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第四章第一节 土壤养分B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含答案)10套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含答案)10套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含答案)10套土壤肥料学试卷(一)(土壤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2.最小养分.环境中相对于作物需求而言最缺少的养分。

3.土壤孔隙性.简称孔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

是土壤结构性的反应。

4.土壤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

5.土壤地带性.土壤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生物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二、填空(10分,每空0.5分)1. 土壤是由_固、_液、_气_三相组成的,固相约占土壤总体积的__50%______,包括_土壤矿物_和_有机质_。

2. 土壤矿物质来自_岩石___,其矿物组成按其成因可分为_原生矿物 __和__次生矿物______。

3. 土粒根据其大小和性质分为_砂粒 .粉砂粒 .粘粒________三级,其中__砂粒______、__粉砂粒______主要是由原生矿物组成。

4. 土壤胶体是按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___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体__.5. 土壤热量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能________,同一地区的不同土壤,土壤温度差异较大除了与土壤热量平衡有关外,还与土壤_热容量_______和_导热率_______等热特性有关。

三、选择(5分,每题1分)1. 土壤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性是具有(c )A. 土壤矿物质B. 土壤有机质C. 土壤肥力D. 土壤胶体2. 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导热率与土壤容重的关系是(a )A. 成正比B. 成反比C. 无关D. 不确定3. 不同质地的土壤田间持水量不同,田间持水量最大的土壤是(c )A. 砂土B. 壤土C. 粘土D. 不能确定4. 土壤比重(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下列因素中的(b )A. 土壤质地B. 土壤矿物组成C. 土壤容重D. 孔隙状况5. 下列几种土壤中最不理想的一种是(b )A. 上为砂土(20cm),下为粘土(60cm)B. 粘质土壤(地下水位高)C. 粘质土壤(地下水位低)D. 壤土四、问答题(25分)1. 土壤水分含量有哪些表示方法, (5分)答:土壤水分含量是表征水分状况的一个指标,又称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湿度等。

土壤肥料学-4

土壤肥料学-4
3、钾水平高时体内酚类的合成增加,因为植物抗病能 力与体内酚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量成正相关。因此,钾 充足可以提高抗病力。
施钾对玉米产量及茎腐病发病率影响
──────────────────────
施K2O量 (kg/ha)
籽粒产量 (t/ha)
茎腐病发病率 (%)
──────────────────────
(六)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钾有多方面的抗逆功能,它能增强作物的抗旱、 抗高温、抗寒、抗病、抗盐、抗倒等的能力,从 而提高其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忍耐能力。这对作 物稳产、高产有明显作用。
钾的营养功能
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抗盐类:稳定质膜中蛋白质分子上的S-H基,避免蛋白质 变性;防止类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
为活化剂。核酸的形成首先是核苷酸的合成, 它是由5—磷酸核糖合成腺苷一磷酸(AMP)和 鸟苷一磷酸(GMP),这个过程的有关酶需要 钾离子激活。氨基酸活化后,由转移核糖核 酸(tRNA)将活化的氨基酸带到核糖体的信使 核糖核酸(mRNA),然后合成多肽,这一过程 需要Mg2+ 、K+。
供钾对大豆生长、根瘤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钾的营养功能
(三)促进糖代谢
▪ 淀粉合成酶是控制葡萄糖进入长链淀粉分子中的 连接速率的关键酶,钾充足时,可活化淀粉合成 酶,使单糖向合成蔗糖、淀粉方向进行;钾不足 时,植株内糖、淀粉水解为单糖。
▪ 钾能促使糖类向聚合方向进行,对纤维的合成有 利。所以钾肥对棉、麻等纤维类作物有重要的作 用。
▪ 钾还能促进光合产物向贮藏器官的运输,这不仅 能消除光合产物在叶部累积而抑制光合作用的继 续进行,还能使各组织生长发育良好。
▪ 棉花缺钾时,苗期和蕾期主茎中部叶片首先出现 叶肉缺绿,进而转为淡黄色,叶表皮组织失水皱 缩,叶面拱起,叶缘下卷花铃期在主茎中上部叶 的叶肉呈黄色或黄白色花纹,继而呈红色,有人 称之为黄叶茎枯病或红叶茎枯病。严重时叶片焦 枯脱落。

土壤肥料学基础知识

土壤肥料学基础知识
1、节源高效持续农业中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
持续农业的概念包括土地利用的连续性、环境质量的保持与提高、经济价值的增加、生产力的稳定增长、代传土地质量的提高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增强等方面。实际上是土壤肥力的永续维持。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资,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肥料的科学施用可以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环境。但是,如果用得不合理,则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我国人民有几千年施用有机肥的经验,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劳动人民靠施用有机肥维持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使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但是这种封闭的农业物质循环生产水平是不高的,难以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要求。因此,20世纪50年代以来,化肥的使用逐渐增加,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物质能量转化的生物学规律建立起来的一个综合型农业生产结构该系统中的生产物质多半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地发挥作用从而创造一个结构有序互相依存彼此促进动态平衡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最优复合生态系统把向自然索取与改善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寓养于用使土壤肥力得以维持与提高
土壤自净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土壤组成及性质的综合作用。其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受土壤孔隙状况、土壤胶体体系、化学平衡体系、酸碱物质体系及生物体系的影响。
由于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环境进入土体物质的能力,使许多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变成无毒物质,甚至化害为利。因此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净化体。
3、土壤自动调节能力(广义的土壤缓冲性能)
二、土壤的重要功能
土壤有三个重要的综合功能,即土壤肥力、土壤净化力和土壤自动调节能力。
l、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质的属性,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肥沃的土壤能够充足、全面、持续地供给植物所需的各种生活因素,能调节和抗拒各种不良自然条件的影响,能调节各肥力因素之间存在的矛盾,以达到适应和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土壤肥料学(云南大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土壤肥料学(云南大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2分)土壤是一个()系统。

A.半封闭B.半开放C.封闭D.开放2【单选题】(2分)土壤肥力可以分为()肥力和()肥力。

A.自然、人工B.人工、潜在C.潜在、有效D.自然、有效3【单选题】(2分)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表层A.蓬松B.紧密C.松散D.疏松4【多选题】(2分)农业生产环节包括()环节。

A.施肥管理B.水分管理C.土壤管理D.植物生产E.动物生产5【多选题】(2分)肥料分类通常包括()。

A.缓释肥料B.无机肥料C.微生物肥料D.叶面肥料E.有机肥料6【判断题】(2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A.错B.对7【判断题】(2分)潜在肥力是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的,产生经济效果的那部分肥力。

A.错B.对8【判断题】(2分)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地,也是动物生产的基地。

A.错B.对9【判断题】(2分)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是否正确?A.对B.错10【判断题】(2分)肥力是土壤的本质。

A.错B.对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2分)()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最初来源。

A.矿物B.岩石C.母质2【单选题】(2分)土壤形成过程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是()。

A.地形B.生物C.气候D.母质E.时间3【单选题】(2分)红壤的形成主要是()过程。

A.脱硅富铝化B.粘化C.灰化D.熟化4【多选题】(2分)农业(旱地)土壤剖面包括()。

A.耕作层B.底土层C.心土层D.犁底层E.熟化层5【多选题】(2分)岩石风化的类型为()。

A.溶解风化B.氧化还原风化C.物理风化D.生物风化E.化学风化6【判断题】(2分)发育程度高的水稻土具有潴育层。

A.对B.错7【判断题】(2分)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可变电荷。

A.错B.对8【判断题】(2分)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A.对B.错9【判断题】(2分)粘土发小苗,不发老苗。

A.错B.对10【判断题】(2分)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的重要方法是土壤剖面。

《土壤养分》课件

《土壤养分》课件
《土壤养分》课件
contents
目录
土壤养分基本概念土壤养分的来源土壤养分的转化与循环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土壤养分的测定与评价土壤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养分基本概念
CATALOGUE
01
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养分
养分来源
养分形态
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大气沉降等。
包括水溶性、交换态和难溶性等。
土壤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水分的含量和分布对土壤养分的溶解、扩散和植物吸收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合理的水分管理对于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和颗粒物通过自然沉降和风力作用等途径进入土壤的过程。
大气沉降为土壤提供了氮、磷、硫等元素以及其他有益的营养物质,对土壤养分的补充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等,它们为植物提供必需的矿质元素,如氮、磷、钾等。
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它包括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等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养分。
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保水能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是维持土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过少或过多施肥都可能导致产量下降。
养分对产量的影响
不同养分对植物品质的影响不同,如氮肥过多可能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影响品质。
养分对品质的影响
THANKS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
施肥计划
通过合理施肥和有机物料投入,保持土壤养分的平衡。
养分平衡管理
定期监测土壤养分状况,及时调整施肥计划,确保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

B732-土壤肥料学-第四章 土壤的肥力要素-土壤养分

B732-土壤肥料学-第四章 土壤的肥力要素-土壤养分
(3)这种养料元素在植物的代谢过程中具有直接的作用。
其中第一条最重要。但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这几点往往很困 难。除了C、H、O三元素外,还有九种元素对所有的植物 都是必需的:N、P、K、Mg、S、Fe、Mo、Zn、Cu
Mo对全部高等植物及大部分微生物是必需的;
Na和Co对藻类、细菌与高等植物是必需的;
水分:50~60%
温度:35℃ < 2℃ STOP!
养分:Cu,Mo等促进硝化作用的进行。缺钙,不利。
(2)硝化作用
硝化微生物
2NO2- + O2
2NO3- + 40千卡
以(Nitrobacter为主)
条件:硝化细菌(以Nitrobacter为主)其它同亚硝化 作用
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硝化作用的速率>亚硝化 作用>铵化作用,因此,在正常土壤中,很少有亚硝 态氮和铵态氮及氨的积累。
4)有硝态氮存在
5)pH 7 - 8.2 pH < 5.2 - 5.8 或 pH > 8.2 - 9时,反硝化 作用减弱。
(2)化学脱氮过程
主要是指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强酸反应,温度较 高和水分含量很低等,亚硝酸协与一些其他化合物(包 括有机化合物)进行化学反应而生成分子态氮或氧化亚 氮的过程
A . 亚硝酸分解反应
所谓土壤养分,就是指这些主要靠土壤 提供的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三、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
• 水溶态:溶解于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有效性很高, 很容易被作物吸收。
• 交换态:被吸附于土壤胶体上的养分离子,有效 性高。
• 缓效态:存在于某些矿物中,如固定于矿物中的 K,有效性较低。
• 难溶态:存在于土壤矿物中的养分,难溶解,难 被利用,基本无效。
三、土壤钾的转化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单选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单选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单选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单选题1. 当土壌顆粒的粒径大于0.1mm 时( )。

A. 吸附能力比狡強B. 吸附能力比較弱C. 吸附能力没有変化D. 不表現出任何吸附能力2.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

A. 非活性孔隙多B. 毛管孔隙多C. 通气孔隙多D. 通气孔隙少3. 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吋,水的人滲速度( )。

A. 逐漸提高B.逐漸降低C. 保持不変D. 略有変化4. 大多数作物吸收的氮素存在于作物体内的形式是( )。

A.B.C. 蛋白貭D.核酸5.大多数作物缺磷的症状不太明显,主要是由于( )。

A.磷在作物体内移动性比较大,再利用率高B.根系吸收磷比较困难C.土壤中磷的浓度比较低D.吸收氮素过多6.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高,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 )。

A.以施用叶面肥为主.B.适时喷施叶面肥C.减少土壤施肥D.提高叶面积系数7.以下比较好的利用秸秆的方式为( )。

A.用作燃料B.田间焚烧C.喂牛后过腹还田D.以上都是8.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 )。

A.腐殖酸B.胡敏酸C.植物残体D.半分解的植物残体9.在土壤中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 母质B.生物C.地形D.时间10. 所有作物的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最明显的差异是( )。

A.微生物比较多B.养分富集C.氧化还原电位低D.养分季缺11. 当其它环境条件合适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 )的制约。

A.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B.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C.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D.总养分含量12.许多作物缺锌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是因为锌影响( )。

A.生长素的合成B.一些酶的合成C.核酸的合成D.蛋白质的合成13.砂土的砂粒含量一般在( )。

A.50%以上B.50%以下C.70%以上D.70%以下14.在作物的全生育期内,其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 )。

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先高后低D.随生育阶段而变化15.土壤胶体是( )。

高教版土壤肥料第四章第一节土壤磷素养分

高教版土壤肥料第四章第一节土壤磷素养分

土壤中磷的固定
概念 土壤中的可溶性磷转变为难溶性磷,称 之为磷的固定。 1、化学固定 土壤中存在的钙、镁、铁、铝等 阳离子,与可溶性磷酸盐作用,形成难溶性 含磷化合物。 石灰性土壤中,形成含钙磷酸盐 酸性土壤中,形成含铁、含铝磷酸盐
2、阴离子交换固定 酸性土壤中,黏土矿物晶格的表 层OH-群能部分解离,与磷酸根离子进行阴离子交 换,使磷酸根固定在胶粒的表面 3、生物吸收固定 土壤微生物吸收有效态磷酸盐,构 成自己的躯体,使之变成有机态磷化合物。 土壤中磷的固定相当普遍,因此在磷肥的施用中, 往往采用磷肥集中施,与有机肥配合施,酸性土壤 施石灰等措施,来减少磷的固定,提高磷肥的有效 性。
同一田块小麦(左:过量施磷叶片提早落黄; 右:适量施磷正常生长)
植物缺磷的症状常首先出现在老叶
禾谷类作物缺磷的表现
1、株型直立,分蘖延迟或不分蘖,形成僵苗,长相似 一炷香。 2、生长中后期抽穗不整齐,穗小粒多,空壳率高,玉 米则秃顶严重
缺磷
正常
缺磷导致作物植 株矮小,禾谷类作物 分蘖减少,叶色暗绿, 迟熟
水 稻 缺 磷
缺磷植株瘦小,茎叶大多呈现紫红色,叶 尖枯萎呈褐色,花丝抽出迟,结实率低
二、植物对缺磷的反应
1、叶片变小,叶色暗绿或灰绿,缺乏光泽。(细胞发
育不良,细胞变小的程度大于叶绿素减少程度,叶绿素密度相对提高。缺磷有 利于植物对铁的吸收和利用,间接促进叶绿素合成,使叶色深暗)
2、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根系发育迟缓
3、延迟开花成熟,落花落果多,果实产量低,品 质差
4、糖分运输受阻,糖分相对积累形成花青苷,多 种作物茎叶呈紫红色条纹或斑点。
花期油菜缺磷及施 用磷肥比较
果树缺磷的症状 展叶、开花物候期延迟,枝条萌芽率降 低,新梢和细根生长减弱,叶片小 糖分运输受阻,积累在组织中的糖分转 变为花青素,枝叶呈灰绿色,叶缘发紫,叶 柄和叶脉呈紫色,严重时叶片呈紫红色,基 部老叶脱落早 花芽分化不良,果实色泽不鲜艳,果肉 发绿,含糖量降低,影响产品和品质,抗寒, 抗旱能力减弱

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单选题题库及答案

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单选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单选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单选题1. 土壤胶体是()。

A. 一种矿物B.很小的土壤颗粒C. 土壤中的一种物质D.原生矿物2.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是由()。

A.岩浆岩风化而来B.沉积岩风化而来C.变质岩风化而来D.原生矿物风化而来3.中低产田指的是()。

A.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4. 土壤与成士母质的明显差异在于()。

A.颗粒大小B.养分含量C.质地D.有明显的发生层次5.许多作物缺锌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是因为锌影响()。

A.生长素的合成B. 一些酶的合成C.核酸的合成D.蛋白质的合成6.砂土的砂粒含量一般在()。

A. 50%以上B. 50%以下C. 70%以上D. 70%以下7.土壤水吸力相同时()。

A.砂土比粘土的含水量高B.砂土比粘土的含水量低C.砂土和粘土的含水量差不多D.决定于其他因素8.在红壤形成过程中,主要特点是()。

A.粘土矿物增多B.养分流失C.有机质累积D.铝相对增多A.用作燃料B.田间焚烧C.喂牛后过腹还田D.以上都是10.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是硼影响()。

A.糖向花器的运输B.花器的受精C.细胞壁的形成D.糖的合成IL 作物吸收的氮素如果超过其代谢消耗,则以()形式存于体内。

A.硝酸盐B.钱C.两种酰胺D.核酸12.冬小麦吸收磷素最多的时期为()。

A.苗期B.返青期C.乳熟期D.开花期13,养分离子淋洗出土壤,主要有关的是()。

A.非活性孔隙度B.毛管孔隙度C.通气孔隙度D. 土壤盐基饱和度14.岩石一旦遭受物理风化,其结果是()。

A.岩石形成有机质B.形成颗粒很小的黏土矿物C.形成明显的发生层次D.岩石成为一定大小的颗粒15.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根系吸收养分有很大的影响,但主要影响()。

A.养分的被动吸收B.养分的主动吸收C.对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影响几乎相同D.先影响被动吸收,后影响主动吸收16. ± 壤的基本物质不包括()。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土壤肥料学时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

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三、基本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肥料使用的方法、技术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土壤肥料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王荫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要求:了解土壤肥料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作用第一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二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三、土壤养分的移动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
高岭石 蛭石 水铝英石 腐殖质
内表面积 600-800 0-5
0 600-750 0 -
外表面积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90-150
10-20 1-50 70-300 -
总表面积 600-800 90-150
10-20 600-800 70-300 800-900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2.带电性:通过同晶置换和胶体表面解离和吸附 离子产生,可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同晶置换: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 大小相近的离子取代,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永久电荷:粘土矿物在形成时,晶格内发生同晶 置换而产生的电荷,也称恒电荷、结构电荷。 可变电荷:从介质中吸附离子或向介质中释放质 子而产生的电荷,会随介质和电解质浓度的变化 而变化的电荷。
二、土壤胶体的构造和性质
(一)胶体构造
胶核 胶粒 决定电位离子层 双电层 土壤溶液 补偿离子层 非活性层 扩散层
土壤胶团
反离 子层
土 壤 胶 体 的 构 造
+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1.表面性质:表面积常用比表面表示 比表面: 是用一定实验技术测得的单 位质量土壤胶体的表面积,m2/g。
胶体种类 蒙脱石 水云母
(二)阳离子的交换作用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胶体数量、类型-施有机肥? 蒙脱石 60-100 水云母 20-40 高岭石 3-15 含水氧化铁铝 微 有机胶体 200-450 质地 黏粒交换量大 pH—较高时,负电荷增多
(二)阳离子的交换作用
4.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上所吸附的盐基离 子(K+、Na+、NH4+、Ca2+、Mg2+)占阳离子 交换量的百分比。 BS=[交换性盐基总量(cmol/kg)/阳离子交 换量(cmol)]×100% ①致酸离子 H+ Al3+ ②盐基离子Ca2+、Mg2+、K+、NH4+ 、Na+ 、Fe3 + >80% 肥沃 50%-80% 中等 <50% 较低

《土壤肥料》课件——4.1.1土壤养分概述

《土壤肥料》课件——4.1.1土壤养分概述
大量元素: N,P,K 中量元素: Ca,Mg, S 微量元素(痕量元素) : Fe,Mn,Cu, Zn,B,CI,Mo
有人提出,Si,Ni,Na也是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其中Si属大量元素,Ni, Na属微量元素。
1 植物营养元素 目前认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大量元素9种,微量元素7种)。
大量营养 元素
N P K S Ca Mg
主要吸收形态
N
H
+ 4
,NO3-
H2PO4 -,HPO42-
K+
S
O
2 4
+
Ca2+
Mg2+
主要来源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在干物质中的含 量(%)
1.5 0.2 1.0 0.1 0.5 0.2
1 植物营养元素
微量营养元素
微量元素
Cl Fe Mn B Zn Cu Mo
主要吸收形态
ClFe3+,Fe2+
Mn2+ BO33- B4O72-
Zn2+ Cu2+ MoO42-
主要来源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含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01 0.01 0.005 0.002 0.002 0.0006 0.00001
2 土壤养分的来源
土壤矿物质风化 土壤有机质分解 大气降水(降尘)和地下水(矿质养分) 生物固N biological N-fixation 对耕作土而言,养分还来源于人工施肥、灌溉和农药残留
1 植物营养元素 2 土壤养分来源 3 土壤养分消耗途径
1 植物营养元素 土壤养分是指那些主要依靠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肥料学完整课件

土壤肥料学完整课件

计划产量养分需求总量
计划产量指标 100
×
形成100kg经济产 量所需养分数量
土壤供肥量
无肥料区作物产量 100
×
形成100kg经济产 量所需养分量
指植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 养分占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 率。
有两种测定方法:
示踪法和差值法
计划施 肥用量
=
计划产量所 需养分总量
肥料的养 分含量
第一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3学时) 第二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3学时) 第三章 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及化学磷肥(2学时) 第四章 土壤与植物钾素营养及化学钾肥(1学时) 第五章 土壤与植物的中、微量元素营养与 微量元素肥料(1学时) 第六章 复混肥料(1学时) 第七章 有机肥料(1学时)
最小养分律(木桶理论):
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 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 律。
报酬递减律:
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 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施肥技术包 括三个环节
施肥量确定 施肥时间 施肥方法
施肥量确 定依据:
植物计划产量的养分需求总量 土壤供肥量 肥料利用率
63.8
穗粒数
0.14 2.3 17.1
籽粒数/g.m2
0.03 1.0 14.0
1.溶液的组成
不同溶液组成叶片吸收速度不同 KCl>KNO3 >KH2PO4 尿素>其它N肥
2.溶液浓度及pH
在不引起伤害的前提下养分进入叶 片的速度和数量随浓度升高而升高
大量元素 0.2~2%
微量元素 0.01~0.2%
微 量 元 素 的 有 效 性
5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土壤供磷能力及其调节
1、调节土壤环境,促进磷素释放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调节其pH至6.5~6.8。 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磷的固定
有机酸等螯合剂与Ca、Fe、Al螯合,促使磷的释放。 腐殖质包被铁、铝氧化物等胶体表面,减少其对磷的吸附。 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使Ca-P碳酸化而增加溶解度。
土壤淹水还原可明显提高磷有效性
4.5~5.5 0~1.5 2.5~14 0.9~5.3 84~94
4.5~5.5 6~7
7.5~8.5 8~8.5
0.3~5.7 15~26 1.5~16 3.7~10 25~27 13~20 16~41 0~0.7 63~65 3.4~6.9 0~0.5 61~71
52~83 45~57 31~35 12~20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磷的转化——固磷作用机制
② 表面吸附固定
非专性吸附:通过静电引力吸附到土壤胶体表面。 物理吸附 可被其他阴离子代换解吸重新进入土壤溶液中
专性吸附:铁铝氧化物、层状硅酸盐矿物、有机质-Al -Fe复合体和碳酸钙等。
化学吸附,具有专一性。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磷的转化——固磷作用机制
易溶性或速效态磷酸盐转化为难溶性迟效态和缓效态 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磷的固定。
土壤磷的固定机制
华中农业大学
① 化学沉淀固定 ② 表面吸附固定 ③ 闭蓄固定 ④ 生物固定
三.土壤磷的转化——固磷作用机制
① 化学沉淀机制
酸性土壤:Fe、Mn、Al等离子与土壤可溶性磷酸根形成沉淀。 碱性或中性土壤:Ca、Mg等离子与土壤可溶性磷酸根形成沉 淀。
华中农业大学
一.土壤磷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含量
(三)影响土壤磷含量的因素
(1)母质
玄武岩发育的土壤全磷含量较高 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全磷含量较低
(2)土壤质地
相同母质的土壤,质地粘重>质地轻
(3)土壤有机质
华中农业大学
二.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1、有机态磷
含量变幅很大,一般占全磷的25-50%;20-30%的有 机磷形态不清楚。
土壤肥料学第四章第一节 土壤养分B
华中农业大学
第一节 土壤养分之土壤磷素
华中农业大学
第一节 土壤养分之土壤磷素
一. 土壤磷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含量 二. 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重点) 三. 土壤磷的转化(重点 难点) 四. 土壤供磷能力及其调节
华中农业大学
一.土壤磷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含量
(一)含量
➢ 一般来说,土壤的磷素含量都在 2.0 g/kg以下, 红壤、黄壤含磷只有0.4 g/kg。
➢ 我国土壤全磷的含量在 0.2~1.1 g/kg之间。从总体
来说,自北而南,土壤磷的含量是逐渐降低的 。
华中农业大学
一.土壤磷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含量 (二)来源 土壤中的磷是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原生矿物的 含磷量为0.012 g/kg左右。
闭蓄态磷(O-P):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着的磷酸盐。 吸附态磷:吸附在土壤固相表面的磷,可被交换进入溶液中。 水溶态磷:一价磷酸根的盐类。 华中农业大学
二.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华中农业大学
我国几种土壤中无机磷形态组成
土壤
砖红壤 及赤红壤
红壤 黄棕壤 黄潮土
塿土
占无机磷的% pH
Al-P Fe-P Ca-P O-P
华中农业大学
二.土壤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我国土壤中无机磷形态与组成
红壤:O-P > Fe-P > Ca-P、Al-P; 黄棕壤:O-P > Fe-P, Ca-P > Al-P; 石灰性土:Ca-P > O-P > Al-P > Fe-P
土壤中无机磷的形态和含量与土壤的风化发育程度有关: 随着风化过程,土壤Ca-P渐渐降低,Fe-P、Al-P增加。
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选择适宜的方法和时期施用 P
华中农业大学
P 淋洗
侵蚀
排水流动 地下径流
运输
地表径流
水体
第一节 土壤养分之土壤钾素
华中农业大学
第一节 土壤养分之土壤钾素
一. 土壤钾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含量 二. 土壤钾的形态及其有效性(重点) 三. 土壤钾的转化(重点 难点) 四. 土壤供钾能力及其调节
酸性土壤淹水还原pH上升促使活性铁、铝氧化物的沉淀,减 少磷的固定,碱性土pH降低,增加Ca—P的溶解度。土壤淹 水Eh下降,铁被还原,使部分Fe—P和O—P活化为有效磷。
华中农业大学
四.土壤供磷能力及其调节
2、防止土壤侵蚀,减少磷素损失
3、科学施用磷肥,提高磷的利用率
集中施用,可叶面喷施,减少P固定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一.土壤钾含量、来源及影响因素
✓我国土壤全钾(K2O)含量一般在 20g K/kg左右, 石灰性土壤可高达30 g/kg以上,而红壤、砖红壤可 低于2 g K/kg。 ✓呈现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趋势 ✓土壤全钾量比全氮、全磷含量高。
华中农业大学
钾盐是钾肥的主要来源,而钾盐的储量和开采年限有限。 据2008年统计结果,按照年开采250万t(K2O)的速度, 我国现有钾盐储量可开采66年(王静康,2008)。
植素类:占有机磷1/5~1/3;来源于植物并经微生物 的改造。
核酸类:占有机磷5-10%。直接来源于生物残体特 别是为生物体中的核蛋白质分解物。
磷脂类:量很少,<有机磷总量的1%;醇溶性和醚 溶性含磷化合物,易分解利用。
华中农业大学
二.土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2、无机态磷
矿物态磷:几乎全为正磷酸盐。 磷酸钙(镁)类化合物(Ca-P) 磷酸铁和磷酸铝类化合物(Fe-P及Al-P)
③ 闭蓄固定 土壤中的磷酸盐被不溶性的氧化铁和不溶性钙质包 被而失去有效性,称为闭蓄固定。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磷的转化——固磷作用机制
④ 生物固定
有机质C/P比为200∶1~300∶1,当微生物的C/P比小于土 壤有机质时,就可产生生物固定。当土壤中的磷太少时,微 生物和作物就会对磷素进行竞争。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磷的转化
➢ 磷的有效化:有机态磷和难溶性磷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为可溶性一价磷酸根和二价磷酸根状态,可供生物吸收利用过程
有效P:pH5-9,以H2PO4-和HPO42-为主;
pH<7.2,以H2PO4-为主; pH>7.2,以HPO42-为主。
华中农业大学
三.土壤磷的转化
➢ 土壤磷的无效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