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溶解现象解析
沪教版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溶解现象》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一.溶解与乳化1.泥土以细小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2.食用油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3.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4.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⑴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如:水⑵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KMnO4溶液紫红色,含Fe2+溶液浅绿色,含Fe3+溶液黄色,含Cu2+溶液蓝色5.乳化:乳化剂(洗洁精、肥皂)作用下,油以小液滴形式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乳浊液。
[汽油去除油脂的原理是溶解]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2.硝酸铵(NH4NO3)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3.氯化钠(NaCl)溶于水,温度不变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低于0℃)、沸点升高(高于100℃)2.某些水溶液具有导电性,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示例: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H+和SO42-;氯化钠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Na+和Cl-[蔗糖溶液不能导电:蔗糖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6.2 溶液组成的表示一.溶液的组成1.溶液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溶解溶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1.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根据溶解度计算:S÷(100+S),S越大,值越大2.溶液配制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⑵仪器: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⑶操作注意①称固体时,注意遵循左物右码。
[若颠倒,实际称量= 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②量水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量取量多,俯视量取量少] ③溶解不可用量筒 3.溶液稀释含义:向溶液中加水,使浓溶液变成稀溶液 ⑴步骤:计算、量取、溶解计算方法:①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②加入水的质量 = 稀溶液质量 - 浓溶液质量 ⑵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6.3 溶解性一.溶解性的影响因素1.溶质的性质。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6.1《溶解现象》整章教材分析
第6章溶解现象--------教材分析【本章构造】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首先,溶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如碘酒、红药水、紫药水、酒精灯灯用酒精以及一些日用调味品;溶解现象也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也曾经自己动手配制过溶液,如冲糖水、冲咖啡等,有一定的实际生活经历;对于溶质和溶液以及质量分数〔或质量百分比或浓度〕的计算,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前阶段的数学或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已能进展一些简单的计算;此外,在一个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响,其中一些化学反响就是在溶液中发生的,也接触过一些试剂,例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稀硫酸等,这些物质本身也都是溶液,在前面的一些根本实验操作中训练时,也已经遇到了溶液的有关问题,如食盐水和纯水的区别,过滤和蒸发等,以上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展本章学习的知识方面的根底。
其次,学生在看到形形色色的溶液,看到它们各不一样的性质,会产生相当的好奇感,激发起探索的愿望,形成学习动机,而且这些溶液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了解的,是必须的,这也可以促进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进展本章学习的心理准备。
第三,通过上册书五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根底的化学知识与原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逐步了解并熟悉化学学习的方法,知道怎样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探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这是学生进展本章学习的能力准备。
综上所述,在这里专门安排这一章符合学生的认知开展规律,也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学生进一步开展打下了根底。
因为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
所以让学生从本章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
同时,在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的知识,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响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拟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根底,当然也为后续学习中深入学习分散系做了准备。
《溶解现象》整章教材分析
第6章溶解现象--------教材分析【本章结构】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首先,溶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如碘酒、红药水、紫药水、酒精灯灯用酒精以及一些日用调味品;溶解现象也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也曾经自己动手配制过溶液,如冲糖水、冲咖啡等,有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溶质和溶液以及质量分数(或质量百分比或浓度)的计算,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前阶段的数学或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已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此外,在一个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一些化学反应就是在溶液中发生的,也接触过一些试剂,例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稀硫酸等,这些物质本身也都是溶液,在前面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中训练时,也已经遇到了溶液的有关问题,如食盐水和纯水的区别,过滤和蒸发等,以上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本章学习的知识方面的基础。
其次,学生在看到形形色色的溶液,看到它们各不相同的性质,会产生相当的好奇感,激发起探索的愿望,形成学习动机,而且这些溶液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了解的,是必须的,这也可以促进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进行本章学习的心理准备。
第三,通过上册书五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原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逐步了解并熟悉化学学习的方法,知道怎样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探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这是学生进行本章学习的能力准备。
综上所述,在这里专门安排这一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因为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
所以让学生从本章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
同时,在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的知识,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当然也为后续学习中深入学习分散系做了准备。
九年级化学 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梳理素材 沪教版
第6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知识梳理一、实验及基本概念实验:在1~5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食用油。
振荡后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被分散物质原有状态振荡后实验现象分散微粒静止后现象分散特征共同点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食盐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Na+、Cl-蔗糖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粉笔灰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不稳定食用油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概念4: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概念5: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物质溶解的现象(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 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解释:(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
化学九年级下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基础知识点
第六章溶解现象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液:物质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混合物状态不同: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2+会显蓝色;含有Fe2+(亚铁)的溶液显浅绿色;显黄色的溶液中一般存在Fe3+,高锰酸钾(紫红色)、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
NaCl = Na+ + Cl-;NaOH = Na+ + OH-※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
硝酸铵NH4NO3的溶解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3、溶解现象:像氯化钠NaCl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生石灰CaO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
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
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
※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纯碱是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汽油是将油污溶解;洗涤剂是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
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⑴用玻璃棒搅拌;⑵提高溶解的水温;⑶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二、水溶液的性质:1、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A、酱油B、米酒C、食醋D、水※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为什么建筑工地向水泥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以防冻?※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三、溶液的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m(溶液) = m(溶质) + m(溶剂);V(溶液) < V(溶质) + V(溶剂) ——分子间有间隙;2、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如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盐酸、氨气的水溶液,氨水();液体做溶质:稀硫酸,酒精的水溶液;固体做溶质:碘酒、食盐。
溶解现象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从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4、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1、氯化钠溶液的形成:以Na+、Cl-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蔗糖溶液的形成:以蔗糖分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6、在水、油混合物中加入某些物质,振荡或搅拌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
金属表面油污清洗、洗涤剂、洗发精等都起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
7、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
如:硝酸铵(NH4NO3)等。
8、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9、水中溶有少量固体物质后,溶液的凝固点会降低,沸点升高。
通常在冬天向车辆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10、当物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扩散出来后,溶液中便存在有大量的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可以导电,如NaCl溶液、稀硫酸等,若物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扩散出来,则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这些溶液不导电,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第六章溶解现象知识要点
化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六章)溶解现象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但都属于混合物。
溶液大多数为无色,但如:含Cu2+,蓝色、含Fe3+,黄色、含Fe2+,浅绿色。
常见溶液:食盐水、石灰水、稀盐酸等。
悬浊液:石灰浆、钡餐、面粉或粉笔灰放入水中、泥浆水等。
乳浊液:牛奶、油水混合物等。
2.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工业上污水的处理,农业上配制农药,生活中洗洁精能去油污。
3.注意:汽油洗去油污属于溶解现象;NaOH、纯碱等洗去油污属于化学反应。
4.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通常伴随热量变化。
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一般可用搅拌、振荡、研碎、加热等方法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5.水溶液的性质:(1)使稀溶液沸点上升。
应用:高山上煮鸡蛋(2)使稀溶液凝固点降低。
应用: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3)具有导电性。
一般溶液会导电,但酒精溶液、蔗糖水不导电。
应用:电解水7. 配制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所用仪器: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药匙。
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所用仪器: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
8. 量筒的正确读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俯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仰多俯少)9.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质性质(如:油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不同)(2)溶剂性质(如:食盐在水中和在油中溶解性不同)(3)温度(如:KNO 3在0℃和100℃时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
如:温度升高,KNO 3溶解度变大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压强。
如:温度升高,CO 2在水中溶解度变小;压强变大,CO 2在水中溶解度变大。
10. 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第6章溶解现象解读
第6章溶解现象整理与归纳一、内容提要1.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有的物质溶于水放热,如NaOH;有的物质溶于水吸收热量,如NH4N03。
有的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如NaCl.2.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化作用:使不溶于水的油以较小的油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3.水溶液的性质: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可使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4.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5.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100 g溶剂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6.结晶固体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二、专题讨论A和B两种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6—9。
现要用结晶法从A、B的混合物中提取A(不考虑A、B共存于溶液中时对各自溶解度的影响)。
取得60g混合物,将它溶于100g热水,然后冷却至20℃,若使A析出而B不析出,则混合物中A的质量分数应在什么范围?三、思维启迪20℃时,将2.8 g生石灰加入到50 g a%的饱和石灰水中,保持温度不变,所得溶液的质量 50 g,(填“<”“>”或“=”,下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a%,若将该溶液温度升高到30"C,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a%。
解析:由题意知:CaO+H2O=Ca(OH)z造成原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使原饱和溶液中Ca(OH)2析出,溶液质量减少,但由于温度不变,故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九年级化学溶液及溶解度笔记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一、溶解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特征:均一性:溶液内各部分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混合物:至少包含两种物质3、说明:均一稳定的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FeCl3溶液是黄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4、溶液的微观形成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溶剂中的过程,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中,如图NaCl溶于水的微观过程5、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导电性,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水、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存在与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离子,因此蔗糖水溶液很难导电二、溶液形成中的能量变化1、物质的溶解过程扩散过程(了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如:硫酸铵水合过程(了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如: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溶于水温度不变的物质:氯化钠三、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特点:不稳定,静置分层2、悬浊液:一种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态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浑浊的混合物,如泥与水混合用力振荡后得到的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的液体就是悬浊液;悬浊液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固体小颗粒会沉淀下来,故悬浊液可用过滤法分离3、乳化(1)概念: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的现象(2)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农药的使用: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洁精等乳化现象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一、溶质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通常是水,也可以是其他液体,如:酒精、汽油、氯仿等)溶液:溶解了某种溶质的混合物判断溶质、溶剂:(1)若气体、固体溶于液体,则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食盐水、高锰酸钾溶液、盐酸(2)若液体溶于液体,质量少的为溶质,质量多的为溶剂;如碘酒(3)有水存在的溶液,无论水多少,水都为溶剂;如酒精溶液(4)如有化学反应,则应根据反应情况判断溶质、溶剂二、溶质浓度的表示——溶质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mL)×溶液密度(g。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_2
第六单元 溶解现象 (学案)知识点归纳: 1.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具有_________性、_________性。
【注意】①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
③溶质能够是固体,也能够是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能够作溶剂。
④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乳化作用是指加入乳化剂(如洗涤剂)后,乳浊液(如油跟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有,大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流走的过程。
【特别提醒】除污的方法和原理3.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1)溶剂的温度:溶剂的温度越高,溶质溶解的_______________。
(2)溶质颗粒的大小:溶质颗粒越小,溶质溶解的______________。
(3)搅拌:搅拌能够________溶解的速率。
4.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吸热: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降低,如___________放热:一些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升高,如___________吸放热不明显:多数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___________【特别提醒】氧化钙加入水中后溶液温度升高,但它不是溶于水放热,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后放出热量。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属于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属于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二者转化的条件和方法(一般情况)不饱和溶液_________溶质、_________溶剂或_________温度_________溶剂或_________温度饱和溶液【注意】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不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采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方法;将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应采取增加溶剂或降低温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溶解现象一、溶解1、概念: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2、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K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CaO、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温度变化:如NaCl二、溶液的形成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到水中。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3、乳化作用:洗涤剂等中的乳化剂能够把油分散到水中,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过程。
4、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错误!链接无效。
为黄色b、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它既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水中的食盐),也可以为液体(如酒精水溶液中的酒精)或气体(如盐酸中的氯化氢、氨水中的氨气)。
②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如碘酒中的酒精、汽油溶解植物油。
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3)水溶液的特性;(1)凝固点的降低: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酱油和食醋不会结冰;用食盐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积雪。
(2)沸点的升高:煮沸的汤比沸水温度高。
(3)导电性:食盐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均能导电是由于在其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离子,而蔗糖溶液不导电是由于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量多少,通常都把水视为溶剂。
②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③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
注意:一种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5)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②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若不再溶解,为则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6)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三、溶质的质量分数1、公式:× 100%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四、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4)溶解度曲线(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80g (2)P 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 (3)N 点为 t 3℃时A 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5)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C<B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用于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的固体溶质)降低温度(冷却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用于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的固体溶质)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一、有机化合物是否含有碳元素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不包括CO 、CO 2和Na 2CO 3、CaCO 3等碳酸盐)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CH 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 2H 5OH (乙醇,俗名:酒精)、 CH 3COOH (乙酸,俗名:醋酸)、C 6H 12O 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2、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3、 有机物 小分子 如:CH4、C 2H 5OH 、CH 3COOH 、C 6H 12O 6等(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如:蛋白质、淀粉等4、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无机盐和水可被直接吸收)二、蛋白质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成人每天需60-70g2、存在: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4、人体蛋白质代谢摄入 胃肠道+CO 2+H 2O ,放出热量 蛋白质 人体 氨基酸 水解5、几种蛋白质 (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 2+)和蛋白质构成作用:运输O 2和CO 2的载体血红蛋白+ O 2 氧合血红蛋白CO 中毒机理:血红蛋白与CO 结合能力比与O 2结合能力强200倍,导致缺氧而死。
吸烟危害:CO 、尼古丁、焦油等(2)酶:生物催化剂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淀粉酶 麦芽糖酶例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6、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引起变质的因素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化学: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 2+、Hg 2+、Cu 2+、Ag +等)等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2、存在:①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 ②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4、人体蛋白质代谢 摄入 胃肠道 + CO 2 + H 2O ,放出热量 蛋白质 人体 氨基酸 水解5、几种蛋白质)(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 2+)和蛋白质构成;作用:运输O 2和CO 2的载体,血红蛋白+ O 2 氧合血红蛋白;CO 中毒机理:血红蛋白与CO 结合能力比与O 2结合能力强200倍,导致缺氧而死。
吸烟危害:CO 、尼古丁、焦油等均有毒。
(2例温、紫外线等②化学: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 2+、Hg 2+、Cu 2+、Ag +等)等。
B: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C:注意:人如果重金属中毒后,应该立即食用鸡蛋清或牛奶来解毒。
在许多食品中,都容易霉变,注意,该类物品发生霉变后,能产生一种毒性较大的物质——黄曲霉素。
故,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食用霉变的食品。
实验内容:鉴别棉线、羊毛线、化纤实验方法:取样,点燃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棉线燃烧后,没有气味,产生灰烬松脆。
羊毛线燃烧后,产生一股烧焦羽毛的气味,产生的灰烬松脆;化纤燃烧后,没有气味,燃烧剩余物产生熔球现象,较硬。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简单的鉴别。
三、糖类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60%—70%)糖类常根据其来源而用俗名,糖类不一定都有甜味。
1、组成: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
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
2、常见的糖(1)淀粉(C 6H 10O 5)n :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
如稻、麦、马铃薯等。
A:淀粉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在光照及叶绿素的共同作用下,能生成氧气和葡萄糖6CO 2 + 6H 2O叶绿素光照 C 6H 12O 6 + 6O 2 B:淀粉的转化:淀粉、纤维素等经过在酶等物质的催化作用下,与水作用逐渐转化为葡萄糖,如:(C 6H 10O 5)n + nH 2O −→−酶nC 6H 12O 6(葡萄糖) ——葡萄糖的水解C:淀粉的检验:使用碘酒(或碘水)淀粉与碘作用后使之变为蓝色。
(2)葡萄糖C 6H 12O 6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固体。
( 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A: 呼吸作用C 6H 12O 6+6O 22+6H 2O 15.6KJ/g 葡萄糖在体内经缓慢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热量, 供机体活动和维持体温需要B: 酿酒的过程:淀粉先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酒精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 2H 5OH 或C 2H 6O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实验室燃料。
75%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或者在体内完全氧化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C 2H 6O + 3O 2 == 2CO 2 + 3H 2O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的甲醇(CH 4O ),有毒,少量使人失明,较多会致人死亡。
C: 正常人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等化合物,在血液中也要维持一定浓度的葡萄糖。
如果摄入的这些化合物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太低(医学上称为“低血糖”),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
葡萄糖在体内代谢不正常,会造成“糖尿病”。
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
D 葡萄糖的检验:(配制氢氧化铜时,要注意氢氧化钠溶液要大大过量,使溶液呈碱性) 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滴加至待测溶液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如果看到红色沉淀(氧化亚铜,Cu 2O ),则说明原来溶液中含有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