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和五带

合集下载

地球概论-第8节-四季和五带

地球概论-第8节-四季和五带

34′
图4--14 大气折光有“抬升”天体的作用
五、 晨昏蒙影
P105 概念:
1、按晨光始和昏影终的太阳“低度”标准分三级: ⑴、民用:6;⑵、航海:12;⑶、天文:18。 2、纬度愈高,持续时间愈长 3、高纬度(高于48.5 即:66.5°-18°)夏至日,昏影未终,晨光已始,叫“白夜”
3、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按“五· 一”节的昼长,将下 列各地排列次序(从长到短): 北京(40°N)、上海(31°N)、哈尔滨(45°N)、新 加坡(1°N)、雅加达(1°S)、墨尔本(37°S)和开普敦 (34°S)。 答:哈尔滨-北京-上海-新加坡-雅加达-开普敦-墨尔 本 4、根据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把各月1日按北京的昼长排列 序次(从长到短):1/1,1/2,……1/12。 答: 1/7,1/6,1/8,1/5,1/9,1/4,1/10,1/3,1/11,1/2, 1/12,1/1。(7、6、8、5、9、4、10、3、11、2、12、1月)
H = ( 90 + ) -
( 90 + )为赤道上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其他各地 随纬度递减,是对( 90 + )的纬度订正。
太阳高度变化:北回归线北,南回归线南,回归线间,二 至二分
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P110
H = ( 90 - ) + ( 90 - )
半昼弧公式
地平圈分太阳周日圈(赤纬圈)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cost=-tg· tg (半昼弧公式)
(式中的和皆以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此公式表明, 决定昼夜长短有两个因素: 当地地理纬度和当时的太阳赤纬(即太阳直射点纬度)。 前者是空间因素,即地理因素;后者是时间因素,即季节因素。

地球概论四季和五带

地球概论四季和五带
太阳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1.2亿 千米;46°52´δ
图4--3 黄赤交角的确切含义是黄道(轨道) 面对于赤道面的倾斜。如以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向东,那么,地球在向东公转的同时,还有其 南北的分量,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图4--4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 造成地球和太阳的回归运动。
半昼弧公式
地平圈分太阳周日圈(赤纬圈)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cost=-tg·tg (半昼弧公式) (式中的和皆以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此公式表明,
决定昼夜长短有两个因素:
当地地理纬度和当时的太阳赤纬(即太阳直射点纬度)。
前者是空间因素,即地理因素;后者是时间因素,即季节因素。
简言之:昼夜长短因纬度而不同,因季节而变化
sinδ=0.4sin
任何时候,太阳赤纬总是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太阳赤纬决定: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32 1
M
图4--2 解球面三角形,由太阳黄经(λ) 求知太阳赤纬(δ)
二十四节气按太阳黄经划分,其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太阳赤纬的不同
二、 太阳回归运动与地球公转 P96
根据太阳黄经求知所对应的太阳赤纬: sinδ=0.4sin
夏至 冬至
小满 谷雨
春分 雨水 大寒
图 4-13 极昼(夜)区的季节变化 P104
此图表示南北两半球极昼(夜)区的季节性扩大和缩小。图中每个圆面分上下两半, 分别表示北极和南极地区。三个同心圆分别表示6634 ,6944和7828的三条纬线。
四、 昼夜长短的其他因素:
34′
1、太阳视半径; 2、大气折光作用; 3、眼高差。
二、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P101
1、全球分极昼,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极夜四个地带 (两分除外)。

第六讲 四季和五带

第六讲  四季和五带

� 五带的划分: � 南北回归线划分热带和温带(有无 90°H) ; � 南北极圈划分寒带和温带(有无极 昼极夜)。
� 夜半太阳 “低度”
H′= -(90° - ϕ)+ δ= ϕ+δ-90°
式中的 -(90° - ϕ)为下点的低度 � 白夜的纬度界限 -18°=ϕ+23.5°-90°
ϕ=48.5°
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H = ( 90° + δ ) - ϕ
( 90° + δ )为赤道上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 度,其他各地随纬度递减, ϕ是对( 90° + δ ) 的纬度订正。
�基本数据: 南北分量为 300 000 000km×sin23°26′=120 000 000km。造成太阳赤纬 23°26′×2= 46°52′的变化。在春秋分前后,太阳赤纬每分 钟增减约1″,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最大,约 为 30×sin23 °26′= 12km/s。
昼夜长短
一、 昼夜长短概说 � 晨昏线: 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分 晨线和昏线,整个叫晨昏圈。各地 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二分时,δ=0°。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等 于当地的余纬,即H=90°-φ。赤道最高,H= 90°;至两极递减为0°。 ——北至时, δ= 23°26‘。北半球各地的正午 太阳高度H=113°26’-φ;南半球各地则 H= 66°34‘-φ。这时,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最 大, H=90°,由此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至北 极和南极,H分别为23°26’和-23°26‘。 ——南至时,δ=-23°26'北半球各地H= 66°34'-φ,南半球各地H=113°26'-φ。这 时,南回归线H=90°,向南北递减,至北极和南 极,H分别为-23°26'和23°26'。

1-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和五带

1-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和五带

冬季
40°E
70°E
100°E
10°E
130°E
20°W
160°E
2. 由图文信息可知( C )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 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 纬度越高,昼越长
(2012·四川文综)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 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 温线向南凸出。读图,回答2~3题。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的 的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的 的纬度变化 纬度变化
四季的更替
五带的划分
(2012·四川文综)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 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 温线向南凸出。读图,回答2~3题。
冬季
40°E
70°E
太阳高度情况大约为( A )
A.①
B.②
C.③
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④
读我国某城市( 32°N,117°E)某时刻行道路航道树及树影示
意图,回答6-7题
W
S
N
E
6. 根据行道路航道树及树影推断该城市此时的北京时间是( C )
A.1月1日12:00
B.3月1日19:00
C.7月1日19:00
D.10月1日9:00
读我国某城市( 32°N,117°E)某时刻行道路航道树及树影示 意图,回答6-7题
C.三环水绕,沃野千里
D.地势低平,时鲜业发达
物体的影子总是与太阳的方位相反
正午
下午
上午 南
日落

西

(完整版)地球运动-四季更替和五带及简单光照图判断

(完整版)地球运动-四季更替和五带及简单光照图判断
(3)该图节气是。太阳直射点纬度为。
太阳直射点经度为。
(4)图中A点此时为点。昼长小时。
B点时间为,昼长小时。
(5)图中D点昼长小时,日出点。
【达标检测】
1、读图下面左图,完成示的节气为北半球的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向递减。正午太阳高度为零度的纬度是。
标出每条经线度数,找出12点的经线的度数,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数。
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是图中点。
(4)C点日出点,日落点,昼长(长或短),时间为小时。
(5)正午太阳高度由向递减。假设C点纬度为北纬50度,这天正午太阳高度为度。
2、看极点俯视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为(南或北)半球。
(2)图中为晨线,为昏线。
夏季是一年内白昼,太阳高度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内白昼,太阳高度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的季节;
春秋季是过渡季节。
(2)气候四季:春季三个月,夏季月,秋季月,冬季月。
四、五带划分在下图中注出五带名称,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名称及度数。
五、光照图判断
1、确定南北极点
2、确定晨昏线
3、确定直射点的位置:直射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
四季更替和五带、光照图的判断
【学习目标】知道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及特点。认识简单的太阳光照图
【教学重点】光照图的判断。
【教学难点】光照图的判断。
【学法指导】通过侧视图和极点俯视图分析,会找出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昼夜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课前预习案】
三、四季划分
(1)天文四季:
此时B点太阳高度是度,时间是点钟,昼长为小时。

地球的四季和五带

地球的四季和五带
3、黄赤交角变化与五带的变化
变大
变大
变小
扩大
扩大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回归线的纬度范围
极圈的纬度范围
极昼极夜的范围
热带范围 ;温带范围 ;寒带范围
扩大
缩小
1、我国古代、西方国家和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划分四季哪个更接近天文四季 哪个更具实际意义为什么 24节气是怎样划分的 划分24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2、五带的分界线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划分五带的意义是什么
适用于讲座演讲授课培训等场景
地球的四季和五带
第五讲 四季和五带
2、四季的划分
一、四季的成因
赤 道
00
23.50
23.50
66.50
66.50
北 回 归 线
南 回 归 线
北 极 圈
南 极 圈
900
900
热 带
拓展思路:
PPT常用编辑图使用方法
1.取消组合
2.填充颜色
3.调整大小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天文特征
气候特征
二、五带的划分
有太阳直射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 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 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 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1、了解:各大洲五带的范围
上海
悉尼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汕头
海口
2、了解:我国的温度带的范围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用)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用)

温带范围变大。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23.5
0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有太阳直 0 0 射现象
23.5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0
终年炎热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66.5
0
四季分明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终年严寒
假如黄赤交角变小,会对地球产生什么影 响?
热带、寒带范围变小。
西方 冬季
西方春季
西方夏季
西方秋季
西方冬季
气候四季
春 季 夏 季 秋 季 冬 季
3、4、5月
61、2月
几条重要的纬线
五带的划分
各带的主要特征
90
0
几 条 重 23°26′N 要 0 的 23°26′S 纬 线
66°34′N
北 极 圈 北 回 归 线
0
南 回 归 线 南 极 圈 90
0
66°34′S
五 带 的 划 分
66.5
0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23.5
0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0
0
23.5
0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66.5
0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0 66.5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气候特征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产生黄道面
地 球 公 转 的 地 理 意 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四季与五带的划分课件

四季与五带的划分课件
四季与五带的划分课件
• 四季与五带的关系 • 四季与五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 四季与五带的未来变化趋势
CHAPTER 01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定 义
四季
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产生的自然 现象。
定义
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 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 为12、1、2月。
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 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四 季之分,主要有亚洲、 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 许多地区。
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 之间,四季分明,夏季 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主要包括欧洲、亚 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地区。
位于南回归线和南极圈 之间,与北温带相反, 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凉 爽宜人,主要包括南美 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 南部地区。
四季的更替规律
地球公转
四季的更替是由地球围绕太阳 公转所产生的,地球公转一周
大约需要365.25天。
昼夜长短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也 会发生变化,夏季白天长夜晚 短,冬季白天短夜晚长。
气候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候也会发 生变化,如夏季炎热潮湿,冬 季寒冷干燥。
生物活动
随着季节的变化,生物的活动 也会发生变化,如春季万物复
四季的划分标准
气温
以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 即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22℃以
下为冬季,22℃至23℃为春季, 24℃至26℃为夏季,26℃以上为
秋季。
物候
根据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来划 分四季,如燕子南飞、蝉鸣等。
太阳高度角
以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来划分四季, 即春分和秋分时太阳高度角最大, 夏至和冬至时最小。
适应和应对措施
针对未来四季与五带的变化趋势,需要采取相应的适应和应对措施, 包括调整农业生产、加强城市规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讲义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讲义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奇妙而规律的自然现象,其中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就是非常显著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方面。

首先,咱们来聊聊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简单来说,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次出现的现象。

这可不是随便发生的,而是由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引起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且地球公转的时候,地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的,而是有一个大约 665 度的倾斜角。

正是因为这个倾斜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不断移动。

咱们来具体看看。

在北半球,从春分日开始,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候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就进入了炎热的夏季。

然后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南移,到了秋分日,直射点回到赤道,这时候昼夜等长。

接着继续南移,到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就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再往后,太阳直射点又往北移动,再次回到春分日的位置,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四季的循环。

四季更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

比如在气候方面,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则相反,气温低,降水少。

这就影响了我们的穿着,夏天穿轻薄的衣物,冬天就得穿上厚厚的棉衣。

在农业生产上,不同的季节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农民伯伯们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

而且,四季的景色也大不相同,春天万物复苏,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阳光灿烂;秋天果实累累,落叶纷飞;冬天白雪皑皑,一片寂静。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五带的划分。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这里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终年炎热,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北温带和南温带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北寒带和南寒带在极圈以内,这里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热量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的划分对地球上的生物分布和人类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四季更替五划分带和一、四季的更替1.四季划分的依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各地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季节的更替在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没有真正意义的冬季;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没有真正意义的夏季;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2.季节的划分(1)天文四季:是指从天文现象上看四季,主要是指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把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点,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而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欧美国家四季的划分主要采取这种方式。

(2)我国的传统四季以二十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作为我国四季的划分。

(3)气候四季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合,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三个月作为春季,6、7、8三个月作为夏季,9、10、11三个月作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二、五带的划分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年总辐射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1.划分标志:有无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

无极昼极夜有极昼极夜有极昼极夜直射两次无直射阳光无直射阳光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五带会有什么变化???三、地球运动的意义1.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地方时、区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2.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用)图文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用)图文
生态平衡研究
四季更替对地球生态平衡的影响是科学家研究的 重要课题之一,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3
地球物理学研究
四季更替与地球自转、公转等地球物理学现象密 切相关,有助于科学家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四季与五带的关系
四季对五带的影响
气候变化
四季的更替导致气候的变化,使 得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有所不同, 从而影响五带的划分。
生物多样性
四季的变化使得生物有不同的生 长和繁殖季节,从而影响生物的 分布和多样性。
农业生产
四季的更替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 的影响,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决 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
02
热带是指赤道两侧的地区,具有终年高温、长年炎热的气候特 点;寒带是指极地附近的地区,具有终年低温、长年严寒的气
候特点。
03
温带则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具有四季分明、温度适中的 气候特点。
五带的划分标准
五带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当地正午太阳高 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在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 大,昼夜长短变化也最为明显;而温带的正 午太阳高度角适中,昼夜长短变化也相对温 和。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农业活动
四季更替使得人类可以根据季节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和 收割,保证食物的供应。
衣着与居住
四季更替影响人们的衣着和居住环境,例如冬季需要 穿厚衣服和取暖,夏季需要穿轻薄衣服和制冷。
旅游活动
四季更替使得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吸引 游客在不同季节前往旅游。
对地球生态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候温季节
根据气温变化划分季节,以平均气温连续5天超过或低于某一临界值 (通常为2℃)作为季节的起始和结束。

四季和五带

四季和五带
北 回 归 线

北寒带
极 圈
气 候 特 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有太阳直 射现象
23.5°S °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66.5°S °
热 带
南 回 归 线
南 温 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寒带


思考 • 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有什么 样的关系呢? 样的关系呢?
• 五带的划分以黄赤交角的大小为依 据。 • 目前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 的大小是一致的, 的大小是一致的,而南北极圈的度 数正好是黄赤交角的余角。 数正好是黄赤交角的余角。如果黄 赤交角发生变化, 赤交角发生变化,五带的范围也会 发生变化。 发生变化。
五、四季更替
①天文四季
中国:以立春、立夏、立秋、 中国: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 点划分四季。 点划分四季。 欧美:以春分、夏至、秋分、 欧美: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 点划分四季。 点划分四季。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 半月。 半月。 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月 、 、 月 夏:6、7、8月 、 、 月 秋:9、10、11月 、 、 月 冬:1划 分
五、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 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 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 四季明显。 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 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看课本图图1-3-12,思考以下两个 , 看课本图图 问题
• 1、五带的界线和名称? 五带的界线和名称? 五带的界线和名称 • 2、各带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状 、 况是怎么样的? 况是怎么样的?

地球概论四季和五带

地球概论四季和五带
= sin[90-(- )] H=90-+ (太阳高度公式 ) (式中以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
(2)、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因季节而变化; (3)、式中的(90-)可看作上点高度。 注意:①北半球H以南点为起点(南半球反之); ②当 = 时,H = 90,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才可 能达到90的太阳高度;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不包括南北回归线),当 > 时,H > 90; ④极圈内冬半年,若 > 90-,H < 0。
为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即全年的平均值;是对( 90 - )的季节订正。各自半球的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为
负值。
图4—2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图中用两条线表示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就是它们的的纬度差。因此,这 些线条都是呈45°坡度的直线。春秋二分,正午太阳高度 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冬夏二至,分别以南北回归线 为中心,南北对称。
二、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P101
1、全球分极昼,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极夜四个地带 (两分除外)。
2、 为正值,全球昼长向北 递增;为负值,向南递增。
3、 的绝对值愈大,极昼
(夜)地带愈大。
图4--9 解天文三角形 求半昼弧长;太阳位于 西方地平(日没)时其 时角(t)大小,等于当地 ( )当时( )的半昼弧 (从日中到日没)。
图4--22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线条表示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这些垂直的线条互相平行,表示它们的变化幅度相同,都是 23°26′×2=46°52′。
图4--23 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四、地球上的四季 P112 (1)、半球性现象:昼夜长 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半球性 的,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2)全球性现象:日地距离 的变化(影响很小); (3)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 是气候现象。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分析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分析
1有无太阳直射 2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90
0
五 带23°26ˊ 的 0 划 23°26ˊ 分
0
66°34ˊ
北 极 圈 北 回 归 线 赤 道
南 回 归 线 南 极 圈 90
0
66°34ˊ
五 带23°26ˊ 的 0 划23°26ˊ 分
0
66°34ˊ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66°34ˊ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34ˊ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23°26ˊ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有太阳直 0 0 射现象
23°26ˊ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二、划分方案:
气候统计的方法(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 相符合)





11月

2月
北半球 3、4、5 6、7、8 9、10、 12、1、 南半球 9、10、 12、1、 3、4、5 6、7、8
11月 2月 月 月Fra bibliotek原因: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高度随纬度变化,使得太阳辐射量在地 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这样, 地表就划分出了五带。 @五带划分的依据
终年炎热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四季分明
66°34ˊ
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严寒
练习题: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B ) A、五带的范围变大 B、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大, 温带的范围将变小 C、热带、寒带的范围将变小, 温带的范围将变大 D、热带、温带的范围不变、寒带消失

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

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

五带对四季的影响
温度调节
五带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 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进而影响 四季气温的变化。
降水分布
五带地区的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 素影响水汽的输送和降水分布, 影响四季降水的变化。
气候稳定性
五带地区的地理环境稳定性对四 季气候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大 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异。
四季与五带的相互影响
南温带
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和南极 圈之间的区域,接收太阳辐射 量适中,气候温和。
南寒带
位于南半球,南极圈以内的区 域,接收太阳辐射量最少,气 候寒冷。
五带的气候特点
热带气候
炎热湿润,多雨多风暴,适合发展热带农业和 林业。
温带气候
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适合发展多种农业和工 业。
寒带气候
寒冷干燥,多风雪,适合发展冰雪产业和极地探险旅游。
对地球的影响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共同影响了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 人类生活等方面,形成了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05
实际应用
农业生产的调整
种植计划的制定
根据四季更替,农业工作者需要制定不同的种植计划。例如,在温带地区,春 季是种植的黄金时期;而在热带地区,由于全年温度适宜,几乎全年都可以种 植。
地球的自转
定义
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个昼夜交替。
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日偏食和日全食等现象。
对地球的影响
维持地球的稳定和生命的存在。
地球的公转
1 2
定义
地球沿着一个椭圆轨道绕太阳旋转,周期约为 365.25天,即一个回归年。
产生现象
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 动等。
气候变迁

备战中考:《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专题训练讲义

备战中考:《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专题训练讲义

备战中考:《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专题训练讲义一、《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考点1、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在北半球,一般把春分在内的3、4、5三个月划为春季。

一般把夏至在内的6、7、8三个月划为夏季。

一般把秋分在内的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

一般把冬至在内的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2、五带的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北寒带(北极圈以北)、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南寒带(南极圈以南)。

(2)五带特征:二、《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题型分析读地球上五带划分图,完成下面1-3小题1.图中①和①是()A.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B.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C.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D.热带和寒带的分界线2.基努说:“我这儿终年炎热,我还从没亲眼见过雪花是什么样子的呢!”基努的家可能在()A.A温度带B.B温度带C.C温度带D.D温度带3.五带中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带是()A.A和B温度带B.B和D温度带C.C和E温度带D.A和E温度带【答案】1.B 2.C 3.B【解析】1.读图可知,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由北向南依次是A 是北寒带、B是北温带、C是热带、D是南温带、E是南寒带. 图中①是北极圈;①是北回归线;①是南回归线;①是南极圈;图中①和①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故答案选B。

2.根据题意可知,终年炎热,从没亲眼见过雪花是什么样子一定在热带地区,故答案选C。

3.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热带的范围是23.5°S-23.5°N;北温带的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范围是66.5°S-90°S,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图中A、B、C、D、E五点中,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带是B和D温度带;故答案选B。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用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用

我国春季
我国夏季
我国秋季
我国冬季
西方 冬季
西方春季
西方夏季
西方秋季 西方冬季
气候四季
春季
3、4、5月
夏季
6、7、8月
秋季
9、10、11 月
冬季
12、1、2月
几条重要的纬线 五带的划分 各带的主要特征

66°34′N

重 23°26′N


00
纬 23°26′S
线
66°34′S
90 0 北极圈 北回归线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 秋季:9、10、11月
夏季:6、7、8月 冬季:12、1、2月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表
立雨惊春清谷立小芒夏小大立处白秋寒霜立小大冬小大立
春水蛰分明雨夏满种至暑暑秋暑露分露降冬雪雪至寒寒春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产生黄道面

1、昼夜长短的变化


转 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自转
公转


黄赤交角
四 季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 昼夜长短的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的 形 成
太阳高度的 太阳高度的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四季
五带
2. 四季的划分
南回归线 南极 圈 900
900

66.50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带 23.50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析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析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析由于地球运动的特征,决定了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的五带和四季,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种形式运动的综合。

这篇文章写的主要是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做出解析。

一、昼夜、四季和五带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

四季指的就是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常识告诉我们,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冷暖状况是不同的。

通常纬度愈低,愈炎热;反之,纬度愈高,愈寒冷。

五带指的就是地球上随纬度的不同,而划分出的热量带。

四季和五带的明显特征是温度的差异。

温度的高低是由接收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决定的。

而地球上某地点接收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有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一是日地距离的变化;二是日照时间的长短,也就是昼长的变化;三是太阳照射方向,即太阳相对于某地点的高度角。

这三个因素中,日地距离的变化是全球性的因素,即全球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随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根据计算,得出地球在近日点时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比在远日点时约多6.9%,而地球在近日点时,北半球正是最寒冷的时期,在远日点时,正是最炎热的时期。

南半球相反。

可见,日地距离的变化对四季的形成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地球处于近日点时,北半球是冬半年,可以减弱其寒冷程度,而此时南半球正是夏半年,可以增加其炎热程度;当地球处于远日点时,北半球是夏半年,可以减弱其炎热程度,南半球是冬半年,可以增加其寒冷程度。

由此可见,日地距离的变化对于四季的形成意义不大,它只在很小的程度上减弱了北半球的炎热和寒冷程度,而增强了南半球的炎热和寒冷程度。

二、太阳回归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地轴相对于黄道面是倾斜的,即存在着一个23°26′的黄赤交角,这个角度值是相对不变的;二是地轴的倾斜方向在较长时期内是不变的,特别是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内,地轴有个稳定不变的倾斜方向,即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相对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的。

四季和五带(修改)

四季和五带(修改)


所以划分四季的依据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 动。
四季的划分
欧美季节
立秋
我国夏季
立夏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我 国 秋 季
立冬


秋 分
夏至 春
春 分 冬至

我 国 春 季
立春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国冬季
我国和欧美四季划分的不同
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
(欧美四季)
气候四季
(中国传统四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三)
四季和五带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春 意
盎 然
四季和五带产生的原因分析
太 阳 直 射 点 的 回 归 运 动
自转 地球运 动
公转
黄 赤 交 角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季节变化 四季
纬度变化 五带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一、四季的划分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太阳折射点的回归 运动。当太阳从直射赤道到直射北半球时,也就 是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太 阳辐射量最多,所以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当太阳 从直射赤道到直射南半球时,也就是冬至日,北 半球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太阳辐射量最少, 所以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当从直射北回归线到赤 道时秋季;当从直射南回归线到赤道时春季.
五带划分
一、“两个依据,一个标准” 1.两个依据: (1)有无太阳直射,有无 极夜极昼现象 (2)太阳年辐射总量的纬 度差异 2.一个标准:以纬度 (即南北回归线和南北 极圈)为唯一标准。
五带划分及分布
五带的划分
四季和五带产生的原因分析
太 阳 直 射 点 的 回 归 运 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午太阳高度(H) :t = 0 , cost = 1,消去周日变化因素,公式便简化为:
sinH = sin φ sin δ + cos φ cos δ 根据复合角公式:cos(A-B)=cosAcosB+sinAsinB
sinH = cos(φ - δ ) = sin[90 °-(φ - δ)] H=90 °- φ + δ ( δ以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
昼弧和夜弧
P98
晨昏线(圈)分纬线(圈)为昼弧和夜弧,昼弧 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昼长和夜长——15º/hr
同一纬圈,昼弧+夜弧=24 hr
昼弧>夜弧,则 昼长夜短 昼弧=夜弧,则 昼夜等长 昼弧<夜弧,则 昼短夜长
P101
半昼弧公式
地平圈分太阳周日圈(赤纬圈)为昼弧和 夜弧两部分
cost = -tan φ tan δ
P96
2、 太阳回归运动与地球公转
太阳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 是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在我们看来是太阳赤纬变化)
P96, Fig.4-3
P97, Fig.4-4
降分 升分
P98
二、昼夜长短
P98
1、晨 昼 半昏 半 球线 球
——昼夜两半球分界线。
各地昼夜长短,因晨昏圈随太阳直射点的移 动而发生变化
cost = -tan φ tan δ 极昼条件?(t = 180°,cost = -1)
P101
φ = 90° - δ
Φ 、δ 同号
极夜条件?(t = 0°,cost = 1)
φ = 90° + δ
φ 、δ异号
cost = -tan φ tan δ
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P101
δ为正值——?全球昼长向北递增 δ为负值——?向南递增 δ 的绝对值愈大——?极昼(夜)地带愈大
南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至日相反
skip
极昼(夜)区的季节变化(略)
此图表示南北两半球极昼(夜)区的季节性扩大和缩小。 图中每个圆面分上下两半,分别表示北极和南极地区。三个同 心圆分别表示66 °34΄ ,69 ° 44΄和78 ° 28΄的三条纬线。
P104,Fig.4-13
第八讲 四季和五带
?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为什么叫“回归线”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真正的黑夜什么时候开始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五带的划分
一、太阳回归运动
1、太阳回归运动&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
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迁、五带的划分? 根本原因——黄赤交角&地球公转
P94
由于黄赤交角,使太阳周年运动表现 为对于天赤道的回归运动
(t为日没时的太阳时角)
昼夜长短决定因素?
1)当地地理纬度φ ——空间因素(地理/纬度因素)
2)当时的太阳赤纬δ (即太阳直射点纬度)。
——时间因素(季节因素)
( φ和δ 皆以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
cost = -tan φ tan δ
昼夜长短因纬度而异,因季节而变
cost = -tan φ tan δ
昼夜等长条件(t = 90°,cost = 0): P101 1) φ =0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 δ =0在春秋二分时,全球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条件(t > 90°,cost < 0) :
φ 、δ同号(太阳直射半球)
昼短夜长条件(t < 90°,cost > 0) :
φ 、δ异号(非太阳直射半球)
全球分几个地带? P102
极昼,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极夜四个地带(二分日 除外)
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P103
二分时——? 全球昼夜平分,均为12 hr 二至时——? 昼夜长短极端 各地全年平均昼长相等,皆为12 hr
春秋二分: 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等分所有纬线, 全球昼夜平分
北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 夜最短;北极圈内为极昼。南半球则相反
H= 90 °- φ + δ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略)
H = ( 90° -φ ) + δ
( 90° - φ )为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即全年的平均值;δ是对( 90° - φ )的季节 订正。各自半球的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为 负值。
回归线: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界线 回归年: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
几点认识:
P94
1)太阳回归运动定量地表现为太阳赤纬的变化。 2)任何时候,太阳赤纬总是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3)二十四节气按太阳黄经划分,但它们更重要的 区别在于太阳赤纬的不同。
4)太阳赤纬决定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P95
根据太阳黄经求相应太阳赤纬: sin δ =0.4sin λ
?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昼夜长短
4、昼夜长短的其他因素
太阳视半径
P104
大气折光作用
眼高差
?太阳下山就天黑了吗 ?什么时候才真正天黑
P105
5、晨昏蒙影
按晨光始和昏影终的太阳“低度”标准分为? 民用:6 ° 航海:12 ° 天文:18 °
纬度愈高,持续时间愈长 高纬度(高于48.5 °)夏至日,昏影未终, 晨光已始,叫“白夜”
正午太阳高度(H)的季节变化
H= 90 °- φ + δ
H 因纬度而异,因季节而变。
(φ)
(δ)
变化规律: P108-109
H= 90 °- φ + δ
φ=δ
δ>φ δ<φ φ > 90°-δ δ=0
H = 90°
直射,南北回归 线及其之间
H > 90° 南北回归线之间
H < 90°
H < 0°
极夜
H = 90° - φ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
66°34´S 90°´S
skip
H= 90 °- φ + δ
2、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略)
H = ( 90° + δ ) - φ
( 90° + δ )为赤道上不同季节的正午太 阳高度,其他各地随纬度递减,φ是对( 90° + δ )的纬度订正。
三、太阳高度
P107
1、太阳高度
任意时刻太阳高度(h) sinh = sin φ sin δ + cos φ cos δ cost
影响因素? δ 太阳赤纬(周年变化因素) φ 当地纬度(地理分布因素) t 当地太阳时角(周日变化因素)
P108
任意时刻太阳高度(h) sinh = sin φ sin δ + cos φ cos δ co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