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溶剂中单位温度下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溶解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等。
溶解度曲线则是描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呈现的曲线,对于理解溶解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一、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通常用“溶质在100克溶剂中溶解的克数”或“溶质在100毫升溶剂中溶解的克数”来表示。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为克/100克或克/100 mL。
溶解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溶剂分子的大小与溶质分子的大小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决定溶解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越大。
2. 溶质的性质:溶质的极性、溶质分子的大小与溶剂分子的大小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溶质分子越小、极性越大,溶解度越大。
3.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但某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反应的发生。
4. 压力: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较小。
但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情况下,压力的增加会导致溶解度的增大。
二、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变化规律溶解度曲线是随温度变化而描绘的曲线图,用于描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在溶解度曲线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
一般来说,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曲线:这种曲线表明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愈发有利,溶解度呈现上升趋势。
2.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曲线:这种曲线表明溶解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会导致溶解度的降低。
3. 温度对溶解度没有显著影响的曲线:这种曲线表明溶解过程与温度无关,溶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持不变。
溶解度曲线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溶解度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溶解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
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是化学领域中重要的实验工具,它们在研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行为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并介绍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作用。
一、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概念溶解度曲线,又称溶解度特性曲线,是一种描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变化的曲线。
它反映了物质在固态与液态之间平衡关系的变化,是研究溶解度规律的重要工具。
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绘制溶解度曲线时,通常将温度作为横坐标,溶解度作为纵坐标。
在曲线中,每个数据点表示在特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通过这些数据点,可以观察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三、溶解度曲线在化学中的应用溶解度曲线在化学实验设计、生产工艺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规律,为实验和生产提供依据。
四、溶解度表的编制与作用溶解度表是一种列举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表格。
它可以为实验者提供有关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数据,以便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
溶解度表在化学、化工、环保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五、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的关联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都是描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变化的重要工具。
溶解度曲线以图形方式直观地展示了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而溶解度表则以数据形式提供了这些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往往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结果。
六、如何利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合适的实验温度,以实现目标物质的溶解或结晶。
2.根据溶解度表,确定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为实验操作提供数据支持。
3.利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分析实验结果,判断实验条件是否合理,优化实验方案。
4.在环保、化工等领域,利用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进行工艺优化和废水处理。
总之,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是化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22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一、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t),纵坐标表示溶解度(S),由t—S的坐标画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称之为溶解度曲线。
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点曲线上的点叫饱和点,①曲线上任一点表示对应温度下(横坐标)该物质的溶解度(纵坐标);②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的温度下溶解度相等。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其变化趋势分为三种: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②缓升型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幅小,如NaCl;③下降型极小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面⑴溶解度曲线下方的面表示不同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⑵溶解度曲线上方的面表示相应温度下的过饱和溶液(不作要求)。
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例1:(2010•南昌)右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为1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当温度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请你解释原因:“夏天晒盐”。
例2、(2009•泰州)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1)t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或“B””)。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_B。
(填写“>”、“<”或“=”,下同)(3)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B。
(4)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温至t3℃,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
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
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是研究物质在溶液中溶解的基本工具之一。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往往需要知道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便进行实验设计和参数计算。
因此,了解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的概念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变化所呈现出的曲线。
一般而言,溶解度曲线通常都是S型曲线,也称为饱和溶解度曲线。
它是由两个基本参数决定的,即最大可溶性和溶解过程的平衡常数。
最大可溶性表示在饱和状态下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最大量,通常用g/L或mol/L表示,而溶解过程的平衡常数则是指溶解物质的离解度和水合度之间的平衡状态。
平衡常数的大小决定了溶解物质在饱和状态下的最大可溶性。
二、溶解度表溶解度表是指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通常是水)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以g/L或mol/L表示,常用于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
溶解度表中的数据是根据实验测定得出的,因此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条件。
在实验中,一般都需要根据已知的溶解度数据计算出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或者根据溶解度表确定实验条件。
三、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来得出溶解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压力:在一定温度下,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3. 溶剂的选择:当某种物质在两种或多种溶剂中均可溶解时,其溶解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4. 溶质的性质: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其中包括溶质的分子大小、形状、电荷等因素。
5. 溶质的浓度:当溶质浓度很高时,由于所占体积较大,易形成颗粒,从而降低其溶解度。
此外,对于部分物质,它们在一定浓度下溶解度会出现略微的上升或下降。
四、应用1. 实验设计:在化学实验中,了解物质的溶解度对实验设计非常重要。
比如,确定实验中物质的溶解度可以帮助确定用多少样品进行实验,以及如何准确地测量物质的浓度。
溶解度曲线--PPT课件
90
. . .
(2)溶解度曲线
80 70
.
60 50
. 40 . 30 . .20
10
-
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溶
解 200
度 190
( 克
180 170
160
)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溶
解 度
所有气体 与 固体Ca(OH)2
0
温度/℃
①硝酸钾 ②熟石灰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
19
应用1: (1)打开汽水瓶盖,有气体喷出。—— 压强
打开瓶盖, 瓶内压强下降,气体溶解度减小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温度 喝汽水后,温度上升,气体溶解度减小
应用2: 烧开水过程中,不断有气泡冒出。
B. 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C. 乙溶液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D. 甲溶液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溶 解
甲
度
(g) 乙
冰水
甲
乙
-0
温度( C)
12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3课时)
-
13
三、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
《书》P38
101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中达到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
固体溶解度 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
60℃时,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0g乙,则甲、
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相比( D )
A.甲大于乙
B.甲小于乙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图
a 30g 100g ×14 130g ×14
的饱和溶液中,
b 40g 100g ×13 140g ×13 C 30g 100g ×14 130g ×14
谁的溶解度大 所含水就少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a
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b
.................. ..........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溶解度
0 10
20 30
. 40 50 60 70 80 90 100
/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202 246
(2) 溶解度曲线
()
溶 解 度
200 190 180 170
D 50oC时,10gKNO3中加入20g水,充分溶解后
再降温到30oC,有KNO3固体析出
B、列表法中,判定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方法:看
低温时低的溶解度与相邻该物质高温的溶解度之间是否包含
另一物质高温是的溶解度,若包含则符合题意。
40oC时 KCL的溶解度为40g,即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KCl
(5)稀释问题套入稀释公式:m浓液×P%浓= m稀液 ×P%稀
100g
20g 20g+100g
(100+50)g
X
X=11.1%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a
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 ..........
1.将t1oC a、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oC
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B.可溶物质
.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一般称为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练习】
(1)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的物质。这句
话是否正确? 错 (2)20℃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 难 所以碳酸钙是_________溶物质。 (3)20℃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食 易 盐属于_________溶物质。
硝 酸 钾
138g 度相同,都约为______。 小于 4、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 (填大于、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 5、在80℃时氯化钠、氯化钾、氯化 铵、硼酸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化铵、氯化钾、氯化钠、硼酸
氯化钾
氯化铵
A.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溶 解 度 (g) 甲 乙
甲
冰水
乙
B.乙溶液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0
C.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温度 C) (
D.试管里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都减少
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问题
(1)t1º C时,A 的溶解度
< B 的溶解度.(填< > 或=)
(2)A、B两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温度 是 t2 º C。 (3)当A、B两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 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可以达到饱和的 是 A 物质的溶液。
第三节 物质的溶 解性
第二课时 (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欲将某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 溶液,可采取哪些方法?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么吗?不饱和溶液 一定是稀溶液?
3.2.3溶解度曲线
3.2.3溶解度溶解度曲线一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得最大克数。
符号:S,单位:g/100g水2、溶解度的含义:20℃时,S NaCl = 36g/100g水含义:20℃,食盐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溶解36克。
举例:20℃时,S AgNO3 = 222g/100g水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唯一因素是对于气体溶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和二绘制溶解度曲线图(1)请根据下表列出硝酸钾、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在坐标系中作出温度(℃)0 2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水)13.3 31.6 63.9 110 169 KNO3温度(℃)0 20 40 100 溶解度(g/100g水)0.173 0.165 0.121 0.076Ca(OH)2(2)溶解度曲线的运用溶解度曲线上表示溶液的点的位置所表示的含义及点的移动操作诀窍例1: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看图回答:(1)60℃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
(2)10℃时,B物质的溶解度(填<、=或>)A物质的溶解度。
(3)℃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例2:.右图是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A点所表示的意义(2)若X、Y、Z三种物质中,有一种是气态物质,该物是。
判断的依据是。
(3)20℃时,N处物质X的溶液呈(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要使该溶液从N状态变为M状态.应采取的措施有或三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S 100 =m(溶质)m(溶剂)SS+100=((+(mm m溶质)溶质)溶剂)=m(m溶质)(溶液)例1、在T℃时,向80克水中加入硝酸钾固体20克,恰好达到饱和,求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例2、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则在此温度下,3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多少克?T℃,硝酸钾饱和溶液200克,蒸发20克水后析出晶体12克,则该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当堂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与否,为什么?(1)20℃时,把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 (2)20℃时,100克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26.4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26.4克/100克水(3)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100克水。
三种溶液溶解度曲线
三种溶液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
一般来说,溶解度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正常溶解度曲线、异常溶解度曲线和饱和溶解度曲线。
1. 正常溶解度曲线:
正常溶解度曲线是指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曲线。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其中随着温度升高,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随之增加。
典型的例子是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2. 异常溶解度曲线:
异常溶解度曲线是指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曲线。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某些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在特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然后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种情况通常涉及到一些非常规的化学现象,例如溶解热或者晶体结构的变化。
3. 饱和溶解度曲线:
饱和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在这种情况下,压力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在一定压力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典型的例子是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会减小。
总的来说,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包括正常溶解度曲线、异常溶解度曲线和饱和溶解度曲线。
这些曲线的研究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控制溶解度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度曲线图的含义和例题
溶解度曲线图的含义和例题溶解度曲线图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有关习题涉及溶解度、溶解度计算、浓度计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物质的结晶、物质分离等概念和知识,本文简述了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并列举常见相关习题并分析,供参考。
溶解度曲线图通常有如图所示的图A、图B二类涉及的计算公式有:公式1:)()(100)()(100溶液溶质或溶剂溶质mmSSmmS=+=公式2:C%=)()(溶液溶质mm×100%公式3:C%(饱和溶液)=100+SS×100%一、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以查出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并计算相应的C%等数值。
例1:由曲线溶解度图A回答下列问题:①t2时, 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②t1时,将30克A投入60克水中,求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③t4时, 90克B物质溶解在150克水中,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为了得到B的饱和溶液,问:a. 维持温度不变,至少要蒸发掉克水,才能使溶液饱和。
b. 维持温度不变,原溶液中至少再加入B 克,才能使溶液饱和。
c.不改变溶液组成,只要把温度降低到 ℃,也能使溶液恰好达到 饱和。
④要配制C%为28.6%的C 物质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应控制在 ℃。
解:①由图A 知t 2时,S B =60克∕100克水,由公式1,则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60∶100②由图A 知t 1时,S A =32克∕100克水,根据公式可知在60克水中最多溶解19.2克A 物质,则C%=602.192.19+×100%=24.2% ③a :已知t 4时,S B =65克∕100克水,根据公式1,x 9010065= x =138克, 则150-138=12克,即蒸发12克水可使溶液饱和。
b :同理15010065y = y =97.5 97.5-90=7.5,即加入7.5克B 物质可使溶液饱和。
c :同理,根据公式1,15090100=S S =60克∕100克水,即把温度降低 到t 2时,溶液恰好饱和。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解读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最多能溶解的溶质质量,通常以克/100克溶剂(g/100g)或克/升溶液(g/L)表示。
溶解度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溶解过程的理解以及反应速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是其中最显著的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导致溶质分子更容易克服吸引力和相互作用力,从而更容易融入溶剂中。
另一方面,在低温下,溶剂分子的平均动能降低,相互作用力增强,溶质的溶解度相对较低。
与温度相比,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较小,尤其是对于固体溶质和液体溶剂的溶解过程。
但是,对于气体溶质和液体溶剂的情况下,压力的增大可以显著提高溶解度。
这是因为根据亨利定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其压力成正比。
增加压力可以增加溶质分子通过液体表面进入溶液的机会,从而提高溶解度。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时,溶解度通常较高。
相反,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时,溶解度则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相互作用力较强可以促使溶质分子在溶剂中更好地分散,并与溶剂分子形成较为稳定的溶液结构。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进行解读。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度随溶剂质量或摩尔分数变化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形态可以根据溶剂的类型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溶解度曲线包括饱和溶解度曲线、过饱和溶解度曲线和不饱和溶解度曲线。
饱和溶解度曲线描述了在给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度随溶剂质量的增加而变化的情况。
在曲线上各点的坐标表示了溶剂中存在的溶质的最大可能质量。
曲线的形状通常呈正向斜率,即溶质溶解度随溶剂质量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无法再进一步增加。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最大溶质的量。
溶解度通常用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摩尔或质量浓度来表示,单位常用mol/L或g/L。
溶解度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其中,温度是溶解度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
随着温度的升高,大部分固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会增加,而气体溶质的溶解度则会减小。
这是由于高温会增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分子热运动,从而有利于克服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溶质更容易溶解。
相反,低温下,热运动减弱,溶剂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溶质溶解度减小。
除了温度,压力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对于气体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随着压力的增加,气体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这是由于增加压力会使气体溶质分子更加密集,更容易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加溶解度。
而固体或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对压力影响较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溶剂选择也会对溶解度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溶剂有着不同的溶解度能力,这主要与溶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性质和极性相关。
相似的化学性质或极性的溶质和溶剂更容易彼此相互作用,从而溶解度较高。
此外,溶剂的溶解度也会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可能与溶质的影响程度不完全相同。
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根据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得到溶解度曲线的形状。
溶解度曲线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显热型和隐热型。
显热型溶解度曲线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逐渐增加,形成一个正斜率的曲线。
这是由于溶解过程是放热的,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热运动,从而有利于溶质溶解。
隐热型溶解度曲线表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逐渐减小,形成一个负斜率的曲线。
这是由于溶解过程是吸热的,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热运动,导致溶质分子逃逸出溶液,从而减小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我们可以推断溶解过程中是否有热效应。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斜率,我们还可以判断溶解度对温度的敏感程度。
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
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中,“溶解度”以海水中的物质、侯氏制碱法、氨碱法制纯碱等初中课本中的工业流程作为背景,考察同学们对溶解度曲线上升下降、交点等特征的了解,分值通常在3-5分。
什么是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各物质溶解度的比较、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从溶解度曲线中能获得哪些信息?1、点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表示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1g。
②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表示在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m2-m1)g未溶解的溶质。
③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表示在t1℃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 A物质才达到饱和。
④ 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表示在t2℃,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2、线溶解度曲线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三类:①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②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③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溶解度曲线怎么考?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化学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是描述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溶解能力的指标,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了解物质溶解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溶解度曲线的定义、构成要素、图像特征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溶解度曲线的定义溶解度曲线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以溶质的质量浓度(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的溶质质量表示)为横坐标和溶质的相对溶解度(即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质与溶质在该温度下的实际溶解度之比)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二、溶解度曲线的构成要素1. 温度:溶解度曲线是在一定温度下绘制的,温度的变化会对溶质的溶解度产生明显影响。
2. 溶质:溶解度曲线的构建基于溶质的性质。
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所不同,温度和溶剂也会对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曲线产生不同影响。
3. 溶剂:溶质的溶解度与溶剂的性质密切相关,不同溶剂对同一溶质的溶解度曲线会有所差异。
三、溶解度曲线的图像特征1. 饱和区:溶质溶解度随溶质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大,直至达到饱和状态。
饱和区的上方则为过饱和区,此区域内的溶质对应的实际溶解度小于其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所示的最大值。
2. 温度对曲线的影响:增大温度会使溶质的溶解度增加,溶解度曲线整体向上移动。
3. 溶质浓度对曲线的影响:溶质浓度的增加会使溶解度曲线整体展宽,饱和区的范围增大。
四、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领域1. 化学生产与工艺控制:溶解度曲线的研究可指导化学生产过程中溶质溶解度的合理选择和调控,以达到产品质量的要求。
2. 药物研发:药物的溶解度是其吸收和药效的重要因素,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分析可以为药物的合理设计提供指导。
3. 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溶解度曲线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环境中溶解物的分布规律,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 地学研究:溶解度曲线的分析对于研究地下水、岩石溶蚀和地质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溶解度曲线是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关键指标。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了解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揭示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进而在化学生产、药物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溶解度曲线
第九讲溶解度曲线【知识梳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
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例题】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右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别将X、Y、Z的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低到t1℃,只有Z无晶体析出(B) t1 ℃时,用l00克水配制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X、Y、Z的溶液,所需溶质质量最多不超过S。
(C)当X中含有少量Y时,可用结晶法提纯X(D) t2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X>Y>Z【典型例题】1、判断或比较溶解度的大小【例1】如图2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溶液能够溶解的最大量溶质的性质。
溶解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表示,该曲线展示了溶质在不同温度下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1. 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物质的量。
溶解度受温度、溶剂性质、溶质溶剂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
温度升高对于固体溶解度而言通常是有利的,但对于气体来说则相反。
2.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绘制方法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曲线。
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测定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使用图表工具将温度和溶解度的关系表示出来。
3.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和解读溶解度曲线可以展示出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曲线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水溶液中的一些溶解度曲线是正斜率曲线,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加;-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曲线是水平的,即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某些溶质的溶解度曲线是倒U型曲线,即溶解度先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达到一定温度后再逐渐降低。
4. 重点溶解度曲线的实例分析以下是几个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实例分析:- 饱和氯化钠水溶液的溶解度曲线是正斜率曲线;- 硝酸钙水溶液的溶解度曲线是倒U型曲线;- 汞的溶解度曲线是正斜率曲线。
5. 应用和意义溶解度曲线对于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条件来调节溶解度,从而实现产品的最优化制备。
此外,溶解度曲线还能帮助科学家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深入研究物质的溶解动力学规律。
总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是研究溶液中溶质溶解现象的重要概念。
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对于控制溶解度以及了解溶解过程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溶解度曲线来调节溶解度以实现特定的需求。
同时,溶解度曲线也为科学家研究溶解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教学目的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2、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3、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4、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教学内容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例一】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无色的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糖水的溶质是水D.医用生理盐水是溶液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因此并不是说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因此A是错误的;饱和溶液并不一定是浓溶液,但是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故B错误;糖水是蔗糖与水的混合物,根据溶质、溶剂的判定方法,糖水中的溶质是蔗糖,因此C错误。
因此叙述正确的是D。
[小试牛刀]1.下列不属于溶液的是A.浓盐酸B.蔗糖水C.白酒D.冰水混合物2.有些游泳池中的水呈蓝色,是因为加入了一种能杀菌消毒的物质。
这种物质可能是A.明矾B.食盐C.硫酸铜D.熟石灰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例二】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物质X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物质Y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解析:A的说法不正确,该溶液不能再溶解X,但未溶解Y,对Y而言,该溶液是不饱和的,能继续溶解Y.B的说法不正确,如微溶于水的Ca(OH)2,在一定温度时其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C的说法不正确,易溶于水的物质如NaCl、KNO3等,其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但是浓溶液.D的说法正确,改变温度、改变溶剂或溶质的质量,可以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因此叙述正确的是D。
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
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前言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遇到溶解度的问题。
溶解度是指在给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量,通常以质量为单位表示。
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压力、溶质浓度等因素有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溶解度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溶质浓度的变化关系所绘制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通常用来描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1.1 实验方法制作溶解度曲线的实验通常需要选择一个溶质和一个溶剂,并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实验中,可以取一定质量的溶质加入溶剂中,充分搅拌使其溶解,然后测定溶解液的浓度。
通过多次实验,可以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1.2 曲线形状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溶质在溶剂中的性质。
一般而言,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曲线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曲线呈现上升趋势;•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呈现下降趋势;•若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非常小,曲线呈现平直趋势。
二、溶解度表溶解度表是根据实验数据编制的,按照一定方式列出了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
通过溶解度表,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
2.1 表格结构通常,溶解度表的表格结构如下:温度(摄氏度)溶质1的溶解度(g/100mL)溶质2的溶解度(g/100mL)溶质3的溶解度(g/100mL)0 10.5 20.2 5.810 12.3 18.9 5.220 14.1 17.5 4.630 16.0 16.1 4.040 17.8 14.6 3.450 19.6 13.2 2.82.2 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1.在同一温度下,溶质1的溶解度大于溶质2和溶质3的溶解度;2.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3.不同溶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差异很大。
三、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除了温度以外,溶解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36.0g氯化钠,向盛有 40℃等量水中加入63.9g硝酸钾,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 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温度不同,无法比较
• (2)向100克20℃水中加入36.0g氯化钠,向50克20℃水 中加入15.8g硝酸钾,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氯化钠 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 二者的溶解能力? 溶剂的质量不同,无法比较
• C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5:6
• 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4:1
PPT学习交流
8
【课堂练习】
• 6.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g甲物质,60℃时100g水中
最多能溶解10g乙物质。则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是
( D)
• A.甲>乙
B. 甲<乙
C. 甲=乙
D.无法确定
PPT学习交流
9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 A.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B.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 C.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 D. 60℃硝酸钾的溶解度 是110克
• 5.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则此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 中,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 ( )
• A 溶液质量:溶剂质量=1:4
•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5
•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36.0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 向100克20℃水中加入20.0克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比 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 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溶液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PPT学习交流
4
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
• (1)在____一___定___温__度___下 • (2)在____一__定___量___溶___剂 • (3)溶液达到________饱__和_状态
易
PPT学习交流
11
联系生活:为什么用银质器皿盛放的 食品不易腐败?
• 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喜爱用银质器皿盛放的食物招待 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人们发现,牛奶等食 物放入银器皿后,不易腐败,能够保存比较长的时 间。这是为什么呢?
• 一般认为,银是不溶于水的。但实际上,绝对不溶 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把食物放入银器皿后,总有 及微量的银溶解于水,因此水中就有了银离子。银 离子能有效杀死细菌,因此食物就能保存较长的时 间。
• (4)单位_________
g
PPT学习交流
5
溶解度
•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 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 溶质的质量
PPT学习交流
6
【课堂练习】
•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2确、的2是0℃(时10)0B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PPT学习交流
10
【练习】
• (1)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的物质。这句话是否正确? • (2)20℃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所以碳酸钙是
_________溶物质。
• (___3_)___2_0_℃溶难食物盐质(的。不溶)解度是36克,所以食盐属于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PPT学习交流
13
活动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
• (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上表 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用大一些 的纸,每小组合作绘制一张,贴在墙上。
• A.食盐的溶解度是36℃ B.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 C.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 D.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 •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解,这种 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
× • ②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 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 )
× • ③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 的溶解度是10克。( )
× •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氯 化钠的溶解度是36.( )
PPT学习交流
7
【课堂练习】
• 4、在60℃时5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55克恰好饱和。下列叙述
D 正确的是( )
PPT学习交流
12
几种物质在不用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 解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度 /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56.7 g
• 气体的溶解度:
•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第三节 物质的溶 解性
第二课时 (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PPT学习交流
1
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 1.欲将某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可采取哪些方法?
•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么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 稀溶液?
PPT学习交流
2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 食盐易溶于水,蔗糖也易溶于水,在水中二者谁的 溶解性更强呢?有没有一个量能将它们的溶解性定 量进行比较呢?本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 的溶解能力。
• (2)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 • (3)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
85℃时的溶解度。 • (4)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那些信息?
PPT学习交流
14
思考: 从这一溶解度曲线能得到什么不同信息?
PPT学习交流
15
讨论: 1、打开汽水瓶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 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 还与什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