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中国与加拿大合作前景研究(3版)
近十年(1998-2008)中国的加拿大文学研究

近十年(1998-2008)中国的加拿大文学研究
韩静
【期刊名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本文对1998年至2008年以来中国加拿大文学研究的现状(主要从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期刊论文、著作、课题等)进行多维角度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并对加拿大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韩静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外语系,加拿大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3/7074
【相关文献】
1.加拿大汉学:从亚洲系、东亚图书馆的建设以及研究生论文看中国文学研究的蜕变 [J], 梁丽芳
2.加拿大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在中国:1980~2010 [J], 綦亮
3.近十年中国旅游文学研究综述 [J], 韦国兆
4.近十年(2008-2018)中国古代扬州流寓文学研究综述 [J], 丁彦文
5.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观察 [J], 朱立立;刘小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拿大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研究

加拿大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研究加拿大是一个民主、自治、联邦制的国家,其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因为其多元文化的特点而显得复杂和多样化,令人不得不加以研究。
政治体制加拿大采用的是议会制度,由联邦政府和10个省政府组成。
联邦政府(Canada government)分为三个分支:行政、立法和司法。
行政机构由总理和内阁组成。
总理是由国会议员选举产生的,由党派议会支持和建议选任内阁,内阁是总理选择的部长组成的。
这三个分支之间有权力的互相制约和平衡,实现了政治体制的稳定运行。
加拿大采用的是联邦制度,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保持着一定的自治权。
联邦政府的事务涉及国家总体性问题,如国防、外交、移民等。
而省政府则承担地方性问题,如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
由于每个省的历史、文化、经济和人口等因素不同,因此各省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差异也非常明显。
社会制度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加拿大是个福利国家,对病故、失业、老人、贫困和残疾人等方面都提供着社会保障。
而且,加拿大的医疗系统也是出了名的好,每个公民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加拿大是一个民主国家,尊重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法律也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
此外,加拿大的教育也是著名的,经常在国际排名大赛中名列前茅。
加拿大有极高的教育水平,尤其是在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
同时,加拿大的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也非常和谐,因为加拿大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产生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大熔炉,所以民族关系非常重要,这也使得加拿大的社会价值观强调多元化、包容性,人们习惯尊重多元文化。
结论加拿大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加拿大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同时也需要在不断吸取国外发达民主国家的有益经验的前提下,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谐和富有活力的社会和政治体制。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十三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法的发展

专题突破练十三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法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3·福建厦门二模)下表内容为17—18世纪亚非拉地区较大规模的反殖民斗争,这些斗争( )时间国家斗争17世纪中叶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18世纪下半叶印度迈索尔战争18世纪末南非卡弗尔战争18世纪末秘鲁图帕克·阿马鲁起义A.凸显了民主意识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凝聚力C.形成了相互呼应D.改变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2.下面是罗得斯巨人漫画。
这幅漫画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罗得斯建立从埃及开罗到南非开普敦的殖民帝国的设想。
该漫画( )A.表明非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B.说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反映出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D.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缩影3.下面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
下列对此情况理解正确的是( )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英国55 3.9亿法国29 6 235万德国10 1 307万比利时 1 1 500万葡萄牙8 968万荷兰8 3 741万意大利 4 139万A.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D.表明世界已经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4.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给西班牙殖民者以毁灭性的打击。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瓦解,正是中古时期与近代之交的一个封建堡垒的彻底崩溃。
这说明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 )A.奠定了拉丁美洲各国的政治格局B.促进了拉丁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D.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5.(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
”材料论述的主题是,英国殖民侵略(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B.建设性远大于破坏性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D.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6.1840年7月,英国全国宪章派协会宣告成立,协会追求下院的彻底改革,同时认为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
在政治制度方面,加拿大和中国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政治制度方面,加拿大和中国有哪些相似之处?加拿大和中国都是国际上的重要国家,两国都拥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体系。
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接下来,本文将就此展开详细叙述。
一、两国都实行联邦制加拿大和中国都是联邦制国家,拥有联邦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的分权和合作关系。
在加拿大,联邦政府拥有特定的权力,而省级政府也有一定的自治权。
在中国,中央政府则具有国家意志表达、全局性规划制定和战略指导等职能,而地方政府则负责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
二、两国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拿大和中国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两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加拿大的联邦制度下,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而省级地方也都有自己的省议会。
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立法、监督、决策等工作。
三、两国都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拿大和中国都注重市场经济发展,但两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实践方式略有不同。
加拿大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与福利国家建设相结合的政策,强调政府的调控作用,注重保障社会民生福祉。
而中国注重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强调政府引导和市场规范,注重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两国都重视对外交往与合作加拿大和中国都是开放型的国家,重视对外交往和合作。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认可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两国在不同领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则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两国都倡导多元文化与国家认同加拿大和中国都主张保护和传承多元文化,并强调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多元性。
加拿大是一个由多个民族、文化、语言等元素组成的国家,鼓励和支持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则重视民族和谐、文化多样性和共同的国家认同,注重各族群众的合作共建和文化交流,推广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2024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61

2024年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6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在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有两部史书堪称“史学双壁”,其中编撰于宋代的是A. 《史记》B. 《史通》C. 《资治通鉴》D. 《文史通议》2、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旧大陆间人群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
下列选项与该论断相符的是()A. 美洲的人口结构被改变出现了新的族群B. 原产欧洲的玉米传入美洲并得到广泛种植C. 大量非洲精壮人口被贩卖到欧洲各国为奴D. 美洲原有的各种疾病传播到欧洲和大洋洲3、在希腊化世界中,被征服地区的原有上层人士接受希腊文化,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说明了()A. 在希腊化世界中地域文化的变化B. 被征服地区居民完全希腊化C. 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吸引力D. 亚历山大帝国实行专制统治4、1970-2000年,美国跨族婚姻从30万宗发展到310万宗,主要分布在移民集中地区,产生了700 万“多种族人”。
1990年的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理不清他们的族裔,干脆就填“美利坚族裔”。
这表明人口迁移()A. 消除了种族歧视B. 改变了移民结构C. 颠覆了婚姻观念D. 加速了族群融合5、晚清以来,不少人对西方及其事物持拒绝、排斥甚至敌视之态度。
19世纪末活跃在政治舞台的官员刘思溥公开表示自己生平最恶“洋”字,但是他家中却有一个帽架是由欧洲进口的马口铁所制。
这说明()A. 列强入侵主要采用隐蔽手段B. 士大夫崇洋慕洋的思想显现C. 清朝官僚队伍亟待加强整治D. “欧风美雨”的浸染日趋深入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A. 正确B. 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7、(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平遥古城遗产是由诸多文化要素构成的。
一带一路 中国与北美国家的合作机遇

一带一路中国与北美国家的合作机遇一带一路:中国与北美国家的合作机遇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讨论和探索。
作为中国发起的重大战略,该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交流与合作,并为各国带来更多机遇。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对中国与北美国家合作的机遇,并重点关注中美、中加两国的合作前景。
一、中美合作机遇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和美国的合作备受关注。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美合作可以迎来更多机遇。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
中国在高铁、移动通信、核电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而美国在环保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具备优势。
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将为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共同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
第二,金融与投资合作是中美合作的重要方向。
中国与美国既是最大的投资国也是最大的吸引投资国之一。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美国公司提供更多商机,同时也为中国企业扩大在美投资提供平台。
两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势必会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提升市场的活力。
第三,科技创新合作是中美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加强科技人才交流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推动创新合作。
中美合作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并为全球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中加合作机遇中加关系自建交以来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两国在贸易、能源、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紧密。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加合作有望迎来新的机遇。
首先,能源合作是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
中国是加拿大最大的能源出口市场,中加合作的潜力巨大。
通过深化能源合作,双方不仅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也可以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共同应对全球能源挑战。
第二,教育合作是中加合作的重要方向。
加拿大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中国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通过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可以促进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中国和加拿大对比英语作文

China vs. Canad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s two diverse countries with rich histories and cultures, China and Canada offer unique perspectives on global affair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ile they share similarities in some aspects, such as their status as major economic powers and their commitment to multiculturalism, they also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their political systems, economic models, and cultural values. Th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ims to explore thes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strengths and challenges of both nations.**Political Systems**China is a one-party socialist state,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is political system ensures stability and continuity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llowing for rapid decision-making and execution. By contrast, Canada is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with a parliamentary system. It boasts a diverse political landscape, with multiple parties representing a range of ideologies and interests. This system promotes debate andconsensus-building, ensuring that policies are well-vetted and inclusive.**Economic Models**China's economic model is known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combines state planning and market mechanisms, emphasizing export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s model has propelled China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Canada, on the other hand, follows a mixed economy model, with a strong focus on privatization, free trade, and social welfare. Canada's economic strengths lie in its resource sector,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industries.**Cultural Values**Chinese cul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Confucianism, emphasizing collectivism, hierarchy, and respect for authority. This culture promotes harmony and stability, with a strong focus on family and community values. By contrast, Canadian culture is influenced by its British and French colonial past, as well as its diverse immigrant population. It values individualism, equality, and freedomof expression. Canadians pride themselves on beinginclusive and multicultural, welcoming people from all background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China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social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transparency. However, it also presents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and innovation, particularly in areas like renewable energy and high-tech manufacturing. Canada, on the other hand, must grapple with issu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resource depletion, and population aging. Nevertheless, it also boasts strength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systems that position it well for future growth.**Conclusion**China and Canada, while distinct in many ways, share a commitment to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Each country offers unique insights into global affairs, and both play critical rol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y understanding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we can gain a deeper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 challenges we face together.**中国与加拿大:对比分析**中国和加拿大,两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在全球事务和国际社会中展现了独特的视角。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与加拿大的合作关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与加拿大的合作关系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难却充满荣光的岁月,也是中国人民与国际社会合作抗击侵略的典范。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与加拿大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与加拿大的合作关系,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积极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争取国际支持。
中国与加拿大之间的政治合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937年,中国国民政府派遣外交代表团赴加拿大,就抗日战争紧急情况向加方寻求支持。
加拿大政府对中国的抗日努力给予了重视,表态支持中国抗日事业,并提供相应的援助。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邀请加拿大政府及其代表参加了多次国际间的抗日会议,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政治联系。
二、经济合作在经济方面,中国与加拿大的合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加拿大成为中国重要的援助国之一,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物资和资金支持。
特别是中国需要大量的军需物资,而加拿大作为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提供中国所需的物资,比如大米、棉花、飞机、汽车等等。
双方还在贸易方面有所合作,加拿大向中国出口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军需品,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三、军事合作中国抗日战争中,军事合作是中国与加拿大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拿大派遣了一些军事顾问团队来到中国,协助中国的军事建设和训练。
他们向中国军队传授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知识,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加拿大还向中国提供了一些军事装备和武器,加强了中国的军备实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在加拿大军事援助的支持下,展现了强大的抵抗力,对抗了日本侵略者。
总结:中国与加拿大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政治上,两国加强了外交联系,互相支持对抗侵略。
在经济方面,加拿大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支持。
在军事方面,加拿大派遣军事顾问团协助中国军事建设,并提供了军事装备。
这种合作关系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积极影响,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力量,也为日本战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3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3版)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霸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逐步确立的。 美国在战争中大大膨胀起来,远离战场使它没有 像其他国家那样遭受战火的破坏,战时《租借法 案》的实施为它的军火生产和过剩的农产品打开 了销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3版)
尽管出现了诸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但 总的来说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各种不同类型的国 家和地区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世界经 济发展的调整不断深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 化趋势。 当前,全球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经济组织和经济 合作协定已经超过100个,其中70%以上是20世 纪90年代以后建立的。其中,西欧、北美、亚太 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组织发展趋势最引人注目, 形成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矛盾斗争的局面。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3版)
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20年的快速 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已成为实力雄厚的 经济大国,同时,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明 显。到70年代末,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 相继出现停滞下滑。 在世界经济不稳定、增长速度减缓的大背景下, 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了带根本性、转折 性的经济调整与改革,构成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 济的主旋律。
金砖四国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贸易壁垒, 有意识地朝建立经济共同体方向努力。 (二 ) 改革金融机 制。现行的金 融机制主要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 是于 20世纪中下叶 由少数工业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 仅能反映当时的 经济力量分布。在当 前新兴国家不 断发展的背景 下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与代表
29
一、 金砖四国 的合作基础
金砖四国 有很多共同特性 , 但总体来看, 有 两大特征决定着四国保持长期合作的趋势 , 一是四 国的经济总量, 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首先, 金砖四国 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使它们 的合作具有稳定全球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据世 界银行统计, 金砖四国 拥有全球 43 . 3 % 的人口 ( 2003 年统 计 ) , 占世界 劳动力的 45 % ( 2005 年统 计 ) , 拥有全球 29 . 7 % 的地域面积 ( 2002 年统 计 ) , 煤炭储藏量占全球的 43 . 4 % ( 2003 年统计 ), 铁矿 石生产量占全球的 59 . 5 % ( 2003 年统计 ) , 原油产 量占全球的 20 . 6 % ( 2004 年统计 ) 。 除人口、 地理面积和资源外 , 金砖四国 的影 28
%国际资料信息 &
2010 年第 12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长 , 但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将维持在发展中国家 的水平 , 这将促使它们在世界银行扶贫贷款、 全球碳 排放量等国际斗争中相互支持, 维护共同利益。同 时 , 四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也使它们长期处于 全球生产链的近似位置 , 这将使它们在大宗商品定 价权、 金融规则改革等方面能够找到合作的空间。
金砖四国 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金砖四国 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孟凡礼
简论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简论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摘要】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作为加拿大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推动社会和谐、促进多元文化共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详细探讨了其起源、原则、实施方式、效果和挑战。
通过分析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际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促进社会多元化、保护少数群体权益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文章总结了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启示和前景,强调了继续推进多元文化共融的重要性,为加拿大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背景,意义,起源,原则,实施,效果,挑战,启示,前景。
1. 引言1.1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背景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加拿大社会正面临着移民潮和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加拿大从国际上的政治和社会变化中汲取了灵感,尤其是美国的民权运动和文化多元化政策,推动了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诞生。
随着各种族裔和文化背景的移民涌入加拿大,传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开始受到挑战,政府意识到有必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
1.2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意义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平等性,通过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宗教、语言和传统,促进社会的多样性和和谐共存。
这一政策旨在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使各个族裔和文化群体在加拿大社会中都能得到公平对待和融合发展的机会。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的包容性、促进民族和谐、吸引移民和赢得国际认可。
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加拿大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起源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当时,加拿大面临着严重的族裔紧张局势,各种族裔之间的关系紧张,种族歧视问题严重。
中国与加拿大经贸合作的方向与前景展望

中国与加拿大经贸合作的方向与前景展望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中国与加拿大两国经贸合作一直稳定发展,两国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会促进其大发展。
从中加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以及资源、技术和生产差异说明两国经贸合作基础和潜力等方面,展示中加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并指出促进中加两国经贸合作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经贸关系;中加合作;中国;加拿大中国与加拿大两国经贸交流合作可谓源远流长,缓慢而稳定地发展,尽管存在不少政治制度差异、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障碍。
但自2005年9月两国双边关系上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后,中加两国经贸交流合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也预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良好前景。
一、中国与加拿大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中国与加拿大的经贸往来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08年,加拿大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贸易代表处,其后在大连、天津设立了类似机构。
1936年,中加贸易额828万加元,中国对加拿大逆差84万加元。
建国后中加经贸发展是一个比较顺利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双方贸易起步并顺利发展。
中加两国贸易50年代以民间贸易为主,正式贸易关系始于1961年中加小麦协定,为后来中加政治和经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贸易规模比较小,年均贸易额l亿美元,1970年贸易额亿美元。
1970年10月中加两国建交以来,签订了一系列协定,比如,1973年10月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为两国正式经贸合作拉开了序幕,1979年10月签订的中加经济合作议定书,促进了双边经济贸易关系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从1980年至90年代末,中加经贸关系处于稳定发展状态。
该时期中加贸易规模不断扩大,80年代末期双边贸易额达到12亿多美元,1991年22亿美元,1996年亿美元,1999年达到亿美元。
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

第32卷㊀第4期太㊀㊀平㊀㊀洋㊀㊀学㊀㊀报Vol 32,No 42024年4月PACIFICJOURNALApril2024DOI:10.14015/j.cnki.1004-8049.2024.04.001王正绪: 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㊁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 ,‘太平洋学报“,2024年第4期,第1-13页㊂WANGZhengxu, AreaStudies:Development,VisionandMethods ,PacificJournal,Vol.32,No.4,2024,pp.1-13.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王正绪1(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58)摘要:发展区域国别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是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国家崛起中对学术与高等教育提出的时代性要求㊂从国外经验来看,发展区域国别研究一向有美国和欧洲的两种不同模式,二者各有优劣,中国的学科发展可以积极借鉴㊂就区域国别研究的能力培养和学科建设方向而言,需要注重区域国别学的多学科㊁跨学科㊁地域性等特征,实现区域国别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以及语言文化类学科的结合㊂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方法应当积极学习㊁运用近年来一般社会科学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并理解这些学科在方法上的争论前沿㊂同时,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特点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㊂关键词: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能力建设;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D80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4-8049(2024)04-0001-13收稿日期:2024⁃01⁃08;修订日期:2024⁃04⁃07㊂作者简介:王正绪(1973 ),男,四川冕宁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㊁教育学联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实证理论㊁比较政治㊁区域国别政治㊁社会科学方法论等㊂∗作者感谢‘太平洋学报“编辑部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㊂㊀㊀2024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试行版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文件㊂该文件对2022年版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确立的 区域国别学 一级学科的学科概况㊁学科内涵㊁学科范围㊁培养目标等做了完整的说明㊂在学科范围部分,文件明确了区域国别学的六个框架性二级学科或方向,包括:区域国别学理论方法㊁区域国别综合研究㊁区域国别专题研究㊁区域国别比较研究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㊁全球与区域治理㊂该文件的发表,进一步要求学术界对区域国别的知识体系㊁学科视野㊁理论基础㊁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㊂在简要说明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国家崛起所带来的发展区域国别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后,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与建设进行讨论㊂首先,本文简要分析美国与欧洲发展区域国别研究的不同模式,并探讨两种模式的优劣㊂其次,结合区域国别学的多学科㊁跨学科㊁地域性的特征,本文探讨区域国别研究的能力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工作方向,包括如何实现区域国别研究与一般人文社科各学科和语言文化类的学科结合的问题㊂随后,本文重点讨论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方法㊂作为一个多学科㊁跨学科的领域,区域国别学的研究主要应该由学术工作者本人的学科取向而决太平洋学报㊀第32卷定㊂就以政治学㊁社会学㊁国际关系为主要研究取向的区域国别学者而言,在进行区域国别研究时,主要依赖的方法与政治㊁社会学㊁国际关系中的研究并无明显的差别㊂但是,本文将指出,区域国别学的一些独有特征,会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产生一些具体的要求㊂最后简单总结全文㊂一㊁全球性国家崛起与区域国别研究㊀㊀在 学科概况 部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对区域国别学或区域国别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说明包含几点㊂①总体来说,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㊁日益成为全球事务的深度参与者和引领者,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㊁合作不断深入,以及推动全球文明互鉴㊁构建人类命共同体等工作,都对区域国别的知识㊁人才㊁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㊂可以说,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政府㊁企业以及全社会对 外面的世界 的知识需求就急剧增加㊂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事务㊁国际政治经济的研究逐渐发展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经贸㊁外交㊁文化教育交流的重点对象是美国㊁日本㊁西欧等全球发达经济体,而与中东㊁南亚㊁非洲㊁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贸㊁外交㊁文化教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相对有限的㊂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知识的需求远远大于中国对全球其他地区的知识的需求㊂进入二十一世纪,大体上以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为标志,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㊂此后,一方面,中国的经济㊁政治㊁外交㊁文化活动对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影响都在急剧增加,中国对人类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如经济增长㊁战争与和平㊁气候变化㊁地区和全球秩序等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与相关国家就双边和全球性的问题的交往㊁互动㊁合作㊁博弈的深度和广度急剧增加㊂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国际经济贸易投资㊁外交㊁安全还是文化交流和人心相通领域,中国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方案与方式㊂以共建 一带一路 和构建区域性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㊁金砖国家㊁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平台为代表,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政治㊁经济㊁科技㊁文化教育等的交往㊁互动㊁合作㊁博弈的深度和广度急剧增加㊂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世界上广大国家和地区的经济㊁政治㊁历史㊁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急剧增加㊂就全球的经验来看,欧洲学术界中对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即区域国别研究,AreaStudies)的兴起与这些国家的全球性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㊂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大学里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全球性经济㊁贸易㊁战争㊁殖民行动密切相关㊂这一时期,随着欧洲列强的帝国扩张和全球影响力的增强,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得到了显著发展和扩展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有关条目指出,区域国别是在殖民帝国的商业和政治利益或对 未开化 的殖民地进行 文明化 的动机驱动下产生的,堪称 帝国的孩子 ㊂②需要指出的是,在那个时期,欧洲国家的全球性的行动主要表现为争夺和经营海外殖民地㊁发展和维持欧洲本部与殖民地经济之间形成的全球性贸易网络,以及在全球各地与其他列强一方面积极争夺控制权和影响力,同时试图维护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㊂③无论如何,许多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㊁法国㊁德国㊁荷2①②③本文认为, 区域国别学 或 区域国别研究 均代表这一学科领域㊂因此,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文件一样,本文同时使用这两个概念㊂参见‘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 区域研究 条目:BertHoff⁃mann,AndreasMehler, AreaStudies ,inEncyclopediaBritannica,February4,2015,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area-studies㊂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这些起源,可以参见:ClaudiaDerichs, AreaStudiesandDisciplines:WhatDisciplinesandWhatAreas?CurrentDebates ,InternationalQuarterlyforAsianStudies,Vol.51,No.3/4,2020,pp.1-15.[美]理查德㊃W㊃布利特等著,刘文明㊁邢科㊁田汝英译:‘大地与人:一部全球史“,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27章㊁28章㊂第4期㊀王正绪: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㊁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兰等的区域国别研究,都在这样的背景下快速地发展起来㊂例如,英国伦敦亚非学院和牛津大学的非洲研究中心以及法国的东方语言学院(InstitutNationaldesLanguesetCivilisationsOrientales,INALCO),都是在殖民背景下成立的,专门研究这些地区的语言㊁历史㊁文化和社会㊂美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相对较晚,基本上在二战时期才开始㊂当时由于战争需求,对于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深入了解变得至关重要㊂这一需求催生了美国社会科学界对地区研究的系统规划与建设㊂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在美国落地生根㊂二战以后,美国成为全球霸权,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展开竞争,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极大提升,促成了美国大学里对美国以外地区的研究发展㊂①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ocialScienceResearchCouncil)成立了多个专门委员会,负责从倡议到规划㊁再到项目实施与公众教育等多方面工作,全面推动对外部世界的社会科学研究㊂冷战的全球背景使美国因为国家安全因素而大力发展对全球各个 友国 和 敌国 的研究㊂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在世界各地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使美国成为地区研究的全球领导者㊂②如今,美国高校的主流院系几乎都拥有对美国和西欧以外地区的研究和教学能力,覆盖政治学㊁社会学㊁经济学㊁历史㊁文化㊁心理学㊁统计学等多个学科㊂许多大学设有东亚研究中心㊁中东研究中心或更具体的中国研究中心㊁日本研究中心等众多区域国别研究机构㊂可见,全球性国家崛起的过程,对区域国别知识㊁人才㊁能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也会有力地推动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㊂就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来说,无论在知识体系的构建㊁学术机构的设立和发展,还是在学术研究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未来十到三十年内都将是迅速发展的阶段㊂二㊁区域国别研究的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㊀㊀作为‘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中列出的九个交叉学科之一,区域国别学和一般性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科如政治学㊁经济学㊁历史学㊁语言学㊁人类学等是什么关系?在一所综合性大学里,发展交叉性的区域国别研究和发展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应当如何平衡?就这两个问题,全球范围内一向有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的区别㊂2.1 区域国别研究的美国模式美国模式强调人文社科学科的基础性地位,强调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性特征㊂③或者说,在美国模式中,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学者共同进行,但并不存在一个作为交叉性学科的区域国别研究㊂简单而言,美国高校里一般会有一些区域国别的研究中心,但是美国高校没有区域国别研究的本科生学位,也没有区域国别的博士学位㊂④美国高校里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的主要学术人员一般均是由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系或学院的老师兼任的㊂研究某一区域国别的一个学者,首先是某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者,其次才是研究该区域或国家的学者㊂举例来说,一位研究伊朗政治的学者,首先是一位政治学的学者,其次才是研究伊朗政治的学者㊂在其任3①②③④NoamChomsky,IraKatznelson,etc.,TheColdWarandtheUniversity:TowardsanIntellectualHistoryofthePostwarYears,NewYork:NewPress,1998.ClaudiaDerichs, AreaStudiesandDisciplines:WhatDis⁃ciplinesandWhatAreas?CurrentDebates ,InternationalQuarterlyforAsianStudies,Vol.51,No.3/4,2020,pp.1-15;HosseinKhos⁃rowjah, ABriefHistoryofAreaStudiesandInternationalStudies ,ArabStudiesQuarterly,Vol.33,No.3/4,2011,pp.131-142.RobertH.Bates, AreaStudiesandtheDiscipline:AUsefulControversy? PS:PoliticalScience&Politics,Vol.30,No.2,1997,pp.166-169.加拿大的大学里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也类似美国的模式,即主要学术人员和资源是分散在各个传统的院系里㊂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可能由这些 双重身份 的老师来开一些课,并设有本科的辅修专业(Minor),同时也可能有硕士类学位㊂太平洋学报㊀第32卷职的大学里,其正式的工作单位是在政治学系㊂同时,大学里可能会设有一个中东研究中心㊁伊朗研究中心或伊斯兰研究中心,该学者也是该中心的成员㊂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区域国别研究中心里的老师一般是政治学㊁经济学㊁历史㊁人类学㊁外语等系里的老师,同时兼任这个中心的老师㊂中心没有本科生学位点,但有可能会有一两个硕士学位项目㊂和老师一样,研究中东的博士生是在各个院㊁系里就读的,毕业时取得的也是具体学科的博士学位,如政治学㊁经济学㊁历史学㊁人类学的博士㊂也就是说,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没有中国学㊁亚洲学㊁中东学㊁伊朗学之类的博士学位,但是每年在政治学系㊁经济学系㊁社会学系㊁历史系㊁文学系㊁语言系㊁人类学系等院系毕业的博士生中,有一些是研究某区域国别的相应问题的㊂以美国著名的密歇根大学为例,它的区域国别研究的总机构是文学科学艺术学院内的一个 国际研究院 (InternationalInstitute)㊂①该大学的 文学科学艺术学院 的英文全称为CollegeofLiterature,Sciences,andArts,简称LSA,类似别的大学的文理学院(CollegeofArtsandSciences)㊂美国大学里的文理学院包括人文社科和理科各院校,相当于基础学科学院㊂密歇根大学的国际研究院在基础学院之内,但这个研究院本身并不是实质性的学术和科研机构,而是各个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的协调机构㊂该校一共设有九个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分别是非洲研究中心㊁拉美和加勒比研究中心㊁亚美尼亚研究中心㊁东南亚研究中心㊁南亚研究中心㊁全球伊斯兰研究中心㊁俄罗斯㊁东欧和欧亚研究中心㊁中国研究中心㊁韩国研究中心㊂此外还有一个人权研究中心也挂在该国际研究院㊂但是,所有这些研究中心的学术人员的人事和薪资关系均分属文学科学艺术学院各个系㊂又例如,国内同事们熟悉的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它的各位正式的学术人员(fac⁃ulty),其人事关系也首先属于哈佛大学各个院系,包括法学院㊁公共卫生学院㊁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文理学院)㊁政府系㊁历史系㊁人类学系㊁宗教学等等㊂如果主要的学术人员都是由各院系里的老师来 兼职 或 挂靠 的话,这些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有什么资源㊁能从事什么工作呢?一般来说,这样一个中心会有一个办公室,可能有一至数名全职的行政工作人员㊂另外,一般会有资料室或图书馆,还会有会议室等设施㊂中心一般每年会有若干硕士生,而硕士生则根据培养方案从各个系里开的课中选修足够的学分(中心本身不是教学单位,所以不会开课)㊂多数这样的中心会有访问学者或博士后工作站㊂此外,中心一般每学期安排一系列学术讲座,每年举办一两次学术会议㊂总体而言,美国的区域研究学术活动是通过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协调㊁统筹校内人文社科院系里的学术人员来进行的㊂2.2 区域国别研究的欧洲模式欧洲的区域国别学科结构模式则与美国不同㊂以英国㊁德国㊁荷兰㊁法国等为代表,欧洲的高校会就具体的区域国别组成正式的学术机构,如系㊁所㊁学院㊂这样的系㊁所㊁学院的全职教师均是研究该区域国别的学者㊂这些学术人员的学科背景很广泛,主要有政治学㊁经济学㊁历史学㊁社会学㊁人类学等㊂最典型的是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SOAS),此外还有利兹大学㊁谢菲尔德大学㊁布里斯托大学等㊁爱丁堡大学等,均设有东亚研究或亚洲研究学院或研究所㊂②此外许多大学设有中东研究㊁非洲研究㊁南亚研究等院系或中心㊂根据一些机构提供的资料,包括牛津大学㊁剑桥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内,英国一共八所大学设有拉美研究的学位,一共有五所大学设有非洲研究的学位,十七所大学设有亚洲研究的学位,八所大学设有中东研究的学位㊂此外还有一些学校设有俄罗斯㊁东欧㊁中亚㊁高加索等区域国别研究的学位㊂另外,在一4①②参见该院主页:https://ii.umich.edu/ii,访问时间:2024年3月20日㊂关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的学科㊁系所构成,可参见官方网页,如https://www.soas.ac.uk/,访问时间:2024年3月20日㊂第4期㊀王正绪: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模式㊁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些综合性的大学里,许多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老师也可能是在地理学院,研究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而研究的方向可以包括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文化等㊂与美国高校不一样,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高校里这些区域国别研究的院系㊁所㊁中心是实质性的教学科研单位㊂这些学院通常有全职学者,专门研究与其专注地区相关的各个方面㊂学院㊁系里的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或者研究的方向或领域相互区别,即有的研究政治问题,有的研究历史,有的研究经济,等等㊂在比较大的院系下面,还会根据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区别,组成下一层次的结构,如在学院里再分出系㊁所等㊂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为例,它虽然正式的身份是伦敦大学的一个学院,但实际上和伦敦大学的其他学院一样,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大学㊂①该校共设十一个院系,分别为东亚语言和文化系;基础学院;历史㊁宗教㊁哲学学院;人类学和社会学系;经济学系;艺术学院;语言㊁文化㊁语言学学院;发展研究系;政治与国际关系系;金融和管理学院;法律㊁性别㊁传媒学院㊂牛津大学早年也建立过多个实体性的区域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近年来整合为全球与区域国别研究学院(SchoolofGlobalandAreaStud⁃ies)㊂该学院宣称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之一㊂学院内按区域国别分成若干个中心或研究所,覆盖非洲㊁中国㊁拉丁美洲㊁中东㊁日本㊁俄罗斯㊁东欧㊁南亚㊁比较区域研究等领域,此外还设有一个东盟研究院(筹)㊂学院没有本科生学位,但设有非洲研究㊁中国研究㊁俄罗斯和东欧㊁拉美㊁日本㊁南亚等多个专业的硕士学位,同时还有一个区域国别研究博士学位以及与赛德商学院合作的牛津1+1MBA学位㊂另一所英国高校诺丁汉大学当年曾建设当代中国研究学院,开设本科㊁硕士㊁博士一系列完整的学位项目㊂学院曾一度有约20名全职教授或教师,研究领域涵盖经济学㊁社会学㊁金融与管理㊁政治学㊁国际关系㊁历史学㊁社会政策㊁法律等等㊂②就整个欧洲而言,当年曾经积极开拓和经营亚非拉地区殖民地的国家的大学里都有强烈的区域国别研究传统㊂③直到今天,这些大学里的学术机构设置和学科组织方式仍然能体现区域国别研究的这一历史背景㊂例如,总体上看,荷兰并不是欧洲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但是该国的一些高校依然有强大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这与荷兰当年作为一个殖民大国的地位是相符的㊂该国的莱顿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院(TheLeidenInstituteforAreaStudies)下设亚洲研究㊁中东研究㊁宗教研究三个学院㊂各学院内的又细分为若干学科领域(可称为系)㊂④例如,亚洲研究学院包括中国研究㊁日本研究㊁韩国研究㊁南亚研究㊁⑤东南亚研究等五个领域(系),中东研究学院则分为阿拉伯研究㊁亚述学㊁⑥埃及学㊁希伯来和阿拉姆语研究㊁纸草学㊁⑦伊朗与中亚研究㊁土耳其研究等七个领域(系)㊂类似的,德国㊁法国㊁比利时等当年殖民主义国家,至今在大学里仍然有许多区域国别研究的系所或中心㊂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殖民主义是欧洲国家崛起过程中所犯的严重罪行㊂但在殖民时代形成的对世界不同地区的研究兴趣,在全球化的当下还是有助于这些国家的高校和学术界继续关注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发展区域国别研究㊂与此相关的是,澳大利亚的高校在区域国5①②③④⑤⑥⑦伦敦大学是多单位联合式的大学,其包括亚非学院在内的十七个成员单位是独立运作的大学㊂参见该院创院院长姚树洁的记录:姚树洁: 辛苦但不浮躁 英国大型院长这样当 ,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2014年5月27日,https://jwc.gdut.edu.cn/info/1090/1257.htm㊂ClaudiaDerichs, AreaStudiesandDisciplines:WhatDis⁃ciplinesandWhatAreas?CurrentDebates ,InternationalQuarterlyforAsianStudies,Vol.51,No.3/4,2020,pp.1-15.该院有关情况,可参见:https://www.universiteitleiden.nl/en/humanities/institute-for-area-studies,访问时间:2024年3月20日㊂该校将西藏研究(藏学)与南亚研究归入同一个领域㊂这也显示了殖民主义活动对欧洲区域国别研究的影响㊂在殖民主义阶段,许多欧洲人将中国的西藏和印度㊁尼泊尔等一起视为南亚㊂至少,殖民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南亚(印度㊁尼泊尔)的视角来观察思考中国的西藏地区的㊂亚述学(Assyriology)是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两河流域)的语言㊁文字㊁社会和历史的学科㊂纸草学是研究古埃及和东部地中海地区用纸草书卷的学科㊂太平洋学报㊀第32卷别研究上,也类似英国高校的传统或模式,即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实质性的学术学科进行发展与建设㊂该国不少学校都有实体性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学院或系所或中心,有全职的教职员工和本科㊁硕士㊁博士学位㊂例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文理学院(CollegeofArtsandSciences)设有中东和中亚研究㊁拉美研究㊁阿拉伯和伊斯兰研究㊁欧洲研究等几个中心,并有这些领域的本科生学位㊂同时,该校还设有亚洲和太平洋研究学院(CollegeofAsiaandthePacific)㊂作为全校六个学院(college)之一(其他学院包括文理学院㊁经济和管理学院㊁工程学院㊁法学院等),这个亚洲与太平洋学院的规模十分可观㊂它包括四个学院(researchschools),分别是亚太事务学院;公共政策学院;文化㊁历史㊁语言学院;监管与全球治理学院,分别关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治与国际关系㊁公共政策㊁语言历史文化㊁社会㊁公共卫生㊁环境㊁全球治理等问题㊂同时,该学院还包括十一个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分别是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㊁印尼研究所㊁日本研究所㊁韩国研究所㊁马来西亚研究所㊁蒙古研究所㊁缅甸研究所㊁太平洋研究所㊁菲律宾研究所㊁东南亚研究所㊁南亚研究所㊂就本科教学而言,该学院一共设有亚洲研究㊁太平洋研究两个学术学位项目,以及与日本大阪立命馆大学合作的亚太事务学士和全球博雅教育学士双证项目(学生获得两个学校的学位)㊂①2.3 区域国别研究的欧美模式的比较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孰优孰劣,或许见仁见智㊂就历史背景而言,欧洲的区域国别是欧洲国家努力在全球占领和控制殖民地的背景下兴起的,因此出于管理和经济的目的发展对殖民地区的文化㊁语言㊁社会的研究㊂美国则是在二战后崛起为全球强国,其发展区域研究的驱动因素是在冷战的全球环境下对潜在的盟友和敌对国的知识需求,因此其重点是战略信息收集和分析㊂欧洲模式将区域研究纳入历史㊁语言学和人类学等既有学科之内,美国的区域研究则强调跨学科㊁多学科㊁多视角地综合,因此没有单独的区域国别学科,而是通过建立多学科的研究中心来进行㊂同时,美国的区域研究开展起来时,现代社会科学已进入科学化的阶段,因此美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更强调学科的方法严谨性,也更侧重于当代的政治㊁经济㊁社会问题㊂②应该说,到二十世纪末期,美国高校里强调学科的 科学性 的趋势愈来愈强,从事区域研究被传统学科认为 科学性 不够,因此受到一定的批评(或 鄙视 )㊂贝茨(RobertBates)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和传统学科之间并非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互相合作㊁互相激励㊁互相促进的㊂③同时,区域国别研究也绝不是只研究历史㊁文化㊁语言而无法解决实践的问题㊂实际上,要解决当代的诸多跨国家㊁跨区域的政治㊁经济㊁社会问题,非常需要对不同区域国别的语言㊁文化㊁传统的深入了解,而这是进行整合性㊁跨学科的区域国别研究所要求的㊂④当代中国发展区域国别研究,不必非此即彼㊂可以既采用美国的模式建设一些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或研究院㊁所,也可以采用欧洲㊁澳洲的模式,建设一些区域国别研究的学院㊁系所,不仅有全职的教职员工,也开设本科㊁硕士㊁博士阶段的课程,授予学位㊂三㊁区域国别学的人员和能力建设区域国别学是交叉学科,要求多学科的学6①②③④参见官方网页:https://asiapacific.anu.edu.au/,访问时间:2024年3月20日㊂ArielI.Ahram,PatrickKöllnerandRudraSil,eds.,Com⁃parativeAreaStudies:MethodologicalRationalesandCross-RegionalApplication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18.RobertH.Bates, AreaStudiesandtheDiscipline:AUsefulControversy? PS:PoliticalScience&Politics,Vol.30,No.2,1997,pp.166-169.ZoranMilutinovic',TheRebirthofAreaStudies:ChallengesforHistory,Politics,andInternationalRelationsinthe21stCentury,London:I.B.Tauris,2019.另参见学者对区域研究如何可以对解决全球性问题 如应对气候变化 做出贡献的讨论:RachelHarrisonandGeirHelgesen, HumanityonThinIce:WhyAreaStud⁃iesMattersforPlanetarySurvival, SOASUniversityofLondon,July17,2023,https://www.soas.ac.uk/study/blog/humanity-thin-ice-area-studies-matters-planetary-survival㊂。
加拿大智库与加对华政策研究

加拿大智库与加对华政策研究作者:钱皓来源:《国际观察》2016年第06期摘要:加拿大智库成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冷战时期趋于成熟。
最初智库的研究者主要侧重国内公共政策研究,政府部门从事外交政策制定的中高层职业官僚通过“旋转门”加入各类智库,增加了智库的对外政策应用型功能。
在加拿大对华政策制定中,智库的作用显著。
本文选取亚太基金会、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和蒙克全球事务学院亚研所三家主要智库作为研究样本,探究智库在加拿大对华“深度接触”、“向前走”和南海“不站边”政策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加拿大智库在对华政策中很好地发挥了“二轨外交”和“思想的掮客”的作用。
关键词:加拿大研究智库加拿大对华政策中加关系加拿大是一个先有外交实践、后有外交思想和理论的中等国家。
在其外交发展史上,智库对加拿大对外政策以及参与全球事务提供了包括日程设置、参与途径、角色担当在内的政策咨询和提案。
依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组”2016年2月9日公布的“2015年全球智库索引报告”,2015年全球智库为6846家,加拿大有99家,其中费雷泽研究所、国际治理创新中心、亚太基金会三家智库均被列入全球顶级智库排行榜。
加拿大最早的智库是成立于1928年的加拿大国际事务研究院,为一家非营利、非党派、非政府组织,现改名为加拿大国际理事会。
该智库的最初宗旨是致力于加拿大外交启蒙和咨询。
由该院主办的《国际杂志》是加拿大智库最早向加拿大人提供国际事务观点和信息的杂志之一。
1960年后在加拿大外交部高级职业外交官约翰·霍姆斯加盟并担任院长后,研究院致力于与大学合作,研究、讨论和分析国际事务,并最终一跃成为加拿大最为重要的战略和政策咨询思想库。
作为加拿大首要外交政策和战略智库,该研究院开启了“旋转门”先例。
此后,加拿大智库或以独立、非营利性、非党派、非政府形式承接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吸纳大学研究人员担任特聘研究员,或以大学为基地,发挥智库作用。
全球视域下奥林匹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中国与加拿大对比研究

第28卷第3期2010年6月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28No.3Jun.2010全球视域下奥林匹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中国与加拿大对比研究宋嘉林,阚军常,刘石(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8)摘要:从2008年和2010年夏冬奥会主场作战的中国与加拿大体育运动发展现状入手,研究多元文化状态下,不同政治与社会制度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开展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特点,以期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奥林匹克文化资源,为国家崛起、体育发展、文化安全和民族振兴服务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奥林匹克;文化资源;发展;利用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0)03-0001-06A Study a bout De ve lopme nt and Using of the Olympics Culture S ource s unde r the Globa lism Vie wSONG Jia-lin,KAN Jun-chang,LIU Shi(Harb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Harbin 150008,Heilongjiang China)Abstract:The writer studied the 2008and 2010Olympic games held in China and Canada,to learn how the politic and social system influence the sports under multi-culture in the two countries.And made the conclusions on how to make a great progress on the country building and sport and nationality development.Key words:Olympics;Culture source;Development;UsingCLC number:G811.21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8-2808(2010)03-0001-06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以51金,奖牌100枚成绩位列金牌榜第1。
中国和加拿大国土资源领域合作的评述与展望

圈 《 2018年第2期
质 情报
科 技 管 理 与 国 际合 作
元 ,其 中有 26家大公司矿业资产均超过 10亿加元①。 落实环境 、贸易 、经济 、国土 、科学 和技术发展 等方 加 拿 大 虽 然 幅 员 辽 阔,但 是 其 农 业 用 地 仅 为 面的政策法规 ,确保加拿大 自然资源对 国民经济做 出
加拿 大是 世 界上 最 重要 的矿产 资 源 国 、矿 产 生
国是加拿 大第 二大贸易伙伴 、进 口来 源地及出 口市场 。 产 国和矿产 品出 口国之一 ,还是世界 上最大 和最 活跃
国土资 源系统相 关单位 与加拿 大有关 政府部 门、 科研机构及 高校开展 了长期友好合作 ,建立 了 良好 的 合作机制 ,并通 过政策对话 、项 目合作 、技术 交流 、
文化 、体 育 、旅游 、卫 生 、执 法等领域交往频 繁 ,各 砂储量 的 81%。森林面积 4亿 多公顷 (居世界第 三 ,
项合作不 断推进 。2016年 ,中加贸易额 456.3亿美元 , 仅次 于俄 罗斯和 巴西 )。
其 中中 国出 口 273.2亿美 元 ,进 口 183.1亿 美元 。 中
产总值 为 49270加元 。中 国和加拿大 白 1970பைடு நூலகம் l0月 铅 (200万 t,第 五 )等 。原 油储 量 仅次 于 委 内瑞 拉
13日建 交 以来 ,两 国关 系取得 长 足发 展。 双方 高层 和 沙特 ,居 世界 第 三 ,其 中 97% 以油 砂形 式 存 在 。
互访不 断 ,双边经 贸合作 发展迅速 ,在 教育 、科技 、 已探 明的油砂 原油储 量 为 1732亿 桶 , 占全球 探 明油
的矿业金 融 、信息 和交 易 中心之一 。加 拿大 的跨 国矿 业 开发活跃 ,在全球 约 100余个 国家有 矿产勘查 和开 发 活动 H]。多伦 多是全球矿业 融资的中心 。2017年 ,
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及其亚太“二轨外交”实践研究

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及其亚太“二轨外交”实践研究作者:***来源:《智库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意义]加拿大亚太基金会是加拿大最具影响力的专注于加拿大和亚太地区关系的国际事务类智库之一,并且在亚太“二轨外交”实践上表现非常活跃。
深化对此类加拿大智库的理解,有助于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和启示。
[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网站调研法,对加拿大亚太基金会的基本运作情况及其亚太“二轨外交”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结论]加拿大亚太基金会的亚太“二轨外交”活动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在组织和参与“二轨外交”会议论坛、与区域性组织合作、智库间往来、派遣商业代表团、维持和亚太国家政府的沟通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对中国的国际事务类智库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加拿大亚太基金会智库“二轨外交”分类号:D851.6; C932DOI: 10.19318/ki.issn.2096-1634.2024.02.161 引言2022年11月,加拿大通过《加拿大印太战略》(Canada’s Indo-Pacific Strategy)文件,正式推出“印太战略”,标志着其对亚太事务的关注度逐步提升。
在加拿大的“印太战略”中,智库的角色不容忽视。
为了进一步落实“印太战略”,加拿大政府决定向加拿大亚太基金会(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 Canada,APFC)拨款2,450万加元以资助其在“印太地区”开设当地办公室,从而让加拿大更好地与地区伙伴接触[1]。
有国内学者指出,智库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撰写决策报告上,“智库是行动型组织,实践对智库来说非常重要”[2]。
加拿大政府此举正是发挥智库的实践功能。
而之所以选中APFC来强化加拿大与亚太地区的接触,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APFC在亚太事务研究上具有良好的声誉。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APFC位列加拿大的顶尖智库之列[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中国与加拿大合作前景研究赵蜀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54)摘要:中加建交33年来,双边关系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同加拿大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加两国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而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在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两国经济增长与繁荣以及在应对恐怖主义、国际犯罪和环境恶化的挑战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合作基础。
中国主张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安全上相互信任,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相互借鉴,实现共同发展,理应成为中加合作最重要的基础。
中加关系应该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长期友好合作的典范。
关键词:中国;加拿大;合作;原则中图分类号:D 8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1)0263)03收稿日期:2004-09-12基金项目:该文得到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资助(项目编号:J X04649)。
作者简介:赵蜀蓉(1966-),女,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一、中加全面合作的政治及经济原则随着中国入世,中国必然与其合作伙伴取得双赢局面,在世界经济贸易舞台上争取了一个完全平等的权利。
温家宝总理就加强中加全面合作关系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继续加强两国高层及各个级别的交往,建立就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等战略问题进行磋商的部级协调机制;第二、加强双方在能源、环保、电讯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以资源换市场、以技术促投资,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模式;第三、大力促进两国科技、教育、人才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第四、加强两国在维和、安理会改革等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保持密切的磋商与合作,共同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这四点建议实际上就是中加合作的基本策略,它代表了中国政府重视发展中加关系,愿与加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它将促进加拿大全面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包括与中国西部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也将积极加强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
在经济上,由于中国承诺遵守规则,进一步开放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发展空间,也向世界提供了十三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同时更为世界知名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提供了许多商机。
中国仍将加强全球区域经济合作,认真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履行入世承诺。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将成为推动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
中加经济的合作应该不断把双方现有的优势变成双边经贸往来新的增长点,使两国及其企业从中得益。
中加经贸交往应以双方主要互补产业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中国加入WTO 带来的良好机遇,使我国企业通过实现市场多元化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巩固扩大我在加拿大当地的出口市场,同时积极支持加方企业努力增加中国急需的资源性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只有中加企业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得以不断深化,才能使中加政府、企业和人民从中受益。
二、中加全面合作的文化基础从文化传统上看,中国和加拿大共同倡导的是一个各种文明和各种文化兼容并蓄,相互借鉴的社会;中国和加拿大主张的是一个所有国家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宽容的大家庭;在此相似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和加拿大共同维护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的地球村。
中国自古就形成了热爱和平、善邻容恕的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和为贵0,即天下太平、和睦相处最为重要。
中国素来就是一个爱好和263平、与邻为善的国度。
这一点与加拿大极其相似。
同中国人民一样,加拿大独立以来就形成了热爱和平、善邻容恕的传统文化,并且加拿大人对自己的民族饱含深情,这种感情的根源来自于加拿大不同于美国的历史和传统。
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曾震撼了世界,而加拿人的独立却与革命和战争无缘,它是通过和平进化的方式获得独立的国家。
和平、秩序和良好管理使加拿大政治上统一,造就了具有两种语言,多种民族、宗教、文化,崇尚和平的国家。
加拿大人崇尚和平、秩序和良好管理,不相信暴力和斗争会带来幸福和自由。
加拿大人的历史造就了加拿大人,他们和平谨慎,遵守秩序,信奉管理。
即使是与美国人相似的好争论,加拿大人也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他们争论起来带有和平的气息,嗓门不高,不轻易动感情。
加拿大到处给人以井井有条,平静安宁的感觉,即使在繁华的大城和众人前往的旅游胜地,也能享受到良好管理的结果。
中加两国在此相似的崇尚和平的背景下,两国间的合作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移民占全国人口的99%。
各地移民为加拿大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多元文化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各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特征相互影响,带来了加拿大文化事业的兴旺蓬勃。
与美利坚文化不同,加拿大政府奉行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并存互行、"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繁荣。
加拿大民族、种族成份的多样化带来了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不同民族、种族、文化和睦共处的多元化特色成为加拿大与其他移民国家最显著的区别性标志。
而这一点与中国政府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0的观点不谋而合。
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因此,应该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中国的腾飞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个拥有悠久和宽容文化传统的国家只会不断地完善自我,而不会去损人利已。
从经济领域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宁、经济高速增长,中国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衣食住行,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进而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三、中加全面合作的经济基础中加两国都是经济大国,在经贸领域互补性很强。
加强和扩大两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不仅不会损害双方各自产业的经济利益,反而为两国企业界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建交初期,两国贸易额只有1.5亿美元,2002年达到近80亿美元,增长了50多倍。
中国已成为加拿大第三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则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公司在中国安家落户。
目前,加拿大在华投资项目达6740个,实际投资38亿美元。
加拿大的良好投资环境也吸引着中国企业到加拿大投资兴业。
事实充分证明,中加经贸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加经贸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势头强劲。
加拿大是一个发达国家,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发达,管理水平高。
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经贸合作可以互利共赢。
更重要的是,中加政治关系良好,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有加强经贸合作的强烈愿望和热情。
1997年,两国领导人达成了建立中加面向21世纪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共识,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确立了框架。
近几年来,两国领导人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加拿大国土面积为9971614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92211万平方公里,内河面积为761517万平方公里。
在陆地上农业耕地、森林、居民用地和荒地面积分别为7130%、35136%、2188%和54145%,并有原油、铜、镍、锌、铁、天然气、金、银等丰富矿藏资源。
不过由于气候寒冷,多冻地而无法开发。
冬季气温常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短暂酷热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全国行政上分魁北克、安大略、不列颠哥伦比亚等10个省及Yukon领地和西北领地。
1965-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其发展速度仅低于瑞士、日本,居发达国前列。
加拿大的国土面积比中国的面积还大,但其人口只有2700多万人,仅占中国人口的2125%。
所以,加拿大吸收移民每年都呈增加之势。
在每年前往加拿大的各国移民中,中国移民始终位居第一,而且从目前趋势看,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
随着华人移民的大量涌入,中国文化渗透到加拿大的社会中。
中国经济腾飞所形成的冲击波正犹如涌动的春潮,从大洋彼岸迎面扑来,在这枫叶之国的广袤大地上形成了持续升温的/中国热0。
加拿大积极的商业气候和低通胀、低利率加上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两国在更为有利的经济气候下,在经贸领域合作层面上前景更为广阔。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拿大是西方工业七强之一,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为发展双边贸易奠定了基础。
1999年中加双边贸易额为47.67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9.2%,创历史最高记录。
加264拿大国际贸易部首次证实,中国2003年已超越日本,成为加拿大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加拿大则升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虽然加拿大人口稀少,市场容量狭小,但加拿大却是人均进口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消费品极大丰富的国家之一。
由于经济收入、气候条件、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加拿大消费品进口市场基本定位于中低档位,这给我国出口中低档消费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加拿大几乎所有的工业制品和日用消费品都依赖进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加拿大以贸易立国,对外贸易占其GDP的60%以上。
加拿大人均生活水平较高,对商品品种的要求多、范围广,从普通的纺织品、服装、轻工商品、日用商品、家电产品到大型的机电产品等都有需要。
这给中国商人提供了巨大的商业契机,从而使中国人与加拿大人做生意的前景十分广阔。
加拿大地处寒带,冬季较长,因此对冬季商品需求量较大,冬季服装,如羽绒服、滑雪服及与冰雪运动有关的器械,如冰鞋、滑雪板等在加都有很好的销路。
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中国商人提供了巨大的商业契机,为中国商品进入加拿大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中加合作的前景展望中国与加拿大同为亚太地区的大国,一个是西方工业七强之一,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中加两国具有全面合作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背景,为两国的合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中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而加拿大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加两国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很大,加上中加两国在政治上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中加贸易发展一直很平稳顺利,贸易摩擦少。
两国在能源、交通、通讯、电力、石化、环保、农业和原材料工业等领域加强平等互惠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意味着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
入世后的中国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可持续健康发展将为更多的加拿大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机会。
随着中国进入WTO,中国企业寻求国际化发展的意识日益强烈。
中加两国长期稳定友好的发展关系,为中国与加拿大企业交流创造了最佳环境。
同样,加拿大对中国加入W TO 后两国间加强经贸合作与联系,拓宽合作领域寄予了厚望,加拿大政府也制订了各种政策帮助其国内企业进人中国市场。
2003年中国新一届领导温家宝对加拿大的访问,双方领导就许多问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共识,其中加拿大政府表示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与加拿大在新形势下双边贸易与合作必将取得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