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新语文:关于新语文教育答问《语文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语文教化答教化部《语文建设》杂志编辑问

带着思想前行

(载《语文建设》2010年10期)

一、关于“新语文教化”的概念

1、您主见语文教化回来五四“新文化”精神,落实“科学”与“民主”,但您又曾经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一文,请问您是怎么区分“科学”与“科学主义”的?有专家认为,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化缺少科学性。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新语文教化”不是“‘新的’语文教化”的意思。“新语文教化”的“新”,不是形容词,是名词,指五四新文化,“新语文教化”就是在五四新文化精神指引下的语文教化。新语文教化,不是独树一帜,不是否定传统,反而是回来并敬重传统,反对浮躁的创新,要除“新”布旧,要返本归根。“新语文教化”主见回来两个传统,一个是几千年语文教化的传统,一个是五四新文化的传统。

五四新文化提倡科学,科学就是求真,“新语文教化”就是要“循求”语文教化的“本真”规律(不问新旧,唯真必循),同时,让学生说真话、做真人;五四新文化提倡民主,民主就是对人的敬重,“新语文教化”就是敬重学生与老师的自由与特性,塑造自由、特性的人。

首先厘清概念。科学主义是一种独尊自然科学的思潮,是一种科学万能、科学迷信、科学至上论,又名“唯科学”或“唯科学主义”,其特点在于将科学的有限原理转换为无所不包的教条,从而使之超越了具体的学问领域。科学主义的内涵: 第一,科学学问是人类学问的典范。即科学学问不仅是必定正确的,而且可以推广用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问题。

其次,科学方法万能。用权威的韦氏英语大辞典的说明,即自然科学的方法应当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探讨领域,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被用来追求学问。

第三,科学没有界限。即宇宙万千现象,不存在科学不能探讨的对象。由于科学的方法往往被理解为科学的核心,是科学用以探讨任何对象、获得任何学问的工具和手段,所以,作为科学主义特征之一,“科学方法万能”居于核心和支配地位。

科学主义是把科学推向极致,推向“科学迷信”,“宇宙万物唯科学至上”,这,恰恰是反科学、反科学性、反科学精神的,与“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本质恰恰是对立的。科学主义是一种迷信(对科学的迷信),而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提倡却是一种理性精神、有限精神、怀疑精神。

我们提倡“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是跟“提倡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恰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用严格的哲学定义来说,“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负向词。而“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是褒义词、正向词。当时我运用的时候,完全依据哲学界的一般规范,全部当作贬义词、负向词来用。

可以打个通俗的比方,就一目了然。我们可以说“既坚持阅历,又反对阅历主义”,“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反对闭关锁国”,“既信任自我,又反对自我痴迷”,“阅历”是好的,而“阅历主义”就是“阅历”的过度膨胀;“独立自主”是好的,而“闭关锁国”就是“独立自主”走向极端;“信任自我”是好的,而“自我痴迷”就是过份迷信、迷执自我。“坚持阅历”与“反对阅历主义”并行不悖,“坚持独立自主”与“反对闭关锁国”并行不悖,“信任自我”与“反对自我痴迷”并行不悖。同样道理,“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与“坚持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同样是并行不悖的。

17年前的拙文《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严格区分“科学主义”与“科

学、科学性、科学精神”,在严格的意义上提出“限制科学主义”。拙文原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理性剖解和抽象,更不反对‘科学’和‘理性’本身,相反我们更提倡抱持一种科学看法,理性看法。这是我们必需申明的。我们只是不同意科学主义的理性哲学观和语言观,反对那种抛开了语言人文精神本质约束的纯知性的漠视情感的泛滥无度的科学主义的理性剖解与抽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主见限定科学主义,张扬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

拙文已经发表17年了,17年前有敬重的先贤与同仁在没有弄清哲学基本概念的状况下,误读我的观点,把“科学主义”理解成“科学、科学性、科学主义”的同义语,以为“限制科学主义”,就是“反对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比如张志公先生、于漪先生就如此解读我的文章,把我误当成“科学精神的反对者”。当然,语文教化界中诸多先贤与同仁,包括张志公、于漪先生,很少有哲学专业出身,理论又不普及,误读情有可原。

17年后的今日,仍有人把“科学主义”等同于“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把“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径直理解成“限制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就让人惊愕了!

由于概念不清,也就出现了一些非驴非马、不规范的提法,比如“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规范的提法应当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哲学界的共识是:科学非万能,科学方法不能迷信,科学本身不能傲慢,科学不行能解决宇宙间全部问题,因此,科学方法的运用也不是无限度地、没有边界的。因而,语文教化界也不能寄希望于科学能够解决语文教化的全部问题。

语文教化界,既严峻存在“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不够”的问题,也同样存在“科学主义泛滥”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化界在“大力强化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必需高度警惕科学主义的泛滥”。多少年来,语文教化界似乎只留意到了前者即科学不够的问题,却没有留意到后者即科学主义泛滥的问题。提“限制科学主义、剔除科学主义”,不但无碍于、反而有益于“强化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

首先说说语文教化中“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不够的问题。

如,小学阶段应当学习哪些双音节语汇?哪些三字、四字、多字成语?哪些俗语、歇后语?哪些具体的语文学问?训练哪些具体的语文实力?应当背诵哪些篇章?应当阅读哪些文史名著?

初中阶段、中学阶段又分别学习哪些双音节语汇?三字、四字、多字成语?哪些俗语、歇后语?哪些具体的语文学问?哪些具体的语文实力?阅读哪些文史名著?理应有一个具体的表格与说明。小学、初中、中学在学习、训练这些学问与实力的时候,界限在哪里?各自训练到什么程度?都应有一个具体的表格与说明。

建国已经六十年了,许多行业的具体的标准都制订得特别具体、具体了,而我们的课程标准对以上这些却是特别模糊的。现在状况是,初中老师并不特别明确知道,小学生驾驭了哪些语汇,背诵了哪些语文篇章,语文的阅读与写作实力达到了何种程度。中学老师并不特别明确地知道,初中学生驾驭了哪些语汇,背诵了哪些篇章,语文的阅读与写作实力达到了何种程度。基本是一种似有若无的模糊的状态。

由于模糊,导致出现这样的状况:驾驭出题权力的人(中考、高考以及小学考查),出题时模糊、除了教材无所凭依,甚至有时想当然。而小学、初中、中学语文老师们,为了应对考试,在无所凭依的状况下(他们本应凭依课程标准),丢掉课程标准(有时甚至丢掉教材),一门心思凭依试题进行教学和复习,为考出好成果,老师们就无限度扩展教学与复习的边界,铺张教学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无限度给学生补充课外语汇、课外篇目,大事进行习题训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负担就无限度地膨胀。

以上是课程标准缺乏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地方,教材也有缺乏科学、科学性、科学精神的地方。举例来说,对于那些几十年来各种教材都始终选用的经典课文篇目,原委应学习哪些内容,学习到什么深度、广度,边界与限度原委在哪里,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