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宇宙的辩证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宣言
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宣言山东章丘中职学校马国梁宇宙空间的大小是无限的。
不论在你的哪个方向:上下、左右、前后,都可以无限延伸,没有界限。
宇宙空间中的物质是无限多的。
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空间,只是其密度不同。
即便密度再低,只要不是零,那么它乘以无穷大的空间,得出的物质总量还是无穷大。
即便是宇宙中的实物质——粒子或者粒子系统,其数量也是无限多的。
如果宇宙中只有一个粒子或者粒子系统,那么与无限大的空间相比,即等效于没有物质。
因为在数学上,有限大除以无限大等于零。
同理,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是无限多的,不管它的密度是多么稀疏。
因为在数学上,只要不是零,那么它乘以无穷大的结果还是无穷大。
如果只是唯一,即变相没有。
整个宇宙是没有起源和衰亡的,它的存在是永恒的。
因为它拥有无限多的物质资源,在无限长的时间内,它早已演化成熟且尽善尽美。
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是相似的。
它的历史是无限长的。
假设宇宙间的实物质过去曾经相当集中过,有过一个“宇宙蛋”,那么宇宙蛋的半径也是无限大的。
因为物质的密度不可能无限大。
如果密度无限大,那就意味着有限的物质不再占有空间,而不占空间的物质也是不存在的。
而只要密度有限大,那么物质的分布范围就是无限大。
只有有限的物质系统才能拥有有限的历史。
从诞生开始,有成长、发展、衰亡、再生的循环演化史。
没有什么事物及状态是永恒存在的。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宇宙中的物质结构从大到小是分为多个层次的。
大小可与我们人类相比的物体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
我们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研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小尺度数量级为1米。
在微观方面,直接用我们的眼睛可以观察到大小为1毫米的物体,利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1微米的粒子,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1纳米的粒子。
而利用实验分析的方法,我们则可以发现大小只有1飞米的原子核。
数量级为10的负15次方米。
但在宏观方面我们可就幸运多啦!把微观方面的最小数量级“10的负15次方米”反过来,改为“10的正15次方米”,那么这个距离只相当于0.1光年。
自然辩证法-宇宙与人
02一、宇宙是什么Fra bibliotek演化动力
宇宙的物质的丰富和流动,依靠大恒星的爆炸,也就是超新星爆发,来产生宇宙中所有的元素。
得天独厚的地球
不同于金星,地球同时具备大的热核和较快的自转,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磁场。这个磁场使太阳风无法侵入地球表面。
物质结构
物质本身没有行为,而物质中蕴含了4种力却决定了宇宙的一切。其中最强的是强力,但这种力只在原子核的直径范围起作用,所以,产生核能就必须让它们相互接触,也就是核聚变。
太阳系的构造
在超新星的物质弥漫之后,引力又再次将这些物质凝聚成天体,大的坍缩成恒星,小的形成行星
一、宇宙是什么
02
生命的诞生
二、生命的诞生
二、生命的诞生
03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三、产品与运营
04
总结
四、总结
芬兰
意大利
在发现了自然规律这一宝藏之后,人类按着宇宙事先制定的法则,一步步将地球改造成按人类意志发展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正
宇宙与人——讨论汇报
环境科学工程学院-环境工程成员:xx日期:2018年4月12日
目录
01
宇宙是什么
一、宇宙是什么
定义
性质
现在存在的一切、过去存在的一切与未来存在的一切
1“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未知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张衡(宇宙是无限的)2 物理上以哈勃距离=1.29×1026米来表示。3 本质上是物质的
【doc】人类认识外星球的“二律背反”及认识宇宙的辩证法
人类认识外星球的“二律背反”及认识宇宙的辩证法第7卷第6期2007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SocialSciencesEdition)V o1.7No.6NOv.2007人类认识外星球的"二律背反''及认识宇宙的辩证法杨力行(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人类对外星球认识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是宇宙中各星球之间客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作为宇宙的一个天体,地球同外星球之间既具有共同的本质,又具有不同的表征和演化规律.这一状况决定了人类对外星球的认识既不能离开地球人类的思维框架,又不能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框架.离开了已有的思维框架,我们就失去了认识外星球的基点.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框架,我们就会将外星球等同于地球,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人类认识宇宙的辩证法.关键词:外星球;二律背反;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一O169(2OO7)06-0006-03人类在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一些矛盾.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仅限于在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现象界来认识对象,那就不会有问题和矛盾.但是人类总是企图超越认识能力的限度去认识那些诸如"世界本体"之类的东西,这样就会陷入一个认识上的怪圈,即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会产生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并且这两个结论又同样地可以在理论上得到证明,康德把这个怪圈称之为"二律背反''[]'附.二律背反现象的产生,同人的认识能力直接相关.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区分为"感性","知性" 和"理性"三种形式,认为这三种认识能力具有各自不同的形式和功能.感性是最低一级的认识能力,它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功能是借助时间和空间这种先天的形式对外在的杂乱无章的现象加以排列和整理,使外在现象在人脑中获得了空间上的方位和时间上的次序,从而形成了感性知识.知性是稍高一级的认识能力,它的形式是概念和范畴,功能是以概念和范畴去思考对象,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感性知识进行综合统一,从而形成知性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理性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认识能力,但理性没有自己对应的认识形式;理性的功能是对知性知识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理性同感性和知性的区别在于,感性和知性都是以有限事物为对象,因此它们得到的也是有限的,相对性的知识;而理性则要求超越现象,达到对本体的认识,因而它是以无限的本体为对象,它所得到的是无限的,绝对的知识.由于理性没有自己特殊的认识形式,所以它不得不借助知性的概念范畴,而知性的概念范畴又具有有限性的特征,这样,当人类运用有限的知性范畴去追求无限的世界本体时,必然会限于矛盾,即认识上的二律背反.康德不仅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不要超越认识能力的限制,即追求认识能力达不到的东西.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论,揭示了认识宇宙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是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恩格斯评价它以尖锐的形式揭露了形而上学独断论的片面性L2](n.但康德解决问题的方式同人的认识本性相悖,人的认识不可能遵循康德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在一个给定的圈子里耕耘,它总是收稿日期:2007—06—2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5JA840016)作者简介:杨力行(1952一),男,江苏常熟市人,教授,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与科技文化.第7卷第6期杨力行:人类认识外星球的"二律背反"及认识宇宙的辩证法在不断的超越中得以进步.然而,当人类超越地球,企图达到对外星球的认识之时,又不可避免地进人到康德为我们设定的二律背反的怪圈中.按照现有人类对外星球的思维模式,我们对外星球的认识同样可以推导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其一,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同样是按照地球演化的规律进行的,所以可以把地球人类的思维框架推广到外星球上去,人类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所形成的对外星球的认识都是普遍有效的;其二,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并不服从地球的演化规律,它们有着各自特殊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而已经形成的对外星球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地球人类思维框架基础之上的,是地球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逻辑外推,所以,人类对外星球的认识是不能成立的.地球同其他星球之间确实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作为宇宙的一员,它们至少在最初的起源上应该是相似的.按照康德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H",太阳系中的各个星球在起源和形成过程中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因此,以地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规律来类推其他星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规律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同样的开端却并没有导致相同的过程和产生相同的结果,太阳系中各行星在存在和演化过程中又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首先,各个行星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异,物质构成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环绕太阳运行的圆周运动;其次,各个行星存在的外部条件也不一样,它们离太阳的距离不等,因此各自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和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这一状况直接决定了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存在状态和演化规律.地球独特的物质结构和空间位置以及同太阳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地球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向. 自从地球形成以后,就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最初地球上存在的只有最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是构成地球的基本成分.后来在大气,阳光等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开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氨基酸,糖,嘌呤,嘧啶,核甘酸等有机小分子.原始大气中的甲烷,氨,氢,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及阳光等宇宙射线为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提供了条件.各种有机小分子由于种种偶然的原因聚集在一起,通过脱水合成等化学作用,又形成了蛋白质和核酸等具有生物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原始海洋成为这一转化的场所.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标志着形成生命的条件已经具备,而当具有催化功能的原始蛋白质和起模板作用的原始核酸结合成为多分子体系时,最早的生命就诞生了.原始生命产生以后,生命又经历了一个从非细胞到细胞,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在地球上延续.由于太阳系中各个星球的构成特性及其外部条件上存在的差异,因此它们在各自的存在和演化过程中就不可能遵循地球的演化规律和发展逻辑,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当我们将地球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地球人类的思维框架推广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时,就会遇到种种问题和矛盾,就像我们拿牛顿的经典力学来描述复杂世界的复杂现象时,必然会产生问题或矛盾一样,因为复杂性现象并不服从于牛顿的经典力学,经典力学只有在用来说明和描述简单世界的低级运动形式时,才是普遍有效的.逻辑上类比法的使用是需要相关前提和条件的,即假定类比的两类对象属于同一类事物,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在无法确定这一点之前,我们就简单地将地球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推广到其他星球上去,或者以地球人类的现有思维框架去认识其他星球是有问题的.虽然科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今非昔比,但是康德当初所揭示的人类在认识宇宙时所面f临的"二律背反"对于当今人类认识外星球来说仍富有意义.在人类认识外星球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陷人了种种矛盾,但这些矛盾只不过是对现实矛盾的一种反应.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去排除这些矛盾,应当排除的是形而上学独断论的思维方式.既然我们无法证明太阳系乃至宇宙的其他星球有着同地球相同的表征,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推导其他星球也必然会遵循地球演化的规律,会重复地球昨天的故事.我们甚至无法断定,到底是外星球不服从地球演化的规律,还是地球人类现有的思维框架不适合外星球的演化逻辑.如果我们从地球同外星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出发,尝试变换一种思维框架来认识外星球,或许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对生命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如今人类对生命的定义是按照地球上生命的表征来进行的,它把生命现象描述为"由核酸,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功能的生物体".".这个定义对于地8中国地质大学(社会科学版)球生命来说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拿这一定义去描述或评价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就未必合适了.地球上的生命以碳元素为基础而存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命难道就一定要以碳元素为基础吗?没有碳元素,也许不会有类似于地球上的生命现象,但是没有类似于地球上的生命现象是否就等于没有生命,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乃至太阳系中的一个普通行星,它同太阳系以及宇宙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地球存在于宇宙当中,被宇宙所包含.作为整体的宇宙所具有共同本质或特性对于地球这个部分来说都应该具备,但是地球所具有的某些特殊性对于宇宙整体来说却不一定具备,这也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辩证法.我们只能以整体所具有的特性来推导部分应该具有的特性,而不能以部分具有的特性来推导整体所具有的特性,也不能将此部分具有的某些特性简单地推广到彼部分去.换言之,我们不能将地球的本质,现象及其演化规律作为整个宇宙的本质,现象及其演化规律,也不能将地球的本质,现象及其演化规律简单地推广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去.如果我们对其他星球所具有的特殊性视而不见,坚持以地球人类的现有的思维框架去认识外星球及其外星球的生命现象,那我们会不会在固执之中又走进了一个认识的死胡同?美国的宇宙生物学家们就主张,要想搜寻外星生命,就必须抛弃地球人类的思维模式,对"生命"的概念重新进行定义,并且据此对地球以外的生命现象重新进行评估.例如生命是否可能由其他化学物质构成,以及生命是否可以不需要地球生命所需要的水,氧气等条件来维持.一旦这些工作得以完成,那么现有人类对外星生命的认识都要被否定,因为目前所有对外星生命的认识都是以地球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存在条件作为前提和依据的.一旦前提发生了变更,结果也会相应地改变,那样人类通过空间探测器所观察到的死气沉沉的外星表面, 也许变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生命繁荣景象.人类对外星球的探索和追求还将一如继往地持续下去,但是这种认识既不能离开地球人类已有的思维框架,又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思维框架.因为离开了已有的思维框架,我们对外星球的认识就缺少了一个认识的基础;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框架,我们又会把外星球等同于地球,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人类认识宇宙的辩证法.参考文献:E1]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E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E2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E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E3-1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E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4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E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C0ntradicti0nofHumanRecognitiononOtherCelestialBodies andtheRecognizingDialecticsofUniverseY ANGLi—xing(SchoolofPoliticsandLaw,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Thecontradictionsinthecourseofrecognizingothercelestialbodiesarethereflecti onofimper—sonalitycontradictions.Asaglobeinthesolarsystemorintheuniverse,theearthhassimilariti esanddifferenceswithothercelestia1bodies.Thisdeterminesthatweshouldneitherdepartfromthe thinking logicofhumankindnorbelocalizedbyitintheCOUrSesofrecognizingothercelestialbodies, becauseifwedepartfromthethinkinglogicofhumankind,wewilllosethethinkingframeworktorecognize otherceles—tialbodies;butifwearelocalizedbyit,wewillequateothercelestialbodieswiththeearthandm akethecomplexproblembecomesimplified.Thisisthedialecticsofhumanrecognitionofuniverse. Keywords:othercelestia1bodies;contradiction;dialectics(责任编辑:刘传红)。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旨在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探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统一性原理:自然辩证法强调宇宙的统一性,认为万物和自然界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或单独影响其他事物的。
2. 共生性原理:自然辩证法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3. 变化性原理:自然辩证法强调宇宙和自然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无论是生命的诞生、生长与死亡,还是自然界的季节循环和气候变化等,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4. 对立统一原理:自然辩证法认为,对立面的事物或概念存在于一起,并且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平衡和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存在着对立面,如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之间的矛盾。
二、自然辩证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1. 价值观的转变:自然辩证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逐渐转变为生态中心主义观念,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利用的合理化:自然辩证法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意味着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需求,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3.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然辩证法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促进了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
4. 人类行为的规范化:自然辩证法使人们认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约束自己行为的范围,避免对自然界的伤害。
这导致了对环境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关注和强化。
5. 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在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倡导。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自然辩证法与宇宙观
自然辩证法与宇宙观自然辩证法与宇宙观是人类认识自然、理解宇宙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彼此相辅相成。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处理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
宇宙观则是我们对宇宙的整体性认识,涵盖了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地位和责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自然辩证法与宇宙观之间的关系。
首先,自然辩证法与宇宙观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而宇宙观则是对整个宇宙系统的思考和概括。
它试图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宇宙的运行规律和存在意义。
因此,自然辩证法是宇宙观的核心基础,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工具和方法。
其次,自然辩证法可以为宇宙观提供理论支持。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存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这与宇宙观中关于宇宙演化的理论相契合。
宇宙观认为宇宙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使得宇宙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为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思维工具。
同时,宇宙观也可以指导和丰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宇宙观提供了一个全局性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研究自然界中更深层次的联系和规律。
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宇宙观则能帮助我们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理解这些联系。
宇宙观的研究可以为自然辩证法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启示,促使我们不断深化对自然界的认知。
总之,自然辩证法与宇宙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宇宙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宇宙观则是我们对宇宙的整体性认识,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支持和应用指导。
它们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共同构成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体系。
通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宇宙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然界的奥秘,更好地把握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宇宙膨胀说”的解释: 宇宙在膨胀,一方面,由于宇宙空间的增
大而使光的密度减小了,另一方面,所有 天体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光红移,其能 量在到达地球时已衰减。不足以照亮夜色 的天空,所以,夜是黑的。
宇宙年龄有限说:
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具有相似的年龄,宇宙年龄有 限,宇宙年龄约有150亿年,大约100亿年前,空间是 黑暗的,从那以后,宇宙才开始具有微弱的光线。 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有限,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系,都 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几亿年、几十亿年甚至上 百亿年前星系发出的光,这些具有有限年龄的星系 发出的光太微弱,而且,这些星系的数量也是有限 的,所以,无法照亮我们的夜空。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 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 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 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 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 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 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 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宇宙的创生与演化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孙毅霖
如果有人在上帝创造天地之前说三道四, 上帝为那些胆敢追究如此高深命题的人, 准备好了地狱!
——圣·奥古斯丁
夜为什么是黑的?
奥伯斯本人就曾这样解释,指宇宙并非透 明,远处星光会被宇宙间黑暗的星体,尘 埃和气体阻隔,令极远处的光线只可以传 播一段有限的距离而不能到达地球。然而 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一 定律,能量必定守恒,故此中间的阻隔物 会变热而开始辐射发光,结果导致天空和 星体一样亮。
V=H×D 其中,V(Km/sec)是远离速度; H(Km/sec/Mpc)是哈勃常数,为50; D(Mpc)是星系距离。 1Mpc=3.26百万光年。
宇宙论与伦理学的辩证关系
宇宙论与伦理学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或宗教哲学那里,宇宙是精神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是“我”心,是“我”的主观意识。
如宋明心学大家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人心内;一切依心而有,一切唯心,心外无物。
王阳明从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提出宇宙与心的关系问题,具有主观唯心论的一般特点又体现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主要特征和儒家哲学特有的伦理型思维方式。
王阳明把具有封建道德观念特征的伦理本体引向人的内心,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去追寻圣人、塑造完人。
宋朝时期的程朱理学(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认为“理”或“天理”是哲学本体论的最高范畴,“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二程在穷理方法上强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朱熹则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天理”推广至人类社会,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表现,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道德规范。
宇宙论与伦理学虽然同属哲学本体论,但是,随着哲学理论的发展,二者的区别日趋显现并逐步形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哲学本体论的两个不同部分。
首先,宇宙论与伦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不同。
宇宙论研究的是宇宙的存在,是整个世界的总合;而伦理学研究的则是宇宙中的人的存在,是人与宇宙的关系,是人心中的道德意识的存在。
其次,宇宙论关心的是整个宇宙的规律的必然性,即宇宙学研究对象的规律性。
因此,宇宙的发展变化规律是可以被人所认识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加以预测。
而伦理学所关心的则是人的自由性,虽然这种自由是被道德意识所约束的,但却具有难以预测性。
宇宙八大辩证法
动静相宜 明晦相依
静为动源,无静难生动;动为静根,无动难得静,动静相宜,真静出自动,大动源自大静,大静来自大动。明从晦生,晦自明来,天堂地狱,一明一晦,顺境逆境,明晦相成,垃圾堆上百草生,常在福中难知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知其明,守其晦,晦极生明;识辩证,谨享明,明极生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未来取决于当下,欲著从微,欲大从细。
生死互根 阴盛阳衰
生乃死之根,死乃生之根,无生便无死,无死便无生,轮回转化,生死相随,阳盛阴衰,阴盛阳衰,日日死,天天生,时时生,刻刻死,此处生,彼处死,此处死,彼处生,刚生柔死,善死恶生,凡间死,仙界生,人心死,仙心生,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私心不除极乐不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欲有,在无上下功夫。
心灭性显 心生性隐
性即如来本性,如来本性即为佛,众生之所以难成佛者,因有心,若无心,即为佛。心灭性显,心生性隐,这是辩证的,彼进此退,此进彼退,万象生心灵,心生苦恼生,故“应生无所住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处处可住,有所住处处难住,唯有心灵超万象绽放性,即达极乐妙境。
宇宙中存在八大辩证法。即:空即色,色即空;穷则反,终则始;微则著,细则大;生死互根,阴盛阳衰;无则有,有则无;心灭性显,心生性隐;动静相宜,明晦相依;正反对称,比例制约。
空即色 色即空
构成宇宙的三要素是意识、结构、能量,三者均为反物质存在,任意一个因素的单独存在皆为空,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见其影,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但是,一旦三者相合,则成色,光怪陆离,变化无穷,眼花缭乱,显像万千。故,色从空来,空即色;空质色显,色即空。
人类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人类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常永宏
【期刊名称】《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面对广袤天地、浩瀚宇宙也变化万端的大自然,地球上的先民们曾经宇宙生成、万物本源与物质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各种猜测与探索。
那么人类又是怎样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呢?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常永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59
【相关文献】
1.人类要重新认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大爆炸和大膨胀
2.《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①——人类早期对宇宙的认识
3.诺贝尔奖获得者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使人类认识到宇宙也是经过诞生和演化的阶段
4.对黑洞的研究开辟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新天地——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5.人类认识外星球的“二律背反”及认识宇宙的辩证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
辩证法的四种思维方法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1 定义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
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2 发展过程人类对辩证思维的认识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之前,早已辩证地思考问题了,然而这不过是自发的辩证思维。
人们只有懂得和运用辩证法理论时,才能真正认识思维的辩证本性,达到自觉的辩证思维。
对辩证思维的研究早在古代就有了萌芽。
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的芝诺关于运动的诘难,就已经涉及到如何在概念中表达运动的辩证法问题。
亚里士多德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
但是,他们对于辩证思维的观点是直观的、素朴的,只是到了近代才对辩证思维有充分的研究。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涌现辩证思维出魅力出大量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人们自觉地进行辩证思考。
I.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问题及其认识上的困惑突出地表明,人们只有辩证思维才能正确地解决科学发展中提出的理论问题。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征和规律?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征和规律?一、宇宙的形成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宇宙的年龄约为138亿年。
宇宙一开始是不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开始形成。
在大爆炸时,宇宙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形成了现在宇宙的基本结构:星系、行星、黑洞等等。
在宇宙的形成过程中,黑洞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洞是被引力所支配的天体,它不断吞噬周围的物质。
它的形成是由于某个大质量天体发生内部坍缩而形成的。
同时,宇宙中还有许多粒子在不断的湮灭和产生,又被称为暗物质和暗能量。
它们是构成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宇宙的特征在宇宙中,存在着恒星,行星等天体,而在宇宙中还存在黑洞,暗物质等等未知的物质。
黑洞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在维持宇宙的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圆周率的某个位置,耗费一个黑洞来转换能源,可以获得成功的高效能量。
宇宙的外部不是真正的空虚,在宇宙中存在着一些粒子运动不断的、旋转的半透明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暗物质。
暗物质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宇宙的构成有较大的影响。
而暗能量则是宇宙的另一种形式的物质。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作用并没有完全被了解,它们仍然是宇宙中的未知。
三、宇宙的规律宇宙的演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在宇宙中存在相互作用和引力,它们是宇宙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在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互相作用着,由此而产生了行星、恒星等等天体。
在宇宙中,能量的守恒律是非常重要的。
在宇宙中,能量不能被消灭,只能转换形式。
而物质的守恒律则是宇宙中重要的一条规律。
在宇宙中,物质既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摧毁。
因此,宇宙中的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
同时,时间和空间也是宇宙中的两个重要的规律。
时间的流逝是宇宙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宇宙的空间是无限的,而且是不断膨胀、加速的。
四、结语宇宙是一个很神秘的存在,我们对于它的了解还很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宇宙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物质世界,它也是另一个层面的思考和哲学层面的探索。
我们可以从宇宙中学到很多关于人类自身的问题,也能更好地认识宇宙与人类关系的辩证性。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辩证法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辩证法的宇宙观以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辩证法的宇宙观为题,我们将探讨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影响。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强调的是宇宙的本质和实体。
形而上学认为宇宙是由一种永恒、不可变和超越于物质世界的实体构成的。
这种宇宙观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这个永恒的、不可变的实体。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更加关注宇宙的本质和普遍性,而不太关注宇宙中具体的物质和现象。
相反,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整体。
辩证法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任何事物都是通过矛盾和对立的运动而发展和变化的。
辩证法的宇宙观更加关注宇宙中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辩证法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强调的是宇宙的稳定和静态性,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不可变的。
这种宇宙观使我们更加关注宇宙中的普遍规律和本质,以及宇宙中的共同特征。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使我们更容易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思考宇宙的本质和普遍性。
然而,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发展的整体。
辩证法的宇宙观使我们更加关注宇宙中的变化和差异,以及宇宙中的各种矛盾和对立。
辩证法的宇宙观使我们更能够从具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思考宇宙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从这两种宇宙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使我们更加关注宇宙的本质和普遍性,而辩证法的宇宙观使我们更加关注宇宙的变化和发展。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使我们更容易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辩证法的宇宙观使我们更能够从具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来灵活运用这两种宇宙观。
当我们需要思考宇宙的本质和普遍规律时,可以运用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来进行思考。
当我们需要思考宇宙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时,可以运用辩证法的宇宙观来进行思考。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
调查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
调查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调查研究。
一、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
人的意识活动是由于人的脑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物质运动引起的。
人的思维、感觉、意识是在与外界物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而且,不同社会阶级拥有不同的物质利益和世界观,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形态。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存在的,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普遍性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统一推动事物的统一和发展。
例如,生与死、进步与退步、正与反等都是矛盾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的普遍性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数量的积累最终导致质量的变化。
当事物的内部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即质变。
例如,物质的量变会导致物质的质变,社会的量变会导致社会的质变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世界进行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和发展的基础,而认识则推动实践的发展。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引言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为哲学中的两大基本学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强调对事物本质和存在的探究,而辩证法则注重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规律。
这两种思维方式所要回答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不同。
接下来,本文将分别探讨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形而上学要回答的问题1.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在形而上学的范畴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究。
形而上学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研究,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其存在的根据和内在必然性所在。
形而上学从事物的本体中寻找其本质,试图揭示事物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和属性。
2. 存在的含义是什么?形而上学所要回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存在的含义。
形而上学强调对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探究,认为存在是一种更加基本和根本的范畴。
形而上学试图阐明存在的含义,探究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以此揭示事物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 宇宙的结构和规律是什么?形而上学也试图回答宇宙的结构和规律。
形而上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存在着各种本质和存在。
形而上学试图阐明宇宙的结构和规律,探究宇宙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此理解宇宙的本质和存在。
三、辩证法要回答的问题1.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什么?在辩证法的范畴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事物内部的矛盾的探究。
辩证法强调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辩证法试图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探究矛盾的本质和意义,以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什么?辩证法所要回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存在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辩证法试图阐明事物的发展规律,探究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此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存在。
3. 事物的整体性和局部性如何统一?辩证法也试图回答事物的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统一问题。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局部都受到整体的影响和制约。
辩证法试图揭示事物的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统一规律,探究事物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此理解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宇宙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宇宙真理辩证唯物主义宇宙真理是一种唯物论的宇宙学观,最初由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提出了“无论何种事物在遭受自然规律和人为规律的作用时,都会发生变化”的宇宙真理,并开展了关于这一宇宙真理的全面而深刻的研究。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宇宙真理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机统一的,连接在一起,互相影响,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
任何给定的事物,无论它是表面上静止的还是在变化中,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内部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其次,它告诉我们,宇宙的变化是有着规律的变化,而不是随机变化。
每一个物质分子都是如此,物质之间的变化也是如此,宇宙中所有对象之间的变化也是如此。
另外,它也提出,任何变化都是“辩证”的,即变化中总是伴随着冲突,产生出新的形态,从而使宇宙不断进步。
此外,辩证唯物主义宇宙真理还提出,宇宙中任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有规律的,是可以把握的,也可以预测的。
变化的本质是可以把握的,有时它甚至可以用数学去描述。
它的目的是,通过量化的和分析的方法,去把握宇宙中的变化,从而掌握宇宙的发展规律,并正确预测宇宙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宇宙真理还告诉我们,宇宙中有一个关系到宇宙发展的终极原因,就是宇宙中各种运动的基本原理。
这个原理,也就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就是矛盾的转化原理。
它表明,宇宙中的变化是由于内在矛盾的转化和发展,这种转化和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可以客观存在,可以把握,也可以预测。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真理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宇宙学观,它把宇宙中的各种变化联系在一起,把宇宙变化的客观规律和有机关系串联在一起,将宇宙中的变化把握在其中,它能够指导人们正确把握宇宙发展变化趋势,深入剖析宇宙的发展规律,从而深入挖掘宇宙的秘密,促进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关于世界、关于人类思维和认识的理论体系。
它以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存在性,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下面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展开论述。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能够感知的、实在的东西,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
物质是无穷尽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辩证唯物主义坚决否认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等观点,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先于意识的地位。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无限发展、无限扩展的。
它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不断的产生、发展、运动和消亡。
宇宙的发展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规律性的。
辩证唯物主义倡导对宇宙的全面观察和研究,通过研究宇宙的规律,揭示其发展的内在原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
人类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不断地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认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人类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辩证法强调矛盾普遍存在、矛盾贯穿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动力。
辩证法还强调事物的质的飞跃,即量变引起质变。
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揭示世界的真相和本质。
五、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历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是辩证发展的历史,没有终点。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通过历史观察和研究,揭示历史的规律和发展的方向。
关于宇宙的描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宇宙的描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宇宙是指包括我们所在的地球在内的一切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总称。
它包含了无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其他形式的物质,并延伸至无限的空间之中。
作为人类所居住的宇宙,我们对它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但通过科学的研究和观测,人们对宇宙的认知正在不断扩展。
宇宙的起源是一个令人着迷和富有争议的议题。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爆炸,这个理论也被广泛接受。
由于宇宙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膨胀,我们能够通过观测到的宇宙背景辐射以及星系的分布来推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宇宙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各式各样的星系。
星系由恒星、行星、气体、尘埃等组成,它们通过引力相互吸引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在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中,包含了数十亿颗恒星以及无数的行星和其他天体。
除了银河系,宇宙中还有数百亿的星系散布在各处,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和大小存在着。
这些星系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并对宇宙的结构和演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星系,宇宙中还存在着黑洞、中子星、夸克星等奇特而神秘的天体。
例如,黑洞是当一颗巨大恒星耗尽燃料并坍缩时形成的,它的引力极其巨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
黑洞的存在对于理解宇宙的引力和时空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宇宙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天文学领域,它还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观测和实验,科学家们揭示了宇宙的物质组成、演化历史以及其中发生的各种现象。
然而,宇宙仍然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蓝色领域。
我们对于黑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尚且不明,宇宙的边界是怎样的也尚无定论。
但正是这种未知的神秘感驱使着科学家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宇宙,希望能够揭示更多关于宇宙的奥秘。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各个方面,从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到宇宙大爆炸后的初期宇宙,以及黑洞和其他奇特天体的存在。
通过这些探索,我们将能够对宇宙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领略宇宙的壮丽与神秘。
《唯力有无辩证法初探——向宇宙本质本体认识的最后冲刺》既“唯力有无辩证论”简述
“ 谋划 未 来 ” 的现 在 中介 时 间 )。
暑 为 软 量 、动 量 、衰变 、阴极 、雌 性 、负 本 质 运 行 规 律 表 达 式 1 0 “ 件 ”的计算 过程 ,而 “ 意识 ”正 是 力的 “ 计算 结 果 ”的显 现状 态 ;所
今苑 日 科一
有 —— 指 力 的 圆 中心不 平 衡状 态和 论 认 为是 圆 的 本质 既 力 的本质 原 平衡 相 互指 向性 运动 的存在 现 象和
现 象 , 是 无 的对 立 面 。是 唯 力 论
( )因造成 的力 的有 与无 现象 、 圆
过程 。物 体 和 事件在 力 本体 和 本 质
负虚 时 间交汇 的现在 时间 。对 人类 衡 和 “ ”现 象 即 力 的平 衡 的相 互 人类 社 会 ), “ 无 主客体 、主客 观 ” 宇 社 会 来 说 意 识 是 语 言 、文 字 、信 指 向 结 合 、转 化 、 运 行 的表 现 形 及 “ 宏 中微 渺观 ”的界 限 消 失 了 息 、概 念 、知识 和 理论 的创 造 和应 式 。宇 宙 中的一 切事 件 ,无 论 是 自
现象 又指 向有现象 ;这样循环往复 个 “ 命体 形 式和 意识 状 态 ” 。都 的最高表现方式和显现状态是说 : 生
又 不 重复 的有 与 无 、平衡 与不平 衡 是力本体本质的有与无现象、平衡 宇宙 中一切 宇宏 中微渺 观 实有物 交 汇过 程 的感 觉 和体 验 。 时 间概 念 与 不平 衡状 态 相互 指 向性 运动 和变 体 ,都是 力本 体 本 原在 力本 质 规律
生 命 体 意 识 是 力 本 体 本 质 存
的本体 本 质 存在 的最 高 显现 状 态 。
体 ( 间、粒 子 )生成 的 ,都 是力 在 的最 高表 现 方式 和显 现 状态 意 味 空
你了解“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别吗?两种宇宙观
你了解“形⽽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别吗?两种宇宙观天下之事只在⼈⼒作为,⼭穷⽔尽之时⾃有路⾛《⽭盾论》是⽑泽东为了同⼀⽬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在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写的,曾在延安的抗⽇军事政治⼤学做过讲演1事物的⽭盾法则,即对⽴统⼀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中的⽭盾。
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称之为辩证法的核⼼。
我们要研究这个法则,⾸先要研究⼏个哲学问题:1.两种宇宙观2.⽭盾的普遍性3.⽭盾的特殊性4.主要的⽭盾和主要的⽭盾⽅⾯5.⽭盾诸⽅⾯的统⼀性和⽃争性6.对抗在⽭盾中的地位今天先讲《⽭盾论》之两种宇宙观的性质及其区别2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形⽽上学的见解;观点是: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辩证法的见解;观点是:认为发展是对⽴的统⼀(统⼀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两个对⽴⼜互相关联着)3形⽽上学的性质形⽽上学亦称⽞学,是属于唯⼼论的宇宙观,就是⽤孤⽴的,静⽌的和⽚⾯的观点去看世界。
这种宇宙观把世界⼀切事物,⼀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变更⽽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推动。
形⽽上学:包括唯⼼论,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与唯物辩证法形成对抗机械唯物论:在总结⾃然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于⾃然科学意义上的原⼦,认为原⼦是世界的本源,原⼦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因⽽具有机械性,形⽽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主义等局限性庸俗进化论:亦称“庸俗发展观”,把达尔⽂的⽣物进化学说庸俗化的形⽽上学发展观,产⽣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是英国斯宾塞。
庸俗进化论认为⾃然界现存的秩序是⼀种渐进过程的产物,并且把这种渐进性当作⼀般的公式,提⾼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并引到社会科学领域⾥来。
它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飞跃、质变;承认进化,否认⾰命;否认事物内部⽭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4唯物辩证法的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辩证的总体与结构的总体
辩证的总体与结构的总体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它贯穿于人类思维活动的方方面面。
辩证法从宇宙的发展规律到人类社会的变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辩证法的总体与结构是指它的基本内容和构成要素,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辩证法进行全面的介绍。
一、辩证法的总体辩证法的总体包括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
这些方面构成了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辩证法思维的核心和灵魂。
1.基本原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这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逻辑。
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这两个方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最终实现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在辩证法的观点看来,对立是事物的必然属性,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思维。
2.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否定、否定之否定、中介、矛盾、变化等概念。
这些范畴集中体现了对待事物和问题的辩证性思维。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起点,而否定之否定则是对立的转化与统一,中介是对立双方的相互联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变化是事物发展的结果。
这些基本范畴贯穿于辩证法思维的始终,构成了辩证法的丰富内涵。
3.基本方法辩证法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辨证分析、矛盾把握、全面分析、抓住重点、善于联想、善于归纳等。
这些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具体表现,是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实践指导。
辨证分析是通过对事物和问题的对立双方进行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矛盾把握是要从对立双方矛盾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全面分析是要全面、立体的去分析问题,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二、辩证法的结构总体辩证法的结构总体包括宇宙辩证法和社会历史辩证法两个层面。
宇宙辩证法研究宇宙的发展规律和宇宙中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而社会历史辩证法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历史中各种文化、制度、思想等的发展变化。
这两个层面上的结构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宇宙的辩证认识研究生姓名:汪建学院年级:电子信息学院 2001级专业:模式识别对宇宙的辩证认识摘要:辩证分析对宇宙的科学认识和阐述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对宇宙认识的不同,并进一步分析辩证法在对宇宙认识中的作用。
关键词:宇宙、自然辩证法、无限、辩证、认识、物理通过本期自然辩证法的学习,结合自己以前物理的学习和工作经验,谈谈对宇宙的辩证认识。
康德曾写道:“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沉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
”这段极其诚挚的文字真实地道出了人类几千年的心声,星空宇宙的确是人类持久思索的神奇对象,宇宙论问题今天依然是科学和自然辩证法密切关注的主题之一。
世纪已经过去,当我们回顾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不得不为人类在这一百年里的智慧成就所折服。
在微观领域,我们有所谓的标准模型来解释强、弱、电三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和各种基本粒子的存在;在宏观上,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大爆炸宇宙学描绘了整个宇宙演化的图景,并且正在不断改变和深化人类关于整个世界的看法。
而对宇宙创生的研究则使“第一推动”这个本属于宗教神学的问题变得理性了。
斯蒂芬·霍金即因这方面的开拓性成就而受到梵蒂冈教廷的敬仰。
一、宇宙认识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宇宙论便是一定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由于人的认识活动是无止境的,宇宙论也总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
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就指出:“地处在中心,与各端距离相等,没有朝某个方向运动──无论朝上、朝下,或是朝旁边的运动,因为对它来说,同时实现相反方向的运动是不可能的,所以它必然保持静止不动。
”亚里士多德还首先解释无限概念。
他说:“无限的真正含义与人们平常所说的恰好相反,它不是此外全无,而是此外永有。
”在《论天》中,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就宇宙的无限问题作了研究。
他详细证明了一个作圆周运动的物体不能是无限的。
这一点在他看来是显然的,一个无限大的半径运转的物体,线速度将会是无限大。
这不可思议。
最早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
他们充分重视数学对于认识宇宙的意义,并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创造了数即万物之本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哲学;他们从数的和谐中领悟到宇宙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论包含着更少的感性直观和更多的理性思辨,他们提出的许多革命性的见解,在宇宙论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阿尔基塔(Archytas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的同时代人)为了论证毕达哥拉斯学派球状宇宙之外存在无限虚空的观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如果我到达(宇宙的)外边即恒星天层,我能还是不能向外伸出我的手或手杖?”阿尔基塔的问题引起了日后长久的历史回响,几乎所有的宇宙无限论者都必定坚持追问:如果宇宙有限,宇宙之外是什么?在近代宇宙认识上,是布鲁诺第一次明确宣称并有力论证宇宙的无限性。
在他的《论无限、宇宙与世界》中写道:“只有一个统一的空间,一个单一的无比巨大的我们可称之为虚空的空间:在其中有无数象我们居住和生长于其上的星球一样的星球;布鲁诺旗帜鲜明的宇宙无限观为近代无限的宇宙图景奠定了基调,但近代科学接受这样一幅图景还需要时间。
布鲁诺对无限空间和无数宇宙的论证是纯思辨的、哲学的。
约翰·开普勒(1571-1630)发现了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摧毁了天体遵循完美的均匀圆周运动的观念,但是开普勒反对布鲁诺的无限宇宙观。
在开普勒看来,宇宙是上帝的显现,在其结构中体现着数学的秩序和和谐,而一个无限的从而完全无形的宇宙是谈不上秩序与和谐的。
而且,从天文观测的角度讲,一个无限的宇宙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各向同性处处均匀的,那么恒星的分布也应该是均匀的,可是我们所见到的天空中恒星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因此我们的宇宙应该有着独特的结构;一个可见的星星不可能离我们无限远,因为否则就得有无限大的尺寸;一个不可见的星星也不可能离我们无限远,因为一当我们谈到距离,它就不能是无限的;一当我们谈到星星,我们就不能把它们放在无限远处。
大约1OO年以后的 16世纪初,当伽利略通过刚刚发明的望远镜观测发现木星居然有卫星、金星居然有盈亏圆缺现象。
伽利略对宇宙的认识所凭借的是观测证据,也就从那时起,科学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的定式。
现代科学应运而生了。
在现代科学那里,只有其结果能够在相同条件下惟一性地产生并且是可重复地出现的实验或观测才是至高无上的,相关的理论只能产生于这些实验或观测之后而不是在它们之前。
就如斯蒂芬·霍金所说:“无论如何,科学的力量在于,凡是未经实验验证的东西就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存在。
”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把上述原则视为最高准则,才注定了它到了近代发展得盖世无双、硕果累累,形成了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第一生产力。
二、对宇宙认识的辩证性当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即近代科学还没有建立以前,对宇宙的整体把握就是通过自然哲学和辩证法来进行的,近代科学兴起以来,自然科学的宇宙学开始在同自然辩证的宇宙论模糊的关系中发展,直到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现代宇宙学产生之后,自然辩证的宇宙论和自然科学的宇宙学(简称“宇宙学”)才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区别。
辩证学宇宙论与宇宙学在把握宇宙时方法的截然不同,决定了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规范。
辩证学宇宙论的方法论特征可以概括为:(1)直观性原则。
以常识及那些为世人所公认并已渗透到研究者的心理中的科学知识,作为其想象的背景。
(2)科学性原则。
它含有三层意思:第一,把思维中的联系直接外化成自然界中的联系,如为了论证宇宙是一个整体,提出宇宙间的物质除了直接联系(引力作用)外,还有间接联系,可是这种间接联系并不存在任何的物理根据和科学机制;第二,使用哲学语言而非科学语言,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如认为“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矛盾的对立”,其中的“排斥”意义不确,因为直到现在,自然科学只发现了万有引力,没发现什么万有斥力;第三,从基本辩证学原则出发逻辑演绎出世界体系。
如说“唯物辩证法从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物质和运动不灭,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些原理出发,得出了空间和时间具有无限性的结论。
”在对宇宙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无限空间概念虽然来源于神学,但也反而是物理学的内在的必然要求。
牛顿惯性定律说,一个不受外力的物体将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那么,宇宙必须为一个自由运动粒子准备无限的空间以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暗含了以无限远处的引力势为零作为边界条件。
无限宇宙论是新物理学的宇宙理论,它是纯粹的观念革命的产物,但它为天文学走出太阳系进入恒星宇宙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牛顿的时空观痕迹极其明显:宇宙存在于时空之中,而不是时空存在于宇宙之中。
这种论证的实质是:先把宇宙与时空剥离开来,可以论证:宇宙虽然有限,但它可以被超越,所以它之外还有时空,再把时空与宇宙联结起来,从而有限宇宙之外还有宇宙。
随着相对论的确立,牛顿时空观就开始为人们所抛弃,奠定在广义相对论之上的爱因斯坦有限无界宇宙模型,作为一种科学上可能的宇宙模型就可以宣告下列论证的破产:有限宇宙虽然可以被超越(人类思维总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有限宇宙之外却没有时空。
三、辩证法对宇宙学的影响自然辩证学在某一方面来说,比自然科学高明,它可以对一些自然科学还没有研究的领域加以科学的推断,也就是科学的推断,实际上就是猜测。
辩证的猜测与科学的猜测还不一样,后者是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理论根据或者实验事实)提出可供检验的命题;前者则不同,它是为了满足体系自身完备的需要而构想出很难诉诸观测的命题。
如认为存在一些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现象。
科学对宇宙研究则必须建立在观测事实的基础上;它必须对观测事实进行数学处理,建立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必须给出可供观测的预言。
例如,宇宙能否作为一系统并被进行整体研究,在科学对宇宙的研究中就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1)宇宙必须表现出可观测的大尺度统一特征;(2)宇宙各部分之间必须存在物理上的联系机制(不能是抽象的“普遍联系”);(3)在地球这个局部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可以适当地外推到整个宇宙。
大尺度红移现象的发现为第一点提供了观测证据,红移的多普勒效应解释说,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去,所以发生了红移(波长变长)。
这样一种解释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宇宙图景:星系在普遍相互退移,距离越远,退移速度越大,这正是一幅膨胀的宇宙图景。
引力理论的发展(广义相对论)为第二点提供了物理理论根据,第三点虽然无法得到证据,但对这个问题(也是一切自然科学甚至一切科学面临的问题),科学家都持一种经验主义的谨慎的态度。
正是这三点都有一种科学上能容忍的答案,现代宇宙学才敢于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Universe as a whole)来进行科学辩证的研究。
科学对宇宙认识的发展并没有能像人们预期的那样使问题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反而,在人们更多的了解宇宙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把事情弄得更加复杂起来;对细节问题更仔细的研究反而使对象世界变的越来越大,使我们更加难于从整体上把握全局,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迷茫。
这样,在这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之外,就是辩证思维纵横驰骋的天地,它的意义就在人们通过辩证的思维来超越种种具体科学的局限性,从全局和整体上、从最本质的高度把握世界。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相信对宇宙的认识也将更多,更完善。
参考文献:1、赵复垣宇宙问题《科学前沿与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2、斯蒂芬·霍金戴维·费尔津《霍金的宇宙》海南出版社 2000年3、胡良贵,刘宁《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