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如氯仿、乙酸乙酯,以分离不同极性的成分。
4. 旋转蒸发:将萃取液在旋转蒸发仪中浓缩至适当体积。
5. 成分分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
6. 生物活性测试:选取提取的有效成分,通过生物活性测试试剂盒进行初步的生物活性筛选,如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7. 动物实验:对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成分,在实验动物上进行进一步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
实验结果:1. 通过HPLC分析,确定了植物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种类及其相对含量。
2. 生物活性测试显示,提取物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3.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用植物提取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实验动物具有治疗效果,且未观察到明显毒性反应。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提取并分析了选定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发该植物作为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未来研究可针对特定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的药效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
药用植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生态特性和药用价值,提高对药用植物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材料1. 药用植物样品:人参、黄芪、甘草、麻黄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培养箱、电子天平、pH计等。
3. 实验试剂:蒸馏水、KNO3、KH2PO4、NaCl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1)观察人参、黄芪、甘草、麻黄等药用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如叶片、茎、根、花等。
(2)记录药用植物的生长速度、株高、叶面积等生长指标。
(3)分析药用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差异。
2. 研究药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1)测定药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呼吸速率等生理指标。
(2)分析药用植物在不同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的生理生态适应性。
(3)探讨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3. 提取和鉴定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1)采用溶剂提取法提取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
(2)利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提取物进行初步鉴定。
(3)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分析方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1)人参在播种后40天内,株高从0.5cm增长到10cm,叶面积从1.5cm²增长到15cm²。
(2)黄芪在播种后50天内,株高从0.3cm增长到7cm,叶面积从1cm²增长到8cm²。
(3)甘草在播种后60天内,株高从0.2cm增长到5cm,叶面积从0.8cm²增长到6cm²。
(4)麻黄在播种后45天内,株高从0.4cm增长到8cm,叶面积从1.2cm²增长到10cm²。
(5)不同药用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存在差异,如人参在光照充足、水分适宜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而麻黄在干旱、光照不足的环境中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2. 药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1)人参在光照强度为1000μmol·m⁻²、温度为25℃、水分充足的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
药用植物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药用植物实验报告篇一:药用植物学实验一1实验一植物细胞、组织的观察及植物装片的制作方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植物细胞观察方法,掌握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了解质体类型及特点。
2.掌握细胞后含物、细胞壁特化的主要类型及鉴别。
3.掌握各种成熟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植物体的分布部位。
4.熟练植物制片技术操作和生物绘图方法。
二、实验器具与试剂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尖头镊子、解剖针、刀片、剪刀、吸水纸、擦镜纸、纱布块、吸水纸、蒸馏水、稀碘液、苏丹Ⅲ试液、水合氯醛、稀甘油、20%蔗糖液、间苯三酚试液、浓盐酸、黑墨水。
三、实验材料洋葱鳞叶表皮细胞制片、新鲜洋葱、新鲜女贞叶、新鲜绿辣椒、新鲜红辣椒、番茄、萝卜、马铃薯块茎、姜块茎、无花果或秋海棠叶柄、夹桃叶、花生或蓖麻种子、半夏粉末、大黄粉末、黄柏粉末。
柿子胚乳细胞切片;南瓜茎横切永久制片、南瓜茎纵切永久制片、松茎横切永久制片;洋葱根尖纵切制片、玉米根尖纵切制片、玉米或洋葱根尖横切永久制片、黑藻顶芽纵切永久制片。
菠菜叶、油菜叶、油麦菜叶、小白菜叶或板蓝根叶、冬青叶、决明叶、薄荷叶、桑叶、桑枝、姜、橘子、半夏粉末。
芹菜、梨、豆芽、肉桂粉末、人参粉末、甘草粉末。
四、实验内容<植物的细胞>:(一)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植物细胞基本结构①取洋葱鳞叶表皮细胞永久制片或用新鲜洋葱材料撕取表皮制临时装片观察,可见表皮为一层细胞,其细胞多为近长方形,选择形状较规则、结构清晰的细胞移至高倍镜下观察,可分辨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结构。
由于大液泡的形成,细胞核位于一侧,高倍镜下还可看见核仁。
通过调节细调焦轮可使细胞的不同层次依次成像,加深对细胞立体结构的理解。
②加水合氯醛,加热透化,再加稀甘油。
镜下观察细胞变化。
细胞壁较透明,细胞质无色均匀,细胞核扁球形,仔细观察可见其内1—3个发亮的核仁。
③从一侧滴加稀碘液,细胞质被染成浅黄色,细胞核被染成深黄色。
④取20%蔗糖液,制作表皮细胞装片,放置20分钟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药用植物学实习报告
药用植物学实习报告
我在药用植物学实习期间,主要参与了植物采集、鉴定和药用价值评估的工作。
通过实地采集植物标本和参与实验室分析,我对许多药用植物的特征和药用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期间,我跟着导师学习了植物的采集方法和标本的制作。
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我学会了识别许多常见的药用植物,并学习了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外部特征。
回到实验室后,我参与了对采集来的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和分类,并学习了如何使用显微镜对植物细胞和组织进行观察和研究。
除了植物的外部特征,我还学习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
在实验室中,我参与了对植物样本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工作,并学习了如何使用色谱和质谱等仪器对提取的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
通过这些工作,我对许多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和药用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我还参与了对植物药材的质量评估和药效研究。
通过参与实验,我学习了如何对药材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并学习了如何进行体内外药效实验来评估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对药用植物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素养。
这次实习经历使我对药用植物学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将会继续努力学习,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近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发现植物中具有某种药用价值的物质,以此为基础,开发出各种药物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本报告详细介绍一次有关药用植物学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测试经过改良的尖叶女贞(Acanthopanax senticosus)中的活性物质。
该物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能够抑制体内炎症,能够抵御病毒和真菌的感染,还可改善神经功能。
实验材料
尖叶女贞粉末及静脉滴注的5%glucose-saline溶液。
实验方法
1.将尖叶女贞粉末放入离心瓶内,加入足量的5%glucose-saline溶液调成浓缩液;
2.将浓缩液滴入患者静脉内;
3.记录实验前后患者血液抗炎、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功能的情况;
4.对比实验前后患者治疗结果。
实验结果
实验对象使用该物质后,其血液抗炎,血液循环及免疫系统功能都发生了显著改善。
患者病情有了明显减轻,治疗效果良好。
结论
尖叶女贞中的活性物质对于投放后的治疗效果是显著的,该物质在治疗血液抗炎、血液循环及免疫系统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
药用植物学试验
洋葱表皮细胞
细胞壁 细胞质 细胞核
(二)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1、淀粉粒
取马铃薯块茎,用刀片刮取少许“白浆”,置 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先在低倍镜下观 察淀粉粒,再换用高倍镜观察,观察其脐点 和层纹,分辨出单粒、复粒和半复粒。然后 再观察半夏粉末,在盖玻片一侧加一滴稀碘 液,观察有何颜色变化。
脐点 层纹
三、内容与方法
(一)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1、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
从洋葱鳞茎上剥下一片肉质鳞叶,用镊子由其 内表面撕下一块透明的内表皮,切取小块, 置于载玻片上预先加好的水滴中,用镊子将 其展平,然后将盖玻片沿水滴一侧慢慢盖下, 防止产生气泡,用吸水纸沿盖玻片一侧吸掉 多余的水。
2、观察植物细胞的构造
药用植物学实验
实验一 植物细胞的构造及后含物 一、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二)了解分布于植物细胞中的主要后含物 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
(三)学习临时装片法及绘制植物细胞图的 基本技术。
二、实验材料
洋葱鳞茎、马铃薯块茎、蓖麻种子、桔梗根、 大黄粉末、半夏粉末、甘草或黄柏粉末、 印度橡皮树叶或无花果叶的横切片、苍术 根的横切片。
(2)腺毛
观察薄荷叶或西洋红叶下表皮水装片, 腺毛有两种类型,一种具1—2细胞的腺 头和1—2细胞的腺柄,另一种为腺鳞, 先头由6—8个细胞组成,略成扁球形, 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周围有角质层,其 余腺头细胞之间贮有挥发油,腺柄极短
3、气孔
(1)平轴式气孔:取常山叶下表皮水 装片,可见气孔周围有两个副卫细胞, 其长轴与保卫细胞和气孔的长轴平行。
马铃薯淀粉粒
半夏淀粉粒
2、结晶体
(1)草酸钙结晶
①簇晶
取大黄粉末少许,滴加水和氯醛试 液1─2滴。在酒精灯上加热进行 透化,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试剂, 加稀甘油一滴,盖上盖玻片,可 见多数星状的草酸钙簇晶。
药用植物学实习报告(优秀5篇)
药用植物学实习报告(优秀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药用植物学实习报告,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222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篇一大学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前言:通过一年植物学的学习,我们学到并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但为了让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而实践永远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既能够很快的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使理论与实践想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又能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植物,提高分析的中和能力。
还能掌握植物的采集,压制,标本制作,种类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的植物教学和科研打下初步的基础。
这此野外实习不仅是我们接近植物,了解植物的一次机会,而且也是我们磨练自己,增强团队精神的机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并没有太多的接触机会,而这次实习中我们每个组的同学不仅一起学习,一起吃饭,还一起爬山涉水,让我们的友谊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深。
2012年7月2日下午,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向目的地出发。
一、实习的目的及意义1、通过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
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结合。
2、学习懂得用科学方法观察和研究植物。
3、初步掌握植物的采集、标本制作、种类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合作精神。
且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5、得到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6、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植物形态学术语。
7、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扩大和丰富了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药用植物学实验
实验一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植物的细胞 一.介绍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 二.复习植物细胞结构,介绍本实验要观察的 细胞器、后含物。 三.介绍植物制片的几种方法。 四. 图片。
实验一
一、目的和要求
(1)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掌握植物细胞的形态及构造。 (3)掌握细胞器及后含物 的形态特征。 (4)学习植物临时制片方法。
3.保护组织
(表皮) 毛茸
腺毛:能分泌粘液、挥发油等,有腺头和腺柄之分。
腺鳞:柄短或无的腺毛,腺头8个细胞(薄荷) 间隙腺毛:存在细胞间隙中的腺毛(广藿香)
非腺毛:不分泌物质只起保护作用,无腺头、腺柄之分。
实验二
4.机械组织
5.输导组织
厚角组织:壁加厚一般在角隅处,是活细胞。 石细胞 厚壁组织: (是死细胞) 纤维(分隔纤维、嵌晶纤维、晶鞘纤维、分枝纤维 (东北铁线莲 导管、管胞—木质部 (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孔纹) 筛管、伴胞、筛胞—韧皮部
实验一
八.植物制片方法
临时制片(粉末制片、表面制片、徒手切片)
(一)根据保存时间分
永久制片 (石蜡切片等) 切片法(徒手切片、石蜡切片)
(二)根据制作方法分
非切片法(粉末制片、表面制片)
实验一
1.粉末制片
(1)水或稀甘油装片:观察淀粉粒。 方法:取少量粉末→载玻片→滴2d水或稀甘油→搅匀→加盖玻片观察。 (2)稀碘液装片:检测淀粉粒(遇碘液呈蓝紫色或蓝黑色) 方法:同上。 (3)水合氯醛液装片:观察导管、晶体、石细胞、纤维、木栓组织等。 方法:取粉末少许→载玻片→滴2d水合氯醛液→ 搅匀→微微加热至 将要沸腾→再加水合氯醛1- 2d →反复透化几次→放冷→加1d稀甘油 →加盖玻片→吸水→观察。 注意:a.火不能太急,以免烧干,不要煮沸。 b.等载玻片略冷却后,再加稀甘油。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指导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指导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指导药物作为人们维持健康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很多药物的基础成分都是植物或者动物的一些部位。
因此,研究植物和动物的药用性质及其合理应用,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药用植物相关的实验指导,帮助读者了解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实验一:药用植物常用形态观察1. 实验目的通过对药用植物的常用形态进行观察,了解药用植物的基本外部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
2. 实验内容选取几种药用植物(如牛蒡、芫荽、甘草、桑叶等),进行生长环境及植株形态观察。
观察包括植株高度、叶、花、果实等的特征、数量、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等。
3. 处理和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学习药用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掌握药用植物分类、鉴别方法及其基本生物学特性。
二、实验二:药用植物提取物制备及提取良好度测定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习药用植物提取物制备的基本方法和提取良好度测定方法。
2. 实验内容选取一些药用植物(如黄芩、连翘、柴胡、丹参、桂枝等)、研磨成粉末,并进行大体和显微鉴别。
制备药用植物的水和乙醇提取物,并测定其提取良好度,并对不同提取条件进行比较。
3. 处理和分析通过实验学习药用植物提取物制备的基本方法和提取良好度测定方法。
提高学生对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认识和了解药用植物的应用前景。
三、实验三:药用植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和定量分析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检测和定量分析药用植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深入了解药用植物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
2. 实验内容选取几种药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如黄豆、绿茶、苦参的鲜果、叶、根的部位,利用色谱等方法进行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3. 处理和分析对实验得到的药用植物化学成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了解各种药用植物的主要功效成分及其数量占比,对于合理使用药用植物有指导意义。
四、实验四:药用植物药效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不同药用植物的药效实验方法,深入了解药用植物的药理学原理。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训报告
一、引言药用植物学作为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掌握药用植物的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药用价值以及采集、鉴定等方面的知识,我们于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XX地区开展了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训。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1. 增强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掌握药用植物的识别、采集、鉴定和标本制作等基本技能。
3. 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前往XX地区的山区、草原、湿地等不同生态环境,观察和记录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状况。
2. 药用植物识别: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并现场进行识别。
3. 采集与鉴定:学习药用植物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使用工具进行采集,并对采集到的植物进行鉴定。
4. 标本制作:学习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包括植物标本的压制、干燥、保存等步骤。
5. 药用价值研究:了解药用植物的传统用途、现代研究进展以及药效成分等。
四、实训过程1. 前期准备:在实训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相关资料、学习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准备采集工具和标本制作材料等。
2. 实地考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区域,记录植物种类、生长环境、药用价值等信息。
3. 采集与鉴定:在采集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对采集到的植物进行现场鉴定,确保采集到的是真正的药用植物。
4. 标本制作:在采集结束后,我们回到实验室进行标本制作,学习腊叶标本的压制、干燥、保存等步骤。
5. 总结与讨论:在实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五、实训成果1. 知识掌握: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药用植物的识别、采集、鉴定和标本制作等基本技能。
药用植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药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药用价值。
2. 掌握药用植物分类、鉴定和采集方法。
3. 学习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技术。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各种药用植物样品,如人参、黄芪、甘草、黄连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等。
三、实验方法1. 药用植物样品鉴定:观察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如叶、花、果、根等,进行分类和鉴定。
2.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采用溶剂提取法,分别提取人参、黄芪、甘草、黄连等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
3.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分离:采用柱层析法,将提取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4.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鉴定: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一化合物进行鉴定。
四、实验步骤1. 药用植物样品鉴定(1)观察人参样品的形态特征,如根、茎、叶等,进行分类和鉴定。
(2)观察黄芪样品的形态特征,如根、茎、叶等,进行分类和鉴定。
(3)观察甘草样品的形态特征,如根、茎、叶等,进行分类和鉴定。
(4)观察黄连样品的形态特征,如根、茎、叶等,进行分类和鉴定。
2.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1)将人参、黄芪、甘草、黄连等药用植物样品分别用不同溶剂提取。
(2)将提取液进行浓缩、干燥,得到不同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
3.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分离(1)将提取得到的混合物进行柱层析分离。
(2)收集分离得到的单一化合物。
4.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鉴定(1)将分离得到的单一化合物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
(2)根据检测结果,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药用植物样品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人参、黄芪、甘草、黄连等药用植物样品均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符合药用植物的基本特征。
2.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溶剂提取法可以成功提取人参、黄芪、甘草、黄连等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
3.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分离实验结果表明,柱层析法可以有效分离人参、黄芪、甘草、黄连等药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
药用植物学实验
药用植物学实验目录绪论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实验二植物细胞后含物及细胞壁实验三综合实验植物细胞减数分裂实验四植物组织(一)实验五植物组织(二)实验六根的显微构造实验七茎的显微构造实验八叶的形态和内部构造实验九植物繁殖器官实验十综合实验薄荷实验十藻、菌、地衣实验十一苔藓、蕨类、祼子植物实验十一设计性实验被子植物花图式与花程式及检索表的使用实验十二被子植物1实验十三被子植物2实验十四被子植物3实验十五被子植物4实验十六被子植物5附录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及其鉴定绪论一、实验注意事项(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根据实验指导,预习与本次实验相关的课堂讲授内容,并阅读指定的参考文献。
2.仔细阅读本次实验的内容,要求弄懂实验原理和方法。
3.对于需要同时进行的几项实验,预先思考进行的先后次序,以便实验时节约时间。
4.准备好各种自备的实验用品,如铅笔(HB、2B各一支)、白色橡皮擦、直尺、报告纸等。
(二)实验过程中的几点要求:1.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安静。
2.实验认真、观察仔细,观察应当和思考结合起来,因此实验时应当手、眼、脑三者并用。
3.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实验时应当善于安排自己的工作,注意力应当集中在主要的问题上,不要花过多时间去钻研细小的次要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次要问题,可留待课外时间去解决。
4.实验开始前,教师进行讲解和提问时,应当注意听取,并作必要的记录。
5.在实验过程中,应当随时观察所得现象,测量数据,计算、推理及结论等写在报告纸上,应当养成能随时作出准确、清楚、整齐的记录而不需要重抄的良好习惯,测量的数据禁止用另外纸片记录。
6.实验进行过程中,必须注意听取接受教师的指导。
7.实验桌面上和地面上应随时保持整洁,非实验必要物品一律不许放在桌面或桌架上。
8.酒精灯用后,应及时熄灭。
9.纸屑、废纸应置纸篓内,不得乱丢在地上,纸篓内不得倒入液体。
(三)实验完毕时的几点要求:1.按照教师指定时间交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实验材料
• 椴树茎的横切片;松树茎的横切、径向纵 切、切向纵切片;薄荷茎和益母草的横切 片;玉米茎的横切片;石斛茎横切片;石 菖蒲根茎横切片;黄连根茎和大黄根茎的 横切片;海风藤茎横切片;茅苍术根状茎 的横切片
三生韧皮部 额外形成层 三生木质部
何首乌异型维管束
• 怀牛膝根横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色,木质黄 白色,其外有众多小点,排成2-4轮,即异型维管 束。在显微镜下其最外为木栓层,由4-8列扁平的 木栓化细胞组成,木栓层以内,为数层薄壁细胞。 维管组织占根的大部分,分布有多数异型维管束, 断续排成2-4轮,最外轮的异型维管束较小,异常 形成层几乎连接成环,内轮的异型管束较大,均 为外韧型。根中央为正常维管束,初生木质部常 为二原型
怀牛膝根横切面
四、实验报告
1.把观察到的变态根类型列表记录下来。 2.绘毛茛根百部根的横切片简图,并注明各部分
名称。
3.绘芍药根的横切片简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4.绘牛膝或何首乌根的横切片简图,注明各部分
名称。
五、思考题(任选其一)
1.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发生变态?这种变态有何意 义?
2.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初生构造有什么异 同点?
五、思考题(任选其一)
1.如何区分植物的根与植物的地下变态茎? 2.双子叶植物茎的根的初生构造有何不同?
实验六 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构造 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和根状茎的构造
双子叶植物根状茎的异常构造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构造特征 2.掌握双子叶植物草质茎次生构造 3. 掌握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了解单子叶植物根状
(2)块根 观察何首乌、天门冬、萱草等植 物的根,其变态块根是由侧根和不定根变 态。
(3)气生根 观察龟背竹、吊兰露在空气中 的不定根;观察玉米、薏苡渗入土壤中的 不定根
3.根尖的构造
取玉米根尖纵切面的永久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1)根冠 在根尖的最先端,略呈三角形,套在 生长点之上。
(2)分生区 细胞壁薄,核大,质浓,分裂能力 很强,属分生组织。
姑、合、假叶树、竹节蓼、天门冬、山楂、
皂荚、丝瓜等植物的茎;向日葵和马兜铃 茎的横切片
三、内容与方法
1.茎的形态特征 取两年生或三年生的木本植物紫丁香、胡桃楸、
银杏等植物的枝条,观察其形态特征。
2.茎的变态
(1)地下变态茎
①根状茎 观察玉竹、白茅、姜的根状茎,注意节 和节间、顶芽、侧芽及茎痕?
②块茎 取马铃薯、掌状半夏、东北天南星等植物 的块茎进行观察,分辨其顶芽及节上的芽眼及 其缩短的节间。
芍药根的横切片
芍药根的横切片
木栓层 木栓形成层 栓内层 次生韧皮部 形成层
次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
根的异常构造
何首乌块根,在其横断面上,可见皮部有4-11个 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花纹”。 在显微镜下,从外向里区分出周皮、薄壁细胞 组织、排成一圈大小不等的圆环异型维管束和 中央正常维管束。形成层呈环状,异型维管束 多位复合型,少数为单个维管束,均为外韧性。 根的中央为大型正常维管束,亦为外韧性,中 心部分为初生木质部。
毛茛根的横切片
内皮层 中柱鞘
初生木质部 初生韧皮部
凯氏点
(2)单子叶植物的初生构造:百部根的横切片, 根被: 皮层: 维管柱: 髓
百部根横切片
双子叶植物的次生构造: 芍药根的横切片: i周皮 最外方的数层细胞,由木栓层、木栓
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 ii次生维管组织
①次生韧皮部 ②形成层 ③次生木质部
药用植物学实验
实验四 根的形态、类型和变态及 内部构造
一、目的要求
1.识别掌握根的外部形态和类型及变态根的形态、 特征和类型。
2.了解根尖的解剖构造及· 分区 3.掌握双子叶植物根和单子叶植物根的内部构造
及异同点
二、实验材料
根的实物:桔梗、蒲公英、高山积雪、大豆、薏苡、 葱、白前、芍药、板兰根、欧白芷、何首乌、天 门冬、萱草、龟背竹、吊兰等植物的根、菟丝子、 桑寄生或槲寄生带寄主的标本、络石藤的标本; 玉米或洋葱根尖的纵切面的永久切片;毛茛根和 辽细辛、鸢尾根及百部根的横切片;芍药、人参 根的横切片;牛膝和何首乌及黄芩的横切片
3. 根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有何区别?次生构造 是如何形成的?
4.根的异常构造是如何形成的?
• 实验五 茎的形态和变态类型 茎的初生 构造
一、目的要求
1.识别掌握茎的外部形态和类型及变态茎的形态、 特征和类型。
2.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 二、实验材料
• 茎的实物:紫丁东北天南星、洋葱、慈
(3)伸长区 位于分生区上方,到出现根毛的地 方,向成熟区过渡。
(4)根毛区(成熟区) 在伸长区的上方,细胞分 化成熟,并形成了各种出生组织,表面密生根毛。
2.根的初生构造 双子叶植物的初生构造
取毛茛根的横切片,在低倍镜下区分出表皮、皮 层和维管柱三大部分 ①表皮 ②皮层 在表皮以内,占根的大部分,分为三层: 外皮层 中皮层 内皮层 ③维管柱 中柱鞘 初生木质部 初生韧皮部
3.茎的初生构造
• 向日葵幼茎横切制片,区分表皮、皮层和 维管束三部分;维管束环状排列为一圈, 束间有髓射线,中央为宽大的髓。
髓
髓射线
初生木质部 束中形成层 初生韧皮部 韧皮纤维 皮层 表皮
向日葵幼茎横切制片
四、实验报告
1.绘玉竹根茎的外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茎的外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3.列表记录变态茎的类型。 4.绘向日葵茎横切面简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③鳞茎 取洋葱、百合的鳞茎,将洋葱鳞茎纵切, 观察其节间缩短的鳞茎盘,肉质及膜质鳞片叶、 顶芽及腋芽
(2)地上变态茎 ①叶状茎 观察假叶树、竹节蓼、天门冬等植物,
注意茎扁平变态为绿色的叶状体,叶已退化成 鳞片状。
②刺状茎 皂荚的刺,注意其位置生于叶腋,由腋 芽发育形成,不易剥落。
③茎卷须 观察丝瓜茎卷须标本。
三、内容与方法
1.根的形态类型 (1)直根系 观察桔梗、蒲公英、高山积雪、
大豆的根系,分辨主根、侧根和纤维根。
(2)须根系 观察薏苡、葱、白前的根系, 注意是否有主根?
2.根的变态
(1)贮藏根 观察桔梗、芍药、板兰根、欧 白芷等植物的根,可见其直根已膨大成不 同形状,这种变态根主要适应于贮藏大量 的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