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新语文:关于新语文教育答问《语文建设》
关于“新语文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
关于“新语文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语文教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然而,新语文教育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重大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首先,新语文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老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很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仍然注重应试训练,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运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厌烦和被动的情况,缺乏对语文的兴趣和深入理解。
其次,新语文教育强调了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教学理念,要求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然而,由于学校教师的专业和知识背景不同,很多老师在实施跨学科教学时缺乏经验和教材支持,导致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无能为力和学生困惑的局面。
同时,新语文教育的跨文化交流要求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历有限,很多时候很难真正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第三,新语文教育强调了实用性和应用性,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过于强调应用性,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和应用专业性的语言和技巧。
这导致了学生在写作和表达能力上的欠缺,学生更多的以机械应用为主,缺少创新和质疑的精神。
此外,新语文教育还需要与社会需求相衔接,但是学校和社会的沟通不畅、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很难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针对这些重大问题,我们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力量进行解决。
一方面,学校教师应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了解和运用新语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新语文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教材资源,帮助学校教师实施跨学科和跨文化教学。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反馈意见,以促进新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新语文教育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如应试训练过重、跨学科跨文化教学难度大、应用性不强等。
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
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之一理念之一: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韩军最朴素的愿望是,师生在语文课上,不撒谎:不故意撒谎,也不被迫撒谎。
这应是一个最起码的愿望,起码的常识。
然而,实现它却仍很难。
韩军说,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
他举了几个例子。
1998年高考作文题是《坚强:我追求的品格》,大量考生,一同编造自已父母死亡,以反衬自已如何“追求坚强”;某省一做了父亲的语文教师,在阅卷点恰好阅到了自己儿子的作文(他最熟悉儿子笔迹),作文编造父亲死亡,反衬自己坚强持家、诚敬孝母,父亲看后气得晕倒。
最离奇的,一作文写自己从小失去双臂,就学张海迪身残志坚,练习用脚丫写字,反衬自我坚强;查档案知,作者是一棒小伙,四肢健全且发达。
2000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是《上学路上》,众多十三四岁初中生,或编造上学路上“捡钱包交给警察叔叔”,或编造“扶盲人过马路”,或编造乘公交车“给老人让座”。
似乎全市丢失的钱包,都恰被他们拣到,全市老人乘车、盲人过马路,都恰被他们碰上。
这些作文,且都有一固定套路:先“思想斗争”一番,――钱包交还是不交,盲人扶还是不扶,给老人让座还是不让,后“狠斗私字一闪念”,“自我反省”,灵魂升华。
如此作文,很多得了高分、满分。
独有一学生与众不同,朴实为文,照实写亲身经历:雨天,上学路上遇青蛙,捉青蛙,知青蛙是益虫后,马上放生。
此文竟被判为“思想格调不高”不及格。
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风雪中救人》,命题人提供的话题材料本身就漏洞百出,全国众多考生,“不约而同”编造“舍自身,救他人”,“弃小我,做大我”的美丽假话、套话…… 何为人文?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里,对人文存在太多人为的歧解,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当今最迫切的是回归到人文的本义――即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这正是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实质。
可是却已经中断了很久。
时下中国,请暂不要给人文添加其他含义,师生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最迫切。
让诗歌照亮语文教学——回答《语文建设》记者关于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近 些年 来 ,包 括 您在 内的一 些诗人 、评论 家等 了灵感 ,/ 了生命 ,有 了眼泪 ,也 有了爱情” 。我 有 诗 歌界 人士参 与到 中小学教 材 的编写 中,也 组织过 想 ,这也 正是 诗歌 之于我们 的意义 。如 果我们 自己 多次 讨论 ,研 讨新诗 教 学问题 。您对 学术 界与 中学 不被 诗唤醒 和重 新点燃 ,那我们怎么可以教诗? 教 学界 的沟通 、新诗 创作 和研 究成果 引入 中学这 两
您认 勾 中学或者 太学 的新诗教 学对 新诗 的发展
有 什 么影 响 ?
维普资讯
中学 和 大 学 的 新 诗 教 学 关 涉到 一 个 民族 语 言 把 文学和 诗歌作 为简单 的思 想图解 和道德 说教 ,而
和文 化的未 来。我 曾写过 一篇 文章 ,谈北 大附 中的 是 首先把 它作 为一个独 特 的审美 的世界来 进入 。只
们做 的其 实还远 远不 够。我 在国外 参加 过一些 诗歌 上 ,诗歌 教学 不是 “ 教学 ” ,而是 一种 “ 分享 ”。
节 ,他们 就专 门组织 诗人 到中学 朗诵 。从 另一方面 海子 的 《 面朝 大海 ,春暖 花开 》中有一 句诗 “ 那幸 看 ,中学教材 的编选 ,也应 倾听诗人们 的声音 ,这样 福的 闪电告诉我 的/ 我将 告诉每 一个 人”。我们 从事 才能确保把一些真正的好诗选入课本 。中学教 师也不 诗歌 教学 ,就 是要 做这样 一个使 者 ,把 诗的光 芒带 能只埋头于教学 ,要多关注诗歌 的发展和学术界新 的 向课 堂 ,把 “ 那幸 福的 闪电告诉 我 的” ,带 向那些 研究成果 。如果多年如一 日,只守着课本 和教参 ,头 年轻的心灵 ,并与他们一起分享。
浅谈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观
浅谈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观作者:丁转转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33期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加重视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韩军老师作为一名当下语文特级教师对语文教育中历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以及教师们固守的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文针对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观进行了个性解读以求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韩军;新语文;教育观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098-01一、成长经历韩军是语文特级教师,出生于1962年2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本科系,正式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文学学士学位证书。
代表性论著有《百年语文教育十大关系》、《“新语文教育”论纲》等。
二、关于语文教育思想的解读(一)新语文教育的含义韩军老师在2000年发表了《“新语文教育”论纲》,其思想及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两个传统的复归(1)复归五四新文化精神传统。
“五四新文化精神传统”就是“科学、民主”进而就是“人性、真实、自由、多元”的人文精神。
由于当代语文教育真实少、自由少、个性少,总是存在“伪圣化”的倾向,即那种“虚伪、言不由衷、说假话、假崇高”的套话等,与当代语文教育理念是相反的,所以韩军老师强调了对五四文化精神传统的复归。
(2)复归千年语文教育传统。
当下语文教育,最根本和迫切的问题不是所谓的“创新”,而恰恰应该是“回归传统”、“守住传统”、“整理传统”,不但要尊重和理解传统文化成果基础上的“整合”,还要尊重母语教育特点基础上的“求真”。
这既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揭竿而起”,在这一点上,韩军老师特别提倡对文言文和古诗文的学习,因为这将对我们今后的言语表达、写作技巧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复归传统语文教育“三原则”。
复归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复归它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对以下三个原则的复归。
(1)“举三反一”原则。
“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
关于韩军“新语文教育”的讨论(汇编)
关于韩军“新语文教育”的讨论(汇编)语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教育”吗?——与韩军先生商榷王晓春韩军先生在《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精神教育》一文中猛烈抨击语文教育的“技术化”,认为现在语文教师简直成了“技术师傅”,而学生则成了“语言技术工人”,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韩先生的结论是:“我坚决不同意把语文教育的本质,定性为是‘语言(言语)技能’+‘思想教育’,或‘语言(言语)技能’+所谓‘人文精神’(那种基本等同于思想教“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
韩先生是怎样论证自己观点的呢?他说:“……育的“人文精神”)”。
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
”“……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语文教育中常常要替换一个语词,调整一个句序,说透了,实际就是“精神动作”--精神替换、精神调整!它只在表层上是‘技术行为’!”“因而,语言(言语)就是人本身,语言(言语)就是世界本身,语言(言语)本身也是文化。
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
--这是母语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
母语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言语)能力教育和训练。
或者说,训练语言(言语)能力就是训练精神!”“这种语文教育本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文就是道’!”我觉得韩先生自相矛盾了。
既然“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既然“训练语言(言语)能力就是训练精神”,那么被韩军先生批判的所有的语文技术性训练岂不都是韩军先生所谓的“精神教育”了吗?如果“文就是道”,那么听写生字也是“道”,读书也是“道”,作文更是“道”,无往而不道,韩先生的“精神教育”岂不早就实现了吗?按韩先生的观点,人只要学习一个词,就已经打开给精神“打开一扇窗”,那语文课还哪里去找“技术行为”?不全都成“训练精神”了吗?你只要透过“表层”往里看就行了。
韩军:关于“新语文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
韩军:关于“新语文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
导读:主讲人:韩军(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
时间:2003年4月13日
地点:徐州矿务局会堂
内容:
一、“新语文教育”提出的背景
2000年9月,在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次系统阐述。
1、不是标新立异赶时髦。
此“新”即“五•四”新文化的“新”,意在“立人”,立具有独立的个性、自由的精神的现代人,而不是立“共性”的人。
2、现代教育呼唤“以人为本”。
“新语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不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育。
3、现代的语文教育是精神教育,是灵魂教育。
“伪圣化”和“假崇高”是多年形成的痼疾,它让师生远离真实的人生体验,压抑人的精神自由。
二、“新语文教育”的有关界定
以“一”、“二”、“三”、“十”概之。
1、“一”即一个本质。
“新语文教育”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和言语的教育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
2、“二”即两个操作原理。
①“举三反一”为主,举一反三为辅;②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得益于能力。
3、“三”即:a、三个环节强化语言教学。
①强化言语的揣摩;
②强化大量的阅读;③强化自我的习惯。
b、三个警惕。
①警惕政治对语文教育中师生精神的“异化”,因而提出反对“伪圣化”;②警惕现代工业对语文教育中师生精神的“异化”,因而提出反对“技术化”;③警惕商业化和后现代文化对语文教育中师生精神的“异化”,因而提出反对“萎靡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读《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有感
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读《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有感杨克明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和其学生塑造灵魂的过程,语文的情感就是生命的美.语文的智慧就是生命的智慧.语文的深度就是生命的深度。
朱光潜先生说过,所有的纯文学是诗意的,读韩军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即给你诗意的感受.对生命的虔诚,对语文的思索与厚爱.足显韩军对语文教学的虔诚.下面笔者谈一谈对这位名师的理解。
【总页数】2页(P130-131)
【作者】杨克明
【作者单位】宁夏吴忠市同心县豫海回民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韩军的新语文教育观 [J], 丁转转
2.奋厉笔墨所透发出的生命力度和深度——读张友宪画作有感 [J], 樊波
3.浅议人物报道的还原和深度拓展——读《重新打量每个生命》有感 [J], 陈宇
4.深度学习中的生命意蕴——读《深度学习很倾城:让教育与生命同行》 [J], 黄博彦
5.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读名师论著有感 [J], 夏峥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言教育参读书目
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参读书目必读书目1. 《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2.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解读的书籍,高中课程标准及解读书籍。
4. [美]艾德勒,范多伦. 如何阅读一本书[M]. 郝明义,朱衣,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选读:(每个方面至少选一本,关于文本解读的要多选)语文教育名家要览(选读)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 《吕叔湘论语文教育》,吕叔湘,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3. 《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
4. 《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黎泽渝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5. 《陈望道语文教育论集》,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6. 《王力论语文教育》,王力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语文教学案例基础(选读)1. 《于漪与语文教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2. 《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3.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4.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5. 《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6. 《于漪:追求综合效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 《蔡澄清:点拨教学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8. 《洪镇涛:打开语言学习之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李山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 《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 《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论韩军新语文教育观
论韩军新语文教育观韩军,1962年生,“新语文教育”代表人物。
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全国青少年研究会学术委员。
著有《韩军和新语文教育》一书。
他有众多的荣誉称号,40岁出头,就已当了12年的特级教师;他的“新语文教育”被列入中国建国以来“著名的教学流派”。
韩军“新语文教育”的“新”字,非标新立异、除旧布新的“新”,而是五四“新文化”之“新”。
他主张语文教育接续五四“新文化”,五四“新文化”的“科学”,落实到语文教育,即“求真”,五四的“民主”落实到语文教育,就是求“自由”与“个性”。
真实、自由、个性,是“新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核。
他的“新”其实比当今颇为时髦的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唯新是举,“陈旧”了近90年。
新语文教育主张回归两个传统,一是回归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传统,一是回归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
韩军说:“我是为语文教育寻根求本,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
” 于是,就有了他倾注20年教学实践心血,构建的“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真实个性: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韩军最朴素的愿望是,师生在语文课上,不撒谎:不故意撒谎,也不被迫撒谎。
这应是一个最起码的愿望,起码的常识。
然而,实现它却很难。
韩军认为,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
2000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是《上学路上》,众多十三四岁初中生,或编造上学路上“捡钱包交给警察叔叔”,或编造“扶盲人过马路”,或编造乘公交车“给老人让座”。
似乎全市丢失的钱包,都恰被他们拣到,全市老人乘车、盲人过马路,都恰被他们碰上。
这些作文,且都有固定套路:先“思想斗争”一番——钱包交还是不交,盲人扶还是不扶,给老人让座还是不让,后“狠斗私字一闪念”,“自我反省”,灵魂升华。
如此作文,很多得了高分、满分。
独有一个学生与众不同,朴实为文,照实写亲身经历:雨天,上学路上遇青蛙,捉青蛙,知青蛙是益虫后,马上放生。
韩军“新语文教育”之“新”论
韩军“新语文教育”之“新”论摘要:语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进行时,韩军应时而作,提出“新语文”概念,意在弘扬人文精神,追求人的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对语文教育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本文就新语文的价值论、本体论、操作论探究“新语文”的“新”处。
关键词:韩军新语文价值论本体论操作论韩军作为新生代语文教育名师,所倡导的“新语文教育”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借鉴的。
研习新语文教育的“新”的相关理论,会使我们深刻地反思当前的语文教育,对当下的语文教育改革不失为一个新的思路。
每一种教育思想的萌发,都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思考和反思。
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遭遇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抨击,甚至说到语文教育“误尽苍生”。
为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壮士断腕,不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专注语文的人文性教育。
但是,随着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改革”走偏了,在改革的过程中,人文性覆盖了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化,“泛语文”现象越来越严重。
课堂上,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们讨论琐碎的、没有价值的问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1]。
针对语文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韩军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语文教育”的观点。
1 “新语文教育”内涵的阐述韩军“新语文教育”理论的提出,离不开韩军开阔的阅读视野,《读书》、《新华书摘》、《哲学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思想史》、《西方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等语文学科相关的书籍,都为“新语文教育”提供了思想的沃土。
早在1993年的1月,韩军在《语文学习》上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是语文界倡导“人文精神”的第一人。
1999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反对“伪圣化”》,引起较大反响。
二十一世纪初,在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下,韩军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新语文教育”论纲》,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并阐述了“新语文教育”的内容。
2000年,韩军对“新语文”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将其定义为“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本体论,以‘举三反一’为语文教育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
新语文教育回归两个传统韩军访谈录(韩军 新语文教育)
"本刊特约记者 $$袁卫星
而恰恰是回归传统 # 守住传统 # 整理传统 ( 语文教育界 须慎言 & 创新 ’( 问 ! 那么 " 如何理解你自己提出的所谓 % 新语文教 育 &呢 ’ 答 " 我 的 & 新 ’ 有 & 特 指 ’% 我 的 & 新 ’ 比 大 家 的 都 要 & 陈旧 ’) 它指的是八九十年前的那个 & 新 ’** *即 &五 四新文化精神 ’ 的 & 新 ’(& 五四新文化精神 ’% 就是新语 文教育的精神 % 其实质 % 就是 & 真实 + 自由 # 个性 ’( 而五 四 后 期 尤 其 三 十 年 代 后 开 始 的 &现 当 代 中 国 语 文 教 育 ’ 却一步步把五四倡导的 & 真实 # 自由 # 个性 ’ 丢失殆 尽了 ( 譬如 % 三十年代后期到上世纪末语文教育中 , 教 材上课堂上 - 虚假多了 % 禁锢多了 % 共性多了 ( 课本中 多 假 话 %作 文 中 多 假 话 .课 堂 上 多 模 式 化 %多 禁 锢 %老 师失去个性 % 学生也失去个性 ( 这应当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 ( 这也正是上世纪末中国语文教育大讨论的一个 基本背景 ( 正因为如此 % 我才写文章 /& 新语文教育 ’ 论 纲 0% 呼吁当下的 , 或者 !" 世纪的 - 语文教育回归 & 五四 新文化精神 ’% 让 & 真实 + 自由 + 个性 ’ 充满课本 + 充满课 堂 + 充满师生的话语 ( 问 ! 那么"你要回归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什么东西呢’ 答 "传 统 语 文 教 育 在 其 &精 神 实 质 ’上 并 不 可 取 % 它在精神实质上的虚假伪善 + 模式化 + 禁锢个性 + 压抑 精神自由% 或许比现当代中国语文教育更加变本加 厉 ( 我 们 回 归 传 统 语 文 教 育 %不 是 回 归 它 的 &精 神 实 质 ’% 而 是 它 的 & 原 则 方 法 ’( 具 体 来 说 % 是 三 个 原 则 % & 举 三 反 一 ’+ 原 则 +& 着 力 于 言 语 ’ 原 则 +& 吟 诵 与 讨 究 结合 ’ 原则 ( & 举三反一 ’ 原则强调回归传统语文教育 & 重视积累 ’ 的传统 ( 语文教育必须强调积累 % 积累 & 三 ’% 才 能 在 学 生 自 身 言 语 能 力 与 素 养 上 反 刍 & 一 ’% 才能形成 & 一 ’(& 着力于言语 ’ 的原则强调回归传统语
【推荐】“老朽”“夫子”韩军——答记者问-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朽”“夫子”韩军——答记者问(发表时有压缩)。
在语文教育界中许多人的眼中,一提起韩军,大家就会想起“新语文教育”,想起“人文精神”,想起“反对伪圣化”。
他所代表的“新语文教育”,已经列入“现当代中国著名教学流派”,最近一本《韩军和新语文教育》,已经出版。
由此人们认为,韩军是绝对是一个“新派”,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一个“激进”的人,一个喜欢“创新”的人。
譬如,他在语文教育界第一次系统阐述“新语文教育”,早在11年前就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等等。
而如今“新语文”“人文精神”人人耳熟能详。
其实,这是对韩军的一个大误解。
假如,你听韩军一次课,或跟韩军深谈一次,或把他的语文教育文章静静浏览一遍,你会惊奇地发现,其实韩军骨子里倒是一个“喜旧厌新”的人,是一个趋于保守的人。
这既表现在他的对语文教育的观点上,也表现在他的处事为人的风格上。
据说,在一次会议上,韩军称自己为“夫子”;而在另一次会议上,韩军又说自己快要“老朽”了。
问:你为什么称自己为“夫子”“老朽”?答:我说的是自我的真心感受,是切身体验。
我说自己是“夫子”也好,“老朽”也罢,无非有两点含义,首先我的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了,这个世界变化得如此快速,让我眼花缭乱,我都“老朽”了。
具体说来,在当今人人大力倡导创新的形势下,我却“顽固”认为,当下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和迫切的问题,不是所谓“创新”,而恰恰是应当回归传统,守住传统,整理传统。
语文教育界,须慎言“创新”。
“创新”必须是在尊重、整理“老祖宗”成果的基础上的“整稀保搿傲砥鹇睢笔恰靶橥薄?/P>当然,这绝不是不要创新,是我们语文教育界中的所谓“现代人”,首先应当知道母语语文教育的来历,应当虚怀若谷,战战兢兢,应当目中有人――古人。
在创新之前,我们必须清醒,所谓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不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它本来已经存在几千年了,从我们的老爷爷的老爷爷的老爷爷那里就已经开始了。
对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学法”的理解与思考
样 教” , 而说课要重点 说清“ 为什么要 这样教 ” . 说 教 学 设 计 和
培 养 教 学设 计 能 力 , 可 以分 步 骤 实 施 , 首 先 教 学 目标 的设 计. 分 析 多 种 类 型 的课 文 教 学 目标 设 计 。 熟 悉 掌 握 教 学 目标 常 用的行为动词 ; 其次是导语设计 , 掌 握 多 种 类 型 课 文 的 导 人 方 法: 再 次 是 掌 握 不 同类 型 的课 文 的教 学 步 骤 , 针 对 不 同课 文 落 实新课标提倡 的教学理念 。 在课堂教学 中落实 听 、 说 、 读 、 写 、 思 等 多 种 能力 的训 练 。最后 是板 书设 计 , 让 学 生 掌 握 板 书 的 重 要 作用 和设 计 课 文 板 书 的策 略 。 三、 说 课 技 能 培 养 策 略 “ 说课” 是 在 备 课 的基 础上 . 面 对 同行 或 专 家 领 导 . 在 规 定 时间 内, 针对具体课题 , 采用讲 述为主 的方式 , 系 统 分 析 教 材 和 学生 ,并 阐述 自己 的教 学设 想及 理论 依 据 ,然 后 由同 行 评 议, 达到互相交流 、 共 同提 高 的一 种 教研 活 动 。 “ 说课” 可 以 帮 助 师范 生 更 好 地 吃 透 教 材 , 提高理论水平 。 说 课 内容 包 括 : 1 . 对 教 学 目标 的 分 析 。 2 . 对 教 学 内 容 的 分 析及 处理 3 . 对 学 生 情 况 的分 析 ( 分 析 学 生 已有 知 识 和 能 力储 备 ; 已 有 知 识 和新 讲 知 识 的 差 距 . 如何解决 : 以往 教 这部 分 内 容 时 出 现 的 问题 , 如何 解 决 ) 。 4 . 确 定 教 学 重 点 和 难点 。 5 . 教 学 方 法 的选 择 ( 陈述理 由, 体现 教学思想 、 学 习 特 征 等) 。 6 . 恰当选择教学资源。 7 . 教 学 过 程 的简 单 陈 述 ( 学法体 现 , 重点 、 难 点 如何 突 破 , 教学资源的运用 ) 。 8 . 板书设计( 体 现 课 堂 教 学 的 思路 与线 索 ) 。 要求每个学生写好说课稿 , 先在 小组 说课 。 然 后 到 全 班 说 课, 在说课 中注意提醒学生说课 不是复述教 案 . 教案只说 “ 怎
韩军“新语文教育”之“新”论
韩军“新语文教育”之“新”论作者:刘慧赖学军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2期摘要:语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进行时,韩军应时而作,提出“新语文”概念,意在弘扬人文精神,追求人的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对语文教育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本文就新语文的价值论、本体论、操作论探究“新语文”的“新”处。
关键词:韩军新语文价值论本体论操作论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59-03韩军作为新生代语文教育名师,所倡导的“新语文教育”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借鉴的。
研习新语文教育的“新”的相关理论,会使我们深刻地反思当前的语文教育,对当下的语文教育改革不失为一个新的思路。
每一种教育思想的萌发,都来自于对现实的不满、思考和反思。
二十世纪末,语文教育遭遇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抨击,甚至说到语文教育“误尽苍生”。
为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壮士断腕,不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专注语文的人文性教育。
但是,随着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改革”走偏了,在改革的过程中,人文性覆盖了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化,“泛语文”现象越来越严重。
课堂上,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们讨论琐碎的、没有价值的问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1]。
针对语文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韩军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语文教育”的观点。
1 “新语文教育”内涵的阐述韩军“新语文教育”理论的提出,离不开韩军开阔的阅读视野,《读书》、《新华书摘》、《哲学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思想史》、《西方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等语文学科相关的书籍,都为“新语文教育”提供了思想的沃土。
早在1993年的1月,韩军在《语文学习》上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是语文界倡导“人文精神”的第一人。
1999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反对“伪圣化”》,引起较大反响。
二十一世纪初,在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下,韩军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新语文教育”论纲》,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并阐述了“新语文教育”的内容。
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读《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有感
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读《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有感-中学语文论文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读《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有感杨克明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和其学生塑造灵魂的过程,语文的情感就是生命的美,语文的智慧就是生命的智慧,语文的深度就是生命的深度。
朱光潜先生说过,所有的纯文学是诗意的,读韩军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即给你诗意的感受,对生命的虔诚,对语文的思索与厚爱,足显韩军对语文教学的虔诚,下面笔者谈一谈对这位名师的理解。
一、个性的张扬、为人的自谦在韩军老师自我解说中,他写了这样的话语,“先天就是凡骨俗胎,何必化妆成仙人;本来就是干瘪的蒜瓣,干吗冒充大个的蒜头。
淡泊恬静朴为本,平平淡淡拙是真。
滴泪泣血说语文,从容练达作韩军”。
已将韩老师描摹得太透彻。
考上师专,与理想相差甚远,不合心意与父亲对抗,足见其个性与率直。
对抗失败,“硬着头皮带了行囊去师专”,学业归来,委屈上讲台,父亲的遗憾离世,让韩军把对亲情的体验与感悟,将生活真实感受注入教学过程中。
他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将内心深藏的真情得以抒发,情难自抑。
正如韩军所言每每读到:“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身边,她死时,平时大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一个个哭的很悲,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在学生,千人听众面前任泪水流淌。
上千人,也为他动容与他一同流泪,何其率真!无真情入文,何至于此,显示了韩军老师因遗憾而爱,因爱而真切感人,今语文教学中几人能如此酣畅,为语文课的干瘪而焦虑。
能将生活之体味有血有肉的供之于课堂,为语文彰显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笔者以为这才能为今天语文之尴尬,真正去为教育服务。
韩军老师说:“农民的儿子,是我人生的位置。
脚下的土地,是我的根脉所系”。
“我每每看到下层百姓生活的凄惨,社会的不平,我都激愤难抑”。
语文教师,割断血脉,远离根系,是今天语文教育失血的最根本原因。
答《语文建设》记者问
答《语文建设》记者问
刘国正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1995(000)008
【摘要】答《语文建设》记者问刘国正问:九年义务教材中新增了关于语文规范的内容,请对此谈谈您的看法。
答:中学语文课应教给学生合乎规范的语言。
这件事很重要。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语言的交际功能大大发展了。
先进的信息交流工具已经把全世界联在一起,闭关锁国,任何事情...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刘国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26
【相关文献】
1.张凤林副厅长答河北经济广播电台“万家欢乐”节目记者问──纪念第三个“世界水日”答记者问 [J],
2.关于文学语言粗俗化问题──答《语文建设》记者问 [J], 张炯
3.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戴龙成答本刊记者问 [J], 本刊记者;戴龙成
4.就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答《福建教育》记者问 [J], 鲍道宏;翁乾明;张萍;谢显晖
5.加强政策沟通,促进经贸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有关负责人答本刊记者问[J], 武凤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话提
话,语文老师要一日三省这些名字,耳熟能详;这些话,是生命艺术的结晶!1.蔡明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黑板应该是师生探求真理的试验田,讲台应该是师生间互相交流的平台,校园应该是萌生思想、弘扬个性、充满创造的精神乐园。
语文就是语文,不等于思品,不等于伦理,不等于美育,不等于逻辑。
换个角度说,语文的性质不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简单相加。
2.史绍典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飙突进式的啸傲……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是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3.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地流淌。
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4.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像语文课。
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
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
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是为至境。
5.胡明道生命属于你,它需要热情;而机遇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冷漠。
职业属于你,它需要执著;而事业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功利。
大脑属于你,它需要敏锐;而创新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固守。
成绩属于你,它需要淡泊;而成功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浮躁。
6.洪镇涛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
在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语文教化答教化部《语文建设》杂志编辑问带着思想前行(载《语文建设》2010年10期)一、关于“新语文教化”的概念1、您主见语文教化回来五四“新文化”精神,落实“科学”与“民主”,但您又曾经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一文,请问您是怎么区分“科学”与“科学主义”的?有专家认为,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化缺少科学性。
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新语文教化”不是“‘新的’语文教化”的意思。
“新语文教化”的“新”,不是形容词,是名词,指五四新文化,“新语文教化”就是在五四新文化精神指引下的语文教化。
新语文教化,不是独树一帜,不是否定传统,反而是回来并敬重传统,反对浮躁的创新,要除“新”布旧,要返本归根。
“新语文教化”主见回来两个传统,一个是几千年语文教化的传统,一个是五四新文化的传统。
五四新文化提倡科学,科学就是求真,“新语文教化”就是要“循求”语文教化的“本真”规律(不问新旧,唯真必循),同时,让学生说真话、做真人;五四新文化提倡民主,民主就是对人的敬重,“新语文教化”就是敬重学生与老师的自由与特性,塑造自由、特性的人。
首先厘清概念。
科学主义是一种独尊自然科学的思潮,是一种科学万能、科学迷信、科学至上论,又名“唯科学”或“唯科学主义”,其特点在于将科学的有限原理转换为无所不包的教条,从而使之超越了具体的学问领域。
科学主义的内涵: 第一,科学学问是人类学问的典范。
即科学学问不仅是必定正确的,而且可以推广用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问题。
其次,科学方法万能。
用权威的韦氏英语大辞典的说明,即自然科学的方法应当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探讨领域,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被用来追求学问。
第三,科学没有界限。
即宇宙万千现象,不存在科学不能探讨的对象。
由于科学的方法往往被理解为科学的核心,是科学用以探讨任何对象、获得任何学问的工具和手段,所以,作为科学主义特征之一,“科学方法万能”居于核心和支配地位。
科学主义是把科学推向极致,推向“科学迷信”,“宇宙万物唯科学至上”,这,恰恰是反科学、反科学性、反科学精神的,与“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本质恰恰是对立的。
科学主义是一种迷信(对科学的迷信),而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提倡却是一种理性精神、有限精神、怀疑精神。
我们提倡“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是跟“提倡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恰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用严格的哲学定义来说,“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负向词。
而“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是褒义词、正向词。
当时我运用的时候,完全依据哲学界的一般规范,全部当作贬义词、负向词来用。
可以打个通俗的比方,就一目了然。
我们可以说“既坚持阅历,又反对阅历主义”,“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反对闭关锁国”,“既信任自我,又反对自我痴迷”,“阅历”是好的,而“阅历主义”就是“阅历”的过度膨胀;“独立自主”是好的,而“闭关锁国”就是“独立自主”走向极端;“信任自我”是好的,而“自我痴迷”就是过份迷信、迷执自我。
“坚持阅历”与“反对阅历主义”并行不悖,“坚持独立自主”与“反对闭关锁国”并行不悖,“信任自我”与“反对自我痴迷”并行不悖。
同样道理,“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与“坚持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同样是并行不悖的。
17年前的拙文《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严格区分“科学主义”与“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在严格的意义上提出“限制科学主义”。
拙文原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理性剖解和抽象,更不反对‘科学’和‘理性’本身,相反我们更提倡抱持一种科学看法,理性看法。
这是我们必需申明的。
我们只是不同意科学主义的理性哲学观和语言观,反对那种抛开了语言人文精神本质约束的纯知性的漠视情感的泛滥无度的科学主义的理性剖解与抽象。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主见限定科学主义,张扬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
”拙文已经发表17年了,17年前有敬重的先贤与同仁在没有弄清哲学基本概念的状况下,误读我的观点,把“科学主义”理解成“科学、科学性、科学主义”的同义语,以为“限制科学主义”,就是“反对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比如张志公先生、于漪先生就如此解读我的文章,把我误当成“科学精神的反对者”。
当然,语文教化界中诸多先贤与同仁,包括张志公、于漪先生,很少有哲学专业出身,理论又不普及,误读情有可原。
17年后的今日,仍有人把“科学主义”等同于“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把“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径直理解成“限制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就让人惊愕了!由于概念不清,也就出现了一些非驴非马、不规范的提法,比如“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规范的提法应当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哲学界的共识是:科学非万能,科学方法不能迷信,科学本身不能傲慢,科学不行能解决宇宙间全部问题,因此,科学方法的运用也不是无限度地、没有边界的。
因而,语文教化界也不能寄希望于科学能够解决语文教化的全部问题。
语文教化界,既严峻存在“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不够”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科学主义泛滥”的问题。
因此,语文教化界在“大力强化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必需高度警惕科学主义的泛滥”。
多少年来,语文教化界似乎只留意到了前者即科学不够的问题,却没有留意到后者即科学主义泛滥的问题。
提“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不但无碍于、反而有益于“强化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
首先说说语文教化中“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不够的问题。
如,小学阶段应当学习哪些双音节语汇?哪些三字、四字、多字成语?哪些俗语、歇后语?哪些具体的语文学问?训练哪些具体的语文实力?应当背诵哪些篇章?应当阅读哪些文史名著?初中阶段、中学阶段又分别学习哪些双音节语汇?三字、四字、多字成语?哪些俗语、歇后语?哪些具体的语文学问?哪些具体的语文实力?阅读哪些文史名著?理应有一个具体的表格与说明。
小学、初中、中学在学习、训练这些学问与实力的时候,界限在哪里?各自训练到什么程度?都应有一个具体的表格与说明。
建国已经六十年了,许多行业的具体的标准都制订得特别具体、具体了,而我们的课程标准对以上这些却是特别模糊的。
现在状况是,初中老师并不特别明确知道,小学生驾驭了哪些语汇,背诵了哪些语文篇章,语文的阅读与写作实力达到了何种程度。
中学老师并不特别明确地知道,初中学生驾驭了哪些语汇,背诵了哪些篇章,语文的阅读与写作实力达到了何种程度。
基本是一种似有若无的模糊的状态。
由于模糊,导致出现这样的状况:驾驭出题权力的人(中考、高考以及小学考查),出题时模糊、除了教材无所凭依,甚至有时想当然。
而小学、初中、中学语文老师们,为了应对考试,在无所凭依的状况下(他们本应凭依课程标准),丢掉课程标准(有时甚至丢掉教材),一门心思凭依试题进行教学和复习,为考出好成果,老师们就无限度扩展教学与复习的边界,铺张教学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无限度给学生补充课外语汇、课外篇目,大事进行习题训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负担就无限度地膨胀。
以上是课程标准缺乏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地方,教材也有缺乏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地方。
举例来说,对于那些几十年来各种教材都始终选用的经典课文篇目,原委应学习哪些内容,学习到什么深度、广度,边界与限度原委在哪里,没有明确规定。
如对鲁迅的《一件小事》原委应当学习、训练哪些内容,应采纳怎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各种版本的教材没有限定清晰。
第一线的老师上课时,基本就依据个人状况,随意而为、自我发挥,畸深畸浅、畸广畸仄的现象就出现了。
以上就是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不够的地方。
同样,语文教化中,存在“科学主义泛滥”问题,即滥用科学,滥施科学方法,寄希望于用科学解决语文教化的全部问题,毕其功于一役。
语文教化中科学主义的突出表现之一是,讲深、讲细、讲透、讲全,老师讲解讲不够、学生做题做不够。
各个学校、各个语文老师之间,竞相竞赛,谁把课文挖掘得更深、更细、更透、更全,竞相竞赛谁做的语文习题更多、更广、更深。
实事求是说,这种现象,实行新课标前后,没有根本改观。
语文教化效率的提高,学生语文实力与素养的提高,靠这种所谓的貌似“精微科学”“精细、精深加工”的“唯科学”的做法是根本难以奏效的,不但不能奏效,反而适得其反。
这就是科学主义。
语文教化真谛是,多多读书、诵书,广见博识,在大量读书中积累、感悟、举三反一,同时,再加上师生适度的咬文嚼字、细细品尝,共同讨究,二者结合,最终在积累中奠定底蕴、升华语文实力与语文素养。
这就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做法了。
语文教化中科学主义的突出表现之二是,语文老师缺乏人文信仰与人文情感,没有稍高远的语文教化志向与语文教化价值观念。
语文老师,把语文教化仅仅当作一种训练孩子语言实力的程式,把语文教室仅仅当作训练孩子语言实力的工坊,把语文教材、课文仅仅当作一堆训练或者考试的文字材料。
语文老师,把语文教化、学生、语文课、课文,纯粹客体化、完全工具化,不在语文教化中、学生身上、语文课堂、课文的字里行间,贯注超越性的、超脱世俗的人文情感、价值观念、人生与社会信仰。
似乎,语文教化,唯语文分数第一,唯字字词词句句第一,至于让学生写作文要像真正公民一样说真话,至于语文教化本身的激情、美感与艺术,至于语言文字要抵达学生的灵魂,至于文学作品的至真至善至美,至于带领学生去触摸课文的字字血之“血”、声声泪之“泪”,至于要通过语言文字塑造擅长质疑问难的社会公民……,凡此种种,统统被驱除、被放逐。
因为凡此种种,都远离语文分数、成果,无关考试、升学率,甚至会耽搁文从字顺的训练时间,会降低字词句篇的训练效率。
全部这些问题,都牵涉到语文老师自身的情感、信仰、价值观,牵涉到要把语文教化从客体(语文课、学生、课文)变成主体与客体的结合,那实际就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而进入到“精神”范畴了,那就是“科学”本身所无能为力的了。
语文教化界,不断有人或明或隐地、有意无意地,反对语文教化是一种“精神”教化,要降低语文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信仰、价值观在教语文、学语文中的位次与份量,无限拔高分数、实力、考试的位次与份量,用后者压制、剔除前者,这就是一种再典型不过的“科学主义”思想。
2、您提出“重文写白”,意思是重视文言教学,但最终为了让学生用白话沟通。
存在以下几点疑问:第一,您的“重文”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重”?其次,学习文言中有利于培育学生语言素养,但文言中有多少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赐予学生“自由”“特性”的养分?而“自由”“特性”正是您的“新语文教化”精神内核的组成部分。
第三,怎样长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主动性?当前文言教学一个不行回避的现象是: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麻木不仁;老师讲得冒汗,学生听得犯困;语文课成了睡觉课。
回答第一个问题:怎样才算地“重”文言教学?一、增加文言在教材中的篇目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